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外交大学生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1)

近代中国外交大学生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1)

第一章清朝前期的中外关系1、宗藩模式华夏中心观----等级制的国际关系体系藩属国:朝鲜、琉球、安南(越南)、暹罗(泰国)、缅甸、东南亚、中亚的其他一些周边国家2、宗主国与藩属国的权利和义务:*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维持正当秩序。

向藩属国王派遣使节主持册封仪式,颁发皇帝的册封诏书,承认国王的合法地位。

在藩属国遭受外来入侵时,给予援助;在他们遭遇灾难时,派送宣慰使节和安抚诏令。

*藩属国:按时进贡、请求册封,奉行中国之正朔,尊奉中国为上国。

2、清代负责处理内外藩属事务的部门*礼部:东南邻国及海道来华的南洋、西洋各国的事务。

*理藩院:前身是1636年设立的蒙古衙门,负责处理满蒙关系。

1638年改为理藩院,成为与六部并列的机构。

3、宾礼:维系宗主与藩属关系的礼仪朝聘:宗藩模式中处理番邦事务的最基本方式使团住所:会同四译馆(译馆,不同于现代的使馆)呈递国书:表呈递国书程序:礼部4、中英外交往来马戛尔尼:1792年乾隆嘉庆时期,大不列颠国王特命全权派驻中国斯当东:使团秘书暨顶替大使之全权公使。

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访华第二章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制度的建立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首先破坏了关税自主权。

(小题)2、领事裁判权:(大题)一、在华外人之间的民刑诉讼案件,均由各自的领事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二、中外之间的民事纠纷,外人呈控于领事,领事得先行调查,予以调解,使不成讼,若调解不成,便由领事和地方官共同审理。

三、中外之间的刑事案件,以被告为何国之人,即归何国官署审理、判决。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了近代的“领事裁判权制度”,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北京政府修约外交,中奥、中芬平等条约,取消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权。

3、租界:(大题)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知识归纳一、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历史学考博真题

历史学考博真题

2012年部分高校历史考博试题2012四川大学中国史考博试题(中国社会经济史方向)史学通论论述历史研究者如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1, 论述历史研究者如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结合史实论述历史比较研究方法2, 结合史实论述历史比较研究方法中国史研究专题1、结合所报考专业,列举出相关资料集(25本)以及学术研究著作(25本)共50本,要求至少写出作者和书名,知道出版社和出版日期的,最好也能写出来。

2、阐述厘金制度,厘金制度的废除以及与关税自主的关系201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考博试题(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方向)中国近现代史1,论述自清末以来县级及其以下地方基层政权的变化(包含内部组织结构、职能等等方面)2,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1,论述自鸦片战争以来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状况及脉络2,比较分析江南、华北、福建三地自近代以来乡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发展演变以及相互之间的异同2012湖南师大中国史考博试题中国近现代史1,缺2,论述辛亥革命为何会发生在武汉?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与教训, 3,简述北伐战争的经过,北伐战争快速胜利的原因何在4,论述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及意义2011年部分高校历史考博试题2011年四川大学考博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必然与偶然:武昌起义。

1、必然与偶然:武昌起义。

、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

2、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

史学概论史学概论、二十世纪前半期的史学近代化历程。

1、二十世纪前半期的史学近代化历程。

、论历史的真理性问题。

2、论历史的真理性问题。

2011年厦门大学考博试题社科基础社科基础1、钱学森之问: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试论目前中国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其解决办法。

2、考古学方法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应用。

、考古学方法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应用。

中外历史中外历史1、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

、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

2、地理大发现的政治、经济等背景。

清朝灭亡原因探析

清朝灭亡原因探析

清朝灭亡原因探析清朝于1644年建立后,经过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曾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

