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藩体制与殖民体制比较

合集下载

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

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

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班级:行政管理一班学号:130302101 姓名:王徐旺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

封建宗藩体制的解体,是晚清对外关系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鸦片战争后,亚洲国际政治舞台上存在两种不平等的国际系统结构:一种是西方殖民帝国与殖民地国家构成的殖民体系;一种是清王朝与周边国家构成的宗藩体系。

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已失去了往日的尊严,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被纳入殖民体系的范畴。

另一方面,中国仍是宗藩体制下的宗主国,笼罩着“天朝上国”的神光,对各藩邦“施字小之恩”,并力图维持这种古老的封建宗藩体制。

可以说,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包括琉球问题、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都与这个问题有直接联系。

所以简要分析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及其原因。

一、晚清宗藩体制建立的原因晚清宗藩体制是清王朝与藩邦之间封建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它是儒家王道思想在国际舞台上的延伸与扩展。

“天朝”与“藩邦”之间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垂直关系,是不平等的封建国际关系。

宗藩体制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

政治上,宗藩体制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不平等,如藩邦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宗主国朝贡称臣,奉天朝正朔,宗主国对藩邦进行敕封等,表现了宗藩之间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

经济上,宗藩体制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增进了各国的经济交流。

文化上,宗藩体制促进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宗藩体制的形成和维系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这种体制存在的前提是宗主国国力强大、藩邦弱小,双方国力对比悬殊,藩邦慑于中国武力的强大,而循守贡献礼仪,对宗主国俯首称臣。

因而,清朝宗藩体制都是在清朝处于全盛时期确立的。

而且,清朝与朝鲜和缅甸的宗藩关系就是直接通过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

从中法战争分析晚清外交思想

从中法战争分析晚清外交思想

商贸教育从中法战争分析晚清外交思想王建辉李莹(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110870)摘要:中法战争中清朝政府的对外交涉明确表现出晚清外交的大部分特征。

在这场战争中,清朝政府“和戎”的外交目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以及由宗藩体制向近代国际平等外交的转变,都说明了晚清外交思想的形成和确立。

晚清外交思想是中国向近代转型的产物,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弱国无外交,晚清外交并不能改变中国日益遭到侵略的形势和挽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关键词:中法战争;外交思想;以夷制夷;宗藩体制;国际外交;和戎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14.0801中法战争与对外交涉17世纪中后期,法国为增强对远东地区的影响力,将侵略势力渗入中国边境。

1862年6月,法国强迫越南阮氏王朝签署第一次《西贡条约》,占领了越南嘉定、定祥和边和三省,将南圻变成了它的殖民地。

1874年法国又逼迫越南政府于签署第二次《西贡条约》,否定中越间藩属关系。

此后,法国加快侵略越南的步伐,对中国的威胁逐渐增大,清政府对法外交随之展开。

6.4交流反馈不足慕课虽然通过网络进行授课,但是无法与教师同步沟通,学生只能在观看完慕课内容后,以留言的方式与教师沟通。

有人认为慕课更像是阅读理解,而非大学的课堂教育,由于选课人数较多,学习者的留言很快就会被淹没在众多留言中,无法及时与教师及他人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

7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如今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一专多能,甚至是多专多能。

《影视特效》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同时具备艺术审美及严密逻辑,是一门文理兼顾的课程。

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应用与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内化吸收,通过完成的作业来验证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理论。

那么,融合多种教学模式就成了实践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的思路与尝试。

7.1采用对分课堂进行实践课程改革将对分课堂应用到影视制作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中,把一半课堂时间分给教师讲授,一半分给学生讨论与实践,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

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

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

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作者:张献忠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5年第01期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

”为探寻这一论断的历史依据,本刊特邀请三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深入阐述。

张献忠的文章重点探讨了明代“宗藩体制”下的对外关系,从实践层面论证了“国强必霸”的逻辑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同时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习近平“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是对古代中国外交原则的批判继承;臧知非则以汉初“从…秦政‟向…汉政‟的转变”为切入点,探讨了儒学和政治实践的关系,认为和安天下、和平发展从来就是儒学的特质;曾振宇的文章探讨了儒家仁学的特点,认为追求至善是儒家一大思想主题,“人生之乐在于内在心性的实现,而不在于外在的抢掠与侵略”。

希望这三篇文章的刊登能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摘要传统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与发达的文官体制为支撑的,是文化的帝国。

而非军事的帝国。

以明代对外关系为例,建构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的藩属体系,是明朝基于国家安全考虑而做出的一种防御性的政策选择,在这一体系下,明朝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进行军事干预,对藩属国来说,自觉纳入这一体系也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

