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
安徽芜湖勘察报告
安徽芜湖勘察报告摘要本报告对安徽芜湖地区进行了全面的勘察,旨在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情况、水文情况、气候特点以及环境状况。
通过勘察,发现了芜湖地区的优势资源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便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芜湖位于安徽省东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城市。
本报告通过对该地区的勘察,旨在全面了解芜湖的地理、地质、水文、气候和环境状况,为该地区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地质情况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地质构造主要以河流、湖泊和沉积层为主。
地质构造相对平稳,地下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
地质情况对于芜湖的资源开发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水文情况芜湖地区水系发达,有长江和淠河两条重要河流贯穿而过。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水路交通干线,为芜湖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淠河则为芜湖的灌溉和农田水利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4. 气候特点芜湖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湿热,冬季湿冷。
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为芜湖的农业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时,芜湖还要注意防范台风和洪涝等自然灾害。
5. 环境状况芜湖的环境质量受到了污染物的影响。
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机动车尾气等。
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高芜湖的环境质量。
6. 勘察发现通过勘察,我们发现了芜湖地区的优势资源和存在的问题。
优势资源包括丰富的地下资源、发达的水系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而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土地开发不均衡、交通拥堵等。
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以推动芜湖的可持续发展。
7. 建议与措施为了解决芜湖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芜湖的环境状况; - 推动土地开发的均衡,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 支持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效率; - 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地下资源,推动芜湖的经济发展; - 加强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青阳县自然地理概况与地质环境背景
青阳县自然地理概况与地质环境背景(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1、自然地理概况我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北与铜陵市、南阳县接壤,东与泾县、黄山区交界,西与贵池区、南与石台县相邻,地跨北纬30°16′—30°47,东径117°36′—118°24′(不含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辖区)。
全县辖8个镇、3个乡,总面积1143平方公里,人口266426人。
区内有平原、丘陵、低山等多种地貌类型。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降雨量1526.5毫米。
地表水系发育,均属长江水系。
境内有青通河、九华河、七星河、陵阳河等长江支流或次级支流。
青通河发源于青阳县南部陵阳镇山区,流域面积388km2,受季节影响大。
据青阳县水文站资料:平均水位12.6m,最高水位16.55m,最低水位11.90m,平均流量6.05m3/S,最大流量450m3/S,最小流量为3.0m3/s。
九华河发源于青阳县九华山管委会山区,流域面积较小,受季节影响大,流量2—440m3/s。
七星河发源于青阳县东部酉华乡,流域面积较小,受季节影响大。
流量3—450m3/s。
陵阳河发源于青阳县陵阳镇北部,流域面积较小,受季节影响大。
流量3—450m3/s。
矿产资源较丰富,已查明的矿产7类26种,主要矿种有方解石、白云石、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花岗石、粘土等,此外还有铁、金、铜等,为建设大规模的建材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青阳是交通较发达。
G318国道、S103线省道以及十余条县道与G3(京福)高速公路构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主干、县道为支干、乡道为支脉的高效快捷的公路运输网络。
我县地理位置优越,是通往世界名山黄山、佛教圣地九华山和太平湖风景区的重要门户。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十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7.2亿元,实现五年经济总量翻一番,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
宣城市地质环境概况
宣城市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宣城市位于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带,南邻黄山市,西连池州市,北交芜湖市,和浙江省、江苏省毗邻,系皖东南门户,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地跨东经117°58′-119º40′,北纬29º57′-31º19′。
国土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1万。
辖5县(泾县、郎溪县、广德县、旌德县、绩溪县)1市(宁国市)1区(宣州区),计124个乡、镇。
宣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全市7个县市区有5个与苏浙两省接壤,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相距均在300公里以内,宣杭铁路、皖赣铁路在市区交会,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安徽段宣广、芜宣高速和205国道穿境而过,S104、S214、S215、S217、S230、S322、S323省道纵横交错、贯穿全境。
二、气象与水文宣城市地属中亚热带北缘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6.3℃,最高月平均气温28.3℃,最低月平均气温2.9℃。
多年平均降雨量1317.5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55.11mm。
辖区内河系发育,分属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青弋江、水阳江、郎川河、徽水河、华阳河、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杨之河等。
天然湖泊有南漪河及固城湖,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三、地形与地貌宣城市地处沿江丘陵平原区和皖南中低山区,西南部及东南部地势较高,分属黄山山脉、九华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属中低山区,海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余座,最高峰清凉峰海拔1787.4米;中部和北部为丘陵和平原,高程一般为10-100米。
根据地貌形态,结合标高、切割深度等将区内划分为河漫滩、阶地、低丘、中丘、高丘、低山和中山等7种微地貌类型。
