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河中石兽》同步测试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5)不更颠乎()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遂反溯流逆上矣。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17、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河中石兽》检测一、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是,字,直隶献县人。
代家,这是一本以形式写成的小说,内容以记述、—————————为主。
关于河中石兽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河中石兽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关于河中石兽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参考答案:1.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2.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3.D4.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5.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兽》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一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址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仃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仃苴反激之力必于仃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英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英一,不知苴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7”标岀下而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貝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卜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是非木柿,岂能为眾涨携之去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英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引导语:纪昀的《》,同学们学习了?下文是有关这篇文章的相关阅读练习及答案知识,我们一起学习吧。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篇1: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9、用“/”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四处。
(2分)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11、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3、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9、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0、⑴靠近⑵倒塌⑶经过⑷只11、D12、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3、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河中石兽》,完成第11~14题。
(12分)河中石兽纪昀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人教版教材)1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2分)(1)遂反溯流逆上矣。
()(2) 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
14.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答案:11.(1) kuī (2)shì12.(4分)(1)异,特殊、特别。
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1分。
(2)去,离开。
1分。
(3)逃走 1分(4)亲近而不庄重 1分【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
有错字、别字,该小题不给分】13.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里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意思接近即可,2分)。
14.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5)不更颠乎()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遂反溯流逆上矣。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17、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河中石兽》检测一、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是,字,直隶献县人。
代家,这是一本以形式写成的小说,内容以记述、—————————为主。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四档。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⑴一寺临.河干( )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5)不更颠乎(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 ) 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遂反溯流逆上矣。
1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17、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河中石兽》检测一、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是,字,直隶献县人. 代家,这是一本以形式写成的小说,内容以记述、-—-——-———为主。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原句:6. 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河中石兽》答案: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2分)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古诗文阅读】《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一)文言阅读(15分)沧州南部的第一座寺庙靠近河流,山门在河流中断裂,两个石兽一起下沉。
经过十多年的阅读,这位僧人筹集到了修复的资金。
他要求在水里放两只石头野兽,但他们没有得到。
他以为他们会顺流而下。
数一数船,拖着铁和钯,在十英里多的地方找不到任何踪迹。
当学者搭建帐篷寺庙时,他微笑着说:“你不能学习物理。
是非木材?你怎么能带着它翱翔呢?它是一块坚硬的石头,松散的沙子,漂浮着,埋在沙子下面,让你的耳朵下沉和加深。
沿着河边要它并不难。
”公共服务是决定性的。
一个老河兵听到了,他也笑着说,“如果你在河里丢了一块石头,你应该到上游去取。
上面的石头又硬又重,沙子又松。
漂浮的水冲不动石头。
它的反击力会在石头下面面向水的地方。
沙子会被啃进洞里。
它会逐渐变得越来越深,而当它到达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就会掉进洞里。
如果它再咬,石头就会再次转动。
如果它继续转动,它将回到电流,并逆着电流上升。
如果你要求它向下流动,它就会坚定;如果你要它,它不会更颠簸,正如俗话所说,水果就在几英里之外。
然而,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但我一个都不知道。
我能根据原因猜吗?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石头盖得又硬又重,沙子又松。
漂浮的水洗不掉石头。
它的反击力量必须在石头下面面对水的地方。
它会把沙子啃成一个山脊洞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这个和尚为重建筹集了资金② 数一数船,拖拽铁和钯()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班级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5题。
(共11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阅.十余岁阅:(2)竟.不可得竟: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1分)山门圮于河3.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服为确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河中石兽》,完成第1~4题。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1 —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 4篇姓名: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 — 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 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 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 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啮沙为坎穴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班级: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1.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③湮于沙上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①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②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4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3分)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 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答:【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 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干②州官。
州官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译文: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译文: 9.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文后所弓I 何文勤的“国弈不费 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二、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 1 — 4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人。
(3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棹曳湮啮溯臆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
在,是因为。
(6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2分)
阅:棹:曳:
湮:啮: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
7、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4分)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6分)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一寺临河干.(河床)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4分)
道理:
句子:
答案: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经过划船埋没颠,通“癫”,疯狂
3、(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4、“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
5、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答案
19、B (3分)20、BD(4分)21、①刘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
(2分)②拘泥于古法,不思变通的人愚钝,怎么竟愚钝到这样的地步啊(2分)22、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辨证地看待,不应将它看得毫无用处,也不能为它束缚。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继承它,又要发展它。
(4分)
《河中石兽》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
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
(意近即可)
4、经历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
埋没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只,仅仅
5、被认为成为
6、B
7、翻译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深层原因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
8、(1)指讲学家所说的话(2)代石兽
9、C B
10、C
11、D
12、
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