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练习(原卷版)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同步训练)--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甲午战败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他们开始意识到洋务运动实际上是一次“跛足的近代化运动”。
基于此,他们力图()A.全面引进西方技术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培养各类新式人才D.革新原有政治制度2.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保守派坚持传统,反对变法。
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
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
这反映出()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B.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3.“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
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
”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4.纪录片《复兴之路》讲述道:“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
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世纪之交所遭受的国耻。
”这里的“国耻”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5.1897年,康有为作《上清帝第五书》,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提出警告,认为改革已势在必行。
这是基于()A.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B.强学会成立,维新运动准备就绪C.康有为得到光绪皇帝赏识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充分发展6.1898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称康、梁等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日本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萌。
材料表明()A.顽固势力遭到维新派的阻挠B.戊戌变法因阻碍社会发展遭到反对C.顽固势力竭力破坏维新变法D.顽固势力担心维新派获取政权7.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
”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D.拥护清朝走向民主8.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解析)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1.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
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
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
”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A.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 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C. 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D. 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2.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3.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把变衣冠作为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A. 改旧换新,表明革命决心B. 仿照国外,借鉴西方经验C. 启发民智,营造变法氛围D. 引领时尚,倡导新的风俗4.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
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
近代商会的发展()A. 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B. 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C. 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 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5.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
”由此可知,康有为:A. 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B. 甲午战败后号召救亡图存C. 力主向西方学习制度D. 关注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6.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了国人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在1895—1898年期间,特别是1897和1898两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
这些近代报刊的创办A.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B. 推动了清政府的“新政”改革C. 提高了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D. 有助于启迪民智,扩大变法的基础7.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开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作业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基础性达标作业1.康有为称:“吾中国……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是()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C.明确“中体西用”思想D.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答案】A【解析】戊戌变法最大作用是在社会中通过维新思想的传播起到的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A正确,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明确“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内容,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是辛亥革命的内容,排除B、C、D项。
2.康有为曾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山,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材料中康有为主张“变政”是指变革()A.教育制度B.经济制度C.政治制度D.思想文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变法,主张改变政治制度,故选C;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3.“传教士,恶多端,抗教斗争,起风烟。
入直隶,奔津京,发展壮大,势力增。
”该事件反映出()A.西方侵略开始深入京津地区B.北方民间反侵略意识增强C.西方侵华的手段是传教愚民D.北方受西方侵略最为严重【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可知,该事件抗击洋教,主要活动地区在京津一带,应该是1898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故B项正确;西方侵略开始深入京津地区是在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A项不符合史实;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资本输出,C项错误;受西方侵略最为严重的是东南沿海地区,D项错误。
4.“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抓住材料中“紫禁城”“寇兵分国占据”“日人”等信息,即可判断出这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C 项。
5.近代一外国驻华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的斗争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单选题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2.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著名史学家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上文强调的是戊戌变法()A.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第一步B.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C.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D.引领了民众的思想启蒙3.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古议院考》,开篇写到“泰西各国何以强?曰:议院哉,议院哉!”他还认为,古代中国“虽无议院之名,却有其实”,《易》《书》《周官》《礼记》《孟子》这些儒家经典已经包含了一切。
