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
态度。
价值观: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
生活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强化STS的要求。
【教学重难点】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2.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
生活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师讲解:1.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历史回顾。
2.探究力与运动关系的实验:伽利略理想实验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提问复习内容:注意引导力与运动可能存在的关系,引出本章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四幅图,思考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
二、讲解及注意点阅读课本,回顾2000年以前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介绍300年前伽利略对力与运动的探究和他的理想实验。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的不同,设计实验探究结论。
要求预习课本,注意探究的方法,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
仪器。
步骤。
准备就绪后,教师演示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强调“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总保持”和“或”的意思。
适当补充练习。
回忆以前所学,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明确要研究的对象。
巩固以前所学。
按要求观察课本上的图形,分析物体最终停止的原因。
了解历史上的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研究历程,体会人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树立努力学习的信心。
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
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
仪器。
步骤。
进一步复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找出实验的注意事项。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讨论实验现象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8.1《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5.个性化的教学与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帮助每个学生取得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思考。例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然后相互交流观察结果和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小组讨论中,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寻找答案。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领导能力。例如,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每个成员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领导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能力。例如,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1.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提出“为什么我们在公交车突然刹车时会前倾?”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力的作用和物体运动状态之间关系的思考。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8.1《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节 牛顿第一定律-“衡水赛”一等奖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4、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维持运动需要力吗?1、一张课桌放在地面上静止不动,用力推它,它运动起来,不用力推它,它就停下来不动;在地面上的足球,用力踢它,它会在地上滚动一段距离,最后也停下来。
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都说明: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物体会运动起来,停止施力,物体的运动也要停止。
力和运动应该有某种关系,人类很早就注意到这种联系并探究了这种关系。
请同学阅读课文这段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1)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力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有哪些事实依据除了书上到出的事例外,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2)、伽利略的观点又是什么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到底谁对谁错呢?2、要解决他们之间的对错,只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解决。
阅读书上的探究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思考下面问题:(1)、这个实验要研究阻力对物体速度的影响,必定要改变阻力的大小,可以用什么办法要使小车每次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相同,可以用什么办法(2)、实验至少要进行三次,每次要保证什么相同什么不同(3)、毛巾、棉布、木块,哪个表面较粗糙哪个表面相对平滑同一辆小车分别在三种物体的表面上行驶,在哪种物体的表面上行驶阻力最大在哪种物体的表面上行驶阻力最小?(4)、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要能够反映小车速度变化的情况。
3、演示实验过程。
二、牛顿第一定律1、分折上面的实验现象:运动着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而且摩擦力越小,物体运动速度减小的越慢,运动的越远。
运动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一条重要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单元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单元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优质教案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问题解决与思考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教师: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
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
2.进行新课(1)历史的回顾教师: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
初看起来,他的观点似乎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这个观点在人类的历史上统治了近一千七百年。
直到三百年前,人们才开始对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提出疑问,并由伽利略和牛顿等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了科学的论。
(2)做课本所示实验教师:这是一块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块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铺一块毛巾。
让一辆小车从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注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演示,并在小车停止处放一面小旗做为标志。
画板图)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学生: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教师:亚里斯多德认为维持运动必须有力。
现在,小车恰恰是因为受到了阻力,它的运动不能维持。
可见,他的观点缺乏一定的前提条件,因此是不确切的。
教师提问: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学生: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复上述实验,并在小车停止处放小旗做标志)教师: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这样可以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具有跟刚才实验时相同的速度,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得更远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1《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寻找答案。例如,学生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自己找到答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问题,通过共同探讨和研究,找到答案。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2.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汇报,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重点内容和核心概念。
3.归纳整理:教师引导学生将牛顿第一定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其他物理概念进行归纳和整理,如惯性、力的作用等。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如计算题、问题解决题等。
2.作业要求: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3.小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的建议。通过作业小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乘坐电梯的场景,引发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思考和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这种生活实例的导入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8.1牛顿第一定律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解释实际问题中,联系实际,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板
书
设
计
8.1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二、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三、惯性现象及解释
5.一氢气球吊着一重物以1 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吊物体的绳子突然断了,则在绳子断开后物体( )。
A.立即下落,且速度越来越快
B.立即匀速下落
C.由于惯性,物体以1 m/s的速度匀速上升
D.先上升一段距离再下落,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
6、小结.
