最新《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初中课内阅读】《河中石兽》一课一练及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河中石兽》一课一练及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河中石兽》一课一练及答案河中石兽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 一讲学家设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一寺临河干(2)山门圮于河(3)二石兽并沉焉)竟不可得(5)是非木?(6)棹数小舟,曳铁钯,(7)阅十余岁(8)但知其一(9)湮于沙上(10)以为顺流下矣(11)不亦颠乎 (12)如是再啮(1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14)可据理臆断欤?固颠 (16)然则天下之事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1)如是再啮古义:()今义:()(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3)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今义:()(4)但知其一古义:()今义:()(5)求之下流,固颠古义:()今义:()(6)阅十余岁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6.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阅读题带答案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阅读题带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23、【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经过十多年,僧侣募款重新修整(佛寺的外门)。

在河水中寻找两尊石兽,最后没有找着。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规律。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到下游去呢?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大概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阅读题及答案-课外《曹冲智救库吏》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阅读题及答案-课外《曹冲智救库吏》阅读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10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3分)阅.十余岁()竟.不可得()如是.再啮()答案:经过,经分终了,最后这样,表示判断2.翻译下面语句(4分)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答案: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则故事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肴各的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臆断。

B.文章最后一句以简短的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出义章的主旨。

C.本文文笔简约精粹,说理明畅透辟,故事意味隽永,发人深思。

D.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分析问题,,他们会出错是因为遇到的情况比较特殊。

答案:D【曹冲智救库吏】国多事,用刑严重。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七下语文《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

七下语文《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

七下语文《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4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出门圮.于河()(2)求.二石兽于水中()(3)尔辈不能究.物理()(4)如是再啮.()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讲学家”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做出推断,所以结果是错误的。

《河中石兽》阅读与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与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与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河中石兽》阅读与答案《河中石兽》阅读与答案赵括(人名,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阅读理解(部编本)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阅读理解(部编本)

《河中石兽》阅读理解1.课内阅读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解题思路:考查课文情节的理解。

参考答案:C B B(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题思路:文言句子的翻译参考答案: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篇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作家作品(7分)本文的作者(),()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

该书是一部以()形式写成的()小说,以()为主。

二、解释原文中加点的词语。

(32分)三、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3)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今义().(4)阅十余岁古义:()今义().(5)渐沉渐深耳古义:()今义().(6)但知其一古义:()今义().(7)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今义()..四、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五、掌握一词多义现象(7分) )()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如其言。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6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第18课 河中石兽(解析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第18课 河中石兽(解析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第18课河中石兽第一部分: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3)转转不已()(4)但知其一()2.下列句子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其反激之力D. 友人惭,下车引之3.指出下面加下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古义:()今义:()(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3)但知其一古义:()今义:()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注意什么?【答案】1.(1)倒塌(2)经过,经历(3)停止4)只2.C3.(1)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2)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3)古义:只今义:但是4.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凡事要根据实践,全面分析,不能凭主观去判断事物。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

要确定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本题注意“已”的解释。

《河中石兽》选择、简答、阅读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选择、简答、阅读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课内简答题】【课外阅读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A.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2、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一寺临河干 B.棹数小舟C. 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山峦为.晴雪所洗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棹.数小舟棹:划船B.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C. 渐激.渐深激:猛烈D. 转转不已.已:停止5、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A .闻之笑曰 B.沿河求之C.当求之于上流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一寺临河干.(河床)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B.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C. 至石之.半怅恨久之.D. 如其.言其.如土石何8、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阅读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阅读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大言赵有方士好大言,艾子戏问之曰:“先生寿几何?”方士曰:“余亦忘之矣。

忆童稚时与群儿看伏羲①画八卦,见其蛇身人首,归得惊痫,赖伏羲以.草头药治,余得不死。

女娲之世,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余时居中央平稳之处,两不能害。

②,因举一指伤其额,流血被.面而遁。

舜为父母所虐,号泣于天,经余门,劳而觞③之,力辞不饮而去。

姜家小儿钓得小鱼,时时相遗.,余以饲山中黄鹤。

”艾子唯唯而退。

俄而..赵王堕马伤胁,医云:“需千年血方可治之。

”下令求千年血,不可得。

艾子言于王曰:“此有方士,不啻数千岁,杀取其血,其效当愈速矣。

”王大喜,密使人执方士,将杀之。

方士拜且泣曰:“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意言词过度,实不曾活千岁。

艾先生最善说谎,王其勿听。

”赵王乃叱.而赦之。

(取材于明代陆灼《艾子后语》)【注释】①伏羲: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蛇身人首。

河中石兽阅读理解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理解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理解及答案河中石兽阅读理解及答案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第二部分:(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1. 河中石兽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B. 宋朝2. 故事中,石兽被冲走后,人们首先想到的寻找方向是?A. 顺流而下B. 逆流而上C. 沿着河岸D. 河底答案:A. 顺流而下3. 故事中,石兽最终被发现的地点是在?A. 河道的上游B. 河道的下游C. 河岸的一侧D. 河底的泥沙中答案:A. 河道的上游二、填空题4. 河中石兽的故事讲述了人们在_________中寻找被冲走的石兽,最终通过_________的推理找到了石兽。