明代对外关系从实践层面证明了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扩张的基因。

关键词明代,藩属体系,对外关系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2-0019-04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

”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了题为《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的主旨讲话,再次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

1875—1895年中日围绕朝鲜地缘价值观的国际纷争

1875—1895年中日围绕朝鲜地缘价值观的国际纷争

1875—1895年中日围绕朝鲜地缘价值观的国际纷争作者:于海君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5期[摘要] 1875—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从各自的国家战略目标出发,形成了其相应的朝鲜地缘价值观,使朝鲜成为双方的必守与必夺之地。

清政府的战略守势与日本的战略攻势构成了各自对朝政策的基本取向,由此形成了中日之间的20年国际纷争,其结局是中朝宗藩体制的终结并由日本开始独霸了朝鲜。

清政府的朝鲜地缘价值观具有封建性,而日本的朝鲜地缘价值观则有明显的殖民性。

对于此时期清政府和日本所推行的控制朝鲜的诸政策,应当给予必要的批判和谴责。

[关键词] 清政府;日本;朝鲜地缘价值观;中朝宗藩体制;殖民霸权体制[中图分类号]K2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5-0070-07一、引言所谓地缘价值观,就是某个国家对周边和邻近地区的政治生态环境的战略取向。

它既包括各种自然的地理要素,也包括各种社会的地理要素。

所谓战略取向,就是某一国家依据某种立国理念所谋划的、各种具有全局性目标追求的方略或决策。

可以说,地缘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利用和可供选择的环境因素;而战略取向则是对客观因素给予能动地转化利害关系的价值取向。

换言之,地缘价值是任何国家的当局者都不可回避的、必须依据一定的立国理念进行谋划和实行的、具有全局性国家利益目标追求的国家方略或国家政策。

也就是说,地缘价值的性质取决于该国家的地缘价值观;而不同性质的地缘价值观则取决于不同国家实体的性质。

因此,不同的国家有其不同性质的地缘价值观,也就有其截然不同的国家战略取向。

1875—1895年,中日围绕朝鲜地缘价值观形成了20年的国际纷争,这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1875年日本蓄意挑起“云扬号事件”以造成朝鲜危机开始,到1895年日本取得甲午战争胜利并迫使清政府接受《马关条约》为止,在此期间,清政府和日本从各自的朝鲜地缘价值观出发,形成了20年的国际纷争。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考试总结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150-200)马噶尔尼访华:清乾隆年间中英两国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是为中英两国首次正式通使。

宗藩体制: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

宗藩体制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

政治上,宗藩体制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不平等,如藩邦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宗主国朝贡称臣,使用天朝皇帝年号纪年,宗主国对藩邦进行敕封等,表现了宗藩之间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

经济上,宗藩体制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增进了各国的经济交流。

文化上,宗藩体制促进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是中国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

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同文馆:中国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

全称京师同文馆。

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由恭亲王于1861年1月奏请开办。

次年6月正式开课,直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学生来源初以招收年幼八旗子弟为主,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

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蒲安臣条约: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清政府与美国订立的条约。

又称《中美续增条约》。

1868年,蒲氏美国公使任期届满,为清政府聘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中国使团出访美、英、法、瑞、丹、荷、普、俄等有约各国。

同年7月未经“咨明中国总理衙门”擅自签订该约。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知识总结例题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知识总结例题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知识总结例题单选题1、有学者评价左宗棠:“他后半生一直在走林则徐未竟的道路,如办船厂、禁鸦片、西定新疆……他是林则徐的接班人。

”该评价()A.全面客观地展示了左宗棠的后半生B.体现出近代中国人反侵略求民主的主题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D.反映了先进中国人为振兴国家不懈努力答案:D解析:材料中“如办船厂、李鸦片、西定新疆”体现的是左宗棠在维护国家经济发展、领土主权、推动国家近代化、振兴国家等方面的努力,D项正确;全面客观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对左宗棠的评价未涉及反侵略求民主的主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维护国家主权、推动近代化的主题,与维护封建统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故选D项。

小提示:2、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

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

”这局面反映了当时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B.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D.光绪因大臣阻扰被蒙蔽答案:B根据材料“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可以看出,当时京师之人,都认为康有为是“病狂”,都去阻碍改革。

这说明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没有体现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不是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大臣的阻扰,但没有体现光绪因大臣阻扰被蒙蔽,排除D项。

故选B项。

3、1901年和1902年,梁启超先后发表《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两篇文章,批评传统史学与国家、人民的事业毫无关系,主张为国民著史、为今人著史。

