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肺气虚,盗汗—阴虚

合集下载

中医对盗汗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盗汗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盗汗的认识和理解1.中医对出汗的理解:《说文解字》对汗的定义是“汗,身液也”,提示汗是人体津液的一种,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记载:“阳加于阴,谓之汗。

”可能这句话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人很难理解,清代的温病大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黄帝内经》这句话进一步解释:“汗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形象一点说阴精就像水,阳气就像太阳,水在太阳的蒸发下会挥发,出汗就是阳气蒸化阴精使其从皮肤而出的过程。

任何影响阳气蒸化阴精过程的因素都会导致出汗的异常。

2.中医对出汗的分类:2.1自汗、盗汗:我们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是自汗和盗汗,古书中记载“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明确的指出了自汗、盗汗以及生理性出汗的区别,即在人体清醒状态下的异常出汗称为自汗,睡着的状态下出汗过多称为盗汗(因为如强盗一般在夜间出现,所以形象的称为盗汗),盗汗又称为寝汗。

还提出吃热食物、干重活、剧烈运动等情况导致的出汗为生理性的出汗,和自汗是有区别的。

之所以将出汗分为自汗和盗汗,是因为他们的病因有区别,治疗方法一般也不相同,自汗多为气虚(或阳虚)不固、腠理开泄所致;盗汗多为阴虚内热、破津外泄所致。

对于自汗、盗汗治疗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汗》中提出“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这句对于自汗、盗汗的治疗法则对于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常见的有“补气以卫外”的名方为玉屏风散(有成药);有“补阴以营内” 的名方为麦味地黄丸(有成药)。

当然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是多数情况,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如明代名医张景岳就在《景岳全书·汗证》中提到“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所以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是常态,但也有少部分人并非如此,需要仔细辨别,以免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中医诊断笔记

中医诊断笔记

一、中医诊断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二、问诊:关于寒热的重点:1、风寒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恶寒重、发热轻。

2、风热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

3、伤风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轻而恶风。

4、里实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但寒不热。

5、里虚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畏寒不热。

6、里实热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壮热。

7、阳明实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日晡潮热。

(申时PM:3-5时)8、阴虚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骨蒸潮热。

(午后或入夜)9、微热(低热)的主要分类——气虚;阴虚;血虚。

10、郁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具有情志因素。

11、疟疾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

12、少阳病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病机为‘半表半里’。

关于汗的重点:1、自汗——气虚;阳虚——自汗时出,活动尤甚。

2、盗汗——阴虚;血虚——入睡汗出,醒则汗止。

3、绝汗——亡阴;亡阳——病情危重,大汗不止。

4、战汗——正邪相争——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病情的转折点。

5、头汗的基本病机分类——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蕴结;虚阳上越。

6、手足出汗——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热盛;脾虚湿盛。

7、半身出汗的特点——汗出自健侧。

关于疼痛的重点:1、区别疼痛的性质:胀、刺、冷、热(灼)、重、酸、绞、空、隐、窜。

2、阳明头疼——前额连眉棱骨。

3、太阳头疼——后头连项。

4、少阳头疼——两侧头疼。

5、厥阴头疼——颠顶头痛。

6、胁痛——责于肝胆。

7、胸痛与真心痛的区别——疼痛剧烈,‘手足青至节’(寒邪)。

8、区分胃脘、腹疼痛——前者为心下;后者为脐周。

头晕的重点:区分肝阳、湿热、气虚、阳虚、痰热、肾虚、瘀血。

心悸的类型:心胆气虚;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脉闭阻。

耳鸣的类型:耳鸣如蝉——多虚证。

耳鸣如潮——多本虚标实。

目眩,既‘眩晕’——视物旋转。

目昏,既‘目暗’——视物昏暗不清。

执业中药师第21章补虚药

执业中药师第21章补虚药

第二十一单元补虚药补益正气、增强体质——虚证功用与适应症:补气——气虚证;补阳——阳虚证;补血——血虚证;补阴——阴虚证。

注意:1.宜久煎(另煎),或做丸散剂;2.注意配伍健脾消食药。

第一节补气药、●治疗气虚证,见气短、乏力、头晕、脉虚无力、舌淡等。

●肺气虚——自汗、恶风、易感冒、语音低怯脾气虚——食少、便溏、消瘦、脏器下垂等。

人参(1)味:甘、微苦,微温。

归肺、脾经。

(2)作用:大补元气——气虚欲脱证。

补脾益肺——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肺气虚弱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生津止渴——热病津伤的口渴,消渴证。

