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运动+声波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声现象总结归纳(声现象)

初中物理声现象总结归纳(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
(声波的形式)
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情况,V固> V i液> V气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乐音的特征响度:声音的大小与振幅、距离有关
音色:区别不同的发声体
等级:分贝dB
噪音的等级与控制
控制: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
超声波:高于20000HZ:B超、声呐声音的应用:传递能量及信息
次声波:低于20 HZ:地震、海啸产生回声测距:(静止):S=V.t(单边时间)
鸣:L=(S声+S车)/2
运动中的回声问题
听:L=(S声-S车)/2。

初中物理-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初中物理-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声音,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下图中的声音依次是如何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翅膀振动;鼓面、锣面振动;腹部的鸣管振动一、声波的产生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

振动停止,_________也停止。

2、声源:_________________的物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橡皮筋用力拉没有声音,轻轻拨动却有声音;直尺用力弯曲没有声音,拨动拍打有声音;桌面用力按用力压没有声音,敲击拍打有声音。

3、科幻电影中能看到飞船在太空爆炸的惊悚画面,但却听不到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振动;发声2、一切正在发声;正在振动的声带、正在振动的音叉等 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二、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知识梳理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由近及远地传播开去,可以和水波类比来认识声波。

2、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表示,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________,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跟温度有关,空气中温度低,声速就小。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是________中最慢,液体中较快,________中最快。

古代行军宿营,士兵常头枕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现代人们常把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及早听到远处传来的火车的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听到声音的必要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物理振动声音知识总结

初中物理振动声音知识总结

初中物理振动声音知识总结
初中物理振动声音知识总结
“物因振动而发声,振动停顿停发声”声音的产生;
“固比液气传声快,真空不能传播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感知声音两途径,双耳效应方向明”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以上讲解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这些根底知识要牢记。

常见考法
近几年中考试题对这部分的考查,根本以两种方式出现,一是选择题和填空题,侧重面多是根底知识的考查,分值一般在2分左右;一是综合性较高的,需要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验设计题,分值一般在4分左右。

另外也有可能将声速这一知识点与匀速直线运动综合考查。

误区提醒
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波。

相同温度下,同一均匀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相同,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典型例题】
例析:
先轻敲一下大钟,然后再用力敲一下大钟,两次听到大钟发出的声音()
A. 音调改变了
B. 响度改变了
C. 音色改变了
D. 声音传播的速度改变了
解析:
钟的振动频率(音调)是由钟的大小、厚薄、材料等属于钟本身固有的'因素决定的,不同的乐器即使演奏同一曲子,我们还是能够加以区别,这是因为不同乐器的音品(色)不同。

轻敲与用力敲比较,钟的振动幅度改变了,故响度改变了,但由于振动物体(钟)本身固有的一些因素没有改变,所以音色和音调都不改变。

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播而来的,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其传播的速度也不会改变。

答案:B。

初中物理声学声波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声波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声波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波的产生、传播和反射现象。

2. 掌握声速与介质的关系。

3. 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4. 学习噪声的控制方法。

教学重点: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速与介质的关系。

3.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4. 噪声的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1. 声波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2. 声速与介质的关系。

3.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声波发生器、振动器、接收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5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声波发生器产生声波,并引导学生观察振动器和接收器的变化。

2.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 教师讲解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速与介质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不同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声波,并测量声速。

2. 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声速与介质的关系。

3. 教师讲解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的关系。

四、音调、响度和音色(15分钟)1. 教师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 学生通过实验器材,实际操作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3. 教师引导学生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五、噪声的控制(10分钟)1. 教师讲解噪声的分类和噪声对人的影响。

2. 学生思考如何减弱噪声。

3. 教师讲解减弱噪声的途径:从声源、传播过程和人耳处入手。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延伸:1. 声波的应用:声呐、B超、超声波等。

2. 噪声控制的实际案例:城市噪声控制、工业噪声控制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声波的产生、传播和反射现象,掌握了声速与介质的关系,理解了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学习了噪声的控制方法。

初中物理教案声波

初中物理教案声波

初中物理教案声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波的基本概念,掌握声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波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声波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声波的产生:振动与声波的关系2. 声波的传播:介质与声速3. 声波的接收:人耳的听觉范围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声波的产生原理2. 声波的传播规律3. 声波的接收机制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声波现象。

