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奥尔科夫斯基与他的火箭和航天学理论
为什么称齐奥尔科夫斯基是航天之父
为什么称齐奥尔科夫斯基是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年出生在俄国一个贫苦的护林员的家庭。
9岁那年因病而两耳失聪,被迫辍学。
他依靠顽强的毅力自学,成了一名中学教师。
他在中学任职期间,始终过着“黑面包填肚子”的艰苦生活,但用节省下来的薪金买了许多设备和材料,进行各种科学研究。
进入中年之后,他开始研究火箭原理和航天理论。
他通过研究和计算,认为在没有空气的太空中,利用喷气反作用力推进的火箭,是实现太空飞行最有效的理想的交通工具。
长时间地喷射气体,火箭不断地加速,越来越快,等到气体喷完时,火箭可以达到很高的速度。
如果气体喷射速度一定,那么为了提高火箭的最终速度,就必须提高火箭装满燃料后的总重量与燃料燃烧完后空壳重量的比值──质量比,实际上就是要增加燃料的装载量。
但是,要增加燃料,燃料箱要造得很大,发动机必须制造得十分牢固,整个火箭的总重量和体积都会增加,结果火箭的最终速度不会增加到很大。
齐奥尔科夫斯基认为可采用多级火箭提高速度。
多级火箭是将几个火箭串接起来组成的,通常是三级,每一级都像是独立的火箭,有自己的发动机和燃料系统。
第一级首先点火发动,把整个火箭带到空中,一定时间后燃料耗尽,自动脱落;接着第二级点火发动,继续加速。
这样,经过三级点火,三级发动,不断脱落,不断加速,整个飞行器也就越来越轻,速度也就越来越大。
齐奥尔科夫斯基还指出,火箭的喷出速度取决于燃气的速度和气体的分子量,因此他提出使用大推力液体火箭,用液氧作为氧化剂,用液氢作为燃烧剂。
齐奥尔科夫斯基为了使人们确信利用火箭可以在没有空气的太空中飞行,花了20年时间,写了一部小说《在地球之外》。
这部小说中关于“宇宙游泳”、“宇宙枪”的设想,同现在宇宙航行中的实际情况差不多。
关于月球世界的描写,则偏重于趣味。
然而,用小型“着陆船”在月面上降落的构想与现代的“阿波罗”宇宙飞船很相似。
现在,人们读这部小说,仍然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齐奥尔科夫斯基具有如此惊人的科学预见能力。
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星际旅行一. 从凡尔纳“超级大炮” 谈起火箭理论的先驱者、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K. E. Tsiolkovsky 1857-1935) 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
但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他们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
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然后再去征服太阳周围的整个空间”。
迈向星空是一条漫长的征途。
迄今为止,人类在这条征途上走过的路程几乎恰好就是“征服太阳周围的整个空间”,而在这征途上的第一步也正是“穿过大气层”。
在人类发射的航天器中数量最多的就是那些刚刚“穿过大气层” 的航天器- 人造地球卫星。
人类迄今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有几千颗,明年的十月四日就是第一颗卫星(前苏联拜克努尔发射场发射) 升空五十周年的纪念日。
除人造地球卫星外,人类还发射过许多其它航天器。
所有这些航天器,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火箭发射升空的。
我们知道,为了克服地球的引力,航天器必须达到很高的速度。
在二十世纪以前的各种技术中,枪炮子弹所达到的速度是最高的,因此在早期的科幻小说中,人们很自然地想到用所谓的“超级大炮” 来发射载人航天器。
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J. G. Verne 1828-1905) 发表于一八六六年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在这部小说中,凡尔纳让三位宇航员挤在一枚与“神舟号” 飞船的轨道舱差不多大的特制的“炮弹” 中,用一门炮管长达九百英尺(约三百米) 的超级大炮发射到月球上去(不过“炮弹” 没能击中月球,而成为了环绕月球运行的卫星)。
但是凡尔纳虽然有非凡的想象力,却缺乏必要的物理学及生理学知识。
简单的计算表明,他所设想的超级大炮若真的能在三百米长的炮管内把“炮弹” 加速到能够飞向月球的速度- 即所谓的第二宇宙速度(约为11.2 公里/秒),则“炮弹” 在炮管内的平均加速度必须达到200000 米/秒2 以上,这相当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两万倍以上。
齐奥尔科夫斯基:现代火箭与宇航理论的奠基者
文 /罗缉
提 起 航 天 , 有 一 个 人 的 名 字 不 能 不 提 ,那 就是 创 建 了现代 火箭 基 本 原 理 和 宇 宙 航 行 学 理 论 的 俄 罗 斯 科 学 家 康 坦 丁 ·齐 奥 尔科 夫 斯 基
1857年 9月 17日 , 齐 奥 尔 科 夫 斯 基 出 生 在 俄 国 梁 赞 地 区 一 个 林 业 官 员 的 家 庭 早 。 10岁 时 ,他 因 为 患 猩 红 热丧失了听力,从此辍学在家 ,刻苦 自 学 。 他 善 于思 考 ,还 喜 欢 自 己动 手 做各 种 各 样 的 实验 ,幻 想 有 一 天能 像 乌 一 样 在 天 空 自由 自在 地 飞 翔 、
齐 奥 尔 科 夫 斯 基 又 把 它 的 注 意 力 入 太 空 飞 行 他 的研 究成 果 ,集 中地 现 在 1898年 写成 的 《利 用 喷 气 装 置 索宇宙空间》的著作 中 他首先提出 箭 是 人 类飞 出地 球 的 手段 ,论 述 了火 在 自 由空 间 中运 动 的 基本 原理 ,推 导
齐 奥 尔 科 夫 斯 基 一 生 致 力 于 航 空 和 宇 宙航 行 的 基础 理 论 研 究 , 为人 类航 天 事 业 的发 展 奠定 了基 础 。他 论 证 的重 要 理论 问题 包 括 :靠 空 气 提供 的升 力不 能 进 入太 空 ,要在 宇 宙 空 间飞 行 ,必 须 使 用 自带 推 进 剂 、 不依 赖 空气 的火 箭 发 动 机 ; 宇 宙 航 行 应 使 用 如 液 氧 一煤 油 那样 的高 能 液体 推 进 剂 .可 以用 液体 燃 料 泵调 节 流 量 ,控 制 火 箭推 力 ;要 挣 脱 地球 引力 和 克服 空 气 阻 力飞 出地球 ,单 级火 箭 还 做 不 到 ,必 须 用 多级 火 箭 接力 等 等 、☆
科学史上的今天——9月19日
科学史上的今天——9月19日•1935年9月19日星际航行理论的开创者齐奥尔科夫斯基逝世•9月19日是苏联航空、航天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Константин Эдуардович Циолковский 1857、9-1935、9)去世纪念日,齐奥尔科夫斯基是俄罗斯和苏联的火箭专家和宇航先驱,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他在莫斯科南部卡卢加郊外的木屋中度过的。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重要论文《用喷气装置探索宇宙空间》,论述了航天飞行中使用火箭发动机的理论问题,包括热传导、导航设备、空气摩擦升温和燃料供应等。
