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部血供的解剖学测量以及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鼻解剖及其临床应用两例

鼻解剖及其临床应用两例

隐蔽 , 获得极 佳 的美 容效果 。也有 的学者认 为, 鼻 的外表被一 些嵴与 沟分成较小 的 区域 , 包括 鼻尖 、 鼻背、 小柱、 侧壁、 鼻翼及软三角。鼻 的这些部分就 被称 为美 学 亚单 位 。 国 内有 学 者认 为 , 鼻大 体 上 可 分 为鼻梁 、 侧 面 、 尖 、 翼 和 鼻 小 柱 等 单 位 , 鼻 鼻 鼻 这 些单 位 又被 一 些 学 者 分 为 细 微 单 位 。这 些 单 位 的 某一 部分 发 生损 伤 时 , 需 要 对 它 的整 个 单 位 进 行 就 重建 , 能达 到更 好 的美 容效 果 。临床 中还 常 见 鼻 才 缺损 , 鼻缺 损 是 整 形 外 科 的 常 见 手 术 , 修 复 再 造 其 也更为复杂 , 学要求也更 高 , 美 在施 行鼻整形 的手 术时 , 必须 以美 学 的观 点 进 行 形 态 塑造 、 善 畸 形 , 改 尽 量达 到理 想 的修 复效 果 。 3 鼻腔 解 剖及 其在 鼻 炎 临床 中的应 用 3 1 鼻窦的解剖特点。鼻窦又称鼻旁窦、 . 副鼻 窦 。它是 指 鼻腔 周 围多 个 含气 的 骨质 腔 , 隐蔽 在 鼻 腔旁 边 , 上颌 窦 位 于 鼻 腔 两 旁 、 眶 上 面 的 上颌 骨 眼 内 ; 窦 在额 骨 内 ; 窦 则 位 于鼻 腔 上 部 的两 侧 , 额 筛 由 筛管 内许 多含 气小 腔组 成 ; 窦 在 鼻腔 后 方 的 喋 骨 蝶 内。它们 均 以小 的开 口与 鼻 腔 相 通 。 鼻 窦 除 了参 与湿 润和 温 暖 吸人 的 空 气 外 , 对 人 的脸 部 造 型 、 还 支撑头 颅 内部 、 轻 头 颅 重 量 等 方 面 起 重 要 作 用 。 减 鼻 窦 的神经 分 布 为 : 窦 是 由眶 上 神 经 ( 神 经 分 额 眼 支) 支配 , 神经 同时 还 支 配 了额 部 皮肤 和 头 皮 , 该 这 可 以解 释鼻 窦炎 患 者 的头 痛 分 布 区域 。相 似 的 , 上 颌窦 由眶下神经及前 , 后上 牙槽神经支配 , 中, 所以 上颌 窦 炎 可 以引 起 上 牙 和 颊 部 皮 肤 的 牵 涉 痛 。筛 窦 由筛 前 , 后 神 经 和 翼 腭 神 经 节 发 出 的 分 支 支 筛 配 。除蝶 窦 和后组 筛 窦 引流 入 咽后 淋 巴结 外 , 其余 所有鼻窦均引流人下颌下淋 巴结。筛窦可分为前、 中 、 三组 , 、 后 前 中群 开 口 于 中 鼻 道 , 群 开 口于 上 后 鼻道 ; 碟窦开 口于碟 筛隐窝 ; 上颌窦开 口于 中鼻道 后部 ; 额窦开 口于中鼻道前部。 32 鼻窦解 剖异 常与鼻炎的发病 。窦 口鼻道 . 复合体诸结 构所形 成的 自然腔隙是鼻窦通气 和鼻 窦引流的关 键部位 , 区域 的结构包 括 中鼻 甲、 该 钩 突 、 月裂 、 漏 斗 、 筛 房 以及 鼻 丘 、 颌 窦 自然 半 筛 前 上 开 口和鼻 囟 门等 , 鼻 窦 引流 的最 关 键 部位 。鼻丘 是

耳鼻咽喉科鼻的应用解剖学

耳鼻咽喉科鼻的应用解剖学

耳鼻咽喉科鼻的应用解剖学鼻位于面部中央,上方与前颅窝和中颅窝相毗邻,两侧为眼眶,下方是口腔和鼻咽。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构成。

一、外鼻(一)外鼻的形态外鼻位于颜面部的中央,为一基底向下的三棱锥体状隆起。

其上端狭窄,位于两眶之间,与额部相连,为鼻根;向下延伸形成隆崎,为鼻梁及两侧的鼻背;下端隆起凸向前方,为鼻尖;鼻尖的两侧呈半圆形隆起,为鼻翼,鼻翼下缘游离,围成前鼻孔;两侧前鼻孔之间的间隔为鼻小柱;锥体的底部呈三角形,称鼻底;鼻翼外侧向外下至口角外侧有一弧形浅沟为鼻唇沟。