四、地层与地质构造宣城市地处江南过渡带,北连沿江成矿带,南接江南造山带,区内北东向、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发育,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广泛。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可划分为宣城断陷盆地、江南过渡带、皖浙赣断裂带三大构造区。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浙江,南接江西,西连湖北,北靠河南,有很多独特的地理特点和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安徽高一地理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安徽位于中国的中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
全省总面积为139600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江淮平原和江南丘陵地貌。
安徽县城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主要地貌类型安徽的地貌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1. 江淮平原:位于安徽省东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这里地势平坦且土壤肥沃。
2. 岳西丘陵: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势较高,地形起伏,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貌。
3. 长江南岸丘陵: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势较高,有许多丘陵和山地,地貌多样。
三、气候特点安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具体特点如下:1. 夏季炎热多雨,气温高,降水充沛,常有暴雨和雷电天气。
2. 冬季寒冷,但比较干燥,气温较低,有时会出现严寒天气。
3. 春季昼夜温差大,气温逐渐回暖,降水逐渐增多。
4. 秋季温度适宜,降水适中,是安徽的旅游旺季。
四、主要河流和湖泊安徽有许多著名的河流和湖泊,包括:1. 长江:安徽省东部流经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对安徽的水资源和交通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2. 淮河:安徽省中部主要河流,是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3. 徽水:又称小江,是安徽省的支流,是安徽省的母亲河,流经多个城市和县。
4. Chaohu湖:安徽四大淡水湖之一,是中国淡水渔业的重要产地。
五、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安徽有很多著名的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包括:1. 黄山: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名山之一,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日出而闻名于世。
2. 風景名勝區:包括九华山、皖南古村落等,有着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
3. 历史文化名邑:如徽州和古村落宏村,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民居建筑。
安徽省软土分布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研究
安徽省软土分布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研究作者:***来源:《西部资源》2024年第03期[摘要]基于安徽省自然資源厅下达的“安徽省致灾特殊类土调查评价”基金项目,初步查明安徽省致灾软土的分布现状,软土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对安徽省软土的物理力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初步查明其对工程建设的危害。
提出软土的防治措施,为安徽省城市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软土;安徽省;地质环境;灾害软土是指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结构疏松,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能力低的软塑至流塑状的粘性土。
如淤泥、淤泥质土。
在充分收集以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专项地面调查、钻探、取样测试等手段,初步查明安徽省软土的分布规律、性质、对工程建设的危害性,并提出软土防治措施。
1 软土分布及形成的地质环境1.1 软土的判定和分类软土的外观上为灰色至深灰色为主的细粒土,有机质含量较高,软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1。
软土进一步分为淤泥质土、淤泥、泥炭质土、泥炭(表1)。
1.2 软土分布及形成的地质环境1.2.1 淤泥质土、淤泥安徽省淤泥质土[1,2]的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粉土或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土或粉砂。
淤泥的岩性为淤泥质粘土。
淤泥质土在长江两岸的河漫滩广泛分布,淮河、巢湖河湖漫滩也断续分布。
(1)长江河湖漫滩长江河湖漫滩淤泥质土、淤泥分布于全新统芜湖组。
全新世以来,长江沿岸新构造运动为振荡式下降,地势低洼,长江及其支流河床弯曲摆动频繁,河漫滩相(滨河床砂坝堆积带、河漫滩沿河堆积带和河漫滩内部堆积带)、牛轭湖相、滨河床相交替沉积,沉积的古地理变化频繁。
因此,长江河湖漫滩上部沉积一套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粉土、淤泥与粉质粘土、粉细砂层相互交替的沉积物,部分地段夹泥炭质土透镜体。
软土厚度变化大,常为似层状、透镜状、带状分布。
长江沿岸软土在平面上分布于宿松县复兴镇下游的广大地区河湖漫滩。
由西南向东北的扩展为“喇叭”形。
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分析
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分析安徽省濉溪县前常铁铜矿是该县的一处重要的矿产资源,其水文地质条件和特征对矿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前常铁铜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特征,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地质概况前常铁铜矿位于安徽省濉溪县西南部,地处大别山北麓,属于华北板块。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较为起伏。
矿区内岩性主要为片岩、石英岩和粉砂岩,在地层中分布有一定规模的铁矿和铜矿。
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1.地下水条件矿区地下水主要产于深层含水层和浅层含水层,其中深层含水层主要以裂隙水和岩溶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而浅层含水层主要由降水补给,水质较为清洁。
2.地表水条件矿区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雨水和附近溪流的补给,其中溪流对矿区周边地表水资源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
矿区地表水受矿山排水和生产废水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2.水文地质特点矿区水文地质特点主要表现为地下水较为丰富,但受到矿山排水和废水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需要加强水源保护和治理。
地表水主要受降水和溪流的影响,受到矿区排放的废水影响,水质不稳定。
四、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对矿产开发的影响1.对矿产开发的影响(1)地下水对矿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矿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工业用水。
地下水也是矿井降水和生产废水的主要排水对象,对矿产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
(2)地表水对矿产开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矿山降水和生产废水的排放对地表水环境造成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