神益智——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3)配伍:配附子——大补大温,益气回阳——亡阳气脱配蛤蚧—补肺益肾而定喘嗽,肺肾两虚、动辄气喘配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消渴(4)特点:●大补元气可用15~30g,●野生人参——挽救虚脱;●生晒人参性平——气阴不足者;●红参性偏温——气阳两虚者。

●注意:服用人参时不宜饮茶水和吃白萝卜。

●因属补虚之品,邪实而正不虚者忌服。

反藜芦,畏五灵脂,恶莱菔子、皂荚,均忌同用。

党参(1)味:甘,温。

归脾、肺经。

补中益气——脾气亏虚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肺气亏虚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生津养血——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

血虚萎黄,头晕心慌。

黄芪(1)味:甘,微温。

(2)作用:补气升阳——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

益卫固表——自汗,盗汗肺气虚证,表虚自汗证,气虚感冒。

利水消肿——气虚水肿。

托毒生肌——虚症疮疡。

(3)特点:补而性燥。

此外,本品上有补气行滞,补气摄血,补气生津作用,还可用于应气虚所致的血虚出血,消渴,中风后遗症,痹痛麻木等病症。

黄芪配柴胡、升麻、葛根:升阳举陷人参、党参与黄芪的比较(1)人参:作用最强,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益气救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

(2)党参:补气之力平和——补脾肺之气、兼补血。

汗证

汗证

治法 清热泻脾. 方药 泻黄散 泻黄散加减. 常用药: 石膏,栀子清泄脾胃积热, 防风疏散伏热, 藿香化湿和中, 甘草调和诸药, 再加麻黄根,糯稻根敛汗止汗. 加减:尿少,色黄加滑石,车前草清利湿热; 汗渍色黄甚者加茵陈,佩兰清化湿热.
其它疗法
(一)中成药剂
玉屏风口服液 每服1支,1日2次.用于肺卫不固证. 生脉饮口服液 每服1支,1日2次.用于气阴亏虚证.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盗汗候》:"盗汗者,眠睡而汗 自出也,小儿阴阳之气嫩弱,腠理易开,若将养过温,因睡 卧阴阳气交津液发越而汗自出也." 《幼科发挥诸汗》:"汗者心之液也.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 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 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医宗必读汗》:"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 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 .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肾阳衰不能内营 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 《幼 幼集成诸汗证治》:"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又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又曰:心为汗.夫心之所藏,在 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 之证,未有 不由心肾两虚而得之者,然阴虚阳必凑之,故发热而自汗, 阳虚阴必凑之,固发厥而自汗,是皆阴阳偏胜所致也."
治法 益气固表. 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牡蛎散加减. 方药 玉屏风散 牡蛎散 常用药: 重用黄芪益气固表, 白术健脾益气, 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合, 牡蛎敛阴止汗, 浮小麦养心敛汗, 麻黄根收涩止汗. 加减: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 ,砂仁健脾助运;汗出不止者,每晚在睡前 用龙骨,牡蛎粉外扑,以敛汗潜阳.
[临床诊断]

从手太阴肺经气虚论“阴虚则盗汗”

从手太阴肺经气虚论“阴虚则盗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第19卷第76期 239作者简介:黄兰莹(1994-),女,汉族,四川省成都市,2017级在读研究生,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皮肤病的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高子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皮肤病的临床实验研究。

·中医中药·从手太阴肺经气虚论“阴虚则盗汗”黄兰莹,唐可,高子平*(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摘要:“盗汗”归咎于中医“汗证”的范畴,一般认为“盗汗”指寐中汗出,醒来自止,其病因病机多由于阴血亏虚,内热过旺而迫津外出。

