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学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社工讲义课件: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
(二)理论来源
• 现象学 • 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 冲突学派coflict
圣才国家职业资格考试 /
代表人物
1、弗兰克· 坦南鲍姆——萌芽时期的代表人物, • 1938年出版的《犯罪与社区》一书中提出了 “邪恶的戏剧化”( dramatization of evil) 理论。 • 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 犯罪是由社会制造 的, 犯罪人的产生过程, 是一个社区对有不良 行为的少年给予消极反应, 使其对这种消极反 应产生认同, 从而逐步走上犯罪道路的互动过 程。
圣才国家职业资格考试 /
二、标签理论
(一)背景:对 “矫正观”的反思与回应 1、对越轨行为的界定:越轨行为就是违反社会 规范的行为 2、越轨的原因: • 生理:某些激素水平过高、染色体变异 • 心理:挫折、社会化失败造成缺陷人格 • 社会: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之间的极度紧张、 越轨文化的传递 3、限制:没有回答: • 社会规范是什么?规范是如何形成的?人是如 何被认定越轨的?
第五讲: 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
圣才国家职业资格考试 /
第一节 青少年发展理论
一、生物进化论主要观点
(一)基本观点:
生物进化理论假定个体的发展受自然 法则的影响,重视生物性力量对个体成长 与发展的主导作用,同时把青少年的生长 与发展看成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 而生长与发展具有共通性,不受社会文化 的影响。
2.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
• 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青少年期的重 点就是人类“再繁衍的历程”。青少年期 是个体开始具有生殖能力的阶段,青少年 也要遵循“适者生存”的原则。 • 生物进化论给学校社会工作的启示是,必 须理解青少年时期行为的动力,成人应有 效地协助青少年维持生理健康,使之在婚 姻、家庭与生养子女方面有良好的适应; 同时要协助青少年具备谋生技能,以使青 少年具有生存能力及延续人类的生命力。
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知识
社会⼯作者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取得特定机构认可,专门从事社会⼯作管理与服务的⼈员,简称社⼯。
那么,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社会⼯作基本理论知识,欢迎⼤家阅读浏览。
1、社会⼯作的概念 现代意义的社会⼯作是⼀种体现社会主义核⼼价值理念,在社会服务与管理领域,坚持“助⼈⾃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专业知识、技能和⽅法,帮助有需要的个⼈、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简单的说,社会⼯作就是帮助⼈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专业活动。
2、社会⼯作的特点 强调助⼈⾃助。
“助⼈⾃助”不是指在帮助他⼈同时帮助了⾃⼰,⽽是指社会⼯作者运⽤专业知识、技能和⽅法帮助他⼈改善环境、提升能⼒,实现⾃我发展。
强调专业性。
社会⼯作具有独特的专业课程、理论、⽅法和价值体系。
强调实践性。
专业社会⼯作⼈才必须扎根基层、服务⼀线才能实现其价值。
在教育培养模式上,注重实践能⼒培养。
强调职业性。
社会⼯作是⼀门职业,需要建⽴相应职业制度体系。
3、社会⼯作功能 补救功能: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与环境调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预防功能:帮助服务对象认识⼈与环境调适过程中的潜在问题,预防问题的出现。
发展功能:挖掘服务对象潜能,实现服务对象⾃我提升发展。
4、社会⼯作范围 我国社会⼯作⼴泛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减灾救灾、公益慈善、优抚安置、社区建设、扶贫开发、就业服务、教育辅导、卫⽣服务、司法矫正、⼈民调解、⼈⼝计⽣、信访调处、青少年服务、残疾⼈服务、为⽼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作领域,具有跨⾏业、跨部门、跨所有制和⾼度分散的特点。
5、社会⼯作者 社会⼯作者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取得特定机构认可,专门从事社会⼯作管理与服务的⼈员,简称社⼯。
6、社会⼯作⼈才 ⼈才是我国特有概念。
我国社会⼯作⼈才⼴泛指具备⼀定社会⼯作专业知识、技能和⽅法,创造性地从事社会⼯作管理、服务、教育、研究等活动的⼈员。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第六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与知识基础
韦伯对国家福利扩张的担心,在于正规组织的统 治会损害个人自由,并影响到人类精神本身。例如: 科层化的政府腐败。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 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 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 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 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 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 发挥不同功能的社会系统地各部分应该 为实现统一社会目标相互支持,共同担 当社会福利服务的责任。
一、社会工作理论的意义
• (1)什么是社会工作理论?
