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四章 题库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课堂练习及相关材料
一、课后思虑题参照答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如何理解“资本到达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答:(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打劫弱国的历史,这类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1、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拓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赖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累积和扩充。
2、发展到垄断阶段后,一致的、包罗万象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系统逐渐形成,资本家垄断联盟为分割世界而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大难。
(二)二战后,因为社会主义的成功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盛行,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博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时机,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入资本的国际大循环,经过不一样样互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剥削等,更为奇妙地剥削和打劫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产。
(三)在此刻经济全世界化进度中,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经过它们拟订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帜的经济全世界化战略,连续主导国际经济次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构造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世界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世界化的最大利处。
资本惟利是图的天性、资本主义生产无穷扩大的趋向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迫着人类的可连续发展和生计。
(四)我们今日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华稳固,是依赖不一样样、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互换系统,依赖发展中国家供应的广大市场、低价资源和低价劳动力,经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
资本主义没有也不行能给世界带来广泛繁华和共同富饶。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究竟根源于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答:(一)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详细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
马哲大题—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4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后果。
(解)
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劳动,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1生产自动化是意味着剩余价值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2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脑力劳动比重不断增加,劳动的复杂程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辩)
4.马克思剩余价值说的意义:○1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2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3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具有重要意义;○4剩余价值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现实实践意义。
(解)。
马哲1-4章题目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3.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C. 毛泽东思想D. 邓小平理论5.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是()A.工人罢工B.周期性的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固有予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C. 工人起义D.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7.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 实事求是C. 阶级性D. 科学性8.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 机械唯物主义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C. 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文艺复兴4.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 圣西门B. 傅立叶C. 欧文D. 费希特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历史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 科学发展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4)--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试卷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试题及参考答案(A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共24分)1.物质[答案要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答案要点]“运动”就是标志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3.静止[答案要点]静止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绝对运动中也有着某种暂时的、相对的稳定形式和状态。
4.时间[答案要点]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性、持续性。
5.规律[答案要点]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变化过程所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6.主观能动性[答案要点]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的能动性”,它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即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积极主动性。
7. 绝对主义时空观[答案要点]绝对主义时空观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但却否认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联系、把时间看作是与外界事物无关的永恒而均匀地流逝着的东西,把空间设想为一个空箱子,从而完全否定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8.群体意识[答案要点]群体意识是一定的人群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如团体、政党、阶级、民族、国家等)的共同意识,它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反映,是群体实践的产物。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近代形而上学的物质概念及其特点。
[答案要点](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它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猜测性质。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直观性质,即不再把物质归结为某种直接可感知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本身仍有着极大的局限性。
它不懂得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的本质区别,混淆了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课堂练习及相关材料
一、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答:(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1、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
2、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
(二)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
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
(四)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
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答:(一)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
2020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四章练习题及答案
2020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四章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客观规律B.科学理论C.社会实践D.对人们是否有用2.实践高于理论的理解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绝对性的优点C.直接现实性的优点D.相对性的优点3.理解的第二次飞跃指的是( )A.由理解的实践B.由实践到理解C.由理解到真理D.由真理到理解4.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 )A.分析与综合的统一B.归纳和演绎的统一C.可能与现实的统一D.具体和历史的统一5.真理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由绝对走向相对B.由相对走向绝对C.由绝对走向绝对D.由相对走向相对二、辨析题1.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
三、简答题1.简述实践与理解的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理解发展的动力。
3.简述理解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C3.A4.D5.B二、辨析题1.答:错误。
(1)一切理解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但不等于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2)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即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一种是间接经验,即通过书本和向他人学习获得知识。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为直接经验者。
而且学习经验必须结合实际才能变为自己的知识;也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
2.准确。
(1)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有的同一性,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能理解或者不可能完全理解。
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在中国有庄子。
(2)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论以科学的实践观对不可知论作了最令人信服的驳斥:①实践能使主体理解的准确性得到确实可靠的验证。
②实践能持续创造出新的理解工具,持续扩大和增强理解主体的理解水平和范围,证明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③实践能持续提升人的思想水平,使人们能永无止境地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一、选择题Ⅰ1.【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上的根本观点是能动的反映论,反映论是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共同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
本题中"建构论"、"内省论"、"选择论"作为认识的本质均是唯心主义的。
在这里,承认认识有建构、内省和选择的能动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把认识的本质归结为建构、内省、选择,就变成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了。
2.【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理解。
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要来自于实践即"躬行"。
选项A本身表述是错误的。
C、D是正确的,但与本题题干内容无关。
3.【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
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它的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的。
依据对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所以本题选A。
4.【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客观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人的正确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所以本题选A。