答案:河流;逻辑5. 故事中,人们最初认为石兽会_________,但后来发现它实际上_________。

答案:顺流而下;逆流而上三、简答题6. 请简述河中石兽故事的寓意。

答案:河中石兽的故事寓意着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运用逻辑和智慧,而不是盲目地跟随直觉或传统观念。

7. 为什么石兽最终会在上游被发现?答案:因为石兽在水中受到水流的冲击,会逐渐被水流携带的泥沙所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兽会被泥沙推至上游,这与人们的直觉相反。

四、论述题8. 根据河中石兽的故事,谈谈你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如何运用逻辑思维。

答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河中石兽的故事中,人们最初是凭借直觉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但后来通过逻辑推理,发现石兽实际上是逆流而上。

这说明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仅凭直觉或经验,而应该通过理性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五、案例分析题9.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面对石兽被冲走的情况,你会如何寻找石兽?答案:首先,我会观察河流的流向和速度,了解水流对物体的影响。

然后,我会考虑水流对泥沙的携带作用,以及泥沙可能对石兽位置的影响。

接着,我会逆流而上,沿着河岸寻找可能的石兽位置,同时注意河岸的地形变化,看是否有泥沙堆积的迹象。

最后,如果条件允许,我会组织人力进行河底的搜索,以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的位置。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

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

认为顺水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可以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狂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可以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贱,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说下边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庙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5)不更颠乎()13.指出下边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可以究物理古义:()今义:()下边句中的“之”用法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狂涨携之去?翻译⑵然而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遂反溯流逆上矣。

这个故事说了然一个什么道理?(2分)17、对于河中石兽的地点,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水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由于“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分)(3《河中石兽》检测一、文学知识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是,字,直隶献县人。

代家,这是一本以形式写成的小说,内容以记述、—————————为主。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四档。

二、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纪昀()()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杮()湮()没啮()沙溯..........()欤().三、解说以下句中加点和加线的词语:.....1.临:2.河干:3.庙门圮于河: 3.阅十余岁:4.棹:..5.设帐:6.尔辈不可以究物理:7.是非木杮:....8.湮:9.耳:10.啮:11.坎穴:12.不已:...13.遂:14.溯流:15.如其言:16.但:..据理臆断:18.求石兽于水中:19.竟不行得:..20.凡河中失石:21.曳铁钯:22.认为:....盖:24.闻之:25.固颠:26.二石兽并沉焉:.然而:28.乃石性坚重:四、解说以下句中的通假字1、不亦颠乎?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2、曳铁钯。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与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与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与答案河中石兽纪昀一、文学常识: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二、字词分析:1. 注音:p? yè zhào fèi yān sù圮曳棹杮湮溯2. 通假字:钯:同“耙”,整地的农具3. 一词多义: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4.古今异义古今干岸不潮湿阅经历阅读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已停止已经三、文章结构:●文章分层:第一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寻十余里无迹):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第二层(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不更颠乎):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第三层(如其言……可据理臆断欤):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四种寻找方法: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四、中心思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临:面对,位于。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的意思。

阅:经历。

竟:最终。

棹:船桨,这里是作动词,当划、摇来理解。

曳:拖着。

物理:事物的规律。

暴涨:这里指猛涨的河水。

湮:埋没。

笑:在这里含有讥讽的意思。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二、(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注:①瞑,通“眠”。

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与答案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与答案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与答案《河中石兽》课后习题与答案《河中石兽》可不是看完就完事了,看看下面的问题,先不看答案,你觉得你都会吗?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为什么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答:因为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动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运动的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确推断。

2.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答:庙僧和讲学家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3.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在打捞石兽上的态度。

答:寺僧:虽然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4.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答:寺僧: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5.文中写到了两次“笑”,你如何理解其中的意味?答:1.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2.老河兵的“笑”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6.文章主旨答:这则故事用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在何处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说明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8.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答: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人。

(3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棹曳湮啮溯臆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
在,是因为。

(6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2分)
阅:棹:曳:
湮:啮: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4分)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
D、石必倒掷坎穴中)。

(6分)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一寺临河干.(河床)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4分)
道理:
句子:
答案: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经过划船埋没颠,通“癫”,疯狂
3、(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4、“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
5、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答案
19、B (3分)20、BD(4分)21、①刘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

(2分)②拘泥于古法,不思变通的人愚钝,怎么竟愚钝到这样的地步啊?(2分)22、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辨证地看待,不应将它看得毫无用处,也不能为它束缚。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继承它,又要发展它。

(4分)
《河中石兽》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
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

(意近即可)
4、经历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
埋没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只,仅仅
5、被认为成为
6、B
7、翻译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深层原因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
8、(1)指讲学家所说的话(2)代石兽
9、C B
10、C
11、D
12、
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