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旷世奇才-苏轼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苏轼与“赤壁”》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苏轼与“赤壁”》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与“赤壁”》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构想】在学生学习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比较阅读的方式深入理解苏轼一赋一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既巩固已学知识,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走向个性化阅读。

【教学目标】1. 把握一赋一词的内容,比较苏轼“赤壁”词、赋中的情感差异。

(重点)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清楚地陈述苏轼“赤壁”词、赋中的情感差异。

(难点)3. 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情怀,思考自己处于困境时的应对心态。

【课前准备】发放学习任务单。

熟读任务单上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选择一个角度,在一赋一词中找出相关语句,写下你对这一赋一词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教学过程】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他写下了被文学史所称道的“赤壁三绝”——《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苏轼笔下的赤壁位于湖北黄州附近,被誉为“文赤壁”,并非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同是一个文赤壁,苏轼在《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因写作时间不同、心境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会有怎样的差异呢?请用一个词语,说说《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预设学生所说词语:“江”“月”“山”“英雄”“曹操” “周瑜”“主客问答”“过往战斗”等。

点拨:可将词语按不同的角度归类,比如“江”“月”“山”等属于写景,“英雄”“曹操”“周瑜”等是写人,“主客问答” “过往战斗”等是写事件。

明确: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从景、人、事等角度,对两文进行情感差异比较,学生也可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角度。

(一)从上述角度中选择一个,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用一句话写出你所体会的作者情感。

1.角度一:景物示例:《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景色平静而富有诗意,作者怡情山水。

)《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景色壮阔、雄伟,作者内心激荡、情感激昂。

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苏轼

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苏轼

《赤壁赋》主题式群文阅读·苏轼【精彩语段】1风飘飘,水潺潺,掸掸一路的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残阳如血,沧海如画。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苦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挂。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赤壁记载了苏轼的崛起,沉淀了苏轼的不屈,诉说着他的豪迈与不朽诗情。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2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

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

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

“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

从监狱出来后,他被贬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山荒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

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

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适用话题:正直乐观心境气节直面苦难)3身处逆境,豁达洒脱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失意和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了生命的真谛。

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

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4“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苏轼的赤壁风流——“赤壁三绝"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苏轼的赤壁风流——“赤壁三绝”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导入导入素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导入形式:师生齐颂早在密州任上,苏轼就将自己关于“天上"“人间”的思考写进了词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其实,他的选项不是月宫和尘世这两个容身之所,而是出世与入世这两种人生道路。

这时的苏轼是迫于王安石变法的压力自请外放,他因不受重用而心生愤懑,但却不肯放弃“致君尧舜”的理想,所以他说“高处不胜寒"。

因此,“何似在人间”。

但后来,朝中矛盾加剧,乌台案发,苏轼遭受到严重的政治打击,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样的逆境中,苏轼的选择会不会变呢?我们借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代表作“赤壁三绝"来一看究竟。

“二、教学目标1.把握《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

2.结合三篇作品,分析苏轼的文化心理和人格理想。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探究—研讨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之比较1.《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内容有什么相似之处?都是描写赤壁景色——追忆三国故事——抒发人生感慨的模式。

(写景——怀古——抒怀)2.同为写景,同为怀古,同为抒怀,二者有何不同?(1)写景:《赤壁赋》缥缈平静,表现了寄情山水的洒脱。

《赤壁怀古》雄伟壮阔,反映了豪放激荡的心情。

(2)怀古:《赤壁赋》写一代枭雄曹操的消逝。

《赤壁怀古》写青年周瑜的功业。

(3)抒怀:《赤壁赋》,慨叹自身渺小、生命短暂,但最终决定寄情山水风月,在佛、道式的生命感悟中超脱于人生苦短的现实。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4篇)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4篇)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4篇)在各个领域,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二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阜。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属:劝酒B、浩浩平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C、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D、今者薄暮薄:稀薄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②顾安所得酒乎B、①行歌相答②及时相遣归C、①徘徊于斗牛之间②以待子不时之需D、①而不知其所止②归而谋诸妇7、下列对以上两段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一营构秋江夜色之美,使人恍然“羽化而登仙”;选文二中“归而谋诸妇”数语,富有生活气息。

B、选文一侧重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选文二则在叙事中融入写景与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C、两段选文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一样,都是在舟中;但选文一描绘的是初秋景色,选文二则是初冬景色。

