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注入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离子注入

第四章 离子注入

射程参数


RNm1 m2 4a2
(m1 m2 )2
其中,m1,m2为注入离子和靶原子的质量,N是单位体积 内的原子数,a为屏蔽长度
a

0.88a0
( Z11/ 3

Z 2/3 2
)1/ 2
由此,导出核阻止能量损失曲线。P84图4.5
13
1、注入离子能量三个区域中的阻止机制
1)低能区:核阻止 2)中能区:核阻止、电子阻止 3)高能区:电子阻止
注入离子靶原子:形成间隙-空位缺陷; 间隙靶原子靶原子:在入射离子轨迹周围形成大量
间隙-空位缺陷。
因此,须消除衬底损伤,并使注入离子处于电激 活位置,以达到掺杂目的。
31
一、级联碰撞
1、几个概念
1) 注入离子通过碰撞把能量传递给靶原子核及其电子的过程, 称为能量淀积过程。 弹性碰撞: 总动能守恒 注入离子能量低 非弹性碰撞:总动能不守恒 注入离子能量高 在集成电路制造中,注入离子的能量较低,弹性碰撞占 主要地位。
exp
1 2
y2

Y
2

z2 Z 2

(x Rp)2 R p 2

(4.21) 因入射靶材为各向同性的非晶材料,则在垂直入射方向的平
面内分布是对称的,即有
Y Z R 即Y方向、Z方向上的标准偏差 等于 横向离散 R 。
25
通过狭窄掩模窗口注入离子后的杂质分布情况
14
2、一级近似下的阻止机制
1)核阻止本领
S
0 n
与入射离子E能量无关;
2)电子阻止本领 Se (E)与速度成正比关系;
3)在EC处核阻止和电子阻止本领相等,不同的靶材料和不同的

第4章离子注入

第4章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概述
扩散掺杂
• 最先被采用的半导体掺杂技术 • 是早期集成电路制造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高温炉 通称为“扩散炉”。 • 需在高温炉中进行 • 需使用二氧化硅作掩膜 • 无法独立控制结深和浓度 • 各向同性 • 杂质剂量控制精度较差。 自1970年中期开始离子注入技术被广泛采用。扩散技 术目前主要应用于杂质的推进,以及用于形成超浅结 (仍处于研发中)。
掩蔽层
Mask
xj Silicon substrate
Mask
Silicon substrate
a) 低掺杂浓度与浅结
b) 高掺杂浓度与深结
聚焦方式的优点是不需掩模,图形形成灵活。
缺点是 生产效率低,设备复杂,控制复杂。聚焦方
式的关键技术是
1、高亮度、小束斑、长寿命、高稳定的离子源;
2、将离子束聚焦成亚微米数量级细束并使之偏转
1、等离子体型源
这里的 等离子体 是指部分电离的气体。虽然 等离子体中的电离成分可能不到万分之一,其密度、 压力、温度等物理量仍与普通气体相同,正、负电 荷数相等,宏观上仍为电中性,但其电学特性却发 生了很大变化,成为一种电导率很高的流体。
产生等离子体的方法有热电离、光电离和电场 加速电离。大规模集成技术中使用的等离子体型离 子源,主要是由电场加速方式产生的,如直流放电 式、射频放电式等。
匀掺杂
(3)离子注入温度低,衬底一般是保持在室温或低于 400℃。因此,像二氧化硅、氮化硅、光刻胶,铝等都可 以用来作为选择掺杂的掩蔽膜。对器件制造中的自对准掩 蔽技术给予更大的灵活性,这是热扩散方法根本做不到 的。
11
离子注入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优点
(4)离子注入深度是随离子能量的增加而增加。 可精确控制掺杂浓度和深度 (5)根据需要可从几十种元素中挑选合适的N型或P型杂 质进行掺杂。能容易地掺入多种杂质 (6)离子注入时的衬底温度较低(小于600℃ ),这样 就可以避免高温扩散所引起的热缺陷。同时横向效应比 热扩散小得多。 (7)表面浓度不受固溶度限制,可做到浅结低浓度 或深 结高浓度。 (8) 可实现化合物半导体掺杂。(化合物半导体高温处 理时组分会发生变化,采用离子注入可使之不分解)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

微电子制造工艺概论第6章离子注入P1Ø非平衡Ø高能离子与原子核及其核外电子碰撞Ø损失能量,停下度。

=S e(E) =S n(E)值电子阻止起主要作用;不同离子对应的As,P,B在硅中核、电子阻止本领与能量关系计算值低能区中能区高能区可以计算浓度分布了。

,ΔR p:投影射程的标准偏差P1*******倾斜旋转硅片后的无序方向1.8Å衬底为单晶材料,当离子束准确的沿着晶格方向注入时,几乎不会受到原子核的碰撞,因此来自靶原子的阻止作用要注入深度大于,其纵向分布峰值与高斯沟道E d 0注入离子引起的晶格损伤有可能使晶。

注入损伤会使载流子迁移率下降,少结反向漏电流增大。

P21(自由低剂量情况电激活比例随着温度高剂量退火特性与温度变化分为以下),点缺陷无序,温度升高,间隙硼和硅原子与空位),点缺陷通过重新组合或结团,凝聚为位错环等中产生自P26实线为非晶层退火,虚线为损伤区还没有变为非晶层的退火;低剂量时,磷的退火与硼相似;高剂量时,形成的无定型层出现不同的退火机理。

