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安徽桐城市地质灾害现状研究
安徽桐城市地质灾害现状研究作者:谢正魏长帅来源:《西部资源》2023年第03期[關键词]桐城市;地质灾害;现状桐城市位于安徽省西南,行政区划隶属安庆市[1-3],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1,4-6]。
二十一世纪初,安徽全省范围普遍开展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提交了《安徽省桐城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1:10万)》和《安庆市桐城市1:5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基本查明了区内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阐述了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分布状况、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划分出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并提出防治建议。
之后开展的“桐城市地质灾害全面深入排查”工作,重点对切坡建房户以及矿山进行了地质灾害隐患深入排查,对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核查,逐点排查鉴定地质灾害威胁程度、范围,并给出隐患防治措施和建议。
以上工作虽然为桐城市地质灾害普查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但仍然不够深入。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资料,对桐城市地质灾害现状进行研究,为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1. 区域地质条件1.1 地层岩性桐城地区跨北淮阳构造带、扬子地块、大别地块三个大地构造单元,所属地层单元主要为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位于桐柏-大别造山带东段,以北东向的挂镇-陶冲断裂(桐城-太湖断裂北东段)为界,北西部出露前寒武纪变质岩、侵入岩类岩石,南东侧出露早古生代寒武纪至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等前第四纪地层,部分地层缺失,以新生代古近纪古新世望虎墩组及痘姆组分布最为广泛[7]。
第四纪地层主要分布在挂车河、龙眠河、柏年河、孔城河两侧及其支流地带,局部分布在低山冲沟处,以上更新统、全新统最为发育。
分别组成一、二、三级阶地和河(湖)漫滩,成因以冲积类型为主,其次还有洪积、残积和湖积。
区内岩浆岩发育,广泛分布于工作区西北部,变质岩石类型复杂,成因各不相同,主要包括变质侵入岩组合、变质(超)铁镁质岩组合和变质表壳岩组合。
1.2 地质构造桐城地区褶皱构造不很发育。
关于安徽省宣城市滑坡地质灾害的原因分析以及治理措施
关于安徽省宣城市滑坡地质灾害的原因分析以及治理措施摘要: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部的长江下游、淮河中游是地质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地区。
宣城市是安徽省的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地区之一,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宣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对宣城市地质滑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灾害发生地区的实际具体情况科学性的提出了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滑坡成因分析治理措施Abstract: Anhu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China …s eastern, middle reaches of Huaihe is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relatively frequently in. Xuancheng city in Anhui province is the focu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 area, serious impa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uancheng city and people‟s normal life, to strengthen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is imminent, this paper mainly on geological landslide genesis in Xuancheng city we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disaster area actual situation of science proposed management measures.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 landslide cause analysis treatment measures前言:宣城市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地质环境也很脆弱,是安徽省的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6-2 地质灾害(学生版)-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灾害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理解掌握地震的发生的原因和地震构造2.知道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和影响因素3.能说出地震产生的影响,知道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4.理解掌握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影响,以及在我国的分布知识点01 地震1,地壳中的岩层在 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 或 。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 或 ,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 。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 。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 。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 。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 。