但这个王朝在18世纪后半期,明显地落后了。

这一时期,西欧已经开始划时代意义的工业革命,而中国还在封建社会里徘徊,特别康乾盛世以后,清王朝正无可挽回地沿着历代王朝曾经显现的轨迹,在由盛向衰的路上迅速下滑。

到了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加剧。

是什么造成清王朝政治的腐败导致军队的腐败。

清政府的正规军八旗兵与绿营兵,总数不少于八十万,但战斗力已远不能与当初相比。

乾隆年间皇帝南巡时,已亲眼目睹过八旗兵的衰败。

嘉庆年间镇压川楚陕白莲教起义的过程中,绿营兵的无能亦已暴露无遗。

据一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人揭露,当时外省的军队,骑兵往往没有马,操练时临时雇用。

水兵不习水,遇有检阅,则花钱雇渔民、船户冒充。

武器也锈烂不堪。

各级军官采取吃空额等方式贪污成风。

作者云,这种情况不知从何年开始的,总之递沿相习,到鸦片战争前夕已愈演愈烈。

(陈庆镛:《武营积弊疏》)闭关锁国政策也成了限制中外交往的政策。

这种政策产生之初,或许是基于反对外来侵略,在制定对外贸易和外交方面政策时的一种倾向。

但推行开来的结果,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带有与世隔绝和盲目排外的一种政策倾向。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妄自尊大的“天朝大国”意识,西方殖民主义的东来及其种种不法活动和侵略行径,等等,都构成闭关政策产生的直接原因。

清王朝统治者的专制、愚昧与腐败,使这种政策在防范外夷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事实上闭关政策并不是对付外来侵略的有效手段,更不是最好办法,在加大中国与西方经济实力差距方面却起了非常恶劣的作用。

闭关政策的推行,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打击了中国工商业者的利益,破坏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成长的环境。

人类社会的科技文化,总是在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中不断发展进步的。

走向生命尽头的宗藩体制

走向生命尽头的宗藩体制

走向生命尽头的宗藩体制【摘要】本文认为近代以来,由于世界局势的变动,传统的中朝宗藩体制经历了一个瓦解过程。

本文具体梳理了这一过程,分析其原因并对之做出了评价。

【关键词】宗藩体制,近代,中朝关系,瓦解一、宗藩关系的概述东亚自秦汉以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了以中国为中心所谓“天下秩序”。

我们把这种天下秩序称为宗藩体制,这种体制到明清时期臻于完善。

宗藩体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播了中国大陆的先进文明,密切了各藩属国(特别是朝鲜)与中国的关系,保证了其政权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

而作为与中国大陆关系最为密切的藩属国之朝鲜便是在该体制下成功运作的光辉典范。

随着近代西欧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在东方的中国和朝鲜传统的中朝宗藩体制日渐成为了列强侵略进程中的“绊脚石”。

因此中朝之间这种传统的宗藩关系一开始便受到了列强先进近代条约体系的猛烈冲击。

清朝末年,随着列强侵略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传统的中朝宗藩体制也最终瓦解。

简而言之,近代中朝宗藩关系的瓦解过程实质上是一场殖民侵略国家与腐朽的满清王朝在朝鲜半岛围绕宗主权问题而进行的力量角逐过程。

然而作为亚洲新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最终成为了这场斗争的最大赢家,取代了清对朝的宗主国地位,逐步将朝鲜纳入自己的殖民地版图。

二、近代中朝宗藩关系的瓦解过程纵观中朝近代历史,近代中朝宗藩关系的瓦解大致经过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经过明治维新改革的日本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其将魔爪首先伸向朝鲜,此时它已经把“侵略吞并朝鲜”定为本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

他们深知吞并朝鲜是实现其大陆政策的首要目标,而割断朝鲜与中国的传统关系才是其实现吞并朝鲜的首要任务。

然而清政府似乎还未认识到日本的险恶用心及其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认为“朝鲜虽隶中国藩服,其本处一切政教禁令向由该国自行专主,中国从不与闻,今日本国欲与朝鲜修好,亦当由朝鲜自行主持”。

在中国的让步之下,1876年2月27日,朝日双方在江华府签定了《江华条约》,它标志着日本从此迈出了撕开中朝宗藩关系的第一步。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说明:1、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只是供学生选题时参考,具体论文题目与安排的指导老师协商确定。

2、每位学生选题时要求提供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为同一研究方向范畴),学院根据学生选题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所收集的资料提供论文选题,再由学院统一安排指导老师。