2.对矿产开发的建议(1)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确保矿产开发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安全。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安徽省地质环境总体良好,但不同地区地质环境有所差异,全省大体可分出淮北、江淮、沿江、皖西和皖南5个环境地质区。
这些环境地质区最直接的反映是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区域性地貌差异,与省内地貌、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农业地质分区均大致一致。
一、淮北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平坦,便于建设;土地资源、煤炭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电力和煤化工,浅层孔隙水和区内东北部岩溶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深部地热资源丰富。
该区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此外,盐渍土和砂礓黑土等低产田、高氟水地方病,阜阳等市集中、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淮北采煤塌陷。
二、江淮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相对平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地表主要覆盖中更新统粘土,其下为中、新生界碎屑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便于建设。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江淮分水岭两侧地下水资源贫乏,淮南煤矿采煤塌陷,巢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胀缩土发育等。
三、沿江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铁、铜、硫、建材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丰富,温泉热水可供开发利用,地质构造和岩土分布虽较复杂而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采矿引起矿山环境问题,红壤等中、低产田分布,河湖崩岸和淤积,岩溶塌陷等。
四、皖西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水能资源丰富,地质遗迹资源丰富,金、石材资源和温泉热水可开发利用。
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是山区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部分地区流行地甲病等。
五、皖南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貌景观优美,可建立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山区地形复杂,矿产资源不丰,滑坡、崩塌、小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李益湘2003年)。
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安徽是一个位于华东地区的省份,其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省的地理特点。
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中东部,东临江苏、浙江,南接江西、湖南,西邻湖北,北接河南、山东,总面积139,100平方千米。
省会是合肥市。
二、自然地理环境1.地形地貌安徽省地貌复杂多变,主要分为丘陵、平原和山地三部分。
丘陵面积为3.1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22.5%,平原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占比18.7%,山地面积为8.6万平方千米,占比61.8%。
2.气候特点安徽省气候温和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中部和东部气候较为稳定,年平均气温13-16℃,年降雨量多集中在夏季,春秋两季易受台风影响。
三、人文地理环境1.人口截至2019年,安徽省总人口为6,063.45万人。
城镇人口为2,813.28万人,农村人口为3,250.17万人。
其中合肥市、芜湖市和蚌埠市为省内三大城市。
2.经济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
以合肥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为代表的制造业发展较快,以及阜阳市、亳州市和滁州市的北部煤炭储备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使安徽省处于一个逐步崛起的发展阶段。
3.文化安徽省的文化遗产众多,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历史传统。
安徽省有3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有皖南古村落、黄山风景区、宏村古建筑群等。
四、旅游资源分布在安徽省内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众多,自然风光如黄山、六安山、信州岭等景区,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观赏。
人文遗产有皖南古村落、徽州古城、庐州千佛岩等。
五、结语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涵盖了省份面积、位置、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阅读本文可以使读者了解安徽省的地理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徽省合肥市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主要参考文献 .........................................................74 附表 .................................................................76
2
第一章
第一节 一、项目来源
第三节 一、调查工作部署、方法
(一)工作部署、方法
本次工作概况
根据设计,安徽省合肥市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1.2008 年 3 月-6 月,开展第一阶段的工作 收集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和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遥感、 地下空间现状等数据后,对所掌握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及存在的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要补充收集的资料和重点开展地面调查的具体工作方案。重 点调查内容如下: 滑坡、崩塌、河岸崩塌等地质灾害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调查; 水土污染及垃圾填埋场调查; 地下水动态及开采量调查; 其中水样和土壤样采样点布设按以下原则: 在污染源附近取水样进行分析; 地表水采样布置于垃圾场渗滤液; 土壤污染样品布置于垃圾场及周边、可能产生污染的大型企业附近;目的是初步 查明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现状及土壤污染现状。 2.2008 年 7 月,开展第二阶段的工作
序 言
项目概况
“安徽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针对城市环境地质 问题调查评价组织实施的,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 (编号: 水[2008]03-01-09)明确了该项目的总体目标任务。
二、目的任务
查明安徽省合肥市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 评估其所造成的危害和损 失,提出防治对策措施和下一步工作建议;分析总结城市地质资源状况及其对城市建 设所起的作用;编制环境地质系列图件;建立数据库;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安徽省阜阳市地质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
21 0 1年 4月
淮 北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HUAI ROFE S 0NAL AND CHNI BEIP S1 TE CAL C0L LEGE
Vo . O No 2 I1 .
