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写读后感》资料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写读后感

丁庚兰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

2、明确写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3、运用所学写出一篇合格的读后感。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写读后感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找准“感点” 、写出的读后感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一、我要写什么?

最近你看过什么书?或者读过什么文章?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呢?如果我们读别人的文章只是走马观花地读,那还不算读。真正地读,是从文章中“读出自己” ,好比看一场电影,看到动情处,你会流泪,这说明你不仅仅是在看电影,而是从电影中“看出了自己” ;同样,我们读到一篇好的文章,会为之浮想联翩,会为之感慨万千⋯⋯我们说这也是“读出了自己”。今天我们把这种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感想给它一个科学的名字——读后感。

写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在读过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句话之后,把感悟到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内容联系实际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写下的感想。“感”,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有的是读文章引起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而产生的感受;有的是从文章中学到知识;有的是弄懂的某个道理;有的是受到的启发,

教育。

二、我来学方法。

以《草船借箭》为例,学习读后感的写法。

1. 出示《草船借箭》读后感,默读。

思考:

(1)作者读的是什么课文?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这篇课文给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草船借箭》读后感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一提到诸葛亮,一个头戴纶巾,手拿羽扇的神人形象便出现在我们脑海中。《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有很多,比如“火烧新野” “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其中,《草船借箭》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这个故事突出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华,想置他于死地。于是他以军中缺箭为由,让诸葛亮十日之内造好10 万支箭,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三天之内就能造好10 万支箭,并在第三天趁大雾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10 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概)

这个故事中,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他的神机妙算。这第一“算” ,是算到何时有雾,只有大雾漫天之时,船才可以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与周瑜约定,是三天交箭,不是一天、两天或四天、五天,是因为他观察天象,算出了第三天必定起雾,而长江之中雾会更大,即使距离很近,也会看不清对方。第二“算”,是算到鲁肃不会把自己的计谋告诉周瑜,而会私自拨快船和军士给自己。诸葛亮深知鲁肃忠厚,因此放心大胆地

把自己的计谋告诉了他。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的计谋提前被周瑜知道,那妒忌心强的周瑜一定会出手阻挠。第三“算” ,是算到曹操不敢出兵。诸葛亮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知道雾大时曹操不会贸然出兵,而是会射箭,试探敌人虚实,这样箭就会“不请自来” 。(议)

诸葛亮的“算”不是玄学,他的每一算都有事实依据,他通过人物的性格去推知人物的活动,并且通过星象判断天气,这就是他的“算”既准又妙。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靠的就是这种充满智谋的“算” 。

近两年,算命之风又流行起来。在地上摆一个八卦图,用竹筒装一些吉凶签,就可以为他人算命。这里的“算”便失掉了事实依据,没有事实做支撑的“算” 并不能准确地预知未来,反而会让人走入迷信的歧途,这就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差之千里。(联)《草船借箭》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足智多谋。他的“三算”使他在短短三天内“借”到了10 万支箭,让妒忌他的周瑜自愧不如,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思考事情时要依据事实,不可空想。要用缜密的思维去推算,而不是单凭感觉去臆测。(结)

回答:

想一想:哪些部分是写作者的“感”?

这部分在文中写得怎么样?(感是重点联系实际)

作者的感受是因何产生的呢?(读是基础读懂原文)

2.联系《<草船借箭>读后感》,讲解读后感的写法:读后感常见的写作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五个字“ 引”、“概”、“议”、“联”、结”。

(1) “引”:开篇点题,引出感受。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之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 在文中的位置是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这类文字要少而精,不要拖沓。观点提出来后,文章才能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写得明确、写得深刻。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2) “概”:就是对整篇文章或整本书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3) “议”: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这部分是重点,要详写。

(4) “联”:围绕基本观点的论述拓展开来,去联系实际。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放不开,感受不够深,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 断而“丝”连。

(5)“结”:就是结论。结论的写法,或与开头相呼应,或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或强调某个重点,或发出号召。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可以是劝勉式,还可以是鼓动式,这要视全文内容而定。

3.小结写法。

读后感五部曲:

引:开篇点题,引出感受。(50-60 字左右)

概:抓住感点,概括内容。(100 字左右)

议:围绕感点,展开议论。(100 字左右)

联:围绕感点,展开联想。(200 字以上)

结:总结感受,首尾呼应。(60 字左右)

读为基础,感为重点,简洁明了,联系实际。)

三、我来读佳作:

阅读读后感,进一步理解读后感写法五部曲

愤怒与惋惜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引)圆明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全园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浓缩了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名胜。这项伟大的工程用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才修建成。但是,在1860 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劫一空后放火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现在的圆明园,只剩下几根残柱了。(概)这帮可恶的强盗,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一座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宝库,就这样在侵略者的魔爪下毀于一旦。他们不仅烧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破坏了璀璨的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多少代人智慧的结晶啊!(议)

这篇课文使我想起前几年香港的一次拍卖会。在拍卖会上,不是拍卖过金牛头和金马头吗?那就是圆明园里十二生肖喷水池里的牛头和马头,另外的十个至今仍不知去向。这本來就是中国人的东西,我们理应拿回来,现在我们却用了昂贵的代价才买回来,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