(二)外鼻的结构1外鼻的软组织结构外鼻的软组织由皮肤、浅筋膜、肌肉、鼻背筋膜和骨膜构成。

外鼻由上而下皮肤和皮下组织由薄变厚,汗腺和皮脂腺由少变多,至鼻尖和鼻翼处皮肤最厚,皮脂腺最丰富,是粉刺、座疮、疗肿及酒渣鼻的好发部位。

2.外鼻的骨支架直接支持外鼻的骨骼包括鼻骨、额骨鼻部、上颌骨额突和腭突。

间接支持外鼻的骨骼为筛骨垂直板。

鼻骨为左右成对的不规则四边形骨片,位于鼻梁的最高部位。

其上缘、外侧缘和下缘分别与额骨、上颌骨额突及鼻外侧软骨上缘相连。

鼻骨后面内半部有骨崎,靠上方处较突出,与对侧的骨崎合成一个粗崎,名鼻骨崎。

该崎由上而下与额棘、筛骨垂直板及鼻中隔软骨相接。

鼻骨下端较上端宽而薄,当有外力作用于鼻根部时,容易于鼻骨下2/3处发生骨折,若鼻骨下端发生内陷,则可造成鞍鼻。

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和上颌骨腭突游离缘围成梨状孔。

3.外鼻的软骨支架外鼻的软骨支架大部分由鼻外侧软骨和大翼软骨组成,另外有籽状软骨和小翼软骨等参与。

(1)鼻外侧软骨:为外鼻最大的软骨,左右成对,三角形,位于鼻梁与鼻背的侧面。

其上缘连接鼻骨下缘及上颌骨额突内侧缘;两侧鼻外侧软骨的内侧缘,在鼻中线会合,并与鼻中隔软骨的前上缘相接。

(2)大翼软骨:左右成对,呈马蹄形。

其外侧脚位于前鼻孔的外侧,为构成鼻翼的支架。

内侧脚位于前鼻孔的内侧,左右内侧脚会合于鼻中隔软骨下缘,构成鼻小柱支架。

鼻窦内窥镜下探明鼻出血部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鼻窦内窥镜下探明鼻出血部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鼻窦内窥镜下探明鼻出血部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目的研究探讨分析鼻窦内窥镜下探明诊治鼻出血的部位及其应用价值。

方法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3年12月耳鼻喉科113例非外伤导致的鼻出血的患者通过鼻窦内窥镜检查探明出血部位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96例、女性17例、男女比例大约为6比1;年龄为14~68岁、平均年龄约为42岁左右。

所选取的患者中,其中单侧鼻腔出血者为110例、双侧鼻腔均出血者为3例;在所有选取的113例患者中,其中门诊治疗患者80例,住院治疗患者33例。

结果探查得到的结果具体出血位置为,中鼻道出血26例、中鼻甲出血为3例、鼻中隔出血为22例、下鼻甲出血为28例、鼻底部出血为7例、鼻中隔前端出血为14例、出血位置未明确者13例。

结论鼻窦内窥镜探查鼻出血部位,操作简单、方便,诊断准确,治疗效果好。

标签:鼻窦内窥镜;鼻出血;临床应用价值鼻出血是目前耳鼻喉科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病症,美国学者Wurman在1998年最先报道用鼻窦内窥镜探查治疗鼻出血,并取得良好效果。

这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医学仪器制造工业的提高,很多比较精细的医学仪器被大量生产及投入临床使用,对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很大方便。

在这其中鼻内窥镜也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对鼻出血部位的探查也越来越准确。

在这同时对鼻出血的治疗也有了比较多的治疗手段,如微波、双极电凝、烧灼等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常见的方法,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1]。

此次通过临床观察分析鼻窦内窥镜在寻找治疗非外伤性鼻出血的位置的优势及前景,为其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临床指导。

下面就将本次研究结果做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12月耳鼻喉科113例非外伤导致的鼻出血的门诊和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96例、女性17例、男女比例大约为6∶1;年龄为14~68岁、平均年龄为42岁左右。

所选取的患者中,其中单侧鼻腔出血者为110例、双侧鼻腔均出血者为3例;在所有选取的113例患者中,其中门诊治疗患者80例,住院治疗患者33例。

鼻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鼻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鼻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1. 引言鼻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位于头部中央的中线位置,负责进出空气的通道,同时也起到过滤、加湿和加温空气的作用。

鼻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鼻的结构、功能和神经血管供应等方面的介绍,来深入了解鼻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

