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很好用)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政局、民族融合、政治制度)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政治制度: (1)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2)选官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3)门阀士族制度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分裂动荡的表现:政权更迭、战争不断 民族融合的方式:
(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
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演变历程
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影响: ①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 ②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成为士 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走向融合
阶段特征
三、传承中孕育创新
1、政治制度上 三省制逐渐形成,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九品中 正制;以及承接汉代察举制,考试制度雏形为隋唐科举制准备 了条件 2、经济上 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租调制等为隋唐时期经济奠 定了基础 3.文化上 魏晋玄学和三教逐渐并流,一方面让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 家思想遭受危机;另一方面为后代唐宋儒家思想新发展提供 机遇;
主干知识
魏晋南北朝复习(正式课件)

B
16.陶弘景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其中吸收了 A.佛教教义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 《神灭论》的观点
A
17.南北朝时期,宗教广泛流行,在下列哪些 文化领域得到直接反映:①建筑 ②雕刻 ③绘画 ④哲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8.下列著作,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地理 和文学价值的是 A.《缀术》 B.《禹贡地域图》 C.《水经注》 D.《佛国记》
D
C
18.王充的《论衡》和范缜的《神灭论》两书的 共同点是 A.反对“天人感应”思想 B.批判佛教灵魂不灭的观点 C.对道教神仙方术予以批判 D.叙述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
D
19.中国的一些封建政权曾多次“灭佛”,其主 要 原因是 A.广建佛寺,形成势力,威胁到统治者 B.传播佛学,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C.寺多僧多,影响国家收入和兵役、徭役 D.寺院敛财,引起社会广泛不满
B
27.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僧尼有免役调、租税的特权 B.佛教思想为饱经战乱之苦的穷苦百姓 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之路 C.佛教在中国长期流传的必然结果 D.统治者要利用佛教限制其它宗教
B
28.佛教在南北朝时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有: ①社会动荡 ②佛教的欺骗性 ③人民饱 受战争之苦 ④统治者的支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
2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为传播,对中国 影响不包括 A.绘画题材 B.建筑风格 C.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D.哲学斗争
C
2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动荡,但科 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不少领先 世界的成就,其原因包括:①北方经济的 恢复和江南经济的发展 ②少数民族的封 建化完成 ③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 ④建 立在领先世界的秦汉文化的基础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魏晋南北朝PPT课件好看

体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繁荣。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也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 其雕塑和壁画作品内容丰富、技 艺高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
信仰和文化传统。
建筑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独特 ,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空 间布局和结构美感,同时也融入 了佛教建筑的特点,如塔的造型
和装饰等。
对文化艺术的贡献
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 术取得了巨大成就,王 羲之的《兰亭序》等。
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 术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如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 。
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 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对后世的宗教和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启示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和创 新。
倡导多元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启示我们要倡导多元文化 ,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坚持和平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环境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 的基础,启示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THANKS
长期的斗争和融合。
九品中正制和门阀政治
02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崛起,他们掌握着政治权力,形成了
特殊的门阀政治制度。
民族融合与胡汉冲突
03
随着北方民族的南迁和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
冲突也日益凸显。
经济背景
土地制度变革
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经历了从 屯田制到占田制的变革,使得土地所 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生活逐渐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商业区和市场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同时,城市中的文化、教育、医疗等设施也逐渐完善。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也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 其雕塑和壁画作品内容丰富、技 艺高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
信仰和文化传统。
建筑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独特 ,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空 间布局和结构美感,同时也融入 了佛教建筑的特点,如塔的造型
和装饰等。
对文化艺术的贡献
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 术取得了巨大成就,王 羲之的《兰亭序》等。
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 术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如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 。
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 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对后世的宗教和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启示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和创 新。
倡导多元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启示我们要倡导多元文化 ,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坚持和平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环境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 的基础,启示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THANKS
长期的斗争和融合。
九品中正制和门阀政治
02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崛起,他们掌握着政治权力,形成了
特殊的门阀政治制度。
民族融合与胡汉冲突
03
随着北方民族的南迁和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
冲突也日益凸显。
经济背景
土地制度变革
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经历了从 屯田制到占田制的变革,使得土地所 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生活逐渐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商业区和市场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同时,城市中的文化、教育、医疗等设施也逐渐完善。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民族间的经济利益冲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也经常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由于资源争夺、领 土纷争等原因引起的,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紧张和矛盾加剧。
民族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政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针对不同的民族制定了一系列政 策。这些政策包括安抚、征服、同化、限制等手段,旨在维 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社会秩序。
民族迁徙与融合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人口进行了迁徙。这些迁徙不仅促 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交集和碰撞。
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各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 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等,还包括精神文化,如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这种文化 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玄学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探讨宇 宙、人生和政治等问题,对后来 的道教和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佛教的传播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 播,对中国文化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 响。
详细描述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宗教观念和修 行方式,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 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文学艺术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魏晋南北朝概述 •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 •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关系 •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影响
01 魏晋南北朝概述
历史背景
