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形、河流与气候的六大原理
【专题突破】高中地理各种气候类型成因及分布图汇总!
【专题突破】高中地理各种气候类型成因及分布图汇总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决定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影响(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影响,气温低;)3.地形(高度、地势、坡向):(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4)背风坡处,有焚风出现,气温高4.海陆位置:(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湖泊、湿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2)沿海地区冬季气温较内陆高,夏季气温较内陆低;内陆地区与之相反。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6.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影响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的因素:1.纬度:低纬地区>高纬地区(原因:太阳高度高纬低、日变化小)2.季节:中纬度夏季>冬季3.地形地势:凹地(如盆地、山谷)>凸地(如小丘、山顶);高原大于海拔低的平原。
4.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沙土>粘土、深色土>浅色土、干松土壤>潮湿紧密;旱地>水田。
5.天气状况:晴天>阴天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影响太阳辐射(光照)的因素:1.纬度: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充足);白昼时长长,光照充足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我国青藏高原)3.天气状况: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4.空气密度(大气透明度)影响降水的因素:1.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1)气压带、风带: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多,高气压带降水少;西风湿,信风干,而大陆东岸因信风来自海洋上,带来水汽,降水较多;(2)夏季风影响地区,暖湿多雨;冬季风影响地区,干燥少雨。
高中地理河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河流知识点总结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对应如下:流量大小——降水量、流速缓急——地形地势、水位高低——降水量、汛期早晚长短——降水、冰期早晚长短——气温、有无凌汛——气温和流向、含沙量大小——植被状况;水系特征及成因对应如下:水系形成状——地形大势、干支流——地形分布、干流河段——地势分级、源头与河口——地貌类型、流域面积——集水区域、河流发育状况——外力侵蚀。
① 对河流特征的描述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②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决定河流流向;影响汇水区域;影响河道状况;影响水文特征,如平原型、山地型河流。
③ 通过河流流向判断地势变化,体现了逆向思维的能力。
一、河流的水系特征可以从这几方面了解:河流的发源地、入海口、上中下游划分、汇入的主要支流;流经的省区;流经主要的大地形区;流经主要的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区;穿越大的铁路干线;河网的疏密、水系形状;是否有湖泊与河流相通;河道的弯直等。
例如,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各拉丹东),自西向东注入东海。
湖北的宜昌和江西的湖口是上中下游划分的界限。
主要的支流上游有雅砻江、岷江(宜宾)、嘉陵江(重庆)、乌江,中游有汉江(武汉)、湘江(城陵矶)、赣江(湖口)。
长江流经青、川、藏、云、渝、鄂、湘、赣、皖、苏、沪等11个省市自治区,流经主要的大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长江流域沿线工业区有长江沿岸工业带、沪宁杭工业基地。
商品粮基地有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商品棉基地有江汉平原、长江下游和江苏沿海平原。
旅游区有三峡、黄山、庐山、都江堰、上海等众多景点。
长江自西向东穿越铁路线有青藏、宝成——成昆线(攀枝花)、川黔线(重庆)、焦柳线(枝城)、京广线(武汉)、京九线(九江)、京沪线(南京)等。
我国南方,降水多,水系发育、河网稠密。
扇形、树枝状、向心水系易发生洪水灾——海河、淮河、长江中上水系发育中下游干流有湖泊相通的河流--调蓄洪水作用,长江流域的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
高中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2、地方时计算规律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日界线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A.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
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为00:00,B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
地球的地貌和河流形成
地球的地貌和河流形成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拥有丰富多样的地貌,其中河流是地貌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详细讨论地球的地貌和河流的形成原理。
一、地球的地貌地球的地貌是指地表的形态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
地貌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包括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和水文特征等。
1. 地质构造地球的地壳是由板块构造组成的,板块之间有相互作用和碰撞。
当板块发生断裂、抬升或下沉时,会形成山脉、山谷等地貌特征。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所形成的。
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包括降水量、温度和风力等因素,它们对岩石和土壤的侵蚀和风化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由于长期的高温和大量降水,容易发生剧烈的侵蚀,形成丘陵和平原。
3.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指的是水的循环和流动过程。
水的侵蚀作用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形成峡谷、河谷等地貌特征。
此外,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也可形成洞穴和石柱等独特地貌。
二、河流的形成河流是地球地表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地球地貌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河流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 降雨和集水降雨是河流形成的源泉之一,降雨通过入渗和径流的方式进入地下水和河道,形成水文循环系统。
集水是指雨水在地面上汇聚形成水系,形成小河和溪流。
2. 侵蚀和运载河流通过侵蚀作用,不断剥蚀和搬运地表的土壤、岩石和矿物质。
河流侵蚀的主要方式有冲刷、溶蚀和磨蚀。
随着水量的增加和流速的加快,河流可以侵蚀更多的地表物质。
3. 造谷和河谷形成随着河流的侵蚀作用,它可以削蚀地表的土壤和岩石,形成河床和河谷。
河谷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侵蚀和剧烈的水力作用。
在山地地区,由于地势的变化和地质构造的影响,河谷可能会呈现复杂的形态。
4. 堆积和沉积河流在流经平原地区时,由于河水流速减慢,搬运物质的能力减弱,会将岩屑、沙粒等物质堆积在河床上,形成河流的沉积平原。
