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的忧患意识
2020年北京高考名著阅读《红楼梦》重点解析
![2020年北京高考名著阅读《红楼梦》重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deb08a58f5f61fb7366684.png)
2020年北京高考名著阅读《红楼梦》重点解析背景介绍《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
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
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
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
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
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
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
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
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诗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
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
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
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
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
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金陵十二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bbce491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14.png)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试析《红楼梦》开篇女娲补天神话的寓意
![试析《红楼梦》开篇女娲补天神话的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4d0f1b135ef7ba0d4b733b9d.png)
试析《红楼梦》开篇女娲补天神话的寓意作者:江亚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江亚丽(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政学院,安徽合肥 230022)摘要:《红楼梦》开篇的女娲补天神话,是封建末世的象征,蕴含着作者对时代先行者生不遇时的人生悲慨,是对封建腐朽家族和社会的无情批判和深刻反思,以及对女性才华的热情歌颂,突显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
关键词:女娲补天;末世;生不遇时;反封建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3-0080-03《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借用女娲补天神话,以浪漫主义手法叙述了主人公贾宝玉的前尘往事:“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①女娲补天出自《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曹雪芹在引用这个神话时,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舍弃了其他内容,仅就“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在此基础上敷衍出另一段故事。
曹雪芹为什么以加工后的女娲补天神话作为小说的楔子?笔者认为曹雪芹这样写是别有一番深刻寓意的,下面试作具体分析。
一、“忽喇喇似大厦倾”——封建末世象征女娲处在一个“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的末世,《红楼梦》写的也是一个典型家族甚而一个社会的末世。
深重的“末世”感自始至终贯穿于曹雪芹原著《红楼梦》。
《红楼梦》第一回写的甄士隐及其家庭的遭际隐喻着正文中主人公贾宝玉及贾府的遭际,《好了歌》和《好了歌注》给全篇小说定下末世悲歌的基调。
第五回里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贾探春的判词“生于末世运偏消”,明确点出“末世”二字。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性洞察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性洞察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973cd5a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1.png)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性洞察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包含了丰富的人性洞察。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人性洞察的知识点。
1. 忧患意识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反映人们对于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这种忧患意识可以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命运之苦、《西游记》中孙悟空对抗各种妖魔鬼怪的历险以及《孔雀东南飞》中宫廷斗争的描写中看到。
这些作品让人们意识到人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需要我们积极应对。
2. 人性的复杂性中国古代文学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既有纯真善良的一面,也有纨绔恶劣的另一面。
同样,在《水浒传》中,李逵虽然是个悍勇的英雄,却也是个性格粗暴和喜欢杀戮的人。
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给我们提醒,人性是复杂多变的,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划分。
3. 爱与恨的矛盾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探讨爱与恨的矛盾。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黛玉产生了深深的爱意,但他们的爱情却注定不能实现,最终带来了无尽的伤痛和悲哀。
同样,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白骨精之间的爱恨情仇也成为故事的重要一部分。
这些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爱与恨之间的脆弱关系,在人性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4. 成长与自我认识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品描述了人物从迷失自我到成长与自我认识的过程。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通过与唐僧一起取经的旅途,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傲慢和自私,并最终得到救赎和成长。
