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讲义.

合集下载

2011年《小学数学课程课标》解读

2011年《小学数学课程课标》解读

(以下内容为讲座笔记,仅供参考)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新《课标》(2011版)变之辨友情提醒:不要只关注知识内容及要求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理念的变化。

对教师而言,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比明确“怎么做?”更重要。

“理念对了,办法总会有的。

”一、修改过程进一步明确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二、浅析五个方面的主要变化(核心理念和具体举措)(一)核心理念方面1. 关于数学观的修改※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关于数学学科的定义,回归到传统经典的恩格斯对数学的定义。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学科的特点:抽象性,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是有机的整体,而非知识的堆砌,教师对数学有完整的认知,将更有利于教学。

※数学是科学,是理论,是语言,是工具,是技术,是方法,是文化。

例:较抽象的数量关系在第二学段出现,但是在三年级就出现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学问题,但此时是用乘法的含义来解释。

四则运算是最抽象的数量关系。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公民的数学素养。

)2. 关于培养目标的修改原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变成了如下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里,“良好”不仅仅指课程内容,新提法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教学内容。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公民的数学素养。

(二)课程内容与目标方面07版《课标》中的“空间与图形”改成了11版《课标》中的“图形与几何”(几何表达的是研究的方法)。

第一、二学段主要通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整体认识图形及其某些特征,并通过操作加以确认;第三学段则主要从数学上细致刻画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并通过逻辑推理加以证明,即侧重“几何”方法的学习。

2011版数学新课标解读(精简版)

2011版数学新课标解读(精简版)
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
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索”等
“案例”也统一列入附录中 案例增加了详细的说明和解答,使案例能够更好地发挥对课程内容的含义
的阐释,以及对教师实施过程的指导。
对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这样大大减少了《标 准(修订稿)》正文的篇幅。
第二十八页,共133页。
小结(二)
课标修订后的四大变化——
体例结构 教育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第二十九页,共133页。
第二环节 解读课标的架构和重点
第三十页,共133页。
一、课标的架构
1. 课标的四大部分 2. 课标的四大目标 3. 课标的四大内容
4. 课标的五大理念 5. 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 6. 课标的七大实施建议 7. 课标的八十二大实例
第十二页,共133页。
(2)“三句”变“两句”
2001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 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
第十三页,共133页。
(3)“6条”变“5条” 2001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
2001版 数感 符号感 空间观念
统计观念
推理能力
应用意识
第三十六页,共133页。
6、课标的七大教学建议(p43)
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感悟数学思想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合理把握综合实践的实施
第十一页,共133页。
2.教育理念的变化
(1)“数学观”的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 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 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下面我们就2011修订版与2001版课标 相比较所体现出的变化具体的进行解读。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和实施建议,并有附录。把其中的“内容标 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 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解读——小学数学
关于修订工作的几点说明
2001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 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义务教 育20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按照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2003年开始组 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2011年3月,基本 完成了修订任务。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1.提纲挈领,领悟课标。 (1)理解课标理念 (2)明确“四基”要求 (3)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4)掌握四个领域内容调整 (5)提高“四个问题”能力( (6)领悟10个核心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
2.依据课标,找出差距。 (1)改变教学中的“十多十少“现象 ●课程理念知道多,理解落实比较少; ●关注教学情景多,创设有效情景少; ●关注教学形式多,关注教学实效少; ●操作实践活动多,有效探究活动少; ●师生互动废话多,启发引导语言少; ●课堂无效活动多,学生必要练习少; ●教学设计拼凑多,个性创新设计少; ●现代媒体运用多,优化整合运用少; ●关注表面知识多,领悟思想方法少; ●学生参与活动多,积累活动经验少。 (2)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四个满堂” ●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 (3)避免教学中的“四个虚假“ ●虚假地自主学习 ●虚假地合作交流 ●虚假地自主探究 ●虚假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PPT课件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PPT课件
第21页/共39页
1、 删去的内容 •对大数的认识与应用“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 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 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第22页/共39页
2、增加的内容
• 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 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最简分式的概念 • 整式的乘法增加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 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断方程是否有实根
第17页/共39页
(七)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
原课标: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 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修改后:“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 念”“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念” (应用 意识、创新意识)“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 “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义务教育 阶段的数学教育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 创新意识。
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求二元一次方 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
程组的近似解
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会根据公式确定图像的顶点、开口方 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
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 表达式化为 y a(x h)2 k 的形式,
导),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第9页/共39页
•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 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 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 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 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 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 验的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初中数学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许芬英一、“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1.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

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设计思路”的修改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2.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

并专门阐述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的修改1.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4.规范了课程目标的若干术语。

并在学段目标中使用这些术语。

四、“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的修改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用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对某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