5.【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真理具有三个特性,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所以我们又说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客观真理,这样的表述不能理解为有三个真理,真理只有一个。
就真理的绝对性我们说有绝对真理,就真理的相对性我们说有相对真理,就真理的客观性我们说有客观真理。
所以本题选择命题C,即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6.【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特征的把握。
认识的主体是指一定社会中从事认识和实践的人,它具有社会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其中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指的就是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马克思理论哲学复习题4-第四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
A 内部联系的全体的本质的反映B 外部联系的片面的反映C 生动具体的外部形象的反映D 现象的直观的反映2.任何具体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上是()。
A能够改造世界 B自私自利C有思想、有理性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基础是()。
A权力 B经济实力 C运气 D实践5.在思维中把分解开来的不同因素综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的方法是()。
A 综合法B 分析法C 完全归纳法D 演绎法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9、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 主体对客体的思维结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12.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1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问题详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问题详解第四章4.1.实践的基本特点表示在它是(ACE)。
A.客不雅的感性物质活动B.人类的纯思维活动C.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动物的本能活动E.社会的、历史的活动4.2.下列活动哪些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ADE)。
A.农民种地B.医生诊病C.学生读书D.司法人员办案E.科学家做实验4.3.关于认识主体下列哪些不雅点是正确的(ABCE)。
A.认识的主体必需是有意识的存在物B.认识的主体必需是社会的存在物C.认识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D.认识的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事物E.认识的主体包罗个人、集团和类三种形式4.4.对于研究者来说下列现象属于认识的客体(ABCDE)。
A.自然现象B.社会现象C.现实的人D.主不雅精神E.客不雅化精神4.5.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BCD)。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彼此作用的关系E.思维与存在的关系4.6.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CD)。
A.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过程B.认识是人脑中固有的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D.认识能够与被认识对象相一致E.认识来源于某种“客不雅精神”4.7.不成知论的著名代表是(BE)。
A.柏拉图B.康德C.黑格尔D.费尔巴哈E.休谟4.8.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坚持(ABCDE)。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B.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世界是可知的E.实践与认识的具体历史的统一4.9.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是(DE)。
A.不坚持从物到思想的认识路线B.不坚持可知论C.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D.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4.10.必需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因为(AE)。
A.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竭积累C.感性认识不成靠,理性认识才可靠D.理性认识不成靠,感性认识才可靠E.要反映事物本质感性认识必需上升到理性认识4.11.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需具备的条件是(BCDE)。
马哲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单选1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的统一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2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备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但它不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3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C剩余产品的出现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4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自由理性的外化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力越发达,社会形态越先进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B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C生产力有客观性,生产关系有主观性D生产力最活跃、最革命,生产关系相对稳定7“政府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不管这些少数人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这段话()A指出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B明确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畴D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8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的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不同的特点B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顽强而持久的反抗C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D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人的自私观念作祟9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A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B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C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D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备注】“谋事在人”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多选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C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2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意识理解为()A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B社会存在的反映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统一 D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E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统一【备注】D选项中“客观精神”的提法在哲学上是错误的3“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第 4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8)()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2.宋代诗⼈陆游在⼀⾸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这⾥是强调(本题难度系数为0 75)()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D.实践是认识的⽬的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是不确定的。
其不确定性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段C.有些真理是根本⽆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D.不同的⼈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4.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 85)()A.⼈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B.认识的客体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D.客观存在5.真理和客观真理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8)()A.对⽴统⼀的关系B.真理包含客观真理C.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D.⾃然科学的真理是客观真理,社会科学的真理不是客观真理6.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主观性原则B.主体的能动性原则C.主体决定客体的原则D.客体依赖主体的原则7.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必然和偶然的统⼀B.抽象的不变的统⼀C.本质和现象的统⼀D.具体的历史的统⼀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8)()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B.与客观事物⽆关的⼈的⾃由创造物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9.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5)()A.绝对确定的B.不确定的C.既是确定的,⼜是不确定的D.既是历史的,⼜是逻辑的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 8)()A.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B.实践是⼈们的有⽬的的活动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D.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第四章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A.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 )B.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D.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 (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 )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3.商品经济是:()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 )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 )B.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 )C.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 )D.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5.市场经济是:()A.和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式 ( )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形式(√)C.有国家干预和调节的一种经济形式 ( )D.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一种经济形式 ( )6.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A.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 )B.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7.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段话说明:()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 )8.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和包括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是:()A.劳动商品的出现 ( )B.雇佣劳动的存在 (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 ( )D.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的存在(√)9.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创造新价值 ( )B.创造剩余价值 ( )C.创造必要价值 ( )D.创造使用价值(√)10.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A.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对立 (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 )C.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 ( )D.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对立(√)11.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由:()A.