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_

合集下载

手把手教你把脉,把脉基本知识大全都在这里了!!

手把手教你把脉,把脉基本知识大全都在这里了!!

手把手教你把脉,把脉基本知识大全都在这里了!!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为什么中医把脉要把两只手呢?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分析脉象啦!中医将脉分为二、三十种,普通人没必要都了解,这里只介绍几种常见的脉象:浮沉、力度、粗细、快慢、停跳。

1.浮沉浮沉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手轻轻地放到脉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浮。

要是一直摸不着,不断加力,几乎已经按到骨头了,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着,稍加点力往里按,但又不至于按到底,这个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据用力大小的情况称之为偏沉(用力较多)偏浮(用力较少),统称为中。

另一种就是把脉的时候,只明显感到了寸部的脉动,而关、尺部远没那么明显,这也叫浮;如此类推,寸关不明显而尺明显,也叫沉;寸尺不明显而关明显,也叫中。

为什么脉会有浮沉之别呢?一般来说,人体的保护机能与外邪作斗争,首先想从“表”解决问题,津液气血都集合到这里打仗来了,所以这里气血充足,脉就现浮象;当在这里不能解决问题,邪向里挺进,正气往里退,气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脉就现中象;邪气再胜再往里进,正气再战败往里退,全退到里面来了,在这里积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决战,脉就现沉象。

简而言之,正气(津血、气血)在哪集结,就会在脉的相应部位有所反映,守住这一条,观脉就不难了。

2.力度找到脉之后,不是按住不动就可以了,医生们会搞一些“小动作”。

慢慢加力向下按,然后再把力减少一点,把手指再提回原处,反复做上好几次。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可是一门神奇又有趣的学问,就像侦探在寻找案件的线索一样,通过脉搏的跳动来了解身体内部的情况。

对于想要入门中医把脉的朋友来说,记住一些必背的口诀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先来说说这个“浮脉”,口诀就是“浮脉轻取即可得,浮洪虚散濡芤革”。

想象一下,就好像一个气球轻轻飘在水面上,你轻轻一触就能感觉到。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病人,他看起来没什么精神,我一搭脉,脉象浮而无力。

经过仔细询问和诊断,发现他最近劳累过度,又受了点风邪,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这就是通过浮脉发现问题的一个小例子。

“沉脉”的口诀是“沉脉重按始得之,沉细伏弱牢弦迟”。

就像是一个东西掉到了水底,你得用力往下探才能碰到。

记得有一回,一位大叔来看病,说自己总是觉得浑身没劲儿,还怕冷。

我一摸脉,沉而有力。

结合他的其他症状,判断他是体内有寒湿,气血运行不畅。

“迟脉”呢,口诀是“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积”。

就好像是钟表的指针走得慢了些。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年轻人,总是手脚冰凉,还经常拉肚子。

给他把脉,脉迟而细。

原来是他长期喜欢吃生冷的食物,损伤了脾胃阳气。

“数脉”的口诀是“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这就像是心跳加快了节奏。

有次遇到一个小朋友,发烧咳嗽,脉象数而有力。

原来是外感风热,邪气在体内“捣乱”,导致身体奋起抵抗,脉象就快了起来。

“滑脉”的口诀是“滑脉往来前却顺,妊娠痰饮食滞存”。

就像一颗珠子在光滑的管道里顺畅地滚动。

我记得有位女士来调理身体,准备备孕。

给她把脉的时候,脉象滑而有力,再加上其他的症状,推测她可能已经有孕在身,一检查,还真准了!“涩脉”的口诀是“涩脉细迟往来艰,虚证气滞血瘀寒”。

就好像是走路遇到了很多阻碍,不顺畅。

曾经有位老人,总是觉得胸口闷痛,脉象涩而无力。

经过诊断,是因为气血不足,导致心脉瘀阻。

“洪脉”的口诀是“洪脉满指波涛涌,来盛去衰热盛凶”。

就像是洪水汹涌澎湃。

有一次在夏天,一个小伙子中暑了来看病,脉象洪大有力,明显是体内热气太盛。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又称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情况,医者可以获取患者身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信息,从而判断病情。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口诀是入门的关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一、脉象要素脉象要素包括位、数、形、势四个方面。