3,地震能量的大小用 表示。
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 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 ,但可以有多个 。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 、 等有直接关系。
受 、 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4,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 ,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还会诱发 、 、 、 、 、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5,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 。
这些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往往长久。
6,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
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 和 地带。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目标导航知识精讲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等。
【即学即练1】2016年上半年,台湾接连发生地震。
下图显示了其中两次地震的基本信息。
台湾正在致力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以后,在地震波传播到某地区前,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少伤亡。
读图,回答两次地震相比,高雄地震人员伤亡较多的原因是()①震级较高②震源较深③时值深夜④地处山区⑤人口稠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知识点02 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是山地上的岩体或土体,因、、及等原因,在作用下,沿一定的整体下滑的现象。
安徽太湖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
第31卷第1期2021年3月安徽地质Geology of AnhuiMar.2021Vol.31No.1文章编号:1005-6157(2021)01-安徽太湖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收稿日期:2019-12-12项目来源:安徽省太湖县1:50000地质灾害调查项目(项目编号:AH2013-02号)资助作者简介:汤皓(1985—),男,安徽怀远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环、地热地质工作。
摘要:太湖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区南缘,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切割较大,山体陡峭,岩石风化强烈,加上人类工程活动活跃,降雨集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环境条件,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导致该地区存在或者发育多种地质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矿山环境问题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其中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是这一地区较为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为严重。
本文分析了县域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对该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分区评价,并就如何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太湖县;地质灾害特征;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危险性评价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志码:A汤皓,杜雨彤,张礼顺(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合肥230001)0引言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行政区划隶属于安庆市,东临潜山县、怀宁县,南连望江县,西南接宿松县,西临湖北省英山、蕲春两县,北毗岳西县。
长江贯穿全县。
全县山地1242.41km 2,占61.18%;丘陵490.27km 2,占24.14%;平原77.37km 2,占3.83%;水面222.25km 2,占10.85%。
太湖县属皖西南丘陵低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800m 以上的山峰有将军山、桐山、山尖寨、六省坡、天华尖、芙蓉寨等16座。
太湖县境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产生主要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制约。
在地貌上,崩塌、滑坡多发生于中、低山区及丘陵的坡脚部位,泥石流分布于中低山的沟谷部位。
安徽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安徽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摘要】由于特殊的气候与地质环境条件和愈演愈烈的人类工程活动,造成安徽省地质灾害频繁,分布面广,通过对省内64个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资料的收集,对安徽省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了解安徽省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各级政府部门、区域规划部门和减灾机构提供决策和管理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安徽省安徽地理位置处于温暖带与亚热过渡地带,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而年内降水分布又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9月的雨期,降雨时间长,降雨量及强度都较大。
同时我省地质构造及出露有地层岩性复杂,岩石风化强烈,土层厚度较大,地形地貌多样。
正因为特殊的气候与地质环境条件和愈演愈烈的人类工程活动,造成全省地质灾害频繁,分布面广,成为我国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省分之一。