从文人山水到人文山水——《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从文人山水到人文山水——《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从文人山水到人文山水——《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简介和文本注释,掌握基本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了解《赤壁赋》《登泰山记》情景交融的特点,感受中国古代文人或显或隐地将个体思考寄托于山水之景中的文学自觉。

2.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寄托。

感受作者借山水书写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寻求突围途径,最终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实现个体自由的生命历程。

■教学重点1.掌握基本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对比阅读这两篇写景抒情名篇,感受中国古代文人或显或隐地将个体思考寄予于山水之景中的文学自觉。

2.学会运用批注式鉴赏方法,文本细读,品鉴此类散文的创作特点。

3.在山水之境中,感受作者借山水书写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寻求突围途径,最终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实现个体自由的生命历程。

■教学难点1.学会结合文体特点(如《赤壁赋》的“赋”)、文言字词、艺术手法等,挖掘与归纳中国古代写景抒情类散文的创作特点。

2.结合中国古代文人以儒家“经世济民”思想为世俗追求,以山川自然为精神寄托的文化传统,感受作者借山水书写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寻求突围途径,最终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实现个体自由的生命历程。

■教学说明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自然情怀”,入选本单元的篇目以此为《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赤壁赋》、《登泰山记》五篇写景抒情散文。

学习本单元,旨在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专题学习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基于第七单元内容,编写一本散文集。

各阶段学习任务均以前三篇现代文为一类专题学习,后两篇文言文为一类专题学习。

具体安排见下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任务一:读山水以感其情【情境】部编版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共选录了五篇名家写景抒情的文章。

如果我们要以这个单元为基础,编写一本散文集,我们就把这个单元“读厚”,围绕主题分类收录课内外的相关文章。

千古奇才苏东坡赤壁赋 演示文稿

千古奇才苏东坡赤壁赋 演示文稿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 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 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 真切。
第三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 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 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情 怀 阐 发
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
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 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 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 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 的细流汇成了湖。”
2.(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 悲从何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 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 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 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 声 。
(2)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 的情怀?
明确: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 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 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 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 情怀。
一、良辰:七月既望
二、美景:
乐在 何处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 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 怀 ?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 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 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 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 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 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 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 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 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苏轼初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初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初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将能够:1. 熟悉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理解苏轼的代表作品,包括诗歌、散文、辞章等;3. 掌握解读苏轼作品的关键技巧和方法;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性写作。

二、教学内容1. 生平介绍:了解苏轼的出生背景、主要经历和重要成就;2. 作品鉴赏:选取苏轼的代表作进行解读,包括《赤壁赋》、《东坡赋》等;3. 解读技巧:教授学生解读苏轼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如对词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4.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在阅读苏轼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性写作,如仿写、扩展或创作新作品。

三、教学步骤1. 导入与预告: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引入苏轼的生平与作品,并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2. 生平介绍: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介绍苏轼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官职变迁等;3. 作品鉴赏:选择《赤壁赋》作为重点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典故、修辞手法以及情感表达等;4. 解读技巧:引导学生学习解读诗歌的基本技巧,包括注重词句的理解、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等;5. 创意写作:以苏轼的作品为创作素材,布置创意写作任务,如仿写、创作新作品、扩展故事等;6. 展示与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作作品进行展示与分享,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反思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形式来展示苏轼的生平、作品和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创意写作任务,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4. 个性化辅导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满足个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2. 创意写作评价:对学生的创意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创意性、表达能力、语言运用等方面;3. 学习反思: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包括对苏轼作品的理解,以及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建议。

赤壁赋原文翻译与注释赏析

赤壁赋原文翻译与注释赏析

赤壁赋原文翻译与注释赏析《赤壁赋》是苏轼创作的一篇赋,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原文翻译与注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翻译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以苏轼诗词作品为例

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以苏轼诗词作品为例

图1“群文阅读”苏轼诗词作品议题的选定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为议题。

苏轼在逝世之前写过一首自题小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适的文本,帮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领悟诗词的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创新门去欣赏雨景,然而看到的却是满湖月色,波光粼粼。

这里是借助想象的比喻,以雨声比喻风吹菰蒲的声音,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点在“声”,但诗中未加点明,而是需要借助读者的想象才充分展现比喻之效果。

如果没有教师的详细讲解,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就过于深奥了,学生很难透彻理解。