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火箭是实现星际航行的工具,人类不会永远停留在地球上。
火箭是实现航天飞行的运载工具,是靠火箭发动机喷射工作介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推进的飞行器,广泛应用于军用于民用领域。
一般火箭的级数是2-4级,组合形式有串、并、混形式;分离方式有冷分离和热分离两种。
•1921年9月19日世界首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1921年9月19日,德国艾伏斯10公里长的公路建成通车,这是德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同时也是世界首条高速公路。
•1646年9月19日帕斯卡完成著名的“多姆山实验”•1646年9月19日,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概率论的奠基人之一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6、19-1662、8、19)完成了著名的“多姆山实验”。
帕斯卡是在受到托里拆利酒桶实验启发,开始致力于大气压的实验研究。
他通过亲友的协助,在当地的多姆山上,利用改进的水银气压计,测量出“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而变化”即所谓“多姆山实验”。
•通过这一实验证实了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也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
通过一系列实验帕斯卡在大气压和流体静力学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性进展。
帕斯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而且多才多艺。
他11岁那年就创作了一篇有关于身体振动发出声音的论文,12岁开始研习《几何原本》;16岁时帕斯卡写了一篇关于圆锥曲线的论文,名为“神秘六边形”,然后将这篇他第一次认真创作的数学作品寄到巴黎的梅森,文中就有他那以后广为人知的“帕斯卡定理”。
20世纪的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
20世纪的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人类在这个世纪创造了无比辉煌、超越任何世纪、超越前人梦想的巨大科技成就,深刻地改变了并且继续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对世界的认识和既有的思维观念,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空前地提高了全人类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世纪科技成就故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20世纪科技成就故事篇1:20世纪初科学革命两大成就20世纪的科学是在19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如热力学与电磁学理论、化学原子论、生物进化论与细胞学说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世纪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导致了20世纪前30年的物理学革命,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20世纪科学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1、相对论1905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在他26岁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提出了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崭新的时空观和质(m)能(E)相当关系式E=mc2(此处光速C=3×108米/秒),在理论上为原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关于E=mc2,即物体贮藏的能量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个数量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说,1克物质全部转化成的能量,相当于常规状态下燃烧36000吨煤所释放的全部热能;或者说,1克质量相当于2500万度的电能。
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和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它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从1923年开始,爱因斯坦用他的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探索,企图建立一个既包括引力场又包括电磁场的统一场理论,虽然他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杨振宁和米尔斯于50年代创立了“杨—米尔斯场方程”,发展了所谓“规范场”的理论,使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统一场论可望在规范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2、量子力学1900年,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提出能量并非无限可分、能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新观念。
齐奥尔科夫斯基
•
我们知道, 为了克服地球的引力, 航天器必 须达到很高的速度。在二十世纪以前的各种技术 中, 枪炮子弹所达到的速度是最高的, 因此在 早期的科幻小说中, 人们很自然地想到用所谓的 “超级大炮” 来发射载人航天器。 其中最著名 的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 (J. G. Verne 18281905) 发表于一八六六年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在这部小说 中, 凡尔纳让三位宇航员挤在一枚与 “神舟号” 飞船的轨道舱差不多大的特制的 “炮弹” 中, 用一门炮管长达九百英尺 (约三百米) 的超级大炮 发射到月球上去
人类的早期航天探索
人类很早就有遨游太空、 征服宇宙的理想。宇宙的星 球对人类一直充满着吸引力 和神秘感,许多美丽的神话 和传说,反映了人类对宇宙 的向往和探索空间奥秘的心 情。《嫦娥奔月》、《牛郎 织女》,以及孙悟空腾云驾 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等。
飞天壁画