价值构成的 ( )B.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C.资本构成的 ( )D.货币构成的 ( )12.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的统一的,这对矛盾解决有赖于:()A.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 )B.货币的出现并充交换媒体(√)C.商品的出现 ( )D.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 )13.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他们:()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 )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 ( )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 )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劳动(√)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劳动形式 ( )1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16.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A.以抽象劳动为尺度 ( )B.以私人劳动为尺度 ( )C.以剩余劳动为尺度 ( )D.以简单劳动为尺度(√)1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在的社会正常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4章练习参考答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从资源配置方式角度看,与市场经济对应的是A.自然经济 B .商品经济 C .计划经济 D.产品经济2.市场机制的核心是A.价格机制B.竞争机制C.供求机制D.利率机制3..商品是: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C.一切物品;D.一切有用的物品;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A.劳动力成为商品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D.价值规律起基础性作用5.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A.社会分工B.货币的使用C.机器的出现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6.存在商品经济但未形成市场经济的社会是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D.社会社会主义社会7.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A.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C.价值构成;D.货币构成;8.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A.社会属性决定的B.价值决定的C.交换价值决定的D.自然属性决定的9.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10.价值的本质是A.一般人类劳动;B.抽象劳动;C.具体劳动;D.社会生产关系;11.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A.交换价值B.使用价值C.价值D.价格12.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A.商品;B.货币;C.价格;D.使用价值;1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14.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比例是A.商品的二因素B.劳动的二重性C.商品的交换价值D.商品的使用价值15.具体劳动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创造剩余价值16.抽象劳动不存在于A.简单商品生产中B.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C.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D.自给自足的产品生产中1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A.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18.商品的二因素是由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19.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A.商品二因素B.劳动二重性C.价值规律理论D.剩余价值理论20.下列各因素中与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直接关系的是A.生产条件B.劳动强度C.劳动熟练程度D.生产规模2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为尺度的。
马哲第四章 题库
第四章资本主义得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得本质因素就是(B)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2.生产商品得劳动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得作用就是(D)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现有得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得劳动时间,它就是以(B)A.具体劳动为尺度得B.简单劳动为尺度得C.复杂劳动为尺度得D.个别劳动为尺度得4.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得所有者就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得非所有者就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B)A.有使用价值得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得使用价值就是对它得购买消费者而言得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与价值D.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对立统一5.对“劳动就是财富之父,土地就是财富之母”这句话得正确解释就是(D)A.劳动与土地都就是价值得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就是创造价值得外部条件,土地就是价值得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与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6.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得抽象劳动得支出必须借助于(A)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得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7.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得关系,关键就是运用(A)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C.剩余劳动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8.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得职能,就是因为(B)A.它能衡量其她商品价值得大小B.它就是社会劳动得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就是观念上得货币9.资本就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就是从(A)A.资本运动得形式与条件方面研究资本得运动B.资本运动得速度方面研究资本得运动C.资本运动得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得运动D.资本运动得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得运动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得实质就是(C)A.生产过剩得危机B.生产不足得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得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得危机11.下列实物形态得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得就是(C)A.原料与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1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与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就是因为(B)A.预付得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得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得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13.资本主义法制得核心就是(B)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14.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得实质就是(D)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得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得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得政治机制1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得核心就是(C)A.文学、艺术与宗教B,道德、伦理C.政治思想与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所有制与所有权得关系,下列说法正确得就是(ACD)A.所有制就是所有权得基础B.所有权就是所有制得基础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就是所有制得法律形态,它就是反映着经济关系得意志关系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得所有权2.货币得本质通过它得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功能,其中最基本得职能就是(AB)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与世界货币3.以下对马克思得劳动价值论得说法正确得就是(ABD)A.就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得批判、继承与发展B.就是剩余价值理论得基础C.就是研究价值分配得理论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4.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与价值二因素,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课堂练习及相关材料
一、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答:(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1、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
2、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
(二)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
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
(四)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
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答:(一)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精选习题
精选习题 ⼀、单项选择题 1.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是()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 2.⼀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能否满⾜⼈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A.⼈们对每⼀件事物都要细⼼观察B.⼈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改⾰开放以来,⼀些新的词汇不断出现。
诸如:外企、知识经济、电⼦邮件、多媒体、下岗再就业等。
这些现象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 5.“世⼈闻秋悲寂寥,我道秋⽇胜春潮。
晴冬⼀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度看,这⾸诗表明()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B.⼈们对同⼀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于实践D.诗⼈积极向上的⼈⽣观 6.“只有⾳乐才能激起⼈的⾳乐感;对于没有⾳乐感的⽿朵说来,最美的⾳乐也毫⽆意义”。
这表明() A.⼈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的过程和结果 B.⼈的感觉能⼒决定认识的产⽣和发展 C.⼈的认识能⼒是由⼈的⽣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的感觉⽽存在 7.“理论⼀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