但在临床诊治中,由手太阴肺经气虚所导致“盗汗”的患者不胜枚举。

故本文从“阴”为“手太阴肺经”,“虚”为“气虚”浅析“阴虚则盗汗”,并附医案一则,以飨读者,如有不当之处,望指正。

关键词:阴虚;盗汗;手太阴;肺经;气虚中图分类号:R224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76.132本文引用格式:黄兰莹,唐可,高子平.从手太阴肺经气虚论“阴虚则盗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6):239-240.From the Hand Yin Lung Qi Deficiency, "Yin Deficiency is Sweating"HUANG Lan-ying, TANG Ke, GAO Zi-ping*(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ABSTRACT: “Yin deficiency” is the mainstream view of the cause of night sweats, most doctors believe that “yin deficiency” refers to “yin and blood deficiency.” However,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 patients with “yin night sweat” caused by deficiency of yin and lungs are too numerous to enumerate.Therefo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Yin” to “hand-yin lung classics”, “Xu” for “qi deficiency” analysis of “yin deficiency is night sweats”, and attached a medical case to readers.KEY WORDS: Yin deficiency; Night sweats; Hand lunar; Lung passage; Qi deficiency0 引言“盗汗”即是寐时汗出,寤时汗止的症状,《黄帝内经》中虽无“盗汗”一词,但其已有“寝汗”之语。

汗证 分证辨证

汗证 分证辨证

【辨证论治】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味。
人参 大补元气,益气固脱 附子 回阳救逆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可加生黄芪益气止汗。 亦可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急救之品。 若在热病中所见,尚可加麦冬、五味子敛阴止汗。 汗多时可加煅龙骨、煅牡蛎、麻黄根等敛汗之品, 随症应用。亦可用止汗红粉,绢布包扑之以助止汗。
【辨证论治】
战汗 主症:急性热病中,突然全身恶寒、战栗,而
后汗出。 兼次症:发热口渴,躁扰不宁。 舌象:舌质红,苔薄黄。 脉象:脉细数。
【辨证论治】
治法:扶正祛邪。 方药: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论治。
战栗恶寒而汗出顺利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可适当进食热汤、稀粥之品,予以调养。
若恶寒战栗而无汗者,此属正气亏虚,用人 参、生姜煎汤服之,以扶正祛邪;
主症: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虚烦少寐,五心烦 热。 兼次症:久咳虚喘,形体消瘦,两颧发红,午后 潮热,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 舌象:舌质红少津,少苔。 脉象:脉细数。 病机概要:阴液不足,虚火内生,心液被扰,不 能自藏。
【辨证论治】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当归、生地黄 熟地黄 黄连、黄芩
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 制阳光;
【辨证论治】
治法: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养血; 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理气调中。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汗出多者,加牡蛎、五味子、浮小麦
收涩敛汗; 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
补益精血。
【辨证论治】
盗汗 2.阴虚火旺证
【概述】
(二)源流 4.《 医 林 改 错 》 补 充 了 针 对 血 瘀 所 致 自 汗 、 盗

汗证的中医调理

汗证的中医调理

汗证的中医调理■徐陆周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主任中医师生活之友出汗是人体的生理反应,根据身体产热情况的不同,出汗也不一样。

身体产热增多时,为了保持体温稳定人体就会多出汗。

而在寒冷的时候,人体就减少出汗而增加产热。

因此,出汗可以调节人体的体温,同时还可以排泄一些代谢产物。

出汗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

被动出汗,是指由于天气闷热、心情烦躁而形成出汗,这种出汗方式对人体是不利的。

相反,人体主动运动而出的汗,被称为主动出汗,它有利于保持人体内的温度,散发热量,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有一些人出汗过多,稍微动一动或者干些体力活就大汗淋漓,有的人严重到安静时也会流汗。

这样的出汗异常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先兆。

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为“自汗”。

中医认为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失调等疾病均可引起出汗异常,而产后、疾病后、手术后体质虚弱也会导致出汗异常,这其中以更年期女性出汗异常最为常见,男性亦有。