近年来我省在各种自然因素和深度、广度不断加剧的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广泛分布,频繁发生,危害较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给城乡经济建设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危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严重制约了我省山地丘陵区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安徽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十二位。
地质灾害全省各地均有发生,比较集中在二大山区。
我省受区域地质构造、岩土结构、地形及气候等因素共同影响,地质灾害种类多,规模大,危害严重。
根据安徽省地质灾害分布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时间分布特征来看,可分为山地地质灾害和平原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活动的时间特点划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
省内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不稳定斜坡等。
截止2009年3月底,通过1:10万的64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共查出全省地质灾害点6597处,其中崩塌1169处,滑坡2375处,泥石流191处,地面塌陷400处,地裂缝5处,不稳地斜坡2453处,地面沉降4处,分别占全省地质灾害总数的17.72%、36.00%、2.90%、6.06%、0.08%、37.18%、0.06% 。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安徽省地质环境总体良好,但不同地区地质环境有所差异,全省大体可分出淮北、江淮、沿江、皖西和皖南5个环境地质区。
这些环境地质区最直接的反映是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区域性地貌差异,与省内地貌、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农业地质分区均大致一致。
一、淮北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平坦,便于建设;土地资源、煤炭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电力和煤化工,浅层孔隙水和区内东北部岩溶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深部地热资源丰富。
该区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此外,盐渍土和砂礓黑土等低产田、高氟水地方病,阜阳等市集中、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淮北采煤塌陷。
二、江淮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相对平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地表主要覆盖中更新统粘土,其下为中、新生界碎屑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便于建设。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江淮分水岭两侧地下水资源贫乏,淮南煤矿采煤塌陷,巢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胀缩土发育等。
三、沿江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铁、铜、硫、建材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丰富,温泉热水可供开发利用,地质构造和岩土分布虽较复杂而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采矿引起矿山环境问题,红壤等中、低产田分布,河湖崩岸和淤积,岩溶塌陷等。
四、皖西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水能资源丰富,地质遗迹资源丰富,金、石材资源和温泉热水可开发利用。
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是山区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部分地区流行地甲病等。
五、皖南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貌景观优美,可建立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山区地形复杂,矿产资源不丰,滑坡、崩塌、小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李益湘2003年)。
安徽省安庆市辖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浅析
/ /
4 2
口密度约 8 7 3 人/ k m 2 。 区内现有滑坡、 崩塌 、 地面塌陷 等 地质 灾害 ( 隐患 ) 点3 8处 , 尚未 造成 人 员伤 亡 , 共造 成直接经济损失 8 5 . 2 万元 ,目 前仍威胁 8 5 9人生命
及4 7 6 2万元 财 产 的安全 , 因此 , 地 质 灾 害防治 工 作 十
分 严峻 。
岸崩 合计
灾点密度( 处/ l O O k mz ) 所 占比例( %)
/ 9
8 . 3 3
/ 6
/ 4
1 4 . 0 4
/ 1 1
1 8
1 3 8
1 . 2 4 4 . 2 2
2 3 . 7 1 5 . 8 1 0 . 5 2 8 . 9 2 1 . 0 1 0 0
文章编号 : 1 0 0 7 — 7 3 5 9 ( 2 0 1 6) 0 6 — 0 1 0 2 — 0 3
D OI : 1 0 . 1 6 3 3 o / j . c n k i . 1 0 0 7 — 7 3 5 9 . 2 0 1 6 . 0 6 . 0 3 9
1 概
崩塌 、 滑坡 地 质灾 害 与微 地貌 也 密切 相关 。崩塌 多发 生 于坡 度 大 于 6 0 。 的人工 边 坡 及 自然 陡坡 地 段 ,
2 地质灾 害类 型
辖区内 3 8 处地质灾害( 隐患 ) 点包括崩塌 、 滑坡、 不稳定斜坡、 地 面塌陷( 采空塌陷、 岩溶塌陷) 、 岸崩等
生 和发 展 。大 观 区狮子 山公 园内滑 坡位 于低 丘 区 , 地
地
害
崩塌 滑坡
岩溶 2 1 2 . 6
安徽省宁国市中溪镇小店组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分析
安徽省宁国市中溪镇小店组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分析通过对宁国市中溪镇小店组崩塌地质灾害点的分析,提高了自身对地质灾害治理的认识,以便更好的防范于未然。
标签:崩塌地质灾害治理1工程概况宁国市中溪镇小店组崩塌地质灾害点位于宁国市120(方向约38公里,行政区划属宁国市中溪镇管辖,2008年1月,小店组村后的山体上出现了坡面裂缝,长约60米、宽0.6米,深约10m(未见底),地裂缝总体走向158°,地裂缝北西端插入石煤矿的开采边帮中,南东端尖灭于山体中。