类似地,在《红楼梦》中,贾宝玉通过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思考和比较,逐渐认识到自己真正心灵的归宿。
这些作品揭示了人性发展中的重要路程,教导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要有自我反省和认识。
5. 人性的善与恶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反映了人性的善与恶的斗争。
在《水浒传》中,许多英雄因为社会的不公与压迫,走上了草莽生涯,并通过正义之战,彰显了人性的善良和勇敢。
然而,也有些角色变得腐化和邪恶。
这些作品提醒我们,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守良知,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中国悲剧意识之虚与实,悲与壮的例子(一)
![中国悲剧意识之虚与实,悲与壮的例子(一)](https://img.taocdn.com/s3/m/7d6479e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8.png)
中国悲剧意识之虚与实,悲与壮的例子(一)中国悲剧意识之虚与实,悲与壮背景介绍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在中国人的思维和情感中,悲剧意识渗透得非常深刻。
悲剧意识既存在于虚幻的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人物上。
以下是一些例子,来详细讲解中国悲剧意识之虚与实、悲与壮。
虚与实《红楼梦》中的悲剧•虚:《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中描绘了贾府的衰落和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悲剧之爱。
虚幻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悲剧感。
•实:《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悲剧。
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悲剧性的爱情故事让人深感唏嘘,同时也对社会中的不公和道德沦丧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魏晋风度与人生哲学•虚: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虚幻而多变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们追求的是超脱尘世的境界,追求的是一种虚幻的人生态度。
•实:魏晋时期文人的忧患意识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中国悲剧意识的深度。
他们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无常感到悲伤,同时又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凭借自己的才华面对世俗的挫折。
悲与壮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悲: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许多英雄的事迹如黄继光炸毁敌人碉堡时的壮举,以及王进喜等志愿军的英勇牺牲,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悲伤。
•壮:这些英雄的事迹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他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毫不退缩,壮丽的场景和英勇的行为让人们敬佩不已。
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悲:2008年汶川地震是中国近年来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万人丧生,更多的人失去了家园。
这场地震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悲伤,成为中国悲剧意识的重要例证。
•壮:面对地震的巨大破坏,中国人民展现出了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救援队伍不辞辛苦地奋斗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
这种团结与勇敢的精神令人感动。
结束语中国悲剧意识既存在于虚幻的文学作品中,又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人物上。
《红楼梦》悲剧意识的当代价值
![《红楼梦》悲剧意识的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a502fc4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9.png)
《红楼梦》悲剧意识的当代价值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府的兴衰为主线,通过对贾府家族成员的命运进行描写,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在书中的展现具有当代价值:
1. 对人性的思考:《红楼梦》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弱点,提出了对人性的思考。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动机,他们的命运既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内在因素的驱使。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当代社会对于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和困境的人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推动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2. 对伦理道德的反思:《红楼梦》从众多角度刻画了各种道德困境和伦理挑战。
贾宝玉的骄纵自傲、贾母的任性娇纵、薛宝钗的金钱观念等等,都是小说中众多角色身上的道德问题。
这种反思有助于提醒当代社会对伦理关怀的重要性,让人们反思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3. 对社会制度的审视:《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描绘,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荒谬与虚伪。
小说中对贾政、贾母等封建家庭权势的揭示,对贾府的沉沦也反映了贾府成员对社会变革的抵制。
这种审视对于当代社会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之,《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凸显了人性,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的问题,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引导我们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回顾伦理道德的范畴,反思社会制度的现代转型。
