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教案
高中选修课文大学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领悟《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二、讲授新课1. 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 作者:曾子-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 主要内容: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 领悟《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 修身:个人修养,包括道德、品德、学识等方面。
- 齐家:家庭和睦,关爱家人,共同进步。
- 治国:国家治理,维护国家稳定,实现国家富强。
- 平天下:世界和平,人人平等,共同发展。
3. 分析《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修身: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个人素质。
- 齐家:关注家庭和谐,传承优良家风。
- 治国:关注国家发展,为国家繁荣贡献力量。
- 平天下:倡导和平、平等、合作,推动世界共同发展。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2.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大学》,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解。
- 撰写一篇关于《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的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领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大学》节选教案及设计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进修阶梯?
问题三
03
《大学》节选中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对于个人的道
德修养有何启示?
小组讨论及分享交流
01
02
03
小组分组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4-6人,选定一个 组长。
讨论时间
给每组10-15分钟时间, 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讨 论。
分享交流
每个小组选派1-2名代表 ,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论 成果,其他同学可以提问 或补充。
一。
06
课程总结与反思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阐述《大学》的核心 思想和教育理念
探讨节选部分在现代 教育中的应用和价值
分析节选部分的文本 内容和深层含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深入理解《大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和精神内涵
体会到学习经典对于个人成长和品德 修养的重要性
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和教育价值
D
创意海报设计或微电影制作
01
02
03
04
确定主题
学生根据对《大学》的理解, 选择一个与之相关的主题进行 创意海报设计或微电影制作。
创意设计
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 意设计构思,绘制海报草图或
编写微电影剧本。
制作作品
根据草图或剧本,利用相关软 件进行海报设计或微电影拍摄
和后期制作。
展示交流
将作品在班级或校内进行展示 和交流,接受他人的评价和建
03
异同比较
东西方大学理念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学术自由等方面存在差异。然
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东西方大学理念也在相互借
鉴和融合中发展。
《大学》节选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2)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3)了解《大学》对后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学会运用《大学》的思想指导生活;(3)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能够运用《大学》中的观点阐述问题。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家民族命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大学》的核心思想;(2)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3)学会运用《大学》的思想指导生活。
2. 教学难点:(1)理解《大学》中的文言文表达;(2)把握《大学》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等;(2)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学》对后世影响深远?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大学》节选,思考以下问题:a. 《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b. 《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有哪些?c. 《大学》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 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结合实际进行阐述。
4.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运用《大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2)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5. 总结评价(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的核心思想;(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收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学》节选,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并学会运用《大学》的思想指导生活。
大学节选__优质课教案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的核心思想,把握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经典文献的鉴赏水平。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 《大学》的篇章结构及其核心思想。
2. 《大学》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大学》的文言文阅读理解。
2. 深入理解《大学》中的哲学思想。
教学准备:1. 《大学》原文及相关注释。
2. PPT课件。
3. 与《大学》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二、新课导入1. 阅读课文,理解《大学》的篇章结构。
2. 介绍《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及其意义。
3. 分析《大学》的哲学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文言文阅读理解1. 指导学生阅读《大学》原文,解释生僻字词。
2. 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案例分析1. 选取《大学》中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大学》的哲学思想。
六、总结与拓展1. 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及其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的读书心得。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2. 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大学》的哲学思想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和价值。
3.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大学》节选的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主要内容,掌握其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大学》节选中的主要内容。
2. 《大学》的核心思想。
教学难点:1. 对《大学》中某些词语的理解。
2. 对《大学》核心思想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授1. 朗读《大学》节选,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 分析《大学》节选中的主要内容:a. 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
b. 强调“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c. 提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和途径。
3. 解释《大学》中的重点词语:a. “修身”:指个人修养,包括道德、品德、学问等方面。
b. “齐家”:指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父母关爱。
c. “治国”:指治理国家,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d. “平天下”:指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实现社会和谐。
4. 阐述《大学》的核心思想:a. 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b. 提出“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关键,认为只有真诚、正直的心态才能实现个人修养。
c. 强调家庭和谐、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认为家庭和谐、国家治理是实现天下太平的基础。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大学》中的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个人修养,以及如何为家庭和国家做出贡献。
四、总结1. 总结《大学》节选的主要内容,强调其核心思想。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大学》中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搜集《大学》的相关资料,了解其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如何践行《大学》思想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节选,让学生了解古代经典,提高文学素养。
《大学》节选教案
教案题目:《大学》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大学》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内涵;2. 能够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重要思想和观点;3. 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4. 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大学》的阅读和理解;2. 文章中重要思想和观点的探讨和分析;3. 品德修养的培养和实践;4. 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大学》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大学》这篇文章;2.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3. 学生在阅读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文章分析和讨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文章中的重要思想和观点;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思想。