世界上第一个试图乘坐火箭上天的 “航天员”也出现在中国。相传在14世 纪末期,中国有位称为“万户”的人, 两手各持一大风筝,请他人把自己绑在 一把特制的座椅上,座椅背后装有47支 当时最大的火箭 ( 又称“起火” ) 。他试 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气动升力来 实现“升空”的理想。“万户”的勇敢 尝试虽遭失败并献出了生命,但他仍是 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的力量进行飞 行的人。
• 齐奥尔科夫斯基又认真地研究了利用大炮炮 弹飞向宇宙的可能性。他通过仔细的计算, 所设想的超级大炮若真的能在三百米长的炮 管内把 “炮弹” 加速到能够飞向月球的速 度 - 即所谓的第二宇宙速度 (约为 11.2 公里 /秒), 则 “炮弹” 在炮管内的平均加速度 必须达到 200000 米/秒2 以上, 这相当于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两万倍以上。 另一方 面, 脆弱的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只有 不到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十倍。 这两者的 差距无疑是灾难性的。 因此凡尔纳的 “炮 弹” 虽然制作精良, 乘坐起来却一点也不 会舒适。 不仅不会舒适, 且有性命之虞。
趣味航天币——宇航学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
出生 于俄 罗斯 梁赞 省的 伊热 夫斯 基村 ( 霏 近莫 斯科 ) 取名 康 斯坦 丁 他 秉境 贫寒 , ,
虽然 齐奥 尔科 夫斯 基自 小热 爱读 书 但 他 的父 亲没 有 能力 送他 到 更好 的学 校 学习 他受 到的 唯 正 规教 育是 在伊 热夫 斯科 的
乡村 学校里 获 得的
问题等等 。他还研究 了太空飞行对人 类社
在 篇 名 为 《 由 空 间 》 的手 稿 中 ,首 次 指 出 会 的重 大 影 响 以及 人 类 的前 景 等 问 题 。 自 1 1 年 发 表 的 《 用 喷 气 工 具 研 究 宇 宙 空 91 利 利 用 反 作 用 装 置 作 为 外太 空旅 行 工 具 的 推 进 动 力的 可 能 性 。他 对 这 种 火 箭 动 力的 定 间》 下 半 部分 中 ,齐 奥 尔科 夫斯 基详 细 地
布 及 1 8 字 # .背 面为 齐奥 尔科 夫斯 基 有浓厚 的兴 趣 97
《 太空 探票 》2 0 06年第 1 1期
在航 空领 域 . 设计 制造 他
维普资讯
探索俱乐部
了 俄 罗 斯 第 一 台 风 洞 , 早提 出 了 硬 式 飞 的 种 种 问 题 ,包 括 载 人 飞 船 内如 何 保 持 适 最 艇 思 想 。在 航 天 飞 行 领 域 ,齐 奥 尔 科 夫 斯 宜的温度 、压力 、湿度 等条件 ,飞船 内空 二 基 一 直 在 进 行 着 研 究 和 思 索 。 大 约 在 气 和 水 的 净 化和 重 复使 用 问题 , 氧 化碳 利 1 7 ~1 7 8 8 8 9年 ,为 了研 究 生 物在 飞 行 环 的 吸 收 问题 , 用 绿 色 植 物 提 供 氧 气 的 问 境 中 的 反 应 问 题 ,他 设 计 了 一 种 研 究 加 速 题 ,以 及 航 天 员 如 何 克 服 起 飞 时 的高 过 载 度 对 生 物 体 影 响 的 装 置 。1 8 年 , 在 一 3 8 他
人类探索太空的故事3篇
人类探索太空的故事3篇人类探索太空的故事3篇在我们的地球之外是一片浩瀚无边的宇宙,我们身外有很多未知世界等着我们地球人去发现。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探索太空的故事,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人类探索太空的故事1 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Kostantin E. Tsiolkovsky)1857年9月17日,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梁赞省的伊热夫斯基村(靠近莫斯科),取名康斯坦丁,他的父亲是一位森林管理员,平时喜好发明,但没取得很大的成就。
他的母亲玛丽亚?伊凡诺夫娜出身于艺术家庭。
他们家境贫寒,虽然齐奥尔科夫斯基自小热爱读书,但他的父亲没有能力送他到更好的学校学习。
他受到的惟一正规教育是在伊热夫斯基村的乡村学校里获得的。
不幸的是,他在10岁的时候,由于患了严重的猩红热病而使听觉几乎完全丧失,这使得他无法进学校学习,他的母亲以极大的耐性在家里给孩子补课,没有正规的教育,他只能靠接到的几本书进行顽强学习,自身的严重疾病使他形成了顽强和坚毅的性格。
齐奥尔科夫斯基16岁的时候,有机会来到莫斯科。
他在莫斯科的3年中,几乎完全钻进图书馆,在自学的过程中,有关飞行和星际航行问题已经开始强烈地吸引着他。
着方面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受凡尔纳科学幻想小说的影响。
有一天,齐奥尔科夫斯基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作用和反作用定律的问题。
他通过这条定律大胆地设想:如果有一天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爆炸把地球炸成碎片,那么这些地球碎片的引力中心将仍然保持在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
这实际上就是引力中心不变定律。
后来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以及引力中心不变定律成了他解决宇宙航行问题的基础,当时他只有19岁。
刻苦的自学使齐奥尔科夫斯基获得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也为他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1878年秋,他轻而易举地过了中学教师的资格考试,被分配到波罗伏斯克县担任中学教师,教师工资虽然微薄,但对他来说似乎是理想的生活出路。
在之后的十多年间,齐奥尔科夫斯基对很多的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包括对轻于空气的飞行器飞艇的研究,对航天飞行诸方面问题,他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研究和思索,并且在1883年,他的一篇名为《自由空间》的手稿中,首次指出利用反作用装置作为外太空旅行工具的推进动力的可能性。
前苏联(俄罗斯)航天技术发展
Konstantin E. Tsiolkovsky 1857-1935) 1857-1935)
齐奥科夫斯基于1883年绘 齐奥科夫斯基于1883年绘 制的太空舱草图
齐奥科夫斯基于1903发 齐奥科夫斯基于1903发 表论文中的火箭设计图
1963.6.16 “东方六号”飞船将世界第 一位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送上太空 1965.3.18 前苏联航天员烈昂诺夫乘 “上升二号”飞船升空实现世界上第一 次太空行走。 1971.4.19 前苏联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 个空间站“礼炮一号”。 1984.7.25 前苏联女宇航员萨维茨卡娅 走出“礼炮七号”空间站,从而成为世 界第一个太空行走的女性。