由此可知,梁启超()A.缺乏对晚清政治体制的反思B.鼓吹西学中源减少变法阻力C.摒弃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D.试图运用传统文化改造现实4.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毫不考虑变法对他人的影响,最终导致变法激起了多方面的强烈反对。
作者意在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多方面势力强烈反对B.变法缺乏群众的支持C.康有为等人急于求成D.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5.1898年8月,康有为撰成《波兰分灭记》,在描述18世纪末波兰中后期的政局时说“波兰王瘠弱畏怯,为俄公使所制,常挟之以令波兰人”,具体表现为“俄使虑国党猖獗,命波兰王捕义党,波王……勉强从命,时廷臣亦均受赂,莫不顺承”。
康有为研究波兰()A.提升中国史学的影响力B.揭露俄国瓜分中国阴谋C.强调变法图强的必要性D.讽刺顽固派的腐朽没落6.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必修1第18课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人物是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代表人物的是A.魏源林则徐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蒋介石D.曾国藩李鸿章2.“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
下列史实及其结论符合这一原则的是()A.中共一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B.《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重庆谈判-实现了中国的民主建国D.遵义会议-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起点3.下列关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共同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B.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C.都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重大措施D.都以失败而告终4.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是列强套在中华民族脖子上的沉重枷锁。
下列各项内容,按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①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①割让乌苏里江以东领土(包括库页岛)①清政府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5.下列条约中有割地、赔款、开埠通商等条款的是()①《南京条约》①《天津条约》①《马关条约》①《北京条约》①《辛丑条约》A.①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6.光绪帝1898年颁布上谕称:“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法。
……着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酌核办理。
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此上谕()A.意在以自主开放来应对侵略B.意在全面推行维新变法C.力行改革来推进中国近代化D.表明帝后两党矛盾激化7.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试卷第1页,共3页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录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
下列与公车上书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维新运动C.义和团运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组织、联合各省举人给光绪帝上书,称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B项符合题意。
2.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变法的目的是()A.维护统治B.百日维新D.废止科举,题干中的“变法”即戊戌维新运动,变法的根源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但作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是首要目的,故A项正确。
3.1898年6月,光绪皇帝在诏书中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
”下列与创办京师大学堂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维新运动C.辛亥革命,京师大学堂是戊戌维新运动留下的唯一成果,故B项正确。
4.下面诗歌片段中提到的“现代化”运动是()A.洋务运动B.戊戌维新运动D.五四运动“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几个读书人”“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休止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运动失败,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
所以,“现代化”运动是指戊戌维新运动,B项符合题意。
5.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壮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
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
这描写的是()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爱国运动。
1900年5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作业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甲午战败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他们开始意识到洋务运动实际上是一次“跛足的近代化运动”。
基于此,他们力图()A.全面引进西方技术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培养各类新式人才,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近代先进中国人认识到传统器物层面的学习是不能实现救亡图存的,必须上升到政治层面的学习,因此他们开始意识到洋务运动实际上是一次“跛足的近代化运动”,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表现,排除。
2.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保守派顽固坚持传统,反对变法。
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
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
这反映出()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B.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这说明戊戌维新运动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故B项正确;有些缙绅士大夫的观念比较进步,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和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无关,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排除。
3.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这说明戊戌维新运动()A.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实力B.实现了救亡图存的任务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说明戊戌维新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未强调资产阶级实力,故A项错误;戊戌维新运动最终失败,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故B 项错误;题干材料和增强了社会革命的基础无关,故D项错误。
4.“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
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
