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8.2《登高》导学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上册
8.2《登高》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背诵《登高》,阅读相关诗歌,从意象、情感、手法等多个角度欣赏,获得自主审美体验,重点理解和学习《登高》等五首诗中景物的选择及抒情手法。
2.阅读相关诗评类、历史类文章,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理解“诗史”的内涵。
3.阅读一组文学短评,并以这些文章为参照,理解其抒情特征及文学短评的写法,用评点、随笔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收获,学会从语言、内容、意境、表现手法、思想主题,尤其是情景关系等角度来撰写文学评论。
二、任务明细任务一:研读《登高》,深味诗中情景特点;任务二:阅读抒情方式及文学短评相关文章;任务三:完成《登高》借景抒情文学短评写作。
三、具体实践输入任务一:研读《登高》,深味诗中情景特点(一)教学过程《登高》一诗,是杜甫在生命晚年时唱响的哀歌。
他因战乱离家万里,诗中借触目皆悲的秋景抒发自己深刻而汹涌的悲怆之情,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手法。
古典诗词中,借天地万物人诗寄情很是常见,且各有其精妙之处,在《诗经》《楚辞》中,借草木以叙怀,已使用得非常娴熟,到唐代更是登峰造极。
但杜甫《登高》诗中悲景、悲情、悲事的叠加,似乎让人感觉读后有些透不过气来,且这样的悲情,遍布杜甫在西南漂泊期间的诸多诗作当中。
阅读《登高》及同时期的四首诗,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杜甫西南漂泊时期的情感,对学生理解杜甫当时的生活境况、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帮助,也更利于学生领会杜甫这些诗作中对景物的选择及其特点。
而这些理解和领会,是学生形成对《登高》诗中情景之间关系的独特思考,以及撰写情景关系的文学短评的内容基础。
1.学习《登高》,选读相关诗歌四首。
(1)读背《登高》及相关作品:学生自主读背《登高》及自选的四首诗;通过网络阅读《登高》及其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杜甫西南漂泊时期的生活遭遇及思想情感,深味诗中的景物和情感特征;网上阅读《杜甫的诗歌创作》一文,形成对杜甫的整体认识。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案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登高》这首诗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
2.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让学生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登高》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子进行解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提前预习《登高》诗歌,了解作者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杜甫及《登高》的背景。
2.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诗歌的意象,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
4. 引导学生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一、杜甫简介1. 生平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2. 文学成就:杜甫的诗作主题丰富,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登高》诗歌背景1. 创作背景:诗人晚年流离失所,登高远望,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2. 诗歌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三、诗歌译文1. 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教师点评译文,纠正学生的翻译错误。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诗歌。
后续章节待补充。
第六章: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分析一、意象分析1. 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等,理解其表达的意境。
2. 引导学生探讨意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表达诗人的情感。
二、象征意义解读1. 解读诗中的象征元素,如“落木”象征生命的衰老,“长江”象征历史的变迁等。
高中语文导学案:《登高》导学案
2、诗的最后一联为千古名句,你认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业:把《登高》默写到作业本,完成拓展学案四名句填空。
(针对目标2,用时8分钟)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的?
