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学科,其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兴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三个方面。

一、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发展历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流派,其代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主要建立在自由市场、劳动分工和价值理论等基础上。

1.自由市场理论:自由市场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基本原则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自由市场不需要政府干预,市场竞争可以使社会资源最优分配,提高社会生产力。

自由市场在当时的欧洲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被视为经济学的经典理论。

2.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分工是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其本质是指企业组织生产过程时,将任务分担在不同的人员之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亚当·斯密认为,通过劳动分工的实施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力,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

劳动分工理论对生产组织的管理、制造业的发展和对人性本质的把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3.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古典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

由于不同的劳动过程需要不同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一种商品的价值应该等于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总和。

古典经济学家研究了价值理论对于定价、货币、贸易等问题的应用,为未来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二、新兴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新兴经济学在20世纪中期开始兴起,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新兴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凯恩斯、费雪等,其理论范式与古典经济学有些许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市场失灵理论:新兴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并不一定能够保证资源的最优分配,并存在一定的失灵现象。

市场可能会因为存在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为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2.整体经济调节理论:新兴经济学倡导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应用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波动。

从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谈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

从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谈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


恩 范 式 的基 本 部分 但 是 库 恩 的 范式 不 只 是 在
假设 就 是 不 用 言 明而 成 立 的


因 为 如 果 经 济资
, ,
哲 学 层 面 而 是 扩 展 到 范式 的社 会 学 含 义 和 构 造
功 能 因此 库 恩 特 别 强 调 科 学 的具 体 性 并 把 具

, ,



协 同探 索 的 纽 带
而且
是 其进

步研 究 和 开 拓 的 基 础 ; 不 仅 能赋 予 任


门新 学 科 以 自己 的特 色 而 且 决 定 着 它 的未

来 和 发展
因而 人 们 在 引 述 和 运 用 范 式 的概 念

的时候更 多 的是 后 面 的 两 种含 义
(二 ) 经 济 学的 理 论 范 式
照 经 济 学 的 习 惯 和 传 统 的程 序 运 用 经 济 学 的语

些 偏 差 在 其 中 了 后 来 英 国 学者 玛 格 丽 特 玛 斯
特曼 在 对 库 恩 的 范 式 观 作 了 系统 的考 察 和 了 解
之 后 将 库 恩 所 提 出和 使 用 的 不 同 含 义 的 范 式 概

言 和 方 法 来分析 阐述 经 济世 界 中的 问 题 从 而 达

到 解 释 或者解 决 问题 所 形 成 的 体系


个 有 机 的理 论
念 概 括为 三 种 类 型 或 三 个 方 面 : 念



是作为

种信

种 形 而 上 学 思 辨 它是 哲学 范式 或 元 范式 ;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一、经济学的理论范式1.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分析方法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开端,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市场自由竞争理论、个人决策理论等,并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代表。

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数学模型的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法。

比如,利用边际成本曲线分析企业行为决策,利用收益价格曲线分析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形成等。

2.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分析方法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发展是对古典经济学的修正和发展,主要新的成果是微观经济学和博弈论等。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是供求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并以阿罗·考恩和保罗·萨缪尔森等人的研究为代表。

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数学证明法和实证法,其中前者主要是利用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数学工具进行证明,后者主要是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3.制度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分析方法制度经济学主要运用社会科学方法来探究各种经济组织形式和制度的效用和效率,并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

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契约理论、制度分析和代际转移理论等,并以道格拉斯·诺斯和本杰明·克莱因等人的研究为代表。

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制度分析法,即通过深入研究各种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来识别经济中的各种行为与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制度变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4.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分析方法新制度经济学是对制度经济学的补充和发展,强调与人类行为科学、智力历史、生态经济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信息不完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等,并以奥利弗·威廉姆森和丹尼尔·诺斯伯姆等人的研究为代表。

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制度比较分析法,即依据事实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以发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制度下对不同问题的处理方式,从而得到各种制度间的比较。