这些平原上的沉积物质对农业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河流几大知识点总结高中
河流几大知识点总结高中一、河流的形成1. 地质作用:河流的形成与地球的地质作用密切相关。
在地质运动的过程中,地表的岩石受到侵蚀和破坏,产生了河流的溪谷。
在地质构造活跃的地区,常常形成了许多河流。
2. 降雨和融雪:降雨和融雪也是河流形成的重要原因。
当降雨或融雪量超过地表水文的容纳能力时,就会形成河流。
3. 地表径流:地表径流指的是雨水经地面径流流向水流形成河流。
4. 海洋水源:一些河流的水源是从海洋、湖泊或冰川聚集而来的。
例如,长江的水源主要来自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和高原降水。
二、河流的流域特征1. 流域范围:流域是河流、湖泊、湿地或其他水体和它们的集水系统所包围的区域。
河流的流域范围大小不一,有的小到几十平方公里,有的大到几百万平方公里。
2. 降水和蒸发:流域的降水和蒸发是决定河流水量的重要因素。
降水多的地区会有更多的水源补给河流;蒸发多的地区则会减少水源的供应。
3. 地形:流域的地形对河流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地势陡峭的地区,河流水流速度快,侵蚀力强;而地势平缓的地区则河流走势缓和。
4. 生态环境: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对河流的生存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一些河流的源头地区是生态脆弱地区,其保护对河流的水质具有重要作用。
三、河流的水文循环1. 降水: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于降水。
降水是地球上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
2. 蒸发和蒸腾:河流水文循环的一部分是蒸发和蒸腾过程。
在河流流域内的水体表面,水分不断被太阳能所加热,蒸发成水蒸气,这是水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
3. 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源之一。
当降水渗入地下后,会形成地下水,地下水通过渗透进入河流,为河流提供水源。
4. 河流的流量:河流的流量是流域内水文循环的重要指标。
它与流域内的降水、蒸发和地下水补给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河流的利用1. 农业灌溉:河流的水资源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可以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保证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2. 供水和生活用水:一些沿海地带的城市需要依赖河流的水源供给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自然地理规律是指在自然地理领域中普遍存在并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和原理通过对地球的物质与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1.偏冷气候规律:根据经验,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往往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出偏冷的趋势。
这是因为纬度越高,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远,所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少,从而导致气温下降。
2.水循环原理: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存在,如海洋、大气中的水汽、地下水和冰雪等。
水循环是指水在不同物相之间进行循环运动的过程。
太阳的辐射能量蒸发地表水体,形成水蒸气,随后在大气中形成云朵,最终降落为降水再回到地表,不断循环。
这个过程对维持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昼夜交替规律:地球的自转使得地表上的阳光照射程度发生变化,导致昼夜交替的现象。
在地球上,每个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由该地区所处的经度决定的。
当其中一地区的经度正对着太阳时,该地区进入白天;当地球继续自转,使该地区的经度背离太阳时,该地区进入黑夜。
4.热带气候与地球旋转的关系: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具有高温和多降水的特点。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特点导致了赤道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从而形成了热带气候。
5.海陆分布规律:全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并不均衡分布。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则主要由海洋覆盖。
这是由于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均等分布,导致了大陆与海洋的不平衡现象。
6.高山气候规律:海拔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候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高山上的气温往往比低地温度更低,这也是高山地区形成永久冻土和冰川的原因之一7.河流侵蚀原理:河流对地形的侵蚀是地理学中重要研究的一部分。
河流侵蚀会随着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降雨量和水流速度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高一河流地貌知识点
高一河流地貌知识点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地貌之一,它在地表上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本文将介绍高一学生需要了解的一些河流地貌知识点。
一、河流的定义与形成河流是指由降水形成的水流,它们源头通常是山脉或丘陵地带的源泉,经过地表流淌,最终注入大海或湖泊。
河流的形成主要由降水、地形、气候和植被等因素影响。
二、河流的基本特征1. 河道:河流的水流通常沿着河道流动,河道是河流在地面上形成的凹槽,由河床和两岸组成。
2. 水系:多条河流并流形成水系,水系包括河流的主流、支流以及其它支流所组成的网络。
3. 流速:河流的流速由水流量和河道横截面积决定,流速快慢对地貌形成有重要影响。
4. 季节变化:河流的水量和水位存在季节性的变化,主要由降水和融雪等因素引起。
5. 流域:河流流经的地理区域称为流域,流域是形成河流地貌的基本单位。
三、河流地貌类型1. V字谷:是河流在峡谷中侵蚀形成的一种地貌,两侧陡峭,形状呈V字状。
2. 洪积平原:是河流冲刷沉积物,形成的平坦地貌,通常位于河流下游。
3. 峡谷:是河流在山地侵蚀形成的一种狭长而深的地貌,两侧陡峭。
4. 瀑布:是河流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形成的水流从高处跌落的地貌景观。
5. 冲击碑:是河流在河床上冲刷形成的圆柱或柱状的地貌,常见于河流中的深潭或急流处。
四、河流地貌的变化和演化河流地貌是动态的,它会随着河流的侵蚀、冲刷和沉积等作用发生变化和演化。
1. 侵蚀作用:河流利用冲刷力侵蚀河床和岸边的岩石和土壤,形成各种地貌特征。
2. 冲刷作用:河流通过水流的力量将河床上的颗粒物质冲刷走,形成河谷和悬谷。
3. 沉积作用:河流在水流速度减小时,会把携带的沉积物沉积在河床上,形成洪积平原和水库等类型的地貌。
五、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河流地貌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1. 河流治理:为了减少水患和提供灌溉水源,人类对河流进行了修建堤坝、挖掘渠道等工程措施。
2. 河流污染:人类排放的废水和固体废物会造成河流水质变差,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和地貌形态。
高中地理需掌握的六大原理关系
高中地理需掌握的六大原理关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地理学中,一些基本的原理关系是必须掌握的,这些关系通常涉及到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农业和工业等方面。