1973年4月3日 “钻石一号” 空间站发射升空,比美国“天 空实验室”的发射早了一个多 月。 “礼炮一号”和“钻石一号” 这两个家族长子的命运简单说 一下:礼炮一号第一批乘客: “礼炮一号”和“联盟十一号” “联盟十一号”乘员组在同年6 对接,悲剧的开端 月与空间站对接成功,可是在 返航时因座舱失压遇难,空间 站4个月后再入大气层。钻石一 号更糟,入轨十几天后就失去 控制,4月29日陨落,坠入太平 洋。 但“礼炮号”空间站和TKS 项目并没有结束。
联 盟 号
东方号是苏联最早的载人飞船系列,到1963年6月共发射 了6艘。其中,东方-1是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1961年4月 12日由东方号运载火箭将其送入近地轨道。苏联航天员加 加林(Ю.Гагарин)乘坐它环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安全返回 地面。加加林的这次飞行实现了人类遨游太空的梦想,标 志着载人航天时代的开始。 东方号宇宙飞船一共进行了6次载人飞行。苏联还在东方 号的基础上,改进成了另一个飞船系列——上升号,可乘 坐2~3人。1964年10月12日,上升-1 飞船首次载着科学家 升空,进行了天体物理、航天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与技术 试验,在绕地飞行24小时17分钟后,软着陆于克司塔那依 东北312千米处。
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简介
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简介在人类航天历史上,有三位科学家的名字将被永远铭记,他们是:苏联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和德国的赫尔曼·奥伯特。
齐奥尔科夫斯基是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被称为航天之父。
他最先论证了利用火箭进行星际交通、制造人造地球卫星和近地轨道站的可能性,指出发展宇航和制造火箭的合理途径,找到了火箭和液体发动机结构的一系列重要工程技术解决方案。
他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人物简介>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Tsiolkovski,Konstantin Eduardovich, 1857.9.17~1935.9.19,苏联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
1857年9月17日生于俄国伊热夫斯科耶镇(今属梁赞州)。
童年因听觉几乎完全丧失而辍学,14岁以后主要靠自学,读完中学和大学数理课程。
1880年开始在卡卢加省博罗夫斯克县立学校任教并开始研究工作。
研究课题有:金属气球(飞艇)、流线型飞机、气垫火车和星际火箭的基本原理等。
>>1903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喷气运动理论著作《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提出了液体推进剂火箭的构思和原理图,并推导出在不考虑空气动力和地球引力的理想情况下,计算火箭在发动机工作期间获得速度增量的公式,为研究火箭和液体火箭发动机奠定了理论基础。
十月革命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在研究喷气飞行原理方面卓有建树:提出了燃气涡轮发动机方案,解决了航天器在行星表面着陆的理论问题,研究大气层对火箭飞行的影响,首次探讨从火箭到人造地球卫星的诸问题。
齐奥尔科夫斯基一生撰写了730多篇论著。
1932年苏联 *** 授予他劳动红旗勋章。
1935年9月19日在卡卢加逝世。
>>人物生平>童年生活>1857年9月17日,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梁赞省一个美丽的村庄,父亲给他取的名字是康斯坦丁。
论文
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的分析研究摘要:火箭是目前唯一能使物体达到宇宙速度,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宇宙空间的运载工具。
火箭的速度是由火箭发动机工作获得的。
齐奥尔科夫斯基推导出单级火箭的理想速度公式Vf=Vi㏑M/M。
被称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是在不考虑空气动力和地球引力的理想情况下计算火箭在发动机工作期间获得速度增量的公式。
此公式是现代空间飞行器的基础原理公式,指导了火箭研制的方向:提高推进剂和发动机性能,可以增加射流速度;减轻火箭的结构重量可提高质量比。
二者均能提高理想速度。
通过对此公式两大特点的分析,从而提出如何改善火箭的运载效率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多级火箭。
多级火箭的好处,是在每一级的燃料用尽后可以把该级的外壳抛弃,从而减轻下一级所负载的质量。
缺点是航天发射的费用极其高昂。
另外,当喷射物的速度等于光速 (u=c)时,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衍生出一个普用公式。
最后,我们走入太空,探索太空旅行,对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进行知识延伸。
关键词:火箭;公式;特点;光速;太空正文:嫦娥奔月、万户飞天,人类对空间的向往由来已久,并为此进行着不懈努力。
今天,人类已经向太空轨道发射了2000 多颗人造地球卫星与多艘宇宙飞船,这些都是依靠多级火箭发射升空的。
征服太空的关健是火箭技术。
说到现代火箭,就要提到举世公认的宇航理论先驱者,前苏联的齐奥尔科夫斯基。
正是他提出利用火箭进行星际航行和发射卫星的可能性。
并建立了火箭结构特点与飞行速度之间的关系式,即著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它成为人类征服太空的钥匙。
一、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的来源早在1883 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就《自由空间》一文中提出了关于宇宙飞船的最初设计方案,显示了他对宇宙航行的天才设想。
1903 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利用火箭喷射仪器研究宇宙空间》一文,这篇论文的发表,在人类的航天科学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作者在论文中提出了用什么样的飞行器进入宇宙空间的问题。
齐奥尔科夫斯基与他的火箭和航天学理论
齐奥尔科夫斯基与他的火箭和航天学理论1857年9 月17日,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梁赞省的伊热夫斯基村,从小家境贫寒的他酷爱读书,他受到的唯一正规教育是在伊耶夫斯科的乡村学校里获得的。
不幸的是,他在十岁的时候,由于患了严重的猩红热病而使听觉几乎完全丧失。
从那时起,齐奥尔科夫斯基几乎同外界隔断了联系。
