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教案标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3. 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3.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2.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经典文献、重要概念和理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教学资源:1. 课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安排引入 1. 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音乐等素材,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问: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了解?讲授法5分钟知识讲解 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
讲授法15分钟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讨论法20分钟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讨论法10分钟总结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并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讲授法5分钟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的小论文。
讲授法5分钟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评价的准确性和深度;3. 学生完成的小论文的质量和内容。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2.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讲解,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绪论一、文化的界说(一)中国“文化”概念的演变“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系辞下》“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教化。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象传》‚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刘向《说苑》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冯天瑜文化即人化。
——庞朴(二)西方“文化”概念的演变‚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一切的能力与习惯。
‛——泰勒(1871)‚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亨廷顿(1945年)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和学习得以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构成(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文化的构成:‚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化是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业种业果而言‛。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狭义文化:‚文化是对军事、政治、产业而言‛,‚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种‛。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文化是一种‚总合体‛,‚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合体;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单独叫中国文化。
‛——冯友兰三、文化的属性1.民族性2.时代性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总结1000字左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总结1000字左右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藏,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
它包含了众多方面的内容,如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
下面我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仁爱、和谐和忠诚。
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等影响深远,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道教和佛教两大主要宗教信仰。
道教注重个体的修炼和与自然的融合,追求无为而治,强调生命的平衡和谐。
佛教则强调人的慈悲与智慧,倡导超越世俗的追求和涅槃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也是独具特色。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
这些作品以婉约、含蓄、意境深远而闻名于世。
中国传统绘画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形式独具特色,注重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礼仪习俗,尊重长辈、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庆祝方式。
此外,传统的婚礼、葬礼等仪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礼仪的重视。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心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继续发光发热,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国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答案:D2. 被誉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是: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A3. 中国传统戏曲中,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的是:A. 京剧B. 黄梅戏C. 越剧D. 豫剧答案:A4.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B. 圣诞节C. 端午节D. 中秋节答案:B5. 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夏季开始的节气是:A. 立夏B. 立秋C. 立冬D. 立春答案:A6. 中国古代的“五经”包括以下哪些经典?A.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B. 《诗经》、《尚书》、《论语》、《易经》、《春秋》C. 《诗经》、《尚书》、《礼记》、《孟子》、《春秋》D.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道德经》答案:A7.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A. 王羲之的《兰亭序》B.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C. 苏轼的《寒食帖》D. 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答案:A8.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开始于: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明代答案:B9.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A. 陶瓷B. 刺绣C. 油画D. 竹编答案:C10.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包括以下哪些作品?A.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B. 《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三国演义》C.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D. 《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金瓶梅》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美德?A. 孝顺B. 忠诚C. 勇敢答案:ABCD2.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包括以下哪些人物?A. 西施B. 王昭君C. 貂蝉D. 杨贵妃答案:ABCD3. 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乐器?A. 古筝B. 琵琶C. 吉他D. 笛子答案:ABD4.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包括以下哪些建筑?A. 黄鹤楼B. 岳阳楼C. 滕王阁D. 鹳雀楼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医学?A. 中医B. 西医D. 蒙医答案:A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最喜欢的章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最喜欢的章节