本次设计的目的,是为治理工程的施工提供依据,以消除崩塌地质灾害产生的威胁,确保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气候状况本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亚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尚足,四季分明。
春季气温回暖早,不稳定,春末夏初,降水集中,有洪涝,夏季有伏旱,秋季降温快,常有秋绵雨。
3地质条件根据本区的地层岩性、含水层分布、地下水赋存特征、富水情况等,可将本区的地下水划分为两种类型:主要赋存于坡体浅表的残坡积碎石土及谷底的坡积层中,含水层薄、地下水位浅,主要受大气降水的补给,补充下伏基岩裂隙水,或以泉、溢流方式排泄出地表,地下水动态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分布于整个勘查区内,赋存层位为荷塘组地层中的岩石裂隙内,地下水类型为HCO3—Ca型。
水量较贫乏。
4稳定性综合分析和预测评价小店组不稳定边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不合理的采矿行为造成坡度高陡、坡体反倾是主导因素,这种状态将持续存在,意味首其破坏性的作用将一直影响着坡体的稳定性。
本区多降雨,尤其是汛期多发强降雨,受其影响将进一步降低边坡的稳定性。
从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在形成开采面的初始阶段,边坡处于稳定性良好阶段(稳定系数为1.78),其后受各种因素影响稳定性不断下降,目前已达到极限平衡状态中。
可以预见,由于不稳定因素的长期存在,将导致边坡变形加剧、产生破坏。
5方案分析5.1设计方案分析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削坡减载、锚固、支挡、截排水、生态治理、避让等,根据各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不同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手段,主要从治理成本与防灾效益、治理工程难易程度与治理效果、设计安全级别等方面统筹考虑择取。
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引发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 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引发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汪 璐摘要:地面塌陷在很多情况下会对周围的自然资源和项目建设带来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深入分析地质灾害,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处理措施。
本文中,以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发生的塌陷地质灾害为例,着重探讨塌陷事故的形成原因以及具体应采取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铜陵;水文地质条件;采矿排水;塌陷灾害;成因分析从综合角度来看,塌陷地质灾害通常会对其周边的建筑、工程结构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全面提高塌陷地区的防范能力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从多个方面提高塌陷预防和治理水平,包括灾害原因的深入研究和动态优化等多个层面。
在考虑预防和治理结合的前提下,全面规避塌陷地质灾害的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1 安徽省铜陵塌陷勘查区概述1.1 地质条件位于铜陵市狮子山区的塌陷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春夏多雨、气候温暖湿润、夏季炎热、秋季干旱、冬季温和等基本特征。
在温度和湿度方面,该区域一直以来秉持着16摄氏度的平均气温和40摄氏度的最高气温作为基本标准,在降水方面,平均降水量约为1375.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可达到1359.8毫米。
降水量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相隔6至8年左右就会出现丰水年,而在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期间,地下水位往往会不断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地表泉水流量也会因此而枯竭。
整体上看,该区域地貌条件主要为丘陵平原区,微地貌则包括岗地、低丘、冲积平原等。
1.2 水文地质条件1.2.1 地下水类型首先,勘查区地表结构的岩性为松散岩类,主要表现为可塑状粉质黏土,部分也包含少量碎石土,这种岩性具有较强的渗水性。
其次,碳酸盐盐类裂隙水也是一种地下水类型,其特点在于水量极其丰富,主要分布在灰色、肉红色厚状白云岩和灰岩中,在变质后则呈现为白云质大理岩和中粒大理岩。
这种地下水含水量并不均匀,更容易在岩体接触位置和不整合地面范围内的发育水平较高。
安徽省2004~2009年地质灾害统计分析
面塌 陷等 ( 1 图 ),其 中以崩塌发生最 多 ,六年共 伤 亡人 数5 ,但 是造 成 的直接 经 济损 失 仍 达7 8 . 人 4 66 7 7 起 , 占灾 害总数 的7 %;滑坡 是我 省第 二大地 质 55 3 万元 ,占近 6 直 接经 济 损 失 总额 的61 %;泥石 年 .1 38 2
1 安徽 省2 0 ~ 0 9 0 4 2 0 年地质灾 害发 生情
况
根据 我 省地 质 环境 公报 数 据统 计 ( 1 表 ),2 0 04 浆 活 动 ,使 安 徽 省 地 质 条 件 复 杂 , 候 条 件 多 变 , 气 地 至 2 0 年 ,我 省各 类 地质 灾 害共 发生 1 3 8 ,共 伤 09 0 5起
8 .8 0 %,直 接经 济损 失96 ×1 ,占近6 2 .8 元 0 年直 接经 1 8 ,是近六 年来 因灾损 失最 小 的一年 。 .% 7 济 损失 总额 的7 %,人 员 伤亡 4 人 ,占近 6 因地 质 11安徽省 突发 性地 质灾 害类型 构成 9 4 年 . 灾 害 伤亡 人 数 的6 .7 37 %;2 0 年 度虽 然 是 地质 灾 害 07 发 生数 较少 的年 份 ,各 类地 质 灾害 发生 数 为3 l , 4起 我 省 地 质灾 害 主要 有 崩 塌 、滑 坡 、泥石 流 、地
口滑 坡
口崩塌
圈泥 石流
矗地 面塌 陷 崩 塌
7% 3
起 ,平均每年发生8 93 ,地质灾害频率非常高 , 5. 起 灾 害 类 型 以崩 塌 为 主 ,共 发 生 4 5 起 , 占灾 害 发生 30 总 数 的8 .% ,滑 坡 共 发 生 5 8 ,泥 石 流 共 有 2 8 44 1起 8 起 ,平 均 每 年4 起 ;安 庆 6 共 发 生 突发 性地 质 灾 害 8 年
安徽省泾县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对周边村民生活的影响分析
安徽省泾县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对周边村民生活的影响分析作者:***来源:《西部资源》2023年第03期[關键词]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影响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工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因技术条件有限,仅对已发生地质灾害进行简单分析,包括地质灾害区地层条件、降雨量、植被覆盖等进行登记。
