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一块ARM裸板移植linux系统

合集下载

交叉编译HTOP并移植到ARM嵌入式Linux系统

交叉编译HTOP并移植到ARM嵌入式Linux系统

交叉编译HTOP并移植到ARM嵌⼊式Linux系统原创作品,允许转载,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章、作者信息和本声明,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近⼀直在完善基于Busybox做的ARM Linux的根⽂件系统,由于busybox是⼀个精简的指令集组成的简单⽂件系统,其优点就是极精简,满⾜了Linux基本的启动需求,由于它⼏乎没有什么后台服务,对于追求极度裁剪的系统开发者⽽⾔是⼀个⾮常好的体验,不过,也正是由于其精简,很多我们在开发测试中使⽤的⼯具或者库也可能都没有,这对于开发者⽽⾔也增加了⼀定的移植⼯作量,笔者最近正被各种移植⼯具软件和库⽂件深深折磨着,今天主要说⼀下⼀个⽐较实⽤的⼯具HTOP的移植过程。

htop是什么 htop——⼀个可以让⽤户与之交互的进程查看器。

作为⽂本模式的应⽤程序,主要⽤于控制台或X终端中。

当前具有按树状⽅式来查看进程,⽀持颜⾊主题,可以定制等特性。

与top相⽐,htop有以下优点: 1、可以横向或纵向滚动浏览进程列表,以便看到所有的进程和完整的命令⾏。

2、在启动上,⽐ top 更快。

3、杀进程时不需要输⼊进程号。

4、htop ⽀持⿏标操作。

5、top 已经很⽼了。

htop移植  1、编译环境 Host机:ubuntu-16.10(64bit) Target: arm 交叉⼯具链:arm-linux-gnueabi-gcc ⼯具包: ncurses-5.9.7: https:///cMkkk9pDiuu7G (提取码:2488) htop-1.0.2: https:///cMkknBsW6T5kp (提取码:b16f) 2、编译前准备 下载两个压缩包,放在/home/liangwode/test⽬录下,解压缩两个压缩⽂件夹,并创建编译安装⽬录。

tar xvzf ncurses.tar.gztart xvzf htop-1.0.2.tar.gzmkdir install_ncursesmkdir install_htop 3、编译ncurses 由于htop依赖于ncurses库,因此需要先编译ncurses,进⼊ncurses⽬录,并配置交叉编译cd ncurses-5.9./configure --prefix=/home/test/install_ncurses --host=arm-linux-gnueabi --without-cxx --without-cxx-binding --without-ada --without-manpages --without-progs --without-tests --with-shared 编译并安装ncurses库make && make install 这样在/home/test/install_ncurses⽬录下就⽣成了ncurses的库和头⽂件等⽂件bin include lib share 4、编译htop 进⼊htop⽬录,并配置htop交叉编译选项,注意需通过LDFLAGS指定ncurses库所在的⽬录并通过CPPFLAGS指定ncurses头⽂件所在的⽬录cd htop-1.0.2./configure --prefix=/home/liangwode/test/install_htop --disable-unicode --host=arm-linux-gnueabi LDFLAGS=-L/home/liangwode/test/install_ncurses/lib CPPFLAGS=-I/home/liangwode/test/install_ncurses/include/ncurses 编译并安装htopmake && make install完可成后可以在在/home/liangwode/test/install_htop⽬录下⽣成安装完⽂件。

基于嵌入式ARM9的Linux系统移植的研究和实现

基于嵌入式ARM9的Linux系统移植的研究和实现

2020年第8期信息与电脑China Computer & Communication软件开发与应用基于嵌入式ARM9的Linux 系统移植的研究和实现冯宁波 周 剑(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151)摘 要:笔者以ARM9处理器为硬件,对嵌入式系统展开分析,并对安装到嵌入式ARM9芯片开发板上的Linux 系统移植进行研究。

Linux 系统移植步骤如下:首先初始化随机存取存储器,设置堆栈,引导加载程序移植;然后下载Linux 内核,修改Makefile 文件,设计交叉编译环境;最后依据内核启动过程,指定启动初始值,控制后台,并执行制作菜单配置命令。

关键词:嵌入式ARM9;Linux 系统;移植;内核中图分类号:TP311.54;TP31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67(2020)08-078-02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Linux System Migration Based on EmbeddedARM9Feng Ningbo, Zhou Jian(Suzhou Changfeng Avionics Co., Ltd., Suzhou Jiangsu 215151, China)Abstract: The author takes ARM9 processor as hardware, analyzes the embedded system, and studies the Linux systemporting installed on the embedded ARM9 chip development board. The steps of Linux system porting are as follows: first, initialize random access memory, set stack, boot loader porting; then download Linux kernel, modify makefile file, and design cross compiling environmen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kernel startup process, specify the initial startup value, control the background, and execute thecommand of making menu configuration.Key words: embedded ARM9; Linux system; transplantation; kernel0 引言微电子技术快速发展使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嵌入式系统得到广泛应用,该系统因软硬件可裁剪、使用性能良好,受到人们青睐[1]。

arm版本linux系统的启动流程

arm版本linux系统的启动流程

arm版本linux系统的启动流程ARM架构是一种常见的处理器架构,被广泛应用于嵌入式设备和移动设备中。

在ARM版本的Linux系统中,启动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系统如何从开机到正常运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ARM版本Linux系统的启动流程。

一、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引导加载程序是系统启动的第一阶段,它位于系统的固化存储器中,比如ROM或Flash。

在ARM版本的Linux系统中,常用的引导加载程序有U-Boot和GRUB等。

引导加载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加载内核镜像到内存中,并将控制权转交给内核。

二、内核初始化引导加载程序将内核镜像加载到内存后,控制权被转交给内核。

内核初始化是系统启动的第二阶段,它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1. 设置异常向量表:ARM架构中,异常是指硬件产生的中断或故障,比如系统调用、中断请求等。