通过对小说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红楼梦》中主体生命意识考察
![《红楼梦》中主体生命意识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1f6d564dbe1e650e52ea9979.png)
《 红 楼 梦 》 是 一 曲 生 命 的 悲 歌 。它 除 了 全 面 展 现 人 的 全 部 复 杂 性 之 外 ,更 重 要 的 是 透 过 这 些 人 的 全 部 复 杂 关 系 所 深 刻 展 现 出 的作 家 对 于 有 限 人 生 和 有 限 生 命 的 独 特 思 考 。凡 是 认 真 读 过 《红 楼 梦 》 的 人 , 也许都 能 意识 到曹 雪 芹 写 这 部 书 的 时候 ,
些 问题 ,至 少 说 ,到 目前 为 止 ,是 很 难 作 出 正 面 回答 的 。 曹 雪 芹 则 用 一 僧 一 道 将 此 石 化 为一 块 鲜 明 小 巧 的 美 玉 ,携 到 “ 那 昌
明 隆 盛之 邦 ,诗 礼 簪 缨 之 族 ,花 柳 繁 华 地 , 温柔 富 贵 乡去 安 身 乐 业 。 ” 这 里 ,宝 玉 衔 玉 而生 很 可 能 受 到 《 西 游 记 》 中 猴 王 出世 的 影 响 。但 与 猴 王 出 世 相 比 ,它 更 赋 予 这 一 古 老 问 题 以 更 神 秘 的 回答 ,仿 佛 人 世 间 一 切 都 前 有 宿 缘 、命 中 注 定 似 的 ,而 这 一 点 在 黛 玉 由绛 珠 仙 草 幻 化 人 形 的 来 历 中 表 现 得 尤 为 明显 。 我 们 不 排 除 这 种 写 法 有 没 有 受到 《 楚 辞 》 以及 《 山 海 经 》 等 书 中关 于 瑶 姬 未 嫁 而 亡 ,其 精 魂 化 为 灵 芝 仙 草 这 则 故 事 的 影 响 ,但 我 们 从 黛 玉 的 来 历 中 可 以 看 出 人 与 自然 之 间 似 乎 存 在 着 某 种 神 秘 的
红楼梦心得体会15篇
![红楼梦心得体会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1fab6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f.png)
红楼梦心得体会15篇红楼梦心得体会1(869字)《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
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
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daa93f00453610661ed9f4bf.png)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红楼梦》袭人人物形象分析及其价值
![《红楼梦》袭人人物形象分析及其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ce3ea6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2.png)
《红楼梦》袭人人物形象分析及其价值摘要:《红楼梦》中袭人的形象在历代红学研究中具有极大争议,褒贬分歧极大。
评论者对她也颇有微词,甚至罗列罪状视她为小人、黑暗封建制度忠实的奴才而大加鞭策。
通过深入探究,我们发现,曹雪芹虽然客观地写出了她人格中的弱点,但总体上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她温柔贤淑、忍辱负重、仁至义尽,为自己规划人生并以自己的不懈努力追求着遥远的幸福。
关键词:袭人;忧患意识;目标;努力“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是贾宝玉梦游警幻仙境时见到袭人的宿命。
花袭人原名花珍珠,宝玉听闻她姓花,遂取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阴晴”,为其改名为袭人。
她是宝玉的贴身丫头,无疑是丫鬟里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红楼梦》一书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
自古以来,文学评论家对袭人的议论有好有坏。
好的方面是:处处表现温柔宽厚、忍辱负重、仁至义尽、谦虚谨慎的品性,是难得的贤良女子;坏的方面是:当面宽厚姐妹情深,背后暗算,工于心计,邀宠主子出卖姐妹,向王夫人告密致使芙蓉花仙子晴雯被逐。
但是从贾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主子奴才对袭人平时的为人处事来看,大家总体上对她是认可的。
“贾母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王夫人一口一个‘我的儿’,并且含着眼泪说:‘你们哪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还有薛姨妈对袭人“行事大方”的评价,王熙凤与袭人交谈称她是个“省事的人”,宝钗称赞她“倒有些见识”,那些奴才服役们无一不对她敬爱尊重,我们从这些语句描写中都可以看出,袭人所得到的尊重和认可,是大家发自内心的——袭人不是表里不一、口蜜腹剑的小人。
在曹雪芹笔下,我们不能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上的批判意味,但综观全书,我们发现,他批判最明显的角色是赵姨娘,其次是邢夫人,那是把厌恶贬讽都直接流露在文本里的角色。
红楼梦悟出的道理
![红楼梦悟出的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27f6fcbd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1f.png)
红楼梦悟出的道理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揭示人性的大作。
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塑造以及他们的遭遇和经历,我们可以从中悟出许多人生的道理。
首先,《红楼梦》告诉我们,人生苦短,要珍惜眼前人和事。
在
小说中,有许多人物都有着美好的情感,但最终却因为一些原因而未能在一起,比如宝玉和黛玉、宝琴和探春。
这就告诉我们,人生中很多东西都是短暂的,我们要珍惜当下,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次,《红楼梦》还告诉我们,人性复杂,不能轻信他人。
小说
中有许多人物都有着虚伪的面具,比如薛宝钗和王熙凤等人,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善良,实际上却暗藏心机。
这提醒我们,在社会中要保持警惕,不能轻易相信他人,要学会分辨人心。
最后,《红楼梦》还告诉我们,人生需要自我反省和成长。
小说
中的宝玉和黛玉都有着许多缺点和不足,但他们通过自我反省和成长,最终变得更加成熟。
这告诉我们,人生中会有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学习成长,才能变得更加强大。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其中蕴含着许多人生的道理。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性,更好地理解人生。
- 1 -。
《红楼梦》中的悲剧意味与情感揭示
![《红楼梦》中的悲剧意味与情感揭示](https://img.taocdn.com/s3/m/45bad573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1.png)