A p 01 .2 1
安徽 省阜 阳市地质环境 问题 及其保护对策
地质问题 。 3 1 超 采 深层 地 下 水 引 发 的 环 境 地 质 问题 .
阜 阳市 位 于 安 徽 省 西 北 部 , 淮 海 平 原 的 南 端 , 处 黄 地 东 经 145 ~ 163 , 纬 3 。5 3 。4之 间 。地 势 平 坦 1。2 1 。7 北 22 ~ 33
阜 阳位 于 中 朝 准地 台华 北 坳 陷 南 端 , 构 造 分 区 属 豫 新 皖 断 块 区 , 于 周 口 凹 陷 和 淮 河 台 坳 区 内 。 区 内 主 体 隐 伏 处 构 造 线 的走 向 为 近 东 西 向 和 北 西 向 , 贯 全 区 , 控 制 作 横 起 用 ; 为 北 东 向 和 南 北 向 构 造 带 。 新 构 造 运 动 期 间 , 北 次 淮 地 区持 续 沉 降 , 遍 接 受 第 三 系 至 第 四 系 的 沉 积 , 度 一 普 厚 般 几 百 米 至千 米 。晚 第 三 纪 以来 连 续 沉 积 , 其 是 晚 更 新 尤 世 以来 地 层 层 位 稳 定 , 平 层 理 发 育 。本 区属 于 许 昌 一 淮 水 南 地 震 带 , 区 场 地 为 中 硬 场 地 , 内 地 震 动 峰 值 加 速 度 本 区
开阔, 呈西北 高 东南 低 的 态势 , 程 2 ~3 m, 降为 1 高 O 9 坡 /
8 0  ̄1 9 o 其 地 貌 按 地 表 形 态 和 成 因类 型 可 分 为 河 间 00 /oo 平 原 和 黄 泛 平 原 。阜 阳 市 属 暖 温 带 湿 润 季 风 气 候 , 候 温 气 和 , 照充足 , 光 四季 分 明 。河 流 属 淮 河 水 系 , 要 有 淮 河 及 主 其支 流颍河 、 泉河 , 白西 北 流 向 东南 。 均 阜 阳市现辖八 个 县 市 区, 颍 州 、 泉 、 东三 区、 即 颍 颍 阜 南 、 上 、 泉 、 和 四 县 及 界 首 市 , 市 土 地 总 面 积 颍 临 太 全 97 k , 地 面 积 8 7 2万 亩 , 口 9 0万 人 , 国 家 重 7 5 m 耕 7. 人 6 是 要 的 商 品粮 、 、 生 产 基 地 , 是 安 徽 省 乃 至 整 个 华 东 地 棉 油 也
安徽地理简介-适合高考前乡土复习
安徽简介安徽,简称“皖”,为内陆省份与六个省相邻,属华东地区(六省一市-苏、浙、皖、闽、赣、鲁和沪),经济上属中部经济区;兼跨长江、淮河,是国内南北地理交汇过渡地带。
省会合肥市。
【地理位置】安徽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
跨长江下游(江西湖口划分中、下游)、淮河中游(洪河口分上中游、中渡分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全省总面积13.96万km 2,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面积居全国第22位。
自北向南依次为:淮河流域6.7万km 2,长江流域6.6万km 2,新安江流域0.65km 2。
安徽省地貌剖面示意图(沿屯溪至萧县一带)【行政区划】安徽省会合肥市,共有17地级市,5县级市,45市辖区,55县。
中文名称:外文名称:别名:下辖地区:政府驻地:面积:人口:方言:气候条件:著名景点:省树:省花:省鸟:安徽Anhui Province 皖17地级市,5县级市,56县合肥13.96万km 26740.8万(2008年末)北方官话、吴语、徽语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西递宏村,黄山松黄山杜鹃灰喜鹊序号地级市区号邮编车牌总面积(km)总人口(万)备注(县级市)合肥0551230000皖A 7266487蚌埠0552233000皖C 5917353芜湖0553241000皖B 3317227淮南0554232000皖D 2121239马鞍山0555243000皖E 1686120淮北0561235000皖F 2725214铜陵0562244000皖G 111375安庆0556246000皖H 15398610桐城黄山0559245000皖J 9807156阜阳0558236100皖K 9775955界首宿州0557234000皖L 9787605滁州0550239000皖M 13987440天长、明光六安0564237000皖N 17976696宣城0563242000皖P 12340274宁国巢湖0565238000皖Q 9423453池州0566247100皖R 8272155亳州0558236800皖S8523576【历史渊源】省名由来安徽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从安庆、徽州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
长丰自然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一、地理位置长丰县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北部,江淮丘陵北缘,介于东经116°52′~117°26′、北纬31°55′~32°37′之间,东与定远县、肥东县接壤,北与淮南市交界,西与寿县、肥西县毗连,南与合肥市庐阳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为邻。
县城水湖镇,南距合肥市区70公里。
二、地形、地貌、地质区域内地形为岗冲起伏的丘陵,地貌单元属江淮丘陵的一部分。
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江淮分水岭在产业园区北面,规划建设用地位于洪水位以上,不受洪水侵扰。
地面高程(吴淞零点)在29—50 米之间,局部起伏较大。
高爽的地势和较好的地质条件适宜开发建设。
本区地貌单元为江淮丘陵岗地及坳沟,场地基岩起伏较大,上层第四纪土层以残积物为主。
岩土分布自上而下为:素填土、粉质粘土、粘土、泥质沙岩强风化。
本区主要土壤类型为浅肝田和马肝田土。
区内地质为第三纪红砂岩,上覆粘土层较厚,地基承载力大于170KN/M2。
本规划区属中等地震活动区,位于郯庐深大断裂带主要有东西向的蜀山断裂(F1)。
在地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有着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自公元294 年至今,对合肥有影响的地震记录3 次。
国家地震总局1977 年颁发的《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定合肥市的地震基本裂度为7 度,工程抗震设计为7 度设防。
项目区域地质情况良好,土壤由耕植土、杂填土层、粉质粘土层、粘土等组成,表层为上更新冲积洪粘土,地基岩为第三纪红砂岩。
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或承压水,水位埋深1.6-2.80m,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地震:地震设防烈度7 度(50 年超越概率10%)。
区域内大部分地区为下蜀系黄土和第四纪堆积物发育的黄棕壤、水稻土,约占全部土地的85%,其次为石灰(岩)土、砂黑土、紫色土。