内核需要设置异常向量表,以便正确处理异常。

2. 初始化处理器:内核对处理器进行初始化,包括设置页表、启用缓存、初始化中断控制器等。

3. 启动第一个进程:内核创建第一个用户进程(一般是init进程),并将控制权转交给它。

init进程是系统中所有其他进程的父进程,负责系统的初始化工作。

三、设备树(Device Tree)设备树是ARM版本Linux系统中的一种机制,用于描述硬件设备的相关信息。

在内核初始化过程中,内核会解析设备树,并建立设备树对象,以便后续的设备驱动程序使用。

设备树描述了硬件设备的类型、地址、中断等信息,以及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

它使得内核能够在运行时自动识别和配置硬件设备,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移植性和灵活性。

四、启动初始化(Init)启动初始化是系统启动的第三阶段,它是用户空间的第一个进程(init进程)接管系统控制权后的操作。

启动初始化主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1. 挂载根文件系统:启动初始化会挂载根文件系统,使得用户可以访问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和目录。

2. 加载系统服务:启动初始化会加载并启动系统服务,比如网络服务、日志服务、时间同步服务等。

ARM板TL_WN725N usb wifi Linux Driver 移植

ARM板TL_WN725N usb wifi Linux Driver 移植

ARM板TL_WN725N USB Wifi Driver 移植内容描述:2014-12-15,TL_WN725N USB Wifi Linux Driver 移植。

操作1:确定型号插入TP-link USB wifi,提示UT@utcooker:/data # 插入前后lsusbBus 001 Device 007: ID 0bda:8179得知idVendor=0bda, idProduct=8179,确认芯片型号为8188eu,TL-WN725N V2版本。

UT@utcooker:/data # netcfgsit0 DOWN 0.0.0.0/0 0x00000080 00:00:00:00:00:00lo UP 127.0.0.1/8 0x00000049 00:00:00:00:00:00ip6tnl0 DOWN 0.0.0.0/0 0x00000080 00:00:00:00:00:00操作2:测试驱动1)Realtek官方暂无8188eu linux 驱动。

下载相近型号芯片驱动源码。

进入os_dep\linux\usb_intf.c 查看RTL8192C_USB_IDS无{USB_DEVICE(USB_VENDER_ID_REALTEK, 0x8187)}2)github 下载驱动rtl8188eu-master.tar (经测试,热插拔有问题)rtl8188EUS_linux_v4.1.4_6773.20130222.tar.gz(可用)RTL8188EUS_RTL8189ES_linux_v4.1.7_9024.20130916.zip(可用)操作3:修改内核以RTL8188EUS_RTL8189ES_linux_v4.1.7_9024.20130916.zip为例,移植过程如下:1)确认linux内核有以下配置:[*] Networking support --->-*-Wireless ---><*> cfg80211 - wireless configuration API[*] cfg80211 wireless extensions compatibility2)打开makefileCONFIG_PLATFORM_I386_PC = y 改为CONFIG_PLATFORM_I386_PC = nCONFIG_PLATFORM_ARM_S3C2K4 =n 改CONFIG_PLATFORM_ARM_S3C2K4 = y 配置编译链及内核源码地址ifeq ($(CONFIG_PLATFORM_ARM_S3C2K4), y)EXTRA_CFLAGS += -DCONFIG_LITTLE_ENDIANARCH := armCROSS_COMPILE := /opt/FriendlyARM/gcc-toolschain/4.5.1/bin/arm-linux-KSRC := /svn/pengdonghui/Android_maize/linux-3.5-newEndif3)make –j32后得到8188eu.ko放入开发板:adb push 8188eu.ko /data加载驱动模块:UT@utcooker:/data # insmod 8188eu.ko[18668.230000] bFWReady == _FALSE call reset 8051...[18668.260000] usbcore: registered new interface driver rtl8188eu 查看网络设备:UT@utcooker:/data # ifconfig -a…wlan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8:57:00:98:6B:31BROADCAST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R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T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collisions:0 txqueuelen:1000RX bytes:0 (0.0 B) TX bytes:0 (0.0 B)此时,此时能看到网络接口,Android界面setting 无法打开wifi。

简述内核移植的具体步骤

简述内核移植的具体步骤

简述内核移植的具体步骤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唠唠内核移植这档子事儿。

啥是内核移植呢?就好比你有个超级棒的灵魂,想给它换个新身体,让它在新环境里继续大展拳脚。

首先呢,你得把原来的内核好好研究研究,就像了解一个老朋友一样,知道它的脾气、喜好。

这可不能马虎,不然咋知道该怎么给它挪窝呀!然后呢,选好新的目标环境,这就跟给灵魂找新家似的,得合适才行。

你可不能随随便便找个地儿就塞进去,那可不行。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啦!要把内核的代码啊、数据啊啥的,小心翼翼地搬到新环境里。

这可不像搬个桌子椅子那么简单,这得精细着来,不能有一点差错。

就好像给一个精致的瓷器搬家,轻不得重不得。

搬完了还不算完事儿,还得调试调试。

这就好比新搬了家得看看水电通不通,家具摆得合不合适。

要是有啥问题,赶紧解决,可不能留隐患。

在这过程中,你可得有耐心啊!别嫌麻烦,就跟盖房子似的,一砖一瓦都得认真对待。

你想想,要是房子盖得不结实,那能住得安心吗?而且啊,这可不是一个人能搞定的事儿,得团队合作。

大家齐心协力,各显神通,才能把这事儿干得漂亮。

这就跟一场足球比赛似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任务,只有配合好了,才能赢下比赛。

有时候可能会遇到难题,别着急,别慌张。

想想办法,多试试几种途径,说不定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呢!总之呢,内核移植可不是个简单的活儿,但只要咱认真对待,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成功。

这就像爬山,虽然过程辛苦,但当你站在山顶俯瞰美景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值得啦!所以,加油吧,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征服内核移植这座大山!。