2.从总体结构上看,“几何与图形”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三个领域的结构基本没变。

“几何与图形”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将实验稿中分四个方面对内容进行的要求(即“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改为从三个方面展开内容要求,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这三部分中的“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成,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
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 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 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
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 题。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 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
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 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
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行几何
四、“设计思路”的修改
《标准》对设计思路做了较大的修改,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四个方面 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 实践”。
给出了10个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的核心概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 形式的科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 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
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 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பைடு நூலகம்方面得 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 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 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 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 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 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 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 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 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 (201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 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 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一:从理念到行为把握操作方法最重要从理念到行为把握操作方法最重要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到底对我们的教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认为,准确把握标准变化特点、以案例为载体形成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关注广义教材是三个核心环节进一步明确“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握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从单一思维到复合思维、增加多个核心词”的变化特点。

修订后的课标对实验稿课标既有传承,也有发展,我学习了修订后的课标,觉得以下三点变化最为深刻。

调试数学观,明确新的数学课程观。

实验稿课标认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而修订后的标准将其调整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数学是一门科学,而非过程,无论是直接来源于现实世界的,还是来源于数学世界的,只要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都可以构成数学的研究对象。

与此同时,将原有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观,修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表述方式,保留了实验稿课标所界定的数学课程观的精髓。

明确提出“四基”、“四能”和复合思维的要求。

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增加了针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具体要求,更加凸显数学对于学生发展的特殊作用,将实验稿标准提出而尚未显性化的有关理念显性化,这是对10年改革成功经验的提纯和升华。

对于能力培养的问题,不仅直接提出能力培养,而且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

这种变化,不仅充分延续实验稿对于创新精神关注,而且有了显著发展。

在继续关注归纳、猜测等思维形式的基础上,修订后的课标明确提出“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并举的具体要求。

在核心词上,增加了“几何直观”,将“符号感”修改为“符号意识”,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并对“数感”、“空间观念”的内涵作了修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 《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10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1.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它使人将数与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令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2)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符号感是人对符号的意义.符号的作用的理解,以及主动地使用符号的意识和习惯。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可以同时从两方面进行:(1).结合数学内容,及时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符号;(2).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独特符号。

3.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的基本要素空间观念表现为对现实世界里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2011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详细解读

2011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详细解读

2011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详细解读:一、数与代数(一)数与式1.有理数(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负数: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小于零的数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数轴上的点和实数一一对应;(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 |的含义(这里a 表示有理数)。

相反数: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表示的数;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若a a =,则a 为非负数;若a a -=,则a 为非正数;(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乘方: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运算顺序: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一次进行;(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率;(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平方根: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0≥a ),这个数就是a 的平方根,记作:a ±; 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是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算术平方根: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a (0≥a ),这个正数是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立方根: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这个数是a 的立方根,记作:3a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236.25,732.13;414.12=≈≈62525,28917,2561622515,19614,16913,14112;1211122222222========2166,1255,644,273,8233333=====(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1 新的课程核心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 新的理念表述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新增)——教学活动(合并)——学习评价——信息技术3 新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4 新的教学要求“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5 新的知识结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6新增加的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7用修订课标规范我们的课堂教学提纲挈领,领悟课标。

•理解课标理念•明确“四基”要求•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掌握四个领域内容调整•提高“四个问题“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问题解决。

)•领悟10个核心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

8改变教学中的“十多十少“现象●课程理念知道多,理解落实比较少;●关注教学情景多,创设有效情景少;●关注教学形式多,关注教学实效少;●操作实践活动多,有效探究活动少;●师生互动废话多,启发引导语言少;●课堂无效活动多,学生必要练习少;●教学设计拼凑多,个性创新设计少;●现代媒体运用多,优化整合运用少;●关注表面知识多,领悟思想方法少;●学生参与活动多,积累活动经验少。

9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策略▲“一个中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简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课标理念的根基。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二、图形与几何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与实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ppt课件