四、品德修养的培养和实践(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取有关品德修养的观点和原则;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品德修养的重要性;4. 学生进行品德修养的实践,例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
五、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取重要信息和观点;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实践,例如:分析文章的结构、评价文章的观点等。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进行总结,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收获;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和感悟;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品德修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3. 学生在品德修养和实践中的表现;4. 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的提高。
《大学》节选_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掌握《大学》中的核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大学》的核心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大学》的写作特点:论述严密,层次分明。
三、教学难点1. 《大学》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理解。
2. 《大学》中的思想内涵挖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提问:《大学》中提出了哪些关于个人修养、家庭、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二)新课讲授1.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2. 分析《大学》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以下问题:a. 《大学》中“修身”的含义是什么?b. 如何将“修身”的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中?c. “齐家”在《大学》中的意义是什么?d. “治国”和“平天下”的关系是怎样的?4. 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三)巩固练习1. 学生复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2.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1. 介绍《大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大学》中的思想?(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的核心思想。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五、作业布置1. 阅读课外资料,了解《大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大学》中的思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的核心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文词汇和句式,挖掘《大学》中的思想内涵。
《大学》节选_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
2. 掌握《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
2. 阅读经典著作,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提问:同学们对《大学》有何了解?(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大学》节选,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3. 学生讨论:这些关键词汇分别代表什么意思?(三)深入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拓展延伸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教师总结: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为家庭、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结合自己的实际,撰写一篇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学》节选,深入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节选_优质课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大学》的核心理念,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大学》的核心理念。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
教学难点:1.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如何将《大学》的核心理念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学》是什么吗?它有什么重要意义?2. 引导学生回顾《大学》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原文,了解其基本内容。
2.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大学》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大学》的核心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分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将《大学》的核心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学》的核心理念和道德原则,大家还记得吗?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讲解1. 讲解《大学》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2. 分析如何将《大学》的核心理念融入现代教育体系。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设计一个以《大学》核心理念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2. 各组分享自己的活动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的核心理念和道德原则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的核心理念和道德原则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案例分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对《大学》核心理念与现代教育结合的思考和建议。
《大学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主要思想,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古代思想。
教学重点:1. 《大学》节选中的核心思想。
2. 《大学》的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2. 分析古代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1. 《大学》节选文本。
2. 教师讲解PPT。
3. 学生预习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提问:同学们对《大学》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大学》节选,注意停顿、语气。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节选中的主要思想。
3. 教师总结:节选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三、深入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代社会,如何践行这些理念?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大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大学》全文,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节选,使学生了解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体会,体现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但在讲解古代文言文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降低教学难度。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大学节选教案公开课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节选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核心思想,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培养学生对儒家经典文化的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从经典中汲取智慧。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核心思想。
2.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节选文本、教学PPT、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大学》节选文本,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利用PPT展示《大学》的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儒家经典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大学》?它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大学》节选文本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如“明德”、“正心”、“诚意”等,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应用于现代社会?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大学》全文,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大学》节选文本的理解程度。
2. 提问:你从《大学》中获得了哪些启示?二、深入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学》节选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一个与《大学》思想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儒家思想的论文。