论范式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论范式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方经济 学 的发 展是一 个不 断积 累的过程 。从 重商 主义 、重 农 主义阶段 到古典 经济学 的形成 ,是范式 形成 的过程 。亚
的知识 体 。“ 范式 ” 是一 门学 科成 为 科学 的必要 条件 和 成 熟 标志 ,任何 一 门学科 只有 具有一 定 的范式 ,才 能成为 科 学 。库 恩范式 的含义 不仅体 现在哲 学方 面 ,而且 也反 映在
社 会学 和构造 功能方 面 ,库 恩认 为 ,一套 实 际的科学 习惯 和科学 传统对 于有 效 的科 学工 作 是 非 常 必要 和 非 常 重 要
当 ・ 密的 《 斯 国民财 富 的性 质和 原 因 》 (76年 ) 所 提 17
及 的斯 密教条 是西 方经济学 发展 的重要 里程碑 ,他 的劳 动 价值论 和 以市 场机 制 “ 不见 的手 ” 的学说 ,为 经济学 确 看 立 了公 认 的学 科框 架 ,此外 他 的企 业理论 学说 突出 了分 工
旦形成 了被学术 界所公 认 的范式 ,此 后科 学发展 便
进入了 “ 常态科 学时期 ” 。此 时 ,范 式指 导 整个 学科 的研 究 活动 ,而 当科 学发展 遇到 危机时 ,通过新 的范式 发展来 推动科 学 的发 展 。
在 经济学 的发展 史上 ,经历 了多次 证 明 ,作 为 一 种 可 供 选 择 的普 遍方 法 ,库恩 的范式具 有更 大 的潜 在价值 。 ”
1 经济 学范 式的构成
在 《 科学革命 的结构》 中,库恩以 “ 范式”概念为
基 础对科 学革命 进行 了系统论 述 。其 所谓 范式 ,就是一 组 共 有 的方 法 、标 准 、解 释方式 和理论 ,或者 说是一 种共 有
与专 业化在 既定 资源下 的配置 与效率 问题 。李嘉 图 、西 斯 蒙第 、萨伊 、穆勒 是斯密 的追随者 ,并增 添 了资 源稀缺 性

法经济学范式研究及其理论阐释(下)

法经济学范式研究及其理论阐释(下)

法经济学范式研究及其理论阐释(下)三、法经济学范式的理论阐释法经济学范式的理论阐释,就是法经济学范式的展开,具体包括成本效益理论、法律市场理论、法律供求理论和法律均衡理论。

(一)法律成本效益理论法律成本是指法律系统运作的全部费用支出。

它具体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各法治环节中,当事人为实现权利、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资源。

法律成本的高低是人们作出法律供给(特别是法律修改和废除)决策的主要依据,是法律主体选择遵守或者规避法律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的“晴雨表”。

按法治实现诸环节,法律成本可分为法律制定成本、适用成本、监督救济成本等。

法律成本理论的核心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分析,即指不同的法律方案实现人们既定目标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在特定的时空领域人们又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在此情况下,对某种社会关系是否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整?选择何种法律规范进行调整?做出一项决策而不做出另一种决策的相关利弊得失等的衡量等。

这个概念表明了人们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自身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在制度选择上的不同反应,从而为分析法律制度的比较效益大小及其对相关法律后果,提供了有益的分析工具。

而对法律进行效益分析的核心,则在于本身法律就是适应利益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变化和发展也根源于不同时期人们利益要求的变化和发展。

在此意义上说,利益规律乃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制度。

“利之所存,法之所在”,法律通过对权利、义务、责任等的合理配置,可以给人们带来实际的利益。

法律活动的实质就是权利义务遮蔽下的利益交易。

对法律效益进行实证分析的目的,就在于寻找使个人的理性行为既与其预期效益相吻合,又和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并行不悖,已无法通过修改法律来达到适宜的法律制度架构。

这一“找法”过程,类似于在多种约束条件下的“极值”求解问题。

假定法律环境(时空条件、意识形态等)保持不变,立足于尽可能促使法律低成本高效益的评价标准时,我们发现,法律产品最有效率的供应量是使个人的边际(需求)替代率的总和与制定法律的边际成本(增加每一单位的法律产出所耗费的价值)相等。

经济学范式

经济学范式

经济学范式
经济学范式是指经济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其中主流的经济学范式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制度
经济学和泛行为经济学等。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人们是理性而自私的,倾向于在有限的资源下追求最大化的效用,赋予市场在分配资源
和达成社会福利最大化方面的显著作用。

行为经济学则关注人类认知、情感和道德特性的影响,认为人类决策可能偏离合理性和自利性,可
能受情感和所处环境影响,从而对市场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制度经
济学强调制度和规则对经济活动的约束和影响,认为制度能够对市场
和社会变革发挥关键作用。

泛行为经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经济学
范式,强调多维度的人类行为因素,从社会文化,技术进步,网络等
角度进一步分析行为决策和社会变化。

经济学范式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框架和方法技术,提高
了对社会和经济现象的理解和预测。

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
修正,以更好地指导现实经济和政策制定。

法经济学范式研究及其理论阐释

法经济学范式研究及其理论阐释

法经济学范式研究及其理论阐释法经济学是法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法律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效果的影响。

它以法律制度为核心,通过经济学的视角对法律制度进行分析,研究法律对资源配置、市场行为、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法律建议。