•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 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较高的 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是对经 验知识的抽象概括。
• 理论类型:描述性理论、解释性理论、 预测性理论、提供解决方案的理论。
(1)什么是社会工作理论?
• 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 作实践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 总称。 • 社会工作理论包括:一些抽象的理论体 系,也包括一些具体的实践模型。社会 工作者以理论为指导开展实践,并不断 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已有的理论,推动 社会工作的发展。
涂尔干与道德福利
• 他认为经济繁荣刺激了人们的欲望从而引起失 范危险,人们容易自行其是,相反贫困对穷人 有一定约束作用,某种程度减低的人的欲望, 因此,贫困可以防止穷人自杀。 • 2、社会团结:工业化过程使个人和社会之间 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合作及利他主义被创 造出来。
• 他认为应该靠道德教育而不是改变社会服务的 方式来解决诸如犯罪、自杀、精神病等一般性 社会问题,应建立职业协会来解决社会问题。 • 特别是个人应对自己的贫穷处境负责。
第六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与知识体系的建构
社会工作有理论吗? 社会工作需要理论吗?Fra bibliotek本章重点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1. 引言社会工作是一门涉及解决社会问题、提升个人和社会福祉的学科和实践。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理论在指导工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工作理论旨在提供理论框架和思考方式,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社会工作理论,包括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希望复原理论。
2. 系统论系统论是一种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强调整体性和相互关系。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系统论可以帮助工作者理解个人、家庭和社区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分析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模式,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3.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它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社会工作实践中,生态系统理论可以帮助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和适应过程。
通过分析个人与其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人困境的来源,并找到适当的支持和干预策略。
4. 希望复原理论希望复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应用理论,着重于个人康复和社会融入。
该理论认为个人在困境和挫折中都有内在的力量和希望,可以通过适当的支持和干预来恢复和复原。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采用希望复原理论来鼓励个人积极面对困境,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以促进其复原和融入社会。
5. 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社会工作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通过理论指导,社会工作者可以系统地评估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为个人和群体设计相应的干预方案。
同时,社会工作理论也可以帮助工作者提升专业实践的效果和效率,使得工作更加科学和可行。
6. 总结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和指导。
其中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希望复原理论是几种重要的理论框架。
通过应用这些理论,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评估个人的困境,并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社工常用的40种理论及模式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 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 研究人的心理。
通俗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 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 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 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 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 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不同场合与不同身份的人交往时,沟通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是在家庭的沟通中,应当注意不要随心所欲, 不计后果,把家庭当作自己所有的不良情绪和不当行为倾诉站,这会使家庭无法承载如此巨大的负面压力而出现 冲突和危机
0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和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 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自我 实现
尊重需要 社会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02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论是一种在“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及认知学习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 着重阐述人是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班杜拉(Bandura)、米勒 (Miller)、多拉德(Dollard)。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 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 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的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者:学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任务中⼼理论 任务中⼼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种个案⼯作⽅法,它的倡导者是雷伊德(Reid)和艾⼠旦(Epstein)。