在Linux操作系统上进行数据库迁移

在Linux操作系统上进行数据库迁移

在Linux操作系统上进行数据库迁移数据库迁移是将现有的数据库从一个系统或环境迁移到另一个系统或环境的过程。

针对Linux操作系统上的数据库迁移,本文将为您介绍一种常用的方法,以保证迁移过程顺利进行。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数据库迁移前,首先需要完成以下准备工作:1. 安装目标环境:在Linux操作系统上安装并配置好目标数据库,确保其版本与原数据库一致。

2. 备份源数据库:使用适当的备份工具对源数据库进行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

3. 确保网络连接:确保源数据库和目标数据库之间的网络连接畅通。

二、迁移步骤下面是在Linux操作系统上进行数据库迁移的步骤:1. 导出源数据库使用源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工具,如mysqldump、pg_dump等,导出源数据库的数据和结构。

命令示例:```$ mysqldump -u username -p password database_name >database_dump.sql```2. 将导出文件传输至目标服务器使用文件传输工具,如scp、rsync等,将导出的数据库文件(database_dump.sql)传输至目标服务器。

命令示例:```$ scp database_dump.sql username@target_server:/path/to/directory ```3. 导入数据库至目标服务器在目标服务器上,使用目标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工具,如mysql、psql等,导入数据库文件。

命令示例:```$ mysql -u username -p password database_name </path/to/directory/database_dump.sql```4. 数据库配置调整在目标服务器上,根据实际需求对数据库进行配置调整,包括用户权限、表空间设置等。

5. 迁移测试在目标服务器上,执行一些简单的数据库操作,如查询、插入、更新等,验证数据库迁移是否成功。

linux系统迁移流程

linux系统迁移流程

linux系统迁移流程
1. 收集系统信息
在迁移系统之前,首先要收集系统信息。

包括:
(1)硬件清单和设置,如处理器、存储介质、网络,硬件间的互连接细节,如接口卡以及相应的号码;
(2)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基础软件,如语言运行时环境、软件编译器及其他基础设施;
(3)应用软件的详细信息,包括应用软件版本号、功能、安装方式以及与其他应用软件的交互细节;
(4)系统的当前状态,包括系统上的数据、目前的登录用户状态等。

2. 迁移方案开发
具体的迁移方案开发,可以采用系统流程文档的方式,或是绘制流程图的方式,都可以,通常如果迁移系统较复杂,则可以采用流程文档的方式,而在系统迁移的过程中,建议收集系统中的相关信息。

3. 确定迁移期程
确定系统的实际迁移期程。

考虑到系统安装、运行及应用软件的部署时间,需要把握好每个步骤的时间顺序,加以安排。

在确定迁移期程时,要注意系统稳定性,故障开发时间以及整体工期质量。

4. 准备移植软件
在确定迁移期程以后,再根据迁移期程以及系统收集的信息,准备移植软件。

准备移植软件时,要考虑两点:一是要选择正确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二是对于操作系统的软件语言的的移植,要确保系统的功能没有受影响。

5. 测试系统
完成系统移植后,就要进行系统测试,测试的内容有:操作系统的安装,检查系统性能以及软件数据与原系统及恢复数据的正确性。

6. 文档处理
最后,在系统迁移流程完成以后,要编写系统的相关安装文档,记录迁移过程中可能的偏差,并且要收集相应的历史记录,以便进行完善。

嵌入式Linux在ARM上的移植

嵌入式Linux在ARM上的移植

指 Ln x支 持 的 文 件 系 统 , 如 步 骤 基 本 一 致 , 但 移 植 的 难 度 iu
短 产 品 的 研 发 周 期 。 这 样 的 嵌 全 开 放 的 前 提 下 , 不 同 领 域 和 Ma a e ) 标 准 Ln x内 存 管 ngr iu
入 式操 作 系 统具 有 以下特 点 : ◆ 较 好 的实 时性 ; ◆ 系统 可 靠性 高 ; 不 同 层 次 的 用 户 可 以根 据 自 己 理 支 持 虚 拟 内 存 , 程 的 代 码 、 进 的 应 用 需 要 很 容 易 地 对 内 核 进 数 据 和 堆 栈 的 总 量 可 以超 过 实 行 改 造 , 低 成 本 的 前 提 下 , 际 内存 的 大 小 。 iu 大 致 可 以 在 设 Ln x
Ln x操 作 系 统 。 嵌 入 式 Ln x iu iu
内核 系 统 组 成 。 在 内 核 代 码 完
底层 硬 件 细 节 , 程序 易 调 试 、 使
易 移植 、易 维 护 ,并且 能 够 缩
是 由很 多 体积 小 且 性 能高 的微 系 统组 成 : ◆ 内 存 管 理 ( em Or M Y
建 立开发环境
目标 平 台 介 绍
在 对芯 片第 一 次擦 写 时 ,
首 先 对 其 寄 存 器 等 进 行 初 始
化 。在 PC 机 上 W id ws环 境 no
Ln x 核 与 具 体 的 目标 平 下 , 在 ADS 软 件 环 境 下 通 过 iu 内 台 相 关 ,不 同 的 目 标 平 台 移 植 J AG 仿 真 器 在 线 调 试 将 初 始 T 化 程 序 下 载 到 芯 片 中 。 将
维普资讯
L n x是 一 个 源 代 码 免 费 公 开 的 操 作 系统 , 有 很 强 的 移 植 性 。 本 文 描 述 了将 iu Ln x移 植 到 ARM 目标 板 上 的 通 用 方 法 , 并 结 合 实 例 说 明 了如 何 建 立 交 叉 编 译 环 iu 境 ,修 改 B o L a e ,有 效 地 将 Ln x内核 及 文 件 系 统 移 植 到 目标 板 上 ,并 对 这 种 o to d r iu

Xilinxzynq-7000系列FPGA移植Linux操作系统详细教程

Xilinxzynq-7000系列FPGA移植Linux操作系统详细教程

Xilinxzynq-7000系列FPGA移植Linux操作系统详细教程Xilinx zynq-7000系列FPGA移植Linux操作系统详细教程⼀:前⾔最近⼿上压了⼀块⽶联客的Miz7035,⼀块xilinx zynq-7000系列的开发板,想着正好学习⼀下linux在ARM9上的移植,⽹上基本都是ZC702、zed的教程,这对于买了⾮标准板的⼈来说就不太友好,很多⽂件都不知道是怎么⽣成的。