出汗异常中医称之为“汗证”。

夜间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称为盗汗。

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

一些人身体有湿热的,出汗色黄明显,内衣都可以染成轻度的黄色,称为黄汗。

中医认为自汗与人体气虚有关,人的体表有营卫之气在其中运行,其强弱与肺、脾脏腑的功能关系密切。

如果脾肺气虚,不能固摄津液,或者营卫之气不协调就会出现自汗症状。

而盗汗一般认为与阴虚有关,如心阴亏虚、肺阴不足,或肝肾阴虚。

而黄汗认为与湿热有关。

自汗患者多表现为体质虚弱,容易感冒,活动后易出汗,不耐劳力。

有一些气虚患者会兼有阴虚。

除体质虚弱外,还有内火旺,身体发烫,手脚心热,心烦易躁,多数会伴盗汗。

还有一些患者气虚情况比较重,导致阳气亏虚,主要表现为怕冷怕风,出汗冰冷,手脚凉等情况。

脚底出汗是什么原因 罪魁祸首是它们

脚底出汗是什么原因 罪魁祸首是它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脚底出汗是什么原因罪魁祸首是它们
导语:脚底出汗这种常见的脚部疾病给许多人造成了困扰,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自汗,盗汗,绝汗,偏汗,冷汗等几种,如果出现这种现象,一定要
脚底出汗这种常见的脚部疾病给许多人造成了困扰,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自汗,盗汗,绝汗,偏汗,冷汗等几种,如果出现这种现象,一定要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自汗
自汗就是说没有其他因素引发的但是经常出汗的情况,而这和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自汗大都和肺气虚弱、津液外泄等身体虚弱的状况有关,也和神疲、乏力、畏寒等症状有关。

因此这一现象常出现了身体不好的孩子或者病人身上。

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

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

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者。

绝汗
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

偏汗
俗称“半身汗”。

它见于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

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

多见于风湿或偏瘫患者。

若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

冷汗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辨识虚汗

辨识虚汗

辨识虚汗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具有调节人体体温的作用,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出汗可散热降温、减少中暑。

中医认为,汗是人体津液受阳气作用蒸发从毛孔排出的液体。

生理性多汗见于炎热的天气、过高的室温、过厚的衣褥或精神紧张等情况。

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种提示,应引起重视。

以下是中医对一些常见的异常出汗现象所作的解释:自汗:不因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

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亢患者。

虚汗:顾名思义,这种多汗乃因体虚所致,它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发生于多种疾病过程中。

多见于儿童,有些儿童入睡后出汗不止,间或身体冰凉,这便是医学上所说的“出虚汗”。

有些儿童因为身体虚弱、感冒发烧或患肝炎等炎症使用大量抗生素(或其它药物)后,导致出虚汗。

成人也会出虚汗,一些体质虚弱的人在安静情况下,或无原因而全身或局部出汗,甚至大汗淋漓,这也是“虚汗”。

某些患急慢性疾病者或产后妇女体质特别虚弱,往往也会出虚汗。

盗汗:是中医学上的一个病证名,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

出盗汗的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汗量相差悬殊很大。

其中,重型盗汗病人往往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自汗和盗汗都属于虚汗。

治表固本中医学认为,汗为心之液。

若病人出汗太多或自汗、盗汗的病程持续时间过久,将导致精气耗伤,出现精神倦怠、脸色苍白、四肢乏力、不思饮食、容易感冒、睡眠多梦等阴阳失调的症状,损害人体的身心健康,甚至诱发其他疾病。

对儿童患者的影响尤其明显。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出汗过多会导致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流失和电解质失衡,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常出虚汗的孩子,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智力发育迟缓。

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汗证的中医调理

汗证的中医调理

汗证的中医调理作者:徐陆周来源:《祝您健康》2014年第09期出汗是人体的生理反应,根据身体产热情况的不同,出汗也不一样。

身体产热增多时,为了保持体温稳定人体就会多出汗。

而在寒冷的时候,人体就减少出汗而增加产热。

因此,出汗可以调节人体的体温,同时还可以排泄一些代谢产物。

出汗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

被动出汗,是指由于天气闷热、心情烦躁而形成出汗,这种出汗方式对人体是不利的。

相反,人体主动运动而出的汗,被称为主动出汗,它有利于保持人体内的温度,散发热量,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有一些人出汗过多,稍微动一动或者干些体力活就大汗淋漓,有的人严重到安静时也会流汗。