摘要:
1.引言: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内容和价值
2.喜爱的章节:详细介绍最喜欢的章节及其内容
3.章节价值:阐述该章节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4.结论:总结文章,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它涵盖了从先秦到现代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内容丰富,价值深厚。
对于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宝典。
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部分。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哲学流派的主要思想,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道家思想则主张人应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墨家思想则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的道德行为应以利益他人和社会为主。
这些哲学思想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过时,但在古代,它们是社会行为的指导原则,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除此之外,这一章节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哲学故事和寓言,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庄子的“逍遥游”等,这些故事和寓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哲学思想,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享受故事的乐趣,又能理解哲学的深意。
我认为,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它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因此,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本内容丰富、价值深厚的著作,而其中的古代哲学部分,更是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让我对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民族,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其中,古代先贤如孔子、老子等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构建中国社会秩序、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古代的文学艺术,我了解到古代诗词曲赋等文学形式在表达情感和传达思想方面的独特魅力,这对于提高我的文学素养和情感品质有巨大影响。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包含了儒、道、佛三家学说,通过研究其思想特点,更好地了解到如何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中运用合适的思想观念。
最后,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传统文化强调了人文情怀和道德伦理,但也能发现它在部分科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如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天文测量技术、纸张制造技术都曾有过历史性的贡献,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我不仅认识到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文化基础,还更好地了解到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我希望今后我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传统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正确理解传统文化
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今天的眼光看过 去是方法上的错误;
4、学习传统文化应“取大同”而“辨小异”
诸子百家的思想大体上是拯救世风回归道德,虽然
从策略上有所不同,但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智者 看“同”,俗者察“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我们只了解别人,而不
知道自己,这是一种愚昧。
2、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以及全世界华
人的凝聚力。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令世界震 服,近代的落后不应该成为我们自卑的理由
中国文化不仅在过去,就是在现在仍然是世界文化
的奇葩,近代的落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因此而 小视她的伟大。
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彩画、装饰,个人修养等。“文”与“质”“实” 相对。《论语· 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易· 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说文》:化,教行也。 从人从匕。甲骨文为 象二人一正一倒。“化”不仅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 改变,同时具有化生、教化的含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兵家文化; 传统道德文化、传统教育、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科学 技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 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 茶文化、瓷文化 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不应被称为“国学”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文”与“化”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易· 赉· 象
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 易正义》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 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教化功能
•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受文化的熏陶,形 成特定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的过程。
• 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结构整合三个方面。价值整合是整合功能中最重 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才有结构和行为的协 调。一个社会中的人们,价值会有差异,但经由 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达 成大体一致的观念。规范因增加值需要而产生, 由文化的整合使之系统化和协调化,并使规范内 容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把社会成员的行为 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社会的异质性越强,分化 的程度越高,多元结构越复杂,从而功能整合的 作用愈加重要。
• 所谓的规范性文化,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 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 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 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 文化。
• 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 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 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
• “化”之本义,为“改易”、“变化”、“生 成”、“教化”。
• 例如
•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庄子·逍遥游》)