对所有高剂量低剂量的注入,基本适合的退火温度仅,此时在单晶层上发生无定型的固相外延,此温度低于非发展趋势:尽可能地降低热处理温度和热处理时间以控制通过原子间的扩散进行的原子运动。

P38磁分析器离子源加速管聚焦扫描系统靶r dt qI A Q 1BF 3:B ++,B +,BF 2+,F +, BF +,BF ++B 10B 11P43G G技术制成的材料 ,厚度均匀,尤其适于制作超薄型。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提高耐磨性的机理
摩擦系数降低
高耐磨性。
离子注入引起摩擦系数降低,从而提
磨损粒子润滑作用
离子注入表面磨损的碎片比没有
注入的表面磨损碎片更细,接近等轴,而不是片状的, 因而改善了润滑作用。
3.离子注入改性机理
离子注入提高疲劳强度机理
产生的高损伤缺陷阻止了位错移动及其间的凝聚,形
成可塑表面层,是表面强度提高。离子注入后在近表面层
注入元素进入氧化膜后改变了膜的导电性,抑制阳离子向外
扩散,从而降低氧化速率
3.离子注入改性机理
离子注入提高耐腐蚀性的机理
离子注入不但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且改变表面电化学性
能,提高耐蚀性
3.离子注入改性机理
产生表面污染膜
在离子注入过程中,离子注入机真空系统中的油蒸
气经辐射分解,并经离子反冲注入样品,使样品近表面层
的碳含量增高,在样品表面形成一层棕褐色的碳污染膜。
近来一些试验证明,当碳污染膜的结构为非晶态相时,其 抗腐蚀性将明显提高。
3.离子注入改性机理
使表面产生钝化膜 在钢表面注入易产生钝化膜的元素,如铬、铝、硅、钽等,使 注入后的材料表面产生一层注入元素和氧的化合物膜,从而使表面钝
化而提高抗腐蚀性。
产生表面惰性层 在材料表面注入惰性元素,如铜、镍等,在表面形成一层抗腐 蚀性较强的惰性表层,使表层化学稳定性提高,增加抗腐蚀性。
3.离子注入改性机理
离子注入提高硬度的机理
提 高 硬 度 机 理
固溶强化 弥散强化 冷作硬化
3.离子注入改性机理
离子注入提高硬度的机理
固溶强化
注入的原子进入位错附近产生。该强化主
要体现在像C,N这类小尺寸原子半径的间隙原子的注入

第四章离子注入介绍

第四章离子注入介绍

离子束从<111>轴偏斜7°入射
入射离子进入沟道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生沟 道效应, 只有当入射离子的入射角小于某 一角度时才会发生, 这个角称为临界角
沟道效应与离子注入方向的关系
沟道效应与单晶靶取向的关系
硅的<110 >方向沟道开口约
1.8 Å, <100 >方向沟道开口
约11.22 Å, <111>方向沟道开口介
3. 射程估算
a. 离子注入能量可分为三个区域:
低能区— 核阻滞能力占主导地位,电子阻滞可被忽略;
中能区— 在这个比较宽的区域,核阻滞和电子阻滞能力同等重要, 必须同时考虑; 主导地位, 核阻滞可被忽略。 超出高实能际区应—用电范子围阻;滞能力占
b.Sn(E) 和 Se(E) 的能量变 化曲线都有最大值。分别在低 能区和高能区;
能量为E的注入离子在单位密度靶内运动单位长度时,损失
给靶原子核的能量S n。E
dE dx
n
能量为E的一个注入离子与靶原子核碰撞,离子能量转移到 原子核上,结果将使离子改变运动方向,而靶原子核可 能离开原位,成为间隙原子核,或只是能量增加。
❖低能量时核阻止本领随能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 而在某个中等能量达到最大值, 在高 能量时, 因快速运动的离子没有足够的时间与靶原子进行有效的能量交换, 所以核阻止 变小。
❖ 5、离子注入是非平衡过程,因此产生的载流子 浓度不是受热力学限制,而是受掺杂剂在基质晶 格中的活化能力的限制。故加入半导体中的杂质 浓度可以不受固溶度的限制。
❖ 6.离子注入时衬底温度较低,避免高温扩散所引 起的热缺陷。
❖ 7、由于注入是直进性,注入杂质是按照掩模的 图形垂直入射,横向效应比热扩散小,有利于器 件特征尺寸缩小。

离子注入技术(Implant)