这样的出汗异常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先兆。

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为“自汗”。

中医认为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失调等疾病均可引起出汗异常,而产后、疾病后、手术后体质虚弱也会导致出汗异常,这其中以更年期女性出汗异常最为常见,男性亦有。

出汗异常中医称之为“汗证”。

夜间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称为盗汗。

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

一些人身体有湿热的,出汗色黄明显,内衣都可以染成轻度的黄色,称为黄汗。

中医认为自汗与人体气虚有关,人的体表有营卫之气在其中运行,其强弱与肺、脾脏腑的功能关系密切。

如果脾肺气虚,不能固摄津液,或者营卫之气不协调就会出现自汗症状。

而盗汗一般认为与阴虚有关,如心阴亏虚、肺阴不足,或肝肾阴虚。

而黄汗认为与湿热有关。

自汗患者多表现为体质虚弱,容易感冒,活动后易出汗,不耐劳力。

有一些气虚患者会兼有阴虚。

除体质虚弱外,还有内火旺,身体发烫,手脚心热,心烦易躁,多数会伴盗汗。

还有一些患者气虚情况比较重,导致阳气亏虚,主要表现为怕冷怕风,出汗冰冷,手脚凉等情况。

浅谈自汗及盗汗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

浅谈自汗及盗汗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

浅谈自汗及盗汗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摘要:正常出汗是人体新陈代的重要部分,但异常出汗则对人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均有极为不良的影响。

对汗症的治疗还需从根本入手,以调和为主。

常见汗症分为自汗与盗汗,自汗除气虚外,还可因阳虚、血虚、湿阻导致。

盗汗除阴虚外,还会由阳虚导致。

无论自汗还是盗汗都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现对常见自汗以及盗汗的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归纳与阐述,以助于区分不同汗症已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自汗;盗汗;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引文《灵枢五癃津液别》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素问热论篇》又言:“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所以正常出汗可以排出体内废物,驱除暑热之邪,从而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目的。

但过犹不及,异常或过度出汗则会导致人体的气血流失,使疾病入体。

目前临床中常见汗症是自汗和盗汗,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自汗是指不因天热衣厚等外界环境因素,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其汗质大多清稀,状似水。

而盗汗,简单来说,就是醒时不出,而寐时出汗的一种汗症,其汗质状如油。

并且因各人体质不同,发汗位置也不一样。

不同汗症的发病机理不同,其治疗方法也就各异。

本文根据汗症发病机理的不同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并对常用治疗方法进行浅析。

1 自汗1.1 气虚自汗《证治要诀》中提到“其无病而常自汗出,与病后多汗,皆属表虚,卫气不固,荣血漏泄。

”十分恰当地说明了气虚自汗的发病机理。

气虚自汗主要责之心肺。

心在液为汗,肺合皮毛,主卫气。

因心肺气虚表卫不固,腠理开泄,并且卫气不能行其推动之职,气血运行不流畅,脏腑运行失去动力,代谢迟缓所以患者多表现为神色疲劳、倦怠无力、汗出恶风,面色发白,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治疗应以补气固表止汗为主。

曾凤等[1] 利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主要配方为党参、黄芪、防风、白术、桂枝、甘草等药材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气虚者加入人参、西洋参等以为补气之用。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的症状表现如何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的症状表现如何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的症状表现如何1、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的总体概述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是一种中医证候,多由肺气虚弱、水湿内停、痰浊内生以及阴虚失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11 肺部气虚的症状表现气短乏力:患者常感到呼吸短促,稍微活动就会气喘吁吁,说话声音低微。

自汗:容易自行出汗,尤其是在活动后或稍微受热时,出汗量较多。

易感冒: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容易受到外邪侵袭,频繁发生感冒。

咳嗽无力:咳嗽声音低微,痰液清稀。

111 水湿痰浊的症状表现痰多:痰液量多,质地较为粘稠,可能为白色或黄色。

胸闷:胸部感觉憋闷,呼吸不畅。

肢体困重:身体四肢沉重,疲倦无力,活动不便。

食欲不振:脾胃受湿邪困阻,导致食欲减退,胃脘胀满。

大便溏泄:大便不成形,容易腹泻。

112 阴虚的症状表现口干咽燥:口腔和咽喉部位干燥,总想喝水。

手足心热:手心和脚心发热,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

潮热盗汗:午后或夜间出现发热,如潮水般有规律,伴有夜间出汗。

心烦失眠:心情烦躁,难以入睡,或者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

舌红少苔:舌头颜色较红,舌苔较少或无苔。

12 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的综合症状患者可能同时出现上述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和阴虚的多种症状,且症状相互交织,表现较为复杂。