汉末政治腐败和黄巾起义导致东 汉瓦解,形成魏、蜀、吴三国鼎
立的局面。
三国后期,西晋统一全国,但西 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导致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形成南北朝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也经常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由于资源争夺、领 土纷争等原因引起的,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紧张和矛盾加剧。
民族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政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针对不同的民族制定了一系列政 策。这些政策包括安抚、征服、同化、限制等手段,旨在维 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社会秩序。
民族迁徙与融合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人口进行了迁徙。这些迁徙不仅促 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交集和碰撞。
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各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 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等,还包括精神文化,如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这种文化 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玄学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探讨宇 宙、人生和政治等问题,对后来 的道教和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佛教的传播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 播,对中国文化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 响。
详细描述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宗教观念和修 行方式,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 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文学艺术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魏晋南北朝概述 •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 •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关系 •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影响
01 魏晋南北朝概述
历史背景
汉末政治腐败和黄巾起义导致东 汉瓦解,形成魏、蜀、吴三国鼎
立的局面。
三国后期,西晋统一全国,但西 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导致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形成南北朝
2020高考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课件]
![2020高考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d74e1e312b3169a451a446.png)
中国
第4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代
(220年—589年)
纵向: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横向:中国魏晋南北朝——西方西罗马走向灭亡
1
概说历史
2
知识结构
3
考题研究
朝代
起止时间
主要都城
三国
220年—280年 洛阳、成都、建邺
西晋
266年—316年 洛阳
东晋十六国 317年—420年 建康
南北朝
420年—589年 建康、洛阳
163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
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 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 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 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 侯、伯者,皆降一等。
110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 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 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 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 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第4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代
(220年—589年)
纵向: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横向:中国魏晋南北朝——西方西罗马走向灭亡
1
概说历史
2
知识结构
3
考题研究
朝代
起止时间
主要都城
三国
220年—280年 洛阳、成都、建邺
西晋
266年—316年 洛阳
东晋十六国 317年—420年 建康
南北朝
420年—589年 建康、洛阳
163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
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 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 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 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 侯、伯者,皆降一等。
110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 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 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 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 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魏晋南北朝史优秀课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3)整顿吏治
2、中后期改革(自迁都洛阳开始)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总结:
均田、三长、整吏治,
迁都、易俗、改汉制。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二、经济发展情况
1、农业:
▪ 工具的进步:三国时,马钧改进翻车 ▪ 土地所有制:士族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自 ▪ 江南的开发,给自足程度强化。
南北差距缩 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小:
南方的开发和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秦汉:黄河流域关中地区是全国经济中心
南方开始正式开发 (迁徙、灵渠、设郡、派官)
▪ 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 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
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
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
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
无势族”的局面。
▪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 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
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三)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内容: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职能:
▪清理户口、田亩,征发徭役、兵役
▪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
⑶丝织业:曹魏在襄邑、洛阳等设有专门织造机 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汉生产了闻名的蜀锦。 ⑷造纸术进步明显:纸张质量高,产量大,取代简 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造纸中心:洛阳、长安 建业、 扬州 ⑸吴国造船业发达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视角2 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封建化是总体的趋势,但 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①。伴随着少数民 族进入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 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 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 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②。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读史 ① ②
寓意“同宗同祖” 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 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 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改户籍;祭祀先代诸圣。 意义: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 流,促进民族交融;延续中原政治传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 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思考】 根据材料,围绕“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建立史 料与史论之间的联系。
史论转化
史料
史论
① 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
方向上由北向南迁徙
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 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 ② 大规模的人口南徙
迁徙规模大、次数多, 参与人口多
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
南北朝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
融和区域开发领域的新成就
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员
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
的特征
1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复习课PPT课件

B中外交往 D经济发展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C、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D、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5、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粮食问题 B、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C、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D、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6、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 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 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 ③两次改革分别有什么重大意义?由此你 得到什么启示?
改革能推动社会发展,要坚持改革创新。
•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 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1)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史实?
桓公最后取得了什么成就?
材料二:商鞅之法,良法也,务耕织…, 尚军功…
①、材料中的“魏主”是谁?
②、材料提出了什么改革内容?
③、材料中的 “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④、材料反映的事件起了什么作用?