离子注入技术(Implant)
离子注入技术可以用于改善材料 表面的耐磨、耐腐蚀、抗氧化等 性能,广泛应用于机械、化工、
能源等领域。
新能源
离子注入技术在太阳能电池、燃 料电池等新能源领域中也有广泛 应用,通过优化材料表面的性能, 提高新能源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
离子注入技术的发展历程
起源
离子注入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 50年代的美国贝尔实验室,最初 是为了解决半导体材料的掺杂问 题而发明的。
注入机的结构
注入机通常由离子束控制 装置、注入室、注入了材 料夹具等组成,以实现精 确控制和高效注入。
检测与控制系统
检测与控制系统的作用
检测与控制系统用于实时监测离子注入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对设备进行精确控制,确保 工艺参数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检测与控制系统的组成
检测与控制系统通常包括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控制电路和显示面板等组成,以实现 实时监测和控制。
离子注入技术(Implant)
• 离子注入技术概述 • 离子注入技术的基本原理 • 离子注入技术的主要设备 • 离子注入技术在半导体制造中的应
用 • 离子注入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1
离子注入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离子注入技术是一种将离子化的物质注入到固体材料表面的工艺,通过改变材 料表面的成分和结构,实现材料改性或制造出新材料的表面工程技术。
真空系统的组成
真空系统通常包括真空 室、机械泵、扩散泵、 分子泵等组成,以实现 高真空的获得和维持。
注入机
01
02
03
注入机的作用
注入机是离子注入技术的 关键设备之一,它能够将 离子束按照预设的参数注 入到材料表面。
注入方式
注入机通常采用定点注入、 扫描注入和均匀注入等方 式,以满足不同材料和工 艺的需求。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
标准偏差需要修正 扩散系数明显增加
43
热退火过程中的扩散效应 热退火过程中的扩散效应
高斯分布的杂质在热退火过程中会使其分布展宽,偏 离注入时的分布,尤其是尾部,出现了较长的按指数 衰减的拖尾
44
快速热退火( RTA) 快速热退火( RTA) 传统热退火的缺点
不能完全消除缺陷,产生二次缺陷
28
解决办法
怎么解决???
29
阴影效应
离子束
掺杂区域
阴影区域
30
阴影效应消除
退火和扩散后
31
注入损伤过程 注入后发生了什么………
晶格损伤和无定型层
靶原子在碰撞过程中,获得能量,离开晶格位置,进 入间隙,形成间隙-空位缺陷对;
脱离晶格位置的靶原子与其它靶原子碰撞,也可使得 被碰靶原子脱离晶格位置。 缺陷的存在使得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迁移率下降,少子 寿命缩短,影响器件性能。
非晶层的退火机理是与固相外延再生长过程相联系 在再生长过程中,Ⅴ族原子实际上与硅原子难以区分,它们在再 结晶的过程当中,作为替位原子被结合在晶格位置上。所以在相 对很低的温度下,杂质可被完全激活。
41
热退火过程中的扩散效应
热退火的温度与热扩散的温度相比,要低得多。
但是,对于注入区的杂质,即使在比较低的温度下
退火温度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 500℃以下,电激活比例又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 500~600℃范围内,出现逆退火特性
– 晶格损伤解离而释放出大量的间隙Si原子,这些间隙Si原 子与替位B原子接近时,可以相互换位,使得B原子进入晶 格间隙,激活率下降。
• 600℃以上,电激活比例又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39
核碰撞和电子碰撞

离子注入的方法

离子注入的方法

离子注入的方法
1. 离子束注入:这是最常见的离子注入方法之一。

在离子束注入过程中,离子源产生的离子经过加速后形成高能离子束,然后被注入到材料表面。

离子束注入可以通过调整离子能量、束流密度和注入时间等参数来控制注入深度和浓度。

2.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这种方法将材料放置在等离子体中,等离子体中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被加速并注入到材料表面。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可以实现大面积的均匀注入,适用于薄膜和大面积材料的处理。

3. 射频离子注入:在射频离子注入中,离子源产生的离子通过射频电场的作用被加速并注入到材料中。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较低能量的离子注入,适用于特定的应用场合。

4. 多能量离子注入:多能量离子注入是指在离子注入过程中使用多个不同能量的离子束,以实现不同深度的注入。

这种方法可以在材料中形成多层注入结构,改善材料的性能。

5. 共注入:共注入是将两种或以上的离子同时注入到材料中,以实现特定的性能改善。

共注入可以通过调整不同离子的能量和浓度来控制注入效果。

无论采用哪种离子注入方法,都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材料特性来选择合适的离子源、加速电压、注入剂量等参数。

离子注入技术在半导体、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表面工程技术6离子注入

表面工程技术6离子注入

§6 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核科学技术在材料工业方面的应用,其基本工艺是将几万到几十万eV 的高能离子流注入到固体材料表面,从而使材料表面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发生变化,达到表面改质的目的。

离子注入技术首先应用于半导体材料。

该技术使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和生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70年代以后才开始用于金属材料的表面改质。

§6.1离子注入的原理一、离子束和材料的相互作用1、离子与靶材原子相互作用过程 (1)离子与靶材原子的相互作用高能离子(20~100keV )以高速(107~108cm/sec )射向靶材表面,与靶材相互作用,产生核碰撞(核阻止)、电子碰撞(电子阻止),并与靶材原子进行能量交换,其中核阻止起主要作用。

阻止本领的大小(即碰撞几率的大小)用阻止截面来表示。

注入的离子损失了原有能量,停在靶材内部。

经过一次碰撞,离子传递给靶原子的最大能量为:12max 12124()m m A E m m =+ m 1、m 2分别为入射离子和靶原子质量。

E 1入射离子的初始能量。

○1 当离子传递给靶原子的能量大于点阵对原子的束缚能时(A >E d ,E d 点阵原子束缚能,约为几十eV ),离子撞击使点阵原子离开正常位置,产生一个空位和间隙原子。