”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5.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前的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之后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被镇压以后,余部又提出“扫清灭洋”。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测试(解析版)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基础过关练1.甲午战争击碎了国人对洋务自强的美好憧憬,以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B.《天演论》译著的发表C.《时务报》的创刊D.“公车上书”的发生2.戊戌政变后,大部分新措施被推翻、废止,重行禁止士民上书,大权被慈禧太后掌握,皇帝徒有虚名,改革之事,遂成泡影。
当时被保留下来的是( ) A.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C.精简机构,裁撤冗官D.设立京师大学堂3.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 )A.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C.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D.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4.1898年,义和团运动得到了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
这主要是因为它( ) A.由反洋教斗争发展而来B.以打击西方侵略者为主C.势力迅速遍及京津地区D.顽强抗击八国联军入侵5.19世纪末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B.人民大众与专制政府的矛盾C.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D.中国农民和外国传教士的矛盾6.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
”而袁伟时教授却说:“……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
”两位教授评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三元里抗英B.反割台斗争C.太平天国运动D.义和团运动7.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
据图可知( )A.列强浸华出现暂时同盟B.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中国抵抗意识逐渐丧失D.列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8.“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这是革命家章炳麟先生讽刺慈禧太后的脍炙人口的名联,上阕三个“幸”字,下阕三个“割”字,其中“幸古长安”和“割台湾”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中法战争与《天津条约》的签订B.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C.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D.八国联军侵华与《马关条约》的签订9.清光绪帝曾发布诏书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人教版必修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练习(含解析)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选择题1.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2.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3.清制,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方可向皇帝上奏折。
1898年9月2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士民有上书言事者,著赴都察院呈递,毋得拘牵忌讳,稍有阻格。
”该上谕反映出( )A.清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B.变法鼓励官民上书言事C.百日维新受到军机处阻挠D.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4.《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5.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
”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革命任务不明确 B.指导思想不科学C.革命目标不清晰D.具有空想性6.赫德说:“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
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
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
”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7.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单选题1.有同学对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救国探索之路做了如下梳理∶林则徐∶“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一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郑观应∶“欲自强,必首振工商。
”一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
”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前期的救国探索()A.以革命的方式作为救国手段B.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C.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宗旨D.以建立民主政治为主要目标2.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运动的性质相同3.1895—1898年间,全国成立的学会有103个。
时论称“学会之风遍天下,一年之间,设会数百”,“各省从风,州县并起,不可指数”,以“使海内学人声气相通”“联结讲求”,传播新知。
这反映了当时()A.维新思想为主流思潮B.“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C.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D.民主革命团体蓬勃发展4.某时期,北京城内"凡卖洋货者均皆逃闭",人们纷纷将家里的洋货自行销毁,"各种煤油灯砸掷无数,家家户户尤恐弃之不及,致贻祸患"。
时人记述,"城内商铺招牌‘洋药局'改为‘土药局',‘洋货'改为‘广货',‘洋布'改为‘细布',诸如此类甚多"。
作为直接证据,该史料可用于研究()A.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民众反应B.清末农民运动的民族义愤情绪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残酷暴行D.反帝爱国运动中群众抵制洋货5.《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
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
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明日黄花。
高中试卷-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含答案)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优化训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1.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提醒国人警惕列强侵略方式的改变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2.1897年,熊希龄与谭嗣同等人创办湖南第一所近代化学校—时务学堂。
此外,他还成立了"南学会""延年会""妇女不缠足会"等维新社团。
1898年3月,熊希龄创办了湖南最早的报纸《湘报》,提出"革从前,搜索无剩,唯泰西是效""改整朔,易服饰,一切制度悉从泰西"等主张。
熊希龄的这些活动A.开创了建立社团组织的先河B.使湖南成为戊戌变法主阵地C.推动湖南迈出近代化第一步D.扩大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3.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约之专为通商者,本可随时更改,以求两益,非一成不变者也。
税项通例,皆由本国自定,客虽强悍,不得侵主权而增减之者也。
宜明告各国云:某年之约不便于吾民,约期满时应即停止。
某货之税不合于吾例,约期满时应即重议。
”这表明,郑观应A.主张中国与国际法接轨B.抨击列强侵略的加剧C.呼吁政府保障商民利益D.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4.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B.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C.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D.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5.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知识整理图示,其中空白的方框内应补充的是A.鸦片战争B.戊戌维新运动C.洋务运动D.八国联军侵华6.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同步练习1.《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是()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A.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B.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C.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D.列强得到了大量的赔款3.清末张之洞的《劝学篇》指出,科举所“举”之人,多皆“摇头顿足、高吟低咏,唯腐烂文数篇”,而无济世扶危真才实学,更“遇讲财务经济者,尤鄙夷排击之,以自护其短”。