《红楼梦》中的悲剧意味与情感揭示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作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命运和情感变迁的描绘,展现了悲剧性的情节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悲剧意味1.命运不可抗拒:在《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往往无法摆脱社会环境和家族压力所带来的束缚。
例如,贾宝玉从小就被安排与林黛玉订婚,但最终无奈地与秦可卿成婚,这揭示了命运对个体选择权的局限。
2.家族衰落:整个故事中贾家逐渐走向衰落。
富贵堂等建筑才华横溢地展示了贾府曾经的繁荣,而后来随着各种不幸事件发生,预示着家族势力渐弱甚至灭亡,凸显了悲剧的命运。
3.爱情的结局:作品中的爱情多是命运的牺牲品。
林黛玉和贾宝玉、史湘云和薛蟠等一对对情侣都未能最终走到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无法成全美好爱情的无奈与惋惜。
情感揭示1.抱负与现实的冲突:作品中许多人物都怀有追求理想生活的抱负,但他们最终在现实的压力下不得不妥协或者放弃。
这种情感体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永恒而痛苦的矛盾。
2.深深的失落感:许多角色在《红楼梦》中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痛苦,如黛玉因宿命而忧伤沉郁,可见她们内心深处的失落感,以及对生活和命运不公平性的懊恼。
3.人性的复杂性:小说通过塑造复杂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本身存在着光明与黑暗、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对立与挣扎。
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嫉妒和欺诈等行为,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总结《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小说,在其悲剧意味与情感揭示方面有着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内容。
通过对命运不可抗拒、家族衰落、爱情结局等主题的描绘,它向读者传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中悲欢离合、命运无常以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所受压力影响等问题的思考。
这些情感的揭示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之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珍贵遗产。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主题.doc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主题.doc](https://img.taocdn.com/s3/m/0af8cb1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73.png)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主题《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虽然正值所谓康乾盛世,然从整个封建制度的漫长延续过程来看,却只不过是西山夕照,留下一片最后的辉煌而已,其必然衰亡之势已经日益显露。
在思想界,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一股世纪末的情绪正在蔓延,感伤思潮笼罩文坛、诗坛、剧坛和小说界,在反思旧制度和传统文化及其积弊的沉重忧患意识中,冲破腐朽文化的千年格套,向往思想解放,追求个性舒张的民主进步思想,继晚明之后,更不可遏止地生长起来。
产生在这样一种时代文化氛围之中,而且似乎要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文化作一个艺术总结的《红楼梦》,虽然也不时描写歌舞宴乐与欢声笑语,但从情节的走向、人物命运以及创作者感伤意识的不断流露等许多方面来看,它都是一部催人下泪更启人感悟的大悲剧。
《红楼梦》的所有描写,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深刻的悲剧主题。
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中国文学传统中国向来并不缺乏悲剧精神,从老庄、屈原到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煜、苏轼、李清照,到关汉卿、马致远、罗贯中,历代作家不断为文学星空贡献各自的悲剧杰作。
大致说来,与儒家用世激情相联的社会忧患意识,与佛家、道家出世思相联系的命运意识、色空观念和虚无哲学,还有从历史无情、世事沧桑、人生短暂的生活事实中激发出来的苦痛悲哀和幻灭感,以及这种意识的混合交融,构成了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久远传统。
《红楼梦》对于社会、历史、人生的悲剧性反思,显然继承了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传统,但又在悲剧精神的彻底性上,挣脱了世俗艺术观念和旧小说戏剧中始困终亨、钦赐团圆、清官雪冤、神灵感应、因果报应等浅薄格套,超越了传统悲剧美学的文化局限,从而把《红楼梦》这部大悲剧引向了无比深刻的新的美学境界。
《红楼梦》悲剧主题的深刻性,来源于悲剧精神的普遍性、彻底性和悲剧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表现为家庭悲剧、爱情悲剧、社会历史悲剧、人生命运悲剧的多重主题变奏,交织着忧患意识、感伤心态、命运意识、色空观念、虚无哲学等各种悲剧精神,因而让人品味不尽。
高考三卷作文红楼梦意味着什么
![高考三卷作文红楼梦意味着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b59d00e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8.png)
高考三卷作文红楼梦意味着什么
1、传统文化教育正在苏醒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孕育了伟大的中华儿女,培养出一代代先贤,更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根基。
《红楼梦》成为高考作文题,从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正在苏醒,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教育改革力度一年比一年大,为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国家还专门启动了中华优秀传统人才培养工程。
2、教育从娃娃抓起,从传统文化抓起
少年人的好坏,全在于教育。
教育如同建筑,全在于基础。
而基础,就要从娃娃抓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只有孩子教育好了,家族未来才能兴盛,国家未来才能富强。
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在孩子的教育上,德行是第一位的,只有让孩子学会做人,做个好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延续家族兴旺。
《红楼梦》讲的是伐冰之家贾府由盛转衰,最后又重新复兴的故事,对于身处岁月静好依然要有忧患意识的世人来讲,尤其有现实意义。
《红楼梦》是研究人学的精品,读懂《红楼梦》就能弄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诸如父子的关系夫妻的关系、兄弟的关系,上下级的关系、朋友的关系!
弄懂这些人际关系,就学会了做人,也就能立身处世、行走江湖、笑傲江湖!