以下是高中地理需掌握的六大原理关系:一、地形与气候地形和气候是地理学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山脉走向和地形起伏会直接影响气流运动和降水分布,进而影响气候特点。
例如,南北走向的山脉会阻挡寒流南下,导致山体南北两侧的气候差异。
地形类型也会影响气候,例如,盆地地区的气候通常较周围地区更加温暖,而高原地区的气候则更加寒冷。
二、河流与水文河流是地球表面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而水文则是描述河流特征的科学。
河流流域和水系特征会影响河流的水量、流速和河道形态。
河流水文则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水温、水质等方面。
河流地貌则是由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例如河流阶地、河口三角洲等。
河流补给方式也会影响河流的水量和特征,例如雨水补给的河流季节性较强,而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则相对稳定。
三、气候与植被气候和植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气候类型决定着植被的分布和类型,而植被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例如,热带雨林中的大量蒸腾作用会增加降水量,而沙漠中的植被则会减少水分蒸发。
气候变化也会导致植被演替,例如全球变暖会导致冰雪融化,进而影响高山地区的植被分布。
气候因素也会影响森林结构,例如光照强度和降水量的差异会导致森林分层现象。
四、自然带与地域分异自然带是指地球表面由于气候、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的地理区域。
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面自然现象的水平和垂直变化规律。
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是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它们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垂直地带性则是由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的。
这些地带性和分异规律是自然带形成的基础,也为我们认识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五、农业与地理环境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生产的行业,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高中地理 原理
高中地理原理
地理原理是指地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用于解释和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原理。
1.地球天球原理:地球天球原理是指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形的
天体,其各个部分对外界的观测者具有相对静止的表面。
这一原理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为我们理解地球各种现象提供了基本框架。
2.地理位置原理:地理位置原理是指地球上各地区在地理位置
上的差异会影响到不同地区的气候、植被、生物、经济等方面。
地理位置原理使得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有很大的差异。
3.地球运动原理:地球运动原理是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
上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产生影响。
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这一原理解释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温、降水和光照等的变化。
4.地球内部结构原理:地球内部结构原理是指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层次。
不同层次的运动和组成对地球上的火山喷发、地震活动等现象产生影响。
5.环境与人类互动原理:环境与人类互动原理是指人类和环境
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人类的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这一原理强调了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提醒人们应该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
6.地理区域原理:地理区域原理是指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某种规律和联系组成不同的地理区域。
地理区域原理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地球上的地域差异和相似性。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地理原理,它们帮助我们解释和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揭示出地理学的基本规律。
高中地理自然因素整理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因素整理总结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或地势低平。
土地: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昼夜温差大。
水源:靠近水库、河流、冰川融水区或地下水丰富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社会经济)因素市场:该区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较多、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湖、海,水陆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冷藏保鲜技术高。
习俗:生产历史悠久、饮食偏好。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能提供技术支持。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土地租金低。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水质好。
环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利于高科技工业的布局。
2.经济因素原料:靠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靠近能源产地(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位于或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港、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和通讯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质优价廉,生产成本低。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工农业基础:临近商品农业基地或农业发达,能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当地工业发达,生产协作条件好。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的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高考地理河流专题必考点:河流与自然要素关系
高考地理河流专题必考点:河流与自然要素关系整理了高考地理河流专题必考点:河流与自然要素关系,更多资讯请关注本网站更新。
高考地理河流专题必考点:河流与自然要素关系1、河流与地形的关系(1)地貌对河流的影响①地势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水能的多少等②地貌影响水系特点和流域范围:形成山地型河流、平原型河流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水能丰富。
但易造成水土流失。
流经平原区,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水量丰富,易造成洪涝灾害。