2. 运用讲授法,讲解声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声波现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波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声波的产生:(1)讲解振动与声波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演示实验:让学生亲手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观察产生的声波现象。

3. 声波的传播:(1)讲解介质与声速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声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声波在空气、水、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4. 声波的接收:(1)讲解人耳的听觉范围,引导学生了解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

(2)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耳机感受不同频率的声波。

5. 课堂小结:总结声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强调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声波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声波的基本概念、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声波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声波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注重课堂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声波的奥秘,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物理声波实验报告_初中

物理声波实验报告_初中

1. 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探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3. 学习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声波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1. 声波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源是正在振动的物体,包括声带、音叉等。

2. 声波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规律为:固体>液体>气体。

三、实验器材1. 音叉2. 声波发生器3. 空气瓶4. 水槽5. 沙子6. 声波传播距离测量尺7. 记录本四、实验内容1. 观察声波的产生:用音叉敲击桌面,观察音叉的振动,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2. 探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a. 将声波发生器固定在空气中,测量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b. 将声波发生器固定在水中,测量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c. 将声波发生器固定在沙子中,测量声波在沙子中的传播速度。

3. 比较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分析原因。

1. 观察声波的产生:将音叉放在桌面上,用橡皮锤轻轻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现象,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2. 测量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a. 将声波发生器固定在空气中,打开声波发生器,调整声波频率为1000Hz。

b. 用声波传播距离测量尺测量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

c. 记录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

3. 测量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a. 将声波发生器固定在水中,打开声波发生器,调整声波频率为1000Hz。

b. 用声波传播距离测量尺测量声波在水中的传播距离。

c. 记录声波在水中的传播时间。

4. 测量声波在沙子中的传播速度:a. 将声波发生器固定在沙子中,打开声波发生器,调整声波频率为1000Hz。

b. 用声波传播距离测量尺测量声波在沙子中的传播距离。

c. 记录声波在沙子中的传播时间。

5. 比较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分析原因。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声波的产生:在敲击音叉时,观察到音叉的振动现象,并听到了声音。

初中物理声学与热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声学与热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声学与热知识点归纳声学与热是初中物理学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声音的传播、声波的特性以及热的传递和热量的计算等方面的知识。

在初中物理学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声学知识点归纳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也跟随振动,形成声波,进而传播出去。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2. 声波的特性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频率、波长和振幅等特性。

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振动的次数,用赫兹(Hz)来表示;波长是指声波的一个完整周期的长度,用米(m)来表示;振幅是指声波的最大偏离距离,用分贝(dB)来表示。

3. 声速和其影响因素声速是声音传播的速度,它与介质的性质相关。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在水中,声速约为1500米/秒;在固体中,声速更高。

影响声速的因素包括介质的密度、弹性和温度等。

4. 声音的反射、折射和吸收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吸收现象。

反射是指声波遇到平面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返回原来的介质;折射是指声波从一个介质传播到另一个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吸收是指介质将一部分声波能量转化为内能。

热知识点归纳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程度的一种度量。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热量是指物体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发生的能量传递。

单位是焦耳(J)。

2. 内能和热平衡内能是物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

当两个物体接触时,会发生热量的传递,直至两者达到热平衡,即内能相等。

3. 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原子间的碰撞而传递的过程;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流体(液体或气体)的对流传递的过程;热辐射是指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的热能。

4. 热量的计算热量的计算可以利用热传导公式:Q=mcΔT。

其中,Q表示热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c表示物体的比热容,ΔT表示温度的变化。

初中物理声音的利用

初中物理声音的利用

初中物理声音的利用篇一:初中物理声音教案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分组实验: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观察和描述图一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提问: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图二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二).声波的传播1.声波传播的条件(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2.声速(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声波的反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回声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

(4)声波的接收——耳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想想做做”:(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初中物理声波教案总结

初中物理声波教案总结

初中物理声波教案总结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波的基本概念,包括声波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条件。

2. 使学生掌握声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能够运用声波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对声波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波的定义与特点2. 声波的产生与传播3. 声波的接收与利用4. 声波实验操作与现象观察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雷声、音乐等,引发学生对声波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2. 讲解声波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声波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条件。