在这里,张之洞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A.肯定科举制繁荣了传统的诗词文化B.指出晚清士人不谙“洋务”C.深恶科举制选拔的人才不符合时代的要求D.嘲笑守旧文人之迂腐不堪4.下列条约中有割地、赔款、开埠通商等条款的是()①《南京条约》①《天津条约》①《马关条约》①《北京条约》①《辛丑条约》A.①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5.义和团运动的一份揭帖:“……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
女无洁意,男不嫌,鬼孩不是人所产……请来各洞众神仙。
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
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揭帖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特点是()A.迷信排外B.自发分散C.扶清灭洋D.爱国救亡6.维新变法时期,一些英美传教士活跃一时,改良派向他们寻求变法之道,这些传教士认为“变法以兴铁路为第一义,练兵辞次之”,中国不能“如泰西君民共主,政多纷更也”,“宜尊君权而建皇极”。
这说明当时西方部分传教士()A.不支持中国开展变法活动B.积极为维新变法出谋划策C.不希望中国变革政治制度D.较为排斥资产阶级改良派7.《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话:“1900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法国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有一次集体亮相,他们充分展示着各自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00年还是这些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次在东方的不光彩集体亮相导致()A.中国最终沦为列强的殖民地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列强灭亡中国的计划得以实现8.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强化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A.“明定国是”诏书颁布 B.《中外纪闻》创办C.“公车上书”D.保国会成立2.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在京畿一带,义和团“一倡百和,从者如归”。
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的回应B.体现了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持C.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D.增强了中国人民反清的斗争信心3.在清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用“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这说明当时( )A.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C.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D.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4.导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全面赞扬与肯定D.既有赞扬又有否定6.“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个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的状况(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8.“北京的外国公使从此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外交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而清政府的威望跌入谷底”。
导致这一结果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9.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使馆大街,台基厂街改名为马可·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单选题1.康有为高唱托古改制,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严复通过大量介绍西学名著,鼓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谭嗣同以独特的洞察力,反思传统文明,语出惊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
这几人都()A.全盘否定传统文化B.理性洞察西方文明C.打破君主制度迷信D.提倡新学启迪思想2.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为推行新政所颁发给京城内外臣工的上谕,除各项改革措施外,就书籍而论,仅有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和张之洞的《劝学篇》影响最大,光绪帝所强调的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也与这两本书的主张基本契合。
据此可知,当时()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改革势力内部缺乏共识C.康梁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力量重视发动群众3.颜炳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说:“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
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材料说明戊戌变法()A.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B.推动了我国开始工业近代化探索C.标志中国人民的第一次全面觉醒D.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4.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5.《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A.民族危机日益严重B.思想启蒙作用明显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D.儒家思想地位动摇6.1899年,清政府认为“拳民忠贞,神术可用”,对义和团采取招抚政策。
1900年9月,清廷发布上谕,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
清廷态度的变化()A.是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B.取决于义和团斗争目标的变化C.体现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目的D.说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7.据专家统计,1900至1911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发生民变1300余起。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作业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练概念】1.康有为撰写的《________》和《________》,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________》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客观原因是________。
3.八国联军侵华期间,________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练能力】1.甲午国殇,催化了维新思想的发酵和维新群体的聚合,并很快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
下列事件,拉开了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A.发动“公车上书”B.颁布“明定国是”诏C.签订《马关条约》D.创办京师大学堂2.观察下图,图中的文件( )A.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B.标志着百日维新的开端C.由维新派颁布并实施D.宣布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3.下图为《时务报》第一册目录。
据此可知,维新派( )A.得到媒体支持B.群众基础广泛C.影响不断扩大D.注意舆论宣传4.有学者指出,尽管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思想激荡之势包含各种各样很不相同的思想,但它主要是以一种激进的倾向为特征”,这种特征反映了对国家富强问题的关注,这种激进思想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