法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理论阐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制度经济学是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范式之一、新制度经济学强调经济行为是在制度环境下进行的,而制度环境是由法律规范和组织结构构成的。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包括制度环境、契约理论、交易成本等概念,通过研究制度环境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揭示了法律制度对市场机制的重要性。

其次,公平正义与法经济学也是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范式。

公平正义是法律制度的核心目标之一,但其蕴含的价值与法律制度的经济效率之间往往存在冲突。

公平正义与法经济学通过研究公平正义理论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探讨公平正义的实现方式与其对经济效果的影响,为法律制度的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三,行为法经济学也是法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之一、行为法经济学强调理性预期以外的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包括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因素。

研究者通过行为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法律制度中的行为规范与现实行为之间的差距,探讨行为规范对经济效果的影响,为法律制度的调整提供了参考。

最后,观察法经济学是法经济学的另一个研究范式。

观察法经济学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法律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对现实案例的观察和分析,获取真实的经验数据,通过搜集与分析现实数据,揭示法律制度对经济效果的影响与机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法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理论阐释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公平正义与法经济学、行为法经济学和观察法经济学。

这些研究范式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通过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揭示了法律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效果的影响,为法律制度的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一)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一)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一)本文旨在从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中,讨论一下经济学方法和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它们是:关于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比较;关于实证分析;关案例研究。

1、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

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

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

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

英国学者玛格丽特。

玛斯特曼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虽然范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范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范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

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

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

库恩的构造范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著述范式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著述范式

张五常(Steven Cheung)在20世纪60年代末有关佃农 制(即农民与地主用固定比例分成)的研究,他对交 易成本对不同合同形式的选择作用提出开创性论识。 后来,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1974年的数学模 型精确地分析了激励与风险分担的交换对农民与地主 在土地租赁合同选择的影响。正是后来的数学抽象使 得激励理论与合同理论迅速发展到其他领域。比如, 詹森(Michael Jensen)和梅克林(William Meckling)于 1976年发表的论文——从公司经理的激励问题出发来 研究公司债权和股权的分配问题,成为现代公司治理 结构理论的开创篇,公司金融中对激励的研究从此起 飞。
关于宏观经济学的例子

宏观经济学中有众多的学派: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 派、理性预期学派(或称为新古典主义学派)、货币主义 学派、供给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等。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基本分析框架相同、研究方法相同(采用经济模型和市 场均衡来分析市场)及对象相同(在市场制度安排下研究 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它们都相 信市场制度,相信从经济运作的长期或总的趋势来说, 都会趋向最优的市场均衡,这些理论之间的差异,主要 是刻画经济环境时的差异所造成的,特别是对经济系统 的冲击或干扰是来自需求方面还是供给方面、关于经济 波动的信息是充分的还是不充分的,以及对干扰的时间 效应是滞后还是瞬间的等诸多假设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
尽可能不要重复文献中的图形,不 要重述研究的细节,不要过于集中 某个人的研究,保持文献适当的溯及性, 严格注明文献来源。
数学在理论分析中的作用

从理论研究角度看,借助数学模型至少有三个 优势:其一是前提假定用数学语言描述得一清 二楚。其二是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 洞和谬误。其三是可以应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或 数学定理推导新的结果,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 不易得出的结论。运用数学模型讨论经济问题, 学术争议便可以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或不同 意对方前提假设;或找出对方论证错误;或是 发现修改原模型假设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

2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和 解决危机,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兴起。
3
代表人物包括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约翰·梅纳德· 凯恩斯等。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生产成本理论等,主张个体理 性、供需关系和市场出清。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主张国家 干预经济,以解决市场失灵和就业问题。
古典经济学的背景
资本主义的兴起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崛 起,商业、工业和金融业得到了
迅速发展。
重商主义批判
古典经济学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批判 ,认为重商主义限制了经济自由, 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主张理性、科学和自由,强调个 人权利和自由市场经济。
保罗·萨缪尔森
美国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将凯 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相结合,提出了“宏观经 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统一”的观点。
04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个经 济学流派,它试图在理论上阐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思想,并 将其发展成为一个更加系统化的经济学理论框架。
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
托马斯·马尔萨斯
被誉为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提出了 “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市场能够 自动调节供求关系,实现经济繁荣。
英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口增长理论 ,认为人口增长会受到资源的限制, 从而制约经济增长。
大卫·李嘉图

斯拉法方法论

斯拉法方法论

斯拉法方法论斯拉法方法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理论之一,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康托罗·斯拉法(Piero Sraffa)于1925年提出,并在他于1960年出版的著作《生产价格和分配价格》中得到详细阐述。