任务中⼼理论主张在诊断暨服务过程中,⾸先订定明确的计划与时限,如此才可能达成治疗的⽬标。
因此,它是⼀种简单⽽且有⼀定时间限制的个案⼯作⽅法。
任务中⼼理论具有以下⼏个基本内容: 1、对⼈的看法。
任务中⼼理论认为⼈有解决问题的能⼒和潜⼒,个⼈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并且学习⽅法和技巧,从⽽可以运⽤这些能⼒、⽅法和技巧⾯对⽇后可能发⽣的类似问题或新的问题。
因此,⼈是健康的、常态的,问题的产⽣只是个⼈能⼒的暂时⽋缺⽽已。
2、对问题的看法。
任务中⼼理论认为问题的存在是个⼈内在的⼼理因素与外在的环境因素交互作⽤的结果。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当事⼈的外在环境因素进⾏分析和考察。
任务中⼼理论的主要⽬标是问题的分类。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问题分为七⼤类: (1)⼈际冲突,这类问题主要是指⼈与⼈在互动过程中产⽣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既可能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如⽗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盾,也可能是和社会上其他⼈的冲突,如⽼师与学⽣之间的冲突。
在⼈们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个⼈需求、⼈格特质、性格特征、⾓⾊期待与⾏为关联等多种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事情的看法上存在分歧,冲突就不可避免。
(2)社会关系的不满意。
对于与他⼈建⽴的社会关系,个⼈在事先总会抱有⼀定的期望,⽽当这种期望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时,个⼈就会感到不满。
例如,⼀个喜欢对朋友推⼼置腹的⼈,也会对朋友抱同样的要求。
但是,当他发现⾃⼰的朋友有什么事情并不会向⾃⼰吐露时,便会因为⾃⼰对朋友关系的信任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产⽣不满。
想象和实际存在差距时,个⼈可能就会产⽣⼀定的适应问题。
因此,问题的核⼼在于彼此对关系的期待和投⼊并不相同。
(3)与正式团体之间的问题。
个⼈在其⼀⽣中,或多或少,总会成为某⼀个或⼏个正式团体的成员。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四、镜中我理论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七:九型人格理论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九、社会支持网络十、优势视角理论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十二、生态系统理论十三、社会化理论十四、活动理论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十七、社会系统理论十八、场地理论十九、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二十、符号互动理论二十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
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
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2、重视榜样的作用。
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
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
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与知识体系_社会工作学概论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约 翰· 华生。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绝大多数都 是来自后天的学习。不仅正常的行为可以 学习,非正常行为也可以后天学习。整个 学习过程有驱动力、线索、反应和强化等 过程。驱动力是指任何能够激起有机体产 生行动的刺激,如饥饿、寻求赞同等。线 索是指决定有机体在何时何地发生何种反 应的刺激,如他人的行为方式。强化是指 能够使反应不断重复的力量。
7、“理论归类”阶段 (仍在流行)
在这个阶段上,多元理论并存被 当作一个既定的事实,社会工作者们 不再去追求构造“统一”的理论框架, 而是通过对纷呈繁杂的各种理论进行 整理、归类的方式来使理论空间有序 化,其结果则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 论分类模式。
三 社会工作基本理论流派
1.心理分析学理论
这是以弗洛伊德及其 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 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 种社会工作理论,也是迄 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 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 论。
按照系统理论,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 有: (1)帮助人们使用和改善他们自身对 问题的解决能力。如学习与家人相处的技巧。 (2)在个人与资源系统之间建立联系。 如帮助一个残疾人进入社区生活中心。 (3)改进个人与资源系统之间的互动。 如帮助一个因性别歧视而丧失工作机会的人 获得合法权益。
(4)改进资源系统内部人们之间 的互动。如家庭成员之间、工作单位 成员之间的互动。 (5)帮助发展和改进社会政策。 如通过努力促使国家对就业过程中的 歧视问题立法。 (6)给予实际的帮助。 (7)作为社会控制的行动者。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基础 理论与知识体系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一、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理论至少具有以 下几种功能: 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 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 原因,从而使社会工作者对将要面临的问 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社区工作者考试基础知识点
社区工作者考试基础知识点
《社区工作者考试基础知识点》
作为社区工作者,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考试则是评估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的一种方式。
下面是一些社区工作者考试基础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1.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理论包括社会工作的定义、目标、原则、方法和伦理规范等内容。
