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山的那边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在山的那边》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在山的那边》通过写作者“童年”时渴望爬过高山,见到“大海”,并一直为之努力,最终见到心目中的“大海”,从中记述了一个真理:只要坚持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梦想一定会实现。这对于树立学生良好的为人生的态度以及为理想坚持奋斗的目标,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理性和教育性。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2.学习目标和要求
⑴知识与能力
识记诗中的生僻字、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文大意,增强诗歌朗读能力,做到抑扬顿挫、停顿恰当。
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明晰文中几个象征事物“山”、“海”的真正含义。
⑵过程与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这样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默读――朗读――齐读,把握住课文的节奏,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⑶情感与态度
通过对主人公一心追求“大海”的精神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为人生、为理想的态度。
学情分析
1.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是一首具有象征意义的诗歌,其中“山”、“海”是诗中两个典型的意象。诗歌围绕着“我”渴望爬过“高山”,见到“大海”展开,帮助学生理清“我”、“山”、“海”的关系,以及“山”、“海”各自的真正含义,是这篇诗歌的重点,也是诗歌的难点。
2.课形安排:
贯彻“课程标准”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合作学习,开创研究性学习局面,教师在其中起引路、扶助、鼓励的作用。
3.课时安排
2课时
4.教学方法学生讲述学生探讨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
学生寻“梦”同学们,在你们童年的时候,有没有特别美好的憧憬呢?或是憧憬升学考试的成功,或是憧憬交上好朋友,或是仅仅憧憬一件漂亮的衣服……能否起来分享下你们心中的理想呢?(生众说纷纭,师鼓励及评价,给予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美好而朦胧的梦,我相信大家都做过,并且也为着那个美好的梦而努力过。我们课文的主人公,也有一个美丽的梦,他的梦,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近王家新,跟他一起展开一场“寻梦之旅”。(5分钟左右)
2.默读课文,学生复习头天自己所梳理的生字词。
3.检查预习,一生听写,一生上黑板默写,其他学生在听写本上默写,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发音及默写的情况作评价,并且提出要求。
痴(chī)想隐秘(mì)铁青凝(níng)成
诱惑(huî)喧腾(téng)漫(màn)湿一瞬(shùn)间在此过程中,检查学生的拼音基础,可能出现问题的是:平、翘舌;前、后鼻韵;鼻、边音,教导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观察学生的默写情况,包括拼音的正误、书写及排版情况。
4.不同版本演读课文,选择两个学生代表按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诠释课文,要求声情并茂并结合一定的姿态语言。
预设:女生朗读版本生评价,反馈“柔情倾诉”版
男生朗读版本生评价,反馈“激情澎湃”版环节设计:男女生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教师评价,示范朗读,生评价,反馈,“中规中矩”版
5.齐读诗歌,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⑴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在山的那边”究竟有什么在吸引着作者呢?
⑵作者最后寻找到大海了吗?(通过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⑶作者眼中的大海是真实意义的大海,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含义
(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来得出答案)
6.四读课文,体会感情(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7.教师总结:
这首诗歌通过叙述一个山区孩子童年时的幻想,告诉我们,童年时美好的憧憬,是可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持之以恒为理想奋斗的决心,同学们,你们做好准备为理想而奋斗的了吗?
8.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一、二、三
第二课时
1.分段朗读,局部品味(学生自主回答,教师评价补充)
⑴“痴想”的含义,作者在“痴想”什么呢?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想得很入迷。
作者在想:山那边是什么呢?
因此,联系上下文,此处“痴想”的意思是,作者十分神往大山外面的天地,常常达到痴迷的境地。说明作者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境地,渴望更广大的世界。
⑵“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①作者为什么会哭着回来了?
因为“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而不是妈妈说的“海”。
②没有见到自己向往的海,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怎样体现?
沮丧,梦想破灭——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③“山”为何会“铁青着脸”?
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到大海,没想到见到的还是山,心情沮丧,梦想破灭。眼前的山,仿佛也冷酷无情,铁青着脸,责备自己的痴心妄想。
⑶“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为何作者先说,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而现在有说,“在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有没有特殊含义?(思考,启发学生细致分析文本并联系上下文分析)
鼓励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分析“信念凝成的海。”
⑷“一棵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深根”是什么意思?
说明妈妈给我的信念“在山的那边,是海”一直牢牢地记在我
的心底,妈妈是由我的痴想、询问而随口回答,所以是“飘来的”,但是她却不知道,这“飘来的理想”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成为了我坚持的一个信念。
⑸为什么“我曾经一次一次地失望过”,却“又一次次鼓起勇气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在远方为我喧腾”——理想就在前面,信念支持我的前行。
⑹“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中“枯干”在本文中的含义。
枯干:因为失望而导致幻想破灭、落空,但因长久以来执著的信念——“山那边是海”支持着,所以坚定认为理想是可以实现的,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自己不懈奋斗。
⑺“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经过奋斗,越过艰难险阻,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最终实现梦想时的欣喜若狂、无以言表的心情。“一瞬间照亮”、“全新的世界”也说明了这个新的“天地”是光明的、灿烂的。
现在回到前面,可以知道,这个海,是虚指的,“信念凝成的海”是指通过执著信念的坚持,勇于克服,战胜困难,越过无数的艰难险阻,翻过无数座山之后,必然到达的光明的、理想的境地。
山是指重重的艰难险阻,是个复指的概念。
2.综合思考,作者小时候看到“山的那边,依然是山”,而长大后,却发现“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
小时候,缺乏生活的历练,遇到困难可能一蹶不振,可能半途而废,同时生活常识和人情世故的匮乏,都可能造成作者在寻找理想的道路上磕磕碰碰,迷失了寻找理想的方向;而长大后,随着年龄的成长、阅历的成熟,看待问题的方式等等一系列的变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并且愿意为了理想持之以恒,在正确的方法的指引下,终将看到那理想光明的境地,看到那“信念凝成的海。”
3.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要到达理想境地,是要历经千心万苦的,只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于奋斗,才能实现理想。
4.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