斯拉法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次重要批判和继承。

斯拉法方法论的核心思想是基于生产要素的互补和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现象。

他主张经济活动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斯拉法方法论认为,价值和价格的形成是由生产要素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市场竞争或消费者意愿所决定的。

斯拉法方法论对经济分配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他认为,生产要素的报酬应该是由生产能力和贡献度来决定的,而不是由市场价格或供求关系来决定的。

这一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的边际生产力理论都构成了挑战。

斯拉法方法论还提出了“标准物”和“生产价格”等新概念,以解决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价值和价格理论上的分歧。

他认为,真实的商品价值应当由商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本来决定,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

这一观点挑战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和供求理论,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提出了新的解释。

斯拉法方法论在当代经济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范式,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经济现象的解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斯拉法方法论的理论观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决当代社会和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它们在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应用上存在一些差异。

理论观点:西方经济学主张市场自由化,强调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

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则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剥削制度,主张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

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强调数据和模型的应用,注重微观和宏观经济的分析。

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则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强调对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内在矛盾的揭示。

应用: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有较大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产业组织、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研究。

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则更多地被应用于阶级关系、社会制度、资本积累等方面。

尽管两者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经济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两者可以相互借鉴,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演变与研究范式

经济学的理论演变与研究范式
3
三、凯恩斯方法
到20世纪初,古典经济学通过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米勒(John Stuart Mill)、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和庇古(Arthur Cecil Pigou)等 人的不断充实完善,在理论体系上日臻完美。但是,到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古典经济学碰到了一个无 法回答的难题:由“看不见的手”所调节的自由市场经 济为什么会出现那么深重的经济衰退呢?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宏观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 下应运而生的。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and Money)一书,标志着凯恩斯宏观经 济体系的确立。
8
五、新古典主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凯恩斯主义 有两大缺陷 :一是在实践方面难以解释“滞胀”等经 济现象,难以解决因国家干预政策而造成的大量的政 府财政赤字问题,因而受到货币主义的诘难;二是在 理论方面,缺乏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尤其是缺 少一块微观经济学基础。凯恩斯理论起源于解决现实 问题,而把理论体系的严密性考虑放在第二位。20世 纪60年代中叶以来。以克洛尔(R.W.Clower)、巴罗 (R.J. Barro)和格罗斯曼(H.I.Grossman)以 及后来的贝纳西(J.P.Benassy)等人为代表的非均 衡理论学派,以短期的固定价格为基本假定,用配额 均衡(Rationing Equilibrium)代替价格均衡,试 图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微观经济学基础。
1
二、古典方法
经济学说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情是1776年 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 The Wealth of Nations ) 的发表,它标志着经济学作为 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从宏观经济学往回追溯的角度来看 ,《国富论》确立了被今天的宏观经济学家称为古典方法 的哲学基础。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 手”的概念,即市场力量自身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引 导经济活动达到某种最优状态。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每个人和企业都根据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这一原则 进行交换活动,然而市场整体能产生一组最优的价格。交 换结果使得每个人的经济状态达到最优。

“范式”理论——兼议经济学与经“范式”创济学方法论新的现实意义

“范式”理论——兼议经济学与经“范式”创济学方法论新的现实意义
有 两 个 主要 特 点 :第 一 , “ 们 的成 就 空 前 地 吸 引一 批 它 坚 定 的 拥 护 者 ,使 他 们 脱 离科 学 活 动 的 其 他 竞 争 模 式 ” ; 第 二 , “ 些 成 就 又 足 以 无 限 制 地 为 重 新 组 成 的一 批 实 这
践 者 留下 有 待 解 决 的 种 种 的 问题 ”∞ 。

库 恩 “ 式 ” 理 论 的 基 本 内 容 范
种情况库恩将之称作 “ 常” 反 。一 般 情 况 下 ,科 学 共 同体
通 过 调 整 现 有 范 式 ,以解 释 “ 常 ” 问 题 。 然 而 当 “ 反 反
托 马 斯 ・ 恩 ( h ma u n)是 美 国 当 代 著 名 的 科 库 T o sK h 学 哲 学 家 ,也 是 科 学 哲 学 中 的 历 史 主 义学 派 的 主要 代 表 人 物 。 16 年 出 版 的 《 92 科学 革 命 的结 构 》一 书 ,代 表 了 库 恩 的 主要 学 术 思 想 。 “ 范式 ” ( e p rdg ) 贯 穿 h T aa i m 是 库 恩 科 学 哲 学 观 的基 本 核 心 观 念 ,也 是 其 整 个 理 论 的基 石 。 库 恩 虽 然 提 出 了 “ 式 ” 的 概 念 ,但 并 没 有 给 出定 范 义 性 的 解 释 ,而 是 借 助 于 科 学 史 案 例 ,抽 象 地 提 出 了 其
率 之争 这 一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永 恒 主 题 也 引 起 了 人 们 对 主
库 恩 认 为 ,科 学 的 发 展 不 是 简 单 的 经 验 事 实 的 总结 ,
而 是 人 们 用 以考 察 客 观 事 物 的 世 界 观 发 生 了转 变 ,在 新 的世界观指导下形成 新的理论认识 。库恩把科学 发展分 为 “ 科 学 ” “ 规 科 学 ” “ 学 革 命 ” 三 个 基 本 阶 前 、 常 、 科 段 。从 前 科 学 到科 学 的 转 变 ,是 科 学 共 同体 获 得 了 共 同 的 范 式 。所 谓 科 学 共 同 体 ,是 指 一 批 采 用 共 同 范 式 的科