社区工作者应该了解社会工作理论,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社区发展知识:社区工作者需要了解社区发展的概念、原则、策略、方法和工具。
他们需要学习如何与社区合作,促进社区发展和改善社区环境。
3. 社会政策与法律知识:社区工作者需要了解相关的社会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
掌握法律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4. 社会工作实践技能:社区工作者需要掌握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包括社会调查、社会研究、社会工作技术等。
5. 社会工作职业道德:社区工作者要遵守社会工作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坚守职业操守,维护社会公正和人权。
以上是一些社区工作者考试基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这些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社区工作者通过考试,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为社区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社会工作实践者的基础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者的基础理论
1.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尊重和
关注个体的尊严、权利和价值,以及对社会正义和平等的追求。
社
会工作实践者应该将个体的需求和权益置于首位,并通过提供支持、资源和服务来促进个体的自主和发展。
2. 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组成的,这些
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社会工作实践者应该将个体
置于社会系统中来理解和解决问题,考虑到个体与家庭、社区和社
会的关系,并采取系统性的方法来促进社会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3.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社会工作实践者应该关注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互动,考虑到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来促进个体的福祉和发展。
4. 社会正义理论
社会正义理论认为社会应该公平、平等地分配资源和机会,并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利益。
社会工作实践者应该致力于推动社会正义,通过倡导和实践平等、公正和包容的价值观来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5. 反压迫理论
反压迫理论关注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压迫现象,并提倡与之抗争和抵抗。
社会工作实践者应该站在弱势群体一边,支持他们争取权益和改善生活条件,通过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努力来打破不平等和压迫的循环。
这些基础理论为社会工作实践者提供了指导和思考的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和挑战。
在实践中,社会工
作实践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理论,以达到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的目标。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作为社会工作人员,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不仅能够指导实践,还能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帮助社会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1.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发展是受到多种系统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区等。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客户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干预与支持计划。
2. 弹性理论:弹性理论强调人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评估和培养客户的弹性来增强其抗压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侧重于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
社会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倾听和关注个体的需求和愿望,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能,实现个人目标和幸福感。
4.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他人而形成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正面的榜样和社会支持,帮助客户学习和发展积极的行为模式。
5. 危机干预理论:危机干预理论强调在个人遭遇危机时提供临时的情感支持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使用危机干预理论中的技术和方法,帮助客户度过危机,恢复平衡。
6. 制度理论:制度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是由社会制度和结构引起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作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和改进方案,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7. 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互动会对个体和整个家庭系统产生影响。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了解家庭系统的动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供家庭治疗和支持。
8.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个人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的认知和解释。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帮助客户重新认知和解释问题,促进客户的自我成长和变革。
9. 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转变。
社会工作者考试: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式