本着学习加分享的⼼态,把这两天移植linux的过程写下来,尽可能详细。

驱动和系统移植不是我的专长,很多地⽅我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写得不对的地⽅欢迎指正。

⼆:前期准备1、⼀台安装好linux系统的主机,我安装的是centos7.2.2、⼀块zynq-7000系列的FPGA开发板,我⼿上的是⽶联客miz7035,其他zynq系列⼀样通⽤。

3、vivado开发环境,我安装的2018.2版本三:操作步骤1.设置交叉编译环境因为最终运⾏在arm9上,所以uboot、内核,⽂件系统编译都需要⽤arm-linux交叉编译⼯具,zynq2000使⽤的是arm-linux-gnueabihf,交叉编译⼯具可以从⽹上单独下载,也可直接使⽤vivado⾃带的交叉编译⼯具。

使⽤⽅法也很简单source /opt/Xilinx/SDK/2018.2/settings64.sh或者gedit /opt/Xilinx/SDK/2018.2/.settings64-SDK_Core_Tools.sh将该⽂件中的内容全部复制到bashrc,更新环境变量,这样在新的终端中打开,环境变量也不会消失。

2.u-boot编译进⼊u-boot⽂件夹,make distclean //清除配置⽂件和编译中间结果make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zynq_mz7x_defconfig //重新配置,⽣成makefile,具体板⼦不⼀样,在U-Boot/configs⽂件夹下make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tools //编译开发所需要的⼯具make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编译,完成后⽣成⼀个elf⽂件u-boot,uboot.bin,u-boot.srec等⽂件最后把编译⽣成的u-boot后缀改成.elf,连同u-boot.img和spl/boot.bin,⼀共三个⽂件拷贝出来。

描述Linux内核的移植过程

描述Linux内核的移植过程

描述Linux内核的移植过程
Linux内核的移植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目标平台:首先需要确定要将Linux内核移植到哪个目标平台上,这个平台可以是嵌入式设备、服务器、桌面电脑等。

2. 获取源代码:从Linux官网或其他开源代码库获取Linux内核的源代码。

3. 配置内核:根据目标平台的硬件特性和需求,对内核进行配置。

可以使用make menuconfig、make xconfig或make config等命令进行配置。

4. 编译内核:使用交叉编译工具链对内核进行编译。

交叉编译工具链是一组针对特定平台的编译器、链接器、调试器等工具,可以在开发主机上编译生成目标平台上的可执行文件。

5. 生成镜像文件:将编译生成的内核、设备树、启动程序等文件打包成一个镜像文件。

镜像文件的格式可以是uImage、zImage、vmlinux等。

6. 烧录镜像文件:将生成的镜像文件烧录到目标平台的存储设备上,例如闪存、SD卡、硬盘等。

可以使用dd、fastboot、flash等命令进行烧录。

7. 启动内核:将目标平台连接到开发主机,通过串口或网络连接进行调试和启动。

可以使用bootloader或者直接从存储设备启动内核。

8. 调试内核:在目标平台上运行内核时,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驱动不兼容、内存泄漏、死锁等。

需要使用调试工具对内核进行调试,例如gdb、kgdb、strace等。

以上就是Linux内核的移植过程,需要根据具体的目标平台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arm-linux学习笔记之minigui移植

arm-linux学习笔记之minigui移植

arm-linux学习笔记之minigui移植/u3/90065/showart_1793732.htmlminigui-1.6.10在s3c2410平台的移植开发板:SBC2410CPU:S3C2410linux-2.6.25.5fs:jffs2LCD:TFT320 X 240PC:fc8 linux-2.6.25.5(一)准备工作下载软件包libminigui-1.6.10.tar.gzmg-samples-1.6.10.tar.gzminigui-res-1.6.10.tar.gzmg-samples-str-1.6.2.tar.gz在/home/arm/创建一个minigui的目录,然后把这些载在的软件包放在该目录下,在分别解压缩。

再在/home/arm/minigui下创建一个miniguitmp的目录,用于安装编译以后的库文件。

(二)编译libminigui首先修改configure文件,在文件的开头加入交叉编译的路径CC=arm-9tdmi-linux-gnu-gccCPP=arm-9tdmi-linux-gnu-cppLD=arm-9tdmi-linux-gnu-ldAR=arm-9tdmi-linux-gnu-arRANLIB=arm-9tdmi-linux-gnu-ranlibSTRIP=arm-9tdmi-linux-gnu-strip然后执行[root@localhost libminigui-1.6.10]# ./configure --prefix=/home/arm/minigui/miniguitmp/ \--build=x86_64-linux \--host=arm-unknown-linux \--target=arm-unknown-linux[root@localhost libminigui-1.6.10]# make[root@localhost libminigui-1.6.10]# make install这个过程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错误的执行make install的时候会把编译以后的资源安装到/home/arm/minigui/miniguitmp中,在这之下会有etc include lib usr几个目录产生。

linux移植的一般过程

linux移植的一般过程

linux移植的一般过程
1.硬件平台的分析:对要移植的硬件平台进行分析,了解其处理器架构、内存结构、设备接口等硬件特性。

2. 内核选择和配置:根据硬件平台的特性选择相应的Linux内核版本,并进行配置,包括启用或禁用某些功能、添加驱动程序等。

3. 引导程序开发:根据硬件平台的启动方式,开发或适配引导程序(bootloader),负责加载内核和设备驱动程序。

4. 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或适配:根据硬件平台的设备特性,开发或适配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使其能够被内核识别和使用。

5. 文件系统的制作:根据硬件平台的存储设备特性,制作相应的文件系统,包括文件系统类型、文件系统结构、文件系统大小等。

6. 应用程序的移植:根据硬件平台的特性,移植相应的应用程序,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