生理障碍把他同人们疏远了,但却促使他发奋读书,积极努力。
他凭借自学,自修了中学和大学课程,掌握了大量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知识。
1878年,他通过资格考试,担任了波罗伏斯克县一所中学的数学和物理学教师。
他对升空飞行和太空旅行具有浓厚的兴趣是由于受凡尔纳科幻小说的强烈吸引和他喜好幻想的品质。
在航空领域,他设计制造了俄罗斯第一台风洞,最早提出了硬式飞艇思想。
在航天飞行领域,齐奥尔科夫斯基一直在进行着研究和思索。
1883年,他在一篇名为《自由空间》的手稿中,首次指出利用反作用装置作为外太空旅行工具的推进动力的可能性。
他对这种火箭动力的定性解释是,火箭运动的理论基础是动量守衡定律。
在这篇手稿中,他还分析了的没有空气和阻力的空间的运动,画出了宇宙飞船的草图,并且计划采用陀螺装置使飞船在飞行中保持稳定。
1896年,他开始从理论上研究星际航行的有关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只有火箭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1897年,齐奥尔科夫斯基推导出了著名的火箭运动方程式。
他经过几年潜心研究,于1898年完成了航天学经典论文《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但这篇论文直到1903年才在莫斯科的《科学评论》杂志上发表。
接着,他又于1910年,1911年,1912年,1914年在《航空报告》上发表了多篇火箭理论和太空飞行的论文,较系统地建立起了航天学理论基础。
《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内容涉及到与火箭和航天飞行有关的各个方面问题。
首先,作为科学研究和探测工具,齐奥尔科夫斯基分析了现有运输装置的不足。
接着齐奥尔科夫斯基运用变质量运动理论,推导出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方程,从而使火箭的理论更趋于完善。
齐奥尔科夫斯基
合理途径,找到了火箭和液体发动机结构的一系列重要工程技术
解决方案。他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 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 国 籍:苏联 • 民 族:俄罗斯人 • 出生地:俄罗斯梁赞州 • 出生日期:1857年(丁巳年)9月17日 • 逝世日期:1935年(乙亥年)9月19日 • 职 业:火箭专家和宇航先驱 • 主要成就:宇宙航行之父
• 苏联火箭之父弗里德利希·赞德对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著作推崇倍致,1924年在苏联成立了第一个宇航学会,8月23日 选举齐奥尔科夫斯基为军事航空学院的第一位教授。苏联于1930年造出OR-1液体燃料推进的火箭,1933年造出OR-2 型。1929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他的著作《宇宙航行》中提出多级火箭的设想。火箭推进计算的基本公式是以他名 字命名的。他还相信哲学家尼古拉·费奥多罗夫提出的向外星殖民的想法,认为这能使人类永久存在下去。
• 但是,他仍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他在1931年写道:"儿童时代以来,严重的耳聋使我 完全不顾及日常的生活方式,也因此缺少“交际”。这也许是我到了68岁仍然进展缓慢,没有取得 真正成功的原因。沉思、计算和实验构成了我的全部生活。我的住房底层的车间始终陪伴着我。即 使由于火灾和洪水将其摧毁,我也很快把它恢复起来……重大的问题还远未解决,我还有足够的能 力或者健康允许我把这些思想变成现实吗?"
• 在莫斯科求学期间,齐奥尔科夫斯基就开始思索实现太空飞行的方法。16岁那年,他忽然想到利用离心力。这使 他极度兴奋,以为发现了通向星际空间的道路。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我简直高兴得发狂,那一晚我整夜都无法入 睡。我慢慢地在莫斯科的大街上徘徊,一直思考着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但到了第二天黎明,我终于认识到我的 推理是错误的。"
航天史)
世界航天史1883年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使用火箭发射太空船的伟大构想. 1926年3月16日美国科学家哥达德制造的世界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试飞成功,飞行时间2.6秒.1934年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把液体燃料火箭A2号发射到两公里的高度. 1942年10月3日德国的V2液体燃料火箭在佩内明德试验场发射成功,是世界第一枚导弹的原型.1957年6月苏联成功地发射重80吨,射程达八千公里,世界第一枚洲际导弹T3号.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波尼克1号",标致航天时代的开始.1958年1月31日美国成功发射其第一颗卫星"探险家1号",发现了范亚伦辐射带.1960年7月29日美国太空总署发布人类登陆月球的"阿波罗计划".1961年2月16日美国用世界上第一具固体燃料四级运载火箭发射"探险家9号"成功.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驾驶的"东方一号"发射成功,环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这是人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1965年11月26日法国第一枚人造卫星A-1升空.1969年1月15日苏联飞船"联盟4号"和"联盟5号"完成世界上首次载人飞船的相互对接.1969年7月16日美国用"土星5"运载火箭发射"阿波罗11号"成功;20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功踏上月球.1970年2月11日日本在内之浦发射其第一枚卫星"大隅号"成功.1970年4月21日中国在酒泉用"长征1号"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1972年12月7日美国"阿波罗17号"成功登陆月球,这是"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任务.1977年9月5日美国发射了星际探测飞船"航海家1号".1979年12月24日欧洲空间局从法属圭亚那,成功发射了第一枚阿里安运载火箭.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成功发射,并于14日乎安返回地球.1999年11月20日中国在酒泉发射成功"神州1号"无人飞船,绕地飞行14圈后安全返回.历史人物:1.齐奥尔科夫斯基:俄罗斯人,世界上第1个提出用运载火箭发射飞船的构想,并提出了相关理论.被誉为"宇航之父".2.哥达德:美国人,发表有关月球火箭研究成果,并制造出世界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被誉为"液体火箭之父".3.冯.布劳恩:德国人,后入美国籍.是V-2导弹总设计师,后来设计了将美国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的"红石"火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总设计师,世界最杰出的火箭专家.4.科罗廖夫:苏联最负盛名的航天专家,苏联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世界上第1颗卫星和第1艘飞船的总设计师世界载人航天历史: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升空,历时108分钟,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火箭发明家的故事