“位”指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

浮脉位浅,轻取即得;沉脉位深,重按始得。

“数”指脉搏的频率。

快为数脉,一息五六至;慢为迟脉,一息三至。

“形”指脉搏的形状。

如洪脉宽大,状如洪水;细脉如线,细小而软。

“势”指脉搏的力量和趋势。

实脉有力,应指充实;虚脉无力,按之空虚。

二、常见脉象口诀1、浮脉浮脉轻取即可得,外感风邪表证多。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是表虚。

2、沉脉沉脉重按始应指,里证常见此脉形。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里虚寒。

3、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阴盛气血寒。

4、数脉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阳盛或虚劳。

5、洪脉洪脉来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热盛阳明气分证,脉洪有力为真实。

6、细脉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多常见。

7、滑脉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痰食实热多常见,妇女妊娠亦可见。

8、涩脉涩脉细迟往来难,短且散止又复还。

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亦相干。

9、弦脉弦脉端直似琴弦,肝经病主痛与寒。

10、濡脉濡脉浮细软而棉,气血不足湿邪缠。

11、促脉促脉数而时一止,阳盛实热阴血瘀。

12、结脉结脉缓而时一止,阴盛气结寒痰瘀。

13、代脉代脉动而中止时,良久方还元气亏。

三、脉象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数脉多主热证,迟脉多主寒证;实脉多主实证,虚脉多主虚证。

但脉象的诊断并非单一依靠某一种脉象,而是需要综合多种脉象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进行全面分析。

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脉象,或者不同的疾病可能会出现相同的脉象。

因此,中医把脉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的观察。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那可是咱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啊!它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其中把脉就是那个“切”字里的关键一环。

今天,就让我这个“老中医”来给你传授几个把脉的小秘诀,让你也能在朋友聚会上露一手,展现你的“脉学高手”本色!首先得说说“望”——就是看。

你看这脉搏,有跳有停,就像小鼓点一样,咚咚咚地敲着节奏。

有的像山泉般细密,有的却像大海波涛汹涌。

记住啊,每个人的脉搏都不一样,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独特。

接下来是“闻”——就是听。

你听听这心跳声,是不是有种悠扬的旋律?有时候,它像是山谷里的回音,让人忍不住想跟着一起摇摆;有时候,又像是远处传来的笛声,悠长而神秘。

再来说说“问”——就是聊。

你得问问人家最近是不是有啥心事,比如工作压力大不大、生活压力重不重。

因为中医说,“气”这东西,有时候藏在心底不轻易露出来。

最后当然是“切”——就是摸脉了。

你得轻轻地、慢慢地摸,感受一下脉搏的节奏和强弱。

记住啊,别急,慢慢来,就像品一杯好茶那样细细品味。

现在,我来给你举个例子。

比如说,有个朋友最近总是觉得胸闷,可能是心脏出了点问题。

你给他把脉,发现脉搏跳动得很有规律,而且力度适中。

这时候,你就可以根据中医的理论来判断,他的心脏应该是没问题的,可能是其他器官出了问题。

再比如,有个朋友最近老是失眠,可能是肝火旺盛。

你把脉的时候,发现脉搏跳得快而有力,就像是在黑夜中划过一道闪电。

这时候,你就得提醒他,得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少熬夜,多运动,才能让身体好起来。

当然啦,这些只是一些基本的例子。

真正的把脉经验,是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积累的。

所以啊,下次你再遇到朋友不舒服的时候,不妨试试自己动手把把脉,说不定你就能成为他们的“救星”呢!好啦,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吧。

记得哦,中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想真正掌握它,还得花不少功夫去学习和实践。

但只要你有心,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脉学高手”!。

教你十分钟学号脉

教你十分钟学号脉

教你十分鐘學號脈在臨床中,基本上來個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診桌上讓中醫大夫號脈,但辯脈是很複雜的,脈學共有27種,但作為非專業人員,掌握以下10種現象就足夠了,也比較容易理解。