2. 鼻的解剖结构鼻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鼻、鼻腔、鼻中隔和鼻旁窦。

外鼻是指皮肤覆盖的鼻部,内部为软骨和骨骼构成的鼻骨。

鼻腔是鼻的主要腔隙,被分为两个鼻腔,通过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部分。

鼻中隔由软骨和骨骼构成,起到分隔两个鼻腔的作用。

鼻旁窦是连接鼻腔的腔隙,包括额窦、筛窦、蝶窦和蝶窦等。

3. 鼻的功能3.1 进出空气的通道鼻腔是空气进入和离开人体的主要通道,在呼吸过程中起到引导和分配空气的作用。

当人体呼吸时,空气会通过鼻腔进入呼吸道,经过咽部进入气管。

同时,在呼气过程中,鼻腔则将废气排出体外。

3.2 过滤、加湿和加温空气鼻腔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和黏膜,这些组织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细菌和其他微粒物质,保护呼吸道的健康。

此外,鼻腔内的黏膜还能将干燥的空气加湿,并通过血液循环将暖和的血液传递到鼻腔,从而加温空气。

3.3 嗅觉功能鼻腔内存在大量嗅觉神经细胞,负责感知气味。

当空气中有气味分子进入鼻腔,它们会被嗅觉神经细胞捕捉并传递给大脑,从而形成人体的嗅觉感知。

4. 鼻的神经血管供应鼻的神经血管供应主要由脑膜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分支提供。

这些动脉为鼻腔和鼻旁窦提供氧气、营养和神经冲动。

感觉神经主要由三叉神经的第一分支提供,控制鼻腔和鼻旁窦的感觉功能。

5.鼻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了解鼻的结构、功能和神经血管供应等方面对于诊断和治疗耳鼻咽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保持鼻腔的健康对于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和整体健康非常重要。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对鼻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注:本文仅作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相关知识的科普,如有疑问或需要实际操作,请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医疗机构。

鼻部的应用解剖及生理教案.

鼻部的应用解剖及生理教案.
2.鼻腔各壁和鼻窦分组、开口、窦口鼻道复合体。
教学难点
鼻腔各壁的结构及鼻窦开口及分组、窦口鼻道复合体。
教学方法手段教具
多媒体,《耳鼻咽喉科应用解剖及生理》视听材料
参考资料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人卫出版) 6版
《实用耳鼻咽喉科学》汪吉宝
授课教师
职称
授课部门
教研室
审查意见
签名:年月日
熟悉外鼻的支架及构成,鼻腔动脉血液供应及其分布情况。
10分钟
了解鼻颅相关,鼻眼相关的解剖结构。
20分钟
了解鼻腔粘膜的分区及其构造特点。10分钟
了解鼻腔神经的分布,鼻腔和鼻窦与眼眶、颅腔和口腔的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10分钟
了解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及其与全身的关系(10分钟)
川北医学院教案
教学重点
1.外鼻的支架,静脉血循环等结构特点
川北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专业
临床医学
班级用解剖及生理
课型
理论课
教学目的
了解外鼻的支架,静脉血循环等结构特点,
掌握鼻腔各壁和鼻窦分组、开口、窦口鼻道复合体。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掌握外鼻的静脉血循环特点,鼻腔各壁的结构及鼻窦开口及分组、窦口鼻道复合体。
40分钟

鼻部血供的解剖学测量以及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鼻部血供的解剖学测量以及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鼻部血供的解剖学测量以及临床意义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6-04-06T15:50:28.9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作者:余平1 董迪烽1 彭泽鸿1 李兵(通讯作者)[导读] 长沙医学院2013级本科临床6班湖南长沙 410219 鼻部位于面部中央部位,是面部最显眼的部位,同时也是面部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余平1 董迪烽1 彭泽鸿1 李兵(通讯作者)长沙医学院2013级本科临床6班湖南长沙 410219摘要:鼻部血管位于浅层软组织和鼻软骨之间,分布广泛,为鼻部各部位提供营养,并具有对空气加温加湿的生理作用。

近些年来美容整形手术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人都想通过手术来弥补鼻部缺陷,但鼻部解剖结构复杂,结构变异较大,并且手术还要保证鼻部功能维持正常,这便给临床手术带来了难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鼻部解剖结构,并为鼻部整形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和相应建议。

本文就近年来鼻血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鼻;血供;解剖应用鼻部位于面部中央部位,是面部最显眼的部位,同时也是面部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鼻部解剖结构复杂,结构变异较大,并且手术还要保证鼻部功能维持正常,因此本文对鼻部各血管进行解剖学研究,探索其各自解剖学特征。