(针对目标2,用时7分钟)
任务三:背诵全诗。(针对目标3,用时4分钟)
当堂检测: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登高》诗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背诵《登高》。
前置检测:朗读《登高》,读准字音。(3分钟)
任务一:自读全诗,疏通全诗意思,把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以备交流。(针对目标1,用时6分钟)
任务二:品读《登高》
1、结合意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登高》前两联画面并写在学案上。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8-2《登高》(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8.2 登高导学案重难点:一、文体知识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
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写作背景《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生活贫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大多透出无限的凄凉和感伤。
待会儿我们将通过他的诗来看其写作的风格。
另外,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他的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而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他为“诗圣”,又称“杜工部”。
《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四、文言知识1.词语释义登高: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猿啸哀:指猿猴凄厉的叫声。
渚:水中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落木:落叶。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
(完整版)《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
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
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学习重点】1. 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围绕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析文字等方法突破。
【学习时数】一课时【知识链接】1.解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此时诗人还壮志未酬,而好友李白、高适、严武也相继辞世。
【教学过程】一、导入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自主学习(一)抓题目从题目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二)抓作者,了解写作背景结合前两课所学回答:此诗写于什么时间?此时的社会环境如何?作者的境遇如何?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素养目标】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文,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2.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体悟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预习检测1.杜甫(712—770),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也称_________,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有1 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_________”;他的诗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_________”。
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______”。
诗歌风格是________________,一生写诗,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比如“__________”和“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传世。
2.“三吏”:,,。
“三别”:,,。
3.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①每首限定____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_____字,全首共56字。
②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③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④每首中间两联必须___________,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学习活动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主要写重阳节登高,哪些诗句是写登高所见?哪些诗句是写登高所感?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学习活动三:赏析技巧,体悟情感1.这首诗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哀”字在首联及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颔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评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请赏析一下这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学习活动四:比较分析,探究异同1.《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登高》中写景的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分析。
2.《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登高》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的优秀作品,结合诗句分析其风格。
统编版高中语文(2019)上册第三单元8.2 《登高》教学设计+导学案无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2019)上册第三单元8.2 《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①体会语言表现力,领略杜诗的格律之美;②把握诗歌内容,理清结构,掌握诗歌情、景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品味;②解析意象,知人论世,感受体悟景中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深刻理解杜甫积极入世的精神内涵。
学情分析《登高》是杜甫最具代表性的律诗,学生将在高一下学期学习,虽然他们初中学习过杜甫作品,但这是首次接触杜甫晚年作品,以高一学生的积累和人生体验,杜诗的厚重、深沉对他们而言仍有相当的距离;当下全国卷的命题对近体诗颇为青睐,而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很是欠缺,所以指导学生读懂诗歌、教授鉴赏方法非常重要。
由于高一学生缺乏一定的诗歌理论知识,本诗中的诗中情景关系是较大的阅读障碍。
教学重难点1. 通过再创意境、体悟情感,理清诗中的情景关系。
2. 领悟“悲”的内涵,鉴赏诗中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的巧妙结合,认识杜甫“沉郁”诗风的形成。
教学方法1. 反复诵读,挖掘语言内涵。
2. 想象还原,再现画面,缘景明情。
3.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4. 以问带学,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温故知新展示作者称谓变化,了解生平,检查预习。
(板书题目)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激发其求知欲望,引出课题。
【活动】整体感知1.独诵——正字音,明节奏。
明确:首联二二一二、颔联二二二一、颈联尾联二二一二。
2.自读。
3. 找诗眼。
方法提示:先找出诗中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或词,再排除筛选。
4. 齐读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格律之美,设问引导学生抓文本主要信息,促进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内容。
【讲授】品读:明内容悟情感1.学生默读,回答问题。
①.宋代学者罗大经颈联十四字含八处悲愁,试赏析。
方法提示:知人论世明确: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②.前两联从何能看出诗人对自然的悲意? (独立思考后学习小组内交换意见,再推荐一人陈述)方法提示:从物象的挑选、修饰分析2. “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论的理解。
《登高》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导学案(教师版)一、知人论世1、诗人生平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不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2、了解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在夔州的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的《登高》。
3、文体知识链接——律诗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2、解标题【明确】登高诗就是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
《登高》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登高【学习目标】1.认识16个字,会写1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学习过程】一、学前先知。
(1)作者。
胡也频,1927年11月16日出生于山东济宁,词作家、剧作家。
现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名誉院长。
(2)重阳节。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高塔。
重阳节为何会有登高的风俗?有三种说法:一是登高避灾,二是登高祈福,三是登高“辞青”。
二、字词乐园。
1.先熟练认读生字,注上拼音,再把这些生字写一写。
创()造()分()凡()差()除(蔗())携(棵())络(淡())绎(:鸦(:))贩(余))旋()喜()级()拍(: )升()渐()暗()绳()式(:)续() 2.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创()造除()了• •商贩() 乌鸦() 高棵() 甘蔗() • • •・3.根据拼音写汉字。
fan shi pdi shou Jian Jian lud yi bu jue携()着暗淡()♦・4.用“ J”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分(fen fen)夕卜差(cha chd)不多目不转(zhuan zhuan)睛挨(ai ai)着5.写出几个AABB式词语。
不例:I W JI W J兴兴。
三、课文探究。
1.九月初九,人们去乌石山登高有什么说法?2.登高的有几个人?都是谁?3.山脚下今天与平时有什么不同?4.我们到了山上看到什么?做了什么?5.大家到了什么时候才把纸莺落下来?6.夜幕降临,大家下山了,心情如何?四、拓展提升。
1.按要求做题。
写反义词:热闹一一()暗淡一一()写近义词:渐渐一一()新鲜一一()2.解释以下词语并造句。
陆陆续续:络绎不绝:3.问答。
在登高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4.围绕“热闹异常”写三两句话。
《8.2 登高》课件、导学案
写作背景
1.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
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 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 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 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 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 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文学常识