随着时间推移,研究区地质灾害不断增加,地质灾害研究手段的不断完善,有必要对研究区以往地质灾害特征及空间分布进行详细的研究,为今后预防地质灾害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撑。
本文通过安徽泾县地质灾害野外核查工作,对地质灾害现状、类型和发育特征及对村民生活影响等进行介绍,为泾县地质灾害预防工作提供数据依据。
1. 地质灾害现状评价1.1 地质灾害隐患点概况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向沿江丘陵平原过渡带。
境内以褶断侵蚀中低山、褶断侵蚀低山、褶断溶蚀低山及侵入构造侵蚀低山为主体,山高坡陡,峡谷深切,降雨量充沛,且较集中,人类工程活动频繁。
复杂的自然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及工程活动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图1)。
根据本次野外核查,泾县地质灾害灾种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均属突发性地质灾害。
目前仍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30处,其中,崩塌78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0.0%;滑坡33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5.39%;泥石流9 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92%,地面塌陷10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7.69%。
境内地质灾害灾情等级均为小级;按隐患点险情划分:中型1处,其余均为小型;按稳定程度划分:基本稳定4处(滑坡1处、崩塌1处、泥石流2处)、不稳定126处。
1.2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泾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总体特征是:中东部及西部多,南部和北部较少,各乡镇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
具体情况见表1。
泾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主要是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特别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和控制。
南部及东部处于皖南山地北缘,地形起伏变化较大,且其岩性多为印支系花岗闪长岩与志留系砂岩、页岩,矿产丰富,开矿、采石切坡形成高陡边坡普遍,致使这些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较为频繁。
安徽省铜陵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分析
大科技安徽省铜陵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分析汪璐(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321地质队安徽铜陵244000)1地质灾害类型及规模经调查统计,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岩溶塌陷、滑坡、崩塌、采空塌陷。
1985~2012年,区内共产生地质灾害38处,其中岩溶塌陷4处,滑坡23处,采空塌陷10处,崩塌1处。
地质灾害规模按《实施细则》岩溶塌陷、采空塌陷、滑坡、崩塌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评价区内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具体划分如表1。
2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区内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均属突发性地质灾害,它们的形成-发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特征有其共同性和特殊性。
现按已发生的岩溶塌陷、采空塌陷、滑坡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别论述。
2.1岩溶塌陷岩溶塌陷是铜陵市最突出的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均间接或直接与周边矿山排水有关系,区内共产生塌洞近128处,影响面积共52.56×104m 2。
岩溶塌陷主要特征:坑的平面形状以圆形、椭圆形为主,少量呈方形、长条矩形,塌坑周围常见呈环形断续分布的裂缝,长数十厘米至数米,宽一般小于2~5cm ;塌坑的剖面形状呈桶状、坛状、浅碟状和漏斗状;塌坑往往成群集式排列分布,塌陷坑间距几米至上百米不等;塌陷坑坑口口径一般为1~5m ,最大可达16.0m ,最小仅有0.5m ,陷坑深度最大为10m ,最小仅0.3m ,一般在1~3m ,塌陷变形区分布面积大小悬殊,最小的为0.006km 2,最大的为0.51km 2。
2.2采空塌陷采空塌陷是区内常见一种地质灾害,区内采空塌陷共10处,产生21处塌陷坑,塌坑分布面积为2.4×106m 2。
采空塌陷特征:引起塌陷的采空区按矿山开采性质可分为铜矿采空区和煤矿采空区,由于开采水平,开采方式及顶底板地层的不同,两者产生的塌陷在时间、形态、规模、分布上差异较大。
(1)铜矿采空区塌陷塌陷常受接触带控制,具体表现形式为塌坑和地裂缝,在地形上无选择性,山坳谷地、山坡、山脊等地均有分布;塌坑多呈圆筒状,长条状和不规则状,坑壁陡直,深数米至数十米;地裂缝与塌坑长轴方向一致,一般先于塌坑形成,长数米至数十米,宽2~10cm ;塌坑往往成群集式分布,长列式分布较少,塌陷坑间距几米至上百米不等。
安徽省繁昌县地质灾害区划与评价
安徽省繁昌县地质灾害区划与评价一、引言安徽省繁昌县位于长江南岸,地处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质环境较为复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一定威胁。
因此,开展地质灾害区划与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地质环境背景(一)地形地貌繁昌县地势南高北低,地形起伏较大。
南部为山地丘陵,北部为平原圩区。
山地丘陵区沟谷发育,地形切割强烈;平原圩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
(二)地层岩性区内出露的地层较为齐全,从古老的变质岩到新生代的沉积岩均有分布。
岩石类型包括花岗岩、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不同的地层岩性在物理力学性质上存在差异,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三)地质构造繁昌县地处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这些地质构造因素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内在条件。