人體的五臟,就是說,左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心、肝、腎, 右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肺、脾,命門從這個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號脈時左手寸脈能摸到代表心脈正常摸不到說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氣的現象左手關脈正常為不強不弱太強說明肝氣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類的病左手尺脈太弱頭上不是頭暈就頭痛或頭腦不清醒,有時我分不清就說患者頭有問題。

右手寸脈太弱為肺虛一般有咳嗽現象太強也不行。

右手關脈太弱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類太強左手關脈弱的話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脈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點心得,希望為大家指點方向,請深資中醫,老中醫們不要把我批評的體完無膚。

戲說脈診告訴你一個秘密,教你輕輕鬆松學中醫,自自在在學脈診,也許,你從這裡起步,開始了你的學習中醫的生涯,成為一名上好的中醫大夫。

一個好的中醫大夫就是一座醫院,帶著三個手指頭可以走遍天下,這是西醫永遠也做不到的。

閒話少敘,書回正傳:學習脈診首先從實用脈診開始,從習以為常入門。

實用脈診分:大小,快慢,硬軟,浮沉,勻亂。

10種,有人要問了,書上有幾十種,你的才10種,有否搞錯?錯不了!這是脈學和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點東西,寫出來供大家欣賞多了繁瑣,少了不夠,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脈大小。

主管察氣。

脈大氣旺,脈小氣虛。

(看,多簡便呀!)2、脈快慢。

主管察精,脈快精虛,脈慢精足。

(現在脈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軍人,運動員了。

)3、脈硬軟。

主管察火,脈硬火多,脈軟火少。

(太簡便了吧?)4、脈浮沉。

主管表裡。

(亦可說陰陽)脈浮表症,脈沉裡症。

(一目了然,簡單得不可思義呀!)5、脈勻亂。

主管察安危。

脈勻則生命及心臟平安,脈亂則生命及心臟危險。

(太直觀了!)例如:肝硬化的脈,是快、小、硬、沉,(兩關獨居中)。

脉诊

脉诊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吧!)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不用你出声,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

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

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十分钟学号脉

十分钟学号脉

十分钟学号脉_+_中医把脉口诀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戏说脉诊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0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10分钟教会你把脉-贫号是如何自学脉诊的

10分钟教会你把脉-贫号是如何自学脉诊的

10分钟教会你把脉- 贫号是如何自学脉诊的为方便各位网友转发,特此汇总在此。

贫号之前发的几篇文章,无论从汤药治小儿感冒,还是成药治眼睛发红等情况中,都涉及到了脉象的判断鉴别(有兴趣的可以关注贫号公众号“仰望岐黄”在“岐黄往事”里阅读)。

尤其是一篇给犬子制厥逆发热一文,脉象往往给人第一感觉,靠脉诊来佐断病情。

后来收到一些网友反馈,想了解切脉,学习脉诊。

脉诊听起来太高大上,很多网友大概只敢“远观”,不敢“近玩”,别说咱们自学中医的草根,就是很多中医院、诊所里的一大票“职业”中医们,都开始喜欢上来就各种高端仪器检查、各种西药了,别说脉诊,估计连基本的“望闻问切”都还给祖宗了。

所以,此文,贫号决定初步介绍一下自学脉诊的经验,贫号才疏学浅,全靠自学、实践、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奉献给大家,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学中医,懂中医,远离医院,亲近健康!-> 首先,什么是脉诊?“望闻问切”,是中医对病人观察的4大要素。

望闻问切的出处大概来自于扁鹊神医所著的《难经》第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神”人,望一望观察下五色就知道什么病了;“圣”人,听一听五音就知道什么毛病了;普通的技“工”水平,就要靠问问毛病和症状了;最次的讨“巧”水平,就是靠脉诊判断阴阳虚实,病在何脏腑了;原来脉诊已经是最后最low的一道工艺了!可惜这最low的工艺现在掌握的人都不多了,更别提精通了。

