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ppt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ppt课件
推想他人的情感和愿望,从而慎 重地对待自已的行为,不对他人 造成伤害。 消极:宽恕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 坏人,有时甚至打左脸,给右脸。
诚—待人忠诚、老实、忠诚国家、 忠诚皇帝,对朋友也忠诚。 积极:造就了一批“舍身取义,杀 身成仁”即忠君报国的民族英雄。 消极:对皇帝的忠诚有时是愚忠, 皇权被视为至高无上,对小人的忠 诚往往上当。
2、古代文学及艺术是以“善”为价 值取向的。强调教化作用。 3、 政治学,史学、教育均以道德提 升为己任。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1、传统道德规范 男女授受不亲,仁者爱人 “三纲 五常” “三从四德” “三从”即妇人未 嫁从父, 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 妇言、妇容、妇 功。要求妇女讲贞节、修言辞、学 温顺、治丝麻。
神孕育展开阶段。 2、汉唐,第二个阶段,从汉到唐, 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统 封建化阶段。汉代是儒家。魏晋时期, 玄学伦理占居主导地位。隋唐时期, 佛学伦理道德占据主导地位。
3、宋元明清
第三个阶段,宋元明清,是中国 伦理思想的辩证综合阶段。宋明 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以承续儒家道统为帜志,但又充 分吸收了佛教与道教思想的营养, 建立起以儒家为主,充分吸收其 他各家的积极因素的思想体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和——是古代文化精神的凝聚,追求人人相 合,天人合一,社会大同。人应该在万物相 和中求得发展。 积极:把天地之和、人人相合、人心合一作为 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旨归,有较多 的积极意义。家和万事兴,人心齐泰山移, 和气生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消极:“和”的观念使中国人对家庭、群体、 社会关系等有很强的依附性,缺乏独自闯天 下的精神。
2024版《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佛教文化对于心理治疗、 生命教育等方面也有重 要的贡献。
佛教的修行方法对于提 高个人修养和心灵成长 具有帮助。
06
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
书法艺术与鉴赏
书法艺术概述
阐述书法的起源、发展及主要流 派,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
和草书等。
书法技巧与笔法
分析书法的基本技巧,如用笔、 用墨、结构和章法等,以及不同 流派的笔法特点。
01
02
03
《论语》解读
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政 治主张及伦理道德观念。
《大学》解读
探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理念及实践方法。
《中庸》解读
阐述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 及在人生、社会等方面的 应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治理
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理念在现代社 会治理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与个人修养
历代绘画流派及代表画家
介绍历代著名的绘画流派及其代表画 家和作品,如文人画、工笔画、山水 画、花鸟画等。
绘画鉴赏与收藏
探讨绘画作品的鉴赏方法、收藏价值 及市场动态。
音乐舞蹈表演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及主要
特点,如五声调式、民族乐器等。
音乐舞蹈与民俗文化 探讨音乐舞蹈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和 作用,以及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舞
02
03
易行。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 经典,强调万物圆融无碍的
思想。
04
05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 经典,注重止观双修和实相
论。
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01
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 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涉 及哲学、艺术、文学等 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
其中,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许多有益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的重要性,并以具体的例子说明其如何指导我们解决当代环境问题。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重视自然和生态平衡的思想。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而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引导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意识体现在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中。
例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清理墓地并献上祭品。
这种习俗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与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表达。
类似地,每逢农历新年,人们会贴对联、点灯笼等来庆祝,但随之而来的也是对环境的压力。
然而,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习俗,如放鞭炮、燃放烟花爆竹等。
逐渐地,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影响,相应地,一些地方也出台了限制和管理这些习俗的政策。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观念也在建筑和园林设计中得到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例如,传统园林的设计常常会模拟自然环境,通过合理布局景观和水系,营造出独特的生态空间。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使人们能够欣赏到自然的美景,还促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实现。
在当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危机呼唤我们思考并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注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和习俗也可以通过创新和改进来提高环境友好性,例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现在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国际上出现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
其核心思想,就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西方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和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观念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
《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又说:“生生之谓易”。
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
儒家主张的“仁”,不仅亲亲、爱人,而且要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因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世界上的民众都是我的亲兄弟,天地间的万物都是我的同伴)程颐说:“人与天地一物也。
”又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
”朱熹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这样的话很多。
这些话都是说,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和这种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相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一种生态美学的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
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万物之生意”。
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己意思一般。
”又说:“观天地生物气象。
”周敦颐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共有的。
这种体验给他一种快乐。
程颢养鱼,时时观之,说:“欲观万物自得意。
”他又有诗描述自己的快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
”他体验到人与万物的“生意”,体验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浑然与物同体”,得到一种快乐。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知识讲解共39页PPT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9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知识讲解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
十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品PPT课件
第一节 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一、 传统伦理道德在古代社会的地位:道德至上 中国社会生活中,道德的影响是大的。中国文化的 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 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 厚德载物为理想。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 人兽之分,突显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德性作为人兽 区分的根本。