例如,在气短乏力、自汗的基础上,伴有痰多胸闷、肢体困重,同时又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等阴虚症状。

121 脉象与舌象脉象多为细弱或细数。

细弱脉表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细数脉则提示阴虚有热。

舌象常见舌红少津,苔白腻或黄腻。

舌红少津反映阴虚,苔白腻为水湿痰浊之征,黄腻则表示痰浊有化热的倾向。

13 病情发展与影响若肺部气虚水湿痰浊兼阴虚证长期得不到有效调理,病情可能逐渐加重。

肺气进一步虚弱,可导致呼吸功能下降,影响心肺功能,出现心悸、水肿等症状。

水湿痰浊积聚,可能阻塞经络,引发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阴虚日久,可伤及肾阴,导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阴亏虚的表现。

131 诊断与治疗原则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判断,并排除其他类似证候。

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

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

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虚症指人体正气不足,导致抗病能力变弱,生理机能减退的症候。

表现为面白唇淡、神被体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舌嫩无苔、脉细弱无力等症状。

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1、阴虚--忌辛燥,宜枸杞、梨症状:手足潮热汗出、心烦、口舌生疮2、阳虚--忌生冷(虾蟹)宜牛羊肉症状:畏寒怕冷、腹泻、乏力、精神不振3、气虚--山药、茯苓、薏米。

症状:四肢乏力、容易困倦、食欲不振4、血虚--避免辛燥,宜红豆、红衣花生、红枣、面色无华、心慌、月经不调樱桃-既养气又养血气虚症泛指全身无力,极易疲乏,呼吸气短,说话声音低,甚至懒言少语,平日出汗多。

本症在临床上,可随疾病出现的脏腑部位不同而可以兼见:肺气虚者:症状为咳嗽声音低、咳痰无力,易得感冒。

心气虚者:症状为面色苍白、健忘、心烧等。

肾气虚者:遗精、夜尿多。

脾气虚者:饭后胃部胀满不舒,大便稀、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饭量少。

阴虚症往往表现为体形消瘦,口干、鼻干、咽干,午后发热或手心、足心发热。

具体又分为:肺阴虚: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睡眠状态下出汗,醒后出汗自止(俗称盗汗)。

脾阴虚:不思饮食,食后不易消化,干恶心,口干、口渴,大便干结,消瘦。

肾阴虚:腰困腿软、足跟痛,手足心热或兼有心烦热,失眠盗汗,遗精,脱发、齿摇。

肝阴虚:头晕、头痛,眼干,怕光,两眼昏花或夜盲,失眠多梦,指甲光泽度差。

值得一提的是,肝肾阴虚常常同时并见,肝阴虚可到肾阴虚,肾阴虚常可致肝肾虚。

阳虚症常常怕冷,四肢尤其是手足发冷、发凉,口中无味、不渴,小便色淡、量多,尤其是夜尿较多,浑身无力,易疲乏等。

阳虚症在夏季症状较轻,冬季症状则加重,且常由气虚症进一步发展为阳虚症。

脾阳虚症:食欲减退,胃部喜欢温热,按压后胃部舒适,口淡无味,喜欢热饮,大便稀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伴有水肿,面色虚白,女性白带清稀而量多,甚至胃痛,得温痛减,遇冷加重。

汗证

汗证

汗证【概述】一.定义: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

多发生于5岁以内的小儿。

小儿汗证,多属西医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结核感染等,也常见多汗,临证当注意鉴别,及时明确诊断,以免贻误治疗。

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表虚不固者,常有自汗、盗汗;而小儿汗多,若未能及时拭汗,又易于着凉,造成呼吸道感染发病。