不过,以上这段是扁鹊神医的论断,对凡人中医来说,望闻问切都是需要的,望诊里也包括了舌诊,看舌象其实也是中医必备的一门学问,以贫号经验来看,重要程度不亚于脉诊,有空要再论述下舌诊,篇幅一定会很长了,可能要分段写了。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脉诊是传统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在中医临床诊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脉诊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摸寸口、摸脉搏与辩脉象。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操作方法及其口诀。

1. 摸寸口(左、右手指动静法)摸寸口是指在人体两手掌手掌根部向尺侧推进到手腕处,寻找脉搏的位置。

摸寸口的操作方法有左、右手指动法和静法。

左、右手指动法的口诀:“尺寸之脉,问候宜尽重拜托,眼目心头,小指为宜胜于手中指;身百脉绝,指上先为正尺寸。

”左、右手指动法具体操作流程:1)身体放松,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顺着掌骨纵隔线推进到手腕处,留心触诊。

静法的口诀:“寸口动静两相夹,明寸声音是重大;寸口中心把握好,感寸脉象定方太。

”静法具体操作流程:1)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轻轻按压寸口,留心把握脉象,并注意观察脉搏的大小、形态、快慢和畅缓度。

2. 摸脉搏(左、右侧,寸、关、尺)摸脉搏是指通过触诊不同部位的脉搏,了解脉象的情况。

摸脉搏的操作方法包括左右手摸脉搏和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

左、右手摸脉搏的口诀:“尺脉手摸从左按,关脉心前约半寸;寸脉手摸正中间,脉点应在掌根基。

”左、右手摸脉搏具体操作流程:1)左手摸尺脉,右手摸关脉。

2)左手摸关脉,右手摸寸脉。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口诀:“手尺脉行从骨上,中指放在手腕下;两副关脉见动静,两侧平齐偏心心。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具体操作流程:1)摸尺脉:用中指按压腕横纹上面一横指的位置。

2)摸关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中间位置。

3)摸寸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下面一横指的位置。

3. 辩脉象辨脉象是指根据摸寸口和摸脉搏所获取的脉象信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对脉象特点和可能病因的判断。

辩脉象主要有“脉诊四要素”即脉搏的浮、沉、细、数这四种特征,以及脉搏的宽、滑、长、急、洪等。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脉象解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话题——中医把脉。

别看这东西有点玄乎,其实咱们老百姓也能轻松掌握。

今天,我就给大家来一段儿把脉入门必背口诀,让你在朋友聚会时,也能炫耀一下自己是个“中医达人”!1. 1.1 了解脉象的基本知识咱们得了解一下脉象的基本知识。

脉象是指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身体状况的一种方法。

脉象分为浮、沉、迟、数、紧、滑等六种类型。

记住了吗?嘿嘿,别忘了跟我一起念一遍:“浮沉迟数紧滑”。

2. 1.2 掌握把脉的三大原则在学习把脉的过程中,咱们要掌握三个原则:举、按、寻。

举就是抬起手臂,让医生看到你的脉搏;按就是轻轻地用指腹去感受脉搏的跳动;寻就是根据脉搏的跳动情况,来判断你身体的状况。

记住了吗?跟我一起念一遍:“举按寻”。

3. 2.1 浮脉的特点浮脉是指脉搏跳动较快、较弱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的人身上。

哎呀,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哦!咱们得赶紧调养身体了。

4. 2.2 沉脉的特点沉脉是指脉搏跳动较慢、较强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旺盛、阴血充足的人身上。

这可是个好消息!说明你的身体状况还不错嘛!5. 2.3 迟脉的特点迟脉是指脉搏跳动较慢、有力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两虚、阳气不足的人身上。

这时候,咱们得好好补一补身体了。

6. 2.4 数脉的特点数脉是指脉搏跳动较快、有力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两盛、阴血过剩的人身上。

这个嘛,也得注意调节身体平衡哦!7. 3.1 紧脉的特点紧脉是指脉搏跳动较紧、有力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瘀滞、气机不畅的人身上。