○2 当A >>E d ,离子撞击使原子获得很大的能量,离开原来的位置(即离位原子或反冲原子),获得能量的反冲原子和点阵中其它原子发生碰撞,产生更多的反冲原子,形成级联碰撞过程。

离子的轰击,可以使靶材发生溅射,靶材中产生大量的置换原子、间隙原子和空位(即产生缺陷);高速运动的离子终止在靶材中会产生热效应。

在热效应作用下,点阵缺陷开始迁移,形成间隙原子团、空位团(即位错环)。

(2)离子在靶材中的分布离子注入、能量交换是一个随机过程。

注入离子的浓度在靶材中的射程(即深度)中呈高斯分布。

2、离子撞击引起的效应概括为三种:①掺杂作用:引起材料表层的原子成分发生变化,如大规模集成电路采用的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的沟道效应
离子注入的通道效应
离子注入的沟道效应
解决沟道效应的方法 1.倾斜样品表面,晶体的主轴方向偏离注入方向,典型值为7°; 2.先重轰击晶格表面,形成无定型层; 3.表面长二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铝无定型薄层。 即使晶体某个晶向平行于离子注入方向,但注入离子进入晶 体前,在无定形的介质膜中多次碰撞后已经偏离了入射方向,偏 离了晶向。 在无定形靶运动的离子由于碰撞方向不断改变,因而也会有 部分离子进入沟道,但在沟道运动过程中又有可能脱离沟道, 故对注入离子峰值附近的分布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非晶层 退火方 的形成 式不同
简单晶格损伤
注入轻离子 在初始阶段,能量损失主 要是由电子阻止引起的,不产 生移位原子。注入离子能量损 失到到一定程度后,核阻止将 起主要作用,晶格损伤主要产 生于此。 注入重离子 对于重离子,主要是通过 核碰撞损失能量。
级联碰撞
级联碰撞 移位原子也称为反冲原子,与入射离子碰撞而发生移位 的原子,称为第一级反冲原子。与第一级反冲原子碰撞而移 位的原子,称为第二级反冲原子„,这种不断碰撞的现象称 单位体积内的移位原子数目 为“级联碰撞”。 接近半导体的原子密度时, 此区域称为非晶区域。 注入离子在硅衬底中产生的3类损伤 局部的非晶区域相 简单 退火方 1.在原来硅晶体中产生孤立的点缺陷或缺陷群; 晶格 互重叠形成非晶层 式相同 2.在晶体中形成局部的非晶区域; 损伤 3.由于注入离子的损伤的积累形成非晶层。
注入的离子纯度高 可以精确控制掺杂原子数目 温度低,小于400℃,掩蔽材料不需耐高温 离子注入深度随离子能量的增加而增加,掺杂深度 可控 非平衡过程,杂质含量不受固溶度限制 低温注入,避免高温扩散所引起的热缺陷 横向扩散效应比热扩散小得多 离子通过硅表面的薄膜注入,薄膜起到保护膜的作 用,防止污染。 化合物半导体在高温处理时可能发生变化,采用离 子注入可以对化合物半导体进行掺杂

离子注入的概念

离子注入的概念
离子注入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材料改性:通过注入特定的离子,可以改变材料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或者物理性质。 例如,通过注入氮离子可以增加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通过注入硼离子可以改善材料的导电 性能。
2. 半导体器件制造:离子注入在半导体器件制造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注入特定的离子, 可以改变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质,形成PN结、源极和漏极等结构。
离子注入的概念
离子注入是一种材料加工技术,它通过将高能离子束注入到材料中,改变材料的物理、化 学性质或者结构。
离子注入通常使用离子加速器来产生高能离子束。离子加速器会加速离子,使其具有足够 的动能穿透材料表面并嵌入到材料内部。注入的离子可以是单一种类的离子,也可以是多种 不同种类过注入离子可以改变材料表面的化学成分和性质,从而实现表面硬化、耐 腐蚀、抗氧化等效果。这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
4. 生物医学应用:离子注入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也有一些应用。例如,通过注入离子可以改 变医用材料的表面性质,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和耐久性。
离子注入技术具有可控性强、加工速度快、适用于各种材料等优点,因此在多个领域得到 广泛应用。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Ion Implant)和快速热退火(RTA)1、离子注入首先对离子注入的物理原理进行了学习:离子注入是通过使待注入的原子(分子)电离,离子经过加速射到固体材料以后,与材料中的原子核与电子将发生一系列碰撞,经过一段曲折路径的运动,入射离子能量逐渐损失,最后停留在材料中,并引起材料表面成分、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

接着对离子注入的基本要素做了了解:注入能量:决定离子的入射深度;能量越大,离子获得的速度越大,相同衬底上注入的越深。

注入剂量和注入时间:决定了离子的注入浓度。

剂量越大,靶材单位面积内获得的离子越多,Rs值越小。

然后对扩散与离子注入在一些方面做了比较:扩散离子注入工艺条件1000o C 硬掩膜低温光刻掩膜注入分布各向同性分布各向异性分布接下来认真学习了LTPS工艺中遇到的离子注入:CHD(channel doping)CHD的作用:控制TFT Vth, 由于多晶硅天生的晶粒缺陷容易造成Vth的严重飘移和均匀性不佳,尤其当晶体管尺寸缩小时,Vth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CHD的条件:掺B-5kev-2E12(所用气体:BF3)。