这反映出维新变法运动( )A.使思想界陷入混乱B.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C.因激进而难以被接受D.打破了传统政治秩序5.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6.1895-1898年间,全国各种学会如粤学会、闽学会等共有20多个,出版《时务报》《国闻报》《湘学报》等各种救亡刊物70余种。
这一现象( )A.使西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C.加速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D.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7.它是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作业)
课时作业18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A级学考达标练1.[2022·无锡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倡“改制”的孔子,并说他的变法主张就是继承孔子的事业。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A.基于传统儒学推行变法主张B.继承孔子的“改制”事业C.借助传统文化解释变法理论D.借孔子权威减少变法阻力2.[2022·山西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戊戌变法百年纪念碑碑文所说:戊戌变法实开中国近代改革之先河,冲击封建桎梏,刷新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
此碑文意在强调戊戌变法()A.成功的政治运动B.全面的社会变革C.广泛的群众基础D.深刻的思想解放3.“弟子存心苦用功,遍地草茅都成兵。
愚蒙玉体仙人意,除灭鬼子保大清。
”材料表明义和团()A.以“扶清灭洋”为口号B.志在推翻清政府的统治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D.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2022·烟台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破了以往清王朝的“天朝”体制,形成了近代不对等的中外关系。
图中①应填的条约是()A.《望厦条约》B.《黄埔条约》C.《天津条约》D.《辛丑条约》5.[2022·永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材料表明()A.中央权威势微与地方势力扩张B.中央对地方管理完全失控C.清政府政治体制改革颇具成效D.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策略6.[2022·衢州五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下文是近代中国某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摘录,该条约()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A.与英、德、法、俄等八国签订于1900年B.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掀起了瓜分狂潮C.割地面积和赔款数额都超过了之前的条约D.要求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7.[2022·山东省夏季学业水平合格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初中历史训练丨中外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单选题1.如图为刊登在《巴黎人》杂志上的一张名为“向北京进军”的法军海报,印证了法国侵略近代中国的历史。
法国的此次侵略(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C.将战火从山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D.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2.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
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B.《辛chou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C.《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D.《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3.某作者在评论义和团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
”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A.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B.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4.1901年之后,“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材料说明的问题是( )A.外国公使在清政府中担任官职B.外国公使在中国拥有决策权C.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5.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A.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6.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
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①裁撤冗员②取消旗人特权③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⑤设立京师大学堂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⑤ D.②③④7.说戊戌变法的内容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是因为( )A.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B.地方官对新政犹豫观望,并不实行C.是自上而下的改革D.新政没有涉及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8.长期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它们使外国列强慑于群众起义,特别是在经历了某一事件的恐怖以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练习--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这说明维新变法( )A.开创了中国科学与民主的先河B.使中国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D.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2.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录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
下面与公车上书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 D.废除科举制3.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4.“和议将定,时适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
”上述事件发生于( )A.1894年B.1895年C.1898年D.1901年5.《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6.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善后谈判涉及使馆区的扩大、使馆卫队、武器禁运以及在中国驻军等问题,随后通过条约加以明确。
材料中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下面是中国近代某场政治运动提出的斗争口号。
这些口号体现了(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A.鸦片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尖锐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群众救亡运动高涨C.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反清斗争激烈D.瓜分中国狂潮引发农民反帝斗争8.中国银钱的贬值从19世纪末起变得更加严重了,38克一两的白银在1887年值1.2块鹰洋,但在15年之后却失去了其近一半的比值。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战争赔款剧增C.鸦片走私严重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9.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由农民阶级发动的两场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义和团运动最突出的时代特点是( )A.民族危机加深B.救国主张科学C.组织形式多样D.斗争方式单一10.1898年6月,光绪皇帝在诏书中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8 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胡适称严复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晚年严复(辛亥革命前后至临终)的思想由“力主西学”、“非西洋莫与师”转归先王教化之责,从传统观文化中找寻丢失的民族凝聚力。