这时候,咱们得活血化瘀,让身体恢复健康。

8. 3.2 滑脉的特点滑脉是指脉搏跳动较滑、无力的一种脉象。

它通常出现在气血两虚、阴血不足的人身上。

这个嘛,得好好调理身体了。

9. 4.1 把脉的重要性把脉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教你学诊脉(初学)

教你学诊脉(初学)

教你学诊脉一、指法:诊脉的指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中指定关,(腕后高骨即为关)三指分别排开,同时依据人之体型合理布指。

高大者指宜疏,瘦弱者指宜紧二、腕脉各主脏腑及常脉中医秉承 xx 原则:“知常达变”。

这一观点必定要明记在心。

只有知常,以常态为尺度,才能知道不正常的表现。

左寸口主心,心脉常态为浮大。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 xx 四时脉之常态。

关于脉的掌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剖析点评,才能深入掌握。

这不在本讲的陈说范围。

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

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三、脉之基础关于初学者来说,诊脉是道门槛儿。

是一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不就是用手摸脉吗?或许说全部的脉都是跳动的呀。

其实脉里乾坤大有学识!第一从诊脉不难提及。

知道怎么定位,这就是小小的一个入门,起码你知道怎么把脉了。

而后要认识的就是脉的至数,也就是正常脉的跳动次数。

古代没有钟表,不行能以分钟来计脉搏跳动次数,而是以一息为准。

何为一息?就是正常状况下的一呼一吸。

标准是什么呢?一息四至为平脉。

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正常的。

比此慢或快于此,皆为病脉。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为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紧急。

1、浮脉浮脉属阳脉,主表。

那么什么叫浮脉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浮在皮肤上的脉,用手指轻轻的搭在皮肤上就能感觉到脉的跳动。

从外感的角度来看,此时外邪还没有入里。

一般外感初起,易现浮脉(体质衰弱正气不足者除外)。

2、浮脉主病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 xx,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把脉捷径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教您从十五个方面学习诊脉脉诊学几招把脉捷径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诊脉四步曲1、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

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

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

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

脉法,可真不容易学,尤其是没有跟师,自学中医的人,很多都无可奈何的对脉法敬而远之,因为书中所说的浮沉尺数,甚至是二十八脉,可以说但凡认识字的都能看懂,可是看懂不等于“摸”懂……一把起脉了来,根本就不识得是何脉,更别说凭脉象去判断身体五脏六腑,表里上下的病症了,这可怎么办?难道脉法就不学了?我这么说吧,我打算写这一篇章文章,就是为了让你完完全全的掌握脉法,你信吗?别瞎想了,我都不信!凭一篇文章,就掌握脉法,那古人还费什么劲的写一大堆书留给我们研究啊但是呢,虽然这一篇脉法内容,不可能让你完全掌握脉法,却可以让你敲开脉法之门,算是一条捷径吧,这条捷径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钥匙……这条“钥匙”是什么呢?快关上门,认真看下去:其实切脉呢,古人无非就是想通过我们平时把脉的地方,也就是寸口,去判断人身阴阳的盛衰,往简单了看,所谓的脉,在血管里,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气,二是血,一阴一阳是也,而所谓的阴阳盛衰是什么呢?注意看下面这两句话:盛衰,我们这样来理解,盛者,气之盛衰,气之大小、盈余,当我们把脉时,是脉动有力的,也就是阳态之脉,如洪大,有力,长实等,这些脉证明了什么?就是阳气太过,火太旺了。

中医小诀窍教你如何号脉

中医小诀窍教你如何号脉

中医小诀窍教你如何号脉号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可以了解其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和阴阳平衡情况。