火箭发明家的故事今天我给你讲个火箭发明家的超酷故事。
咱先说说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这可是火箭科学的大拿。
这老哥是个俄国的科学家,他的生活就像一部充满科幻色彩的传奇。
齐奥尔科夫斯基小时候身体不太好,耳朵还有点毛病,但是你可别小瞧他。
他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在知识的土壤里拼命扎根。
他特别痴迷于天空,看着鸟儿飞,就想着人怎么也能像鸟儿一样在天上自由穿梭呢?这时候他就开始琢磨火箭这个神奇的东西了。
他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天天计算啊,画图啊。
那时候可没有什么高级电脑,全靠他的大脑和纸笔。
他就像一个孤独的魔法师,在探索一个前所未有的魔法——让火箭飞起来。
他提出了好多关于火箭飞行的理论,什么火箭要靠燃料燃烧向后喷出气体产生反作用力才能飞啦,还有多级火箭的概念。
这多级火箭就像搭积木一样,一节一节的,用完了一节就扔掉,这样就能让火箭飞得更高更远。
当时很多人听了他的想法,都觉得他在做梦,就像有人说要去月亮上摘星星一样不可思议。
但是齐奥尔科夫斯基可不管别人怎么想,他就一门心思地研究。
他想象着未来的火箭像巨大的银色飞鸟,带着人类冲破地球的束缚,飞向宇宙的深处。
他的这些想法就像星星之火,慢慢地开始点燃其他人对火箭探索的热情。
还有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这也是个火箭界的传奇人物。
戈达德小时候就对科学实验特别感兴趣,他经常在自家后院捣鼓一些小发明。
有一次,他可能是看了太多关于太空的科幻小说,就想:我要造个能飞到太空的东西!于是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火箭制造之旅。
他的邻居们可被他折腾惨了,每次他在院子里试验火箭的时候,那动静就像世界末日一样,“轰”的一声,火箭要么歪歪扭扭地飞出去一点就掉下来,要么直接原地爆炸。
邻居们都觉得他是个疯子,还向他抱怨说他这是在搞破坏。
可是戈达德不管啊,他就像个打不死的小强。
他不断改进自己的火箭设计,从燃料的选择到火箭的形状,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放过。
他发现液态燃料比固态燃料更有劲儿,就像汽车加了高级汽油一样。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主要成就及荣誉有哪些 有关于他的轶事和纪念有哪些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主要成就及荣誉有哪些有关于他的轶事和纪念有哪些本文导读:他撰写了超过400件作品,包括大约90篇关于太空旅行和相关科目的出版物。
他的作品涉及火箭的设计、转向推进器、多级增压器、空间站、用于将太空船引入空间真空的气闸,以及为空间殖民地提供食物和氧气的闭合循环生物系统。
1883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一篇名为《自由空间》的论文中,正式提出利用反作用装置作为太空旅行工具的推进动力,他对这种火箭动力的定性解释是:火箭运动的理论基础是牛顿第三定律和能量守衡定律。
这些思想在1893年发表的科幻小说《月球上》和1895年写的《地月现象和万有引力效应》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896年,他开始从理论上研究星际航行的有关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只有火箭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1897年,他推导出著名的火箭运动方程式。
出版于1903年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航天器设计的外观,是现代宇宙飞船设计的基础。
设计有一个船体,分为3个主要部分。
飞行员和副驾驶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拥有燃料航天器所需的液氧和液氢。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齐奥尔科夫斯基于1898年完成了航天学经典性的研究论文《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接着,他又于1910年、1911年、1912年和1914年在《科学报告》上发表了多篇关于火箭理论和太空飞行的论文。
这些出色的著作系统地建立起了航天学的理论基础。
在对火箭运动理论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齐奥尔科夫斯基又对星际航行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展望。
在1911年发表的论文中,他详细地描述了载人宇宙飞船从发射到进入轨道的全过程,内容涉及飞船起飞时的壮观景象,超重和失重对宇航员的影响,失重状态下物体的奇异表现,不同的高度看地球的迷人景观、天空的景色等。
人们读起他的著作来有如亲临宇宙飞船登天的感觉。
苏联火箭之父弗里德利希·赞德对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著作推崇倍致,1924年在苏联成立了第一个宇航学会,8月23日选举齐奥尔科夫斯基为军事航空学院的第一位教授。
回望“火箭之父”从失聪少年到伟大的航天先驱
◎编辑|程建兰|聚焦|回望“火箭之父”从失聪少年到伟大的航天先驱在重型火箭吸引众人目光的同时,让我们回望一下火箭事业的奠基人,被称为“火箭之父”“航天之父”的前苏联航天研究学者——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一生。
1935年9月19日,一位前苏联航天研究学者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为之伤心。
“他的逝世,对于人类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他的论文《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把人类的星际航行理论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些概念的提出,在人类的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前苏联的一家杂志如此评价。
这种喷气工具,就是后来的火箭。
这位学者名叫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
