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练习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河中石兽》同步测试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初中课内阅读】《河中石兽》一课一练及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河中石兽》一课一练及答案河中石兽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 一讲学家设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一寺临河干(2)山门圮于河(3)二石兽并沉焉)竟不可得(5)是非木?(6)棹数小舟,曳铁钯,(7)阅十余岁(8)但知其一(9)湮于沙上(10)以为顺流下矣(11)不亦颠乎 (12)如是再啮(1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14)可据理臆断欤?固颠 (16)然则天下之事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1)如是再啮古义:()今义:()(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3)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今义:()(4)但知其一古义:()今义:()(5)求之下流,固颠古义:()今义:()(6)阅十余岁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6.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24 河中石兽一、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3)曳.铁钯()(4)湮.于沙上()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B.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D.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临()(2)究()(3)啮()(4)已()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它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③,死地也,而括易言之④。
使⑤赵⑥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⑦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⑧,佯败走,而绝⑨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一、(甲)河中石兽(乙)黔之驴比较阅读答案(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认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可以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狂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可以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贱,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认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改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认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来往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请用“/”给下边句子区分朗诵节奏。
(每句划一处)( 2分)⑴石必倒掷坎穴中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解说下边加点的词。
( 4 分)⑴棹数小舟棹 :⑵湮于沙上湮:⑶庞然大物也庞然:⑷尽其肉,乃去去:3.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3 分)A.蔽林间窥之B.无案牍之劳形C .狂言数主之失D.子之听夫志4.翻译。
( 5 分)⑴尔辈不可以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狂涨携之去?( 3 分)⑵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 2 分)5.用“只知,不知”归纳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同样原理。
( 3 分)归纳:同样原理:二、阅读下边两篇文言文,达成1—9 题。
(29 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一、(甲)河中石兽(乙)黔之驴比较阅读答案(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⑴石必倒掷坎穴中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⑴棹数小舟棹: ⑵湮于沙上湮:⑶庞然大物也庞然:⑷尽其肉,乃去去:3.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蔽林间窥之B.无案牍之劳形C.大言数主之失D.子之听夫志4.翻译。
(5分)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⑵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2分)5.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3分)概括:相同原理: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与答案
第24课《河中石兽》 纪昀一、文学常识: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二、字词分析:1. 注音: p ĭ yè zhào fèi yān sù圮 曳 棹 杮 湮 溯2. 通假字: 钯:同“耙”,整地的农具3. 一词多义:4. 古今异义三、文章结构:● 文章分层:第一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寻十余里无迹):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第二层(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不更颠乎): 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第三层(如其言……可据理臆断欤): 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 四种寻找方法: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四、中心思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临:面对,位于。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的意思。
阅:经历。
竟:最终。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古 今 干 岸 不潮湿阅 经历 阅读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是 这 表判断的动词已 停止 已经棹:船桨,这里是作动词,当划、摇来理解。
曳:拖着。
物理:事物的规律。
七年级语文下册《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含答案
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原句:6. 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河中石兽》答案: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2分)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第24课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附答案)
第24课河中石兽阅读练习(附答案)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1)阅十余岁阅:________(2)竟不可得竟:________2.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众服为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1 —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 1(一)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9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2分)⑴山门圮.于河圮()⑵湮.于沙上湮()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2分)⑴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⑵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之()1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2分)译:1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2分)答: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答:(二)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题。
(共11分)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阅.十余岁阅:___ (2)竟.不可得竟:___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1分)山门圮于河13.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2)众服为确论。
译文: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2分)答: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答:(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3题。
(12分)1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1) 山门圮.于河() (2) 湮.于沙上()(3) 如是再啮.()20. 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2分)(1) 一老河兵闻之.()(2) 当求之.于上流()2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1分)众服为确论。
2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3分)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23. 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3分)答:2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2(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17 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说苑》:常枞①有疾,老子往问.焉。
常枞张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
岂非以其软邪?”“吾齿存乎?”曰:“亡矣。
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曰:“天下事皆尽矣。
”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吴亮《忍经》)[注]①常枞:据传是老子的老师。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 分)⑴阅.十余岁阅:⑵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⑶老子往问.焉问:⑷常枞张口示.老子曰示: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B.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C.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D.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 分)(2)亡矣。
岂非以其刚邪?(3 分)9.甲文作者和乙文的常枞在揭示“天下事”相关道理时,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 分)(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0-13题。
(14分)【甲】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乙】杜处士好画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
③拊:拍。
④搐chù:收缩。
此指“夹”。
⑤掉:摆动。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2分)(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2)一日曝书画曝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译文:12.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4分)(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原因:(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原因:13.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4分)甲文:乙文:《河中石兽》阅读练习1答案:(一)11.⑴圮(倒塌)⑵湮(埋没)12.⑴于(介词,在)⑵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1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1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1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 题。
(共11分)11. (1) 阅:经过,过了(2) 竟:终于,到底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2. 山门/圮于河评分说明:(1分)13.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亊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评分说明:(4分)毎小题2分,重点词语“尔辈”“物理”漏译或错译扣1分。
1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评分说明:(2分)主要内容1分,道理1分,言之成理即可。
15.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评分说明:(2分)笫一问1分,笫二问1分,意思对即可。
(三)19. (3分)(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
20. (2分)(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21. (1分)众/服为确论。
22. (3分)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23. (3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2分)(照抄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1分)写作评分时应注意:①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下列四项有—项突出者应评为一类卷: A.立意新颖;B.构思巧妙; C.感情真挚动人:D.语言富有个性②切忌打保险分(及格分)、印象分,要敢于拉开档次,敢于打髙分。
③书写分3分。
其中,文字规范1分, 端正1分,整洁1分。
24.D《河中石兽》阅读练习2答案:(一)(17 分)6.(4 分)⑴经历,经过⑵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⑶慰问,问候⑷给……看7.(3 分)C8.(6 分)(1)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评分说明:“如”翻译正确 1 分,补出“石兽”1 分,句意正确 1 分。
(2)不在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评分说明:“亡”、“岂”翻译正确各 1 分,句意正确 1 分。
9.(4 分)甲文以讲述用不同方法寻找石兽的故事的方式揭示道理;常枞通过舌存齿亡的现象设喻说理。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说苑》记载:常枞有病,老子去问候他。
常枞张开嘴给老子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
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我的牙齿在吗?”老子说:“不在了。
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常枞说:“天下的事都在这里了。
”坚硬的好像暴横,柔软的好比仁义;刚的容易坏,柔的却存下来了。
(二)答案:(14分)10.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经历(2)晒11. 翻译(4分,每小题2分)(1)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12.(4分)(1)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
(2)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
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
(意思对即可)13.(写出启示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