ND/PD作用:控制形成NMOS/PMOS的源漏极区域,由于LTPS 的本征多晶硅阻值相当高,需以注入方向改变主要导电载流子种类;使M2与poly-Si形成欧姆接触,减少接触电阻,→Ion升高;阻止少数载流子通过→Ioff下降。

ND条件:P-15kev-4E14(所用气体:PH3)PD条件:B-25kev-1E15(所用气体:BF3)注意到了ND和PD掺杂时剂量和能量的不同,并分析了其原因:PD掺杂时需要穿过GI层进入poly-Si中,且需要补偿LDD 掺杂中进入Pmos区的P。

LDD作用:抑制热载流子效应:以较低的注入量在源极/漏极端与沟道之间掺杂,形成一浓度缓冲区,等效串联了一个大电阻,水平方向电场减少并降低了电场加速引起的碰撞电离产生的热载流子几率。

注意到注入剂量需要适度:注入剂量过大,会使LDD 注入失去意义;注入剂量太小,会造成串联电阻过高,降低载流子迁移率。

第5章 离子注入

第5章 离子注入

第五章离子注入15.1 概述5.2离子注入原理5.3注入离子在靶中的分布5.4 注入损伤5.5 退火5.6 离子注入设备与工艺5.7 离子注入的其它应用5.8 离子注入与热扩散比较及掺杂新技术5.1 概述2什么是离子注入:将原子电离,在强电场作用下离子被加速射入靶材料的表层,以改变这种材料表层的性质。

离子注入工艺:用离子注入方法,将一定剂量的Ⅲ、Ⅵ族杂质注入到半导体晶片的特定区域,再进行退火,激活杂质,修复晶格损伤,从而获得所需的杂质浓度,形成pn结。

离子注入工艺特点3杂质浓度分布与总量可控性好;是非平衡过程,不受固溶度限制;注入杂质纯度高,能量单一,洁净度好;室温注入,避免了高温过程对靶片的影响;杂质分布的横向效应小,有利于器件尺寸的缩小;离子注入会造成晶格缺陷,甚至非晶化,即使退火也以难完全消除;是单片工艺,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设备复杂、价格昂贵。

5.2离子注入原理射程R :离子在靶内移动的总路线长度;投影射程x P :在入射方向上离子射程的投影距离射程的横向分量x i :在与入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离子射程的投影距离4 5.2.1 与注入离子分布相关的几个概念R =l 1+l 2+l 3…5.2.1 与注入离子分布相关的几个概念 射程分布:大量入射离子投影射程的统计分布,即靶内入射离子浓度分布平均投影射程(R p ):正是离子浓度最大值位置投影射程标准偏差(∆R p ):是平均投影射程的统计波动横向标准偏差(∆R ⊥):是射程的平均横向分量的统计波动。

5注入离子的二维分布5.2.2 离子注入相关理论基础6在集成电路制造中,注入离子的能量一般为5~500keV,进入靶内的离子不仅与靶内的自由电子和束缚电子发生相互作用,而且与靶内原子核相互作用。

LSS理论认为注入离子在靶内的能量损失分为两个彼此独立的部分: 入射离子与原子核的碰撞,即核阻挡的能量损失过程;入射离子与电子的碰撞,即电子阻挡的能量损失过程。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


Advantages of Ion Implantation
1.Precise Control of Dopant Concentration 2.Good Dopant Uniformity 3.Good Control of Dopant Penetration Depth 4.Produces a Pure Beam of Ions 5.Low Temperature Processing 6.Ability to Implant Dopants Through Films 7.No Solid Solubility Limit
QT
QT 2 Rp
2 Nmax Rp
剂量:单位面积注入的离子总数
在(X-Rp)=+/- △Rp处,离子浓度比其峰值降 低了40%
离子注入到无定形靶中的高斯分布情 况
注入离子在无定形靶中的分布
注入离子在无定形靶中的分布
若是將參數Rp、△Rp,依離子種類、靶材種類、入 射能量,先期製作成表,則可以用來快速的獲得離 子佈植後離子在靶材中的分佈。 基本的LSS理論及相關的解析法,並無法處理非同平 面的表面、層狀結構的界面、含多元素的靶材、複 碰撞效應與相關的濺射與離子混合。只能提供離子 分佈的幾個能率,而非完整的離子分佈的資料。故 欲克服此一短處,只有開發精確的數值計算,來獲 得離子傳輸的所有細節。

核阻止本领在低能量下起主要作用(注入分布的尾端) 电子阻止本领在高能量下起主要作用(非IC用,用于核物理)
射程终点(EOR) 处晶格损伤大
表面处晶格 损伤较小
射程粗略估计
近似处理可认为核阻止本领和入射离子能量E 无关,不随能量变化。电子阻止本领和速 度成正比。当注入离子能量为Ec时,核阻 止本领和电子阻止本领相等。 1. 注入离子的初始能量比Ec大很多,主要以 电子阻止形式损失能量,核阻止损失可忽 略。射程R≈k1E1/2, k1近似为常数。 2. 注入离子的能量E《 Ec,入射离子主要以 核阻止形式损失能量,电子阻止作用可忽 略。射程R≈k2E0,k2近似为常数。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