只有选择难易适中、高质量的文本引导学生阅读,才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学习,进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问题”设计,品味诗词魅力“问题”是群文阅读的升华。

通过问题,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诗词,表达自己的观点,升华对诗词的认识。

教师在通过议题、文本的选择,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后,要通过问题检验学生阅读的效果。

其中,问题的设计要突出重点,要注重问题与议题、文本的联系性,注重问题间的联系性和结构性。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要有主次之分,其中主问题对应群文阅读的任务,次问题起辅助性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如以“黄州的苏轼”为议题,笔者选择了《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针对此议题,笔者设计了三个主问题,分别是“诗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感从何而来?”“你对苏轼有怎样的认识?”,并设计一些辅助性问题(如表1所示)。

通过主问题的引领,教师带领学生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索,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诗词,感受苏轼的内心情感,参与苏轼的生活体验,在探索中品味苏轼诗词的魅力,从而体会一个多元化的苏轼,深入地了解苏轼。

二、多元操作,走进群文“群文阅读”还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

教师要运用科学的、多样化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诗词,通过以一联多、内外互联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了解诗人,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走近潇洒苏轼 ——苏轼诗文群文阅读

走近潇洒苏轼 ——苏轼诗文群文阅读

走近潇洒苏轼——苏轼诗文群文阅读学习目标:1、自学苏轼的诗词,总结诗词学习的方法。

2、通过对苏词及其他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思考,学会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逆境。

学习内容(《赤壁赋》)(《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唐诗宋词》p56)《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唐诗宋词》p57)《江城子"密州出猎》(《唐诗宋词》p6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唐诗宋词》p66)《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唐诗宋词》p66《临江仙“夜归临皋》(《唐诗宋词》p67参考资料: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周国平(《诗人的执着与超脱》)先生研究苏东坡的文章林语堂:《苏东坡传》百家讲坛——康震讲苏轼《潇洒东坡》《苏轼印象》课前练习准确写出苏轼诗文中的名句5但愿人长久,。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8 ,西北望,射天狼。

9十年生死两茫茫,,。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11 。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2翻空白鸟时时见,。

13殷勤昨夜三更雨,。

14不识庐山真面目,。

课堂活动一走近苏轼的诗词我喜欢的苏轼的诗词,从写作背景、诗词大意、写作手法、表达感情等角度进行赏析。

(小组推荐一人进行全班交流)诗词:赏析:二总结诗词学习的方法总结:学习苏轼的诗词,你掌握了哪些赏析诗歌的方法?三走进苏轼的精神“苏轼,我想对你说”请结合我们学过的苏轼的诗文,谈谈你所认识的苏轼。

他的哪些诗文或者事迹引发你的思考?他的哪些精神或者态度让你赞叹不已?如果,苏轼穿越九百多年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不少于300字。

苏轼专题学习助读材料1乌台诗案苏轼的很多诗是被贬官到黄州写的。

被被贬官到黄州是因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苏轼群文阅读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苏轼群文阅读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希望通过散文的学习,构建学生在散文学习过程中景、理、哲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学习相关的创作方法,学生们感受作者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倾注的个人情感和志趣。

《赤壁赋》是苏轼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重大转变的文章,让高一学生理解这篇哲理性的散文,略有难度,所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苏轼,了解文本。

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的高峰时期,四分之一的词作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而且经典作品也十分的多,此时的词作不论豪放还是婉约,抒情还是写景,都可以用“前所未有”这一个词语来评价,在此以苏轼在黄州的心境由人生困境走向超然为主旨,串联起被贬黄州前后的三首作品,做一个比较联系,建立群文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对黄州的苏轼的形象有更加丰满深刻的认知。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文言文散文,而且是带有哲理性的散文,理解起来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深对苏轼的理解,于是选择以形象为抓手,结合文本,以被贬黄州前后的三首诗为内容,拓展联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但是学生对苏轼的诗词阅读面有限,鉴赏能力不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品质,调动学生深入文本,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和挑战。

【教学目标】1、通过对苏轼人物形象的回顾与分析,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分析文章。

2、比较赏析三首词,大概了解黄州前后的苏轼。

3、明确苏轼称谓变化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被贬黄州前后苏轼的形象特点。

难点:明确苏轼称谓变化的含义。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设计评价案【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朗读法。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以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时】1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曾经有一位读者,非常喜欢钱钟书的作品,就打电话想要去登门拜访,可是钱老接到电话后思考了片刻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鸡蛋味道不错,你何必去找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他是在婉拒,但是也反映出来大部分人读书的心态,读到好作品就可以,不必去探究作者,但是有的人的人生是比诗文更精彩的,只有读懂了作者,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比如《赤壁赋》的作者苏轼,今天让我们走进苏轼。