1.历史发展:临床上对鼻部的修复美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具备了许多方法。

早在公元前6~7世纪,即有应用皮瓣行鼻再造和耳垂修复的记载。

16世纪,意大利Tagliacozzi[1]在用上臂皮瓣行鼻再造时,强调了移位前行皮瓣延迟术和延迟时限的重要性,首创皮瓣延迟术。

1982年Nair[2]提出一个简便的手术标志,即当凿开上颌窦后壁切开骨膜之后,剥离脂肪组织时,首先发现一条横行的静脉,循此在其后方4~5mm处即可找到颌内动脉,这大大加快了手术中寻找颌内动脉来治疗鼻出血的速度。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显微镜器械的相应进步,显微外科手术也日益完善,术后的吻合效果也日益提高。

鼻部解剖生理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鼻部解剖生理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鼻的应用解剖生理一、鼻的应用解剖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

(一)外鼻外鼻(external nose)突出于面部中央,呈三棱椎体状,由骨和软骨构成支架,其中鼻骨上端窄厚,下端宽薄,易受外伤骨折。

鼻根和鼻背部皮肤薄而松驰,鼻尖、鼻翼和鼻前庭皮肤较后,富含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易发生鼻疖、痤疮和酒渣鼻。

人面部有危险三角区,原因何在?因为外鼻的静脉的特点。

经面静脉、内眦静脉及眼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通且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反流,故挤压鼻或上唇疖肿可引起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此为外鼻静脉特点和临床意义。

(二)鼻腔鼻腔(nasal cavity)左右各异,起自前鼻孔,经后鼻孔与鼻咽部相通。

包括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1.鼻前庭(nasal vestibule )2.固有鼻腔(nasal fossa proper)简称鼻腔,起自鼻阈,止于后鼻孔,由粘膜覆盖,有内、外、顶、底四壁。

(1)内侧壁:即鼻中隔(nasal septum ),由软骨和骨构成,软骨膜和骨膜外覆有粘膜。

其最下部粘膜下动脉血管汇聚成丛,该区称利特尔区(little area ),是鼻出血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

(2)外侧壁:为鼻腔重要部位,从下向上有3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突起,分别称为下、中、上鼻甲。

下鼻甲最大,前端接近鼻阈,后端距咽鼓管咽口仅1.0-1.5cm,故下鼻甲肿大时常引起鼻塞,也可影响咽鼓管的通气而出现耳部症状。

每一鼻甲与鼻腔外侧壁均形成一间隙,分别称为下、中、上鼻道。

下鼻道顶端有鼻泪管开口,外侧壁前段近下鼻甲附着处的骨质较薄,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位置;外侧壁后端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喉静脉丛(鼻-鼻咽静脉丛),是鼻腔后部出血的主要部位。

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前下为钩突,后上为筛泡,两者间为半月裂孔,半月裂孔向前下和外上逐渐扩大形成筛漏斗,内有前组鼻窦开口。

中鼻甲几中鼻道附近的区域称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

鼻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

鼻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

T0 Tis T1 T2
无原发肿瘤证据 原位癌 肿瘤局限于鼻咽部 肿瘤侵犯咽部软组织和/或后鼻孔 T2a 无咽旁组织侵犯 T2b 咽旁组织侵犯 T3 肿瘤侵犯骨质和/或鼻窦 T4 侵犯颅内和/或颅神经,颞下窝,下咽或眼眶 Tx 原发癌灶无法分级 (咽旁侵犯指肿瘤突破咽基底筋膜,有咽后、咽侧壁浸润)
• 复习题: 1.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 2.简述鼻腔外侧壁解剖结构 3.从临床意义分析,为什么鼻疖不能挤压?
• 窦口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 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筛漏斗、钩突、筛泡、半月裂、中 鼻道、中鼻甲、前组筛房、额窦口及上颌窦自然开口等一系列结 构。解剖异常:钩突肥大、中鼻甲肥大、泡性中鼻甲、中鼻甲反 向弯曲、筛泡肥大等,均影响前组鼻窦通气和引流,导致鼻窦炎 发生
目的: • 纠正鼻腔解剖学异常 • 清除不可逆病变 • 尽可能保留鼻-鼻窦黏膜 • 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特别窦口鼻道复合体通畅引流) • 为鼻腔鼻窦黏膜炎症的良性转归创造生理学局部环境 • 达到鼻-鼻窦黏膜形态与自身功能恢复 FESS手术成为当代慢性鼻窦炎外科治疗的主体,其优越性: 微创手术、视角开阔、术野清晰、操作精确
复习题
13.急性腭扁桃体炎诊断与鉴别诊断? 14.慢性腭扁桃体炎的诊断要点? 15.腭扁桃体切除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何谓OSAHS? Waldeyer淋巴环?咽峡?UPPP? 扁桃体上窝?扁桃体上隐窝?PSG?CPAP?
急性腭扁桃体炎鉴别诊断
急性腭扁桃体炎 咽痛 检查 剧烈,咽下困难 双侧覆盖黄色点状 渗出,连成片,易擦 去,不出血 颈淋巴 下颌下L肿大,压痛 全身 发热,急性病面容 实验室 涂片:链球菌 咽白喉 Vincent's angina

