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共117页

合集下载

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底栖动物调查方法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水底或附着在水底的动物。

调查底栖动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物搜集和环境监测。

生物搜集是指通过对水底沉积物或水样中底栖动物的采集和分析来了解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等情况。

下面是生物搜集的具体方法:1.沉积物样本采集:可以使用铲子、铁铲或底栖动物捕捞网等工具将沉积物取样。

根据研究目的,可以选择不同深度的采样点,并将样本收集在标记好的容器中。

2.水样采集:可以使用水样采样器具或直接将水样倒入采样瓶中。

注意选择不同深度的采样点,并尽量避免悬浮物的干扰。

3.沉积物和水样的处理:将采集的沉积物样本进行筛分和挑拣,将目标底栖动物收集到容器中。

对于水样,可以用过滤网过滤沉淀物,然后将过滤液中的底栖动物留取。

5.样本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类鉴定等方法,对采集到的底栖动物进行种类的判定和数量统计。

此外,还可以分析底栖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等信息。

除了生物搜集,还可以通过环境监测的方法了解底栖动物的情况。

环境监测主要是通过研究水质、沉积物特征以及环境参数等,来评估底栖动物的生境质量和生态状况。

下面是环境监测的具体方法:1.水质监测:通过采集水样,测量水的温度、pH值、溶解氧、水体浑浊度、营养盐和重金属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程度和酸碱度等情况。

2.沉积物监测:采集沉积物样本,分析其质地、有机质含量、颗粒大小和重金属等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反映沉积物的污染程度以及对底栖动物生存的适宜度。

3.环境参数监测:监测和记录水体的流速、氧气含量、水深、水动力学条件等环境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底栖动物的生存和繁殖都有重要影响。

4.数据分析和评估:将采集到的水质、沉积物和环境参数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底栖动物的生境质量和生态状况。

比较不同监测点或不同时间的数据,可以判断底栖动物的分布情况和环境变化对其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底栖动物调查时,我们应该充分了解研究对象的生态特征和生境需求。

《底栖生物采集方法》课件

《底栖生物采集方法》课件

采集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能 够反映该区域底栖生物的分布 和数量情况。
样品的质量控制应贯穿于采集 、处理、保存和运输全过程,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5
底栖生物采集的注意事项
遵守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
遵守国家及地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 法规,确保底栖生物采集活动合法合 规。
避免采集受保护的物种,确保采集活 动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
笼诱法
笼诱法是一种利用笼具诱捕底栖生物 的方法。
笼诱法可以在不同水深和底质条件下 进行,但需要注意笼具对底栖生态的 影响。
笼具的材质和结构需要根据采集的底 栖生物种类和习性进行设计。
笼诱法采集到的底栖生物需要妥善处 理和保存,以避免损伤和死亡。
04
底栖生物的样品处理和保存
样品的处理
采集的底栖生物样品 应及时处理,避免样 品腐烂或被污染。
地区的生态状况。
避开污染源
02
避免选择靠近工业废水排放口、城市污水管道等污染源的区域

考虑环境因素
03
如潮汐、水流、底质类型等,对底栖生物的分布和数量有较大
影响。
采集时间的确定
1 2
根据潮汐变化选择合适的时间段
潮汐变化会影响底栖生物的活动和分布,因此应 根据潮汐表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
避开恶劣天气
避免在极端天气(如暴雨、台风等)下进行采集 ,以免影响采集效果和安全。
采集工具的准备
01
02
03
04
采集网
用于从底泥中捞取底栖生物, 根据采集的生物大小和种类选
择合适的网目。
采集桶
用于存放采集到的底栖生物, 底部应有过滤网防止底泥混入

手套、鞋套

第四章(一) 大型底栖生物调查

第四章(一) 大型底栖生物调查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举例:第1站第1个样品号为M1A1,第1站第2个样品号为 M1A2,依次类推。 拖网样品编号MXBZ M、X如上
B—拖网样品代号(代号固定不变);
Z—拖网样品序号(Z=1、2、3……) C 样品登记 返航后,及时处理采泥和拖网样品。 按分类系统排列编号,并分别记录。 每瓶样品(包括样品桶内的样品)应换以新编号的标签, 并同时核对。
d = ( S - 1 )/ log2 N
式中:d ——表示丰度; S ——样品中的种类总数; N ——样品中的生物个体数。 评价标准,即值在3~4为清洁区域,2~3为轻度污染, 1~2为中度污染,<l为重污染,以此衡量调查海域 生物群落结构状况。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3)调查结果
(1)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各站位共获底栖生物58种。分属于涡虫、纽形
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类。 其中涡虫1种,占种类数的1.72%,纽形动物1种,占 1.72%,环节动物30种,占51.72%,软体动物8种,占 13.79%,甲壳类18种,占31.03%。 种名录。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生物量及密度的分布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底栖动物漩涡分选装置 专供淘洗泥样及分选标本。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套筛
由三层不同孔径的筛子和支架组成,
上层 2.0mm5.0mm,中层 1.0mm,下层0.5mm。 必须与漩涡分选装置配合使用。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2
海上采样
(1)采泥
选择采泥器
面积为0.05m2的采泥器,每站采5个样品; 0.1m2的采泥器,每站采2个4个平行样品; 0.25m2的采泥器,每站采1个或2个(平行)样品。 保证采样面积应大于0.2m2 泥样淘洗 采用漩涡分选装置 泥样分批倒入筒体,调节分流龙头开关至较大颗粒沉积 物不致搅起溢出筒体。