梁启超呼吁“史界革命”,倡议建立新史学,强调历史研究“欲求进化之迹,必于人群”“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两篇文章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B.史学观念变化一定程度体现当时社会变化C.用西方进化论完全否定中国传统儒家思想D.两篇文章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先后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新史学》是梁启超所撰的一篇长文,它是资产阶级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考点精题训练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考点精题训练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考点精题训练单选题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外国史地研究的开展。

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界对于外国史的翻译、研究已经取得进展,其成就、规模远远超过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前的水平。

该变化出现说明史学研究A.为了“探夷情”、“师夷长技”B.为了取得经验教训,开展政治斗争C.为了向国人更多的介绍世界各国史地状况D.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出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更是深重。

由此可知中国的史学研究都是伴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D项正确;ABC项都是当时史学研究的影响因素,但不是导致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排除。

故选D项。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梵典(佛教之经典)言南赡部洲中有四主,东人主,即震旦;南象主,即印度;北马主,即蒙古、哈萨克;西宝主,即大、小西洋。

”对于为何独以人主归之东方,他以“四主之中亦自以人主为上”作为回应。

魏源的这一思想A.提出应对外部危机的初步设想B.具有思想启蒙的社会价值C.仍未摆脱中华文化本位的影响D.批判了天朝上国虚骄观念答案:C解析:根据“东人主”“四主之中亦自以人主为上”可知,魏源认为人主归之东方,中华文化优于世界其他地区,说明他仍未摆脱中华文化本位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魏源应对外部危机的设想,排除A项;魏源的中华文化本位思想没有思想启蒙的作用,排除B项;魏源的中华文化本位思想没有摆脱天朝上国观念,排除D项。

故选C项。

小提示:3、有史家言:“假如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假使正是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了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他说的是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陈独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人们要求救国,他说的是康有为,发动维新变法,C项正确;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排除A项;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排除B项;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

浅谈中国古代藩属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藩属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藩属制度摘要:藩属体制这一课题纵贯中国历史,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有必要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分层分类研究。

藩属制度属于国家整体范畴,藩属是历代王朝地方政权的一种构成形式。

藩属制度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

藩属具有三个组成部分。

藩属制度也与睦邻政策有很密切的联系。

中国的藩属制度绝不等同殖民制度。

中国古代藩属制度下的地方自治与民族自治有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古代藩属发展阶段藩属的组成部分睦邻政策殖民制度地方自治与民族自治前言藩属作为藩国和属国的合称,最早见于西汉的文献记载。

藩国,《史记》卷106《吴王濞列传》载: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汉景帝在诏书中说道:“高皇帝亲表功德,建立诸侯,幽王、悼惠王绝无后,孝文皇帝哀怜加惠,王幽王子遂、悼惠王子卬等,令奉其先王宗庙,为汉藩国。

”“藩”字本义为篱笆。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旨在说明封建亲戚所建立的封国,是作为藩卫周王室的屏障。

属国,《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载:霍去病大败匈奴后,汉王朝“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

《汉书》卷55《卫青霍去病传》颜师古注中解释道:“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号属国。

”(一)中国古代的藩属与藩属制度的五大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藩属与藩属制度,从西周至明清经历了形成、确立、创新、强化和完备等五个发展阶段。

1、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的形成从历史上看,西汉的藩国与属国是由西周的“封国”与“服国”演变而来的。

中国古代藩属与藩属制度的雏形,见于西周的封国、服国与分封制度之中。

西周的分封、分封制度以及春秋战国的采邑制度、封君制度,它与两汉以后的藩属、藩属制度在诸多方面有相似的情形。

西周的封国以及“服国”,与两汉以后的藩国、属国有着相同的性质,都属于国家政体的研究范畴。

①纵观西周封国的性质,它作为周王朝在边陲地区的政权机关,与周王朝在王畿地区的地方行政机关乡、遂,构成了周王朝地方最高政权的两类构成形式。

清朝的宗藩体系与地方行政

清朝的宗藩体系与地方行政

清朝的宗藩体系与地方行政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而独特的王朝。

它在政治上实行了宗藩体系,并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

本文将探讨清朝宗藩体系和地方行政的特点、作用以及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一、宗藩体系的特点清朝宗藩体系是基于封建制度建立起来的,它的核心是皇帝、皇室和诸侯王公之间的关系。

宗藩体系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宗藩体系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清朝,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授予王公贵族不同的爵位,并赋予他们不同的地方行政职责。

王公贵族则负责管理和统治所辖的领地,同时必须向皇帝效忠和纳贡。

这种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政权的稳定。

其次,宗藩体系实行了封疆大吏制度。

在清朝,官员的选拔和管理都是由皇帝亲自负责,而且任免权力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清朝的各级官员由中央派遣,直接管理地方,以确保地方行政的效率和纪律。

