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河中石兽》一课一练及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河中石兽》一课一练及答案河中石兽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 一讲学家设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一寺临河干(2)山门圮于河(3)二石兽并沉焉)竟不可得(5)是非木?(6)棹数小舟,曳铁钯,(7)阅十余岁(8)但知其一(9)湮于沙上(10)以为顺流下矣(11)不亦颠乎 (12)如是再啮(1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14)可据理臆断欤?固颠 (16)然则天下之事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1)如是再啮古义:()今义:()(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3)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今义:()(4)但知其一古义:()今义:()(5)求之下流,固颠古义:()今义:()(6)阅十余岁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6.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阅读题及答案-课外《曹冲智救库吏》阅读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10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3分)阅.十余岁()竟.不可得()如是.再啮()答案:经过,经分终了,最后这样,表示判断2.翻译下面语句(4分)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答案: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则故事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肴各的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臆断。
B.文章最后一句以简短的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出义章的主旨。
C.本文文笔简约精粹,说理明畅透辟,故事意味隽永,发人深思。
D.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分析问题,,他们会出错是因为遇到的情况比较特殊。
答案:D【曹冲智救库吏】国多事,用刑严重。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课后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课后练习及答案
思考探究
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
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参考答案:略。
积累拓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1.经过,经历。
2.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终了,最后。
3.尔辈不能究物理。
...
3.事物的道理、规律。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五、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
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湮没无闻)
1.尔辈不能究.物理。
1.寻根究底,学究天人,研精究微。
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之携去?
2.不宁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3.一老河兵闻.之……
3.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一、(甲)河中石兽(乙)黔之驴比较阅读答案(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⑴石必倒掷坎穴中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⑴棹数小舟棹: ⑵湮于沙上湮:⑶庞然大物也庞然:⑷尽其肉,乃去去:3.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蔽林间窥之B.无案牍之劳形C.大言数主之失D.子之听夫志4.翻译。
(5分)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⑵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2分)5.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3分)概括:相同原理: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河中石兽》,完成第11~14题。
(12分)河中石兽纪昀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人教版教材)1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2分)(1)遂反溯流逆上矣。
()(2) 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
14.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答案:11.(1) kuī (2)shì12.(4分)(1)异,特殊、特别。
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1分。
(2)去,离开。
1分。
(3)逃走 1分(4)亲近而不庄重 1分【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
有错字、别字,该小题不给分】13.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里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意思接近即可,2分)。
14.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原句:6. 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河中石兽》答案: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2分)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班级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5题。
(共11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阅.十余岁阅:(2)竟.不可得竟: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1分)山门圮于河3.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服为确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河中石兽》,完成第1~4题。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河中石兽》阅读附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附答案《河中石兽》阅读附答案纪昀《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阅读一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参考答案】: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与答案
河中石兽纪昀一、文学常识: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二、字词分析:1. 注音: pĭ yè zhào fèi yān sù圮曳棹杮湮溯2. 通假字:钯:同“耙”,整地的农具3. 一词多义: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4.古今异义古今干岸不潮湿阅经历阅读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已停止已经三、文章结构:●文章分层:第一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寻十余里无迹):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第二层(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不更颠乎):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第三层(如其言……可据理臆断欤):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四种寻找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二种僧顺流而下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四、中心思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临:面对,位于。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的意思。
阅:经历。
竟:最终。
棹:船桨,这里是作动词,当划、摇来理解。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河中石兽》专练
《河中石兽》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见课文《河中石兽》【乙】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2)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_________(3)但微颔之颔:__________(4)康肃笑而遣之遣:__________(5)但手熟尔但: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4.两文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甲】文通过作者的议论总结出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借卖油翁之口告诉人们__________的道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子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1 —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中石兽》阅读练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 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4 分)
①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 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 湮于沙上()④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4 分)
(1)是非XX,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
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 ,是因为“转转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
(3 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 分)
xx 偶得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 ,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干② 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 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
“古人岂欺我哉! ”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
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歘④ 隐。
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
“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又曰: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
(选自XX《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 经年:
一年左右。
② 干:
求见。
③ 沟恤:
沟渠。
④歘(x u):
火光一现的样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
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
D.沟洫甫.成(刚刚)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 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域民不以xx之.界
B.几为.所擒xx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子墨子xx,起于.xx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心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 分)
① 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22.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4 分)
答案:
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经过划船埋没颠,通“癫”,疯狂
3、
(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xx 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4、“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
5、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答案
19、B (3 分)
20、BD(4 分)
21、①刘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
(2分)②拘泥于古法,不思变通的人愚钝,怎么竟愚钝到这样的地步啊?( 2 分)
22、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辨证地看待,不应将它看得毫无用处,也不能为它束缚。
正确的态度是:
既要继承它,又要发展它。
(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