7、布置作业:课本P19动手动脑1、2、3、4
说明了物体不受力时的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说明了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惯性
1、播放: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的图片及视频。
引导学生思考: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一现象。
2、过渡引导:
那么什么是惯性呢?(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得出惯性的定义。)
学生观看。
学生思考车祸为什么会发生?
思考并简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起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
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从内心渴望学习新知识。
2、重现历史,提出猜想: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认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你同意谁的观点?
3、【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阻力对物体运动有怎样的影响?
B.物体运动需要靠力来维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牛顿第一定律》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牛顿第一定律》优质教案课题8.1牛顿第一定律(1)课时及授课时间课时授课人年月日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与讨论、分析与概括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正确理解。
教学用具刻度尺,小车,斜面,毛巾,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验,讨论引导教学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二.新课进行观察并思考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滑板车滑行时,人没有蹬地,车还继续前进。
人不蹬地,车最终会停下来。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视频描述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不同观点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观点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两种说法哪个是正确的呢?让我们亲自用实验求证:实验探究:阻力对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影响呢?实验方案(参考练习册第13页左侧)实验思路:以小车为例,尽量减小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看小车运动的情况实验器材:木板、棉布、毛巾、小车、斜面、刻度尺相同条件:小车相同,小车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不同条件:表面不同即阻力不同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表明:水平表面越,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通过的距离,运动时间,速度减得。
实验推测:小车在运动中不受到任何阻力,小车将无休止地运动下去,运动速度将保持不变。
(二)牛顿第一定律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
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的亮点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努力打造一个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堂。这些亮点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实验和实践活动,如小车实验、滑轮组实验等,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
3.教师对小组合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效果,给予肯定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乘坐公交车、乘坐电梯等,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设计实验场景,如滑轮组实验、小车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体在受力作用和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我们在乘坐公交车时会前倾后仰?”“为什么汽车紧急刹车时我们会感到惯性?”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也注重对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不断反思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1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4.及时反馈与评价: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反思精神。这种及时反馈与评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3.结合生活实例,阐述牛顿第一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等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手段,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本章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我将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
5.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评价能力等,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
3.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全市获奖
第八章 运动和力一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获得过程,并理解它的内涵。
教学难点:经历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棉布、毛巾、刻度尺等一、情境引入思考问题:(1)静止在冰面上的冰壶为什么会运动(2)冰壶离开手后还运动吗是否还受到手的推力作用(3)冰壶为什么最后会停了下来二、知识结构三、分块引学(一)力和运动的关系1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到本节课提到了哪几位大师 、 、你了解他们吗附:课件图片简介,扩大知识面,为学生体验科学的进步历程打基础他们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论述,你认同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需要用力来推动物体才会运动,撤销这个力,运动就会停止:所以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伽利略的观点: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牛顿的观点: 。
你为什么更认同他(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正确但不全面,牛顿的观点科学而全面且凝练)亚里士多德观点跟我们常人一样,都忽略了 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伽利略对运动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后,认识到 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所以他设计的实验就是要证明: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就越 。
你能复述并重复一遍伽利略的实验吗2 伽利略的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实验目的:对比运动物体在不同阻力下通过的距离思考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我们怎样给运动的小车施加不同的阻力 三种光滑程度不同的表面 ;不同的阻力会对小车的运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通过的距离不同 ;所需的器材有: 。
(2)【引导学生设计表格然后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我们研究的是和的关系,这两个物理量占表格的两列,我们分别提供了种表面依次实验,所以表格就要有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1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和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界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鼓励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质疑。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前倾和后仰,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2.利用实验演示:设计实验,如放在桌子上的小车,当撤去推力后,小车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惯性的概念。
3.运用多媒体资源:播放相关视频,如物体碰撞实验,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什么是惯性?