最后,宗藩体系也规定了地方行政的职责和权限。

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府、州和县四级,其职能范围从经济管理到司法审判都有涵盖。

这个层级体系保证了政权对地方的直接监督和控制,增强了中央集权的稳定性。

二、地方行政的职责与作用清朝的地方行政体制是一种高度集权的体制,其职责和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方行政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定。

各级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维护社会治安、解决纠纷纠纷和维护地方秩序。

他们执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和政策,确保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其次,地方行政负责管理和监督地方经济。

清朝时期,各级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土地、税收、商业和交通等方面的事务。

他们制定政策和法规,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国家财政提供支持。

最后,地方行政在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和调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安宁,同时也负责灾害救济和赈灾工作。

他们致力于为民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公共服务。

三、宗藩体系与地方行政的影响宗藩体系和地方行政在清朝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贡体系、曼陀罗体系与殖民体系的碰撞——以1909年以前的暹罗曼

朝贡体系、曼陀罗体系与殖民体系的碰撞——以1909年以前的暹罗曼

和亲属关系 ,并建构 了被称 为 “ 星系政治” ( G a l a c t i c P o l i t y ) 的曼 陀罗体系模 型⑧ 。当前 ,在西方学术界 ,以德里欧斯 ( D e l l i o s )为代表的学者不仅分析 了历 史上东南亚的曼陀罗体系 ,并且将曼陀罗模式用于当前东南亚地区国家问的地 区
东南亚地区内部 的关系范式 ,并给出曼陀罗政治 的经典定义 。沃尔特斯所界定的 东南亚内部国家问的互动范式 ,实际上就是曼陀罗体系⑦ ( M a n d a l i c S y s t e m ) 。随
后 ,人 类 学家 塔 比阿 ( T a m b i a h )也 在 著 作 中探 讨 了东 南 亚 地 区 流行 的宗 教 理 念
[ 作者简 介】 吕振纲 ,暨南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 2 0 1 5 级博士生 ,中国一 东盟 区域发展 协同 创新中心研究员。 [ 基金项 目]广西大学青年项 目 “ 近代以来 中国一东南 亚社会 与文化关 系史研究 ” ( C W2 0 1 5 2 8 ) ,该 项 目由 “ 中国一东盟 区域发展协 同创新 中心科研专项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 团队发展计划 ”联合资助。
⑤ Ma n g g a l a ,“ T h e M ̄ d l a a C u l t u r e o f A n a r c h y :T h e P r e — C o l o n i a l S o u t h e a s t A s i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o c i e t y ”,
历史 体 系 ,必 须 从 这 一 视 角 出 发 ,再 反 复 思 考 才 能 够 推 导 出 亚 洲 史 的 内 在 联 系。 ” ③ 在 国 内 ,也 有学 者使 用 “ 亚 朝 贡体 系” ④ 之类 的术语 来 形容 东南 亚 的地 区

晚晴外交的另一种困境:以1887年朝鲜遣使事件为中心的研究

晚晴外交的另一种困境:以1887年朝鲜遣使事件为中心的研究

#专题研究#晚清外交的另一种困境:以1887年朝鲜遣使事件为中心的研究X陈红民 摘 要:1887年,朝鲜政府决定向欧美各国派遣使节,以对国际社会宣示其外交/自主0。

清政府在阻止不成的情况下,制定了朝鲜使节必须遵循的三项规定(称/三端0),以维持中国宗主地位。

朝鲜方面虚以应付,奉命出使美国的朴定阳抵美后,无视/三端0,自行其是。

清政府认为朴定阳/态度不逊0,要求朝鲜撤回并加惩处。

朝鲜政府一再拖延敷衍。

由于清政府自身虚弱,强硬政策难以如愿。

朝鲜遣使事件表征了清政府面对朝鲜力图挣脱控制、争取/自主0外交时的困境与无奈。

关键词:清政府 朝鲜 袁世凯 朴定阳 /三端0X 台湾真理大学叶宗宏副教授、韩国庆北大学姜抮亚教授、南京大学尹恩子副教授提供了相关研究资讯,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张启雄研究员、匿名评审人提出了修改意见,谨一并致谢。

¹ 相关成果主要有林明德:5袁世凯与朝鲜6,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曹中屏:5朝鲜近代史(1863)1919)6,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徐万民:5中韩关系史(近代卷)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王明星:5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1861)1910年)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刘忆江:5袁世凯评传6,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侯宜杰:5袁世凯全传6,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