(四)气象水文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 毫米左右,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主要有长江、漳河等。
三、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一)崩塌崩塌是繁昌县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
主要发生在山区陡峭的边坡地段,多由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发育、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诱发。
崩塌体规模一般较小,但突发性强,危害较大。
(二)滑坡滑坡在繁昌县也时有发生。
多发生在丘陵山区的斜坡地带,其形成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活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密切相关。
滑坡体规模大小不一,对周边的居民点和道路等基础设施构成威胁。
(三)泥石流泥石流在繁昌县相对较少,但在强降雨条件下仍有可能发生。
通常发生在山区沟谷中,由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在暴雨的冲刷下形成。
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一)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坡度、坡高、坡形等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陡坡地段容易发生崩塌和滑坡,沟谷深切的地形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浅谈安徽省皖南山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是徽省降雨较多的
地 区 ,该 地 区 年 平 均 降 雨 量 范 围 在 1 200 0 1 800 m m 。 皖 南
的地质灾害
与降雨
似吻合, 关
系 十 分 紧 密 , (降 雨 集 中
) 是 塌 、 地灾
害的
。 降 雨 具 有 差 异 性 , 、空 范 围 变 化 大 ,年
内 、年 际 、地 性 分 布 差 别 大 ,
。
“ ”3 〜5
,
的地质灾害数量约占全
的 2 5 / , “夏 汛 ”6 〜
7
, 的 地 质 灾 害 数 最 多 ,约 占 全
的 58/,
9 / 的地质灾害 在
的 8 〜9
。
1 . 浅 析 崩 塌 、滑 坡 地 质 灾 害 成 因
为
1
就是
体受到内部地质作用以及
来 人 类 工 程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由 重 力 影 响
扩展,
与其他裂缝
和 在地
接贯通,
变不
体。
爆破
、降 等 力 作 用 ,不
的 体
母 体 ,崩 解 、翻 、坠 落 。 陡 峭 有 的 容 易 :滑
,有 的 容 易
塌,
性质可描述为易滑性和易崩
性 。 所 在 的 地 层 、所 的 构 造 和 地 形 地 貌 这 三 大 要 素 的
易 滑 性 和 易 崩 性 直 接 影 响 陡 坡 的 易 滑 性 和 易 崩 性 。^
后
阻断交
通 、侵 道 、破 坏 、 村 ,灾 害 易
待治理。
本文以安徽
型地质灾害
的崩塌、 为
,简 单 地 徽 型 地 质 灾 害 崩 塌 、
行 分 析 ,研 究
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影响因素浅析
2019年第12期西部探矿工程*收稿日期:2019-04-09作者简介:朱玲玲(1987-),女(汉族),河南太康人,工程师,现从事水工环地质工作。
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影响因素浅析朱玲玲*(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合肥230001)摘要:安徽省地质条件复杂,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是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
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占全部地质灾害类型的95%,其分布也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点。
将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分析了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相关因素,为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
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大气降水、地质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发生的前提是需具有特定的地形地貌条件,其次受工程地质岩组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制约,在此基础上,由降水、人类工程活动共同引发。
关键词: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P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16(2019)12-0009-03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居长江、淮河中下游,东邻江苏、浙江,南连江西,西接河南、湖北,北与山东搭界,属近海内陆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面积13.94×104km 2,约占全国面积的1.45%。
安徽省地质条件复杂,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是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
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占全部地质灾害类型的95%,其分布也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点,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地和大别山地[1],占灾点总数的86%,见图1。
其发育强度与地形地貌、大气降水、工程地质岩组等关系十分密切[2]。
其中地形地貌和地质因素是决定地质灾害宏观空间分布的控制性因素,气象水文、人类工程活动是在具有相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某些地区也是决定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关键性因素。
安徽宣城地质灾害事件分析 环境地质
时间分布特点
• 宣城市地质灾害 主要集中在汛期 发生,其中7月最 多,6月次之,11 月到次年2月几 乎没有地质灾害 发生
与降水量的关系