下面是一些中医小诀窍,可以教你如何准确地进行号脉。

1.环顾四肢:在开始号脉之前,先要观察病人的四肢。

正常人的四肢应该有适度的柔韧度和力量,毛细血管分布均匀。

如果四肢有僵硬、虚弱、水肿等异常表现,可能是一些脏腑功能出现问题。

2.选择准确的位置:号脉时需要选择准确的穴位。

常用的穴位有手腕处的寸口、关元穴,以及足踝处的郄穴。

这些穴位距离体表较近,对脉象的感知比较准确。

3.触摸的手法:号脉时,应该用适度的力量和节奏进行触摸。

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到脉象的准确度。

一般来说,可以用三指同时按压脉搏处,力度要均匀、柔和。

手指应该贴近皮肤,而不是浮在上面。

4.仔细观察:在进行号脉的同时,要细心地观察病人的反应。

包括面色、眼神、舌苔、口唇等。

这些综合体征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

5.区分脉象:中医将脉象分为数种,包括浮、沉、细、数、缓、急、结、代、滑、濡等。

对于不同的脉象,可能代表着不同的病理情况。

例如,浮脉常见于表邪初起,而沉脉则常见于里重表虚。

6.了解脉理变化:除了判断脉象的质地外,还要观察脉搏的节律和速度。

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节律和适度的速度。

如果脉搏过缓、过快或不规律,可能是身体出现了其中一种问题。

例如,心跳过速可能代表患有心动过速。

7.综合分析:在观察了四肢表现、触摸了脉象、观察了病人的反应之后,要进行综合分析。

将脉象的变化和其他病症的表现对比,可以进一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8.持续观察:号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脉象可能会因为病情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因此,在进行号脉时,应该持续观察,了解脉象的变化趋势。

这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疗法的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号脉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

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号脉小诀窍,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作为了解和学习的起点。

如果想要更加准确地进行号脉,最好向专业中医进行学习和指导。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疗效显著。

把脉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有着千百年的历史。

对于初学者来说,把脉入门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大家分享一些把脉入门的必背口诀,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艺。

一、1.1 了解脏腑功能,掌握经络走向在学习把脉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中医的脏腑功能和经络走向。

脏腑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器官。

经络则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了解这些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脏腑功能的相互联系和经络的运行规律,为把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1.2 掌握脉象特征,辨别虚实寒热脉象是中医诊断的关键。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在学习把脉时,我们需要掌握各种脉象的特征,以便辨别虚实寒热。

例如:弦脉:紧绷而有力,多见于肝胆气郁。

滑脉:脉象流畅,多见于脾胃湿热。

涩脉:脉象滞涩,多见于血瘀证候。

濡脉:脉象湿润,多见于阳虚湿盛。

散脉:脉象散乱无根,多见于气虚血弱。

三、2.1 三指按脉,轻触重压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用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压患者的寸口、关口、尺口,以获取准确的脉象信息。

按压时要轻触重压,避免用力过大或过小。

要注意手指的温度和力度,保持手部温暖,使患者感到舒适。

四、2.2 循经取穴,观察反应在把脉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结合经络走向和穴位位置,进行循经取穴。

通过触摸相应的穴位,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太冲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穴,多用于治疗头痛、失眠等症状。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椎体下方凹陷处,多用于治疗颈肩痛、感冒等症状。

神阙穴:位于胸骨下端凹陷处,多用于治疗心悸、气短等症状。

五、2.3 结合病史,综合判断把脉不仅要依靠脉象特征,还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在把脉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和伴随症状。

要全面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表现,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把脉要领 你学会了吗?每个细节要做到位

中医把脉要领 你学会了吗?每个细节要做到位

中医把脉技巧中医把脉技巧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其技巧包括观察、摸诊、按压、听诊等。

把脉的部位一般是寸口脉,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把手平伸出来,自然的放在桌子上,手腕的地方会看到一个突起的骨头,在大拇指的一侧。

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这个突起上,在突起的内侧边缘上,能感觉的到动脉波动,把脉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按寸口脉。

先用中指按在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尺脉部位,三个手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

首先要说的是把脉的手势,把脉一般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常用的位置一般叫做寸口脉。

