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9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河流补给(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

考点19: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河流补给(1)

(2017新课标Ⅰ卷)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000毫米

B.约为2000毫米

C. 约为210毫米

D. 远小于210毫米

答案: C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该流域”而不是“湖面”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盐湖面积变化取决于该流域的蒸发和降水,蒸发量大,则水域面积减小,降水量大,则水域面积增加。题目中提到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蒸发量和降水量应一致,所以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数值差不多,约为210毫米,否则会引起盐湖面积的扩大或缩小。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答案: A此题需要区别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与下垫面关系密切。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下渗少,也最不利于截留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且由于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下渗少,地下水埋藏深,此处的实际蒸发量最小。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 B 耐旱植物只能在坡面、洪积扇和河谷三地种植,不论在哪种植均会拦截到达盐湖的水量,破坏原有平衡,使湖水减少,但由于此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材料中有关键信息:盐度饱和),所在湖水盐度并不会增高,只能使湖面缩小。而湖水富营养化与氮磷物质相关。故正确选项为B。

【点睛】由于气温高,理论上可蒸发量很大,但实际上,受到下界面影响,如岩性硬,地表水少,地下水埋藏深,实际蒸发量可能远远小于理论上的可蒸发量。从该流域看,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该流域多年实际蒸发量与该流域降水量相差不大。

(2016全国丙卷)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

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问题。

4.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答案:B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类似于水库的调节作用;雨季植被可以将吸纳的降水转化为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使得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植被遭破坏后,涵养水源功能变差,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降低。降水变率大小和植被状况关系不大。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

5.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降水量增加与否与植被变化关系不大,主要和大范围的大气运动有关;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加强,降水下渗比例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由于植被增多和地下水增多,蒸发(腾)量增加。

6.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D 由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在植被恢复后,坡面下渗量增加,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后,通过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从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的岩层倾斜情况来看,更多的坡面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到乙河流,所以乙河流流量增加;由于植被恢复,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增加,而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给地表河流,所以甲、乙两河流的流量总体减少。

(2016江苏卷)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7.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答案:D火灾后第1年,因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降水会很快汇集入河,使河流流量峰值较大,流速峰值较大且地表渗入地下的水量减少,年径流量也增大,同时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火灾后第6年,森林植被逐步恢复,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上升,地表渗入地下的水量增多,使河流流量峰值减小,河水含沙量减少。

8.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A.蒸发

B.下渗

C.蒸腾

D.地下径流

答案:B 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能力,火灾前森林茂密,降落地表的雨水下渗较多,地

表径流相应减少;反之,火灾后森林稀少,降落地表的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相应增加。(2016上海卷)“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9.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坏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答案:C 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轻因地下水过度使用而出现的地下漏斗区,利于减缓地面沉降。选C正确。

10.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面积答案:D 增加绿地面积,可有效的增强雨水的下渗,利于海绵城市建设;退耕恢复湿地,是湿地建设,并不利于雨水下渗;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完善排水系统,是加速地表径流下泄,不利于雨水收集。选D正确。

考点:考查水循环知识。

(2016天津卷)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问题。

11.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上游水电站增多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下游降水量减少

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答案:D上游水电站蓄的水最终也会入海,不会明显减少入海水量,故A错误。中游水土流失加剧会导致河水中泥沙含量增加,不会减少入海水量,故B错误。黄河下游为地上河,下游降水量的变化对黄河入海水量影响较小,故C错误。流域内用水量增加是黄河入海水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故D正确。

12.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答案:B黄河入海水量减少,海水可能倒灌形成咸潮,入侵海岸地带、加剧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故A错误。三角洲是河水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处沉积而成的,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则挟带的泥沙会相应减少,三角洲扩展速度会减慢,故B正确。入海口河水含沙量主要受流域内的水土保持情况影响,入海水量减少对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影响较小,故C错误。河口处气候受入海水量减少的影响不大,故D错误。

(2015全国新课标I)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