据介绍,日本的冈本隆司曾发表关于清韩关系的著作与论文,对1887年朴定阳赴美事件有所研究。

韩国学者也有研究朴定阳使美的相关论文,如李芳苑:5朴定阳的美国公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全新的国际环境,在对外交往中有着双重的困境,一方面,在与列强的对抗中,不断重复着反抗)战争)失败)割地赔款的屈辱;另一方面,一些在地缘上临近中国、有着传统朝贡关系的小国纷纷离去。

前一种情形人所共知,后一种情形则较少为学界所注意。

研究近代中国的对外交往,确定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需要从两方面着手,既要研究清政府是如何与大国强国打交道的,也要研究它是如何与小国弱国打交道的。

宗藩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宗藩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宗藩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摘要: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国际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而在东方则存在着历史更为悠久的宗藩体系。

两大体系在构成要素、权力结构、组织原则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种经典国际体系的比较,为当代国际体系的转型提供某些启示。

关键词:国际体系宗藩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1)06-0008-15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互动逐渐频繁,在古代不同的区域内出现了雏形的国际体系。

在所有古代国际体系中,最典型和发展最完善的当属存在于东亚的“宗藩体系”。

[1] 宗藩体系以古代中华帝国为核心,时间跨度有一千多年,涵盖中国周边许多国家,对古代东亚国际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在对国际体系的研究中也具有典型的意义。

1618-164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战时和战后的一系列双边和多边条约构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意义不只在于重新建构了欧洲的战后格局,更在于将主权国家等国际法概念应用于近代国际关系并影响至今,国际关系学界因此多视其为近代国际体系诞生的标志。

产生于古代东方的宗藩体系与近代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曾经直接影响着近代东西方的态势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并因此左右着对这两种体系的评判。

本文的关注点在于,用国际体系理论对这两种体系进行比较,力图探讨其对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启示。

一、国际体系的含义及分析要素尽管国际体系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国际关系的研究领域,但是对于国际体系,学术界目前仍没有一个统一而标准的定义。

英国学者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将国际体系定义为“两个或两个国家之间有足够的交往,而且一个国家可以对其他国家的决策产生足够的影响”。

[2]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家肯尼斯•沃尔兹(Kenneth Waltz)认为国际体系由系统的结构和互动的单元组成,并发挥其影响。

【明清史论文丛】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外开拓事业的破坏

【明清史论文丛】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外开拓事业的破坏

【数据库】人大2005年三季度文史类专题【文献号】523【摘要】【原文出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原刊期号】200503【原刊页号】70~77【分类号】K24【分类名】明清史【复印期号】200505【标题】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外开拓事业的破坏——兼论朝贡制度的虚假性【作者】庄国土【作者简介】庄国土,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福建厦门361005)【内容提要】集中体现在郑和下西洋的明初海外政策,其核心是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既是为了营造“万国来朝、四夷咸服”“天朝”的气势,也是中央集权政府打击东南沿海民间贸易和海上流民的措施。

其结果是“倾国力”进行的“下西洋”活动因国库告罄而无力继续,“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随之烟消云散,宋元时期国人方兴未艾的海外拓殖也为之中断。

明朝政府也因此背向海洋,继续维持海禁政策。

中央政府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海外拓殖事业的敌视,是明清时期国人海外贸易与移民扩张的最主要障碍,它使中国多次丧失向海洋发展的机会。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移民扩张/朝贡制度【正文】梁启超曾叹道,“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

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

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1]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明成祖与郑和的评价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

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

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

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两百年。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2](P90)邓小平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论述至少表达两重意思:第一,明成祖时代和郑和下西洋是开放的;第二,郑和以后,古代中国一直没有对外开放,是中国落后的原因。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和媒体热炒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不但被视为中国昔日辉煌的标志,更被当作中国对外开放的典型。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一什么是宗藩体制?是指宗主国对其进贡国享有的一项权力,宗主国通常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进贡国的外交权,但进贡国仍有独立的自治权力。

较有权的一方为宗主。

二什么是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

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所执行的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的政策。

三什么是协定关税?四什么是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这是一种治外法权。

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

五,简述清末国家外交机构的近代化过程。

(10分)答:在清代,中国同藩属国和其他外国的关系分别由礼部和理藩院来处理。

(2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负责通商口岸需要同外国人打交道的事务。

(2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口岸增加,中外交涉事务也更加频繁,清政府遂于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时设立三口通商大臣(后改名为北洋通商大臣),原有的五口通商大臣也改名为南洋通商大臣。

(4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传统的宗藩体制完全瓦解。

当义和团运动也在八国联军的枪炮中被绞杀之后,根据《辛丑条约》,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前,近代意义上的外交机构由此正式形成。

六什么是琉球事件?日本为侵略中国台湾和清藩属国琉球而制造的事件。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开始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积极向海外侵略扩张。