食指贴在大拇指根部的掌后横纹,注意食指是放在近肘的方向而不是靠近拇指的方向。

食指边缘紧贴这条横纹,注意是贴着不是按压;然后降中指从向肘的这个方向上并上去,中指和食指紧紧并排在一起,一般会摸到手腕上隆起的骨头也就是所谓的“掌后高骨”。

然后再将无名指也并上去,跟中指并排,此时需要注意的是中指和无名指不要紧挨在一起,留一条小缝隙。

中指和无名指之间的距离要比食指和中指的距离稍微大一些。

中医把脉技巧的具体步骤如下:1. 观察: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目睛等,这些可以反映病情。

2. 摸诊:以右手为主,用三指按住患者手腕处,轻轻按压,感受脉搏的跳动情况,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强弱等,从而判断患者的病情。

3. 按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脉象特点,通过按压患者的相应穴位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以达到治疗作用。

4. 听诊:通过听诊患者的呼吸、声音等来判断病情。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把脉技巧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辅助检查等来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此外,在把脉时需要注意卫生和态度,保持专业性和严谨性。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在初学者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

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作用,也不会流传至今。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在这里要说的是,脉诊不好掌握,是比较难学的。

当然,学会了,你也成了半个中医。

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其实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神乎其技”。

有人说摸脉那么专业,自己很难学会,其实不然,给自己摸脉并不难学。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端正坐好,将一侧手臂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上,可以在手腕下面垫一个小小的枕头,这样脉搏会更加清晰容易摸脉。

然后,用另外一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轻轻放到该手腕上,如果没有感受到脉搏,可以多换几个位置稍加寻找自己的脉搏,如果反复多次都摸不到脉搏,最好去医院请医生就诊。

最后,摸到脉搏后最重要的就是记录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所以每次摸脉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分钟,同时还要感受脉搏跳动是否规律、脉搏的强弱情况,两边的手腕都要进行摸脉,可以作为一个对比。

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学了很多年,依然不会把脉?不做检查,不化验,只需摸摸脉,就能知道你的身体有啥问题,还能辨证开方。

是不是很神奇,也很神秘?说起中医把脉,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

可是,书看了不少,课也听了很多,总感觉没有入门,把脉真的很难学吗?今天,梅妃就教大家一个简单的3步脉诊法,让没有基础的人也能快速入门把脉。

但在此之前,我们先得搞清楚脉诊的意义是什么?拍个片子就能看清楚,中医为什么还要把脉?很多人说:现在检测技术这么发达,抽个血、做个B超、照一下CT,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为啥还要通过把脉来诊断呢?事实上,中医把脉,绝不是和西医的B超、CT机进行PK,看看谁的诊断更准确?中医把脉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把脉是为了“发现未病”中医常说,上医治未病。

什么是未病?就是还没有发生,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病症!或者说是已经发生了功能性的障碍,还没有器质性改变的病症。

这样的病症,西医的仪器是检查不出来的。

比如有的女孩子宫寒、痛经,每个月那几天痛得起不来床,可去医院却查不出什么。

明明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却说没事儿。

这时候,就需要中医把脉或者望诊为你预警,让你知道自己的身体哪块薄弱,应该怎样调养?二、把脉是为了指导辨证、治疗曾经有一句话很流行: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把脉也一样,不以治病为目的把脉,也和耍流氓差不多。

我们都知道,中医辨证,要辨寒热、辨表里、辨阴阳,还要看气血、津液,只有辨清楚了这些,才能对症开方。

而这些病机、病因,仅靠仪器和化验,是看不到的,还得通过把脉、望诊才能掌握。

找对方法,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零基础小白也能轻松入门把脉了解了脉诊的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说说3步诊脉法!哪3步呢?•一摸,定脉位脉分寸、关、尺。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阳),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肾(阴),这些大家应该都知道。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如何快速又精准地锁定“寸关尺”的位置?这里有一个秘诀:高骨定关。