3. 讲解声波的产生与传播,通过示例让学生明白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介质传播。

4. 讲解声波的接收与利用,使学生了解人耳如何接收声波,以及声波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5. 进行声波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波的传播、接收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6. 总结声波知识,强调声波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波的基本概念、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采用实验法,进行声波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波的传播、接收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声波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声波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声波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内容。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初中物理教材。

2. 实验器材:声波实验仪、扬声器、耳机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声波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声波的兴趣。

初中物理声学公式大全(声学)

初中物理声学公式大全(声学)

初中物理声学公式大全(声学)
本文档旨在提供初中物理声学方面的公式大全,供学生们参考和研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声学公式:
1. 声波速度公式
声波的速度(v)是由介质的密度(ρ)和弹性模量(E)决定的。

速度公式:v = √(E/ρ)
2. 声压级公式
声压级(Lp)是描述声音强度的单位,单位为分贝(dB),它与声音的压强(p)有关。

声压级公式:Lp = 20log(p/p₀)
其中,p₀是参考压强,通常为20微帕(μPa)。

3. 波长公式
波长(λ)是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它与频率(f)和声速(v)有关。

波长公式:λ = v/f
4. 驻波节点位置公式
驻波是指来回传播的波与同一方向传来的波叠加形成的波动现象。

节点是波的振幅为零的位置,其位置与波长(λ)和波的振动数(n)有关。

驻波节点位置公式:x = (2n-1)λ/4
其中,x表示节点位置。

5. 多普勒效应公式
多普勒效应描述了当源波动物体靠近或远离观察者时,观察到
的声音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与源波动物体的速度(v₁)、观
察者的速度(v₂)、源波动物体的频率(f₀)和声速度(v)有关。

多普勒效应公式:f = f₀(v+v₂)/(v-v₁)
其中,f表示观察到的频率。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初中物理声学公式,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
所帮助。

请学生们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公式,并注意理解公
式背后的物理原理。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与初中物理7个学习方法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与初中物理7个学习方法

20XX年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与初中物理7个学习方法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XX年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 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初中物理声波的特性和应用解析

初中物理声波的特性和应用解析

初中物理声波的特性和应用解析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质的振动引起的,通过介质传播的一种能量传递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声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通信、音乐、声音的传播等。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中声波的特性和应用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一、声波的特性声波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性:1. 频率:声波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波动的次数,用赫兹(Hz)表示。

频率越高,声音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声音越低音调越低。

人耳所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Hz至20kHz。

2. 波长:声波的波长是指在一个完整的波动周期中,波的传播距离。

波长与频率成反比,频率越高波长越短,频率越低波长越长。

波长与声速(v)和频率(f)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公式λ = v / f 计算得出。

3. 速度:声波在特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在空气中,声速大约为每秒343米,而在水中传播的声速约为每秒1500米。

4. 幅度:声波的幅度是指振动物体产生声波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幅度与声音的响度有关,幅度越大,声音越响。

5. 声音的方向性:声波是一种球面波,具有向各个方向传播的特性。

但当声波遇到边界(如墙壁或隔音板)时,会出现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使得声音在空间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二、声波的应用声波具有许多实际应用,以下是其中几个常见的应用:1. 通信:声波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如电话、对讲机、无线电等通信设备都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的原理。

2. 音响系统:声波在音响系统中的应用广泛,如扬声器将电信号转换成声波,使我们能够听到音乐、电影对白等声音。

3. 医学应用:超声波是一种高频声波,具有穿透组织的能力,常用于医学超声检查、超声波清洗、理疗等方面。

4. 距离测量:利用声波的传播速度和回声原理,可以测量距离。

例如超声波测距仪、声纳等设备常被用于测量距离和检测障碍物。

5. 音乐与娱乐:声波是音乐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类乐器演奏发出声波,赋予音乐以韵律和美感。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整理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整理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整理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整理声是一种能以某种介质传递的振动。

声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声现象的基本知识,包括声波、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反射、共鸣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对初中物理声现象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声波声波是在某种介质中传播的一种振动,是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础。