•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 出于黄帝,以土德(称)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 黄中之色,万物之元(首)也,宜改为元氏。诸功 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复姓,皆改之。”
1.朝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2.时间:220----589 3.特点: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北
方
魏
东
西晋
汉
蜀吴
南
方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隋 朝
南朝
东魏—北齐
北朝: 北魏
西魏—北周
三魏晋南北朝期-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质ppt课件

印
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
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
作等
【名校课堂】获奖PPT-三魏晋南北朝 期-高考 历史专 题复习 课件( 共PPT) (最新 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三魏晋南北朝 期-高考 历史专 题复习 课件( 共PPT) (最新 版本) 推荐
【拓展认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名校课堂】获奖PPT-三魏晋南北朝 期-高考 历史专 题复习 课件( 共PPT) (最新 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三魏晋南北朝 期-高考 历史专 题复习 课件( 共PPT) (最新 版本) 推荐
3.南方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吴越楚等国对
南方经济进行了初次开发,汉代经济进一步 开发,但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发展的速度明 显加快,你能根据时代特征分析其原因吗?
体现民族大 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如北方民歌《敕勒 融合的特色 歌》是对塞外风光的写照。由于北方民族融合的加强和社会
经济的恢复,才出现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名校课堂】获奖PPT-三魏晋南北朝 期-高考 历史专 题复习 课件( 共PPT) (最新 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三魏晋南北朝 期-高考 历史专 题复习 课件( 共PPT) (最新 版本) 推荐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 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 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 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 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 慢。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 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为 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高三通史第二轮历史复习 秦汉 魏晋史 (共49张ppt)

(1)思想上:儒学成为官方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对国家:加强了皇权,统一了国家思想,稳定统治秩序。 (3)对社会:“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成为个人修养的 价值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4)选官:儒学家得到重用,成为选拔官吏主要标准 (5)法律: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6)对教育: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 系。
2、原因:天灾人祸。魏晋之际北方气候发生变化,冷冻、干 旱、沙化天气越来越多;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较安定,气 候温和,资源丰富;南方统治者的开明政策。
【能力拓展】
对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的认识
3、影响 (1)北民南迁补充了南方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技术、生
产工具,促进了南方的开发,经济的发展。 (2)带来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和民
【能力拓展】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认识
1、出现的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豪强势力强盛影响国家政治,皇权统治依赖于 士家大族的支持。 (3)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 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2、特点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上:雄厚的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 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尚谈玄学之风。
1、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统一文字为小篆,汉代由黄老之学 到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地位 受到冲击。
2、科技:西汉造纸术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以高 超的工艺制造了“浑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
2、原因:天灾人祸。魏晋之际北方气候发生变化,冷冻、干 旱、沙化天气越来越多;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较安定,气 候温和,资源丰富;南方统治者的开明政策。
【能力拓展】
对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的认识
3、影响 (1)北民南迁补充了南方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技术、生
产工具,促进了南方的开发,经济的发展。 (2)带来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和民
【能力拓展】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认识
1、出现的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豪强势力强盛影响国家政治,皇权统治依赖于 士家大族的支持。 (3)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 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2、特点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上:雄厚的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 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尚谈玄学之风。
1、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统一文字为小篆,汉代由黄老之学 到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地位 受到冲击。
2、科技:西汉造纸术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以高 超的工艺制造了“浑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
通史魏晋南北朝ppt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敕勒歌》(北魏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北方少数 民族
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 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 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谢灵运
通婚姻、仿汉制
促进民族融合
影响
牧马
牵羊的少数民族
(魏晋墓壁砖画游)牧——农耕(魏晋墓壁砖画)
生生产产方方式式农农耕耕化化
扬场图
耕牛图
生游产牧方—式—农农耕耕化 社会制度封建化
生活方式汉族化
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一次影 响深远的汉化(封建化)改革。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 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 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请问: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 有何影响?