1871年(同治十年)12月,琉球国一渔船在海上遇飓风漂至台湾,与当地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50余名琉球渔民被杀。

日本借此宣称琉球渔民为日本管属之民,派遣日军3000人于1874年5月在台湾南部登陆,发动侵台战争,后来通过中日谈判达成《北京专条》肯定了琉球居民是日本人,1879年把琉球改为冲绳县。

宗藩体制的内容

宗藩体制的内容

宗藩体制的内容
宗藩体制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体制,它在明清两代长期存
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宗藩体制源于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是以皇
帝为中心,通过封建封号和分封土地的方式来控制地方政权和维持
统治的一种制度安排。

在宗藩体制下,皇帝作为中央集权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绝对的权力。

他通过封赏功臣和亲族,将一部分土地和封号赐予他们,使其
成为藩镇的领主。

这些藩镇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但仍
然受到皇帝的控制和监督。

宗藩体制的存在有其历史背景和政治目的。

一方面,宗藩体制是为
了维护皇权的稳定和统一。

封赏功臣和亲族可以增加皇帝的政治影
响力,巩固皇权的地位。

另一方面,宗藩体制也是为了有效地管理
庞大的国土和人口。

通过将土地和权力下放给地方领主,可以加强
地方的管理和治理,提高政府对各地的控制和管理效率。

然而,宗藩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宗藩体制容易导致
地方势力过大,藩镇领主可能滥用权力,削弱中央集权。

其次,宗
藩体制也容易导致内外勾结,藩镇领主可能与外敌结盟,威胁到国
家安全。

此外,宗藩体制也容易导致地方利益和中央利益的矛盾,
造成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

总的来说,宗藩体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既是维护统
一和稳定的手段,也是管理庞大国土的一种方式。

然而,它也存在
一些问题和挑战,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析一战后的远东格局

浅析一战后的远东格局
关键词:东亚;国际;工业革命
一、近代东亚国际秩序 长期以来。东亚的国际秩序为藩宗体 系。藩宗体系在中国被称作朝贡体系,大 约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末期慢慢结束。 藩宗体系的具体形式如下。清朝统一中原 后。通过武力征服和继承明朝藩属国的方 式,建立了华夷秩序,即清朝为朝鲜、暹罗、 越南、琉球、南掌、苏禄、缅甸七国的宗 主国。七国为清朝的藩属国。中国的封建 君主认为自己是东亚乃至世界的中心,藩 属国为汉文化圈内自己的属国,汉文化圈 外的国家皆为蛮夷。宗主国对藩属国的君 主进行册封,只有接受册封仪式的君主才 是国家正统。宗主国有义务在藩属国被侵 略时提供军事保护或者在藩属国发生农民 起义时代为之出兵平乱。作为藩属国。必 须奉天朝为正朔,得到庇护的同时巩固其 统治。藩宗体系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国 际关系,宗主国与藩属国是垂直的统治与 被统治关系,是封建君臣关系在国际政治 方面的投影。 远东传统的国际秩序即宗藩体系伴随 这一过程解体。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是琉 球王国。1875年,日本禁止琉球向中国 朝贡,随即占领琉球,史称球案。自此。 由于中国屡战屡败,藩属国接连被殖民。 终于在19世纪90年代,传统的宗藩体 系解体了,中国开始学习万国公法迎来了 新的秩序111。 二、一战前远东格局 1894年是东亚乃至世界史上的重要 转折点。这一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东 学党的作战宗旨是反对西方文化尤其是在 朝鲜半岛盛行的天主教。东学党叛军占据 全罗道和庆尚道,击败了朝鲜两湖招讨使 洪启薰的800名京兵。事态已经扩大到了 无法掌控的地步。清朝作为朝鲜的保护国
出兵平乱。而日本则借此良机大军入朝。 经历一系列的陆战和海战,日本的第一、 第二军团在朝鲜半岛和辽东、山东痛击清 军绿营。联合舰队也全歼北洋水师。日本 加入列强俱乐部。
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接近尾声,西方 列强正处于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伊藤 博文与李鸿章在下关签署了《马关条约》, 根据条约清朝必须割让辽东半岛全岛给日 本。这严重影响到了沙俄帝国在辽东的利 益。法国为了巩固俄法联盟加上有独吞台 湾的野心。德国则希望通过帮助俄罗斯使 其帮助自己在东亚扩张,这三个国家便一 拍即合,共同知会日本放弃向中国索要辽 东半岛。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和外交斡旋后, 日本终于放弃了辽东。这场叫做三国干涉 还辽的事件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法国、德国、俄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 争先恐后地强占租界和港口。这次外交事 故也引起了日本政府深深,而是凭借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弯道超车,此前并没 有太多殖民地。但是美国的扩张野心从未 停止,除了主张把南美洲变成美国后花园 的“门罗主义”之外,美国早已想染指东 亚12l。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之间爆发了 一场战争,第二年美西战争结束,西班牙 将殖民地菲律宾移交给美国。美国并不满 足于菲律宾这一块殖民地。一方面国内工 商业界急于需要拓展国际市场,一方面美 国海权思想崛起,美国一直希望通过强权 手段在中国获得一个不冻港。美国驻烟台 领事提议在中国强占一个港口,首选烟台. 备选有舟山群岛、台州、登州等,并且建 议美国海军保持其在渤海湾的军事存在并 派遣军舰驻扎天津。

