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远:诗意与远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之远:诗意与远方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中学生百科·成长》2015年第05期

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诗歌与现实总是若即若离,唯有未知的远方才能衬托诗歌的美丽,因为越远越模糊,越模糊越令人向往。我们拥有心灵的翅膀,所以才会更加期盼着远方,总想到远方去,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风情、那里不同口音的人。在我们的心中,远方,就是心房跳动的动力,是一隅充满诗意的地方。心向远方,则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一种奔向梦想的勇气。

可是,究竟要多远才叫远方?小时候,远方就是30里地远的外婆家;上小学,远方就是别处的山山水水;上中学,远方就是千里之外的天安门;上大学,远方就是独自旅行的方向;后来,远方变成了心与心的距离。年龄在长,远方也在变,每个年龄都有想去的地方、想做的事情、想成为的人……

远方,并不能用距离衡量,它只在心所挂念的那个方向。年轻人总是不甘于生活在一个地方、一个小小的生活圈,总是不甘于眼前荀且的生活,总是心生渴望,想到外面的世界去走走,去见见未曾见过的事物,去尝试一下未曾经历的生活,去接受未曾知晓的知识与理念。“生活不只是苟且,还耍有诗意和远方。”青春年少时,有太多的时间可以用来抒情,甚至在课间的小睡都会梦见自己去远方旅行、去远方追梦、去远方体验、去远方开店……

去远方旅行

许巍唱:“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热血的年轻人总是躁动不安,觉得自己走遍天下也不怕。诗酒作伴,闯荡天涯,这是大多数少年的憧憬。听老师说着“当下的生活都是暂时的,真正的生活在别处”,眼前便突然一亮,远行的种子已在心中扎根。此后,便整日想着置身在不同的天空下,漫步在不同的街道,攀爬大大小小的山脉。一个人坐在呼啸而过的火车里,车厢外是一望无际的稻田,金色无边,背景是一片蔚蓝的天空,打开车窗,还有扑面而来的带着花籽气息的清新空气,这样的画面,太过美好。有可能是为了逃离,有可能是为了新生,有可能只是想看风景。

年轻的我们,为什么想要旅行?是为了离开,还是再开始?旅行的意义,到底是自我救赎,还是自我放逐?丁玲在《姑娘》中说道:“在这旅行之中,阿毛所见的种种繁华、富丽,给予她一种梦想的依据。”旅行的意义,也许是去陌生的远方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也许是逃离现实的尘嚣让一切归零,也许是没有勇气离开亦没有勇气留下,只得选择旅行。

远行的意义有太多太多,其中一条便是“百闻不如一见”。余华在《十八岁出门远行》写道:“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他们都这样告诉我:…你走过去看吧。‟我觉得他们说得太好了,我确实是在走过去看。”刚满十八岁的“我”怀着

憧憬独自上路,告别童年,告别过去。路上,“我”一直问人前面有无旅店,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觉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不断起伏的柏油公路,车子爬上高处再滑向低处,如此循环,“我”却始终看不到旅店。

每个十八岁的孩子也许都和《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我”一样,憧憬着独自上路,想赶紧离开学校,无论何处,只要远方。一列列火车离开,我们总会在想:这一列火车又是开往何处,又会经过哪里?而它要到达的那个地方,又是一个怎样的远方?

被禁锢在教室中的我们,只能臆想着远方的一切一切。有人执着于江南淡墨的美丽,有人执着于天青色等待下的烟雨,有人执着于莫愁湖畔的莫愁女,有人执着于泼墨江南里的柔情百转……当北方大地仍然是枯枝满树、天寒地冻的时节,美丽的江南已是春意融融了,我们一边做题一边憧憬着跟随春天的脚步,乘着春风下江南,去赴一场春的盛宴。五月,阳光明媚,温度适中,我们的思绪又飘到花开的地方,丽江、大理、香格里拉,处处充满温柔的想象。的确,满是作业的书桌太让人压抑,升学的压力更让人向往自由,想去爬山、去玩水、去骑马、去划船,甚至想在客栈里看书、在酒吧里发呆。这个时候,憧憬着远行,就是一种释放,而远方的风景,就是一种希冀,一种托付。

远行,就是一根火苗,不断跳动,给予我们光和热,让我们在习题作伴的日子里,有所期待。暑假补习的日子,闷热的教室让人想逃离,吱吱呀呀的风扇更让人烦躁不堪,此时,对远行的憧憬更加强烈。每年的这个时候,到西藏去实现旅行梦想的人数不胜数。因为这个时候,西藏拥有最完美的天气、最美丽的景色,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草原、牦牛、酥油茶、青稞酒……去神秘的西藏,触摸一下高原的云彩,站在山脚给自己的亲人打一个电话,或者穿行于八廓街上看那白色的墙,看来往的虔诚的子民摇动着手中的转经筒。而此时,新疆的天山上镶嵌着冷艳的天池,辽阔的草原间牧养着无尽的牛羊。洁白的雪莲、沧桑的胡杨、温润的美玉,吐鲁番的葡萄、库尔勒的香梨、哈密的瓜….