(2)河流对地貌的影响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2、河流与气候(1)气候对河流的影响①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②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③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④带来危害:a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 危害人体健康,c 影响海洋旅游业。
气候(降水与气温)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等(2)河流对气候的影响气温(温差变小)降水(增多)等3、植被对河流的影响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量 ;保持水土,减少泥沙含量;4、水库对河流的影响使水库以下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小使水库下游河段的含沙量减少,改变枯水期的水质,改善河流的航运条件5、河流入海口与海水(1)河流入海口海水盐度较低,部分河流入海口的盐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各要素之间联系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专题1.地形与气候(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
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
3.河流与气候(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
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
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啊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4.气候与动值物、土壤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自然地理学原理
自然地理学原理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自然地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原理,下面将为您详细解释其中几个原理:
1. 平衡原理:自然地理学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是平衡原理,它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自然过程来维持的,因此,我们需要保护和维护这些自然过程,以便保持生态平衡。
2. 水循环原理:水循环原理指的是水在地球大气圈、水域和陆地之间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水的蒸发、降水、渗透和蒸发等过程。
这个过程对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都至关重要。
3. 气候变化原理:气候变化原理指的是气候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自然地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过去的气候数据、现在的气候和气候模拟来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
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4. 地质循环原理:地质循环原理指的是地球上的岩石、矿物和土壤等物质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岩石的侵蚀、沉积、变
质和循环等过程。
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地质灾害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5. 生态系统原理:生态系统原理指的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这个原理包括了生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相互作用、物种的生存和死亡、食物网络和生态位等方面。
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总之,自然地理学中的原理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和保护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理论基础。
高三地理河流地貌知识点
高三地理河流地貌知识点地球上有着众多的河流,它们孕育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塑造了地球的地貌。
河流地貌是地球表面由河流侵蚀、运移和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地形类型,具有丰富的特征和变化。
在高三地理中,学习和理解河流地貌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河流的形成与发展河流是在长时间的天然侵蚀和运移过程中形成的地表水道。
它的形成与降水、地形和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首先是降水,降水是河流形成的原始条件,没有降水就不会有河流。
其次是地形,起源于山区的河流受到斜坡和河槽的限制,河流长期侵蚀和运移,逐渐沿着蓄水盆地或者平原发展出来。
最后是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对河流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二、河流的流域特征河流的流域是整个河流系统的集水区域,它是河流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河流的流域具有特定的形态特征,包括面积、形状、降水量、地下水资源和土壤等。
河流的流域面积决定了河流的长度和流量大小,形状会影响水量的集中程度,降水量决定了河流的水量充沛程度,地下水资源和土壤条件对河流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三、河流的侵蚀与运移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是指河流通过水流的冲击、磨蚀和溶蚀作用来侵蚀河床和岸边的地表物质。
河流的侵蚀作用对地表物质的运移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将侵蚀所得的物质带走,并通过河流的流动将其携带到远处。
这些被携带的物质经过长时间的运移和淤积,会形成丰富的沉积物,进一步塑造河流地貌。
四、河流的流动特征与沉积作用河流的流动特征是指河流水体的速度、流向和流量等方面的特点。
河流的流动规律受到河床形态、细观因素和降雨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河流的流量大小决定了河流的水力条件,流速则影响了泥沙的悬浮运移能力。
河流的沉积作用是指河流承载的泥沙在流动过程中沉积下来的过程,形成了河床、滨防和洪积平原等地貌特征。
五、河流地貌的类型与特征河流地貌的类型丰富多样,根据地质特征和河流形态可以将其划分为冲沟地貌、河谷地貌和洪积地貌等。
冲沟地貌是由于长期河流侵蚀形成的V字型的沟谷地形;河谷地貌则是河流侵蚀和淤积作用所形成的U字形或者河谷平原;洪积地貌是由于河流的冲刷和沉积作用形成的河床、滨防和洪积平原等。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知识点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知识点地理学中,河流是指一定流量的水流持续流动的自然通道。
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文系统之一,对陆地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在高一地理学习中,了解河流地貌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中关于河流地貌的知识点。
1. 河流的形成河流的形成与地形、降雨和径流等因素有关。
地形决定了水流的走向,而降雨则提供了水源。
当降雨量超过土地的蓄水能力时,将形成地表径流,河流便因此形成。
2. 河流的特征河流有其特定的地貌特征。
首先,河流具有一定的起源和终点,形成了河道。
河床是指河流下切形成的河道底部,而河岸是指河道两侧的边缘地带。
其次,河流存在着一定的规模,包括流量、河谷等。
此外,河流还具有弯曲度、分支和汇合以及纵横交错等特点。
