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作者介绍: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

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

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

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

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

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

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著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丘、蓟门。

故址在今北京市北部,因唐代属幽州,故名。

古人:这里指古代圣人贤士。

来者:指后世贤能有为的人。

怆然:悲伤失意的样子。

【赏析】
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载: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讨伐契丹,陈子昂怀着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愿望,随军参谋。

武攸宜轻率无将略,次年出征失利,举军震恐。

陈子昂慨然进言,且请求分兵万人以为前驱,不允。

他基于忠义,“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结果触怒了武攸宜,被降职为军曹。

于是登幽州台,怀古伤今,挥泪而作此诗。

诗人登台远眺,独立苍茫,仰天长啸,慷慨悲歌,抒发了理想破灭、负剑空叹的郁闷和痛苦,表达了封建社会中正直而有抱负的士人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悲愤和孤寂情怀,具有深刻意义。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

诗人没有对收入视野的景色进行具体描绘,也无意于主观感情的曲折倾诉,而是着力于传达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岁月已逝而功业难就的深沉、强烈的情绪,与一般登临之作不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俯仰古今写时间悠长。

“念天地之悠悠”写空间辽阔。

“独怆然而涕下”写诗人孤独寂寞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这首诗用词造句上受楚辞影响,但意境更加苍凉刚劲。

句式上打破了五、七言的规律,长短交错,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 原文 译文 欣赏

登幽州台歌 原文 译文 欣赏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这种深沉的失意、悲愤和孤独感占据了诗人此时的全部心灵,他驻足于幽州台上,以全部的心神去搜索幽州台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现实意蕴:
悠悠的历史长河啊,你孕育了多少明君和贤臣,成就过多少丰功伟业;你又见证过多少昏君和庸碌,洗刷过多少罪恶和耻辱!
悠悠的历史长河啊,在你的面前,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无论明暗贤愚,都是匆匆过客。而可悲的是:我竟连这短暂的人生都无法利用,知音难遇,怀才不遇。思之怆然,怎不令人涕下!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时间短暂。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译句】
放眼望去哪有古贤人的踪影,
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
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赏析】
时间无穷,人生有限,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人,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练习】
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小编收集了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登幽州台歌
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

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

《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一起学习《登幽州台歌》的原文和译文。

先来看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几句诗的意思是,往前看不到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也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来帮助理解。

有个古代的文人,他心怀壮志,却得不到赏识。

当他登上幽州台,放眼望去,四周空旷无人,感觉自己特别孤独和无奈,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再来看译文,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的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就独自悲伤,忍不住流下眼泪。

同学们,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照,是不是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啦?《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小朋友们,咱们来看看《登幽州台歌》的原文和译文哟。

原文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呢,简单来说就是:前面看不到古代的那些英明的君主,后面也见不到未来的有才能的人。

想想这广阔无边的天地,我一个人悲伤得眼泪都掉下来啦。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特别想展示自己的才华,可是周围没有能发现他才华的人,他就像诗里的作者一样,觉得很孤单、很伤心。

小朋友们,这样是不是能明白这首诗在说什么啦?《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同学们,咱们一起瞧瞧《登幽州台歌》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大概是:往前瞧,瞧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后世的明主。

想到天地如此辽阔漫长,我独自忧伤,禁不住眼泪直流。

我听说呀,以前有个书生,他很有抱负,可是一直没有机会施展。

当他站在幽州台上,心里充满了感慨,就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同学们,理解了原文和译文,是不是更能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啦?。

登幽州台歌全文注释赏析

登幽州台歌全文注释赏析

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鉴赏《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赏析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赏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作。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登幽州台歌朝代:唐代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过去。

(3)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4)后:未来。

(5)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6)念:想到。

(7)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9)涕:眼泪。

赏析: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名家点评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其辞简质,有汉魏之风。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两“不见”,好眼。

“念天地之悠悠”,好胸中。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卷二: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

《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及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登幽州台歌》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登幽州台歌》原文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登幽州台歌》鉴赏《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登幽州台歌》全文及分析

《登幽州台歌》全文及分析

《登幽州台歌》全文及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经典之作,全诗内容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短短四句,却蕴含着无尽的感慨和深沉的孤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诗人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巨大的时空跨度。