美国社会工作学者艾德森(Alderson)整理相关理论模式,提出四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分别是传统临床模式(traditional clinical model)、学校变迁模式(school-change model)、社会互动模式(social interaction model)及社区学校模式(school community model)。
此四种模式各具特色,对于学校学生问题的处理,提供清晰可用的思考方式与指引。
传统临床模式传统临床模式是根据心理分析理论、心理社会理论、自我心理学、个案工作与方法论,其工作焦点是社会关系、社会能力失调,情绪失调、情绪困扰的学生。
工作目标是帮助那些学生能有较佳的社会功能与有效的情绪管理。
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案主本身及他们的父母亲。
此模式认为学生情绪与心理问题的来源是来自于其家庭,尤其是其亲子间的互动问题。
学校社工主要扮演增强者、支持者、合作协同者与咨询者的角色。
其主要的工作任务与活动,是对学生与其父母亲进行个案工作,有时也使用团体工作,或把整个家庭当成一个工作团体,发挥其联结者的角色,串联沟通学生、父母亲与学校人员(包括教师)。
学校变迁模式学校变迁模式是本于社会科学理论,特别是偏差理论与组织理论。
其工作的焦点是学校的环境本身,特别是学校的规范、规定与情况。
目标是要改变学校不适当与负功能的规范与情况,因为学校不当的情况是造成学生学习不利、行为偏差与学校适应不良的原因之一,所以其目标体系是整个学校。
此模式认为问题的根源在学校本身负功能的规范与情况,所以学校社工扮演倡导者、协商者、咨询者与调停者的角色,找出并确认学校负功能的规范与情况,常以团体工作的方式直接与学生谈话接触,以个别或团体工作方式与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进行咨询活动。
社区学校模式社区学校模式是基于社区、学校连结概念与沟通理论,其工作的焦点是文化失利与被剥削的社区(学区),而该社区里的组成份子有相当多学生的家长,他们对学校不了解与不信任。
社会工作常用的十八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工答题知识点总结高中
一、社工概念社会工作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一种专业活动。
社会工作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区工作、社会援助等内容。
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正和和谐的发展。
二、社工职责1. 帮助个人解决问题,包括心理问题、家庭问题、职业问题等;2. 促进社区的发展和进步,加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3. 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和建议;4. 参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项目,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5. 参与社会援助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体。
三、社工知识点总结1.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发展学、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等学科的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主要包括社会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社会工作方法论等。
2. 社会工作的伦理规范社会工作的伦理规范主要包括保护客户的权益、尊重客户的选择、保持客户的隐私和保密、提供专业的帮助等内容。
3. 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沟通技巧、引导技巧、评估技巧、危机干预技巧、社会工作记录技巧等。
4. 社会工作的工作流程社会工作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社会工作评估、制定干预计划、实施干预计划、评估干预效果等流程。
5. 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援助、社会政策、社区工作、社会福利制度等内容。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了大量的社会工作者。
同时,社会工作机构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工作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
五、社会工作的挑战和机遇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社会工作者素质不高、社会工作资源匮乏、社会工作政策不完善等问题;社会工作的机遇主要包括社会对社会工作的需求增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得到重视,社会工作技术的不断提高等。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助人自助的专业之路1.引言:社会工作的使命与价值亲爱的新入职社会工作者们,欢迎你们加入这个充满挑战yet又极具意义的专业。
社会工作是一门致力于促进社会变革、增进人类福祉的应用性学科和专业。
我们的使命是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解决问题,增强其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并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
在这份文档中,我们将共同探讨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基本方法和实践技巧,为你们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社会工作理论基础2.1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这一理论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个人的问题和需求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和解决。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服务对象的处境:•微观系统:个人直接互动的环境,如家庭、朋友圈等。
•中观系统: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如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外部系统:间接影响个人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单位。
•宏观系统:社会文化、政策法规等更广泛的环境。
案例研究:青少年问题行为干预小明是一名15岁的中学生,最近经常逃课、打架。
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分析问题:•微观系统:了解小明的家庭关系、朋友圈影响。
•中观系统:探讨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情况。
•外部系统:父母的工作压力是否影响了家庭氛围。
•宏观系统:社区环境、青少年政策等是否存在问题。
通过全面分析,我们制定了包括家庭辅导、学校干预、社区支持在内的综合干预方案,最终帮助小明重返正轨。
