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作者及其散文 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作者及其散文介绍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在扬州长大,故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诗文集《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和论著《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作者写《春》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愁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达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二、对朱自清其人其文的评价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三、略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宋求勋)
朱自清的散文,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练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这些,无疑是构成他“文章之美”的因素。但是,主要因素诚如郁达夫所说,是“满贮”着的“诗意”。
诗意,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作家怎样把自己感到“动情的事”传递给人们,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要求和方法是多方面的,创造诗意的艺术也是极为丰富的,其中之一就要看作家驾驭艺术技巧如何。比喻,看来是一种修辞手法,其实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技巧。它对作品“诗意”的创造是不无作用的。大凡有艺术才能的作家、艺术家都是素谙比喻技巧的。难状之声,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传之情,一旦到了他们作品里,就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出现一个幽深迷人的意境。究其底,多是比喻技艺使之如此。
朱自清运用比喻艺术创造出的散文诗意,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
1. 形象美。文学艺术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唯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作为散文,特别是描写风物、寄托情怀的抒情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形,这就尤见作家的艺术功力。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不仅潜隐着一种缠绵、委婉、深沉的感情,同时,他凭借精妙的比喻艺术也为我们勾描出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
以质实之物比质实之物,给人一种形象美,这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俯拾皆是。然而,他用质实之物比“空灵”之物,从而托出“空灵”之物的形象,却更是出神入化。在《春》的结尾,作家这样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略)
春天,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写得如此美。他独具慧眼,敏锐捕捉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作家写物附意,扬言切事,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
2. 绘画美。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能绘出影像的是画,透出神韵的是诗。好的画和好的诗常常是相辅相成、浑为一体的,朱自清写的虽是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在《春》中有这段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还眨呀眨的。(略)
春天的景象被朱自清描写得多么精彩呀!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赏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远、近、上、下,浓、淡、干、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
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了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面中溢了出来。
3. 音乐美。音乐以是其特有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人们,从而获得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以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
4. 含蓄美。汪洋奔放、直抒胸臆的诗是美的;余味曲包,含蓄蕴藉的诗更不失为美。诗为什么要含蓄?这是由生活决定的。生活本身就存在着含与露、隐与现、曲与直的现象。同时,进行艺术欣赏的人们,是主观能动的,不希望作家、艺术家把话说尽,一览无余,而是要他们创造出“含而不露”的妙境,以便为人们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天地。含蓄非诗特有,散文亦然。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有余味,有余情,具有咀而“味之不尽”的含蓄美。这种含蓄美,同样也是用比喻艺术加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