二.发病特点及预后汗证为小儿常见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小儿。

汗是由皮肤排出的一种津液。

汗液能润泽皮肤,调和营卫。

小儿由于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加之生机旺盛、清阳发越,在日常生活中,比成人容易出汗。

若因天气炎热,或衣被过厚,或喂奶过急,或剧烈运动,出汗更多,而无其他疾苦,不属病态。

小儿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

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自汗。

盗汗多属阴虚,自汗多为阳虚。

但小儿汗证往往自汗、盗汗并见,故在辨别其阴阳属性时还应考虑其他证候。

至于因温热病引起的出汗,或属危重症阴竭阳脱、亡阳大汗者,均不在本节讨论范围。

本病预后尚可。

三.古医籍描述【中医病因病机】肺气虚弱或肺脾气虚---气虚卫表不固---腠理开合失司---津液外泄素体阳虚,疾病伤阳---卫阳不足,营阴失藏----津液外泄中病、久病----耗气伤阴---阴不内敛----津液外泄嗜食肥甘厚腻----脾胃湿热----迫津外泄病机特点:津液过多外泄病位:卫表病性:虚实之分【临床诊断】一.诊断要点 1.病史:素体气虚或阳虚,嗜食肥甘厚腻,重病、久病等。

2.症状、体征:小儿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为盗汗;不分寤寐而出汗者称为自汗。

排除因结核病、风湿热、传染病等引起的出汗3.辅助检查:三大常规,生化,免疫,心电图等。

二.鉴别诊断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为盗汗;不分寤寐而出汗者称为自汗。

【辩证论治】一.辩证要点: 1.辨虚实 2.虚证应辨气虚、阳虚、阴虚二.治疗原则:虚证以补虚为主,配合敛阴止汗气虚—补益肺脾,阳虚---温振卫阳阴虚----养阴清热实证---清热泻脾三.证治分类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2.营卫失调----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3.气阴亏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加减。

自汗的治疗与注意事项

自汗的治疗与注意事项

自汗的治疗与注意事项病因症状超乎正常生理性出汗(即气温高或高温作业、剧烈劳动或运动、衣被过厚、情绪激动时汗出较多,气温低时汗出较少)的异常排汗或汗闭,称为汗出异常。

根据汗出时间、汗量多少及排汗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白天不因劳动、日晒、厚衣或发热而汗自出的,称为“自汗。

汗出异常与阳气蒸腾津液及卫阳司汗孔开合的功能失常有关。

邪热入侵、阳气偏亢或阴虚内热,迫津外泄;或卫阳不固,气虎不敛津液,均可导致病理性的汗出过多。

反之,邪气外袭,卫阳被阻遏,或卫阳虚弱,汗孔开合失司而闭合;或阳气虚弱,蒸津无力,均可使津液不得外泄而发生病理性的汗闭。

常见汗出异常的中西医疾病与发热基本一致。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此外,还可见于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偏见于阴虚症。

自疗注意事项(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2)注意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注意饮食调理,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4)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5)节制房事。

(6)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正常液体量。

自治疗法1.成药自疗法(1)生脉饮口服液,每次服10毫升(1支),每日3次。

用于自汗。

(2)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克,每日3次。

用于自汗。

(3)六味地黄丸,每次服8粒(6克),每日3次。

用于盗汗。

(4)大补阴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

用于盗汗。

2.验方自疗法(1)生晒参6克,泡水代茶,徐徐饮之。

用于自汗。

(2)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五味子10克,用水煎服,每日2 次。

用于自汗。

(3)西洋参6克,泡水代茶,徐徐饮之。

用于盗汗。

(4)浮小麦30克,炒熟,用水煎服,每日2次。

用于盗汗。

3.饮食自疗法(1)羊肉5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

“自汗”是什么病?

“自汗”是什么病?