声波的特点包括频率、波长、振幅和传播速度。

1. 频率:声波的频率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声源发出的振动次数,单位是赫兹(Hz)。

人类可以听到的声音的频率大约在20Hz到20000Hz之间。

2. 波长:声波的波长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声波传播的距离,单位是米(m)。

波长与频率、传播速度有关系,公式为λ=V/f,其中V为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振幅:声波的振幅指的是在声波传播中,介质质点的最大位移,单位是米(m)。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亮。

4. 传播速度: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系。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

公式为V=λf。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等介质传播的,其路径受到介质的影响。

声音的传播路径可分为直线传播、折射传播、反射传播和衍射传播。

1. 直线传播:在同一介质中,声音以直线传播。

这种情况下,声音传播的路径是由声源到听者的直线路径。

2. 折射传播:当声波在两种不同介质之间传播时,会发生折射。

折射角受到入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的影响。

3. 反射传播:当声波遇到一个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会反射回来。

反射的角度等于入射角度。

4. 衍射传播:当声波遇到一个障碍物,但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相比很小的时候,声波可以围绕障碍物发生衍射。

当障碍物的尺寸接近或大于波长时,声波不会发生衍射现象。

三、声音的反射声音的反射是声音传播中的常见现象。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达到一些目的,比如扩大声音、改变声音的方向等等,常常利用声音的反射。

初中物理声学课件

初中物理声学课件

初中物理声学课件篇一:初中物理声学部分第一章声现象内容提要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注意: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4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5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3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4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5真空不能传声注意: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注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回声测距离:2s=vt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3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篇: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第一教师,服务教师v=;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声速的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2011年初中物理(人教版)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和九年级全部内容)第一章声现象知识梳理: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或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介质的温度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距离×01s=17m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人教版初中物理-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初中物理-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人教版初中物理-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初中物理-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节 声音地产生与传播第二章声现象人教版 物理 八年级 上册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入新知蝉叫虫子叫大象叫公鸡打鸣在我们生活地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地声音……点击喇叭图片播放声音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素养目标1. 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地;知道声音地传播需求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了解不同介质中地声速。

2. 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地,从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地方法。

声音地产生点击图片播放实验视频知识点 1大量地实验事实表明:发声地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地振动产生地。

发声地物体叫做声源。

常见乐器地发声体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琴类乐器——常见动物地发声体哺乳类动物——蝉——青蛙——蜜蜂——琴弦空气柱鼓面或锣面金属片(丝)声带腹部鸣膜鸣囊飞动地翅膀方法点拨正在发声地音叉放入盛水地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敲击大鼓,会发现放在鼓面上地豆子蹦起;将乒乓球靠到正在发声地音叉上,乒乓球被弹开。

把不容易观察到地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地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视频中,我们从大量地实验事实中概括得出:“发声地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地振动产生地。

”这种得出物理规律地方法叫做归纳法。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巩固练习例 【多选】下列关于声音地产生正确地说法是( )A .一切正在发声地物体都在振动 B .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微弱地声音 C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D .向暖水瓶中灌水时,发声体是水面上方地空气柱ACD 连接中考振动可以发声。

如果将发声体地振动记录下来,需求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地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地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地沟槽。

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地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地声音重现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地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与激光唱片记录声音地方法。