《赤壁三绝》群文阅读教学设计-2024届高考语文古诗文专题复习

《赤壁三绝》群文阅读教学设计-2024届高考语文古诗文专题复习

《赤壁三绝》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东坡突围—从黄州逆旅看苏轼的生命超越【学情分析】(1)根据高三学生对文言文的认知程度,重点培养他们他们对三篇词文赋的研习能力,突破文本鉴赏阅读的难点。

(2)苏轼在困境中的内心挣扎,以学习老庄和佛禅使自己得到心的释放,而逐渐达到豁达的人生境界。

能使学生获得审美和文化的体验。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三篇文章的情感线索,了解苏轼所面临的人生困境。

3.学习苏轼在困境中的救赎方式,理解儒释道精神在苏轼身上的完美融合。

【教学重点】学习苏轼在困境中的救赎方式,理解儒释道精神在苏轼身上的美融合。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人生经历,学习他复杂的情感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环节一:自主学习【查】导入1.乌台诗案: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1079)六月,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ǎ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疏弹劾苏轼。

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2.乌台诗案之前为官经历(苏轼1037——1101)21岁中进士1061 嘉佑六年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24岁)1065 治平二年在京判登闻股院1066 治平三年在京直史馆1069 熙宁二年在京直史馆判官告院1070 熙宁三年在京任监官告院1071 熙宁四年在京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1075 熙宁八年密州太守1077 熙宁十年徐州太守1079 元丰二年湖州太守从这个任职变化上可以看出苏轼当时怎样的思想状态,请简单地说一说。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苏东坡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苏东坡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选取适当的文章组合, 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苏东坡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苏东坡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东坡的文学地位和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还涉及到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苏东坡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思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 素质。
深入了解苏东坡的生平和作品,感受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通过群文阅读,体会苏东坡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苏东坡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敬意。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苏东坡及其作品的理解和热爱。
指导学生品味苏东坡的文字之 美,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 阅读心得,加深对苏东坡作品
的理解
小组讨论的目的: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苏东坡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加深对 苏东坡的理解和认识。
小组讨论的过程: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围绕苏东坡的文学作品进行讨论,探 讨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并记录讨论要点。
强调苏东坡作品的 艺术价值和人文精 神,培养学生的审 美素养
提问:让学生回答关于苏东坡的基本信息和作品内容的问题,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
讨论:组织学生就苏东坡及其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观察: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苏东坡及其作品的认知程度和思考 方式。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品课件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品课件

“三多”“三无”“三少”
两篇文章分别是如何描写“月出”和“日出”的美景的?
从写景顺序、写景角度、修辞运用、用词炼字等角度赏析。 答案 《赤壁赋》对“月出”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写月之前,先写主客秋夜 荡舟,把酒诵诗,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 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 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接着写月出后的夜景,在 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这时心胸开 阔,舒畅,无拘无束,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 品课件
登泰山后的姚鼐:
乾隆四十一年至乾隆四十三年 主持 扬州梅花书院。 乾隆四十五年至乾隆五十二年 主持 安庆敬敷书院。 乾隆五十三年至乾隆五十四年 主持 徽州紫阳书院。 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五年 主持江宁 钟山书院。 嘉庆六年至嘉庆十年 主持安庆敬敷 书院。 嘉庆十年至嘉庆二十年 主持江宁钟 山书院。 嘉庆二十年 卒于江宁钟山书院。
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
各自特点
清幽朦胧的景色
英雄伟业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者
任务活动二 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析散文写景
《登泰山记》
登泰山经过
观日出景象
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
重点语句 各自特点
京师(乘、历、穿、 越)泰安(由)南麓 (循)中谷(越)中 岭(天门)(复循)西 谷(遂至)山巅
任务活动一 总体阅读两篇文章,整体把握。
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表格 何人 何时 何故 何地 何景
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表格
何人 何时 何故
何地 何景
赤壁赋