这句话表明()A.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B.真理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C.⼈们的认识能⼒是有限的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 8.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夸⼤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 B.夸⼤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的认识的作⽤ 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9.“昨夜江边春⽔⽣,蒙冲巨舰⼀⽑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选择题第四课一、单选题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A.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独立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D.劳动力成为产品2、商品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是()A.价值 B.生使用价值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3、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价值B.价格C.交换价值D.使用价值4、具体劳动()A.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B.反映社会生产关系C.是劳动的社会责任D.创造剩余价值5、商品生产者要获得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 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6、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A.成反比B. 成正比C.不成比例D.反向变化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B.价值和使用价值C.价值和交换价值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8、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流通手段C.价值的表现形式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9、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A.支付手段职能B.流通手段职能C.价值尺度职能D.价格标准职能10、价值规律是()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B.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C.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D.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1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A.商品价格同价值相等B.商品价值同价格相等C.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D.商品价值围绕价格波动1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B.货币投入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剩余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产品D.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的过程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统一C.劳动过程和创新价值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14、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是()A.物质财富创造过程B.价值增值过程C.价值形成过程D.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过程15、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条件是()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6、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A.可变资本B.不变资本C.流通资本D.流动资本17、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A.剩余价值B.资本积累C.可变资本D.剩余劳动18、资本的价值构成是()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B.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D.生产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19、G-W…P…W/…G/是()A.生产资本循环公式B.商品资本循环公式C.货币资本循环公式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最典型的现象是()A.长期萧条B.生产过剩C.商品短缺D.持续高涨22、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200万元,其中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100万元,购买劳动力部分为80万元,生产出商品价值300万元。
马哲第四章练习题
第四章习题(单项选择)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B.商品与货币的对立C.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D.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2.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3.“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句话表明()。
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4.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5.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6.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7.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因为抹杀了()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区别D.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8.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将剩余价值看作是()A.不变资本的产物B.可变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资本家“监督劳动”的产物9.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A.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B.能够发生价值增殖C.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D.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12.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A.降低劳动力价值B.追逐绝对剩余价值C.追逐相对剩余价值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13.资本的周转速度()A.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B.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C.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D.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14.把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A.价值转移方式不同B.物质存在形态不同C.与劳动力的关系不同D.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同15.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16.部门之间竞争的手段是()A.改进技术B.价格竞争C.资本转移D.降低成本17. 生产价格等于( )A.可变资本与平均利润之和B.不变资本与平均利润之和C.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D.成本价格与剩余价值之和18.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A.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B.等价交换C.劳动工具的出现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19.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A.剩余价值是在流通领域内产生B.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领域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C.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内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D.剩余价值是在流通领域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20.在资本循环中,货币资本的职能是()A.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B.生产剩余价值C.实现剩余价值D.在市场上销售商品21.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生产价格是()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B.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C.生产成本与利润之和D.生产成本与剩余价值之和22.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23.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流通手段D.价值的表现形式24.价值规律是()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25.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手段是()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资本积累D.剩余劳动26.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I(v+m)=IIcB.I(v+m)>IIcC.II(c+v-m/x)>(v+m/x)D.I(v+Δv+m/x)=II(c+Δc)27.垄断组织形式虽然多种多样,其本质都是为了()A.垄断先进技术B.控制商品生产C.操纵销售市场D.获得垄断利润28. 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要发展市场经济的原因是()A.两者都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 B.两者都是自然经济C.两者都具备计划经济存在的条件D.两者都具备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29.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B.实行多种分配方式C.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D.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30. 资本主义的商品价值中,既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又是生产成本组成部分的是()A.剩余价值;B.可变资本;C.不变资本;D.v+m。
马克思哲学第四章习题
第四章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A.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劳动力成为商品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B.价值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3.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4.具体劳动()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创造剩余价值5.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决定的因素是()A.生产条件B.劳动强度C.劳动熟练程度D.生产规律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A.成正比B.成反比C.不成比例D.反向变化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9.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流通手段D.价值的表现形式10.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A.不会发生B.可能发生C.取决于商品数量D.是不可避免的11.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A.价值尺度职能B.流通手段职能C.支付手段职能D.价格标准职能12.“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影响 D.心理因素决定价值13.价值规律是()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1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A.商品价格同价值相等B之商品价值同价格相 C.商品价值围绕价格波动 D.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15.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A.都成为资本家B.都成为雇佣工人C.两极分化D.彻底破产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A.生产资料B.劳动力,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1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它由剩余价值决定B.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C.它由自身的使用价值决定D.它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1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B.货币投人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剩余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D.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1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20.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是()A.物质财富创造过程B.价值形成过程C.价值增殖过程D.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过程2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2.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利润D.垄断利润23.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流通资本D.流动资本2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A.剩余价值B.可变资本C.资本积累D.剩余劳动25.资本的价值构成是()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一比例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D.