声音地记录真空罩实验真空不传声,声音地传播需求介质。

[初中物理]浅析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初中物理]浅析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浅析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方面,多普勒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测定遥远天体相对地球的运动速度,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情况,流体的流动,潜艇的速度,还可应用于报警,检查车速,医学诊断等.笔者在此对声波的多普勒效应讨论简介如下:一、什么是多普勒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在铁路旁听行驶中火车的汽笛声,当火车鸣笛而来时,人们会听到汽笛声的音调变高.相反,当火车鸣笛而去时,人们则听到汽笛声的音调变低.像这样由于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介质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接收到的波频率有所变化的现象就叫做多普勒效应.这种现象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于1842年首先发现的,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二、多普勒效应的演示实验在上述火车鸣笛的例子中,实际上火车鸣笛的频率并没有改变,而是由于声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人耳接收到声音的频率发生了变化,所以人耳听到汽笛的音调发生了变化.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水波代替声波(都是机械波),做如下演示实验.图1在盛有清水的大水槽中,以一端粘有直径约为8mm的石蜡球的细弹簧作为弹簧单振子,使单振子与水面接触,如图1所示.若使单振子沿竖直方向周期性地上下击打水面,这时,水面上就形成向四周传播的周期性同心圆波.若将振动着的单振子在水面上向右平移、便可看到从振源中心到右槽壁间的波纹变密、波长缩短,右壁接收圆波的频率变大,而振源中心到左槽壁的波纹变疏,波长增大,左槽壁接收圆波的频率变小,波形如图2所示(做该实验时,水槽尽量大些,为减少反射波的影响,可用多层纱布条缝叠在一起,挂在水槽壁内,以吸收传到槽壁的圆波).图2该实验仪器结构简单,易于取材,制作简便,便于操作,直观性强,可信度高,具有较好的实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单振子(振源)本身的频率并没有改变,而是水槽壁(接收者)接收的水波的频率发生了变化,这就与上述火车鸣笛的情况相类似了.通过该实验的演示,我们就不难理解波的多普勒效应了.三、声波多普勒效应的理论分析结合教材的阐述,我们还知道,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波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波的频率减小.对于这种变化关系,下面笔者由浅入深地分三种情况针对声波做如下讨论.首先,设声源速度为vS,接收者速度为vB ,v表示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当声源向接收者运动时,vS取正值,而背离接收者运动时,vS取负值;当观察者向声源运动时,vB 取正值,而背离声源运动时,vB 取负值,波速v总取正值.1、声源不动,观察者以速度vB 相对于介质运动,即vS =0、vB ≠0时如观察者向着声源运动,则vB >0.因观察者以速度vB 迎向声源运动,相当于波以速度v+vB 通过接收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波数就是接收到的频率,即ν′=(v+vB )/λ=(v+vB )/(vT)=[(v+vB )/v]ν=[1+(vB /v)]ν. ①该式表明:当观察者向声源运动时,接收到的频率ν′为声源频率的[1+(vB /v)]倍;当观察者背离声源运动时,vB <0,则ν′<ν,即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ν′小于声源的振动频率ν.读者可自行分析当vB =-v时,会发生什么情况?2、观察者不动,声源以速度vS相对于介质运动,即vB=0,vS≠0时图3如声源向着观察者运动,这时vS>0.假定vS<v,因为声速仅决定于介质的性质,与声源的运动与否无关.所以在一个周期T 内声源在S 点发出的振动向前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λ.如声源不动,则波形如图3中实线所示;但若声源运动,则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声源在波的传播方向上通过一段路程v ST 而达到S′点,结果整个波形如图3中点S′、B′间的虚线所示.由于声源做匀速运动,所以,波形无畸弯.只是波长变小,其值为λ′==λ-vST=vT-vST=(v-vS)(1/ν).所以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波数为ν′=v/λ′=[v/(v-vS)]ν. ②该式表明:当声源向着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接收的频率是声源频率的v/(v-vS)倍.如声源背离观察者运动,则vS<0,所以有ν′<ν,即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比声源频率降低了.现在我们就不难明白前述火车相对观察者运动时音调变化的本质原因了. 从以上所讨论的两种情况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接收者相对介质运动还是声源相对介质运动,接收者接收到波的频率的变化情况虽然一样,但两种变化的本质机理却不同.前者是由相对波速的变化引起,而后者是由波长的变化引起.根据以上两种情况的讨论,我们可以很容易证明,当观察者和声源同时相对介质运动,即vB≠0、vS≠0时,观察者接收到声波的频率为ν′=(v+vB)/[(v-vS)/ν]=[(v+vB)/(v-vS)]ν. ③该式也可以说是以上两种讨论的综合,如果在vS和vB两个量中有一个为零时,就可得出上面的①、②式分别所表示的两种情况.四、波的多普勒效应的科学应用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所具有的共同特性,不仅声波(机械波)有多普勒效应,光波也具有多普勒效应,天体物理学家正是根据光波的多普勒效应,通过对遥远星系发出来的光进行光谱分析,发现了“红移”现象,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宇宙膨胀论,即宇宙中的遥远天体正在以一定的速度离我们远去;有经验的铁路工人可以根据火车的汽笛声判断火车的运行方向及快慢;交通指挥系统可以根据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指示出汽车的位置及速度.在军事上,可以判定导弹、潜艇的运行方向及速度大小;在天文学上可以测定人造卫星或星球相对地球的运行速度;在医学上,可以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对心脏跳动情况进行诊断.总之,多普勒效应在科学技术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初中物理声波应用教案

