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三框让家更美好教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第七课亲情之爱
第三框让家更美好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以实际行动促进家庭和睦幸福。
2.能力目标: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问题,学会有效沟通,做家庭成员的黏合剂。使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得到提高。
3.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结构的变化,沟通方式的变化,家庭氛围等,初步感知现代家庭特点。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了解建立和谐家庭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学会与父母正确交往,努力为建设和谐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道家庭氛围越来越民主、平等,了解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
1.课前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意在把学生提前带入氛围。
2.一段关于family公益广告的展示。
教师问:大家有没有想过是谁给我们的家带来了温暖?自己又应该为家里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感受家中每个成员的作用,让大家初步感受家的温暖。
知识点1 现代家庭面面观
(一)结合实际,讲授新课—我看我家
1.每人用一种水果来比喻自己的家。
设计意图:正如每一种水果,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一样,我们每一个社会个体,每一个同学,也都有自己的生活场所,让大家理解家的涵义。
2.展示三幅图片,第一幅图片1937年老舍的一部著名作品四世同堂,第二幅图片是90年代的一个家庭情景剧《我爱我家》,第三幅图是两千年以后的家庭情景剧《家有儿女》。
设计意图:让大家感受随着年份的增加,人数不断减少。现在随着二胎政策放开,四口之家也越来越多。把收集好的学生家庭照片放映。
教师提问:大家都是几口人住在一起?看部分学生照片,分别对应了课本相关链接的哪一种家庭结构类型?
设计意图:家庭结构出现了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也会出现变化。
3.出示图片:和家人沟通的方式。
教师提问:我想让大家讨论一下,你和你的家人在一般会有哪些活动?你更喜欢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展现现代化家庭的沟通方式丰富多彩。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平等成为家庭成员间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我们看到现在每个教室贴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每个个人和每个家庭,对国家、对社会,当然包括对我们每个家庭,和谐发展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知识点2 和谐家庭我出力
(二)【活动】情景分析,感悟新知——我爱我家
1.学生情景故事表演:两段
情景一:如果当你有一次考试没考好,家长对你训斥时的情景。
教师提问: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同桌两个相互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我们应该理解父母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情,但是家庭成员间需要相互理解、体谅、包容。
情景二:你和家长的代沟。
教师提问:这种情况下,你又会怎样做?
设计意图:在一个家庭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差异有可能带来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我们需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2.情景三,材料故事播放。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问题。
3.视频展示:中央台“家风”采访。
设计意图:虽然这些老百姓所处的阶层不同,他们为家庭做的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是都展现了一个主题就是:为建设美好家庭而努力。在中华文化中,这些老百姓们都给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庭美德。
4.学生制作家庭美德卡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不同同学的家中的优良传统,也希望每位同学真正能做到对待事情上诚实守信、在家中体谅家长、多帮家长做家务等等。
(三)【活动】归纳总结,落实行动——我赞我家
1.回到课前的问题:谁给我们的家带来温暖?我们又该为家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大家不仅落实在课本上,我们在行动中要关爱家人, 不是长大成人之后的事情,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真正的行动起来,为建设美好的家庭出一份力。
2.展示小结。
3.歌曲:让爱住我家,升华主题。
完成相关练习
1.本节课优点
精选教学资源,注重学生体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分享与探究中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精心设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共同得出结论;
在分析案例、填写完整句式、自我反省、夸夸自己等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看待事物。
2.本节课不足和改进措施
本节课还需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运用;课堂教学语言需要更加精炼;学生参与度高,课堂生成多,需要有高超的教学机智;还需要深挖教学资源。
寻找合适的视频资料、结合主题进行分析,教学将会更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对课堂生成资源加以重视,并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