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26.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指()A.不变资本比重增大B.可变资本比重增大C.流通资本比重增大D.流动资本比重增大2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来源:()A.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B.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C.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D.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28.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主要有()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B.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及专制独裁制C.两党制和多党制两种D.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三种29.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B.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C.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D.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30.商品是()A.供人们使用的劳动产品B.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C.供人消费的劳动产品D.可用货币购买的劳动产品31.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私人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C.社会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D.生产与消费的矛盾32.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于()A. 14世纪末15世纪初B. 15世纪末16世纪初C. 16世纪末17世纪初D. 17世纪末18世纪初33. 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是()A.货币量有了巨大增长B.货币增值C.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D.世界货币的出现34.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全部资本划分为()A.生产资本与商业资本B.职能资本与货币资本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35.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使用价值B.剩余价值C.价值D.交换价值36.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37.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38.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一劳动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将()A.不变B.增加C.减少D.无法确定39.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习题及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问,它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5、资本主义地租是(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16、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20、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2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2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2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24、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2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26、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27、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2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单项选择题答案]1、B2、D3、B4、A5、B6、A7、D8、C9、D 10、A11、D 12、A 13、B 14、C 15、B 16、A 17、C 18、C 19、B20、C 21、D 22、B 23、A 24、B 25、A 26、C 27、D 28、C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4、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5、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6、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7、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8、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B)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4.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B)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D)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6.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7.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A)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C.剩余劳动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8.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B)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9.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11.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1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B)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13.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B)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14.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1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C)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2.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功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AB)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3.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BD)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4.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这表明(ABCD)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ABC)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ABD)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7.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BD)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8.剩余价值规律(ABCD)A.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C)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1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AD)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1.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AB)A.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表现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12.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AB)A.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控制的政治功能B.对邮政、铁路、水路、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职能C.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D.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1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是(ABC)A.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B.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C.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D.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1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的积极作用是(ABCD)A.批判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B.启发民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C.保证资产阶级的胜利D.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提供理论依据三、辨析题1.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
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
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2.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从而可以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市场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
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
价值是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
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
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
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
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的意识形态,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来源,劳动也只是文化的来源之一。
4.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它们考察的角度也不同。
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
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
它们考察的目的也不同。
考察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资本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要分析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可见,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5.私有制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第一个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
资本主义宪法是在几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第一个原则是私有制原则,私有制原则是整个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柱,“私有产权不可侵犯”是资本主义最神圣和资产阶级最强烈要求的权利。
正如列宁所说,以前一切宪法,以至最民主的共和宪法的精神和基本内容都归结在所有制这一点上了。
四、材料分析题1.下列材料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的部分谈话,反映了毛泽东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材料1]“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
人民公社必须生产适宜于交换的社会主义商品,以便逐步提高每个人的工资。
”[材料2]“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材料3]“进入共产主义要有步骤。
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
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
”请回答:(1)毛泽东论商品生产的论述有什么意义(2)你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商品生产会有什么作用(3)毛泽东的认识还有什么不足[答案要点](1)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的意义有:其一,他认为商品生产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两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