当今中国有很多青少年,她们在家被父母娇宠万分,衣来张口饭来伸手事事不用操心,于是在外便不懂人情世故,不懂与人和谐相处,不懂人性险恶。
如果这些孩子们能读一读为人处世经典《红楼梦》,一定会解决他们的困惑,
在为人处世上大有提升!。
红楼梦的主题与思想内核
![红楼梦的主题与思想内核](https://img.taocdn.com/s3/m/bf4bfb9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0.png)
红楼梦的主题与思想内核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复杂结构的长篇小说,它涉及了众多的主题和思想内核。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红楼梦的主题与思想内核。
一、主题一:爱与欲的纠缠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两位主人公之间深厚的感情和相互纠缠的欲望。
贾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和黛玉对宝玉的痴情是整个小说的核心,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爱情和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展现宝黛之间的爱憎矛盾,以及其他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情爱的种种局限和悲剧。
二、主题二:生死与命运红楼梦以“荣国府”的兴衰为背景,全书贯穿着生死与命运的主题。
贾府作为一个封建豪门家族,命运多舛,终致家族衰落。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贾府成员的生辰八字、宿命等因素,将个人命运与家族命运结合在一起。
贾府不仅代表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更象征了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落与消亡。
红楼梦通过对命运的揭示,对封建社会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三、主题三:人性的善恶与纯净红楼梦是一部充满世俗与人情的小说。
作者通过描绘各色人物的品德与行为,深入剖析人性的善恶与纯净。
小说中的贾宝玉虽然具有纯真善良的一面,但在权力与情欲的双重诱惑下也逐渐沦为混乱的世故之人。
黛玉则被塑造成一个善良纯洁的女子,但她内心的多愁善感也使她深陷痛苦的情感漩涡。
通过对人性的描绘,红楼梦对人情世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四、主题四:封建伦理与道德观念红楼梦是一本关于封建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小说。
小说中的众多情节与人物形象都与封建礼教、家族观念、男权思想等密切相关。
例如,贾宝玉与秦可卿的春宵梦交、贾母对贾宝玉的溺爱等情节,都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伦理观念与道德标准。
红楼梦通过对封建伦理与道德观念的揭示,对封建社会的弊病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主题涵盖了爱与欲的纠缠、生死与命运、人性的善恶与纯净以及封建伦理与道德观念等方面。
谁是造成红楼梦悲剧的罪魁祸首?——论红楼梦的思想深度(4)
![谁是造成红楼梦悲剧的罪魁祸首?——论红楼梦的思想深度(4)](https://img.taocdn.com/s3/m/ed36bd3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1.png)
谁是造成红楼梦悲剧的罪魁祸首?——论红楼梦的思想深度(4)《红楼梦》故事是一个大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谁是罪魁祸首?按照我们以往的阅读和欣赏习惯,在小说、戏剧和影视作品中,若涉及人与人之间你死我活的矛盾冲突,则其中的人物通常会被分为“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对《红楼梦》的阅读,往往也抱着这样一种习惯。
尤其过去用阶级斗争论的观点来解读《红楼梦》的思想,因为阶级斗争要求政治立场坚定,敌我界线分明,故而小说中的人物,也要被明确地划分出反封建的正方阵营和维护封建统治的反方阵营。
按照这样的划分标准,贾宝玉和林黛玉当然是追求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正面人物的代表,而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当然要归罪于贾府中的那些封建卫道士了,如贾政、王夫人,甚至还包括薛宝钗等人。
但是,这样的划分和判定,真的符合《红楼梦》作者的创作意图吗?作者的本意,真的要把贾政、薛宝钗等人塑造成反面人物吗?若细读《红楼梦》,恐怕很难得到肯定的结论。
先说贾政。
《红楼梦》文本中多次描述贾政对贾宝玉的严厉和贾宝玉对贾政的惧怕,尤其在第33回中贾政毒打贾宝玉,常常被认为是封建势力镇压自由新生的有力证据。
但是从现实和理性的角度分析,贾政打宝玉是有原因的。
一是宝玉“荒疏学业”,将来不能继承家族的基业,令贾政深感忧虑和失望。
二是贾宝玉因为琪官而得罪了忠顺亲王,给贾家多树了一个政治强敌,这可能是导致贾家最终彻底败落和元春在政治斗争中惨死的原因之一。
三是因为贾环诬陷,说宝玉“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致宝钏投井自尽,虽然是诬陷,但是宝钏之死,宝玉的确有直接的责任,而在贾政看来,儿子“淫辱母婢”的行为丢尽了祖宗的颜面,是不可容忍的。
可以说,即使在当今的现代社会里,只要是一个正直的、负责任的父亲,面对这样的儿子,多半也要动手管教,不会纵容不管。
可是贾政在盛怒之下情绪失控,下手过重,成了家庭暴力。
但是另一方面,小说描写贾政打宝玉,多次写贾政自己也痛哭流泪,可见贾政对宝玉是恨铁不成钢,而非冷酷无情。
简述《红楼梦》的审美价值及林黛玉的性格塑造
![简述《红楼梦》的审美价值及林黛玉的性格塑造](https://img.taocdn.com/s3/m/95c4402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5.png)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之所以伟大,是它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都是超凡脱俗的。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大百科全书”,也不无道理。