中国经济转轨研究的四种经济学范式-经济学动态2011.4

中国经济转轨研究的四种经济学范式-经济学动态2011.4

中国经济转轨研究的四种经济学范式《经济学动态》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不断地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过程。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从官方到学界都积极探索,努力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经济转轨的内容、路径与实现方式,从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多种转轨经济学范式。

从其基本内容与主要影响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轨的研究主要有四种经济学范式,即新制度经济学范式、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范式与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转轨研究范式。

认真分析这些转轨经济学范式,对于我们科学地总结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与转轨的实践经验,科学地推进转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正确而有效地指导我国未来经济转轨实践,是十分必要、非常重要的。

一、新制度经济学:“转轨成本-转轨收益”范式以制度变迁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经济学,是对我国经济改革与转轨的理论与实践影响较大的西方经济学理论。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以交易费用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财产权为逻辑起点,全面研究制度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证明了市场机制在法律制度领域的适用性,从而把对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与对权利配置效率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西方许多经济学家开始用新制度经济学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转轨问题。

特别是中国的许多年轻学者,将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一个制度变迁和产权重新界定过程的理论,由此逐步形成了转轨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研究范式。

新制度经济学转轨范式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转轨的理论研究,另一个是对转轨中经济运行的实证或经验研究。

转轨理论研究主要是在一种转轨定义下探讨如何推进转轨的基本理论,提供一个可以用于转轨经济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

对转轨中经济运行的实证研究主要是根据俄罗斯、东欧和中国的转轨实践来总结转轨经济的基本经验和比较不同的转轨路径、转轨模式。

其中,有些经济学家对转轨进行更为理论化的探索。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范式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范式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范式一、新古典综合学派1、新古典综合:新古典综合是把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进行综合,是对凯恩斯学说的补充和发展。

2、混合经济:既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地方,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的干预。

3、相机抉择: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

4、萨缪尔森如何对滞胀问题进行解释?5、新古典综合的政策主张?第一,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第二,相机抉择6、新古典综合派的通胀和失业理论?加上萨缪尔森对滞胀问题进行解释。

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非市场出清:当市场上供求不相等时,价格和工资不能迅速调整使供求一致,经济上因此处于持续而非均衡状态。

2、工资和价格粘性: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及时地随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3、不完全信息:指市场参与者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4、不完全竞争:资本主义的市场是存在垄断的非完全竞争市场,当供求失衡时,垄断企业通过调整产量和就业量而不是调整价格来恢复市场均衡。

5、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在哪里?1.非市场出清2.工资和价格粘性3.不完全信息4.不完全竞争6、简述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信贷配给理论。

指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定得低于市场出清水平,从而使得信贷资金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以至于银行不得不采取信贷配给的办法,使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只能得到有限的满足。

7、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信贷配给理论中利率粘性的原因?1)信贷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银行不能容易地识别好借款人和坏借款人,所以必然采取厌恶风险的行为,选择能保证银行预期收益最大和破产机会最小之间的最佳利率,而不管这种利率是否能使市场出清)2)信贷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利率提高会减少低风险借款人的比例,因此银行不会轻易提高利率,即利率具有粘性。

)8、可变价格加成理论9、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1.既考虑短期,又考虑长期。

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

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

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新古典经济学被广泛视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它旨在通过理性行为假设和市场机制来解释经济现象。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是一种方法论,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如边际主义、利益最大化、供求平衡和均衡分析等。

本文将介绍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解释其核心概念和应用,并讨论其局限性和争议。

一、理性行为假设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理性行为假设,它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选择。

这一假设建立在边际主义的基础上,即人们会权衡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以使边际效用最大化。