7. 调试和优化:进行测试和调试,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优化系统性能。

8. 发布和维护:完成移植后,进行发布和维护工作,包括文档编写、系统更新等。

- 1 -。

linux arm移植命令

linux arm移植命令

linux arm移植命令1. 什么是ARMARM(Advanced RISC Machine)是一种基于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架构的处理器设计,常被用于嵌入式系统领域。

由于其低功耗、高性能和成本效益等优势,ARM架构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物联网和家庭娱乐等领域。

2. 为什么需要ARM移植移植指的是将某个操作系统或软件移植到不同的硬件平台上。

ARM移植即将Linux操作系统移植到ARM架构的处理器上。

由于ARM处理器与传统的x86处理器架构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对Linux进行移植以在ARM设备上运行。

3. ARM移植命令步骤ARM移植涉及多个步骤,以下是常见的移植命令及其说明:## 3.1. 配置内核源码### 3.1.1. make menuconfig执行`make menuconfig`命令可进入内核配置界面,通过界面可进行内核配置,包括硬件支持、设备驱动等。

### 3.1.2. make oldconfig执行`make oldconfig`命令可根据当前配置文件生成一个新的配置文件,用于更新配置文件中的新选项。

## 3.2. 编译内核执行`make`命令即可进行内核的编译,编译过程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 3.3. 生成根文件系统根文件系统是指Linux运行时所需要的文件及目录结构。

可以通过`buildroot`等工具生成根文件系统。

## 3.4. 烧录内核及根文件系统编译完成后,将生成的内核镜像和根文件系统烧录到ARM设备的存储介质中,例如SD卡或eMMC存储器。

## 3.5. 启动ARM设备将存储介质插入到ARM设备中,通过开发板或串口终端连接到设备,随后可以启动ARM设备并进入Linux操作系统。

4. ARM移植的挑战和注意事项ARM移植相对复杂且涉及多方面的技术,以下是一些挑战和注意事项:- 硬件驱动:需要确保所选的硬件能与Linux内核进行良好的兼容性,并确保相关的设备驱动可用。

linux下把某些开源库移植到arm开发板的基本流程

linux下把某些开源库移植到arm开发板的基本流程

linux下把某些开源库移植到arm开发板的基本流程
将某一开源库移植到ARM开发板的基本流程如下:
1. 了解ARM开发板的硬件平台参数(例如CPU架构、内存大小等)以及操作系统类型和版本(例如Linux)。

2. 下载所需的编译工具链,包括ARM交叉编译器、交叉编译时所需的库文件等。

3. 下载需要移植的开源库源代码。

4. 配置交叉编译器,将其与ARM开发板的硬件平台参数进行匹配。

5. 编译并链接代码,生成ARM平台可执行文件。

6. 将编译好的可执行文件拷贝到ARM开发板上进行测试,并根据需要进行调试和修改。

7.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移植的开源库能够在ARM开发板上正常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在移植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可能需
要修改源代码中的一些与硬件平台相关的部分,以确保其能够正确地运行在ARM开发板上。

如何从51单片机转到linux嵌入式开发

如何从51单片机转到linux嵌入式开发

如何从51‎单片机转到‎l inux‎嵌入式开发‎首先从st‎m32f4‎07,买个开发板‎,学习液晶怎‎么驱动,点亮像素和‎填充矩形的‎函数(也就是液晶‎的最底层驱‎动函数)怎么写,触摸中断处‎理函数,触摸校正及‎去抖滤波算‎法怎么写,再学sd卡‎u sb口s‎r am、flash‎(也就是st‎m32的f‎s mc 静态‎存储器扩展‎接口)怎么初始化‎和读写数据‎。

这里要指出‎,单片机上的‎代码一般都‎是做以下的‎工作,即外设初始‎化,端口初始化‎,端口置1置‎0,以及简单的‎在spi或‎串口上发送‎极少量的字‎节。

而arm会‎涉及到传送‎大量数据和‎文件。

硬件及底层‎驱动代码搞‎清楚以上这‎些就可以了‎。

因为买的a‎r m开发板‎,都带有现成‎的驱动,不用你去写‎,拿来直接用‎就行。

arm更偏‎重于软件,可以说你在‎a rm 开发‎板上做的9‎0%工作都是软‎件,这也是单片‎机转到ar‎m时让很多‎人迷茫的原‎因,有些人去研‎究arm芯‎片的dat‎a shee‎t,stm32‎f407z‎g t6有1‎44引脚,corte‎x-a8有几百‎个引脚,datas‎h eet上‎千页,片上外设很‎多,外设寄存器‎几百个,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没发看完,那是给专门‎做驱动的人‎看的,开发板买来‎都是现成的‎,所以说只学‎习一下st‎m32上的‎液晶和sr‎a m读写这‎样简单的就‎可以,corte‎x-a8上的就‎不用学了,直接拿来主‎义。

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软‎件上。

接下来开始‎,在stm3‎2上学uc‎g ui移植‎,调用其中函‎数,做一个简单‎界面。

再接下来学‎u cos ii,把这个最基‎本的操作系‎统搞透,需要花大量‎精力和时间‎,不要怕费劲‎,他是一劳永‎逸的,之后在ar‎m a8上用l‎i nux 操‎作系统,就会非常容‎易上手,否则直接学‎l inux‎相当难啃。

移植uco‎s,添加任务,运行成功后‎,接下来学习‎文件系统移‎植,能读U盘中‎的图片,并显示到液‎晶上。

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内核的裁剪与移植

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内核的裁剪与移植

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内核的裁剪与移植前言嵌入式系统一直是计算机行业中的领域之一。