• 1.作者简介: •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
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 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 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 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点?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诗歌意象及对应特点:风——急 天——高 猿——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落
木——萧萧 长江——滚滚 语言特点:精炼。 意境: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萧,万木凋零,江水滔滔,落叶飘飘,鸟鸣猿哀秋肃临天下的
秋景图。意境特点: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2.思考,你认为这四句诗中哪个字或词语用的好?为什么?(可从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 情的角度分析)
渚清——“渚”是江中的小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 风中,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
白——“白”是冷色调,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 内心那种凄凉的情感。
回——“回”字写出了鸟在风中吃力地盘旋,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战乱 年代,诗人却有家难归,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部编版《8.2 登高》课件、导学案
二、知作者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时二十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 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 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 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杜甫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解析
5.下面四首诗,都写到秋天,根据作者表达的悲喜情感以及情感的轻重, 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使……增多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⑧(历尽了艰难,深为憾恨志业无成而 自己衰老;困顿潦倒,病后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艰难苦.恨繁霜鬓
(1)苦必 劳先 苦.苦 而.功 其高 心如 志此
越王苦.会稽之耻
虎鼓瑟兮鸾回.车
(2)回渚梦清回.沙吹白角鸟连飞营回.
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万里悲秋长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D.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案 B
解析 A 项,疾—急。C 项,长—常,做—作。D 项,双—霜。
答案
解析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 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 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 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 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 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 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 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 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 “无家别”,“垂老别”。
【新教材】第三单元 登高 导学案 —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
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登高》导学案组号______姓名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格律诗的特点2、梳理诗歌内容,把握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3、感受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自学积累1.背景;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这一切像浓云似的压在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推重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登高”——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3、作者;杜甫(712—770),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
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
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三、预习案1、文学常识:杜甫,字 _______,客居长安时曾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所以世___________。
又因为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充任节度使参谋,所以又称为 _________。
他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作品集《 __________》。
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___,其诗被称为______,其诗歌风格概括为___________,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萧萧()霜鬓()潦倒()浊酒()4、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一)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四)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重点:1、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2、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三、学习过程(一)作者介绍:请同学们先看一副对联,是哪个历史人物?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哲圣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副对联,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
学习一首诗歌要了解其为人。
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各个方面都发展到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叫“盛唐”。
唐代文学特别是唐代诗歌发展到历史上的最高峰,诗坛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
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此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
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正因为杜甫写出了诗史,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圣”。
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也特别擅长律诗和绝句的写作,许多作品都是千古名篇。
背景:作为能够写出“诗史”的“诗圣”,杜甫的作品是博大精深的。
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安史之乱时期。
稍有历史常识的同学都知道,发端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杜甫也深受其害,被迫流落他乡,过着有家难回的痛苦生活。
所以,他的许多作品中,不仅寄寓了深沉的个人情感,而且也饱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
《登高》就是这些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
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二)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大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研读鉴赏1、律诗基本知识2.诗眼?3、作者在悲什么,因为什么而悲?(1)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4、鉴赏写景(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登高》的艺术成就:提示:可以从句式和抒情手法的角度去考虑。
(五)结合全诗概括诗中“悲”的内容(六)拓展阅读----《江汉》进一步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问题:请解析杜甫《江汉》中“片云”“夜月”、“落日”、“秋风”的内涵。
(七)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发挥联想与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为散文。
参考答案:(二)诵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研读鉴赏1、律诗基本知识2.诗眼:悲3、作者在悲什么,因为什么而悲?(1)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做客。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
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
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2)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苦,是极度的意思。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
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
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
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
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
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4、鉴赏写景(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生命是短暂的。
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四)《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
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诸)。
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五)1、景:自然之秋写景:风、天、猿、啸、渚、沙、鸟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水2、己:人生之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浊酒繁霜鬓羁旅愁、身世苦3、国:国家之秋---安史之乱繁镇割据---家国忧(六)拓展阅读------《江汉》进一步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答案:第二联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
”意境凄清,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