初中物理声波应用教案

初中物理声波应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 掌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3. 能够分析声波在科技和医疗领域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声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 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3. 声波在科技和医疗领域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教材或参考资料;3. 教学道具或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声音?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2. 学生回答后,简要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二、声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15分钟)1. 介绍声波的定义: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它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的振动传播。

2. 讲解声波的特性:频率、振幅、波长。

3. 举例说明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三、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15分钟)1. 交通工具:火车、汽车、飞机等发出的声音是由它们的发动机和机械部件振动产生的。

2. 音乐: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如吉他的弦振动、鼓面的振动等。

3. 通信:手机、固定电话等通过声波传递信息。

4. 声音识别:声纹锁、语音识别系统等利用声波的特征进行识别。

四、声波在科技和医疗领域的应用(15分钟)1. 声纳: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特性,用于水下导航和探测。

2. 超声波:在医学中用于成像和诊断,如超声波心动图和超声波碎石。

3. 声波清洗:利用声波的振动作用,用于清洗精密设备和物体。

4. 声波焊接:利用声波的高频振动,用于金属焊接和塑料粘合。

五、小结与作业(10分钟)1. 总结声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以及声波在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2. 布置作业:让学生举例说明声波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并进行简要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声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以及声波在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波的应用。

初中物理教材 声音的波长

初中物理教材 声音的波长

初中物理教材声音的波长案例一:声波的频率范围0.0001Hz~10^12Hz以上,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把(20000Hz~10^12Hz以上)的声音称为超声波,把(0.0001Hz~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可见光的波段频率范围是3.9×10^14到7.7×10^14赫兹,紫外线的波段频率范围大致在8×10^14到3×10^17赫兹之间,而红外线波长的范围大致在3×10^11到约4×10^14赫兹之间。

光波是电磁波,声波是机械波.光波(即电磁波的可见光谱)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声波的速度为每秒340米,人的视觉神经的传递速度为每秒1200~1400米,人的听觉神经的传递速度为每秒800~1200米.声波与光波的更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介质,而后者不需要.声波的多普勒效应与波源、介质及观察者三者之间的相互运动有关.而光波因为没有介质,光的多普勒效应只涉及光源与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

案例二:声源体发生振动会引起四周空气振荡,那种振荡方式就是声波。

1、人对声音的感觉有一定频率范围,大约每秒钟振动20次到20000次范围内,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2、如果物体振动频率低于20Hz或高于20000Hz人耳就听不到,高于20000Hz的频率就叫做超声波,它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

波长是指声波振动一个最小正周期所传播的长度。

(周期是指震子中心回到原点并且速度大小方向不变所需要的时间。

)我们通常利用测量频率与波速来算出波长的大小。

波长=波速/频率。

(频率=1/周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国际单位制: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

1km=1000m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μm=10-6m ;1nm=10-9m 。

3、长度的测量:⑴常用工具:刻度尺。

精确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千分尺(螺旋测微器).⑵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选看: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和分度值的尺子,同时注意零刻度线的位置;②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平行;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③读: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④记:记录测量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⑶特殊测量方法:纸和金属丝-累积法、曲线-棉线法、硬币-滚动法、圆锥类-组合法。

⑷量程和分度值:量程-测量范围。

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

4、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 分(min)。

1h=60min 1min=60s 。

5、时间的测量: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停表、钟表等。

停表的读数:大表一圈30s ,每格1s 每小格0.1s ,小表一圈15分,每格1分每小格0.5分,根据小表的刻度判断是0~30s 还是31~60s ,小表超过0.5分的,秒读数在31~60s 范围。

停表有不同规格,应根据具体表定分度值,读到分度值即可。

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最终结果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有效数字,以保证相同的准确程度)。