在许多应用程序中,嵌入式系统越来越流行。

嵌入式系统通常使用嵌入式芯片,如ARM芯片,并且它们通常运行Linux内核。

Linux内核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内核。

在嵌入式领域,Linux 内核可以被用于实现各种应用程序。

本文将重点介绍如何基于ARM平台的嵌入式Linux内核进行裁剪和移植。

ARM平台ARM处理器是一种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处理器。

这种类型的处理器可用于嵌入式系统开发,因为它具有较低的功耗和高效的性能。

ARM处理器有许多版本,其中包括ARMv6和ARMv7。

ARMv6通常用于嵌入式系统,而ARMv7则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高端设备。

Linux内核的裁剪在嵌入式系统中,Linux内核需要进行裁剪,以适应嵌入式设备的需求。

与桌面计算机相比,嵌入式系统拥有更少的资源,包括RAM、闪存和存储空间。

因此,在将Linux内核移植到嵌入式系统之前,必须将内核进行裁剪。

在裁剪内核之前,您必须确定哪些内核模块是必需的。

一些模块可以从内核中移除,以减少内核的大小。

通常,将不必要的模块和其他功能从内核中移除可以使内核变得更小并具有更好的性能。

另外,裁剪内核时应确保其他组件与内核兼容。

例如,在新内核中可能需要更改驱动程序或实用程序以适应修改后的内核。

裁剪内核可能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需要深刻了解Linux内核的各个方面,以确保正确地裁剪内核。

移植Linux内核到ARM移植内核是将Linux内核适应新硬件的过程。

在开始移植内核之前,您必须了解嵌入式设备的硬件架构以及所需的内核组件。

移植Linux内核到ARM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选择合适的ARM平台和处理器并确定所需的内核选项。

2.下载最新的内核源代码。

3.配置内核选项,并使其适应新硬件。

4.使用交叉编译器编译内核。

操作系统的移植步骤

操作系统的移植步骤

操作系统的移植步骤
小伙伴,操作系统移植这事儿有点小复杂呢。

咱先得了解目标硬件平台的特性。

这就像是要搬到一个新地方,得先知道那地儿啥样。

你得清楚目标硬件的处理器类型、内存大小、各种硬件设备的接口啥的。

要是这都不清楚,就像蒙着眼搬家,肯定乱套。

然后呢,要获取操作系统的源代码。

这就好比你要搬的家当,你得先有这些东西才能开始搬呀。

有些操作系统开源,获取起来方便些;有些可能需要特定的许可啥的。

接下来就是修改操作系统的配置文件啦。

这就像是根据新地方的情况调整你的生活习惯。

比如说,新硬件的内存小,那在配置文件里就得把一些关于内存使用的参数改改,让操作系统能在这个硬件上好好工作。

再之后就是编译操作系统啦。

这个过程就像是把你的家当重新打包整理。

你得按照目标硬件的要求,用合适的编译工具,把操作系统代码编译成能在新硬件上运行的程序。

这中间可能会遇到各种编译错误,就像打包的时候发现东西坏了一样,得耐心地一个个解决。

编译通过后,还得做测试呢。

这就像是搬到新地方后,到处看看有没有啥问题。

测试的时候要检查操作系统在新硬件上的各种功能,像能不能正常启动呀,硬件设备能不能被识别和使用呀。

要是发现问题,就得回头去检查前面的步骤,是配置错了,还是编译的时候有遗漏。

操作系统移植不是个简单的事儿,需要很细心,也需要耐心。

每一步都像是走在小路上,得小心翼翼的。

不过只要按照这些步骤慢慢做,总能把操作系统成功移植到新的硬件平台上的。

加油哦,小伙伴!。

基于ARM9的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

基于ARM9的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
Ke wor : y dsARM ,iu tan p『n a i ,o t i yse Ln x, r s a tt Onr o fe s t m l
目前 常 用 的 嵌 入 式 操 作 系统 有 V Wok 、i x Wid ws x rs L u 、 n o n
件 的处 理 工具 ;c g c是 编 译 工 具 , l c是 链 接 和 运 行 库 , 中 最 gi b 当
下 载 到 wid w P 下 , 在 wi o P 下 通 过 S no sX n ws X d AM— A B
v .0应 用 程 序 下 载 U b o.bn镜 像 , 成 U b o 的烧 写 工 21 — ot i 完 —ot
7 4
基 于 AR M9的嵌 入 式 Ln x系 统 移 植 i u
《 业控制计算机/0 1 第 2 工 21年 4卷 第 8期
7 3
基于 A M9的嵌入式 Ln x系统移植 R iu
E b dd d L n x S s e T a s ln a in Ba e I ARM9 m e e iu y t m r n Oa t t s d Oq O
_
环 境 可 以使 P 机 上 直 接 安 装 L u ,也 可 以 是 Wid w C i x n n o s下 在 虚 拟 机 上 安 装 Ln x 还 可 以 是 两 台 电脑 , 别 安 装 Wid w iu , 分 n o s操 作系统和 L u i x操 作 系 统 。本 文 的 实 验 环 境 是 在 W i o P n n ws X d 系 统 下 使 用 虚 拟 机 运 行 R d H tl u e a i x操 作 系 统 ,主 机 与 目标 n 机 的链 接 主 要 是 通 过 U B 口 、 口 、 口 、 太 网 口建 立 联 系 S 串 并 以 的。P 机一般称为主机 , C 目标 板 称 为 目标 机 。 交 叉编译指利用运 行在机器上 的编译器编译 某个源 程序 , 生 成 在 另 一 台机 器 上 运 行 的 目标 代 码 的 过 程 。主 要 用 的开 发工 具 包 括 三 个 部 分 : iui 、c gic bn ts g c、l 。其 中 bn ts是 二 进 制 文 l b iui l

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步骤

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步骤

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步骤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步骤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是将Linux内核移植到特定的硬件平台上的过程。

在进行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之前,需要先了解目标硬件平台的相关信息,包括处理器架构、硬件接口、设备驱动等。

本文将介绍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的主要步骤,以帮助读者了解移植的过程。

1. 获取源代码需要从官方或其他可靠的渠道获取Linux内核的源代码。

可以选择下载最新版本的稳定内核,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特定版本的内核。

获取源代码后,解压到本地目录。

2. 配置内核在进行内核配置之前,需要根据目标硬件平台选择适当的配置文件。

内核配置文件包含了编译内核所需的各种选项和参数。

可以使用make menuconfig或make defconfig命令进行内核配置。

在配置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硬件平台的特点进行相应的配置,如选择正确的处理器类型、设备驱动等。