“自汗”是什么病?或发热而汗自出的,称为“自汗”;夜间入睡后不自觉的汗出,醒后汗止的,称为“盗汗”;汗出而伴有畏寒、肢,“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此外,还可见于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出汗本身是一种调节体温、散热的一种方式,比如劳动、运动、情绪激动、紧张之后出汗都是很正常的,因此出汗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

中医认为出汗也是有他的道理的,比如《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比如胖一些的人汗液就会多一些,瘦一些的人出汗就会少一些,这都属于正常范畴。

出汗一定要分出来是生理性出汗还是病理性出汗,病理性出汗也就是多汗症的原因总体概括起来就是一种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

中医认为出汗是一种阴阳失调引起的.中医是怎样认为每个人出汗的情况:医学对于出汗是有分类规定的,有自汗、盗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等,最常见的还是自汗和盗汗。

所谓自汗就是无缘无故、不自主地出汗,一般都是在白天并不炎热也没有运动的环境下。

盗汗医学上认为就是在夜间睡着了时候出汗,而睡醒了后汗就止了。

当然其它还有很多出汗的情况都有分类。

自汗和盗汗有一部分在医学上是病理性的,是合并在某一些疾病上的。

有时是由于体内中枢神经紊乱有关.自汗和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一些高热性的疾病如发烧、肺炎、风湿热等疾病。

另外还有一些内分泌紊乱的原因也是有的,如更年期综合征,还有一些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如甲亢。

还有一些一般疾病的情况如糖尿病的低血糖状态或者冠心病疼痛缺氧状态。

其它还有药物引起的出汗如吃阿司匹林等。

因此自汗的原因还是很多的。

人都会出汗,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

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提示,应引起重视。

以下就是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对一些常见出汗现象的解释:自汗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

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推荐精选中医内科-汗证

推荐精选中医内科-汗证
脉数等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 益肺肾,滋阴清热。
29
(三)分证论治
4.邪热郁蒸证 主症:蒸蒸汗出,汗黏,或汗液易使衣服黄染; 兼湿热内蕴症状: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
色黄; 舌脉: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逼津外泄。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1.肺卫不固证 主症:汗出恶风,易于感冒,稍劳汗出尤甚; 兼肺气虚症状:体倦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
白少华;或半身、某一局部出汗,周身酸楚。 舌脉: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 肺气不足,表虚失固,汗液外泄。 治法:益气固表。
21
代表方:玉屏风散加减
加减 (1)气虚甚体倦乏力,气短懒言者,加党参、
10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病后体虚 2.情志不弱,病后体虚 久患咳喘,耗伤肺气
肌表疏松
肺气不足
腠理开泄
12
2.情志不调
忧思烦劳过度
损伤心脾阳气,心虚不能敛营,汗液外泄 耗伤阴精,虚火内生,迫津外泄
忿郁恼怒,肝郁气滞,日久化火-----火热逼津外泄
《灵枢·营卫生会篇》:“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并明确指出出汗是由于阳气蒸发阴液所 致,《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阳加于 阴,谓之汗”。
3
2.历史沿革
《内经》还认识到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 分。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 薄有密切关系。
生理性-----《灵枢·五瘾津液别》说:“天 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16
病名
出汗特点
伴见症状
自汗 盗汗
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 甚
寐中汗出,醒后即止
多见气虚不固的症状 多见阴虚内热的症状
脱汗 战汗
大汗淋漓,汗出如珠, 又称绝汗,为病势危急 之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您是否因经常大汗淋漓而苦恼,出的汗比别人都多呢?中医认为血和汗都属于津液,可以相互转换,所以汗出太多肯定会影响身体健康,出汗过多是身体发出的危险讯号!
您是否留意到身边的胖人更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胖人多虚,其虚在脾。

脾负责消化
食物中的水谷精微,胖人因为脾的消化吸收不好,所以才容易发胖。

而脾也和出汗多关系
密切,所以脾不好的人也容易出汗。

气虚体质忌食耗气食物,诸如萝卜、山楂、槟榔、柿子、空心菜等耗气食物在吃的时候都要控制量,不要吃得过多。

《眼部全息疗法、偏方资料领取啦!仅限500份,送完为止。

盗汗、阴虚、五心烦热
..
阴虚、有盗汗的人,在饮食上应避免容易上火、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韭菜、姜等。

因为中医说:“阴虚则内热”,阴虚与阳亢是难以分开的。

专家建议可用清热、补阴的食物,取得阴阳平衡。

专家提供了一个小方:黑芝麻绿豆饮,其中黑芝麻对于补肾养肝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