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ppt课件
强调“选择适当的单位”“要有具体的情境”根据实际 需要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算。
核心概念10
◎创新能力是指完成创新工作的能力。
◎创新意识指认识创新的重要,在学习数学 的过程中有好奇心,对新事物感兴趣,不 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有创新的欲望,尝 试去做一些对自己是新的、没有想过、没 有做过的事情,用学过的数学方法解决问 题。
•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 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 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 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 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 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 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原: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 推理能力。)
核心概念1
◆数感(含义归纳)
◎数感是“关于数字(量)的一种直觉”; ◎数感与语感、方向感、美感等类似,都会有一种
“直感”的涵义,具有对特定对象的一种敏感性 及相关的鉴别(鉴赏)能力;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 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数感包含感觉、知觉、观念、能力,可以用“知 识”来统一指称,这一知识是程序性的、内隐的、 非结构性的。
符号不仅是一种表示方式,更是与数学概念、命题等具体 内容相关的、体现数学基本思想的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2
•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 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 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 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核心概念2
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 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 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 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 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PPT课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PPT课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内容的变化
潘俭 2013.10
2021/3/8
CHENLI
1
内容标准
• 第一学段(1~3 年级) • 第二学段(4~6 年级) • 第三学段(7~9 年级)
➢ 了解各学段的删减内容、调整内容和增加内容。
2021/3/8
CHENLI
2
第一学段(1~3 年级)
1. 删减内容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课标(2011)》适当 降低了难度,如仍保留“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估 计长度”,但删掉了“自选单位估计图形的面积”.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课标(2011)》将实验 稿中涉及“不确定现象”的 4 条全部删掉,目的是 将统计概率内容在高学段适当集中.
2021/3/8
2021/3/8
CHENLI
7
第二学段(4~6 年级)
1. 删减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课标(2011)》删减“口算百 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是考虑到难度较大.
2. 调整内容 《课标(2011)》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 确定一个点”、“中位数、众数”内容移至第三学段.
2021/3/8
比乌斯带等内容;
➢ 删去了“镜面对称”,但仍然要求“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 中的轴对称图形”;
➢ 删去的还有“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 及其组合)”;
(3)“统计与概率”领域,《课标(2011)》: ➢ 删除了“计算极差、画频数折线图”.
2021/3/8
CHENLI
12
第三学段(7~9 年级)
CHENLI
8
第二学段(4~6 年级)
3. 增加内容 (1) 在“数与代数”领域,《课标(2011)》: ➢ 增加了“了解常见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1).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2)关于数学观的修改: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11版课标解读

2011版课标解读

第二节 课程基本理念、目标、内容解读 (一) 课程内容解读
1.结构的调整
实验稿 四个学习领域 结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构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 课标 四个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第二节 课程基本理念、目标、内容解读 (一) 课程内容解读
2.课程内容结构
(1)数与代数部分在结构上没有变化, 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
1.体例与结构的调整
(1)重新撰写“前言” (2)整合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
(3)将“行为动词”和“案例”统一放入附录中
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 学 课 程
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返幻灯片 9回
第一节 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情况 (五) 修订的主要内容
2.关于数学的意义和数学教育的作用的修改
课标实验稿
数 学 的 意 义 和 数 学 教 育 的 作 用
课标2011年版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 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 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 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 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数 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 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 用
(一)数学课程改革实施的基本历程(时间表)
1.新课程实施的准备与过渡阶段(2000-2001年) 2.新课程的实验阶段(2001-2005年)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讨论与 修订阶段(2005-2010年)
第一节 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情况
(二)课程实施过程中反应出的一些问题
1.对某些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 2.对标准中新增内容的处理存在困惑 3.对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把握存在偏差 4.在评价改革上遇到困难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八、内容标准的变化
调整的内容和要求: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 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 2x-x=3)”。 ❖降低要求:降低了“可能性”部分的要求,只要 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 性大小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放入第三学段。
珠海新世纪学校
四、设计思路的变化
❖学段划分保持不变; ❖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 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 ❖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 ❖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作适当调整对其意义 作更明确的阐释。
珠海新世纪学校
五、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珠海新世纪学校
六、核心概念的变化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 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 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 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七、目标的变化
活动经验: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 验,包括操作的经验,思考的经验,探究的经验, 复合的经验。
七、目标的变化
2 、“两能”变“四能” ❖“两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能力
3、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分别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具体阐述。学 段表述目标有所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范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范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主讲内容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二、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三、修订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四、几点建议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1)•2002年推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实验版(蓝皮本)•2005年开始修改数学课程标准•2007年推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7修改稿(已经有很好的修订过程的内容变化批注)•2011年完善数学课程标准修改•2011年九月推出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十月开始课程标准培训•2012年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黄皮本)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2)1.进行广泛深入的实施状况调查研究(12个省,问卷3768份)2. 组织全面认真的修改研讨(12次修改研讨会3. 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2006年6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征求意见。

2007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将征求意见稿发放全国10个省教研室、10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以及40名专家征求意见。

此外,还通过不同形式,向项武义教授、张奠宙教授,以及部分数学家、数学教育专家和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征求意见。

二、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坚持体现国家利益,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以课程改革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为基础,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各方面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力求《标准》更加完善:使《标准》表述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使《标准》结构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进一步增加《标准》的可操作性,更适合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习评价。