《大学》节选教案实录及反思
《大学》节选教案实录及反思《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大学》节选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节选教案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xx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大学》节选__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 理解节选内容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献的能力。
-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节选内容的中心思想。
2. 分析节选内容中的主要观点。
三、教学难点1. 跨越时代背景,理解古文中的抽象概念。
2. 分析古文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与理解1. 学生阅读节选内容,注意理解文中的关键句子和词语。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节选内容的结构,归纳出中心思想。
(三)讨论与交流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节选内容中的主要观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行点评。
(四)拓展与延伸1. 结合《大学》的整体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大学》中的智慧。
(五)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节选内容的读书笔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节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课堂讨论: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六、教学资源1. 《大学》原文及节选内容。
2. 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等。
3. 课堂教学PPT。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文中的抽象概念,避免生硬的翻译和解释。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人教版《大学》节选教案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体会古代儒家思想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方面的价值。
2. 通过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概念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儒家修养方法。
3.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2. 儒家修养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具体内容。
教学难点:1.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逻辑关系。
2. 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提问:你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有什么理解?二、新课讲授1. 阅读文本,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
- 强调“修身”是基础,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做到“修身”。
- 分析“齐家”与“治国”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和谐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 阐述“治国”与“平天下”的内在联系,强调治国者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2. 分析儒家修养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认识世界,为“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 解释“诚意正心”的含义,强调在修养过程中要诚实、不自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
3. 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如:在家庭中如何体现“齐家”,在社会中如何体现“治国”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何将儒家修养方法应用于现代社会?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方面的价值。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大学节选_优秀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授课年级:大学本科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核心思想,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分析《大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古代文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学》节选的核心思想。
2. 《大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思想。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将《大学》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和成书背景。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阅读1. 学生自主阅读《大学》节选,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提炼文章主旨。
三、课堂讨论1. 讨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2. 分析如何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总结1. 教师总结《大学》节选的核心思想。
2. 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大学》节选的理解程度。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分析1. 分析《大学》的写作背景,探讨作者为何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的思想与个人成长、家庭和谐、国家繁荣相结合。
三、案例分析1. 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如何运用《大学》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大学》的思想,为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学》节选,分析其核心思想,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大学》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语文大学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节选的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 《大学》节选的内容及核心思想。
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文言文难句的理解。
2.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2. 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二、新课导入1. 朗读《大学》节选,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2. 提问:这篇节选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三、内容分析1. 讲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核心思想。
2. 分析“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正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正”的含义。
3. 讲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四、文言文阅读技巧1. 讲解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2. 分析《大学》节选中的难句,如“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等。
3. 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五、讨论与思考1. 让学生分组讨论:《大学》节选中的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有哪些?2.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六、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节选的核心思想。
2. 布置作业:(1)熟读《大学》节选,背诵重点段落。
(2)结合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大学》节选思想启示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学》节选,使学生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选修《大学》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理解节选内容的主要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节选内容的主要观点。
2. 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节选内容中的古文词语。
2. 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学》是什么吗?它有哪些主要内容?(二)阅读与理解1. 学生自读《大学》节选内容,注意生字词的解释。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节选内容中有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三)讨论与思考1.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3. 教师总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即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强调个人修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四)拓展与应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发言的质量。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大学》节选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大学》全文,深入了解其内容。
2. 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讨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大学》节选_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掌握《大学》节选中的核心观点和论述方法。
(3)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大学》节选的内容。