这样的美景,这样的远行,想想也觉得醉了,可惜路途太远、时光太紧,更重要的是作业太多、能力有限。羽翼未丰、革命未成功的我们只能羡慕那些“风一股的游者”。那个“83元走完川藏”的张小砚,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她直面自己的梦想,随性直率。张小砚听说墨脱很神奇,她和驴友凑钱买了辆摩托车驶进墨脱,一路“摔了几十跤,魂飞魄散,肝胆俱裂,嘎龙山上还遭劫”,就这样随性行走,翻山越岭终到拉萨。她将自己用83元钱走完川藏路的故事写成游记在天涯上发布后,迅速凭借曲折离奇的经历、幽默风趣的文笔拥有了众多粉丝,网友称其为现实版的“黄蓉”。帖子集结成书之后,又迅速占领各大畅销书榜单,成为更多人走上公路的起点。张小砚的博客图片是一条看得见鱼刺、长着脚在行走的鱼。这条鱼出自张小砚的笔下:“这是一条倔强又有点坏的鱼,走在沙漠中,即使要被晒咸鱼干,它也还是不会停下脚步,像我。”这条倔强的鱼不仅没有被晒成鱼干,还替我们完成了诗酒作伴、仗剑走天涯的远行之梦。

“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憧憬。”远行,更多的是一种心灵寄托。心里的负累不是走路可以忘却的,人只要在世上就难以脱去羁绊,单纯的旅行是一种主观逃避。事实上,我们心

里都有一座大山,总想翻过这座山去看看山外面的世界。天天都做着云游四海的白日梦,却依旧在这钢筋水泥中不停地穿梭。但其实,爬到山顶上,会发现那边还是山,且更高更远。但这又有什么呢?憧憬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我们翻越的那一座座山,连起来就是心的旅程。

[附送箴言]

当“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被很多人追崇,当各有传奇的“穷游”故事不断上演,旅行仿佛成了青春岁月里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词。但实际上,旅游与青春真的没有绝对不能分割的牵连。那些传说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经历褪去色泽,便会在青春的底片上露出残酷的真相。尤其是在十几岁的年纪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远不及想象的美好,却那般直白地说出了我们的叛逆与逃避;而一段可能千疮百孔的“穷游”历程,仅有的精彩亦是以诸多冒险作为代价,它几乎没有办法为所谓的勇敢代言,倒是轻易就暴露了一个人内心的偏执。

青春有对远方的无尽向往,有色彩斑斓的旅行,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青春的精彩与美好,成长所必须的锻炼与磨砺,并非绝对需要一场“另类的旅行”来成全。

去远方追梦

远行虽然美好,但没有梦想,又何必远方?多少人,为了心中至高的梦想,告别了故土,奔向向往的北上广,从此,成为漂泊一族。

《新周刊》杂志曾做过一期叫“飘一代”的专题,封面是一个“飘一代”的雕塑,一个用张开的翅膀替代了双手的人形。杂志中还列举了“飘一代”的50个细节,包括“不订报只买报;只租房不买房,只打的不买车;宁肯煲电话粥也不写信;睡过床垫”等等。对当时的人们来说,“飘一代”真是一个酷毙了的词,选择飘的人都是有决心有胆量有梦想的人。如今,“飘一代”的队伍更是壮阔宏大,很多电影、歌曲、书籍也都在关注这一群去远方追梦的人。

“理想的生活总在别处。”北漂一族,有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有创业拼搏的热血青年,也有年过中旬的寻梦者。电影《北漂鱼》就是关于远方追梦的故事,主人公余小宝是一个大龄北漂,为了追逐电影梦来到北京创业。没有根底又死要面子的余小宝,向自己的女儿吹嘘自己在北京做了大导演,隐瞒了自己穷困生活。女儿带着几个同学突然坐上北京的火车“看望导演爸爸”,让刚刚才当上剧照师的余小宝猝不及防。为了不让女儿在同学们的眼里变成“骗子”,余小宝必须在女儿乘坐的火车到达北京之前,想尽一切办法成为“导演”。他只能求助于自己的北漂朋友们。贪小便宜的生活制片力哥、三流小演员李晶晶、迷失方向的前戏剧团台柱大圣以及亦正亦邪的群头老六等人。这些北漂人决定想尽一切办法建一个“剧组”,拍摄一场由余小宝导演的“电影”。至少,不能在女儿面前露馅。

青春的梦太远,远到四十岁还未实现,远到“背井离乡”都不能换得一次“衣锦还乡”,可是他们对梦想的坚持与付出,以及在路上闪耀过的光辉,都值得颂扬。年少时梦,摇曳如花。北漂一族们,流浪在梦想的路上,是一条条北漂鱼。他们之中有北影厂门口等待机会的群众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