第四章(二) 小型底栖生物调查(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技术)

第四章(二) 小型底栖生物调查(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技术)
砂含量 与挠足类极显著的正相关, 与小型底栖生物显著的正相关;
粉砂和粘上的含量与三者的丰度呈负相关, 其中与挠足类的关系为极 显著或显著。
其它环境因子与三者的相关不显著。
2020/11/4
2020/11/4
2、生物量
a) 生物量计算
N
B dw Di
i1
B—— 小型动物的总生物量单位为(g/m2或106µg/m2);
dw ——第i个种群的个体平均体重,单位为(µg);
D i ——第i个种群的个体平均密度,单位为(ind/m2或 106ind/m2);
N —— 动物的类群数。
b) 根据以上分别计算各站总生物量,填表。
Chl a 和Phl a :用2.6cm内径的有机玻璃管取芯样2个,
装入塑料袋后立即放入-20℃冰柜内保存。回到实验室应尽 快测定。
2020/11/4
3、样品处理
a) 试剂 包括麻醉剂,固定剂和染色剂。 b) 芯样 观察芯样颜色,将样品装于广口塑料瓶中。 c) 样品分层
按5cm10cm,2cm5cm和0cm2cm,将样品分别推置于样 品瓶内。
类群
换算系数C
线虫
530
介形类
450
动吻
295
涡虫
550
腹毛虫
550
缓步动物
614
多毛类
530
寡毛类
530
等足类
230
2020/b) 干重换算法:
dw =VKD
式中:
dw — 个体平均干重生物量,单位为:µg;
V — 个体体积,单位为:10-3mm3; K — 假定平均比重为:1.13; D — 假定干湿比为 0.25。

2020/11/4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底栖生物的生态作用
生态平衡
底栖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平衡作用,通过 食物链和分解作用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物质循环
底栖生物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和循环,将死亡的有机物 转化为无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底栖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如碳 循环、氮循环等。
底栖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
生态修复
根据底栖生物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 的生态修复方案,如恢复水生植被、 改善水质等,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恢 复和平衡。
水质监测与解氧、重金 属含量等,为水质监测与评价提
供依据。
污染评估
通过比较不同区域底栖生物的种类 和数量,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污 染物类型,为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 定
目录
• 底栖生物概述 •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 • 底栖生物分类鉴定 • 底栖生物调查的应用 • 底栖生物调查的挑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底栖生物概述
底栖生物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底栖生物是指在海洋或淡水水域底部 生活的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底栖动 物和底栖微生物。
特点
底栖生物通常具有适应水底环境的特 殊生理和形态特征,如扁平的体型、 发达的附着器官和耐低氧、低光照的 生存能力。
底栖生物调查的展望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底栖生物调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遥感、GIS等技术的应用将为底 栖生物调查提供更多可能性。
标准化和规范化
随着底栖生物调查的普及和深入,调查方法和流程将逐渐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调查结 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综合研究
未来底栖生物调查将更加注重综合研究,结合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多个学科 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究底栖生物的生态功能和环境适应性。