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关注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正如“数与代数”一样,“图形与几何”代表了第一、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侧重点:在第一、二学段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整体认识图形及其某些特征,并通过操作等加以确认;第三学段,则主要是从数学上细致刻画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并通过逻辑推理加以证明,也就是“几何”,过去提的“空间与图形”的名称没有体现这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原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
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现文: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 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
原文: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
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现文: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 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 识、创新意识。

其中,第(1)部分大体整合了《标准 (实验稿)》的第(1)、(4)部分的 内容,以利于在探索、发现、确认、证 明图形性质过程的过程中,体现两种推 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 关系;体现《标准(修改稿)》在总体 目标中提出的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 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第(2)部分除了《标准(实验稿)》第(2) 部分的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相似外, 还包括了图形的投影。这部分内容强调了图形 的运动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第 (3)部分包括两部分内容——坐标与图形的 位置、坐标与图形的运动,比《标准(实验 稿)》的第(3)部分内容有所增加,要求也 更加具体、明确。
符号感为何改为符号意识
原文: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 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 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 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现文:“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 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 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 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 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九、关于内容标准的修改


在三个学段中,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 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 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对某些课 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 各领域知识点的数量有增有减,但整体数量上 没有明显变化.
1.数与代数
第一学段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 算(两步) 第二学段1、 增加“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 意义,并能进行估计”。2、 增加“了解公倍 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 删除“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4、 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 方程,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 2x-x=3)。”
三句话进行了浓缩、提炼,表达 更精准、确切。增加了一句话, 说明了数学的地位及作用。
三、“基本理念”的表述有所变化
原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 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现文: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 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变化: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 《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 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 数学“教学活动”。
2.图形与几何
1、内容的结构的调整: 《标准(实验稿)》的“空间与图形”分为四个 部分:第一、二学段为(1)图形的认识; (2)测量;(3)图形与变换;(4)图形与 位置。 《标准(修改稿)》的“图形与几何”,第一、 二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示有所变动, (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的 运动;(4)图形与位置。

(3)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实际上,体会 数据的随机性是《标准修改稿》的一个重要特 点,也是一个重要变化。在以前的学习中,学 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 修改稿》希望通过数据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 以及案例21、案例43、案例73中也可以看到。 (4)增加了一些案例,特别是对案例在数学 上、教学上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希望对教师 有所启发。
“学习评价”
原文: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 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 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 度…… 现文: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 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 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 度,…… 比较:过程与结果、学习水平与情感态度两者同 等重要

比较: “意识”有两个意思:第一,用符号 可以进行运算,可以进行推理;第二,用符号 进行的运算和推理得到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果具有一般性。所 以这是一个“意识”问题,而不是“感”的问 题。数学的本质是概念和符号,并通过概念和 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所以用“意识”更合适。
比较: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 个重要方面。几何直观是新增的核心概念。

2、主要内容的修改第一学段(1)“能在方格纸上画 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 在第二学段(2)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 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3)在东、南、西、北 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认 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改为:给定东、南、西、北四个 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 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 所在的方向。
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原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 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 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 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 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现文: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 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 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 生… 比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排斥教师讲授知 识
2011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 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 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 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1版把实验稿的第一、二、
第一,更加突出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鼓 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数据; 第二,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后学习“正 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 第三,使得统计内容在第一、二学段的要求层 次更加明确。

在收集数据方法方面,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 要求学生了解测量、调查等的简单方法,不要 求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 信息。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版实验稿: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 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 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 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 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 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 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 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 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 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 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 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 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较:将“统计观念”更名为“数据分析 观念”,点明了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观念”更加突出了统计与概率 独特的思维方法,体会数据中蕴涵着的 信息;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数学课程”
原文:“……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文:“……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 生个性发展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 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 比较: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 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 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 育。)

第二学段 (1)删掉“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 线确定一个点”。 (2)增加“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 的比为定值”。
统计与概率
1.统计 与《标准》相比,《标准修改稿》对统计内 容做了适当调整,使三个学段统计内容学习的 层次性方面更加明确。主要变化如下: (1) 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 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 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 “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 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 段)。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比较:都强调了“获得数学猜想——证明猜想” 的全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合情推理和演 绎推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 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 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 成。
比较:数学里边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 数学模型(用数学的语言表述概念、描 述规律,既简洁又准确,这就是人们通 常所说的数学模型。) 《标准》说明了模型思想的价值,数学 模型是沟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数 学得到的一些结果要应用于现实世界, 是通过数学模型。
“课程内容”
原文: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 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现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 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 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 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比较:充分利用现实背景材料,发展学生的数学 素养
“教学活动”
关于学习途径 原文:……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 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现文: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 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 等活动过程。
“信息技术”
原文: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 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 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 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 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 式,…… 现文: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 实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比较:既要开发运用,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 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