2.2 优势视角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这一视角强调发掘和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和缺陷。
优势视角的核心理念包括:•每个人都有潜力和资源•关注可能性而非局限性•重视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变化是持续发生的案例研究:老年人能力建设项目在一个社区老年服务项目中,我们采用优势视角开展工作。
我们不再把老年人视为需要被动照顾的对象,而是发掘他们的技能和经验。
社会工作实践者的基础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者的基础理论
以下是几个社会工作实践者常用的基础理论:
1. 社会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实践者需要理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
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通过运用社会
系统理论,实践者可以分析社会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2.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实践者需要关注个体在社会、家庭、教育等不同环境
中的互动与影响,以便制定适当的干预计划。
3. 社会正义理论:社会工作实践者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正义理论强调每个人都应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实践者
可以运用这一理论来评估社会政策和制度是否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并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
4. 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和成长。
社会工作实践者需要了解个体的发展需求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5. 力量和倡导理论:力量和倡导理论认为个体和社区具有资源和能力来解决问题和改变现状。
社会工作实践者可以通过发掘个体和社区的潜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变革。
这些基础理论为社会工作实践者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同时,实践者还应不断研究和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者:学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一、任务中心理论任务中心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个案工作方法,它的倡导者是雷伊德(Reid)和艾士旦(Epstein)。
任务中心理论主张在诊断暨服务过程中,首先订定明确的计划与时限,如此才可能达成治疗的目标。
因此,它是一种简单而且有一定时间限制的个案工作方法。
任务中心理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内容:1、对人的看法。
任务中心理论认为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个人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可以运用这些能力、方法和技巧面对日后可能发生的类似问题或新的问题。
因此,人是健康的、常态的,问题的产生只是个人能力的暂时欠缺而已。
2、对问题的看法。
任务中心理论认为问题的存在是个人内在的心理因素与外在的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当事人的外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和考察。
任务中心理论的主要目标是问题的分类。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问题分为七大类:(1)人际冲突,这类问题主要是指人与人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既可能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和社会上其他人的冲突,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
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个人需求、人格特质、性格特征、角色期待与行为关联等多种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事情的看法上存在分歧,冲突就不可避免。
(2)社会关系的不满意。
对于与他人建立的社会关系,个人在事先总会抱有一定的期望,而当这种期望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时,个人就会感到不满。
例如,一个喜欢对朋友推心置腹的人,也会对朋友抱同样的要求。
但是,当他发现自己的朋友有什么事情并不会向自己吐露时,便会因为自己对朋友关系的信任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而产生不满。
想象和实际存在差距时,个人可能就会产生一定的适应问题。
因此,问题的核心在于彼此对关系的期待和投入并不相同。
(3)与正式团体之间的问题。
个人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总会成为某一个或几个正式团体的成员。
而在成为正式团体成员之后,个人就面对与团体之间的协调问题,例如个人的价值观念如何同集体的价值观念匹配,个人的目标如何同集体的目标结合。
如果个人无法将自己同团体有效地融合,对团体没有足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同特定组织和机构产生冲突。
(4)角色执行的困难。
角色一词是戏剧影视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在社会学中,角色就是与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行为。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基于一种地位和身份,按照一定期望,选择一定行为模式去履行角色。
如父亲的角色,学生的角色,老师的角色。
但是,当角色承担者按照一定的期望和规范去实践角色遭遇困难时,便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产生困难的原因很多,如个人对角色的认识和对自己实践角色行为之间的认识之间存在距离,比如每一个学生都想成为一个好学生,也知道成为一个好学生包括按时完成作业,与同学关系和谐等,但是事实上,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行动总会与好学生应该履行的行为存在差距,这样,个人的心情和行为就可能发生变异,从而产生角色内冲突。
有时,个人在扮演众多角色时因为各个角色的要求不同也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因此,工作者要了解当事人在角色扮演和行为上的困惑和问题。
(5)社会情况转变的问题。
当个人脱离所处的熟悉的环境或者原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个人因为无法适应变动的环境也会产生问题。
例如,儿童因为父母工作的变动而被迫转到新的学校中,在同老师、同学的相处和学校的生活适应上,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及时的帮助。