苏轼《赤壁赋》原文翻译和赏析

苏轼《赤壁赋》原文翻译和赏析

苏轼《赤壁赋》原文翻译和赏析高考语文日常复习的方法1、每天练一些。

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恰当的语文习题(最好是高考题或者高考模拟题,题后附有详细答案),限时训练,蓝笔做,红笔改,练习中常出错的题目、一些特别经典的题目要记在笔记本上,常看常记。

有疑问的地方更要记录下来,有机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2、每天积累一些。

语文高考中,"得基础者得高分",对于字音、成语、病句、名句默写(包括课内和课外)都要进行不间断的科学的重复,合理利用自己的生物钟,天天读,天天背。

每天读一些好的短篇*(例如散文、小小说、新闻、传记等),为阅读和作文积累语感。

每天关注时事,积累新鲜的可用的作文资料;课内外名句要坚持默出来,默正确。

3、每天整理一些。

把语文讲义或按照下发的`时间,或按照语文考试内容的不同进行整理,确保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把书桌上的语文课本和语文资料整理得井然有序;把学期中的作业本和讲义、练习题整理出来,把其中的错题再做一下;把不用的语文辅导书撤下来,把常用的放到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按照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点的框架结构,在笔记本上进行补充整理。

4、每天反省一些。

反省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处理学习事物的有关细节,杜绝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不可断绝的小错,以后学习起来就可以事半功倍。

反省一下自己的学习态度,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语文好的学习方法适当做一些练习题。

练习题,是熟悉考试试题模式的重要切入点,所以需要做一些练习题,掌握出题思路和构架,为应对考试做相关准备。

多练习写作。

作文作为语文成绩的很重要一部分,其直接影响语文整体成绩的高低。

所以,一定要多练习写作,平常看到的优美语句、词汇及段落要及时记录并运用到写作中,这样时间一长,自己的写作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语文提分:语文也需要刷题很多人认为语文的提升需要阅读,而数学的提升则需要刷题。

但在这里我想说,不仅仅数学需要刷题,语文也是一样的,需要学生去刷一部分题来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
1.身处逆境,豁达洒脱
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失意和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了生命的真谛。

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

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2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3.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4.超然台怀古
汽车行驶在齐鲁大地上,远远的就看见一座貌似城墙的土堆,那就是密州的超然台。

正是春末,柳斜风细,晚云似火,城上高台,真个超然!
登台漫想,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展现开来……
公元1075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宋将王韶率军抵御西夏入侵,取得了宋开国后的最大的一次胜利,
收复了大量失地。

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北宋却在此时向辽国割地七百余里。

苏轼因为战争的胜利而颇受鼓舞,更因为割地的屈辱而倍感痛心。

这一年,苏轼正当不惑。

经历了御史台案,经杭州辗转到密州,人生跨过了仕途的巅峰,渐渐走向不系之舟般的辗转。

面对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凄惨景象,他上表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鼓励恢复生产,救助收养孤儿……此时的苏轼,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朝廷命官,看起来全然没有才子的倨傲和诗人的浪漫。

国家的边关战事,辖区的民生疾苦,每一件都让他不能释怀。

然而,他不仅仅是一位爱国勤政的官员,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老夫聊发少年狂……”。

初春的风还是寒冷的,但是已经柔和了很多。

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饥荒的密州正逐渐地显出生气来。

一队人马轻快的奔驰在原野上,祈雨归来,他突发奇想,要顺便享受一下狩猎的乐趣。

在密州至多有一两只小野兔的平旷土地上,他想象自己穿上汉代羽林军的锦帽貂裘,牵着猎犬、架着苍鹰,全城的人都来看他像孙权一样亲自弯弓射虎。

他自比杀敌英雄魏尚,希望得到朝廷信任,奔赴边关,杀敌立功。

这一刻的诗人,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身处逆境,昔日那些亲人的远去、手足的分离、宵小的暗算、官场的风雨……瞬间全都消失了。

在自己的幻梦之中,他策马狂奔,弯弓射虎,他持节云中,征战边关。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豪迈的语句喷薄而出,横扫婉约柔美的词风,开豪放词之先河。

“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双脚不离开坚实的土地,眼睛紧盯着国计民生;心中淡泊了个人的荣辱,梦里不灭的是凌云壮志。

这才是真正的超然,紧密地拥抱着现实生活,却超越了一切声色狗马的低级趣味,超越了一切猥琐的世俗私欲。

这就是苏轼,一个真正超然物外的人,一个伟大的诗人。

土筑的超然台已经残破不堪,在斜阳的余晖中显得那么的卓尔不群。

[赏析]
本文以游历超然台为切入点,从具体的历史事实、苏东坡的作品下笔,对苏东坡的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价。