4、论文选题汇总情况表请各班学习委员收集后于9月25日前将电子版报学院教务办,汇总表按学院的统一格式报送。

历史文化学院二〇一〇年九月七日世界近代史研究方向参考选题1.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因2.资本主义在欧洲首先兴起的原因3.欧洲近代股份公司制度的形成4.近代欧洲的重商主义政策5.文艺复兴在西方文化发展中的作用6.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及成就7.解读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8.加尔文教对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9.加尔文的近代思想意识10.18世纪欧洲的开明专制11.托克维尔的自由观12.西方人权理论的兴起13.奴隶贸易的废除14.维也纳体系的历史地位15.英国工业革命研究16.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17.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的勃兴18.英国圈地运动研究19.英国都铎王朝的海外政策20.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21.19世纪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22.清教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23.英国宪章运动24.英国东印度公司研究25.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策26.法国多党制形成的历史根源27.拿破仑的人才政策28.银行在德国工业化中的作用29.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30.19世纪德国民族主义思潮31.普鲁士精神评析32.林肯政府的黑人政策33.论美国内战中黑人的历史作用34.美国进步运动35.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衰落36.拉美考迪罗主义的形成37.近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38.宗教宽仁与社会和谐:评南特敕令39.近代东方锁国政策述评40.论封建晚期法国的鬻官制度41.雅各宾派与拿破仑宗教政策之比较42.近代晚期俄国恐怖主义论略43.试论加尔文的“天职观”44.西欧早期的重商主义理论和实践45.试论西欧的绝对君主制46.试论路易十四的宗教政策47.论启蒙时代的“自然状态”学说48.试论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文学49.维也纳体系析论50.试论“东方问题”的产生51.试论西欧的民族主义52.论英国内阁制的形成53.论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的立宪活动54.试论卢梭的教育思想55.试论孔多塞的教育思想56.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政局的特点57.论托克维尔视野中的美国民主58.论托克维尔对法国革命起因的解释59.试论美国的“西进运动”60.评十九世纪“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争论61.“正统主义”析论62.英、法两国工业革命的比较研究63.简析普鲁士民族精神在德国统一过程中的作用64.德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的地位与角色分析65.论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66.俾斯麦外交政策评价67.加富尔与俾斯麦之比较68.亚历山大二世与林肯之比较69.论垄断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70.近代晚期俄国现代化的困窘71.马基雅维利对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影响72.近代西方“主权”思想论析——以让·波丹为例73.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74.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世俗思想的影响75.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宗教改革之比较76.专制制度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77.霍布斯政治思想研究78.洛克政治思想研究。

清末衰败原因分析

清末衰败原因分析

清末衰败原因分析摘要: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王朝正统正在逐步遭到侵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文化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的固有因素仍在延续,而且东西方文明碰撞时,传统因素往往生出巨大的反弹力。

双重合力导致了满清政府能力的不断下降。

关键词:清末;衰败;原因清末的衰亡不是由某一个或某些历史人物造成的,而是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乃至历史等原因综合导致的。

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全面的去分析评价它。

一、中国传统的治理结构历史研究表明,传统中国的治理结构有两个不同的部分,其上层是中央政府,并设置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官制系统,其底层是地方性的管制单位,由族长、乡绅或地方名流掌握[2]。

中国的中央政权结构到县级为止,作为地方基层官员的县令,大概管辖有20万左右(一说30万)的人口[3]。

管辖这么多的人口,县令必须雇用人手(师爷和吏役),吏役不属于官僚体系,从而正式的官僚机构无法控制这些吏役们的收入。

作为回报,这些下层吏役被默认从百姓身上收取“礼物”,而知县以及上一级官员同样有如此陋习。

这些知县属于正式官员,因此受到升迁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而吏役却不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其最大的制约来自于他们的上司——县令的个人影响。

同时,中国基层社会并没有直接与皇权联系。

中国的绅士作为一个特权阶层,承担了许多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绅士支撑着国家,绅士治理乡村。