理性行为假设假定人们具有完全信息和无限的计算能力,能够准确地评估各种选择,并且在个体层面上是自利的。

二、供求平衡和均衡分析新古典经济学通过供求平衡和均衡分析来解释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和数量决定。

供求平衡是指市场上的需求与供给之间达到一种稳定状态,使市场清算,并形成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供给曲线代表了卖方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需求曲线则表示了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通过供求曲线的交点,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达到平衡状态。

三、利益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利益最大化是在限制条件下进行的,比如预算约束、资源稀缺等。

个体在面临选择时会综合考虑不同选择带来的成本和效益,并选择带来最大净收益的方案。

利益最大化假设为解释个体和市场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四、边际效益递减边际效益递减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指出,当个体获得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一单位额外增益时,其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小。

这意味着对于继续增加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个体所得到的附加效益将越来越小。

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在解释消费者选择和生产决策时具有重要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和决策。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首先,理性行为假设忽视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人们的决策可能受到情感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受限于有限的信息和认知能力。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关于现代经济学的概念,我们把最近的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在当今世界上被认可为主流的经济学称为现代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钱颖一)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和分析工具。

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是从这三方面入手的。

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也需要懂得这三个部分。

1、视角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

经济学家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包括信息。

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做经济决策时出发点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

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消费者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家想赚取利润,都是很自然的。

这种利益最大化包括利他行为。

从这样的出发点开始,经济学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种间接机制(比如价格、激励)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的着眼点。

经济学家探讨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

[经济学家看问题有特殊的视角。

经济学家可接受的几个有限的、原始的假设——个人的偏好、技术和制度约束、资源禀赋,别的假设都被认为应该是从此推导出来的。

通常是假定个人是自利的,给定一定的技术和制度约束,每个人禀赋一定,大家互相作用,然后看结果怎么样,然后研究一种叫做“均衡”的状态。

有人问,现实中有很多是非均衡,为何经济学家要研究均衡?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经济学家定义的均衡和一般人认为的均衡不太一样。

比如短缺通常是不均衡的,但在一定约束下就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在经济学中可以叫均衡。

最后着眼点是效率,这又是经济学家跟其他的社会科学家的不同。

这很容易产生误解。

有些人说经济学家只讲效率,不讲公平。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摘要】本文通过对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从引言部分对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介绍。

在分析了经济学理论范式的演变,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的特点,并介绍了实证分析方法、数理经济学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情况。

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回顾,展望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了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分析方法的应用情况,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经济学,理论范式,分析方法,演变,主流经济学,实证分析,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总结,展望,研究展望1. 引言1.1 引言概述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活动。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揭示经济规律、指导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研究的深入,经济学理论范式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再到现代经济学,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包括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经济学等,每种理论范式都对经济现象有不同的解释和分析。

在实证分析方法方面,数理经济学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是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

数理经济学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分析的框架;而计量经济学方法则通过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验证经济理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深入探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通过回顾和分析其演变过程,了解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从而为实证分析方法、数理经济学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实践和政策的影响,为未来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经济学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

04 制度经济学范式
制度经济学理论
制度经济学基本概念
制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制度及其变迁的经济学分支,它强调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影响经济行为和绩效。
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理论等,这些理论为解释和预测制度变迁提 供了有力的工具。
气的挑战和 机遇也是经济学家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需要经济学家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 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供需均衡
完全竞争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通过供需曲线分析市场 上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以及市场失衡 的原因和调整过程。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假设市场结构是完全竞 争的,价格接受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只 能接受市场价格。
新古典经济学的政策应用
自由放任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主张自 由放任政策,认为政府干 预会破坏市场经济的自然 平衡和效率。
行为经济学也可以用来解释学 生的学习行为和决策,从而为
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行为经济学的现代意义
心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
01
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
容和方法。
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02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某些假设和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对政策制定和管理的启示
03
行为经济学对政策制定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
提高政策效果和管理效率。
06 经济学的未来发 展趋势
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要点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实在逻辑上并不包含它的评价,公正与否的评价是判断者主观加上去的。

因为,价值判断所依据的是道德标准,而事实判断所依据的是一个与道德原则无关的标准和规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经济学研究中,事实判断除了包含有关社会经济生活过程的一般事实和论断以外,集中表现为效率判断。

价值标准也可以、而且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和事实判断来说明其正确与否,即需要进行效率再判断。

在规范和实证、价值和事实相互关系的争论中,始终存在着互相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科学与价值判断无关,它只涉及对事实的客观描述,而不包含人们的主观评价(R.史密斯,1962),主张保持价值中立(马克斯。