3. 河流地貌类型河流地貌可分为下切地貌、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三类。
下切地貌是指河流长期侵蚀地表形成的地貌,如深谷、峡谷等。
侵蚀地貌是指河流通过冲刷和侵蚀形成的地貌,如峡谷、峡口等。
沉积地貌则是指河流通过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4. 河流的演变河流是动态的地貌系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河流的演变可分为上升式演变和下降式演变。
上升式演变是指河流在上游侵蚀力较强,产生深谷、瀑布等现象;而下降式演变则是指河流在下游形成三角洲、冲积平原等地貌特征。
5. 河流的利用人类长期以来从河流中获取了丰富的资源,并开展了农田灌溉、发电、航运等活动。
河流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交通和经济纽带。
然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活动也给河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总结起来,在高一地理学习中,了解河流地貌的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们可以通过了解河流的形成、特征、地貌类型、演变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河流系统在地球上的重要作用。
同时,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河流环境,合理利用河流资源,共同关注和保护地球的水资源。
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关系并举例
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关系并举例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以下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关系的举例:1. 气候与地形: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表现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
同时,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表现为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背风坡则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是迎风坡,降水丰富,而北坡则相对干燥。
2. 气候与水文:气候对河流的水文特征有重要影响。
在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河流流量大且稳定;而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也随之呈现季节性变化。
例如,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气候使得该地区的河流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小、水位变化小等特点。
3. 地形与水文:地形对河流的走向、水系的形状有决定性作用。
例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使得绝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而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的地形则导致形成向心状水系。
此外,地形还影响河流的利用方式,如山区地形陡峭,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4. 气候与生物:气候对生物分布有重要影响。
不同气候条件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有明显差异。
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区生物多样性丰富,而沙漠气候区生物种类稀少。
5. 土壤与生物:土壤是生物生存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孕育着不同的生物群落。
例如,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贫瘠的土壤则可能导致植被稀疏。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在实际地理现象中,这种整体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高考地理地形与气候知识点
高考地理地形与气候知识点在高考地理中,地形与气候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两个关键要素。
一、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地势高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力逐渐降低,空气变得稀薄,保温作用减弱。
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 1000 米,气温下降约 6℃。
例如,在赤道附近的高山地区,即使地处热带,也可能有终年积雪的现象。
2、地形阻挡山脉会阻挡气流的运动。
当湿润的气流遇到山脉时,会被迫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所以山脉的迎风坡往往降水丰富,而背风坡则相对干燥。
比如,我国的秦岭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使得秦岭以北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燥;而秦岭以南地区降水较多,气候湿润。
3、地形类型盆地地形由于周围山地环绕,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冬季相对温暖。
同时,盆地内的空气流通不畅,热量容易积聚,使得气温较高。
而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但地面吸收的热量容易散失,所以昼夜温差较大。
4、山谷风在山区,白天山坡受热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冷却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山风。
山谷风会对局部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比如增加山谷地区的昼夜温差。
二、气候对地形的影响1、风化作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强度不同。
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较强,岩石容易被分解;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物理风化作用较为显著,岩石容易崩裂破碎。
2、侵蚀作用湿润气候地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侵蚀作用强,容易形成峡谷、瀑布等地形;而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较强,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地貌。
3、堆积作用在河流的出山口、河口等地,由于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会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地貌。
在干旱地区,风力携带的沙尘会在风速减小的地方堆积,形成沙丘等地貌。
三、地形与气候的综合影响1、农业生产地形和气候共同影响着农业生产。
气候河流地形知识点总结
气候河流地形知识点总结一、气候知识点总结1.1 气候的概念气候是指一个区域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以及气候要素的平均和变化规律。
气候通常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速等要素。
1.2 形成气候的因素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海拔高度、地形地势以及大气环流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1.3 气候类型气候类型通常根据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模式来划分,常见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以及高山气候等。