(2)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背景等,分析《大学》节选的内涵和价值。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树立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大学》节选中的核心观点。
(2)掌握《大学》节选的论述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大学》节选中的深层次内涵。
(2)分析《大学》节选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大学》的了解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节选,了解其核心观点和论述方法。
2. 学生归纳总结《大学》节选中的主要观点。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大学》节选中的论述方法。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讨论交流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大学》节选的内涵和价值。
2.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探讨《大学》节选的启示。
(五)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大学》节选的核心观点和论述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六)拓展延伸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节选的读书笔记。
2. 教师推荐与《大学》相关的经典著作,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分享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撰写读书笔记的质量。
3. 学习成果:学生对《大学》节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学》节选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3. 帮助学生理解《大学》中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大学》中的思想观念。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文言文。
2.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为什么会被列为儒家经典?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大学》节选,圈点勾画生字词,查阅工具书。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大学》的主要思想。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在《大学》中,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大学》的主要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学》的主要思想,谁能简要概括一下?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阅读1. 学生自读《大学》节选,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在《大学》中提出了哪些关于修身的方法?(2)作者在《大学》中强调了哪些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2.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点评。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在《大学》中,作者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是怎样的?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大学》中的思想观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五、课后作业1. 学生阅读《大学》全文,深入了解其思想内涵。
2. 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学》的主要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节选教案高中语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节选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主要思想,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主要思想。
2. 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深奥思想。
2. 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这部作品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难句。
3.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三、分析课文1. 分析《大学》节选中的主要思想。
2. 讨论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大学》对现代人的启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提问:同学们在阅读《大学》节选时,有哪些收获?二、深入阅读1.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在《大学》中提出了哪些道德规范?(2)这些道德规范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将《大学》中的道德规范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2. 各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大学》对现代人的启示,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节选,让学生了解了这部作品的主要思想,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3.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大学》中的道德规范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德元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文言主现象与翻译教学难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想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朗读正音(先自由朗读,在文本中标注读音;完成学案上的语音练习;后集体诵读)2、学习文言知识(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相关练习;集体讨论解答)3、口译(自主口译,分组口译)四、完成文句翻译书面练习第三课时一、内容归纳(请归纳各段的内容要点,形成一个阅读提纲)1.经文部分,提出三纲八目。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修身、齐家、诚意、正心、治国、平天下2.解释如何“诚其意”。
3.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4.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5.解释“齐家”和“治国”。
6.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二、问题研讨(一)1、儒家提倡,治学的最初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儒家的这种治学主张?最初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形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
也就是修身和教化。
终极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
这种治学主张正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现,人生目标也就实现,人生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
2、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诚意”的要点在于“慎独”。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
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3、“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4、试表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格物致知”是知识修养,“诚意正心”是思想修养,是修身的全部内容;修身又是后三者的前提和基础,后三者是修身的表现和结果。
5、依据第二段,谈谈你对“君子慎独”的理解,写几句话。
君子是诚实真诚的,表里如一的;君子人前表现出真善美,人后独处也不会放纵。
(学生自由谈)6、第三段说“修身”的关键是“正心”,请据本段谈谈你的理解,写几句话。
“正心”指端正思想,摆正心态,让心归于本位,做到平心静气;一切的愤怒、恐惧、溺爱、忧虑、嫉妒都会使心偏离本位,人就会浮躁;浮躁的作风会使人干任何事都心不在焉,又如何去学习好的思想道德?三、课后作业:完成《学海》练习第四课时一、问题探讨(二)1、第四段论述修身是齐家的前提,强调了修身要做到不“辟”,即认知事物判断是非要做到不偏不倚,因为感情往往影响认知和判断,请举例谈谈你的见解?比如“月是故乡明”,比如“智子疑邻”,比如史家主张直书,要做到“爱而知其丑,恶而知其美”等。
2、《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
请结合现实谈谈对“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
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
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
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3、“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请写出孔子、孟子类似于这句话所说明的道理言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二、问题探究(三)1、《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哪些?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章论证上的特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
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2、本文语言方面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之。
比如多用铺排,如第三段阐述不能端正思想的原因及表现,从不同方面展开,运用排比进行铺垫与蓄势;比如语言工整,多用顶针排比,等。
(由学生自主鉴赏)二、补充练习: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1)小人闲居为不善(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3)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4)莫知其苗之硕(5)其机如此三、课外任务1、摘记文中经典名言于读写本并写点心得。
2、阅读教材28面一、二、三。
附:翻译第一段(1)【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5)得:收获。
【参考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第一段(2)【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参考译文】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