他一生都在研究星际航天理论,其天才设想改变了人类航天事业的进程,为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人们称他为“航天之父”、世界上最伟大的航天先驱者。
许多人并不知道,齐奥尔科夫斯基还是位出色的科幻小说家;许多人更不知道,他是一个几乎双耳失聪的残疾人。
———————————————我要去莫斯科———————————————“孩子,你可以学一门技术,像木工、建筑工什么的。
”1873年,在俄罗斯梁赞省一个村庄里,一位建筑工匠对儿子齐奥尔科夫斯基大声说道。
他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写。
齐奥尔科夫斯基10岁时不幸患了严重的猩红热,这给他带来了两耳几乎失聪的后遗症。
因为上课听不到老师的讲课,齐奥尔科夫斯基辍学在家。
父亲每次和他说话,都要用笔在纸上写出来。
“我要读书!”齐奥尔科夫斯基大声回答道。
父亲内心感到无比欣慰。
排行老五的齐奥尔科夫斯基与其他孩子不同。
他爱读书,喜欢思考问题,如今的火箭发射事业,都建立在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理论基础之上。
60 | Grand Garden of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我不会让您失望的!”———————————————走上航天研究之路———————————————1880年,齐奥尔科夫斯基来到家乡附近的卡卢加省博罗夫斯克县,一面从事普通的教学工作,一面进行科学研究。
第一讲航天科技
美国GPS全球导航卫星
俄罗斯格洛纳斯全球导航卫星
中国“神舟”1号试验飞船
中国嫦娥1号绕月卫星
中国月球车样机亮相
结论: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希望大家 (1)出国留学。 (2)读出硕士。
(四)深空探测
太阳
金星 月亮 木星 天王星
水星
火星 土星 地球
海王星
(1)载人登陆火星; (2)探测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
1958年,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请布劳恩出马, 布劳恩用60天时间,将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探险者1号”送入太空。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发誓: “一定要把苏联人摔倒在月球上。”
1961~1968年,布劳恩作为美国科学领袖,领导50万各个领
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登月总共
耗资250亿美元。 1967年,设计成功“土星”5号火箭,这是布劳恩一生的杰作。 1969~1972年,美国运用“土星”5号火箭,先后发射6艘“阿波罗
系列飞船,除“阿波罗”13号因故障返回外,其余5艘均成功登月,
共将1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
细节1:登月舱将要降落时,美国航空航天局地面指挥中心的 负责人说:“阿姆斯特朗指令长,当你就要踏上月球
美国哈伯太空望远镜
哈伯太空望远镜所观测到的所有 图片和数据实现了全球共享,哈伯项目 是国际科研合作的光辉典范。
宽边帽星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蚂蚁星云
爱斯基摩星云
猫眼星云
沙漏星云
锥形星云
天鹅星云中的完美风暴
星夜星云
大犬星座的两个螺旋形星系相互碰撞
人马座的三裂星云
北部深空
耳轮星云
反射星云
广阔星区
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
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今天, 人类借助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实现了在太空遨游的梦想.许多人为实现人类的這一梦想做出了艰辛的探索.在這些人中, 人們不会忘记被尊称为宇航之父的前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年9月17日, 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在俄国梁赞一个林业官员的家庭里.10岁时, 他因为一场大病丧失了听力, 从此辍学在家, 刻苦自学.他很善於思考, 还喜欢自己动手做各种各样的实验, 幻想着有一天能在天空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16岁那年, 他只身來到了莫斯科.在那里他读了大量数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以及天文学方面的书籍.他一面读书一面搞设计.這样生活了一段时间, 他发现他需要自己挣钱, 以贴补他的实验.他到了离莫斯科100公里远的博罗夫斯克当了中学教员.他白天上课, 晚上继续他的研究和实验.他把注意力放在了热气球上.当时, 人們已经能够乘坐热气球在天空中飞翔了.但是, 当时的热气球是用胶布做的, 既不结实, 还容易着火, 最大的缺点是无法控制.於是齐奥尔科夫斯基研究起人可操纵的金属气球——飞艇來.根据他的研究, 他写成了《气球原理》、《可操纵的金属飞行器》等书.他的书中的设想和设计是完全正确的, 可惜未被俄国的那些官僚們所采纳.他还设计了一架飞机.他的飞机是用两块固定的平板当做翅膀, 并装有两个推进器.根据這一设计, 他写了论文《论用翅膀飞行》, 但沙皇政府仍不予理睬.1892年, 他转到卡卢加的一所学校任教.在那里, 他进行了空气阻力的实验, 发现流动的空气不仅是飞行的阻力, 也是浮力, 从理论上证明了他的飞机设计的正确性.他建造了俄国第一个风洞, 并同茹科夫斯基一起创立了实验空气动力学這门学科.1903年, 美国的莱特兄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的动力飞行.而齐奥尔科夫斯基的飞机设计图却被沙皇政府打入冷宫, 未能面世.齐奥尔科夫斯基又把它的注意力转入太空飞行, 设计了一张宇宙飞船的图形.1903年, 他写成了《乘火箭探测宇宙》的论文, 首先提出火箭是人类飞出地球的手段.他指出, 地面以上100公里, 空气稀少, 飞机和汽球无法飞行.用不需外界发射和支持、能独立飞行的飞行器——火箭才能飞行.他精确地计算出火箭飞出地球所必须具备的速度.他还指出, 火药不适合於宇宙飞行, 用液氢和氧作燃料代替火药.他还解决了宇宙航行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尽管他从理论上打开了宇宙航行的道路, 后來的实验也证明了他的理论和计算的正确性, 但在当时他却看不到任何实现他的设想的曙光.1917年, 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此后, 在前苏维埃政府的支持下, 他抓紧时间进行研究和写作.他研究过喷气火车、改造沙漠, 写出600多篇论文和科普作品.他对平流层探测和行星飞行的贡献尤有价值.1935年9月19日, 齐奥尔科夫斯基去世了, 他临终前留下遗嘱, 把毕生的著作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奥尔科夫斯基与他的火箭和航天学理论1857年9 月17日,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梁赞省的伊热夫斯基村,从小家境贫寒的他酷爱读书,他受到的唯一正规教育是在伊耶夫斯科的乡村学校里获得的。