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三、运动的快慢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t s v /= 其中: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 ,1m/s=3.6km/h 。

t s v /=可变形为:vt s =,v s t /=。

2、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3、运算过程中注意单位统一,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四、测量平均速度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t s v /=教材23页实验:保持很小坡度的原因,避免小车速度太快,给记时带来困难;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时间;此实验误差主要来源,时间测量的误差。

第二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做传声的介质。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与介质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与介质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快;与振动频率无关。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5、人得听觉: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振动发声→声波传到耳道→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导:头骨颌骨可以传声。

传导性耳聋,可治;神经性耳聋不可治。

6、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就是双耳效应,这些差异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单位是赫兹记作Hz。

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 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

编钟越大音调越低;成年男人音调低、儿童女人音调高;装水的瓶子,敲的话水柱长音调低、吹的话空气柱长音调低。

弦乐的弦短而细音调高,绷得紧音调高(短细紧则高)。

自然灾害、蝴蝶、大象能发出次声波,狗和大象也能听得次声波;蝙蝠和海豚能听得和发出超声波。

3、响度:声音的强弱。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4、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由物体本身决定,是识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

5、区分声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1、声音传递信息:利用可闻声音传递信息;利用回声定位传递信息(声呐);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B 超、探伤)。

超声波穿透能力强,容易反射。

次声波传得远,可监测自然灾害(地震火山台风海啸)。

2、声音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超声波碎石、超声波钻孔切割、超声波加湿器、次声波武器。

转换法(微量放大):轻质小球作用-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产生、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必会模板题1. 2015年5月3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m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成为当今跑得最快的黄种人。

在这次100m比赛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约为( )A.0.1m/sB. 1m/sC. 10m/sD. 100m/s2.如图所示,能正确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象是()3、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婷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婷“坐好,别动!”。

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 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4.小明判断自己乘坐的列车正在向东运动,依据可能是()A. 站台在向东运动B. 站台在向西运动C. 乘警在向东运动D. 乘警在向西运动4、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地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比乙先运动2 秒,甲运动6 秒时通过的路程为 6 米,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 2米。

如右图3所示的a、b、c三条图线中,乙的s-t 图()A、一定是图线aB、一定是图线bC、可能是图线bD、可能是图线c5.为了响应“低碳生活”,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飞过”.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树 B.地面C.旁边的山 D.自行车6.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s—t图像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经过4s甲、乙相遇。

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A.v甲>v乙,s=16m B.v甲>v乙,s=8m,C.v甲<v乙,s=16m D.v甲<v乙,s=8m7.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PM2.5中的“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微米 B.毫米 C.厘米 D.米8.临时停车场内,旅游车和卡车并列同方向停放.小明坐在旅游车内看着旁边的卡车,突然感觉旅游车在向后运动.下列关于旅游车和卡车的运动情况中,不可能发生的是()A.旅游车静止,卡车向前运动 B.旅游车和卡车都向前运动,卡车运动更快C.旅游车向后运动,卡车静止 D.旅游车卡车都向前运动,旅游车运动更快9.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训练。

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前2s内,小华跑较快 D.全程中,小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10.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 2.36cm2.36cm ,则测量结果应记为()A.2.36cmB.2.357 cmC.2.35 cmD.2.4 cm1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选填A或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 cm。

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12.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min行驶了1200m,然后又用0.5h行驶了8km,最后用5min行驶1000m。

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m/s,中途8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m/s,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是 m/s。

13.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A. 5m/sB. 10m/sC. 15m/sD. 20m/s14. 观察如图的停表(秒表),每一小格代表 s,此时的秒表所表示的时间是 s。

15.如图所示(俯视图)以速度v匀速运动的列车车厢里有一水平桌面,桌上有一静止小球A,突然沿图中虚线所示路线运动到B,这时列车正在()A.减速行驶,向南转弯 B.减速行驶,向北转弯 C.加速行驶,向南转弯 D.加速行驶,向北转弯16.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A. 1.5m/sB. 2m/sC. 1m/s D .2.5m/s17.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地点B,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v1≠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则()A.甲先到达B点B.乙先到达B点C.两人同时到达B点D. 不知道v1、v2哪个大,无法判断谁先18.一小汽车以30m/s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0.6s后开始刹车,又经4.4s滑行52m,车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的平均速度为 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