文章语言富有文采,无论是叙事、引用,还是议论、抒情,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

作者以耐读、耐品的作品,将读者引领进了一个格调高雅的情境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苏东坡!
余秋雨论苏轼:
苏东坡直到今天还是庞大的中国文化领域的通关密码。

苏东坡是个文化全才,但苏东坡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留下了一个快乐而可爱的人格形象。

不管是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天宇,个人的苦恼,到了他笔下都有了一种美好的诚实,让读者每个人都能产生感应。

他不仅可爱,而且可亲,成了人人心中的足长、老友。

苏东坡是一种人格奇迹,以一种最诚实最可爱最正常的人格,打通了所有华人读者的集体人格,这就是奇迹的所在。

苏东坡从可爱而后能成为千年大家,经历了他个人的两次升华:
流放黄州的苏东坡,尝到了被朋友疏远和遗忘的滋味,他写道“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这时他的内心精神价值,一下摆脱了亲友、交友、挚友的羁绊,变得海阔天空,这是他割断了朋友圈之后的一种升华。

后来他在寂寞中反思,发现自己最大的毛病是外露。

他检讨自己总对并不清楚的政策是非议论滔滔,而不知道这其实正是自己的弱项所在。

他说:“一段树木常常靠着长坏了的树瘤来取悦于人,一块石头也常常会靠着长坏了的东西来自以为是,而我正是这样的树木和石头。


两次升华之后的苏东坡,变得更收敛,更平静、更厚实,踏入了文化伤的飓风的天门。

心灵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回归于淡泊和坚定。

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随之而来的,他的艺术才情也获得了一次蒸馏和提升。

5.苏轼:对不起,有才华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①苏轼便是这样。

这位集儒、释、道于一身,还精通医学、饮食、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的全才,画个画也要不同凡响。

②苏东坡一生爱竹画竹,更是开创了一种竹的新画法——画朱竹。

明人莫云卿在《宋苏轼画朱竹》中这样记载:
“朱竹起自东坡,试院时兴到无墨,遂用朱笔,意所独造,便成物理。

盖五采同施,竹本非墨,今墨可代青,则朱亦可代墨矣。


③说的就是苏轼在试院时正要画竹,刚巧案头无墨,便随手拿过朱笔来画,画完后有人质疑:“竹子怎么能是红色的呢?”他答:“竹子也不是黑色的啊,既然可以用黑色画竹,为什么不能用红色呢?”
④流传至今的苏轼画作十分稀少。

目前传为苏轼的作品包括《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苏轼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等。

⑤在这些画作里能看到,苏轼的画像极了他本人。

他画竹,画古树,画怪石,看似潦倒粗粝的线条结构下,却是竹之飘逸,石之坚韧。

⑥但在北宋,即便是有才华如苏轼,想要做一个诗画两栖艺术家,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他在一首诗中吐槽:“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涴壁长遭骂。


⑦因为按照当时的评价标准,苏轼不能算是一个好画家。

⑧北宋最为著名的艺术鉴赏人宋徽宗赵佶认为,写生应“毫发无差”。

当时为宫廷贵族服务的职业画家们,更是将“画得像”这个标准发挥到了极致。

⑨针对当时只重形似轻神似的绘画倾向,苏轼发出了下面的呼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画画就看像不像,简直太小儿科了!
⑩既然不符合标准,那就开创一个标准。

有才任性的苏轼为绘画制定了一个新标准,这个标准叫“士人画”。

⑪与画院的专业画家所作的“院体画”相对,士人画则是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苏轼看不起那些院体画家,认为他们少文采,没学问,因而只画形,而不画心。

⑫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不粉饰,不卖弄,难在能够真正直面内心。

⑬在苏轼看来,画画的技法固然重要,但技法是为画家的独立精神服务的,只强调“形似”,再逼真的描绘,也只是画匠,而不是画家。

⑭艺术需要表达的应是人的内心世界,是艺术家的精神内涵。

⑮千年以后,重新审视苏轼留下的这个标准,会发现它早已成为一种精神传统,一种审美方式,深深地沁入艺术史中,提醒后人不断追问艺术的最终本质。

⑯有情、有趣、有才华的苏东坡,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2019-07-15 光明日报客户端作者:方小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