此外,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会使当事人产生适应上的问题。
(6)反应性的情绪困扰。
一些不良的负面情绪,如不安、压抑和其他困扰,都可能伴随着一些事件的产生而接踵而来。
或者说,个人在遭遇到问题的时候,会产生焦虑、沮丧、紧张以及挫折等情绪反应。
工作者在关注突发事件对当事人的直接影响的同时,还要注意到当事人的情绪变化情况。
(7)资源不足的问题。
资源总是有限的,但是,资源对个人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如衣食住行等各种资源。
所以,当个人面对一定的问题需要资源的辅助而实际上又缺少资源的时候,就会产生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任务中心理论中,重点是确定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的界定需要社会工作者同当事人的双方合作。
对于核心问题,首先必须是当事人自行确认并表示愿意加以处理的问题;其次,对于这样的问题,当事人在工作者的协助下应该有意采取某些适应的行动,来缓和问题的严重性;最后,问题的性质必须是特定而且具体,要有一定范围而不能过于抽象和空洞。
3、任务的本质和特性。
任务指的是“受助者为缓和问题的严重性,所欲采取的行动。
但这不仅代表受助者所欲达到的直接目标,也代表其达到目标的方法,并可为其所采取的行动作一概括的说明,并且这些是经由工作者合力洽定的。
”(廖荣利,)简单地说,任务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而需要做的工作。
如果说,解决问题是任务中心的目的,那么,完成任务就是达成目的的必备手段。
问题是任务的具体指向目标。
当事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所采取的行动方向,完全是针对问题的性质而定的,只有事先确定任务,才能发展当事人自己解决问题的努力与意向。
因此,任务是任务中心理论的核心。
在设立任务的过程中,要考虑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包括当事人的能力如何,具备的资源如何,支持系统如何等,制定合理的、最切合实际的任务。
有时,当事人的问题十分复杂,还需要设定多重任务和次任务。
在任务的制定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社会工作者必须同当事人一起工作,避免工作者的主观意见过多涉入。
4、处理程序任务中心理论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处理程序。
首先,工作者要同当事人一起确立核心问题是什么;其次,工作者要同当事人进行沟通和任务的规划;然后,工作者要同当事人建立专业关系;接下来,要实行职责并作预先的练习,以熟悉职责所需的行为;再次,要检查职务实行之情形,以作为解决下一个问题的依据;最后是结案,也就是达成职责目标或核心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处理告一结束。
任务中心理论在实际的运用时,并不仅仅只是上面所说的方法和程序,而是可以采用多种模式的具体方法加以辅助,因此,它的视野十分广泛,作用也非常明显。
二、行为主义理论行为是有机体面对情况的一种反应态度,它不仅包括人的身体反应和动作,并且包括口语说明和主观的经验。
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免不了外来的消息对有机体的刺激,经过这种刺激后,即产生某种行为反应。
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论点是:人总是期望一些令人满意的行为,而反对造成不适的行为,因此,行为会不断发生改变。
由于“对外来刺激的反应行为是经过学习而来的”,所以,如果要去除当事人的不适当行为,应该给当事人提供一个“再学习”的机会,以修正当事人所希求且能感到满足的行为。
所以,行为修正的修正对象,不仅仅是行为失调者,还包括对正常行为者欲改变其行为使之合乎环境要求的需要者。
巴浦洛夫,斯金纳和班杜拉对行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
该理论体系包括传统条件反射理论、强化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1、传统条件反射理论在传统方法中,行为是与刺激相联系的。
比如,在一个低年级班组中,每当社会工作者准备好食品和饮料,就会要求孩子们在吃点心之前先去洗手。
不久以后,当社会工作者把点心放在桌上后,只要见到食品,就会刺激孩子们去洗手而不需要社会工作者的提醒。
用这种方法,孩子们学习到好的习惯。
2、强化条件反射理论这种学习方法立足于行为受行动结果的影响。
如果结果是肯定的,行为就会得到巩固。
另一方面,如果结果是否定的或没有到来肯定的结果,行为就会被削弱。
如,如果一个学生在表现了某种行为后,从社会工作者或其他教师、同学得到肯定的反应,他或她在将来的表现同样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所以,可以用表达意见、赞同或者其他的建议或奖励正面的行为。
反之,不予以鼓励,则能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
来源:考试大3、社会学习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行为是通过观察的过程和奖励与处罚的运用习得的。
比如,如果一个学生的某种行为受到表扬,那么这个学生和其他同学就会在将来得到同样的表扬而追随这种行为。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学生的行为被忽视或者一个学生因为行为不当而受到惩罚,那么这个学生和其他同学为了避免否定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就不会仿效这种行为。
来源:概括而言,社会学习理论展示了一种社会化的过程。
个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经由观察、模仿、认同与社会增强作用而学习。
学校社会工作在为学生提供专业协助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这个理论以及相应的行为改变技术来实现案主自我决定的原则,促进案主自我调适与自我增强,从而改善其社会适应不良状况。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治疗又称为“训练性心理治疗”,它是心理治疗方式之一,与支持性心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一起,并称为心理治疗的三大方法。
它的目的不在帮助病人了解问题发生的根源和性质,而是着重在于帮助病人去改善目前的症状与行为反应。
它所关心的是目前的问题,并且注重如何训练当事人。
它的特点在于应用学习,包括设计一个有计划性的治疗过程,制造实验性的治疗场面,去训练病人试图改变其异常情绪和行为反应。
由实验心理学发展而来的有关“学习”的心理知识,认为可以影响人们学习新的反应的因素有二条,一个是行为产生的状况,另一个是行为发生的后果。
因此,行为治疗的基本技巧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调节行为产生时的状况,一类是调节行为发生的后果。
行为治疗的方法根据使用的情况不同,也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行为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调节行为产生时的状况为主的治疗方法,包括有:①系统脱敏法。
假如病人对某种环境产生敏感现象,而易于引起强烈反应时,可以按照“减敏感”的方法调节环境与病人的关系,以逐渐减低病人对此的敏感程度。
它的要诀在于恰当的调节程度与顺序,并且以适当的量与速度,以累进的方式,调节产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