“古人”指的是那些能够赏识自己、理解自己的古代贤君,而“来者”则是未来可能出现的知音。

然而,此刻诗人站在幽州台上,放眼望去,前方的历史长河中没有能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古人,往后的岁月里也难以预见能懂自己的来者。

这种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是因为诗人怀才不遇,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无人赏识。

“念天地之悠悠”,诗人将目光从时间转向空间。

天地是如此的广阔无垠,宇宙是如此的浩渺无边,而自己在这茫茫天地间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

这种对宇宙无限和人生短暂的对比,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哀。

“独怆然而涕下”,这一句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怆然”描绘出诗人内心的悲伤和凄凉,“涕下”则是这种悲伤情感的直接流露。

诗人独自一人站在这幽州台上,面对着悠悠天地,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禁潸然泪下。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它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将诗人内心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在结构上,这首诗层次分明。

前两句通过时间的维度表达孤独,后两句则从空间的角度深化这种孤独,最后以诗人的落泪作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诗歌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个人经历来看,陈子昂生活在初唐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较为复杂,诗人渴望为国效力,施展才华,但却屡屡碰壁。

这首《登幽州台歌》正是他在这样的困境中发出的悲愤之音。

再从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它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为后来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许多诗人在抒发自己的孤独、悲愤等情感时,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这首诗的启发。

总的来说,《登幽州台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完整)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完整)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解】1、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译文】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评析】唐代是中国诗坛上最热闹的一个时代,要说还有孤独的诗人,人们大概都会想到贾岛和孟郊.“郊寒岛瘦",留给人们的印象,都是踽踽独步,苦苦行吟。

然而千秋中华,历代文人雅士们各有其群落,贾岛孟郊亦不例外。

孟郊不过是日子过得寒酸些,文朋诗友间唱和不绝,谈不上孤独。

而若说贾岛孤单,便不会有“骑驴冲大尹,夺卷忤宣宗”的神奇经历。

他偶得一句“落叶满长安”,正骑在驴背上苦思下一联,不意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的队伍.如果说刘栖楚算不得好诗人的话,那么他为了思考“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那个“敲"字是用“推”还是用“敲"更合适,因此冲撞的吏部侍郎韩愈,则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名贯古今的大文人和大诗人.至于唐宣宗微服出游法乾寺,偶然翻看了他的诗稿,被他一把夺过,还加上句“你也懂这个?”气得这个爱写诗的皇帝一辈子都没给他个象样的官做。

贾岛孟郊在那个时代有的是良师益友,绝不会真正孤独。

而孤独的诗人也确曾有过,那就是唐宋盛世的先驱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陈子昂二十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

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41首《登幽州台歌》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41首《登幽州台歌》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41首《登幽州台歌》一、原文《登幽州台歌》唐 ·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重点词汇解析1. 幽州台(yōu zhōu tái)幽州台即“蓟北楼”,位于今北京市一带,是古代名胜之地。

这里象征高远之地,为诗人提供了登高远眺、抒发情感的场所。

2. 古人(gǔ rén)这里指过去的贤人志士。

诗人登高怀古,想到古代那些有作为的人士。

3. 来者(lái zhě)指未来的贤人志士。

诗人表达对前人和后世之人未曾相逢的遗憾,流露出一种“生不逢时”的无奈。

4. 悠悠(yōu yōu)表示辽阔、无尽,形容天地的广大和漫长,表达诗人对于宇宙无限的感慨。

5. 怆然(chuàng rán)悲伤的样子。

怆然涕下,指的是诗人独自感怀天地的辽远和人生的孤寂,不禁流下悲伤的眼泪。

三、直译向前看,看不见往昔的贤人;向后看,看不到未来的智士。

想到天地之间如此辽远无垠,自己独自感慨,不禁悲伤流泪。

四、意译站在幽州台上,诗人远望天地,却发现无论过去还是未来都看不到共鸣的知己。

宇宙广阔无边,自己的存在渺小而孤独,想起人生的短暂与理想的难以实现,诗人不禁独自悲叹,感到深深的悲哀。

五、赏析(一)作者介绍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却志向高远,历经科举入仕后,曾积极参与国家政治,提出过很多改革建议,但并未被采纳,始终得不到重用。