自清朝乾隆年间问世后,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二百多年中,《红楼梦》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中均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因从事《红楼梦》研究而被称为“红学”家。
其中索隐抉微者有之;批注考证者亦有之。
足可以见其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一、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审美价值《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贵族世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父亲的两个妹妹都曾是宫中王妃,曹家曾经是显赫一时的皇亲国戚。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出任江宁织造并兼任过两淮巡盐监察御使,受到康熙皇帝的宠信。
雍正六年(1727年),祖父曹寅因亏空获罪落职,家产抄没,次年全家返回北京老宅,从此家道衰落。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到衰的过程,自己有过书中的类似经历,所以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写他自己的生活,这是《红楼梦》之所以能够备受关注而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红楼梦》创作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
正如甲戌本《红楼梦》开头有一首诗写道: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宴终散场。
悲喜千般空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简述《红楼梦》的审美价值及林黛玉的性格塑造文/田丽阳摘 要:《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作者曹雪芹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以精雕细刻的工夫,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
特别是在人物性格方面,他打破了传统的以单线式结构描绘人物的模式,而是在众多人物纷纷登场的背景下展示众多不同人物的性格,既有浓墨重彩式刻画书中的重要人物,又有粗线条式描写非重要人物,尤其擅长人物心理活动地描写。
其中对林黛玉的刻画最具艺术魅力,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典型女性形象。
整部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红楼梦;审美价值;艺术典型;性格塑造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第三节《红楼梦》的悲剧主题
![第三节《红楼梦》的悲剧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35d7bc5452d380eb63946d01.png)
痛苦首先来自两情相知的艰难。《红楼梦》所描写的爱情不是那种戏剧化了的 一见钟情 ,而是以心灵的沟通与交融作为基本前提的。父母早亡 ,寄人篱下 ,而又孤高 洁傲的黛玉 ,不能不在爱情方面寻找志趣相投的知音。而在那个绝不容许真正的爱 情生长的恶劣文化环境里 ,她又不得不时时敏感地守卫自己的心灵。宝玉是她唯一 的知音。但是宝玉的婚烟却有着众多的可能性 ,宝玉自己也有一个从泛爱到专一的 过程。既要追求高尚美好的爱情 ,又要保护自己独立自尊的人格 ,黛玉因而养成了多 愁善感的性情和充满矛盾的爱情心理。她有一根极敏感极易受伤害的爱情神经。 “情重愈斟情 ”欲,亲反疏 ,求近反远 ,以假乱真 ,真假难辨。黛玉这种特异的爱情心理及 其表现 ,也给宝玉制造了许多痛苦 ,甚至常常使他变成痴呆 ,不知所措。第二十九回写 道 : “原来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 ,
第三节《红楼梦》的悲剧主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红楼梦》产生的时代 ,虽然正值所谓 “康乾盛世 ”然,从整个封建制度的漫长延 续过程来看 ,却只不过是西山夕照 ,留下一片 “最后的辉煌而已 ”其,必然衰亡之势已经 日益显露。在思想界 ,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 ,一股世纪末的情绪正在蔓延 ,感伤思潮笼 罩文坛、诗坛、剧坛和小说界 ,在反思旧制度和传统文化及其积弊的沉重忧患意识 中 ,冲破腐朽文化的千年格套 ,向往思想解放 ,追求个性舒张的民主进步思想 ,继晚明之 后 ,更不可遏止地生长起来。产生在这样一种时代文化氛围之中 ,而且似乎要对整个 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文化作一个艺术总结的《红楼梦》 ,虽然也不时描写歌舞宴乐与 欢声笑语 ,但从情节的走向、人物命运以及创作者感伤意识的不断流露等许多方面 来看 ,它都是一部催人下泪更启人感悟的大悲剧。《红楼梦》的所有描写 ,最终都指 向了一个深刻的悲剧主题。正是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
《红楼梦》中晴雯悲剧命运浅探
![《红楼梦》中晴雯悲剧命运浅探](https://img.taocdn.com/s3/m/e13b6f1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d.png)
2013.08学教育21《红楼梦》中晴雯悲剧命运浅探吴秀艺(漳州工业学校,福建漳州363000)[摘要]作为贾宝玉的贴身丫鬟之一,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招人怨”“诽谤生”的悲剧命运,既是社会大环境的悲剧,同时亦是一个完全没有忧患意识的暂时当稳了奴隶的人的性格悲剧。
本文从晴雯缺乏忧患意识、性格特点入手,探讨了晴雯命运的悲剧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晴雯;忧患意识;性格悲剧晴雯作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是曹雪芹倾注了极大热情塑造的一个丫鬟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晴雯无疑是曹雪芹最最钟爱的人物之一,单看那字字珠玑句句血泪的《芙蓉女儿诔》就知道了。