同时,家族是社会治理的最基本的单元。

绅士阶层、家族和宗族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县令通常通过下属与地方乡绅和名门旺族合作,实现征税、征兵等国家功能。

绅士也乐于同政府合作,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并有可能获得利益,同样,地方乡绅和名门望族也不属于帝国的官僚体系。

在这一结构下,王朝政府只要有能力控制正式的官制系统官员,并能够与地方乡绅和宗族合作,就可以实现岁入。

但在王朝末年,这种结构被打破了,而清末政府力图恢复对地方的控制的,不仅导致了这一结构的解体,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宗藩体制与殖民体制比较

宗藩体制与殖民体制比较

• 1875年8月,清廷终于任命原福建按察使郭嵩焘为中国第一位驻外 公使,赴英办理交涉,随后即常驻英国。郭嵩焘在出使英国前后遭到 了朝野上下众多非议。1876年12月,郭嵩焘一行从上海乘船踏上去英 伦的旅途,次年1月21日到任。清驻英公使馆的建立,标志着源于欧洲 的常驻外交代表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随后,清政府先后派陈兰彬使 美、何如璋使日、刘锡鸿使德等,一批驻外使馆相继设立,标志着中 国基本上完成了从传统宗藩体制到近代外交体制的转型。
方式 和平
暴力
范围 亚洲
世界
交换 满足社会上层需要的奢侈品交 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内容 换
宗藩体系
殖民体系
国家关 册封和奉正朔,宗主国与藩 征服与被征服、剥削与被 系表现 属国之间是上下国的关系, 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关 形式是, 这种关系当然是既不平等又 系
平等(不干涉内政),边缘
地区对中心地区有文明需求、
4.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反对强制
•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朝进一步改变了传统外交体制和外交礼仪惯例。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但取得了公使驻京的外交权力,1861年1月 13日,恭亲王奕訢等联名呈奏《统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一折, 提出不能再以“自古御夷之策”处理对外关系,同时又针对外国使节
即将来京、外事不断增多等理由,主张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 为常设外交机构等。此奏很快获得批准。同年3月,“总理各国事务衙 门”成立,满足了英、美在《天津条约》中关于清政府需有大臣专事 外交的要求。它内设英、法、俄、美等股,分别处理对相应各国的交
中心地区向边缘地区有经济 流动
影响
给周边国家带去先进文明,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
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
动社会进步。
为维护东亚的秩序做出了不 可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考试总结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150-200)马噶尔尼访华:清乾隆年间中英两国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是为中英两国首次正式通使。

宗藩体制: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

宗藩体制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

政治上,宗藩体制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不平等,如藩邦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宗主国朝贡称臣,使用天朝皇帝年号纪年,宗主国对藩邦进行敕封等,表现了宗藩之间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

经济上,宗藩体制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增进了各国的经济交流。

文化上,宗藩体制促进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是中国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

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同文馆:中国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

全称京师同文馆。

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由恭亲王于1861年1月奏请开办。

次年6月正式开课,直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学生来源初以招收年幼八旗子弟为主,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

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蒲安臣条约: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清政府与美国订立的条约。

又称《中美续增条约》。

1868年,蒲氏美国公使任期届满,为清政府聘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中国使团出访美、英、法、瑞、丹、荷、普、俄等有约各国。

同年7月未经“咨明中国总理衙门”擅自签订该约。

清政府灭亡的原因

清政府灭亡的原因

清政府灭亡的缘由封建社会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导致清政府自闭门户、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由于当时列强的入侵,致使中国的门户强迫被翻开,而且签订一系列不公平条约,致使国家财产大量外流。

清朝政府软肉无能,大局部状况下都是委曲封建社会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导致清政府自闭门户、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由于当时列强的入侵,致使中国的门户强迫被翻开,而且签订一系列不公平条约,致使国家财产大量外流。

清朝政府软肉无能,大局部状况下都是委曲求全、割地赔款。

清朝官员腐败无能,没有引进西方新技术。

清朝的衰落和灭亡缘由第一,清朝自入关以后就开场架空议政会,从而最终造成了皇权的空前高涨,这个不是外人强加的,是清王朝自己造成的。

其次,清朝入关之前,对于剃发、服饰一类,并没有太苛刻过份的要求,但是过江之后不久,就搞了个留头不留发,这套政策标志着清王朝已经彻底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了。