(推荐)《底栖生物采集方法》PPT课件

(推荐)《底栖生物采集方法》PPT课件

软体动物的螺蚌可保存于70~80%的酒精中,4~5天再换一次酒精即可。 也可用甲醛液固定,但务必加入少量苏打或硼砂中和酸性甲醛,不然, 软体动物的钙质壳,会被酸性甲醛腐蚀。此外,软体动物亦可群诶葬后, 将壳干燥保存。
昆虫及甲壳动物,可放入养萍中用75%酒精固定。昆虫成虫亦可制成干
标本保存。
10
五、定性定量
2
一、调查所用的工具及药品
底栖动物的采集工具种类很多,目前国内在采集方法和采集用具 上,还没有统一规范,但基本的方法用具是一样的。
采集定性定量过程中需要下列器具及药品:
水体地形图 深水温度计
彼得生采泥器 一般温度计
带网夹尼器 扭力天平
三角拖网
托盘天平
脸盆
解剖镜
水桶
显微镜
标签
培养皿
铅笔
指管瓶30~50ml
4
盒式采泥器
这种采泥器呈长方形,适于在水深7米以内的 水库或湖泊中作业。作业时垂直切割底泥,采 集面积为192㎝2,深度可达10~15米。采集时, 打开阀门,接上竹竿(或铁管等,闭锁阀门的 拉升附于其上),然后放入水底,接触底泥时 用力往下捺压,使采泥器切入底泥,随即提拉 闭锁阀门的绳子,使其关闭阀门,然后将采泥 器提出水面,打开阀门,底泥就坠落于一定的 容器中,即采的样品。盒式采泥器携带轻便, 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在池塘等小水体采样时, 人立于池埂即可操作。
对采得的标本,必须进行正确的鉴定,分门别类,尽可能鉴定到 种,然后分别计数和称重,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测定一般采用称重 法和排水体积法。称重法较常用,称重前,先把样品放在吸水纸 上,轻轻翻滚,以吸去体外附着水分,然后称其重量。大型种类 应吸至吸水纸上没有潮斑为止,小型种类在滤纸上放约一分钟即 可。大型双壳类称重前,应细心将贝壳分开,取出其内水分。软 体动物可用托盘天平或盘秤称,蚯蚓和昆虫用扭力天平称,最后 重量都换算成克。一般情况下干重比湿重更能说明问题,所以, 有条件的话,尽量测其干重。

底栖生物采集方法

底栖生物采集方法

三、样品的采集
采样时间视调查任务而定。鉴于底栖动物生长、繁殖的速度比浮游动物 较慢,所以,一般每季度采样一次,最低限度应在春季和夏末秋初各采 样一次。如水库,需在水库最大蓄水时和最小蓄水时进行。 采样时,应事先记录当时的天气、气温、水温(表层、底层)、透明度、 水深,然后进行采样,在记录底质及水生植物情况。 采样时每个采样点上的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各采2次样品。带网夹泥器采 得样品后,连网在水中剧烈洗涤摇荡,洗去污泥,网口要保持禁闭,然 后提到船上打开,拣出全部螺、蚌、蚬,放入广口瓶中,并贴上标签 (写明地点、编号、日期),然后带回室内处理。蚌斗式采泥器采得的 泥样,先倒入40目/寸的铜丝分样筛中,然后将筛底放在水中轻轻摇荡, 洗去样品中的污泥(若样品量大可分几次洗涤),最后将筛中的渣滓倒 入所料袋中,并放入标签,将袋口缚紧带回实验室分检。这一过程也可 将采的泥样倾入脸盆中,到岸边筛选,以免采样时间过长。 定量样品采完后,分别在各采样点上采一定数量泥样作定性标本用,还 可在沿岸带和亚沿岸带的不同生境中,用抄网捞取一些定性样品。来不 及分检的样品,应放入冰箱内保存,以免虫体腐烂不利于分析。
第三章底栖动物是指在水地区栖息的动物总称, 一般包括水生环节动物、水生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调查的 目的在于了解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组 成,分布以及对水体单位面积上底栖动 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作出比较可靠的 估计,从而为水体中底层鱼类的放养指 标提供一定的依据,还可用这些调查数 据评述水体的污染程度。
四、样品的处理和保存
将上述采得的样品当场或带回室内进行分检。将塑料袋内的样品倒入分 样筛内,在自来水中冲洗(或在岸边水中筛洗),直至污泥完全洗净, 然后将渣滓倒入白色解剖盘内,加入清水,检出水蚯蚓和昆虫幼体,放 入之广口瓶中固定保存。直至检完为止。对于水蚯蚓,可利用其对温度 的敏感性,在装有样品的解剖盘上,放一纱布,覆盖样品,然后倒入 40℃左右的热水,水蚯蚓及钻到纱布上面来,这样就一网打尽,效果较 好。 标本需用小镊子、解剖针或习惯检选,柔软较小的动物也可用毛笔分检。 此时,要避免损伤虫体。 每一塑料袋的样品检完后,需将袋内的标签放进指管瓶内,并在每瓶外 面贴上一个同样的标签。 检选出的底栖动物分别固定分装在样瓶中,水蚯蚓应先麻醉,使其舒展 再固定,一般把水蚯蚓放在培养皿中,加少量水,然后每隔10分钟滴加 95%酒精,直至虫体全部伸直。然后用4~10%甲醛液固定,或固定1~ 2日后,移入70%酒精中封存。 软体动物的螺蚌可保存于70~80%的酒精中,4~5天再换一次酒精即可。 也可用甲醛液固定,但务必加入少量苏打或硼砂中和酸性甲醛,不然, 软体动物的钙质壳,会被酸性甲醛腐蚀。此外,软体动物亦可群诶葬后, 将壳干燥保存。 昆虫及甲壳动物,可放入养萍中用75%酒精固定。昆虫成虫亦可制成干 标本保存。