三、气候本地区地处北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季风明显,雨量适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安徽省繁昌县地质灾害区划与评价
安徽省繁昌县地质灾害区划与评价一、引言安徽省繁昌县位于长江南岸,地处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质环境较为复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一定威胁。
因此,开展地质灾害区划与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地质环境背景(一)地形地貌繁昌县地势南高北低,地形起伏较大。
南部为山地丘陵,北部为平原圩区。
山地丘陵区沟谷发育,地形切割强烈;平原圩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
(二)地层岩性区内出露的地层较为齐全,从古老的变质岩到新生代的沉积岩均有分布。
岩石类型包括花岗岩、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不同的地层岩性在物理力学性质上存在差异,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三)地质构造繁昌县地处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这些地质构造因素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内在条件。
(四)气象水文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 毫米左右,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主要有长江、漳河等。
三、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一)崩塌崩塌是繁昌县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
主要发生在山区陡峭的边坡地段,多由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发育、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诱发。
崩塌体规模一般较小,但突发性强,危害较大。
(二)滑坡滑坡在繁昌县也时有发生。
多发生在丘陵山区的斜坡地带,其形成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活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密切相关。
滑坡体规模大小不一,对周边的居民点和道路等基础设施构成威胁。
(三)泥石流泥石流在繁昌县相对较少,但在强降雨条件下仍有可能发生。
通常发生在山区沟谷中,由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在暴雨的冲刷下形成。
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一)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坡度、坡高、坡形等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陡坡地段容易发生崩塌和滑坡,沟谷深切的地形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安徽宣城地质灾害事件分析 环境地质
时间分布特点
• 宣城市地质灾害 主要集中在汛期 发生,其中7月最 多,6月次之,11 月到次年2月几 乎没有地质灾害 发生
与降水量的关系
• 由于宣城市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较晚,有具体时间记录 的个例非常少,表1数据为其中9个典型的个例,其中有7个 为滑坡、2个为泥石流。从表1可以看出:①滑坡、泥石流 发生日出现大暴雨的有5例,占55.5%。②持续性降水可诱 发滑坡、泥石流发生,9个个例中有4例在当日没有出现暴 雨或大暴雨,但前期一直持续降雨,前15d有10个以上雨日, 并且当日有大雨出现。③9个典型个例中,滑坡、泥石流发 生前15d,曾出现过暴雨或大暴雨的有6例,占66.7%。④9个 个例降雨日均在10d以上。 • 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暴雨、大暴雨、持续 性降雨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
地质灾害类型
• 截至2003年,宣城市初 步查明地质灾害点595 处,其中滑坡478处,崩 塌82处,泥石流18处,地 面塌陷12处,地裂缝5处。
空间分布特点
• 宣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绩 溪、宁国、旌德、泾县境内。 其中西南山区以滑坡(崩塌)、 泥石流为主,山区公路以边坡 崩塌为主,采矿活动集中区以 边坡废石崩塌、地面塌陷为主。 根据宣城市地质灾害形成发育 的地形、地貌、岩性、构造、 气候等地质环境因素及人类经 济活动情况等,按照地质环境 条件相近区域灾害发育现状, 综合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 划成果,将全市划分为地质灾 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 发区
安徽宣城地质灾害事件分析
资 源 勘 查 工 程 汪 盛
宣城市地质灾害现状
• 宣城市地处皖浙赣断裂带与周王断裂带的交汇部位,南部 和西部地区为山区丘陵,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是 安徽省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灾 情重、灾史长、周期性、继承性等显著特点。近年来,随 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各类地质 灾害频发,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在一些地 区,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劣化生态裂带与周王断裂带的交汇部 位,南部和西部为山区丘陵,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 境脆弱,是安徽省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地质灾害 具有分布广、灾情重、灾史长、周期性、继承性 等显著特点。宣城市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崩塌、 泥石流次之。主要分布在绩溪、宁国、旌德、泾 县境 • 内。主要集中在汛期发生,其中7月最多,6月次之。 暴雨、大暴雨、持续性降雨是诱发滑坡、泥石流 的主要原因。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特别是重 要地质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十二章辅导:安徽省基本概况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十二章辅导:安徽省基本概况安徽,简称皖,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省名以当时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组成。