5.作业设计注重巩固与应用: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含义,理解惯性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一些日常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在科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和兴趣。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来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省优获奖教案 新人教版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知识与技能(1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2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3 )、知道惯性 ,能用惯性解释生活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的学习 ,了解生活经验与推想相结合解决问题的思路 .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客观看待问题 ,不迷信权威的做事态度 .教材分析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理解惯性的概念 .教学方法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 ,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教具小车、毛巾、玻璃等学法指导实验引入 (产生疑问 )→设计实验→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解决问题 )→拓展应用 (产生新疑问 ) .教学过程导入到现在 ,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和运动的一些根本知识 ,那么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新授1、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跨时空论战在平地上骑自行车 ,即使不踩踏板 ,车也会前进一段距离 ,但因为没有继续用力 ,车最终会停下来 .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大家请看16页的插图 .活动:讨论 ,自行车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讨论结果 .给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 ,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 ,就必须对他施加力的作用 .如果这个力被撤销 ,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简而言之 ,亚里士多德认为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但是伽利略不这样认为 ,伽利略认为 ,运动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 ,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没有力的作用 ,物体也会一直运动下去 .孰是孰非 ,我们以实验来证明 .2、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伽利略在实验的根底上提出了自己的推论:如果外表足够光滑 ,阻力为零 ,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可见 ,要维持物体的运动 ,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太确切 .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 ,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定律分析:①实际情况中 ,物体不可能不受到外力的作用 ,没有外力只是一种理想情况 ,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靠实验检验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牛顿第一定律不可靠的原因 .首先 ,牛顿第一定律基于完整地实验和合理的推论 .其次 ,从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推论 ,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 ,牛顿第一定律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根本定律之一 .②物体不受外力时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那么受到外力时 ,这种状态就会被打破 .所以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惯性在生活中的表现:当公交车刹车时 ,站在车上的乘客的脚随车一起停止 ,但是上身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 ,所以会向前倾 .锤头与杆松开时 ,可以将锤子的杆砸向地面 ,与地面接触之后 ,杆停止运动 ,但是锤头保持向下运动的状态 ,就会紧紧套在杆上 .汽车向右转弯时 ,靠左窗户坐着的乘客由于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 ,就会紧贴左边的窗户 .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抖落伞上的雨点 ,跳远前的助跑 ,都利用了惯性 .实验:鸡蛋落杯 ,惯性球 ,打棋子 .弹开纸板 ,鸡蛋落入杯中打掉最下面一枚棋子 ,其余棋子落在原地试着解释一下实验现象 .打掉纸板时 ,鸡蛋要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 ,还会留在原地 ,纸板飞出去 ,鸡蛋落入杯中 .最下面棋子飞出去之后 ,其余棋子要保持静止状态 ,于是落在原地 .作业P19 动手动脑学物理1 -5题教学反思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然而,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法错误的订正上,无视了语言的输入.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拟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根底.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那么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防止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局部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局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一等奖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一等奖《《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一等奖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及其现象解释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教学用具:斜面、木板、小车、棉布、毛巾、象棋、直尺、惯性小球装置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收集与教材P44图12.5—1中内容相关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观看,同学们在录像中看到的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会见到,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呢?同学们看书12.5—2内容,先了解古人的思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是伟大的科学家,到底哪个说法正确呢?光靠思辨不能回答,同学们可以自己探究,通过实验来求证、二、进行新课(一)牛顿第一定律1、历史回顾:对亚里斯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出疑问。
2、演示实验:(1)毛巾表面(2)棉布表面(3)木板表面现象:(1)小车受到阻力大,运动时间短,路程短;(2)小车受到阻力较小,运动时间长点,路程远点;(3)小车受到阻力最小,运动时间较长,路程较远。
3、推理:当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时,小车将会怎样运动下去?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不受外力的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
(二)物体的惯性1、惯性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八年级物理下册8.1《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会保持怎样的运动状态,引发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思考。
2.教师提出一些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实际问题,如“为什么乘坐公交车时,车辆突然刹车会向前倾斜?”“为什么运动员跑步时要用力向前推?”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化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4.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完成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教师以乘坐公交车时车辆突然刹车会向前倾斜的例子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实验演示: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改变,如放在桌面上的小车在给予推力时的加速运动。这种生动直观的实验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4.教师针对学生的评价结果,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注重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
《牛顿第一定律》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 力来维持,运动的 物体所以停下来, 是因为受到了摩擦 阻力的作用。从而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 状态的原因。
意大利物理 学家伽利略 根据亚里士 多德的观点 提出了自己 的想法。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谁的观点正确?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同一小车从 静止下滑
理想实验
毛巾表面
木板表面
在同一斜面 的同一高度
玻璃表面 比较小车滑行的距离
实 验 表面 粗糙
对 种类 程度 象
运动 所受
距离 阻力
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
a 毛巾 b 木板 c 玻璃
推 理
推理 想象
更光 滑表 面
理想 光滑 平面
最大 最短 最大 由运动-静止变化很快
三、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 种性质叫惯性。
你能用惯性的知识解释下面这些现象吗?