底栖生物采集方法

底栖生物采集方法

带网夹泥器
采集面积为1/16m2,这是一种大型底 栖动物夹网,用来采集大型软体动物的 定量标本。
二、采样点的选择
采样的代表性要强,因此应选择那些水域特性的地区和地 带,如水库、江河流域内的库湾部分,水库的近坝区,消 落区,沉入水下的旧河床地段等。采样点要反映整个水体 的基本状况,因此在选点之前,要根据水体的详细地形图, 对其形态及环境进行了解,从而根据不同环境特点(如水 深、底质、水生植物等等)设置断面和采样点。断面上设 置的点是直线的,每隔一定距离设一采样点。断面上采样 点的多寡使环境而酌情增减,通常设断面必须考虑几个因 素:如底质、水深、水生高等植物的组成、如水口、出水 口、湖湾,以及受污染地区等。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多少, 是具体情况而定。每一段面积断面上的每一采样点的位置 都需标在地图上,采集时可按图上编号顺序进行。
底栖动物采集记录表
五、定性定量
对采得的标本,必须进行正确的鉴定,分门别类,尽可能鉴定到 种,然后分别计数和称重,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测定一般采用称重 法和排水体积法。称重法较常用,称重前,先把样品放在吸水纸 上,轻轻翻滚,以吸去体外附着水分,然后称其重量。大型种类 应吸至吸水纸上没有潮斑为止,小型种类在滤纸上放约一分钟即 可。大型双壳类称重前,应细心将贝壳分开,取出其内水分。软 体动物可用托盘天平或盘秤称,蚯蚓和昆虫用扭力天平称,最后 重量都换算成克。一般情况下干重比湿重更能说明问题,所以, 有条件的话,尽量测其干重。 鉴定计数,称重的数值需随时计入记录本中。注意勿将样品混淆, 称重后把样品放回原来的样瓶中妥善保存。 最后,把所得的数据换算成一平方米面积上的个数(密度)和重 量(生物量g/m2)。可按下表记录采集、计数、称量、换算结果。 这样,采样水体该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密度及生物量就 一目了然了。

底栖生物采集方法

底栖生物采集方法
采样时每个采样点上的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各采2次样品。带网夹泥器采 得样品后,连网在水中剧烈洗涤摇荡,洗去污泥,网口要保持禁闭,然 后提到船上打开,拣出全部螺、蚌、蚬,放入广口瓶中,并贴上标签 (写明地点、编号、日期),然后带回室内处理。蚌斗式采泥器采得的 泥样,先倒入40目/寸的铜丝分样筛中,然后将筛底放在水中轻轻摇荡, 洗去样品中的污泥(若样品量大可分几次洗涤),最后将筛中的渣滓倒 入所料袋中,并放入标签,将袋口缚紧带回实验室分检。这一过程也可 将采的泥样倾入脸盆中,到岸边筛选,以免采样时间过长。
记录本
试剂瓶1000ml 毛巾
广口瓶250ml
纱布
量筒
胶布
抄网
解剖针
分样筛40目 放大镜
酸度计
塑料带
甲醛
解剖盘
酒精
小镊子
吸管
绳索
毛笔
盘称
滤纸
3
采集工具
盒式采泥器及蚌斗式采泥器(即改良彼 得生采泥器)。其原理是利用采集工具 本身具有的重量,沉入水底,取出一定 面积的底泥,从而推算某一水体中底栖 生物的数量。此外还简介带网夹泥器。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水产饵料生物学
1
底栖动物是指在水地区栖息的动物总称, 一般包括水生环节动物、水生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调查的 目的在于了解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组 成,分布以及对水体单位面积上底栖动 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作出比较可靠的 估计,从而为水体中底层鱼类的放养指 标提供一定的依据,还可用这些调查数 据评述水体的污染程度。
5
蚌斗式采泥器
式样多种,携带较方便。采集面积为1/16m2 或1/20m2。如图所示,1为一对蚌斗式铁勺, 上部较重,以绳挂于活钩2上,然后将采集器 迅速沉入水底,当铁勺与水底接触后,放松拉 绳,活钩即形脱落,当向上提拉屎,绳子即将 铁勺拉紧,铁勺自然夹拢,将底泥样夹在其中, 多余的水,自每半铁勺的方孔4中流出,提高 水面后倾入盒中,即采的泥样。用来采集昆虫 幼虫和寡毛类及小型软体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