但雪芹先生并没有将晴雯描写成一个完美的女子,先生笔下的晴雯,是个有血有肉,亮点与缺点并存的丰满人物。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1]这是《红楼梦》中晴雯的判词,也是她一生悲剧命运的写照。
纵观《红楼梦》前八十回,晴雯的悲剧命运无疑是令人唏嘘、发人深思的。
一、缺乏忧患意识雪芹先生笔下的晴雯,无疑是美丽的,作品第七十四回“惑奸馋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中首次对晴雯的外貌进行描写“水蛇腰、削肩膀,眉眼有些像你林妹妹”[1],同时凤姐也说了:“若论这些丫头们,总共比起来,都没有晴雯生得好……”[1]然而,也正是因为她的美丽,使她自恃过高,得意忘形地忘了自己的身份,她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大观园中一个地位低下的丫鬟,十岁的时候被赖大买去做丫头,后来被赖嬷嬷当礼物孝敬了贾母,是奴才的奴才。
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荣国府,晴雯的这种出身,按那个时代那种社会的价值标准衡量,在贾府奴才里是最低贱的,可她并没有意识到这点,错把主子的善待当成常态,虚妄地追求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平等。
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她实在不是一位好丫头,她从来没有摆正自己奴才的位置,反而是仗着主子的宠爱,理所当然地过着“二层主子”“副小姐”(女厨娘柳家的语)的日子,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晴雯病了,请了个大夫来看病,“这里的丫鬟都回避了,有三四个老嬷嬷放下暖阁上的大红绣幔,晴雯从幔中单伸出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楼梦》中的忧患意识思想
作者:张兴德时间:2010/8/23 15:25: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红楼梦》;古代小说;忧患意识
论文摘要:忧患意识是《红楼梦》的重要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
《红楼梦》是封建社会末期的“盛世危言”。
它明写的是一个家族的衰落,实际反映的却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即被人们称之为的“康乾盛世”。
贾府的衰败过程和衰败原因是“康乾盛世”衰败凝缩和缩影。
历史证明了作者思想的正确性和预见性。
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写作,并且把这种忧患意识思想诉诸笔端,这是《红楼梦》一书的一大特点。
《红楼梦》一书表面是写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的大大小小的人生悲剧。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以至于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
但是,如果我们透过作者对这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的描写,进行仔细品味,就会感受到作者在书中透露出的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充分理解和感悟《红楼梦》中的这个思想,这不仅对我们全面正确的解读(红楼梦》在其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的包裹下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有重要帮助,而且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红楼梦》的忧患意识,从根本上讲,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
作者开始就是带着一种“以书补天,济世为民”这样一种思想目的来创作这部伟大著作的。
书中开始,作者讲述了被女蜗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故事,这块顽石虽然没有被拿去补天,但并不甘心此生无用,它自怨自哀,寻求实现自身的价值的机会,后随一僧一道两位仙人到红尘走了一遭,回来写成“石头记”,又托大仙送往红尘,流传于世,实现以书补天的宏愿。
作者在书的开始先编造这样一个故事的用意就是想告诉人们,他创作(红楼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令世人换新眼目,是“以书补天”,作者这里以顽石自喻。
书以忧患思想开头,又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千净”为结尾。
全书始终有一种悲壮的忧患意识。
曹雪芹在谈到《红楼梦》的创作时表白:“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砚斋评云:“能解者方有心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初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哭成此书”,“泪尽而逝”。
这表明:一种忧患意识伴着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全过程。
《红楼梦》的这种忧患意识,集中地表现在它的主题思想上,《红楼梦》一书,实际上是一部封建社会末期的“盛世危言”。
“透过悲剧悟哲理,沧桑之道古今同”。
《红楼梦》写的宝黛缠绵徘恻的爱情故事和爱情悲剧,古往今来赢得了不少少男少女的眼泪,但是,不能因此就诸文是一本
爱情小说。
《红楼梦》透过宝黛婚恋故事,委婉曲折的表现了他们背后的贾府内部的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正是这种矛盾斗争,才使贾府日益走向没落和衰亡。
但是,这也不能据此就说《红楼梦》是一部社会问题的小说,它实际上是一部哲理小说。
透过宝黛爱情的悲剧、大观园内外那些少男少女的悲剧,贾府没落的悲剧,告诉人们一个重要的哲理:即“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样一个深刻的思想,它告诉人们要树立“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