在杯子中盛满牛奶,突 然急速拉动杯子,会看 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牛奶向右洒出。因为牛奶开始处于静止状态, 当杯子突然向左运动,牛奶因为有惯性,要保持原 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向杯子右侧洒出。
跑动中的人,脚被绊住, 为什么会向前倒?
实验探究方法还有
笛卡儿(17世纪法国)
笛卡尔: 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 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 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 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 来的方向 。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
膀上,总结伽利略 等人的研究成果
牛顿第一定律
(物理学基本定律之一)
二、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 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定律解读 1.“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3.“总”一直、不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4.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它将解答上述问题。
(二)讲授新知
1.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意义,讲解惯性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惯性定律的科学含义。
3.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强调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汽车防碰撞系统、航天器返回地球等。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的引入:本节课通过引入与惯性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中的安全带作用、运动员跳远前的助跑等,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2.实验活动的设计:本节课设计了硬币放在卡片上快速抽出卡片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惯性现象。这种实验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存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惯性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中的安全带作用、运动员跳远前的助跑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设计实验情景,如硬币放在卡片上快速抽出卡片,硬币因惯性而保持原位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惯性现象。
3.提问:“你们认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怎样运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8.1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定律不仅是一个新的概念,也是对惯性这一基本物理现象的深入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容易与日常经验产生冲突,难以把握“不受力”或“合力为零”的准确含义。因此,在设计这一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2.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小组任务,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牛顿第一定律,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3.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普遍性和局限性,以及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五)作业小结
1.布置富有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2.要求学生撰写作业报告,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培养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运动员跳远等。
3.引导学生认识牛顿第一定律与现实世界的关联,理解其在工程、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应用,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以及物体受非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省一等奖】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目标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3. 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惯性现象.2.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2)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教学准备教具、展台、多媒体课件、斜面、木板、棉布、玻璃、小车、粉笔盒、白纸等四、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在第七章基础上,我们在第八章里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机械运动.这部分内容在物理中属于动力学.学习动力学的知识后,可以在知道物体受力情况后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在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它的受力情况.动力学的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研究交通工具的速度问题,天体的运动问题等,我们就是从牛顿第一定律开始. 2.探索新知(一)阻力对物体的影响提出问题:观看视频,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活动】先思考,再小组讨论,总结这几段视频的共同点,结合自己的经验,得出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教师活动】播放课件,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认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你同意谁的观点?【教师活动】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讨论探究阻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用到什么研究方法.提示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你想从比较物体哪方面变化来显示阻力的影响?(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阻力对物体运动有怎样的影响?(2)猜想假设:阻力越大,物体运动的距离越近,速度减小的越快.(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让一辆小车从同一高度处滚下,在三个不同的平面上滚动,一个是棉布面,一个是木板面,一个是玻璃面,观察三次滚动的距离和小车速度减小的快慢.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设计意图】对比实验,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分析上表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 (二)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根据对类似实验的分析,进一步推测: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指出了加速和减速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了这个原因跟运动的关系,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看出:(1)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2)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三)惯性1.惯性阅读课本第18页“想想议议”,猜想下面的问题:(1)在匀速直线行驶的车上抛出的篮球(或苹果),落下时会落在,(“人的前方”、“人的后方”或人的手中)(2)用直尺敲击棋子中最下面的一个,会发现。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节 牛顿第一定律【全国一等奖】