原理
等离子体基离子注入PBⅡ装置示意图离子注入技术又是近30年来在国际上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一种材料表 面改性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能量为100keV量级的离子束入射到材料中去,离子束与材料中的原子或分子将发 生一系列物理的和化学的相互作用,入射离子逐渐损失能量,最后停留在材料中,并引起材料表面成分、结构和 性能发生变化,从而优化材料表面性能,或获得某些新的优异性能。 此项技术由于其独特而突出的优点,已经 在半导体材料掺杂,金属、陶瓷、高分子聚合物等的表面改性上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
集成电路前道制程中有许多光刻层之后的工艺是离子注入(ion implantation),这些光刻层被称为离子注 入光刻层(implant layers)。离子注入完成后,晶圆表面的光刻胶必须被清除掉,清除离子注入后的光刻胶是 光刻工艺中的一个难点。
优势
高能离子注入的优势 多样性:原则上任何元素都可以作为注入离子;形成的结构可不受热力学参数(扩散、溶解度等)限制; 不改变:不改变工件的原有尺寸和粗糙度等;适合于各类精密零件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 牢固性:注入离子直接和材料表面原子或分子结合,形成改性层,改性层和基底材料没有清晰的界面,结合 牢靠,不存在脱落的现象; 不受限:注入过程在材料温度低于零下、高到几百上千度都可以进行;可对那些普通方法不能处理的材料进 行表面强化,如塑料、回火温度低的钢材等;
(2)热挤压和注塑模具,可使能耗降低20%左右,延长使用寿命10倍左右;
(3)精密运动耦合部件,如抽气泵定子和转子,陀螺仪的凸轮和卡板,活塞、轴承、齿轮、涡轮涡杆等,可 大幅度地降低摩擦系数,提高耐磨性和耐蚀性,延长使用寿命最多可以达到100倍以上;
(4)挤压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的精密喷嘴,可以大大提高其抗磨蚀性和使用寿命;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

第5章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另一种对半导体进行掺杂的方法。

将杂质电离成离子并聚焦成离子束,在电场中加速而获得极高的动能后,注入到硅中(称为“靶”)而实现掺杂。

离子束的性质离子束是一种带电原子或带电分子的束状流,能被电场或磁场偏转,能在高压下加速而获得很高的动能。

离子束的用途掺杂、曝光、刻蚀、镀膜、退火、净化、改性、打孔、切割等。

不同的用途需要不同的离子能量E :E < 10KeV,刻蚀、镀膜E = 10 ~ 50KeV,曝光E > 50KeV,注入掺杂离子束加工方式可分为1、掩模方式(投影方式)2、聚焦方式(扫描方式,或聚焦离子束(FIB)方式)掩模方式是对整个硅片进行均匀的地毯式注入,同时象扩散工艺一样使用掩蔽膜来对选择性区域进行掺杂。