老中医教您把脉,十分钟简化脉诊法

老中医教您把脉,十分钟简化脉诊法

老中医教您把脉,十分钟简化脉诊法唐代孙思邈曾谓:“夫脉者,医之大业也。

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

清代毛祥麟《对山医话》亦谓:“切脉,辨证,立方,为医家三要,而脉尤重。

盖脉既明,自能辨证,而投药不难也”。

吴鞠通在《增订医医病书》中更强调了脉诊的重要性:“四诊之法,唯脉最难,亦唯脉最为可凭也”。

历代医家无不重视脉诊,虽曰四诊合参,然望、闻、问三诊,师传,口授,阅书可也,其神可见,其色可观,其形可察,其态可别。

唯脉诊一道,“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者也。

“(见《医学传心录》)《黄帝内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脉诊虽居四诊之末,然与西医诊脉相比,却独具特色:内容丰富,论述详细,实用性强,诊治相连,以脉相承(即脉诊是诊治的纽带和桥梁,诊脉可以为用药提供非常有效的依据)。

今之医患两家,或夸大神化,故弄虚炫;或以脉试医,以脉察医;或重视西医检查,否定脉诊,皆不可取。

愚临证近五十年,深感脉诊之重要,亦感脉诊之深奥,前贤脉诊之书汗牛充栋,古今脉学之论岂止万言。

然学愈繁愈难得其要,说愈杂愈难明其用。

若得一执简驭繁之法,岂不为医之福哉?乃简化脉诊之法,使其既不违四诊合参之旨,又可执简驭繁而握其要,今将所用脉诊之法简介如下。

余之简化诊脉法试编《察脉要诀》如下:望闻察病,既得粗形,其似邪实者,当于脉之有力处留意,其似正虚者,宜于脉之细弱处着眼,详察脉主何症,更辨寸尺部位,审其脉之相兼,知太过与不及,参以六淫七情之变,考之面色舌象之所主,则脏腑气血虚实自见,疾病表里寒热可明,据此再问,病无遁形。

为更好的理解,再编《诊脉四言诀》如下并附解释:望闻在先,得其大观,脉有三独,独处藏奸。

先察脉体,浮沉举按,再看部位,寸尺要辨。

脏气不同,肺浮肝弦,心洪肾沉,脾胃和缓。

双手同诊,同位相参,二关最大,尺属第三。

胃神根平,违此病添,左右不勻,则见所患。

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

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

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把脉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诊断方法,是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等方法,判断人体脉搏的变化和特征,从而获得患者的身体状况的一种方法。

在中医中,脉象是反映人体生理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把脉可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状况、阴阳平衡等方面的情况。

本文将为您介绍把脉的基本知识,包括把脉的方法、把脉的内容和解读,以及把脉的应用范围等。

把脉的方法把脉是通过手指触摸患者手腕上的动脉来判断脉搏的变化和特征。

把脉的位置一般在患者手腕上,即手腕部的脉搏位置,具体有中脉、尺脉、关脉等。

把脉时,医生用中、食指和无名指轻轻按压患者手腕上相应的脉搏位置,感觉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形态等等指标,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把脉的内容和解读把脉时,医生可以观察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脉搏的频率脉搏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脉搏的次数。

正常成年人的脉搏频率一般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

如果脉搏频率高于100次/分钟,可能表示患者有发热、心脏病、贫血等情况;如果脉搏频率低于60次/分钟,可能表示患者有心动过缓、低血压等情况。

脉搏的节律脉搏的节律是指脉搏的有规律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脉搏有规律地跳动,间隔时间相等。

如果脉搏节律不规律,可能表示患者有心脏病、心律失常等情况。

脉搏的力度脉搏的力度是指脉搏跳动时的力量大小。

正常情况下,脉搏的力度适中,不过强也不过弱。

如果脉搏力度过弱,可能表示患者有虚寒、气血不足等情况;如果脉搏力度过强,可能表示患者有实热、血压偏高等情况。

脉搏的形态脉搏的形态是指脉搏跳动的形状。

根据脉搏形态,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浮脉、沉脉、弦脉、细脉等形态的不同,可以反映患者的阳虚、阴虚、气血不足等情况。

把脉的应用范围把脉是中医学中常用的诊断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疾病和症状的诊断。

把脉可以用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根据把脉结果,中医师可以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