写在最后经常不断地学习Fra bibliotek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你的到来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在今天,经过扬弃和创造发展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对人类社会的价值提升依然有普遍意义和现实意义。 如“五常”:仁、义、礼、智、信,尽管有时代性 和阶级性,也含有普遍性和超时代性的意义。在今 天,爱人民(仁)、明正义(义)、有礼节(礼)、 辨是非(智)、守信用(信),还是必要的(见张 岱年《文化与价值》)。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和法律一样,是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社 会生活秩序与个体生命秩序的设计。不过,伦理 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规范,它以追求人的道德自觉 为最高目的,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 的深层设计。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 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 践中逐渐提炼出来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核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国文化 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3、诚信知报:“诚”就是真实无妄,诚于自己的本性, 待人诚恳。“信”就是言行相符,言必果,说到做到, 遵守诺言,守信用、讲信誉。“知报”就是知恩必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在中国人眼里,恩 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都是被谴责的对象,《东郭先生 与狼》、《农夫与凉僵的蛇》都是这种寓言。
传统风俗的生态伦理观
传统风俗的生态伦理观传统风俗是一个地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风尚、习惯的总和,作为一种社会传统,对社会成员有较强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制约作用。
我国自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关于风俗的文化概念,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是指风土等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俗"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
传统风俗兼具自然与人文的特性,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方式,是人类环境文化的"活化石"。
随着现代社会先进科技的应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但是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明显,尤其是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活形态。
要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最根本的是要唤醒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正确规范人类的行为。
传统风俗是几千年来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中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是解决生态破坏和文明冲突的有效方法,有利于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
1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观我国的传统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不同地区、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同,风俗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不相同,因此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
各民族、各地区的风俗虽有很大差异,但是在生态伦理方面却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涵,尊重生命、崇敬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是各民族、各地区传统风俗的共同之处。
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各地区、各民族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下和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信念的道德规范。
1.1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形成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源自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主要是指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社会条件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基本内容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 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本次演示将从介绍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 思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入手,围绕其核心思想、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现实意义等 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整体, 二者不可分割。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以达到天地人三才的协调 与平衡。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提醒我们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存 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因此要珍惜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设计师们希望通过家具的设计,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舒适 和自在,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在精神追求方面,“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家具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种思想使人们更加注重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在家具的设计中, 人们更加强调自然美,以及材质的选择和运用。例如,许多设计师会选择用天然 的木材或者竹子来制作家具,以此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此外,在家具的 设计中,人们还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功能的划分,以此来满足人们对于舒适生活的 追求。
茶几通常被设计成方形,这象征着天圆地方的理念;茶具的材质通常为瓷器 或紫砂,这不仅代表着大地的气息,而且也象征着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在现代,中国家具的设计更是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许多设 计师在创作过程中,都尽可能地融入自然元素,使家具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例 如,有些设计师会将竹子、木材等自然材料融入到家具设计中,以此来表达对自 然的敬畏和尊重。此外,现代家具设计还非常注重舒适感,这也可以看作是“天 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
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方面,孔子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他认为,人道源于天道,而天道的核心是“仁”,因此人道的核 心也是“仁”。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儒家主张以仁心待物,将心比心,推 己及人。同时,孟子提出“尽心知性则知天”,认为人的本性源于天,而天则代 表着自然。因此,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按照本性生活,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 界。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和谐,生生不息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和谐,生生不息01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和谐共存一般说来,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所持的是一种“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思维方式,而“天人合一”、“天人一体”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最主要区别之一,这种区别决定了中西文化不同的性格及发展走向。
天人合一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自然中心主义,它是一种整体系统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把人类与自然环境看作是一个大化流行、生生不息、一气贯通的生命整体,这是中国文化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那么,“天”是指什么?不同流派、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天”有各种不同的含义,如人格之天、命运之天、义理之天、自然之天等。
今天我们在天人关系中所谈论的“天”是指自然之天,是指外在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这就与我们今天对天的理解相似。