扩散工艺的膜,而离子注入的掩蔽膜可以是SiO2膜,掩蔽膜必须是SiO2也可以是光刻胶等其他薄膜。

掩模方式用于掺杂与刻蚀时的优点是生产效率高,设备相对简单,控制容易,所以应用比较早,工艺比较成熟。

缺点是需要制作掩蔽膜。

聚焦方式的优点是不需掩模,图形形成灵活。

缺点是生产效率低,设备复杂,控制复杂。

实现聚焦方式的关键技术是1、高亮度小束斑长寿命高稳定的离子源;2、将离子束聚焦成亚微米数量级细束并使之偏转扫描的离子光学系统。

5.1 离子注入系统离子源:用于离化杂质的容器。

常用的杂质源气体有BF3、AsH3 和PH3等。

质量分析器:不同离子具有不同的电荷质量比,因而在分析器磁场中偏转的角度不同,由此可分离出所需的杂质离子,且离子束很纯。

加速器:为高压静电场,用来对离子束加速。

该加速能量是决定离子注入深度的一个重要参量。

中性束偏移器:利用偏移电极和偏移角度分离中性原子。

聚焦系统:用来将加速后的离子聚集成直径为数毫米的离子束。

偏转扫描系统:用来实现离子束x、y方向的一定面积内进行扫描。

工作室:放置样品的地方,其位置可调。

一、离子源作用:产生所需种类的离子并将其引出形成离子束。

第八章离子注入

第八章离子注入

453 612 774 939 1105 1271 1437
168 215 259 301 340 377 411
235 301 367 433 500 586 637
77
97 118 137 157 176 195
例题:
1. 已知某台离子注入机的束斑为2.0cm2、束流为 2.0mA、注入时间为16ms,试计算硼离子(B+)注 入剂量。(注:电子电荷q = 1.6×10-19库仑)
控制沟道效应的方法 3. 硅预非晶化:高能Si注入提前破坏晶格结构
低能量(1KEV)浅注入应用非常有效 4. 使用质量较大的原子:形成非晶层
注入损伤
高能杂质离子轰击硅原子将产生晶格损伤
(a)轻离子损伤情况
(b)重离子损伤情况
离子注入退火
工艺目的:消除晶格损伤,并且使注入的杂质转 入替位位置从而实现电激活。
离子注入的优点:
3. 杂质浓度均匀性、重复性好 用扫描的方法控制杂质浓度均匀性。
4. 掺杂温度低 注入可在125℃以下的温度进行,允许使用不同 的注入阻挡层(如光刻胶)增加了工艺的灵活性。
离子注入的优点:
5. 沾污少 质量分离技术产生没有沾污的纯离子束, 减少了 由于杂质源纯度低带来的沾污,另外低温工艺也 减少了掺杂沾污。
投影射程示意图 第i个离子在靶中的射程Ri和投影射程Rpi
平均投影射程 离子束中的各个离子虽然能量相等但每个离子与靶 原子和电子的碰撞次数和能量损失都是随机的,使 得能量完全相同的同种离子在靶中的投影射程也不 等,存在一个统计分布。
离子的平均投影射程RP为
其中N为入射离子总数,RPi为第i个离子的投影射 程
入射能量 (KEV) 注入的离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中常用杂质的临界角
上:(111)
下:(100)
3. 离子与衬底原子的相互作用
注入离子与衬底原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注入离子的 分布、衬底的损伤。 注入离子与靶原子的相互作用,主要有离子与电子的相 互作用,称为电子阻止和离子与核的相互作用,称为核阻 止。核阻止主要表现为库仑散射。
电子阻止在每单位长度上的能量损失可表示为能量梯度, 其中 ke 是与离子和靶物质有关的比例常数:
模型处理库仑散射。
符合动量守恒、 能量守恒和角 动量守恒。 在质心坐标系中有:
库仑散射的能量损失
动量守恒
P0 Pi P
t
角动量守恒 L 0 L i L t
能量守恒
L 0 P0 b Pt
2
P0
2

Pi
2

i
2
2m i 2m 注入离子的能量损失为:
ΔE E 0 (1
2m
t
sin
全电扫描和混合扫描系统示意
全电 扫描
混合 扫描
离子束的偏转
离子在注入到硅片前,一般需要作二次偏转,目的是:
1.去除中性原子
在离子束的传输过程中,由于离子与残余气体分子的 碰撞等原因,离子俘获电子成中性原子,以原来的高速 度与离子一起运动。因为中性原子不带电,如果通过法 拉第电荷测量系统注入硅片,将会使实际注入剂量超出 设定剂量。所以为了保证注入剂量的正确,必须从注入 束中去除中性原子。方法是在X扫描板上加上固定的直流 偏压,带电的离子束将向负电板方向偏转。一般将根据 扫描板与法拉第筒的距离偏转角5-7°。使中性束完全不 能进入法拉第电荷测量系统。
i
1.一次矩是归一化剂量; 2.二次矩是剂量和RP2 的乘积; 3.三次矩表示了分布的非对称性,用偏斜度 表示, = m3/ RP3 , <0 表示x <RP侧的浓度增加。 B+ 注 入要用Pearson Ⅳ型分布描述。
分布的高次矩
4. 四次矩与高斯峰值的畸
变有关,畸变用峭度 表示: = m4/ RP4 高斯分布的峭度为3, 峭度越大,高斯曲线顶 部越平。 、 可用蒙特卡罗模 拟得到,也可测量实际 分布曲线拟合得出。
a 高斯分布
b 负偏斜度 c 大陡度
5. 注入损伤
离子注入衬底单晶与衬底原子作级联碰撞,产生大 量的位移原子,注入时产生的空位、填隙原子等缺陷称 为一次缺陷。在剂量达到一定数值后,衬底单晶非晶化, 形成无定型结构。使衬底完全非晶化的注入剂量称为阈 值剂量。不同衬底和不同的注入离子,在不同的能量、 剂量率和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非晶剂量。轻原子的大、 重原子的小;能量低大,能量高小;衬底温度低大,衬 底温度高小。当衬底温度高于固相外延温度时,可以一 直保持单晶。
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
李 金 华
第二篇
单项工艺1
华山风光
第四章
离子注入
主要内容
1. 什么是离子注入? 2. 离子注入机的结构原理; 3. 注入离子与衬底原子的相互作用; 4. 垂直投影射程及标准偏差;
5. 注入损伤及退火恢复;
6. 离子注入浅结的形成; 7. SOI埋成的离子注入合成; 8. 问题和关注点-沾污和均匀性; 9. 理论模拟。
对质量为m的离子,偏转半径为R,当质量为m+m的离 子,进入磁分析器后,离子束将产生的位移距离为:
D R δm 2 m (1 cos φ L R sin φ )
当D大于束的宽度 加上出口狭缝的宽 度,就称两种质量 离子能分。通常采 用 =90磁铁,R 在1m左右。R大、 M小时分辨率高。
离子注入工艺的特点
1.低温工艺 2.注入剂量可精确控制 3.注入深度可控
4.不受固溶度限制
5.半导体掺杂注入需要退火以激 活杂质和消除损伤
6.材料改性注入可不退火引入亚稳态获得特殊性能
7.无公害技术 8.可完成各种复合掺杂
离子注入的应用
1.P阱或N阱注入 ~10E12/cm2 2.阈值调整注入 ~10E11/cm2 3.场注入 ~10E12/cm2 4.源漏注入 ~10E15/cm2 5.隔离注入 ~10E15/cm2 6.基区注入 ~10E12/cm2 7.发射、收集区注入 ~10E15/cm2 8.智能剥离氢注入 ~10E16/cm2 9.材料改性注入 ~10E16/cm2 10. SOI埋层注入 ~10E17-10E18/cm2
高能P阱注入机
2keV - 900keV
国产多功能离子改性注入机
无分析器
气体
金属 辅助 溅射 四种离子源
全方位离子注入
离子源的种类
1.潘宁源 在阴极-阳极间起弧电离源气分子,获得等 离子体,适合小束流气体离子注入 2.热灯丝源(Freeman源) 靠灯丝发射电子激发等离子 体,适合无氧气体离子的中小束流注入 3.溅射源 对Ar离子溅射出的金属离子起弧电离,获得 等离子体,适合小束流高熔点金属离子注入 4.蒸发源 对金属蒸汽起弧电离形成等离子体,适合低 熔点金属离子注入
沟道效应及避免方法
2. 防止沟道效应
对单晶材料的轴沟道和面沟道,由于散射截面小, 注入离子可以获得很深的穿透深度,称为沟道效应。为 了尽可能避免沟道效应,离子束在注入硅片时必须偏离 沟道方向约7°。通常,这种偏转是用倾斜硅片来实现。
离子束