• 由于宣城市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较晚,有具体时间记录 的个例非常少,表1数据为其中9个典型的个例,其中有7个 为滑坡、2个为泥石流。从表1可以看出:①滑坡、泥石流 发生日出现大暴雨的有5例,占55.5%。②持续性降水可诱 发滑坡、泥石流发生,9个个例中有4例在当日没有出现暴 雨或大暴雨,但前期一直持续降雨,前15d有10个以上雨日, 并且当日有大雨出现。③9个典型个例中,滑坡、泥石流发 生前15d,曾出现过暴雨或大暴雨的有6例,占66.7%。④9个 个例降雨日均在10d以上。 • 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暴雨、大暴雨、持续 性降雨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
地质灾害类型
• 截至2003年,宣城市初 步查明地质灾害点595 处,其中滑坡478处,崩 塌82处,泥石流18处,地 面塌陷12处,地裂缝5处。
空间分布特点
• 宣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绩 溪、宁国、旌德、泾县境内。 其中西南山区以滑坡(崩塌)、 泥石流为主,山区公路以边坡 崩塌为主,采矿活动集中区以 边坡废石崩塌、地面塌陷为主。 根据宣城市地质灾害形成发育 的地形、地貌、岩性、构造、 气候等地质环境因素及人类经 济活动情况等,按照地质环境 条件相近区域灾害发育现状, 综合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 划成果,将全市划分为地质灾 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 发区
安徽宣城地质灾害事件分析
资 源 勘 查 工 程 汪 盛
宣城市地质灾害现状
• 宣城市地处皖浙赣断裂带与周王断裂带的交汇部位,南部 和西部地区为山区丘陵,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是 安徽省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灾 情重、灾史长、周期性、继承性等显著特点。近年来,随 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各类地质 灾害频发,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在一些地 区,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劣化生态裂带与周王断裂带的交汇部 位,南部和西部为山区丘陵,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 境脆弱,是安徽省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地质灾害 具有分布广、灾情重、灾史长、周期性、继承性 等显著特点。宣城市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崩塌、 泥石流次之。主要分布在绩溪、宁国、旌德、泾 县境 • 内。主要集中在汛期发生,其中7月最多,6月次之。 暴雨、大暴雨、持续性降雨是诱发滑坡、泥石流 的主要原因。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特别是重 要地质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
安徽省岳西县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
滑坡隐患 )占隐患点总数 的 1 9 . 9 3 %;泥石流 2 3
处, 占隐患 点总 数 的 3 . 8 2 %。 灾害 规模 仅发 育 中型
的崩塌 2 处, 其余均为小型, 地质灾害的典型性较
王龙平 , 等
安徽 省 岳西县 地质 灾害 类 型及发 育特 征 2 . 3 . 2 年 内分 布
Aug . , 201 5
本 区地 质 灾害在 地理 空 间上分 布具 有不 均匀 性, 主要 是 受地 形 地 貌 、 地 层 岩性 、 地 质 构 造 及人 类活 动 的控制 和影 响 。 本 区 中部 和东 部 ( 黄尾 、 头陀 、 青天 、 和平 、 来 榜、 菖蒲、 五河 、 中关 、 天堂 、 响肠 、 毛 尖 山等 乡镇 ) 处在 高起 伏低 山一 中山 , 地势 高低 起伏 变化 大 , 高
安徽 省岳 西县地质灾 害 类型及发 育特征
王龙平 , 肖永红 , 魏 [ 摘 路, 程宏超
(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安徽 合肥 2 3 2 0 0 1 )
要 ] 岳西县地处大别山区, 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 是安徽省地 灾易发 区之一。在详细的地 质 灾害野 外调 查和 室 内资料 统 计分 析 的基础 上 ,充分 分析 了岳 西县 的地质 灾害发 育特征 及 形成 条件 。对岳 西县地 质 灾害的分 布规律 及发 育特 征 的研 究 , 为地 方政府
上, 沿北西 一 南东向分布 , 地质灾害主要分布本区 中部 , 包括毛尖 山乡 、 县城天堂镇 、 响肠镇 、 菖蒲
镇, 莲云乡、 中关 乡 , 来榜镇 、 青天乡一带 , 其 他 乡 镇 也有零 星分 布 。在 时间上 地质 灾 害主 要发 生在 大 水 年份 , 并 且 多 发 生在 汛 期 , 尤其是 6 — 7月是
安徽省大别山地区矿山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及易发性分析
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土壤类型为褐土,在研究地区的丘陵区、台 地、低山、二级阶地内分布广泛,属于地带性土壤。矿区植被类 型和种类呈现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因为南北水分和热量条件存在 地域分异性。矿区土层类型可分为中层细粒棕红壤、薄层扁石黄 红壤、厚层麻石棕红壤。矿区境内地貌复杂,丘陵、山地、盆地、 台地、等各类地貌类型均有分布 [1]。根据大别山的地貌特征,我 们首先将地区划分为四个地貌单元,依次为 :低山区、高山区、 平原区以及丘陵区。大别山地区是淮河与长江的分水岭,主要部 分海拔 1500m 左右,大别山东守南京,西望武汉,在我国的矿区 中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根据数据统计,安徽大别山矿山地区共 有 1122 处地灾点,涉及的灾害类型分为 6 种,其分别是崩塌,地 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滑坡以及泥石流。其研究区内发育 着冲湖积平原、洪积扇或冲积平原。其中大别山地区的东侧还是 个冰雹多发的区域,这种冰雹多发区的形成与山地,河谷的地形 地貌格局有关,这也是安徽大别山地区的地质灾害中的自然灾 害。其中大别山地区的地质灾害还分为滑坡、泥石流、崩塌与淤 积、水土流失以及地震灾害等。
数量/ 个 80
60
40
20
0
年份
1990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 2014
图 2 崩塌与淤积数量动态变化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安徽省大别山发生的崩塌及淤积在 数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在 2000 年之前崩塌数量只是在小范围 内进行波动,平均在每年 25 次。但在 2000 年后崩塌的数量开始 增长,仅 2002 年一年崩塌与淤积的数量便达到了 68 次,与 2000 年之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3 泥石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摘要】由于特殊的气候与地质环境条件和愈演愈