鼻腔血供及临床应用

鼻腔血供及临床应用

过对蝶腭动脉在鼻腔 内的分支走形 鼻腔结构 关系 的研究 , 我
们知道 , 在进 行扩 大上颌窦 手术 时 . 不 能单纯 以上颌 窦开 口位
置作为其 向上扩大的 自然标志 , 在 中鼻 甲后端 1 ~1 . 5 mm处开
放上颌窦 口较安全 , 可 以避免伤及蝶腭动脉及其分 支、 、 3 . 2 筛骨嵴 当内镜 技术成 为耳 鼻喉科 发展 主流 时, 国内外 学者研究发现筛骨嵴可 以作 为鼻 内镜下 寻找蝶 腭 动脉及蝶 腭 孔的重要解剖标志 。筛骨嵴是腭 骨垂 直板 上的 一骨嵴 ( 即 中鼻
为鼻内镜下治疗 顽固性鼻 出血及翼腭窝 、 鼻窦手术 中减少 出血 及相关 并发症提供参考资料 。
1 上 颌 动 脉 翼 腭 部 各 分 支 类 型
J - 颌 动脉是颈外 动脉较粗终支 , 经下颌 颈与蝶下颌 韧带之 问进 入颞下 窝 , 再 向前 内经翼 外肌 两肌头之问 人翼 腭窝 。翼腭 窝 是位 于上颌骨与翼突之问的狭窄骨性 间隙 , 国内外 文献关 于 翼腭 窝前壁 、 外壁 、 上 下端 与 外侧 的 毗邻 的描 述基 本 相 同 。 其前 界在翼腭窝的上端 , 为上颌 窦的后 壁 , 其 内壁 和后壁 由蝶 骨体构成 , 后端为蝶 骨翼 突 , 内侧壁 为腭骨 的垂 直部 。外侧 与 翼颌裂相通并连 接颞 下 窝 , 上 面为 眶下裂 , 下部通 过腭大 / i ,  ̄ f L 到达 口腔 。此窝上部较 宽 , 下部逐渐狭 窄 , 移行 于翼腭管 , 近年
构分为神经层和血管 层 , 血管 层 由上颌动 脉及其 分 支构成 , 上
颌 动 脉 通 常 有 5大 主要 分 支 , 依 次 是 上 牙槽 后 动 脉 、 眶下动 脉 、
来 国 内外 一 些 学 者 从 不 同 角 度 对 其 进 行 了 解 剖 学 研 究 。翼

外鼻和梨状孔区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外鼻和梨状孔区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外鼻和梨状孔区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邱大学;洪志坚;蒋国斌;姜会庆;胡心宝;曹文建;施建辉
【期刊名称】《解剖学杂志》
【年(卷),期】2004(027)005
【摘要】目的:为临床整形外科学、美学、美容学做鼻整形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对89例活体外鼻及其对应的X线卡氏位片梨状孔区和229例颅骨标本梨状孔区的有关解剖学数据的测量.结果:测量出活体外鼻及其对应的X线卡氏位片梨状孔区和颅骨标本梨状孔区的多组解剖学数据.结论:活体外鼻及其对应的X线卡氏位片梨状孔区和颅骨梨状孔区的测量可为临床鼻整形术提供可靠解剖学数据.
【总页数】4页(P541-544)
【作者】邱大学;洪志坚;蒋国斌;姜会庆;胡心宝;曹文建;施建辉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专修科,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整形外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专修科,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整形外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整形外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专修科,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专修科,南京,21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22
【相关文献】
1.外鼻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J], 邱大学;洪志坚;曹文建;施建辉;姜涛;廖欣强;林梅
2.成年男性梨状孔及其周边骨性结构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J], 姚小武;黄慧燕;
陈仕生;杨利和;殷学民;黄小苇
3.梨状孔区解剖数据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J], 徐宁;杨占泉
4.外鼻被覆软组织的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J], 王爱平;龚邵新;彭田红;李严兵;任家武;谭建国;王泽军;周小兵
5.外鼻软组织厚度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J], 洪志坚;邱大学;曹文建;陈一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部血供及临床应用