在儒家看来,作为自然之“天”有其恒常不变的秩序和运行规律。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虽然不言语,无声息,但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四时依然在交替轮回,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依然在生灭变化;孟子也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意思是说,天那么高,星辰那么遥远,如果了解了星辰过去的运行规律,那么,千年之内的日至都可以推算出来。
荀子也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有其恒常的运行规律,不因为尧的存在而存在,不因为桀的灭亡而灭亡。
他们所要表达的是这样一个道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虽然变幻莫测,但都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可以被我们人类所认识的。
只有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够做到趋利避害、逢凶化吉;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一句话,自然界就是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实体。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自然界既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独立存在,它与我们人类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先有自然界,还是先有人类?这个问题现在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但在远古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则是相当模糊的。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其中,“天人合一”是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一思想源于道家、儒家等学派,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体系。
首先,“天人合一”体现了一种整体系统思考的方式,把人类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对立的存在。
在这种思想下,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的行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这不仅体现在思想观念上,还体现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
比如,在古代,人们提倡“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在当代,这种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还强调了适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采和破坏环境。
这一点对于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传统,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适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
这种传统思想对于当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10章环境伦理观PPT课件
47
13.将废弃物分类卖给回收站(废纸、废玻璃、 废塑料),将有害物质个别处置
14.不随意丢弃废电池 15.旧鞋钉掌,延长使用寿命 16.使用节能、节水的洗衣机、洗碗机,保证
这些机器装满物品时使用 17.洗后衣物日晒凉干,减少使用烘干机 18.一周少用一次洗碗机,一年可省千升水
48
19.用过的水再浇花 20.婚宴不宜铺张浪费,聚会方式可改为健身
16
③处理人与万物关系的道德法则 老子哲学从自然自然和人道规律的一致性中, 引申出处理人与万物关系的道德准则。“知止不 殆”,“知足不辱”是道家道德准则的集中体现。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 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 以长久。”
17
⑵儒家的环境伦理意识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从根本上讲与道家 是一致的。它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因此人对自然应采取 顺从、友善的态度,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为最终目标。
31
五、环境伦理观的产生
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涉及人 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何者为正当、 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负有什 么样的义务等问题。
32
1.生命中心主义
观点:不仅动物有“权利”,而且包括植物 在内的所有生命体都有其自身的“固有的价 值”,都应当受到同等的尊重。
目的: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避免被人类伤 害。
26
⑶佛学的环境伦理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尊重生 命的思想表述的得最完整的是佛教禅 学,如果剔除其中附加的宗教的神秘 内容,可以看到,佛学理论中所阐发 的生命观,包含了丰富和深刻的环境 伦理思想。
27
①万物平等的生命意识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伦理思想评析 (4)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伦理思想评析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深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伦理思想的特点和意义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探讨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和亲近自然的态度。
其次,介绍生态伦理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如“天人合一”、“天道人和”等。
最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生态环境保护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伦理思想,人与自然,和谐观念,生态环境保护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互相依存。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对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的评析成为当代研究的热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
这种和谐观念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山水诗与画。
古人对大自然的景色赞美与描绘,透露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
同时,他们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观念体现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故和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是《庄子》中的“齐物论”。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并倡导“无为而无不为”、“无源而有流”等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还有关于农业文化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四时之义”。
这些文化经典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尊重,对当代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生态伦理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表现形式。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天道人和”的观念。
这一观念起源于易经,认为天地之道是和而不同的,人应该顺应天地之道,与自然界保持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中,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传统习俗和节日与生态伦理思想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课件PPT
2、妻之父。《尔雅·释亲》:“妇之父为婚。”
姻也有两义:
1、婿家,《说文·女部》:“姻,壻家也,女之 所因,故曰姻。”《白虎通·嫁娶》:“姻者, 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2、女婿的父亲。《尔雅·释亲》:“壻之父为 姻。”
现代婚姻
现代婚姻革命的核心是自由 现代婚姻的两大支柱爱情和责任 社会的发展,导致婚恋观念多元化,甚至
极端化
网络热词折射出婚恋的光怪陆离
闪婚、闪离、试婚、网婚、隐婚、不婚、 裸婚、小三;亚偷情 ;爱情备胎;大肚新 娘;婚内分居;凤凰男、孔雀女、经济适 用男、简单方便女
剩斗士 25-27岁为初级剩客,称“剩斗士”;28-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德、容、言、工
七出 :不顺父母 无子 淫 妒 有恶疾 口多言 窃盗
女有五不取: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世 有刑人不取,世有恶疾不取,丧妇长子不取。
三不去:妇有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 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后富,不去。
陆游与唐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பைடு நூலகம்讲 彭庭松
第三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内容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有两种:
一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 升为理论的规范;
二是在世俗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规范。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 而以善为核心。
“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故曰:昏礼者,礼本也。”
《易经》亦云:“天地纲组,万物化醇;男女构精, 万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 重人伦,广继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