这种变化说明了他
A.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学B.发现西方思想源于中国
C.思想深受西方思想影响D.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2.史载,主剿义和团的袁世凯说:在义和团“初起时,一健吏足以了之”。
有的时论谓义和团在鲁初起,“星火耳,涓流耳,禁之惩之,一举手而即绝”。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B.义和团运动引发统治阶级的严重分歧
C.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抵御列强侵略D.清廷的默许是义和团壮大的重要诱因
3.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
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19世纪末,谭嗣同主张“道器并改,器决定道”,认为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三十余年,器物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器决定道”意味着,既然器的层面变了,那么道的层面也要变。
谭嗣同的道器观念
A.论证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B.割断了与“中体西用”的内在联系
C.体现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融合D.开启了清末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历程
5.有学者评论近代某条约:“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
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
”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
C.《天津条约》D.《辛丑条约》
6.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
这表述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
A.背景B.目的C.内容D.影响
7.20世纪初,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介绍域外文学的首选,其中有《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
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激发民族主义意识B.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D.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8.井陉县孙庄村位于河北山西结合部,村里矗立着邻县南望楼、西冶各街村为孙庄村立的《施饭济困》碑,碑文为:“时值洋兵过境,避乱栖于马头红山,多有势迫情皇,升米未带者,数日未餮。
幸蒙仁村意气相激,古数余里登山施饭。
至德当旌,籍以刻石流芳,永感盛德。
大清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上旬平邑。
”这一石碑见证了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甲午战争
9.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既不同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又异于赫胥黎、斯宾塞的人文主义进化学说,而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生存竞争法则观察和阐释人类行为,并将其直接与国际政治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联系。
严复此举意在
A.警醒国民变革图强
B.抨击列强弱肉强食
C.宣传科学开启民智
D.倡导革命救亡图存
10.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
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
”材料表明
A.“庚子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B.孙中山主张“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C.《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D.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11.1895—1898年维新派在全国共设立学堂19所,他们不再要求青年学子潜心训诂词章,而是引进西方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倡导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思想。
据此可知,维新派
A.开创西式教育先河B.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
C.注重培养技术人才D.教育理念符合时代潮流
12.戊戌变法期间,学者裘廷梁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并“一言以蔽之曰: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
裘廷梁的这一主张
A.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B.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C.促使南京临时政府出台禁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的措施D.与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提出的文学改良主张有相似之处
13.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改变西汉前期的主流价值观,树立忠孝风尚,汉武帝把以前的举孝廉制度化。
《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
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
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汉武帝也推广文翁的做法,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材料二在西方学者看来,文艺复兴时存在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时代对灵魂全神贯注的得救,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人心。
”当时诸如布鲁日、阿尔伯蒂和马基雅维里等人文主义者,都相继从不同角度论证和阐述财富不仅仅能给人以生活的幸福,更重要的是确立社会的尊严地位。
同时,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生的目的是现世的享受而不是死后的永生。
——摘编自梁民愫、吴佳娜等《近代西欧转型时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材料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价值观念的变革呈现出一个高峰。
知识精英看待“天人之辩”时,不再把“天”(自然)理解成超人的主宰(上帝、神),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机械论的宇宙图式,“质力相推”的世界,在自身固有的“动力”作用下的不同展开。
这意味着“力量”上升为宇宙的本质。
梁启超说道:“若何而自勉为优者适者,以求免予劣败淘汰之数,此则纯在力之范围,于命丝毫无与者也。
……故明夫天演之公理者,必不肯弃自力不用而惟命是从也”
——摘自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宣扬的主流价值观及其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同一时期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甲午战后知识分子价值观变革的主要原因。
14.材料一臣民观是东方社会中独特的政治价值心理,也是遍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观念。
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强烈的封建等级严格固化了所有人的身份,臣民观念又束缚了所有人的思想,人们不能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只需做一个安分守己的顺民义务,最终使整个社会安于此种政治思想模式。
材料二关于公民概念,在中国古代完全没有,实为西方舶来品。
17至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天赋人权与主权在民等思想广泛传播,公民概念开始进入国人视野。
1902年康有为发表《公民自治篇》,认为“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梁启超也为其作按语注,对公民做了以下解释,“公民者自立,而非立于他人也;负担国税之权利义务,非捐得此名以为荣也。
”
(1)根据材料一归纳臣民观念与君主统治之间的关系。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臣民观念给明清时期的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提倡的公民内涵。
(3)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中国产生近代公民概念的特殊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