鼻部血供及临床应用

鼻部血供及临床应用随着微整形技术的发展,注射隆鼻无疑是简便、无创的鼻整形手术,得到很多求美者的青睐,但有少数病例发生了术后极其严重的并发症,导致皮肤坏死甚至失明,其原因往往与误将填充剂注入面部浅表血管有关。

亚洲人鼻背注射主要分为直接注射与间接注射两种,直接注射是用锐利的针头从鼻背(绿色针头示)垂直进针注射。

间接注射则用圆钝的针头(黑色针头示)从眉间及鼻尖下叶,沿SMAS 下平面注射鼻尖正中线上,31.1% 的解剖样本发现,鼻小柱动脉是纵行的,在鼻尖下叶,皮下有类似鼻粘膜的海绵窦结构,这些静脉与动脉血管形成动静脉短路,注射物可经短路逆流造成动脉栓塞。

所有的鼻动脉均为皮下动脉,以更小的分支组成皮下动脉丛。

在鼻尖上叶,64.4% 的解剖样本发现大量的动脉吻合支,在鼻翼软骨水平形成鼻外侧吻合支(直径 0.7 mm),在鼻缝点水平形成鼻背吻合支(直径 0.2 mm),但该吻合支较小不足以引起栓塞。

侧鼻软骨被鼻肌完全覆盖,皮下仅有较少的脂肪及动脉。

35.6% 降眉间肌起于鼻骨,并与鼻肌相连续。

在降眉间肌与鼻骨骨膜之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但没有较大的动脉存在。

降眉间肌向上可达眉水平,交界处有少量分支血管。

在额肌表面可见滑车上血管及伴行的神经。

面部浅表血管示鼻外侧动脉与鼻背动脉的吻合支。

眼动脉自右眶隔穿出后,发出鼻背动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等分支。

高压注射到颞浅动脉、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或鼻外侧动脉等眼动脉分,支可使填充物逆流进入眼动脉,甚至颈内动脉,导致了视觉系统和颅内神经系统症状。

研究人员总结了鼻部注射的危险区域,对于注射导致的血管栓塞可能发生在下述的三个血管:在鼻缝点的鼻背吻合支,在鼻尖上叶的鼻外侧吻合支,在鼻尖下叶的鼻小柱动脉及静脉海绵窦。

鼻尖下叶由于有丰富的血管,含有静脉海绵窦结构,且连接鼻粘膜下的动静脉短路,所以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最高。

示推荐的鼻背注射方式综上所述,在鼻中线位置,动脉主要为皮下动脉,因此建议在较深平面注射填充剂,避免鼻背血管损伤导致术后肿胀、瘀斑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鼻的解剖生理

鼻的解剖生理
2. 简答: 试述鼻窦的分组与开?
Thanks!
外鼻
1.外形名称:鼻尖、鼻根、鼻背、鼻梁 、鼻翼、鼻小柱、前鼻孔。
2.特点: (1)在面部位置首当其冲,易受外伤。 (2)外鼻静脉无辨膜,直接与海绵窦相通 ,感染易向颅内扩散。
鼻腔
1、鼻前庭:前鼻孔——鼻阈。 皮肤覆盖,有鼻毛、皮脂腺、汗腺, 易发疖肿。 鼻阈(鼻内孔):鼻前庭皮肤与鼻粘 膜交界处的弧形隆起。
CT-窦口鼻道复合体
钩突
鼻腔
总鼻道:鼻腔外侧壁与中隔之间的 裂隙。
嗅裂:中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裂隙 。
鼻腔粘膜
1 嗅区粘膜:鼻顶、上鼻甲内侧及 相应的鼻中隔上部。
2 呼吸区粘膜:嗅区以下部分。粘 膜内有丰富的腺体和血窦构成海绵状组 织,在病理状态下可反射性膨胀。其纤 毛摆动朝向鼻咽部。
鼻窦
1 根据开口分组: 前组鼻窦——上颌、前筛、额窦。 后组鼻窦——后筛、蝶窦。 2 上颌窦特点:腔大口小 、底低口高 、与765︱567牙根紧邻,故最易产生炎 症。
鼻窦
鼻腔血供
内眦静脉
眼上、下动脉 海绵窦
面静脉
颈内静脉
外鼻静脉回流
内眦静脉→面静脉→颈内静脉