陈子昂的诗歌风格雄浑悲壮,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

他以诗歌抒发对时代的思索和忧虑,是唐代文坛的先锋人物。

(二)写作背景《登幽州台歌》创作于陈子昂北征蓟州期间。

当时的陈子昂虽已入仕,却常因不得志而感到孤独失意。

他对朝廷的腐败深感忧虑,同时身处政坛却难以实现抱负,内心充满压抑和无奈。

这首诗正是他借幽州台之高,抒发内心的感慨,表达自己虽胸怀理想但却壮志难酬的心情。

(三)情感与主题1. 孤独与失意诗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传达了诗人身处天地间的孤寂与无助。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
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思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思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
意思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注释: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

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赏析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意思_全诗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意思_全诗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出自初唐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及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及赏析

[键入文字]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诗】
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
赏析:
1。

孤单寂寞的诗词

孤单寂寞的诗词

孤单寂寞的诗词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衍生注释:1.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

传说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 “古人”“来者”:这里指像燕昭王那样能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二、赏析:这首诗意境雄浑,诗人站在幽州台上,俯仰古今。

往前看,看不到古时那些圣明的君主;往后看,也看不到后世的贤君。

他想到天地的广阔无垠,而自己却如此渺小孤独,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油然而生,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短短四句诗,深刻地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绪,这种情绪极具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个孤独站在高台之上的诗人身影。

三、作者介绍: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却遭到权贵的排挤打击,政治抱负不能实现。

他的诗风高昂清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运用片段:当我站在那座古老的城楼上,望着眼前的一片荒芜,就像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一样,我大喊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周围空无一人,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我突然觉得自己好渺小啊,就像这世界上的一颗尘埃,那种孤独寂寞的感觉一下子就涌了上来,忍不住就想落泪。

我想,这大概就是陈子昂当时的心境吧,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只能对着天地倾诉自己的孤独。

原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衍生注释:1. “西楼”:指西边的楼,多为女子居住之所,这里可能是李煜被囚禁之地。

2. “锁清秋”:意思是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二、赏析:词的上阕,诗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一弯残月如钩,照着那棵寂寞的梧桐树,整个庭院都被清冷的秋意笼罩着,这一系列的景象描写烘托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下阕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把无形的“离愁”比作乱麻,形象地写出了愁绪的纷繁杂乱,难以解脱。

最后“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种愁绪无法言说,只能自己默默体会,深刻地表现出李煜沦为阶下囚后的孤独、寂寞和痛苦。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土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土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悲哀苦闷之情的诗句

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悲哀苦闷之情的诗句

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悲哀苦闷之情的诗句《登幽州台歌》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衍生注释:1.“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

2.“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3.“来者”: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怆然”:悲伤的样子。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空浩渺感,营造出一种极其孤独的氛围。

诗人往前看,看不到那些曾经贤明礼士的古人;往后看,也看不到未来能赏识自己的贤君。

接着“念天地之悠悠”,把这种孤独感放置在悠悠天地之间,让自己的渺小和孤独与天地的宏大形成鲜明对比,最后“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的孤独、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达到了顶点,不禁独自悲伤落泪。

短短四句诗,意境雄浑,情感浓烈,直击人心。

三、作者介绍: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他的诗风质朴刚健,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胸怀大志,却在仕途上历经坎坷,不被重用,这首诗正是他内心深处孤独苦闷情绪的强烈抒发。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参加一个绘画比赛,周围的人都画得特别好,而且似乎都有很多人支持和欣赏。

我突然就觉得自己像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一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我感觉自己的风格没有人能理解,在这个热闹的比赛场景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孤独的世界,就像陈子昂面对悠悠天地那般,“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当时真的好难过,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原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一、衍生注释:1.“独酌”:独自饮酒。

2.“相亲”:相互亲近。

3.“不解饮”:不懂饮酒。

4.“将”:和。

5.“云汉”:银河。

二、赏析:诗的开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直接点明了诗人独自饮酒,身边没有一个亲近的人的孤独情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意思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意思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意思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意思是指空前绝后。

出自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它是一首盛时不遇的名篇。

它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出自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

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