(100)Si
沟道效应示意
沟道效应及避免方法
沟道临界角,即理论上会产生沟道效应的最大角度:
E qV 1 2 mv ,
2
v
2qV m
经过磁场强度为B、方向与离子运动方向垂直的分析腔, 受到洛仑兹力qvB,该力使离子作圆周运动。有:
mv r
2
qvB, r
mv qB

1 B
2m q
V ,B
1 r
2V
m q
可见,偏转半径r与B成反比,与m成正比。对固定的离 子注入机,分析器半径r和吸出电压固定,调节B的大小 (励磁电流)即可分析出不同荷质比的离子。
5. MEVVA源(金属蒸汽真空弧离子源)新型的强流金属 离子源,适合材料改性的无分析注入
Varian 注入机离子源
大束流离子源(160XP)
中束流离子源(CF-3000)
Eaton注入机 离子源
大束流离子源(8-10mA)
中束流离子源(NV-6200)
蒸发离子源的结构
磁分析器原理
设吸出电压为V,对电荷q的正离子,能量为qV(eV)。
离子束的加速和扫描
对先加速后分析系统,由于待分析离子的能量高,要 求分析器有很大的半径。通常采用先分析后加速结构。加 速系统使离子获得需要的注入能量。 为了获得均匀的掺杂,常把注入束聚焦,并扫描,中、 小束流离子注入机X和Y方向都采用电扫描,大束流注入 机则采用混合扫描。大束流材料改性离子注入机采用无分 析系统,吸出离子束不聚焦,面积很大(直径在150mm200mm),没有扫描和偏转系统,采用靶台转动来提高 均匀性。对全方位离子注入机,样品的周围全部由等离子 体包围,适当转动样品使注入均匀性提高。
BF3气源磁分析质谱
磁分析器的分辨率
注意: 同一荷质比的离子有相同的偏转半径,磁分析 器无法作出区分。要求源气有很高的纯度,尽量避免相 同荷质比离子出现。如:N2+ 和Si+,N+ 和Si++ ,H2+ 和He++等。 影响分辨率的还有: 1.吸出前源内离子的能量分散 对几keV的吸出电压, 10eV左右的分散度可以忽略。 2.分析腔的出口宽度 分析腔的出口宽度实际上改变 了出射离子的半径,从而改变了荷质比。
Se
dE dx
e
ke E
ke
Z i Z t (M i M t ) MiMt3Biblioteka 3/2Zi Zt
2/3
2/3
Zi和Zt分别是注入离子和靶原子的核电荷数。
库仑散射
注入离子与靶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库仑散射, b 为碰撞参数定义为不发生散射时两原子核接近的最小 距离。 利用靶离子加外电子
1.什么是离子注入?
离子束把固体材料的原子或分子撞出固体材料表面, 这个现象叫做溅射;而当离子束射到固体材料时,从 固体材料表面弹了回来,或者穿出固体材料而去,这 些现象叫做散射;另外有一种现象是,离子束射到固 体材料以后,离子束与材料中的原子或分子将发生一 系列物理的和化学的相互作用,入射离子逐渐损失能 量,最后停留在材料中,并引起材料表面成分、结构 和性能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就叫做离子注入。 离子 注入可分为半导体离子注入(掺杂)、材料改性注入 (金属离子注入)和新材料合成注入。
先加速后分析注入机结构示意
离子注入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国产中束流离子注入机
Vll Sta 810XEr 中束流注入机
20-80KeV 400-500W/h
Vll Sta 80HP 300mm 大束流注入机
1-80KeV FOR 90nm IC process
VIISta 900XP 高能注入机
各种杂质注入Si的电子阻止和核阻止
4.平均投影射程及标准偏差
当Se 和Sn已知,得到投影射程和标准偏差如下:
RP

RP
0
dx

0 E0
dE de/dx


0 E0
dE Sn Se
ΔR
P
M iM t RP 3 Mi Mt 2
实际上关于电子阻止和核阻止的经典模型有LSS (Linhard,Scharff,Schictt)理论给出,相关的投影 射程和标准偏差也用数值计算给出。该理论结果与实际 测量值十分吻合。通常可用查表得到。
cos θosθ cos sin θ
)
可见,注入离子单次散射的能量损失与入射能量 成正比,与散射角(离子质量和碰撞参数)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