3. 编译内核配置完成后,可以使用make命令编译内核。

编译过程可能会比较耗时,需要根据计算机性能进行相应的等待。

编译完成后,会生成vmlinuz和相关的模块文件。

4. 编译设备树设备树是描述硬件平台的一种数据结构,用于在内核启动时传递硬件信息给内核。

如果目标硬件平台需要使用设备树,需要将设备树源文件编译为二进制文件。

可以使用device tree compiler(dtc)工具来编译设备树。

5. 烧录内核内核编译完成后,需要将生成的vmlinuz文件烧录到目标硬件平台上。

根据硬件平台的不同,可以使用不同的烧录工具,如dd命令、fastboot等。

烧录完成后,可以通过串口或其他方式查看内核启动信息。

6. 配置文件系统内核烧录完成后,需要为目标硬件平台配置文件系统。

可以选择使用已有的文件系统,如busybox、buildroot等,也可以根据需求自行定制文件系统。

配置文件系统包括选择合适的文件系统类型、添加必要的应用程序和驱动、配置网络等。

Linuxramdisk根文件系统的移植

Linuxramdisk根文件系统的移植

Linuxramdisk根文件系统的移植Linux ramdisk根文件系统的移植一、移植前准备处理器平台:powerpc交叉编译工具:powerpc64-fsl-linux-gccBusyBox源码:busybox-1.23.2.tar.bz2ramdisk文件系统映像生成工具:genext2fs二、构建根文件系统2.1 建立根文件系统目录架构在当前用户目录下创建所要移植的根文件系统根目录,并命名为rootfs。

在该目录下,创建FHS标准(Filesystem Hierarchy Standard,文件系统科学分类标准)下Linux根文件系统的常用子目录,诸如dev、etc、home、bin、sbin、mnt、lib等。

rootfs及其相关子目录的创建由脚本create_rootfs.sh完成,create_rootfs.sh内容如下:#!/bin/shecho "------Create rootfs directons......"cd ~mkdir rootfscd rootfsecho "--------Create root,dev......"mkdir root dev etc bin sbin mnt sys proc lib home tmp var usrmkdir usr/sbin usr/bin usr/lib usr/modulesmkdir etc/init.d#mkdir mnt/usb mnt/nfs#mkdir lib/modulesecho "-------make direction done---------"2.2 构建dev目录建立dev目录有两种方法:静态构建和动态构建,其中动态构建由mdev设备管理工具构建。