烈的人类工程活动,造成安徽省地质灾害频繁,分布面广,通过对省内64个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资料的收集,对安徽省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了解安徽省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各级政府部门、区域规划部门和减灾机构提供决策和管理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安徽省
安徽地理位置处于温暖带与亚热过渡地带,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而年内降水分布又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9月的雨期,降雨时间长,降雨量及强度都较大。
同时我省地质构造及出露有地层岩性复杂,岩石风化强烈,土层厚度较大,地形地貌多样。
正因为特殊的气候与地质环境条件和愈演愈烈的人类工程活动,造成全省地质灾害频繁,分布面广,成为我国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省分之一。
近年来我省在各种自然因素和深度、广度不断加剧的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广泛分布,频繁发生,危害较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给城乡经济建设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危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严重制约了我省山地丘陵区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之一。
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安徽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十二位。
地质灾害全省各地均有发生,比较集中在二大山区。
我省受区域地质构造、岩土结构、地形及气候等因素共同影响,地质灾害种类多,规模大,危害严重。
根据安徽省地质灾害分布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时间分布特征来看,可分为山地地质灾害和平原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活动的时间特点划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
省内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不稳定斜坡等。
截止2009年3月底,通过1:10万的64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共查出全省地质灾害点6597处,其中崩塌1169处,滑坡2375处,泥石流191处,地面塌陷400处,地裂缝
5处,不稳地斜坡2453处,地面沉降4处,分别占全省地质灾害总数的17.72%、36.00%、2.90%、6.06%、0.08%、37.18%、0.06% 。
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2.1 行政区域分布
安徽省地质灾害明显具有分布区域的不均衡性的特点,
据调查统计,安徽省各市区面积不同,其地质灾害的发育数量也存在明显差异。
2.2 时间分布
根据调查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因素表明,降雨尤其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
区内地质灾害的发生,在时间上相对比较集中,与每年的雨季具有密切相关性,一般发生在4-9月的汛期中,尤以5-7月主汛期为多,约占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70%,非汛期偶有发生,并且往往是由于切坡过陡,使坡体达到临界、平衡状态。
即使在降雨程度不大或在爆破震动等因素作用下也能诱发崩滑的发生。
2.3 空间分布
地质环境制约着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安徽省域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的不同及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成因类型和分布上均有一定的规律。
在分布上,与地质、地理背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安徽省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山地丘陵区,为地质灾害高发区。
该地区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在省道和乡镇公路的修建上,植被破坏,原始坡度改变,使得不稳定边坡增多。
而江淮波状平原和沿江丘陵等地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域,上述地区的地质灾害点为407处、939处,占全省总数的6.2%、14.1%,主要为滑坡灾害。
而地处我省北部的淮北平原广大区域的发育
地质灾害较少,为地面沉降灾害。
上述特点表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及区域地质条件的关系是非常
紧密的。
3 结语
在完成的安徽省64个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
与区划的基础上,通过对安徽省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特征的分析,综合反映安徽省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为各级政府部门、区域规划部门和减灾机构提供决策和管理依据。
使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在挽救生命、抢救财产、遏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稳定社会秩序、安置灾民生活和恢复灾区生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l]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50万
安徽省地貌图说明书[S],1990.
[2]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7.
[3]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
质出版社,1987.
[4]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S],2003.
[5]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地质灾害防灾规划,2004.
[6]安徽省地质矿产勘察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993.
[7]安徽省地质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l/50万安徽省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