眼上、眼下静脉→海绵窦
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逆向流动
下鼻道鼻泪管开口上颌窦穿刺部位后段粘膜下静脉丛为中老年鼻出血好ctct窦口鼻道复合体窦口鼻道复合体765567鼻窦鼻窦鼻腔血供鼻腔血供内眦静脉海绵窦面静脉颈内静脉眼上下动脉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逆向流动鼻腔神经鼻腔神经嗅神经感觉神经
鼻的解剖与生理
一、应用解剖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组成。
外鼻和外鼻支架
鼻腔
2、固有鼻腔:鼻阈——后鼻孔 顶壁:筛板,与颅前窝相隔。 底壁:硬腭,与口腔相隔。 内壁:即鼻中隔。其前下方(利特尔 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因此处有动 脉丛、粘膜薄及易受挖鼻外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部血供的解剖学测量以及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摘要:鼻部血管位于浅层软组织和鼻软骨之间,分布广泛,为鼻部各部位提供
营养,并具有对空气加温加湿的生理作用。

近些年来美容整形手术的日益完善,
越来越多的人都想通过手术来弥补鼻部缺陷,但鼻部解剖结构复杂,结构变异较大,并且手术还要保证鼻部功能维持正常,这便给临床手术带来了难题。

为了更
好地了解鼻部解剖结构,并为鼻部整形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和相应建议。

本文就近年来鼻血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鼻;血供;解剖应用
鼻部位于面部中央部位,是面部最显眼的部位,同时也是面部美容的重要组
成部分。

但由于鼻部解剖结构复杂,结构变异较大,并且手术还要保证鼻部功能
维持正常,因此本文对鼻部各血管进行解剖学研究,探索其各自解剖学特征。

1.历史发展:临床上对鼻部的修复美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具备了许多方法。

早在公元前6~7世纪,即有应用皮瓣行鼻再造和耳垂修复的记载。

16世纪,意大利Tagliacozzi[1]在用上臂皮瓣行鼻再造时,强调了移位前行皮瓣延迟术和延
迟时限的重要性,首创皮瓣延迟术。

1982年Nair[2]提出一个简便的手术标志,即当凿开上颌窦后壁切开骨膜之后,剥离脂肪组织时,首先发现一条横行的静脉,
循此在其后方4~5mm处即可找到颌内动脉,这大大加快了手术中寻找颌内动脉
来治疗鼻出血的速度。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显微镜器械的相应进步,显微外科手术也日益完善,
术后的吻合效果也日益提高。

目前鼻部血供的解剖学观测已有文献报道[3,4],
亦有一些作者将研究测得的数据运用到临床手术上[5,6]。

但营养鼻部的血供有
诸多的变异。

一些作者[7,8,9]实验发现人中部由鼻中隔后动脉、鼻外侧动脉及
筛前动脉供血,上唇动脉的鼻中隔支缺失。

再者面动脉的走行及分布就存在不定性,从而导致鼻部动脉的变异性较大,这也加大了临床上鼻部外科手术的难度。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在国内有人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岳毅刚,李佩英[10]等
人针对外鼻的血供进行了系统的观察测量。

包括对鼻中隔动脉,鼻外侧动脉都有
涉及。

而吴晓勇和熊猛[11],对面动脉及其分支也进行了研究。

发现了面动脉的
解剖特点及变异的基本特征。

关于眶下动脉的走行,分布和末梢微血管及其吻合
情况,李云峰[12]等进行了相应的测量的统计,并将其运用于鼻部组织缺损的修复。

而对于鼻部软组织的修复,冉维志[13]等人也解剖观察了上唇动脉及其鼻唇
沟区域皮肤的血供关系。

在国外,也有不少人在关注鼻部的血供问题。

Kozielec和Jozwal将面动脉的
分布分为三种类型:终止于角动脉的占58%,终止于上唇动脉者占20%,终止
于下唇动脉者占22%。

Mitz等[14]把面动脉的分布分为五型:I型,终止于鼻外
侧动脉者占78%:II型,终止于角动脉者占4%:III型,终止于上唇动脉者占10%。

双重性者占4%,终止于下颌下缘者占8%。

Niranjanl报道了另外的两种
分布方式,终止于鼻翼基底的占2%,以较长路线走行者占5%。

另有极少数的
类型在口角水平从面动脉后壁发出一分支,向上行至颧骨体下缘时分为三支:内
侧支斜向上内行走到鼻翼旁,再上升到内眦:另两支向外上行到颧颞部,与颞浅
动脉和面横动脉的分支吻合。

我们称这种分布方式为全面型[1]。

2.存在问题与拟解决方案:虽然存在诸多变异,但目前对鼻部血供研究的大
都是较粗略的,对于鼻部血管的详细走向并没有比较系统的解剖学研究及测量[15],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近些年来对如何进一步完善面部损伤手术效果的这一
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施术者。

2.1存在的问题:(1)在面部修复手术中,Scuderi[6]在应用眼动脉的终末支
鼻外侧动脉(即鼻背动脉)为蒂的软骨粘膜瓣再造上睑,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但经过大量查阅文献发现,临床上部分个体具有上鼻背动脉缺如的现象,这使得
上述术式受到了一定限制。

