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的儿童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一)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三)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在整个学时期,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以下特点:
(一)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二)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步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三)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逐渐降低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有意识记忆超过无意识记忆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意义记忆是一种理解记忆,当儿童对所有识记的材料有了理解并有了时行意义加工的能力,他们就能更好地进行意义记忆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1.复述(背诵)。是指注意不断指向输入信息,不断重复材料的过程(5岁儿童10%有复述行为,7岁有60%,10岁达到85%)
2.组织。组织是要把识记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期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组织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
(1)归类:把要识记的材料按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归并,以帮助记忆。年龄小的儿童往往按简单联想归类,年龄大的儿童按关系归类
(2)系列化:系列化是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以帮助记忆的方式
二、思维的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速发展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经过童年期就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这一转变是思维发展过程的质的变化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3.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小学四年级左右)(二)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1.概括能力的发展
(1)直观形象水平:7-8岁的儿童概括能力主要处于这一水平
(2)形象抽象水平:8-10岁的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这一概括水平,这一水平是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形态
2.推理能力的发展
(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一般到个别)
(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个别到一般)
(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个别到一般,再一般到个别)
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1)掌握守恒: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
(2)思维具有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运算活动,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进行
(3)补偿关系的认知:思维结构中补偿关系的认知是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
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性格、兴趣、思想等方向的认识,童年期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
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儿童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二)自我评价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低年级的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落后于评价他人的能力,低年级评价标准具有片面性;高年级的评价具有较为明显的批判性,并能对自己“一分为二”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自我评价的内容的发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小学低年级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较差,到高年级则有明显的提高
二、亲子关系的发展
进入小学以后,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首先,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儿童与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有所减少。其次,父母在儿童教养方所处理的问题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在幼儿阶段,父母主要处理是诸如发脾气、打架等问题,但到小学阶段,父母更多是处理诸如学习、做家务、同伴交往等问题。第三,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如解释行为标准,说明如何减少危害),教儿童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决定。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一般受欢迎的儿童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
热情、乐于助人;善于交往并易于合作
2.不受欢迎的儿童: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
常出些不良注意和恶作剧
3.受忽视的儿童:这些儿童多表现为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性;他们
既不为同伴喜欢,也不被同伴讨厌。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因素有多种,基本的因素还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因此,要培训儿童的社会技能,掌握同伴交往策略,指导儿童改变影响同伴接纳的缺点,改善人气特点
(二)儿童团伙的形成
1.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依从老师)
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团伙关系)
3.整合性集合关系期(依从伙伴),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
四、友谊的发展
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的基础上的个体持久的亲密关系。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
童年期的儿童非常重视友谊关系,其意义在于:朋友为儿童提供学习上的相互帮助;社会交往中的相互支持;情感上的共鸣;提供解决问题的困难和力量;增加快乐和兴趣等。童年期的友谊为以后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