韦伯);另一种观点认为,对于社会科学来说,价值判断具有不可或缺性(施莫勒),经济学的观点与所有的科学观点一样,都是充满价值的,(霍尔。

卡杜里安,1980)其中,有人主张“隐含的价值观”,(维克里,1973)有人主张“明确的价值判断”(米尔达尔,1992)。

其实,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也不是互斥的,而是互补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也各有其不同的作用。

争论产生的原因在于,双方都忽视了价值判断产生的根源这一根本问题。

由于这种忽视,主张保持价值中立的只强调了它的必要性,而没有找到实现它的可能性;反对价值中立的仅仅看到了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价值判断的事实,而没有深究它存在的基础。

人们在自然科学中的一致不是由于摆脱了价值判断,而是由于价值判断的基本一致,在人类事务和社会科学中能否摆脱价值判断,就归结为人们能否取得经济利益的一致。

现在,人们所能做到的是,把价值判断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不使它变成一种普遍形式的东西(陶永谊)。

至于什么是适当范围,仍然没有作出说明。

这就需要作出进一步的界定和分析。

指出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区别和联系,强调事实判断在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不意味着在经济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和全部活动中都不能有价值判断。

恰恰相反,从方法论上来看,有的领域和有的方面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有的领域和有的方面可以而且应当保持价值自由。

一般说来,在研究对象和认识目标的确定、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的选择等领域和方面,需要而且必须进行价值判断,因为,每个经济学家既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进行选题,也可以根据政治、道德和信仰选择实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没有价值判断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在科学研究的内容领域,在认识过程和理论形成过程当中,却不允许价值判断插足其间。

如果在科学研究的内容领域借助于价值判断,就会使认识过程从一开始就引入信仰问题,这只能使认识过程发生扭曲,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有人强调科学家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指出一些伟大的学者都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历史责任,但是没有说明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责任在他们的科学生涯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如果仔细加以考察,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对他们选择科学课题、坚持科学探索起了重要作用,但对其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过程本身则直接起不了什么积极作用,他们正是在抛开了价值判断而专注于事实判断的情况下,才作出了自己的科学创造。

因此,在经济科学的理论研究中,在获取信息和认识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范围内,保持价值自由前提,避免进行价值判断是必要的和可能的,至少这一区分有助于我们做到这一点。

然而,在传统经济学的研究中,人们不仅认为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是不可区分、无法区分、也不必区分的,而且过分注重和偏爱价值判断,往往使事实判断服从于价值判断;不仅在研究对象和认识目标确定以及分析结果选择等领域强调价值判断,而且把在研究内容领域和认识过程当中保持价值自由前提称之为资产阶级社会科学的遮羞布。

这就使得经济科学的理论研究工作深深陷入自己设置的陷井之中。

例如,对于很多重要的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象市埸机制问题、经济周期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失业问题、经济危机问题,等等,首先要看看它是姓“社”还是姓“资”,然后才决定如何对它进行描述和分析。

如果是姓“资”,即使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反复出现的问题,也可以而且必须否认它的存在;即使不得已而承认它的存在,也要将其统统斥之为资本主义残余,或者在共同的地方寻找出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来,或者用不同的概念去概括和描述完全相同的事物,于是就出现了商品经济的“外壳”论,找不到工作的“待业”说,同志式的“竞赛”观等。

这样,不是把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理论问题排除在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视野之外,就是对其作了歪曲的描述。

至于在这种扭曲的理论指导下,制定和实施了错误的经济政策,及其造成的不良的甚至是严重的后果,更是进一步从反面证明了,把价值判断带入认识形成和理论创造过程之中的可悲之处。

不仅如此,由于在理论形成过程之中渗入了价值判断,对一些重大经济问题的分析,如对当前经济运行总量态势和经济形势,不是根据经验现实进行实事求是地归纳概括和理论抽象,而是根据各自的政治需要,选取不同的材料,作出不同的结论,甚至要先看看气候,摸摸风向,然后投其所好。

这不仅大大阻碍了经济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和发展,使得经济理论研究始终难以摆脱解释现行经济政策的俗套,而且使一部分经济理论工作者走上了“奏折经济学”的道路,败坏了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声誉。

其结果是,经济学难以摆脱作为政治附庸和跟班的角色,甚至有被窒息的危险。

近几年来,大家都承认在经济问题的研究中缺乏共同语言,这不仅是由于对很多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存在着混乱,而且主要是由于价值判断渗入经济研究过程的结果。

在传统经济学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实践目的出发,反对在科学认识的内容领域和理论创造的过程当中保持价值自由前提。