1)静态构建所谓静态构建,就是根据预先知道的所要挂载的驱动,用mknod 命令逐一构建各种设备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How to port Linux to a raw ARM boardThis document provides a summary of the steps when porting Linux to a new ARM platform ora new processor. In this page we assume that the reader has a knowledge of C and assemblyprogramming and is familiar with ARM and operating systems concepts such as interrupt handling, system calls and memory management.Some useful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kernel documentation section on how to configure the kernel itself. It is probably best to familiarize with Linux on x86 before if you are not familiar with embedded platforms. In addition to Linux kernel source documentation, some notes maintained by community members are available on booting and setting up Linux for ARM platforms, you can consult the following kernel document and Vincent Sander‟s documentation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Porting steps∙Install a cross-development environment.∙Setup the board and ensure that the serial port is working so we can print data through the serial port.∙Download and install the Linux kernel, most of the porting work will be done at this level.∙Add board specific code into the kernel tree.∙Build a kernel image to run on the board∙Test that early kernel printk is working∙Get the real printk working with the serial console.∙For a new board, a new board-specific directory should be added as well as support for interrupt handling, kernel timer services and mapping for memory areas.∙Ethernet drivers are usually the next drivers to focus on as they enable setup of NFS root file system to get access to user utilities and applications.∙Filesystem can be provided in different forms which are listed on LinuxFilesystemDevelopment environmentDevelopment for embedded platforms is usually done using cross-development tools. In the case of Linux, the host platform is often a Linux host computer connected to the target board using Ethernet, serial and/or ICE/JTAG.The GNU compiler is required to build the Linux kernel. There is more information on downloading and installing GNU tools is available on LinuxDevTools. Other compilers compliant with the new ABI for the ARM Architecture can also be used to compile user-space applications and some libraries.Install and build the Linux kernelDownload the latest stable release of the Linux kernel sources from and install the source in your local directory. Working from the latest kernel source base is preferred as older versions will not be supported by the community. Later kernel versions usually contain recent bug fixes and enhancements. Older kernels such as 2.4 kernels are no more actively supported.Adding board specific codeSupport code for a new board consist in processor support, board specific code including where devices are mapped etc. and device drivers. Source code for device drivers is based in the drivers/ directory and net/ directories. Board specific code should be placed into the arch/arm/ directory.The following sections will use ARM Versatile PB926EJ-S as an example and assume that the processor support code already exist. The board intialisation and definition files are located in the arch/arm/mach-versatile directory. ARM Versatile board comes in two different form factors, a compact version (Application Baseboard) and a expandable version (Platform Baseboard). This directory contains the following files:∙clock.[c,h] – Functions handling clock settings∙core.[c,h] –IRQ initialisation, definition of initial IO mappings and low-level platform initialisation∙dma.[c,h] – DMA support code and initialisation∙pci.c – PCI setup∙versatile_[ab,pb].c – board initialisation with functions such as versatile_init(), etc.The MACHINE_START() macro defined at the end of versatile_pb.c contains the base definition for this platform, using initialisation functions defined in other platform files in this directory.Header files are located in a similar directory: include/asm-arm/. In the case of versatile files are located in include/asm-arm/arch-versatile/.∙platform.h – contains register definitions for peripherals and controllers on the board∙debug-macro.S –contains definition of the “addruart” macro called by the printk() function to print data on the serial port∙irqs.h – IRQ register definitions∙system.h – contains idle() and reset() functions.∙vmalloc.h – defines constants such as VMALLOC_END.∙…Connecting it to the main build systemCreate a Kconfig file for the board in arch/arm/mach-versatile/ to link this board to the overall build system so that it can be selected when running make *config. Refer to Documentation/kbuild/kconfig-language.txt for a description of the syntax.A Makefile entry need to exist to enable the systen to recurse into the platform sub-directories.Use Makefiles from existing boards as starting points and modify as appropriate.Platform IDFinally, add your machine group and type ID. A unique identifier can be obtained by registering your machine at /developer/machines/. You could initially assign a local ID in arch/arm/tools/mach-types while developing your BSP locally and then register it to get an official ID. You must be careful when changing kernel version as new machine are regularly added and make sure this doesn‟t conflict with the ID you have chosen.This ID is used very early in the boot process to determine the platform type and pull in the correct initialisation functions. It is used by the boot loader and stored in banked registers(i.e.r1) before the bootloader hands over to the kernel.Device driversNew device driver should be added in the appropriate directories, net/ for network drivers or drivers/ for others. Makefiles and Kconfig files also need to be edited (or created) so they are linked to the rest of the system. The following book provide a good guide on how to develop new device drivers with Linux.If the board contains controllers or devices for which Linux already has support for, we only need to include these in Kconfig files and pass the correct parameters to these drivers when initialisation is done.Configure and build a kernel imageEnsure that the cross-toolchain program names are correct and accessible from your execution path (i.e. your PATH environment variable).To configure the kernel you can use some of the following command:∙make xconfig∙make menuconfig∙make gconfig∙…These commands assume that you have a cross-compiler accessible on your execution path.∙If support is set to be EXPERIMENTAL, select …Prompt for developmen t and/or incomplete code/drivers‟ under …Code maturity level options‟.∙In System Type, select VERSATILE and correct subtype if this is a family of boards.∙Select the right CPU under …CPU selection‟ (in the case of Versatile there is one CPU currently for this type of board).∙In the …Device Drivers‟ -> …Character devices‟ select the appropriate device driver (ARM_AMBA_PL011 in the case of Versatile).∙In …Boot options‟ you can also enter your CMDLINE boot parameters. This will only be used as default in case the bootloader doesn‟t provide any command line.For other options you can either use the default or select …No‟. The resulting configuration file is stored as .config in the top level directory.We can now type make dep and make to build a kernel image. If successful, the resulting image is placed in the arch/arm/boot directory. You can either build a compressed image (zImage) or a raw binary image (Image). The ELF file containing debug information (if selected in the Makefile) is called vmlinux and is at the top-level directory. When loading a kernel image onto the board using a debugger, you should use either zImage or Image files.The vmlinux image can be loaded to perform symbolic debugging.Kernel bootEarly signs of a working Linux kernel come from the output of printk(), which is routed directly to the first console. Having configured a serial console, we should be able to see some kernel messages on the serial port if it has been setup correctly. Note that often the bootmonitor from the board or the boot loader initialises the serial device, however the kernel should not necessarily rely on this.The setup of the serial console happens much later during the kernel initialisation process.Chances are your new kernel probably dies even before that which is where early printk are useful. printk() allows you to print text as early as the first line of C code. The early initialisationsteps are listed in init/main.c:start_kernel(). From this you can see that the console_init() call is done later on after we already had calls to printk().Early printk() is very useful, however the serial driver should be working to enable further debug. For Versatile platforms, the serial driver is in drivers/serial/amba-pl011.c.Debug with kgdbKGDB enables developers to debug the kernel while running and set breakpoints or do single stepping at source code level. If available, you can use two serial ports on the target, one used for KGDB communication and the other to print messages. You should use a crossover-cable (or null-modem) to connect it to your development host. Doing everything using one serial port is also possible.You should select the Remote GDB kernel debugging which is listed under Kernel hacking when you configure the kernel and then do a …make clean‟ and recompile the kernel to make sure that debugging symbols are compiled into the generated Linux image.Run the new kernel image. At this stage the kernel will be waiting for a gdb client connection. If there is a cross-over serial cable connected between the serial port on the target and the host, you can then set the appropriate baud rate and start the gdb on your host:∙stty -F /dev/ttyS0 38400∙arm-none-linux-gnueabi-gdb vmlinuxAt the gdb prompt, type: target remote /dev/ttyS0If successful, you should be talking to the kernel through KGDB.Interrupt handlingWhen porting the kernel to a new board it often hangs in the calibration step. This is normal if the interrupt code is not yet implemented in which case jiffies are never updated. Beforeadding support code for interrupt handling you need to identify interrupt controllers, all interrupt sources and how they are routed.The following steps are involved to handle interrupts:∙include/asm-arm/arch-versatile/entry-macro.S: this file contains a macro called get_irqnr defined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terrupt number when an interrupt is generated. This function is board specific.∙arch/arm/kernel/entry-armv.S: this file contains the definition of the irq_handler() which in turn calls the asm_do_IRQ() function which handles all hardware IRQs.∙arch/arm/kernel/irq.c: this file contains most of the code handling interrupts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asm_do_IRQ() as well as enabling or disabling specific interrupts numbers.Individual IRQ handlers are invoked by the __do_irq() function.A descriptor structure (see irqdesc structure in include/asm-arm/mach/irq.h) is associated witheach registered IRQ source. This structure contains pointers to functions declared by device drivers to handle individual interrupts.System time and timerLinux relies on a system timer to advance the tick count, jiffies. Without this, Linux won‟t run and will stop in calibrate_delay() during the startup process as jiffies will never be incremented.Access to a real-time clock (RTC) device is also required to obtain the calendar date and time when the kernel boots up.ARM Versatile board includes primecell SP804 which provide facilities for periodic timers. One of the timers is used to generate system ticks. This is done at the end of arch/arm/mach-versatile/core.c with the definition and initialisation of the versatile_timer struc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