近代中国外交史 大学 考试 答案-

近代中国外交史 大学 考试 答案-

1、马嘎尔尼访华:为了要求中国皇帝保护英国商人的在华利益,并设法使中国成为英国商品的巨大市场,英国政府在1792年派马嘎尔尼勋爵率领使团来中国。

在觐见皇帝之前,双方在礼节问题上发生了争执。

清廷最初坚持马嘎尔尼见皇帝时要行三跪九叩礼,但遭到英使拒绝。

最后清廷同意他们用谒见英王时最崇敬的礼节来觐见清朝皇帝。

觐见之后,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清政府却全都拒绝了这些要求。

马嘎尔尼使团在中国一无所获,于1794年回到英国。

2、宗藩体制:中国人一直以中国是世界地理、文化和政治中心自居,讲求华夷之辨和夷夏之防。

这种思想贯彻到对外政策中就逐渐形成了宗藩体系,即中国作为宗主国,在周边的小国中拥有一批被视为藩属的属国。

总之,清政府实行这种朝贡制度就是把封建的等级观念引进到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之中。

由朝贡制度所表现的宗藩体系就是一种君臣关系,即上下、尊卑这个不可动摇的封建原则在清政府对外关系中的体现。

3、总理衙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出于外交需要。

1861年1月20日清廷下令组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

它是中国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

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4、同文馆:1862年建立京师同文馆最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

同文馆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

后来教授内容越加丰富,涉及自然科学及经济类知识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外国语言文字专门学校。

5、《蒲安臣条约》:由于清政府当时急需派人出使,于是选中前来辞行的美国公使蒲安臣。

清政府委托他访问欧美国家,疏通关系。

1868年7月28日,他擅自越权,在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订《中美天津条约附约》(也称“蒲安臣条约”)。

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摘要:近代中国在外力的逼迫下打破了“夷夏之防”,开始接受西方外交观念、外交制度,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外交体制,慢慢地融入了世界,形成了新的国家关系,成功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文章从外交机构的演变、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原因、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晚清外交机构近代化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交观念,也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而是将所有中国以外的国家通通视为朝贡国来对待,直到鸦片战争才迫于世界形势作出变革。

一、外交机构的演变1、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政府,没有国家概念,中外关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的基础之上,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将所有与之交往的国家一律看作藩属国,缺乏平等的外交、通商关系。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曾多次来到中国,想与中国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但这种情况直到鸦片战争前也没有任何的改变。

清代以前的中国由于没有和外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外交活动的需求,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与其他国家的来往基本上由礼部负责。

2、清王朝雄踞满洲时,为了笼络蒙古王公,设立了“蒙古衙门”,后来改为“理藩院”[1]。

清王朝所面临的对外交往事务,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中原王朝,北临强大的俄国,南邻从海上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

客观情况的变化,决定了国家机构也必须随之调整,对外交往的事务分别由理藩院和礼部承担。

理藩院掌管西南、西北地区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并负责与俄国的交涉。

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后,理藩院的部分外交职能并入总理衙门,理藩院只负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事务,不再负责对俄交涉,其在清政府机构中的地位也随之下降。

总理衙门设立前,清朝主要的外交事务由礼部负责,包括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国家事务,以及从东南海路、陆路而来的原中国藩属国事务。