•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黄帝内经·素 问》),
•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经·系辞 下》)。
• 文”与“化”并联使用,迄今为止,最早 见诸文字的是《易经》:“观乎天文,以 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 易·贲卦·彖传》),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关于 文化的最早的提法。对此,孔颖达释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 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孔颖达“以诗书礼乐来教化天下” (即“以文教化”)来解释“文化”的意 思十分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电子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电子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拥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文化,是宝贵的社会文化资产
之一。
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汉文化,和更早的夏文化,属于中国最原始的传统
文化形式,从古至今,一直有着巍然之势的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民族精神、弘扬民族大义、抚慰民族情怀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用处,对高校和高等教育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受到了高度评价,也吸引着世界上无数热爱中国文化的
人们。
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大力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融入学校,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出他们古时文化的洞察力,希望学生能体会古典文献中的精髓,把最深奥的文化灵感传播出去。
在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知识精英中占有重要作用。
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又把它当作加强师资队伍与学生修养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术领域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阐释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
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备受鼓舞,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尽自己的努力,今后传统文化将得以延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遗产,是尊重古老文化、致敬贤
良精神的有效平台,高校和高等教育也应当发挥关键作用,不断努力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中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涵盖了许多领域,如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概述。
历史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逐渐发展演变。
早期的中国文化主要以祭祀和追溯祖先的传统仪式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了文字、礼仪、音乐、艺术等多个方面的文化特征。
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标志,如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礼乐制度等。
中国传统文化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顶峰,由此形成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尊重家族和社会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族和社会的价值观,强调孝道、忠诚、友谊等。
家庭被视为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基本单位。
中国人相信,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关注道德和伦理观念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道德和伦理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仁爱他人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重要地位。
尊重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这些艺术形式通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出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审美和精神追求,通过艺术表现传递情感和思想。
尊重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古代文人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哲学思想,如道家的“自然无为”,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念。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依然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参考和源泉。
再次,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方法。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可能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需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包含了各种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科学发展,以及丰富的生活习俗。
它们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智慧结晶。
一、哲学与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它的哲学和道德观。
儒家思想,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主张仁爱、忠诚、礼敬、智慧和信实。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佛教也在中国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这些哲学和道德理念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运行。
二、艺术与文学中国的艺术和文学传统同样丰富多彩。
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都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无比的魅力。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技艺展示,更是情感表达、思想交流的媒介。
同时,中国的传统建筑,如庙宇、宫殿、园林,体现了和谐之美和对自然的尊重。
三、科学与技术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有深远的历史。
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对全世界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外,中医、天文、算术等领域的研究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生活习俗与节庆中国的生活习俗和节庆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充满了家庭和社区的团聚与欢乐。
婚丧嫁娶等重要事件,也有一整套的习俗和仪式。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代表着多元、精致、和谐的生活哲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流淌着古老而深沉的智慧。
它包含了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演进中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创造,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然而,面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发挥出新的活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文化,提取其中的有价值元素,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构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贡献力量。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三节 文化的广阔性、复杂性