孝文帝受汉文化影响。
改革措施
汉化政策
方面 措施
影响
经济
均田制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新的租调制 增加政府收入,巩固政权
政治
整顿吏治: 官吏俸禄制 三长制
缓和阶级矛盾 加强中央集权
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
洛阳又成为中原政治经济经济 文化中心
穿汉服、改汉姓、 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 定门第、说汉话、 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民族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尖锐。
知识梳理
改革背景
社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一)社会经济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 要地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下图是依据《隋书· 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东晋青瓷 羊形烛台
南朝莲花尊
青釉碗
(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1) 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寺院经 “罢五铢钱, 济盛行,加之战乱频繁; 使百姓以谷帛为 (2)表现:商业活动十分萧 市。” 条,出现了实物交换的现象。 ——曹丕 乡村出现“草市”
银元宝
金元宝
曹魏五铢钱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突厥 契丹 周 齐
隋
陈
南 北 朝 后 期 的 形 势 图
东魏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南朝: 宋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隋朝
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一)社会经济特点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时期、范围、 表现、特点、影响与原因) (三)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四)手工业的发展 (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 2)民族矛盾激化: 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动荡不安: 因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影响 可能性: 冯太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 有深刻的认识。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北 原因 魏 孝 文 帝 目的 改 革 措施
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木兰辞》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 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 商业上的特点吗?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 所,很不方便。
民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措施 改革的影响 改革成功的原因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前提基础: 北魏的崛起,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并逐渐走向强大。
生产方式农耕化
汉人胡食画像砖 胡床
席地而坐 (跪)
中原汉族人也吸收鲜卑族的文化精华,为我所用。
时间:
北 原因 魏 孝 措施 文 1)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帝 的复苏和繁荣。 改 革 影响
2)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 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个华丽的、生机丛起的时代
政治: 1:国家大分裂,社会大动荡
2: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选官——九品中正制度
4:形成士族制度
政治:国家分裂、社会大动荡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 魏 西 十六国 晋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北 魏
隋
蜀 吴
北魏——北周:439——581
东晋
266-316
宋
齐
梁
陈
589年
【备选理由】 本题利用图文考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 的阶段特征,思维含量较高,涉及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故备选。 D 【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充分解读图片中的信息,包括 文字、地区类型等,结合关键词时间和货币分析理解。A项表明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与题干时间不符。河西走廊与岭南 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缺乏 足够信息支持。C项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 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D项为正确选项。
北魏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必然性: 北 魏 孝 文 帝 原因 改 目的 革
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 1)阶级矛盾激化: 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 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 2)民族矛盾激化: 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措施
3)社会动荡不安: 因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关于古代民族融合的几点认识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 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
时间:
北 原因 魏 孝 措施 文 1)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帝 的复苏和繁荣。 改 革 影响
时间:
原因 创建新制
1)易汉服
迁都洛阳 2)讲汉话 北 魏 3)改汉姓 孝 遗风易俗 4)通婚姻 文 措施 掌衡武士 帝 5)改籍贯 改 6)定门第 革 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影响
诏不得“以北俗之 语言于朝廷,若有违 者免所居”。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的说汉语, 才能更好学习汉人的 经典著作。
《北魏文官俑》
●单位面积产量高。
4、发展不平衡: ●最发达的地区:三吴地区
洞庭湖流域
●重要产粮区: 鄱阳湖流域 成都平原
5、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对经济格局) ⑴有利于统一。 ⑵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 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6、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⑴、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2)北方大量人口南迁。西晋末年以后, 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 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3)、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 当地经济的发展; (4)、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 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 展的政策。
(三)、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⑴、新农具 、新技术 ●曹魏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 方式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龙骨翻车(灌溉工具)
牛 耕
牛耙图
(四)手工业的发展
⑴、南方盛产青瓷,造型美观。后青瓷 制作技术传到北方。
⑵、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东汉炼出 成熟的青瓷,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 瓷系统)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 了广阔前景。 (3)、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 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处于 世界领先地位。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 1、迅速开发时期: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时期
魏 西 蜀 吴 晋 东 晋 宋 十六国
北 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齐 梁
北周 陈
隋
六 朝
2、开发进程、范围:
长江流域 岭南
江东 闽江 流域
3、开发的具体表现: ●大量土地开垦; ●耕作技术进步; ●农田水利兴修多; ●农作物品种多;
时间: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 创建新制 原因 3)设立三长制 4)推行租调制
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 北 魏 迁都洛阳:原因 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军事上:旧都与强敌柔然相邻,很不安全。 孝 文 地理上:旧都偏于北方,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帝 措施 1)易汉服 改 2)讲汉话 革 遗风易俗 3)改汉姓 4)通婚姻 5)改籍贯 6)定门第 1)尊儒崇孔,兴办学校 影响 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 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 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时间:
原因 创建新制 迁都洛阳 北 魏 孝 遗风易俗 文 措施 帝 改 1)尊儒崇孔,兴办学校 革 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影响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时间: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 创建新制 原因 3)设立三长制 4)推行租调制
时间:
原因 创建新制 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 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迁都洛阳:原因 军事上:旧都与强敌柔然相邻,很不安全。 与
北 魏 孝 文 措施 意义 地理上:旧都偏于北方,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帝 遗风易俗 改 革 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影响
时间:
原因 创建新制 1、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 其布局和规划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极大。 : 迁都洛阳 魏 意义 2、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 孝 文 措施 3、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 帝 遗风易俗 改 革 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影响
时间:
北 原因 魏 孝 措施 文 帝 改 革 影响
时间:
北 原因 魏 孝 措施 文 1)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帝 的复苏和繁荣。 改 革 影响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 (魏晋 墓葬壁 画)
耕牛图 (魏晋 墓葬壁 画)
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 小组的课题是孝文帝 改革对鲜卑族经济的 影响,当你发现这一 系列墓葬壁画,你会 得出什么结论?
影响 可能性: 冯太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 有深刻的认识。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前提基础: 北魏的崛起,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并逐渐走向强大。
北魏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必然性: 北 魏 孝 文 帝 原因 改 革 目的 措施
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 1)阶级矛盾激化: 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 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03上海)(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 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 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 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 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 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B 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C 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 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