10播放图片:(1)投篮;(2)紧固锤头。你还知道哪些利用惯性的实例
11播放公交车启动、刹车时的图片,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你还知道哪些方面需要防止惯性
12指导学生阅读“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了解乘车安全的重要性。
观看、讨论、回答。
讨论、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经验进行学科猜想。
(3)牛顿第一定律能从实验直接得出吗是怎样得出的
7老师: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一直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其快慢和方向一直运动下去(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静止的物体总想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总想保持运动。
8总结什么是物体的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3)惯性的利用和防止:
3演示: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1)认识实验器材,了解实验要求。
(2)提出问题,演示并讲述:为什么要从斜面顶端(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
(3)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
接触面
阻力的大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
小车速度减小的情况
毛巾
棉布
木板
(4)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
(5)讨论与交流: 棉布和木板表面上运动的小车为什么最终会停下来 小车在木板表面比在棉布表面运动的远,说明了什么 如果把表面换成玻璃表面会怎样 假如有一个特殊的表面,小车在上面运动时,不再受到阻力,小车将怎样运动
完成作业。
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第八章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一)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三)惯性
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1物体的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二)牛顿第一定律 2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有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并能用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什么是惯性,能够列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经历“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形成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惯性的应用,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与难点重点:“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难点:让学生确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小车、木块、纸条、玻璃板、象棋子、杯子(内盛水)、硬纸板、鸡蛋。
学生:斜面、小车、木板、棉布、毛巾。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①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②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研究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
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投影:学习目标2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了解它的探究历程。
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二、维持运动需要力吗?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观点——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他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年前伽利略才提出了新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你同意谁的观点呢?请各小组自主探究。
投影:自主探究提示:(1)观察课本第44页图12.5—1,想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2)结合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①怎样能够使静止的足球运动起来?②足球离开运动员的脚以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速度有何变化?③骑自行车时,如果停止蹬车,自行车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3因此,你认为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来维持?物体的运动和物体受力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3)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对物体的运动和受力关系进行了研究,你同意谁的观点?2、展示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师:你是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还是同意伽利略的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生1:静止在课桌上的书,用力一推由静止变为运动,不推,重新变为静止。
可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生2:骑自行车时我们停止蹬车,车仍然继续运动;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在空中飞行;掷出去的铅球能继续向前运动,可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生3:物体的运动有时需要力,有时不需要力来维持。
生4:我们组也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如汽车刹车后仍能继续滑行一段距离。
3、疑难解析,评价激励4师:爱因斯坦曾把一代一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作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的破案过程,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向错误的判断。
也就是说,光凭经验来做判断常常是靠不住的,在探究运动原因的“侦探小说”里,亚里士多德正是由于凭借生活中明显的线索引出了错误的判断。
师: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学生思考,交流。
生:自行车停下,停下不是没有受力,而是受到了摩擦力才停的。
因此,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阻力。
师:现在假设你是伽利略,你会寻找怎样的“侦察”方法去推翻这维持两千年的“错案”?师:物体不受力时能否继续运动需要实验来验证。
三、牛顿第一定律1、设计实验方案(1)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师: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设计出实验方案。
5投影:温馨提示1、明确探究实验的对象、条件:要探究运动物体不受力时,运动情况会怎样,实验时我们应该把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实验应观察运动的物体在不受(阻)力时运动情况,你打算怎样创造“不受(阻)力”实验条件?2、回忆以前做过的“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如图1所示,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我们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思考以下问题:(1)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能使玻璃罩内达到“绝对真空”吗?(2)既然做不到“绝对真空”,你是根据什么现象推断出真空不能传声的?当玻璃罩中的空气越来越少时,我们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