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1937年日军侵占安庆之前,安庆一直作为安徽省会。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合胖成为安徽省省会。
【地理环境】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华东腹地,居中靠东、襟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千米,南北长约570千米,总面积13.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l.45%,居第22位。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称为江淮大地。
长江流经安徽境内416千米,淮河流经省内约430千米,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千米。
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域。
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约800平方千米。
【气候特征】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气候温顺,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全年无霜期200一250天,全年平均气温为14C~17C,1月平均气温为-1℃一4℃,7月平均气温为28℃~29℃,全年平均落水量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
夏季落水丰沛,占年落水量的40%一60%。
【行政区划】截至2017年4月,安徽有16个地级市、55个县、6个县级市和44个县级区。
【历史沿革】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繁昌县人字洞发觉了距今约250万年的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觉了40万-30万年前1日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在蚌埠发觉的距今约7000年的双墩遗址,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觉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有力证据。
这些文化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夏商周时期,安徽分属不同的部落和诸侯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分属宋国、楚国、蔡国、徐国。
安徽省情常识(完美打印版)汇总-共7页
2019年安徽省情一、安徽概况㈠地理位置与面积1.地理位置安徽省地处江淮咽喉,襟江近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
位于黄淮海大平原南部,属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南部内陆省份。
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
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2.面积安徽省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地理区。
㈡人口与行政区划1.人口安徽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
据2019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省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城镇化率43.01%。
阜阳市临泉县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黄山市黟县为全省人口最少的县。
(据2019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安徽人口年龄类型由成年型开始进入老年型。
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5.7万人,占10.18%。
安徽现有少数民族55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其次为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等。
少数民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沿淮淮北多且集中,沿江江南少且分散。
2.行政区划安徽现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6个县,43个市辖区,220个街道办事处,1716个乡镇(其中镇997个、乡719个)。
16个省辖市: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
6个县级市:合肥的巢湖市,阜阳的界首市,滁州的天长市、明光市,宣城的宁国市,安庆的桐城市。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㈢建省历史1.安徽建省沿革康熙6年(公元1667年)正式撤消江南省,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至此安徽正式建省(安徽省诞生纪念日:1667年8月30日)。