不幸的是,他在十岁的时候,由于患了严重的猩红热病而使听觉几乎完全丧失。
从那时起,齐奥尔科夫斯基几乎同外界隔断了联系。
生理障碍把他同人们疏远了,但却促使他发奋读书,积极努力。
他凭借自学,自修了中学和大学课程,掌握了大量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知识。
1878年,他通过资格考试,担任了波罗伏斯克县一所中学的数学和物理学教师。
他对升空飞行和太空旅行具有浓厚的兴趣是由于受凡尔纳科幻小说的强烈吸引和他喜好幻想的品质。
在航空领域,他设计制造了俄罗斯第一台风洞,最早提出了硬式飞艇思想。
在航天飞行领域,齐奥尔科夫斯基一直在进行着研究和思索。
1883年,他在一篇名为《自由空间》的手稿中,首次指出利用反作用装置作为外太空旅行工具的推进动力的可能性。
他对这种火箭动力的定性解释是,火箭运动的理论基础是动量守衡定律。
在这篇手稿中,他还分析了的没有空气和阻力的空间的运动,画出了宇宙飞船的草图,并且计划采用陀螺装置使飞船在飞行中保持稳定。
1896年,他开始从理论上研究星际航行的有关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只有火箭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1897年,齐奥尔科夫斯基推导出了著名的火箭运动方程式。
他经过几年潜心研究,于1898年完成了航天学经典论文《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但这篇论文直到1903年才在莫斯科的《科学评论》杂志上发表。
接着,
他又于1910年,1911年,1912年,1914年在《航空报告》上发表了多篇火箭理论和太空飞行的论文,较系统地建立起了航天学理论基础。
《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内容涉及到与火箭和航天飞行有关的各个方面问题。
首先,作为科学研究和探测工具,齐奥尔科夫斯基分析了现有运输装置的不足。
接着齐奥尔科夫斯基运用变质量运动理论,推导出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方程,从而使火箭的理论更趋于完善。
这个公式后来被命名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在这个公式的基础上,他又推导出了火箭在重力场中的运动方程式。
这两个简单公式奠定了火箭运动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根据这两个公式,齐奥尔科夫斯基建立了火箭质量比的概念,即火箭起飞前的质量与火箭燃料耗尽后的质量之比,并由此指出质量比的重要意义。
他还首次提出了火箭推进剂比冲的概念,认为比冲越大,火箭性能越好。
通过对一述公式的分析,齐奥尔科夫斯基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齐奥尔科夫斯基由此还推导出了火箭要克服地球引力所要具备的最小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为每秒8公里。
火箭运动理论大致有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后,齐奥尔科夫斯基又对星际航行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展望。
他设计并画出了载人宇宙飞船的草图,研究了载人宇宙飞行的种种问题,包括载人飞船内如何保持适宜的温度、压力、湿度等条件,飞船内空气和水的净化和重复使用问题,二氧化碳的吸收问题,利用绿色植物提供氧气的问题,以及宇航员如何克服起飞时的高过载问题等等。
他还研究了太空飞行对人类社会的
重大影响以及人类的前景等问题。
在1911年发表的《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下半部分中,齐奥尔科夫斯基详细地描述了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从发射到进入轨道的全过程,内容涉及飞船起飞时的壮观景象,超重对宇航员的影响,失重效应以及人的感觉和飞船内物体的奇异表现,不同的高度看地球的迷人景观,天空的景色等。
人们读来有如亲临宇宙飞船登天的感觉。
《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这部著作对于火箭和航天学理论有里程碑的意义。
就是这篇文章,在世界上第一次明确阐述了火箭飞机和火箭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具体阐述了液体火箭的构造,认为可以用液态氧和煤油作为火箭的推进剂,并提出了“质量比”的要领:飞行器起飞质量和推进剂消耗完以后的质量之比值。
齐奥尔科夫斯基还在文中推导出在不考虑空气动力和地球引力的理想情况下,计算火箭在发动机工作期间获得速度增量的公式———发射火箭运动必须遵循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从科学的视角向人们说明了人类作太空旅行不是不可能的,为研究火箭和液体火箭发动机奠定了理论基础。
齐奥尔科夫斯基是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说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航天学理论体系,其中许多研究成果在航天史属于第一:
首次明确提出液体火箭是实现星际航行的理想工具
首次较全面地研究了各种不同的液体推进剂,并提出液氢液氧是最佳的火箭推进剂次推出火箭在真空中运动的关系式,并计算出火箭的逃逸速度
首次提出了火箭质量比的概念,并阐述了质量比的重要性首次画出了完整的宇宙飞船的设计草图
首次提出了液体火箭推进剂的泵输送方法
首次提出了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再生冷却方法
首次提出利用陀螺仪实现宇宙飞船的方向控制
首次研究了失重对生物和人的影响,并提出了减轻失重和超重不利影响的措施
首次开展了失重和超重对小动物影响的试验
首次提出利用植物改善舱内环境和提供宇航员食物的措施
首次提出多级火箭的设计思想
首次研究了火箭在大气层中运行时的空气动力加热问题
首次提出空间站和太空生物圈设想首次提出利用太阳光压推进宇宙飞船的思想
首次提出太空移民思想。
由于他的巨大贡献,1932年,苏联政府授予他劳动红旗勋章。
逝世后,苏联政府给予了他更多的荣誉:1954年,苏联科学院设立了齐奥尔科夫斯基金质奖章;政府为他建立了纪念像,并在卡卢加市建立了齐奥尔科夫斯基博物馆。
他被誉为"俄罗斯航天之父"、世界上最伟大的航天先驱者。
与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和德国的赫尔曼·奥伯特在人类航天历史上将被永远铭记。
他有这样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
人类绝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
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然后再去征服
太阳空间。
它的预言已经开始逐步实现,他为航空航天科学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宇航天文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