书中一开始就写了贾府的煊赫和兴旺。
通过姥姥一进荣国府,极度地铺陈出一个百年旺族之大、之盛,然后又通过可卿死后的丧葬、建造大观园、元妃省亲等情节,继续表现其作为金陵在京的四大家族之首的权顷朝野的显赫和富贵。
但是,作者的如椽之笔犹如一把深刻的解剖刀.没有停在这表层的描写上,而是深人到事件的内部,揭示其贾府在煊赫和兴旺的外表下存在的种种尖锐复杂、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
让读者从现在的“安”看到了“危”,从现在的“存”预见到了“亡气从现在的“治”看到了将来的“乱。
小说正是按照这样的自然逻辑发展,让人信服的得出了个贾府的最后结局必然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不仅仅是写了贾府是怎样在内外的重重矛盾中,如何走向衰亡,而且还进一步的
告诉人们,贾府的悲剧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贾府上下,尤其是当权者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在富丽
堂皇、兴旺发达背后隐藏的严重问题和危机。
这种情形正如书中开始,冷子兴说的:“如今生
齿日繁,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
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红楼梦)一书后面的故事发
展和演变,正是按冷子兴介绍的这样进行的。
从贾府的老祖宗贾母起,到贾府的“宠儿”贾宝
玉;从荣国府到宁国府,无不是“安富尊荣,1,不思进取,他们整天嬉戏游乐,斗鸡玩狗,
大小筵席,荒淫无度;掌权者王熙风,假公济私,得贪就贪。
对贾府面临的这种严峻形势,
个别人(如可卿、探春、黛玉)虽有察觉,但这种认识,并没有成为当权者的真正清醒的认识
(这是另一层面上的悲剧)。
《红楼梦》就是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百年旺族
是怎样“死于安乐”的。
这是贾府衰败的真正原因。
贾府的真正大悲剧也在于此。
(红楼梦》
想告诉人们也正是这一点。
这是《红楼梦》的思想精髓。
我们说《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
末期的“盛世危言”的理由也在于此。
至于为“闺阁昭传”云云,对宝黛婚恋以及其它众女儿的
悲剧的描写,尽管写得十分精彩,十分感人.但仍不过统统是为遮人眼目写的表层故事,是“假
语村言”和“荒唐言”而已。
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在兴旺繁荣后面存在的问题和危机,正确的反映社会生活。
这
是作者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识封建社会、表现和反映封建社会的结果。
它的可贵之处还在
于,它不是向世人讲述一个枯燥而简单的哲学理论.而是用一幅活生生的关于人生的和社会
的生活画卷,在人们享受艺术给人以美感的同时,在“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之中,感受它、
认识它。
这对当世的教育和后世的警戒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
《红楼梦》中的忧患意识有深厚的文学和哲学渊源。
最远可追溯到《易经》。
《易经》
的原初形态是一部卜篮之书,但当它系以卦、交辞,虽然有卜决占断的意味.但所谓卜笙就
是叩问人生,向冥冥先祖、苍苍宇宙索解个人、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求知面临吉凶祸福时的种种对策,因此,当我们进人卦、艾辞所展示的表象与底蕴时,便会深深的感到,字里行间充满了人生的体悟、人生的智慧、人生的经验。
《系辞》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人生充满忧患,自古至今,忧患就是人生!周文王从当囚徒到取得天下,周公旦从取得天下到稳保周朝江山,从危而求安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在以后的人们熟悉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例如屈原和杜甫的诗歌等等,也有明显的忧患意识。
《红楼梦》一书的这种忧患意识和祖国这些优秀文学作品是一脉相承的。
《红楼梦》中的忧患意识和屈原、杜甫的诗歌中的忧患意识不同的是,屈原、杜甫等人的诗歌中的忧患意识是产生在社会动乱之中,而《红楼梦》的可贵之处在于写了一个“盛世”下的忧患。
(红楼梦》写了贾府“架子虽然没有倒。
内囊却也上来了”的思想,是十分深刻和可贵的一种思想。
它明写的是一个家族的衰落,实际反映的却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即被人们称之为的“康乾盛世”。
贾府的衰败过程和衰败原因是“康乾盛世”衰败凝缩和缩影。
它反映的是“康乾盛世”下存在的种种社会危机和这种危机发展的必然结果。
清朝社会的历史发展完全证实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预见。
作品思想的正确性、深刻性和超前性是古今中外的任何名著不可比拟的。
感悟和解读《红楼梦》中的这种忧患意识,在当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现在我们的理论界和史学界有的学者仍然认为.“康乾盛世”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清朝统治者面对外强压境、山雨欲来的严峻形势,浑然不觉、麻木不仁,沉浸于天朝大国“国泰民安”“海宇升平”的幻象之中。
这种把“康乾盛世”的衰落主要归结于外因的认识是值得商榷的,这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描写是大相径庭的。
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康乾盛世”的衰落,自然可以讨论。
不过窃以为,无论如何。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表现的思想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还应该一提的是,我们当前的一些反映清朝盛世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例如“康熙大帝”之类的)不仅存在着浅薄和片面,甚至无原则的吹捧帝王,宣传“帝王决定论”的唯心主义思想,这更是值得我们作家和艺术家们面对《红楼梦》的深刻思想而应进行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