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既广阔又复杂。因为人类所触及的一切皆为文化。诸如历史的、 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制度的、行为的、科学的、工业的等无一例外地都包 含在文化之中,这种广阔与复杂,人们是无法用有目的的语言技术简洁、扼要的 方式来表达。在这种难题面前,我们只有对文化的内容进行总体的把握和概括。
“文”与“化”合成一词是在西汉以后,刘向的《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 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化”取其文明、文雅、文治、教化的意义,也是指以文化人用文来教 化人。我们看到“文”的内容包括了道德、风尚、习俗、教育等人文形态,文是 用来教化人、教育人的手段和工具;“化”成为了动词,包含了教育、影响、变 化等发展的动态表现。
二、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
民族性也称为国度性,民族性的特征是文化的基本属性。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反映出了不同民族的 个性。比如中国人过的中秋节、除夕、元宵节、春节、端午节等,西方 人过的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这些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里,蕴含 着浓厚的民族情结,它能使几十亿的人们在同一时间,怀着相同的观念 和情感,去做同样一件事情,实现同一个目的。
三、文化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并随 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历史进程中,有的文明逐渐消失,有的文明被另一 种更高的文明取代。
例如19世纪中叶,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于是封建文明逐渐被淘汰。到了20 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成了经济繁荣、独立自主的国家,现代文明正在不断地、 迅速地发展。
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一体化
文化内容是广阔的,也是复杂的,把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简单 和粗俗的。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创造的一切都具有“精神”的成分和色彩。哲学、 宗教、科技等所表现的现象是不能简单来划分物质或精神。桑田、宫殿建筑、万 里长城等不能分清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物质精神化、精神物质化,是文化 内容复杂与宽阔的体现。在学习和研究文化的实践中对物质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不 能脱离精神文化,对精神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同样不能脱离物质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文化:指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于自然和社会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
(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一切活动)。
广义: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利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客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狭义: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
一是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二是,中国文化根深叶茂,有着异乎寻常的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把选官和教育相结合。
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选拔、使用的社会性管理制度。
科举制有隋朝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
民俗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民俗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维类型和价值观念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
体现在衣饰、饮食、节庆和婚姻家庭方面的民俗文化。
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1.文化的特征(1)同一性(2)时代性(3)民族性(4)地域性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源流和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1.多态的地形、地貌2.多样的气候环境3.辽阔的地域4.多民族的融合(1).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2)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交融(一枝独秀、自成一体、具有很长的生命力(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社会政治环境1.社会政治环境特征(1)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2)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宗法制为基础的社会组织2.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宗法: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系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和总结。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华夏文明,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儒家思想的兴起,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传承。
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佛教、道教等外来文化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
在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形成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义强调道德准则和正义观念;礼则是指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智则是指智慧和学问的追求;信则是指诚信和守信的重要性。
这些核心价值观贯通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易经》、《尚书》、《礼记》等典籍。
这些经典著作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中国音乐以古琴、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强调音乐的韵律和情感表达;中国舞蹈以古典舞和民间舞为主要形式,注重舞姿的优美和舞蹈的表达力;中国戏剧以京剧、豫剧等为代表,强调角色的表演和唱腔的演唱。
这些艺术表现形式都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 中国传统社会独有的特点是中国传统 文化形成和开展的生长点
• A、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开展缓慢性 • B、具有自大性和封闭性 • C、农业性和宗法性
• 至于商业,在统治者眼里,害 处: 其一,商业是破坏和损耗社会财 富的根源。
• 其二,商业会导致自由化思潮, 影响社会稳定之大局,妨害以德 治国
• <吕览.上农>云:“舍农而事末那 么不令,不令那么不可以守,不可 以战。民舍本而事末那么其产约, 其产约那么轻迁徒,那么国家有患, 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又云: “民舍本而事末那么好智,好智那 么多诈,多诈那么巧法令,以是为 非,以非为是〞。
• 行为文化有三个特征:
• 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 • 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 • 三是时间上一代传一代。
〔4〕心态文化
•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心理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 心态文化大致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社 会意识,可以再细分为社会心理和 社会意识形态。
• 3、从时间的层面即文化的时间差 异性考察,文化又可划分为不同历 史阶段的文化:
•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 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 培养、教育、开展、尊重,并由此 引申为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培 养。
