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的一篇陶瓷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收藏古陶瓷已有十几个年头了,由于自己办有一间小厂子,工作较忙,无缘结识几个真正的同好,甚至到博物馆参观展览也不多,所以在当地收藏界没有几个人认识我,我全靠看点书就“赤膊上阵”的。
最初几个年头,买货完全是“按图索骥”。不难想像,像这样“闭门造车”,买回来的自然不是“驴”就是“骡”,而很少是“马”。不知花了多少冤枉钱,我的厂子简直就是专门为外地古董贩子们办的。道理很简单,书本上说的诸如造型古朴、胎釉坚硬、釉面光滑、气泡密集、色彩纯正、线条流畅等等,这话对文博界的专业人员,或高水平的收藏家来说,自然会心领神会。然而,对于像我这样“学前班”的民间爱好者来说,程度如何,怎样理解,谈何容易举例来说:所谓“胎釉坚硬”,除非是窑温不够的废品,请问哪件胎釉不坚硬﹖又如“釉面光滑”,除非腐蚀严重,请问哪件不光滑﹖有的书中又说:“真假对照,立见分晓”,这更难做到,请问民间的普通收藏者,能有几人可以捧着真品来和自己的藏品进行对照的﹖
科技越来越发达,作假手段越来越高明。经验告诉我,仅凭造型、胎釉、纹饰、画法、色彩等等判断真假,即使找不出任何破绽仅指像我这样水平的眼光,也是绝对靠不住的,非常危险的,因为我们这些人根本就很少近距离看过真品。
作假者千方百计,收藏者也就必须使出浑身解数,你有上天梯,我有下地索。我苦苦钻研,苦苦探索,长期伏在台下,务必要找出人工无法,或难于仿造的特征来。慢慢地,慢慢地,我终于发现了时间给真东西所留下的痕迹。于是我就从这些痕迹来判别真假:
1凡是时间久远的古瓷器,绝大多数都会有外界的物质,或多或少地进入某些气泡里。在五十倍的放大镜下观察,出土瓷器气泡里面的物质多数是粉白色或黄色,传世的却大都是黑色或褐色,颜色都较深。这很有道理,因为地下的东西大都是水和矿物质,所以颜色较浅,传世的就会进入细菌和杂质,容易发霉而变褐变黑。但要注意,破口大的气泡可以人为塞进脏物,如果仅凭这样的几个气泡就断其为老东西,是绝对不可靠的,必须用高倍数放大镜仔细观察,如果是老东西,你会发现很多气泡虽看不到破口,里面却塞满了脏物,这应该是时间久远,慢慢渗进去的,只有这样的才比较可靠;
2经过长期钻研,我发现几百年,特别是近千年以上的瓷器,凡是出土的,不管它胎体原来如何坚硬,却很多都已经变枯,很多都能用针尖挖出粉末来。但要注意,凡是自然老化的胎体,粉末必然细润,人工腐蚀的,纵使能刮出粉末来,也是粗糙而成颗粒状的。另方面,凡是真正自然变枯的胎体,绝大多数都是吸水的,而且都会发出土香味或枯腐味;
3出土古瓷器,很大一部分釉质都会变枯,特别是口沿、棱角部分、胎釉交界处、印花凸起处、甚至有的青花部分釉薄处,釉质都会出现“霉变”,都会剥落。有的是一点点,有的是一块块,也有的是一条条;有的露出胎骨,有的又留有细润的白色粉末。凡是脱釉处,釉的断面都是垂直的,不规则的,非常自然的;保存下来的釉面都是光润的,没有被腐蚀的现象。变黄变白而未剥落的釉层,用针尖轻轻刺它,会破碎剥落。如果是经人工磨损的釉层断面绝不是垂直的,不是有磨痕就有撞击痕,更不能用针尖刺破釉层;如果是用化学药物腐蚀的,要想使釉层霉烂,那就会破坏周围釉膜,失去光泽。作假者要想顾此而不失彼,手段再高明,也是难于做到的;