这是由于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很多混乱。

为了在经济理论研究中能够更好地处理规范和实证、价值和事实的关系,有必要加以明确和区分。

第一,经济理论的构建和经济理论的可接受性。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问题。

前者是个认识论的概念,所要解决的是理论的客观性和真理性的问题,它取决于理论把握经验现实的情况,即取决于经济理论对于经济生活现实的解释能力和预言能力,或者说,取决于经济理论对于经济现实的规范力量和改造力量。

后者是一个文化价值概念,考察的是理论的功效性问题,主要取决于哪一种理论更好、更合意、更易于被决策者所采纳,因而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主张。

因此,经济理论的可接受性与其说取决于该理论的解释能力和预言能力,不如说取决于当时的经济形势以及决策者的素质。

在这里,需要而且必须进行价值判断。

第二,经济理论的专家评价、专家选择和社会评价、社会选择。

这是两种不同目的和不同方式的评价和选择。

前者的目的在于解决理论的客观性和真理性的问题,是通过经济学家的批判、检验和证伪来进行的。

在这里,经济理论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外化为一种公共性,即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方面检验所作出的共同评价和共同选择。

后者的目的在于解决经济理论在社会空间中的可接受性问题,是由政治家和社会大众作出的评判和选择。

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评价标准和选择标准,形势的紧迫性,社会的承受能力以及政治家的知识限制,特别是政治家的政治前途和利害关系,会对它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大众的评价和选择更会受形势变化、社会心理的左右,并且只有通过社会的学习过程,理论才能变成社会大众的共识和集体行动。

第三,经济政策咨询和经济政策决策。

这也是两个既密切联系又可以明确分开的行为和过程。

经济科学的实践目的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咨询表现出来的,政策咨询活动的核心是提供有关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客观联系的真实信息。

这种信息不是规范性预言或价值判断所能给予的,但是从任何经验内容丰富的理论中都可以得到付诸实施的行动信息。

同时,一个无价值判断的科学结论,并不排除政治家和经营者进行评价、选择和决策的权力。

经济学家可以参与政策决策和经营活动,这时,他就不是作为经济学家处在理论的形成过程之中,而是作为政治家或企业家处于政治活动或经营活动之中。

因此,经济理论的实践目的不应当也不必要要求经济学家在其理论形成过程之中求助于价值判断,与此相反,只有在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过程中保持价值自由前提,才能保持经济学家的独立人格和经济学研究的独立性,避免价值偏见的影响和干扰。

第四,经济学家的伦理道德和科学良知。

经济学家从事何种科学规划,帮助实现何种价值目标,取决于他的伦理道德。

经济学家作为社会的一员,依靠自我控制很难在其科学表述中保持价值判断自由,即经济学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判断渗透在理论认识和科学表述当中,从而造成很多认识上的偏差和理论上的错误。

不仅如此,经济学家也有个人动机和个人功利,它与社会目标和社会利益既有一致之处,也有矛盾的地方,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政策咨询建议能够影响政策决策以至变成官方政策,这就使得经济学家在政策咨询中很难保持客观立埸。

但是,经济学家的科学良知又要求他不要把自己的个人好恶和个人功利带进圣洁的理论殿堂。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矛盾。

解决的办法是,在经济学的科学活动中,发展科学评价和科学批判,通过对其科学表述的相互批判和证伪,通过实践来检验。

可见,价值判断与科学批判和证伪过程以及经验检验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要想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作出真正的理论创造,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就必须在理论形成和科学创造的过程中承认和坚持价值自由前提。

2-2,关于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⒅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的科学,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实证分析的方法。

这一方法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部分或阶段,即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弄清这两个部分或阶段的区别和联系,不仅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有关“假定之战”的实质和关键有帮助,而且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传统经济学的方法论缺陷。

所谓理论实证就是指理论实证过程本身,它的任务是提供一个概括的体系,对现实经济关系本身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上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

它的基本特征是,在原则上独立于任何特定的伦理立埸或规范判断,只涉及“是什么”,而不涉及“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不是告诉人们经济“应该是怎样的”或者“应该按照怎样的方式运行”,也不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行为”或“不应该怎样行为”,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说明,现实中的经济关系本身是怎样的,人们事实上是如何行为的,各种经济变量是如何决定的,它们之间是以怎样的方式相互联结的,各种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是因何和如何产生的,等等,总之,是说明经济在实际上是如何运行的。

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理论实证过程包括三个要素和两个阶段或三个步骤。

三个要素是基本假定或实质性假设、系统的和有组织的推理方法、理论结论。

两个阶段是假设形成和理论演绎;三个步骤是提出理论假设、建立分析模型、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证明。

前者是指从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归纳中,舍去全部次要的事实或次要的关系,抽象概括出一些基本事实或基本关系,作为理论推导的前提和逻辑演绎的起点。

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