安徽省当时辖七府(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三州(和州、滁州、广德州)。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通用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通用一、引言地质实习是地质专业学生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通过实地考察与实验操作,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加深对地质学原理的理解。
本文将对我在巢湖地质实习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总结与分析。
二、地质概况巢湖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是深受地质学家和地质学生喜爱的地质实习基地之一。
巢湖地质概况如下:1.地质背景巢湖地处华北克拉通与华南克拉通的交界带,地壳活动频繁,同时也是构造地貌和岩石地质的重要研究区域。
2.地质构造巢湖周边分布着若干断裂带和构造起伏,包括西南断裂带、巢湖断裂带等,这些构造对巢湖地区的地质形态和岩石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3.岩石地质巢湖地区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花岗岩、变质岩、火山岩等,带给我们丰富的学习材料和独特的观测对象。
三、实习内容与成果1.地质调查在巢湖地质实习中,我们首先进行了地质调查工作。
通过现场观察和采集相关数据,我初步了解了巢湖地区的地质特征。
例如,我们通过野外考察和实地测量,发现了一处断裂地貌,深入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和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岩石鉴定巢湖地区的岩石类型繁多,我们进行了岩石鉴定实验。
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和观察,我学会了使用显微镜鉴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并能根据鉴定结果推断地质作用的发生时间和地质历史的演化。
3.野外地质实践在巢湖地质实习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地质实践活动。
例如,在山区,我们利用地质锤和指南针测量了山脉的倾向和倾角,对地质构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四、实习心得与收获1.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地质实习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通过亲身参与地质工作,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
只有将所学的地质学原理与实地观察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地质学的本质。
2.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地质实习中,我与同学们组成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地考察和数据采集等任务。
通过团队合作,我不仅学会了合理分工和有效沟通,还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对我未来的工作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
安徽省地质环境总体良好,但不同地区地质环境有所差异,全省大体可分出淮北、江淮、沿江、皖西和皖南5个环境地质区。
这些环境地质区最直接的反映是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区域性地貌差异,与省内地貌、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农业地质分区均大致一致。
一、淮北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平坦,便于建设;土地资源、煤炭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电力和煤化工,浅层孔隙水和区内东北部岩溶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深部地热资源丰富。
该区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此外,盐渍土和砂礓黑土等低产田、高氟水地方病,阜阳等市集中、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淮北采煤塌陷。
二、江淮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相对平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地表主要覆盖中更新统粘土,其下为中、新生界碎屑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便于建设。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江淮分水岭两侧地下水资源贫乏,淮南煤矿采煤塌陷,巢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胀缩土发育等。
三、沿江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铁、铜、硫、建材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丰富,温泉热水可供开发利用,地质构造和岩土分布虽较复杂而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采矿引起矿山环境问题,红壤等中、低产田分布,河湖崩岸和淤积,岩溶塌陷等。
四、皖西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水能资源丰富,地质遗迹资源丰富,金、石材资源和温泉热水可开发利用。
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是山区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部分地区流行地甲病等。
五、皖南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貌景观优美,可建立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山区地形复杂,矿产资源不丰,滑坡、崩塌、小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李益湘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