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目标导学三: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小组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
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4.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教师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