由此推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我们就会听不到声音,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3)受这种方法的启示,你能否设计实验,探究运动物体“没有阻力作用”时怎样运动?3、结合课本,分析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
6思考:(1)为充分“显示”阻力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影响,每次实验时应该控制哪些因素相同?如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2)为什么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3)小车在不同材料的平面上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4)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5)设想一下,如果水平面足够光滑(没有任何阻力),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怎样?(2)展示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师:下面请**组来展示实验计划与实验方案。
生:我们知道地球上完全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使物体受力逐渐减小,观察物体运动情况,进一步推理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这种方法叫理想实验法。
实验时我们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观察小车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进一步推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
我们设计的实验表格:7接触面阻力的大小(选填“大”“较小”或“最小”)小车运动的距离(选填“短”“较长”或“很长”)毛巾棉布木板师:我想问一下,实验中为什么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生:为了让小车的起始运动情况一样,也就是小车的起始运动速度相同。
师:很好,同学们的方法很精彩。
通过观察小车在毛巾、棉布、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推理得出小车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学交流或请教老师。
2、进行实验师:同学们注意了,老师发现有几个组的小车不是沿直线下滑。
那几个组的学生都在频频点头。
8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一下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学生交流讨论。
生1:可能是小车的前后轮不在一条直线上。
生2:可能木板表面不平。
生3:小车的前轮在滑行时运动。
师:同学们思考得很全面,那该怎样解决呢?生1:换小车。
生2:用光滑平整的木板。
生3:让斜面的坡度小一些。
师:很好,那我们按照改进的方案重新做实验,并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学生继续实验。
3、展示探究结果师:同学们都做完了实验,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展示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投影实验结果:9接触面阻力的大小(选填“大”“较小”或“最小”)小车运动的距离(选填“短”“较长”或“很长”)毛巾大短棉布较小较长木板最小很长生: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的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的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
视频观看:目前的一项体育项目——冰壶球运动,由于球运动过程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前进。
师: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在它发现的最初往往是非常艰难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没有足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去支持你,许多人可能会放弃,但伽俐略没有放弃。
4、阅读理解10师: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样呢?生:永远保持静止。
师: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师: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适用范围为一切物体,条件为不受力。
师: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同学们还有补充或疑问吗?生:我补充一下,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推理得出的,这种方法叫理想实验法。
师:你补充的很好!生: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吗?师:是的,牛顿第一定律适用于一切物体。
四、惯性师:牛顿第一定律还指出一切物体都具有一种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惯性。
111、思考、讨论下面两个问题:(1)为什么立定跳远不如急行跳远跳得远?(2)参加百米比赛的运动员到达终点为什么很难立即停下来?2、演示实验:将小木块放在小车上,小木块随小车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飞出。
学生讨论分析。
3、试一试:请你在地面上用力竖直向上跳起,观察一下,落地点将落在起跳点的前边、后边还是起跳点上?想一想:(1)当你在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落下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前方、后方还是起跳点上?(2)当你在火车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后,火车突然加速,你落下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前方、后方还是起跳点上?4、精彩展示课前选出6个学习物理困难的学生,两人一组,提前练习下面3个实验中的一个,课上让他们精彩展示。
(1)将纸条压在玻璃板下,猛然抽出玻璃杯下的纸条。
12(2)将6个象棋子叠起来,让两个学生展示迅速击打最下面一枚棋子。
(3)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片,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
学生讨论分析。
师:大量事实表明,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5、观看视频,小组讨论。
让学生观看拍打灰尘、锅炉工人填碳、足球的“香蕉球”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冲刺终点,驾驶员系安全带等方面的视频片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上述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师:惯性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人类有利的一面我们要加以充分利用,例如,斧头松了,利用惯性可将斧头牢牢地套在斧柄上;跳远运动员助跑后,利用惯性能跳的远些;柯受良利用惯性飞越黄河等。
13师:当然,也有对人类不利的一面,如开车不可超速,驾驶员系上安全带等。
五、梳理整合,迁移提高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用你喜欢的图示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画图。
2、各小组推出代表进行展示、交流。
学生在互评、自评中取长补短,知识框架得到修正、完善。
3、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脉络和内在联系。
教学反思1、本节课以科学方法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领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2、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发言,真正体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很好的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特点。
143、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过程是很好的物理学史的教材,如何让学生在一堂课中体验这种物理规律形成过程是我们所要思考的。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