〔1893--1988〕
• 梁老先生“文革〞打油诗 • 十儒九丐古时有,而今又名臭老九。 • 古之老九犹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 • 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知识有。 • 倘假设马列生今世,也需揪出满街走。
• 孙中山先生所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 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 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 第六、 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
• “和〞作为哲学范畴,是指对立面的统 一。“和实生物〞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书中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田广林在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阐述。
田广林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诚信”等价值观念。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礼仪和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田广林在书中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体系,包括了诗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例如,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融合了不同地域、民族和社会阶层的文化,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田广林进一步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提升。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提倡“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单位,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在社会层面,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田广林在书中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瑰宝,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田广林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以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在古代中国,思想文化通常包含儒家思想、道家思 想、法家思想还有佛教,以及历史和文化遗迹。
6
1 2 34
The ethos of humanism
The ethos of naturalism
The ethos of “odd and even principle”
The ethos of “communication” or
“absorption and assimilation”
8
The ethos of humanism
9
The ethos of naturalism
古代中国,物 质文化、社会文化、 精神文化都是在农业 的基础上产生的。由 于农业需要,人与自 然之间的关系理论很 早产生。
10
The ethos of “odd and even principle”
11
The ethos of “communication” or “absorption and assimilation”
12
传统文化在 现代文化中的价值
13
THANK
YOU!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中国传统文化
1
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的总和就是传统文化。
21世纪的文明冲突将影响 世界政治
影响
西方文明、东方的儒学文明、伊斯兰文明、 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 明,还有非洲文明。
人与自然关系 的最有力表现就是道 家思想。道家经典名 著是《老子》,也叫 《道德经》,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 根源,是世界一切物 质的本体。
另一部道家经 典《庄子》,强调人 们应该尊敬、热爱、 保护自然。这包括了 对自然生态平衡的保 护。以一种探索和理 解其组成和性质的方 式来认识自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包括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礼仪等方面的传统。
下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论:
思想和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治理原则,强调和谐、忍耐、平衡和中庸之道。
文学和诗词:中国的文学作品源远流长,包括诗词、小说、戏剧等形式。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抒发思想,如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广为传诵。
经典和典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经典和典籍,如《论语》、《道德经》、《史记》等,这些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和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美学和艺术的培养,包括绘画、音乐、舞蹈、剧院等艺术形式。
中国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闻名于世,中国音乐注重和谐与平衡。
礼仪和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道德观念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孝道、礼貌、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念被广泛传承和弘扬。
中医和养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医理论和养生观念被广泛应用和传承。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和谐,通过调
理身体的阴阳、气血、经络等来维护健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道德准则和生活指南,也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宗派 的建立 在我国,根据不同佛经而作不同解释的十 三宗也迅速在此时期逐渐形成各自的体系。 他们是:毗昙宗、成实宗、三论宗、涅盘 宗、律宗、地论宗、净土宗、禅宗、摄论 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这 些宗派创立后,随着隋唐中国对外交通的 开拓,不久即传播海外。
近 元 的宋 隋 荣魏 传 佛 代 明 发朝 唐 晋 入 教 的 清 展三 的 南 中 的 变的 教继 北国产 通传 承 生 合 朝 承 一 的 后 繁
佛教的产生
佛教(Buddhism):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传说在2500多年前, 佛祖释迦牟尼当初还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年青王子 乔答摩·悉达多。他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 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有一次他在菩提树下静 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 的时候,终于获得大彻大悟,修炼成佛陀。 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 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 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 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 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 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承汉之后
,
支谦、僧会天竺、安息、康居的沙门如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等先 后来到魏都洛阳,从事译经; 等前往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弘法。支谦深得孙权礼遇,拜为博士; 并为康僧会建立寺塔。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昙无德羯磨》一卷。此 外康僧铠还译出《郁伽长者所问经》和《无量寿经》等4部。 吴国译经,始于武昌,盛于建业。支谦专以译经为务,所译典籍广涉 大小科经律,共88部,118卷,现存51部,69卷;康僧会译出《六度 集经》9卷等。当时译经,大小乘并举。小乘经典强调禅法,注重守 神养心(“守意”);大乘偏重般若。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教义 的宣传、研究,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此外,这个时期的寺塔建筑、佛像雕塑也各具规模,但今存极少。 昙柯迦罗、昙谛精于律学,译出摩诃僧祗部的戒本《僧祗戒心》一卷。 主张僧众应遵佛制,禀受归戒,为汉地佛教有戒律、受戒之始。