不同气候类型在地球表面分布各具特点,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4 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加速,气候变化成为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给全球生态系统、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通过减排、应对、适应等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河流知识点总结2.1 河流的形成河流是由地表降水形成,是地球表面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流的形成经历了降水、集水、径流等过程,是地表水资源分布和再生的重要途径。
2.2 河流的特征河流特征包括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流量、水质、流速、梯度、河床类型等,这些特征反映了河流的水文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貌特点。
2.3 河流对地形的塑造河流在长时间内通过侵蚀、运移和沉积作用,对地形地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河流侵蚀可以形成峡谷、河床谷、河谷等地形地貌,而河流沉积则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漫滩等地形地貌。
2.4 河流的作用河流是地表太阳能和大气能的重要转化和传递途径,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河流还是水资源的重要来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维护的重要支撑。
2.5 河流管理与保护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河流污染、水资源短缺和陆地退化等问题,需要加强河流管理与保护工作。
通过建立河管委员会、实施流域治理、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强河流管理与保护,实现永续利用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三、地形知识点总结3.1 地形的概念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程、坡度、地貌和地形地貌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地形、河流与气候的六大原理
1.地形与气候
(1)地形对气温的影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
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
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
如南北美西海岸。
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
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
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
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
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
3.河流与气候
(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
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
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啊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4.气候与动值物、土壤
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不同,植被就不一样,林中生活的动物和林下发育的土壤也就存在很大差别。
5.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
(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类型→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林业、牧业、副业
②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现代化
平原实现水利化、现代化
山地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种植业,但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困难
陡坡:不能修梯田,易植树种草
③坡度大小→影响投入、产出比
陡坡→修梯田的工程量增加,梯田面积小,耕作的难度加大。
投人大于产出。
④海拔不同,热量不同,生长期不同。
农作物的品种不同。
(2)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需要是不同的。
因此需要灌溉。
显然,河流的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
世界农业发达区,多分布在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上,显然与灌溉条件有关。
(3)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照条
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条件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如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就存在着明显差异。
②气候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农业生产常具有不稳定性。
③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也常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6.地形、河流、气候与聚落
(1)乡村:从已发现的村落遗址或现代乡村来看,它们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阶地上,或者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比较高爽平坦的地方。
这些地方地势较高,没有洪水浸淹之患,且土地肥沃。
靠近河流,有利于农耕、畜牧和渔猎,用水和交通也比较方便。
(2)城市:我国城市分布在地势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都位于平原地区。
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高原山区也有城市分布,热带地区,低
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地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3)河流对城市的影响很大,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沿河分布。
因为河运是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因此河流对城址的选择影响较大。
同时,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大型聚落,又是工业加工活动集中的地方,每天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吸引城市临河分布。
(4)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日照资源。
在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由于没有太阳光直射,因此必须考虑日照与街道方位的关系。
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所有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方位为东北—西南方向或西北—东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