3、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75年8月,清廷终于任命原福建按察使郭嵩焘为中国第一位驻外 公使,赴英办理交涉,随后即常驻英国。郭嵩焘在出使英国前后遭到 了朝野上下众多非议。1876年12月,郭嵩焘一行从上海乘船踏上去英 伦的旅途,次年1月21日到任。清驻英公使馆的建立,标志着源于欧洲 的常驻外交代表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随后,清政府先后派陈兰彬使 美、何如璋使日、刘锡鸿使德等,一批驻外使馆相继设立,标志着中 国基本上完成了从传统宗藩体制到近代外交体制的转型。
方式 和平
暴力
范围 亚洲
世界
交换 满足社会上层需要的奢侈品交 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内容 换
宗藩体系
殖民体系
国家关 册封和奉正朔,宗主国与藩 征服与被征服、剥削与被 系表现 属国之间是上下国的关系, 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关 形式是, 这种关系当然是既不平等又 系
平等(不干涉内政),边缘
地区对中心地区有文明需求、
4.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反对强制
•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朝进一步改变了传统外交体制和外交礼仪惯例。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但取得了公使驻京的外交权力,1861年1月 13日,恭亲王奕訢等联名呈奏《统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一折, 提出不能再以“自古御夷之策”处理对外关系,同时又针对外国使节
即将来京、外事不断增多等理由,主张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 为常设外交机构等。此奏很快获得批准。同年3月,“总理各国事务衙 门”成立,满足了英、美在《天津条约》中关于清政府需有大臣专事 外交的要求。它内设英、法、俄、美等股,分别处理对相应各国的交
中心地区向边缘地区有经济 流动
影响
给周边国家带去先进文明,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
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
动社会进步。
为维护东亚的秩序做出了不 可
替代的贡献
给殖民地带来灾难,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传播 了先进思想及生产方式
瓦解时 间及原 因
1840年后,随着西方殖民侵 略加深,在19世纪末瓦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
涉,另外由英国股兼管通商、边防、边界等事宜,华工出国等事宜则 属美国股。此外,总理衙门下辖南、北洋通商大臣,管理以长江为界 的南北各通商口岸。总理衙门成立后,清朝的内政大权归军机处,一 切涉外事务则归总理衙门,故其被称为“洋务内阁”。总理衙门成为
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常设机构,标志着中国传统宗藩对外关系体制的 终结和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形成。
宗藩体系
殖民体系
时间 背景
(追溯到分封制)汉代至明清,十五六世纪开始出现 近代瓦解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 民族国家形成,资产阶级革 展,存在天下共主的观 命后确立代(资本主义发展)
文化 儒家思想的影响
宗教改革及重商主义等助推 了对外扩张思想

同时,英、法、俄、美等国公使从1861年3月开始先后到达北京,
设立公使馆,在外交上代表各自国家督促清政府履行不平等条约所规
定的内容。各国公使及其他人员还力促清政府亦派使节出洋常驻,如
英国人卜鲁士、赫德、威妥玛,美国人蒲安臣、丁匙良等。其中尤以 赫德的《局外旁观论》和威妥玛的《新议略论》为著名。洋务派上台 后,认识到“近来中国之虚实,外国无不洞悉;外国之情形,中国一 概茫然。其中隔阂之由,总因彼有使来,我无使往”,因此他们“拟
奏请派员前往各国。”但是,清政府一时难以选出适用的外交人才, 加之国库开支困难等原因,迟迟未能相应地向对方国家派出常驻外交 使节。
• 在派出常驻外国使节之前,清政府曾两次遣使出访西方国家。1866年 初,时任清政府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请假回国,行前建议总理衙门 派人随往英国考察。清朝皇帝批准此项建议,谕命前任山西知县斌椿 以二品衔随赫德访问欧洲。斌椿一行在三个多月里走马观花地考察了 法、英、丹麦、比利时、普鲁士和俄罗斯等国。这是清朝第一次官方 派人员赴欧,但还算不上正式外交出使,因为他们没有同任何外国政 府进行过交涉,其任务只是观光“山川形势、风土人情,随时记载, 带回中国,以资印证”。1867年11月21日,清政府委派业已卸任的美 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总理衙门两员章京志刚 和孙家谷为中外交涉大臣,11月26日加派英国人卓安和法国人德善为 左右协理,组成使团访问欧美。蒲安臣使团于1868年2月25日从上海 启程,先后访问了美、英、法、瑞典、丹麦、荷、普鲁士、俄等国。 1870年2月23日,蒲安臣病死于圣彼得堡后,使团又访问了比利时、 意大利、西班牙等,于1870年8月结束访问回到中国。这是中国近代 第一次向欧美各国派出正式外交代表团,其目的是向列强求情,希望 他们对修约不要逼索过甚,并为以后常驻使节的派出做准备。
之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 发展,走向瓦解,20世纪 60年代瓦解
特点 认识
宗藩体系
殖民体系
互利性、情感性及伦理色彩、 掠夺性、强权主义、 防御性、落后性、脆弱性、 非伦理化,不受道义
约束
1.和平发展是主流 2.全世界各国都是族权平等的国家, 3.经济上,各个主权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建立在互 利、双赢的基础上,制定国际法规保障互利、双赢 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