隋文帝下诏在五岳胜地修建寺院各一座,并恢 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佛像。在首都 大兴城(汉长安城东南)建立了执行佛教政策 的国家寺院——大兴善寺。仁寿(601~604) 年间在全国建立了111座舍利塔,并广置译场, 罗致中外译师、名僧进行翻译、疏解佛教经典。 炀帝继文帝的保护佛教政策即在扬州建立了著 名的慧日道场等,作为传播佛教的据点,并继 续发展前代的译经事业,佛教十分兴盛。仁寿 年间,全国有重要寺院3792所,度僧23万人, 写经46藏328616卷,修理旧经3853部,营造大 小石像尊修复旧像1508940尊。
(3)大乘般若空观即是老子的虚无说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无”,人们以此来解释佛教真如性空说, 把大乘空宗一切皆空的思想说成就是老子的一切皆本无的思想
(4)用中国传统的鬼神说来解释佛教的三世因果报应说 中国传统思想中也讲到祸福报应的事。“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 者祸来”(《论衡·福虚》),但只承认祸福报应降及本身,并不讲来 生受报事。而佛教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因果报应,这就讲到了 过去和来世受报的事,那么这里就有一个连续三世因果报应的承担者。 这个承担者是什么呢? 汉代人则用中国传统的鬼神观念,所谓精灵不 灭来解释佛教的三世轮回报应之说。这样宣扬灵魂不灭说,就成为中 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
传入中国
西汉武帝时汉代经过多年黄老之术的修生 养息后进入了鼎盛时期。 当时汉王朝经济、政治、军事力量都十分 强大,其势力影响到边远地区,影响到西 域诸国(主要指现今新疆天山南北路和现今 中亚的阿姆河流域)。 汉武帝时期十分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陆 续开通了路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
印度阿育王时代佛教兴盛,影响已及中亚。汉建元 二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39~前~126),张骞出 使西域期间,曾在大夏见到从鳊贩运去的蜀布、邛 竹杖,说明当时中印之间已有民间往来,可能佛教 也随之传入汉地而释老志又载,张骞出使西域归国 后,谓大夏之邻有身毒国,尝闻浮屠之教;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大月氏侵入印度,建立贵霜王朝, 而其王迦腻色迦大弘佛法,被后世佛教推为护法明 王之一。西汉末年,信奉佛教的西域国之一大月氏 派遣使臣伊存到达西汉首都长安,当时博士弟子秦 景宪专门听他口授佛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 从此,佛教就逐渐在中原流传开来
东汉末年牟子作理惑论,一方面揭示佛教 之真正面目,将其自方士、神仙家中析出; 一方面调和儒、释、道三家,阐论佛教思 想非但不与儒、道相互抵触,且有相辅相 成之效。
汉代属佛教初传时期,人们对印度佛教尚缺乏应有的认识,而汉代黄老方术 思想盛行,因此人们也就用黄老神仙方术的神仙思想来理解佛教,把佛教当 作为黄老道术的一种,所以当时人们把佛教叫做“佛道”,把佛看做是与中 国的神仙一般。因此一般佛教史学者把汉代的佛教称之为佛教方术化时期, 这是有道理的。 其汉代佛教思想的具体特点是: (1)佛即之神 其佛教传人中国时,释迦牟尼佛早已被神化,具有无边的法力。而神化了 的释迦牟尼佛正与中国两汉时代黄老方术把老子神化相一致。因此当时人们 也就很自然地用中国的神仙来看待佛教中的佛,佛与神也就合二而一了。 (2)佛教的涅檠寂静即是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 佛教讲的涅槃寂静,汉代人则把它理解为老子所说的清静无为,因此“无 为”两字成了“涅檠”的古译语。袁宏《后汉纪》中亦说:“沙门者,汉言 息也。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佛教用贪爱与贪欲来解释人生苦难的 原因,因此主张要消除爱欲,而这一思想正与老子所主张寡欲、无欲、去奢 等思想相一致。
魏晋南北朝的繁荣
东汉时代处于佛教初传阶段,信徒多以现世的、功利的道教信 仰形式来接受佛教,视佛陀为具有禳灾招福、不老长寿等灵力 之神只,视大力传道之西域沙门为巫祝、神仙修行者等。而我 国固有之儒家、道教等,难免对此一外来宗教产生极大之排斥 作用,故佛教也并未能够立刻的遍地生花。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是无尽的战乱,“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是当时真实的反映。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 剥削,陷入极端的痛苦之中。 佛教的教义所宣扬的思想,为无助的人民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 成为人民摆脱现实世界苦难的精神支撑,再加上当时的现实环 境,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
三、佛教流行的危害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 利用佛教麻痹人民,以巩固他们的统治。 在当时的年代,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大修寺 塔。寺院侵夺百姓的命根子——土地、房产; 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家荡产,大量 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寺院地主又剥削下层僧 尼和寺户,积累私产,再用高利贷盘剥人民。 所有上面所说这些,都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综上所述,汉代的佛教已经是汉代人所理解的佛教, 它已大不同于印度的佛教,而是汉代黄老方术化了 的佛教。这种佛教是初期的中国化的佛教,可以说 当时的中国人尚缺乏对佛教的应有认识,完全是站 在中国固有思想(主要是黄老方术思想)的立场,来 看待和理解佛教的产物,还没有能真正了解佛教思 想的精神实质,这也是佛教初传时期一种不可避免 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正由于印度佛教能与中 国的黄老方术思想结合起来,实现了佛教的方术化, 也才能使佛教得力于黄老方术而能在中国得到广泛 流传的,所以汉代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应占有着一 个重要地位。
北魏文成帝在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孝文 帝迁都洛阳后,为纪念母后开始营造龙门 石窟。北魏末,流通佛经共计415部,1919 卷,有寺院约3万余座,僧尼约200余万人。 北齐僧官管辖下的僧尼有400余万人,寺庙 4万余座。 在此时期,有大批外国僧人到中国弘法,中 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北印度巡礼 游学,携回 大批佛经。
隋唐的继承
佛教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无论在思想上 和经济上都为隋唐时期创立具有中国特色 的佛教宗派创造了条件。 昙花一现的隋帝国瓦解后随之而来的是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上顶峰而成为了当 时世界最强大的帝国—李唐王朝 唐朝帝王虽然自称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后裔, 尊崇道教,但实际上是采取道佛并行的政 策。
东汉明帝时,派人到大月氏求佛经,请来两名僧人, 并用白马驮回一些佛经,在首都洛阳兴建了中国第 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东汉后期,西域的一些 名僧相继来到中国,在洛阳翻译佛经,梵僧即于此 译出四十二章二章经首先为迦叶摩腾、竺 法兰二人译出。迦叶、法兰二人另译有十地断 结、佛本生、佛本行、法海藏等经。 系质帝时安世高入洛阳,译有安般守意、阴持 入、大小十二门、修行道地、人本欲生、阿毗 昙王法、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阴喻、 转法轮、九十八结等经。灵帝时支娄迦谶至洛 阳,受支亮之襄助,译有般若道行品、首楞严、 般舟三昧经,及兜沙、宝积经等大乘系之般若、 方广、华严等诸部经,至此大乘佛教始渐受重 视。
唐时中国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上的阐发无论在深 度和广度上都超过前代,因此为建立具有民族特点 的很多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创造了通俗的俗讲、变文 等等文艺形式。 在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方面,建树很大,丰 富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 在唐时有大批外国僧侣、学者来我国从事传教和译 经事业,中国也有不少僧人不辞艰辛支印度游学。 中国佛教宗派开始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和印尼, 加强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宗教、文化和商业的 关系。
但是,到了会昌五年(845),由于社会、 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发生了大规模的禁 佛事件。武宗下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 坏佛寺,佛像,淘汰沙门,勒令僧尼还俗。 据《唐会要》记载,当时拆毁的寺院有 4600余所,招提、兰若等佛教建筑4万余所, 没收寺产,并强迫僧尼还俗达260500人。 佛教受到极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