4鉴别古陶瓷,手感非常重要。凭我多年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清初以前的古瓷器,只要釉面保存良好,手感都会有点“软”,摸上去特别舒服,表面好像镀了一层膜。新仿的或近现代的,手感就会有点“硬”,没有那种舒服感。什么叫“软”?什么叫“硬”?用言词很难说明,只能举例:手摸玻璃、光滑的金属表面,那种感觉为“硬”,手摸漂亮而厚厚的漆膜,那种感觉就是“软”。如果是出土古瓷器,由于环境等原因,釉膜受到破坏,虽然没有那种舒服的“软”的感觉,但它却是滋润的,甚至有的有点像触摸陈年盐缸的感觉。如果是人工作旧的,绝没有那种滋润感。就连胎体,真东西摸上去也会有滋润感,棱角部分也会感到润滑。即使是破瓷片,只要年代久远,摸上去也没有锋利感,决不会刺手;
(5)真正的古瓷器,胎釉必然都会老化,质感自然不同。所以,质感也是鉴定古陶瓷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凭我多年的经验,发现真正的古瓷器,都会有“熟”的感觉,新的就会觉得“生”。什么叫“熟”?什么叫“生”?也很难用言词来表白,也只能举例说明:刚切开的冬瓜就为“生”,煮过的冬瓜就是“熟”;
(6)我不但喜欢收藏古陶瓷,同时也喜欢收藏古玉器、古石雕、寿山石和其他印石。我发现它们之间有某些共同点,可能是它们的成分都有“石”。经过盘摩,古玉器会变润,古印石、古石雕也会变润,古瓷器,特别是出土古瓷器也照样会变润。釉面会越盘越光润,手感越盘越好,那种舒服感就是抚摸田黄,高级漆膜也不过如此。至于胎体吗,有的经过盘摩,也会越来越润,就连粘着的泥土也会变得湿润,好像下雨天的陈年盐缸,长年不变;
(7)听声音。古瓷器,特别是经过地下长期埋藏的古瓷器,必然会老化,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吸入水和某些物质,使胎体变质。这样,不管它原来声音如何清亮,都会变哑,我手中凡是年代久远的古瓷器,没有一件是声音清亮的。
现在,再来具体谈谈我的两件藏品:
第一:元青花牡丹纹梅瓶,高42.5、口径5、足径14.3厘米。
不管规格、纹饰、画法、青花呈色等都毫无怀疑,与真品无二。但像我这样低水平的人,还没有资格仅凭这些就断其为真品,因为我还从未见过第二件实物,所以我就从上述各个方面来进行鉴定:(1)声音低哑:(2)釉膜虽已无存,但手感自然滋润,底足露胎处也照样润滑,没有任何涩手的地方;(3)胎体已枯,用针尖能轻易挖出细润的粉末来;将其倒转,往底足处倒上约10克清水,约五分钟就全部被吸干,而且发出浓郁的带枯腐的土香味;(4)用手盘摩底足,出现滋润感;(5)熟旧感非常明显;(6)很多气泡里都填满了白色、黄白色的东西。据此,还能不相信它是真品吗?不管目前高仿技术如何高明,丢开造型、纹饰、画法等等不管,请问现在有谁能够同时在一件器物上做出上述各个特征来?如果能,我愿将我所有的藏品,不,既然是假,藏品自然不值钱,愿将我全部家产都送给他,从此不再玩瓷器!
第二,唐朝长沙窑青瓷贴塑飞禽纹执壶。高33,口径11.5,腹径23.6,足径17厘米。
该器造型、纹饰、胎釉等等都完全符合唐朝长沙窑的特征。但是,仅从规格上看,就值得怀疑,我在书本上从未发现过唐朝长沙窑有如此硕大的执壶。再从实用上考虑,装满液体,少说也有十多市斤,不说把柄难于承受,使用也不方便。而且又十分完美,只是嘴尖处有不到小指甲大的损伤,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可能吗?
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研究,你就不能不相信它是真品:釉面非常润滑,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