(2)由于选取设计皮瓣不当,临床上经常在一些皮瓣移植后出现血运障碍、血肿、皮瓣撕脱和感染等并发症,导致手术效果非常不理想。

2.2拟解决方案:(1)经研究发现鼻部的鼻背动脉、鼻外侧动脉、筛前动脉
外鼻支及眶下动脉的细小终末支在鼻背形成了一个轴型动脉网,因此,在临床上
可以设计以鼻背皮肤为蒂的鼻中隔软骨粘膜瓣,借以修复上睑或下睑的缺损。


于此皮瓣蒂较长,在临床运用过程中,可以用来修复上睑或下睑靠近颞侧的缺损
和鼻中隔偏曲问题,这给临床手术解决鼻中隔偏曲带来福音。

(2)针对皮瓣移植所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的问题,大部分是由于临床施术
者手术操作过程不当,尤其是在皮瓣的设计上。

因此作者认为在皮瓣选取的过程
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①皮瓣的血供依赖蒂部,所以皮瓣的蒂部适当留得宽些,特别是在早期,皮瓣的成活与蒂部血供关系密切,适当留宽蒂部,可以借此增加
蒂部的小动静脉穿支,相应增加皮瓣的血流量及静脉回流。

作者以为,蒂宽取
1.5~3cm为宜;②保留完整的真皮下血管网,这就要求保留一定厚度的皮下脂
肪组织,目前对保留的皮下脂肪厚度多认为2~4 mm为宜;③切取皮瓣时,注
意勿损伤面神经的颊支;④预防感染,因其早期处于低氧低血流状态,抗菌能力大大低于传统皮瓣。

同时在临床手术中也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如果局部用皮片移植能解决时,就不用皮瓣移植修复。

②如果能局部用皮瓣修复,则不用远处皮瓣修复。

③能用带蒂皮瓣者,则不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修复。

④能用单一皮瓣时,就不用组合皮瓣移植。

由于鼻部血供丰富,目前在修复面部损伤手术中偏向于鼻部切取皮瓣进行移植,皮瓣的选取也由传统的携带大量肌肉的厚皮瓣向携带少量肌肉的薄皮瓣甚至
超薄皮瓣发展。

但其血运的理论基础仍有待对外鼻血管的精细解剖以及微血管的
构筑做进一步研究。

随着当前美容整形技术,三维图像分析技术、显微解剖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生物力学测试和分析技术等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实验室能
制造出更优质的皮瓣可供应用于临床移植,这将是整形乃至整个医学史上的巨大
飞跃。

参考文献:
[1]赫鹏.鼻部血管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09.
[2]卜国铉,顾之燕.鼻部应用解剖和超微结构[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0,25(6):377~380.
[3]程耕历,陈尔瑜,纪荣明.外鼻的动脉供应[J].解剖学杂志,1989,12(2):122~124.
[4]李文志,张书永,凌诒淳.外鼻动脉的解剖观察[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6,12(4):296~299.
[5]Orticohea M.Reconstruction of the alar nasi and the tip by means of an ala-columellar flap[J].J of the nose Plast Surg,1986,39:161~170.
[6]Scuderi N,Rubino C.Island chondro-mucosal flap and skingraft:a newtechnique in eyelid reconstruction[J].Br J Plast Surg,1994,47:57~65.
[7]仲维剑,王宏青,张奎启.鼻唇部血液供应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口腔医学
纵横,2002,18(2):124~126.
[8]Slaughter WB,Hlenry JM,Berger JC.Changes in blood vessel patterns in bilateral cleft lip[J].Plast Reconstr,Surg,1960,26:160~177.
[9]Fara M.Anatomy and ateriography of cleft lip in tillborn children[J].Plast Reconstr Surg,1968,42:29~36.
[10]岳毅刚,李佩英,李利,等.外鼻的血供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20(3):204~206.
[11]吴晓勇,熊猛.面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及临床价值[J].中国美容医学,2013,2(5):523~525.
[12]李云峰,郑永生,李静平,等.眶下动脉的血供研究在鼻部组织缺损修复
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9):1233~1234.
[13]冉堆志,范希明,谭志军,等.上唇动脉逆行鼻唇沟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国整形外科杂志,2002,18(1):25~16.
[14]何葆华,宋建良,李松春,等.眶下血管蒂带鼻唇沟皮瓣的解剖与临床
应[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5,13(2):103~104.
[15]孔晓.外鼻的整形外科应用解剖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
作者简介:余平(1994—),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2013级本科临床
专业在校学生。

通讯作者:李兵(1986—),男,汉族,湖南省浏阳市人,助教,从事人体
解剖学教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