第三,清朝入关之前,汉人、蒙人,掌旗主者有之,封王者有之。

而到了其后期,即使是要死的关头了,而且已经先有承诺应许,结果曾国蕃还是一个侯爵就给打发了。

骗子,骗子都是魔鬼的儿子。

第四,旗人被剥夺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不准任凭分开驻防地,不许经商、不许作工,只能随时预备着当兵,可是可是旗丁数目又人为的设了定额。

一家假设有几个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来越困难。

旗人失去自由,也就自然失去了自信,很多人因此终身失业,不学无术,游手好闲。

第五,清朝在架空议政会的同时,同步进展了另一项得意的自杀的行为,大兴文字狱,很多人由于说话,写字,而犯死罪,因此再不敢多思多想,只好一心只读圣贤书了。

于是,思想被禁锢,渐渐僵化,思想的僵化,使这个王朝成为了僵尸。

第六,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一心的唯护当权统治者的统治可以连续下去,却根本不顾现实社会开展的事情,愚蠢的认为,靠着自己的努力可以把那种吃人的统治连续下去清朝灭亡的关键缘由1、列强的持续侵略,弱化了清政府的执政合法性。

这一点很要命也很关键,晚清从鸦片战斗到辛亥革命只有八十年,但是清政府对外的战斗中几乎没有胜算,且每次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清末传统宗藩关系瓦解的过程

清末传统宗藩关系瓦解的过程

清末传统宗藩关系瓦解的过程作者:李京礼来源:《卷宗》2018年第13期摘要:中国古代以中原王朝为核心与周边国家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华夷秩序”,华夷秩序又称为传统宗藩关系。

清朝时期与周边二十多个国家保持着宗藩关系。

传统宗藩关系在清末的时候逐渐瓦解。

本文主要论述宗藩关系瓦解的过程。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是宗藩关系的初步动摇,1885年法国强迫清政府放弃越南的宗主权,这是清末宗藩关系的进一步瓦解,1895年《马关条约》确认朝鲜“独立”,使得以清朝为核心的传统宗藩关系最终瓦解。

关键词:宗藩关系;清朝;琉球;越南;朝鲜宗藩关系,也称为华夷秩序、朝贡册封关系。

其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建立的严密的体系,李大龙先生提出:“(宗藩)一词并非古代用来指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而是仅仅指皇家宗室受封诸主,从未指周边国家和地区。

”彭敏指出,在明代传统宗藩关系分为典型朝贡国、一般朝贡国和象征性朝贡国。

清朝入关以后取代了明朝在华夷秩序中的地位,朝贡国基本相同。

所以本文在论述传统宗藩关系瓦解过程时,以典型朝贡国朝鲜、琉球、越南为例来论述传统宗藩关系瓦解的过程。

一、传统宗藩关系的初步动摇传统关系的初步动摇是1897年日本吞并琉球为标志性事件。

琉球自洪武年以来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到1879年中琉朝贡关系瓦解,双方共经历了五百多年的交往。

中琉朝贡关系的瓦解给清、琉、日三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琉球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中是隋朝,“隋大业元年,海师何蛮等奏报……当时朱宽至琉球国涛间,间地形如虬龙浮水中,故名流虬”这就是琉球得名的由来。

这也是琉球首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中。

到了明朝琉球与中原王朝才正式建立传统的宗藩关系,成为华夷秩序中的一员。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时,琉球国一分为三,分别为中山王、山南王和山北王。

洪武十八年三王共同朝贡明朝。

琉球于1492年被实力最强的中山王统一。

清朝取代明朝后,琉球快速向清朝朝贡以求其庇护,1879年最终双方朝贡关系结束。

近代中国外交史 大学 考试 答案-

近代中国外交史 大学 考试 答案-

1、马嘎尔尼访华:为了要求中国皇帝保护英国商人的在华利益,并设法使中国成为英国商品的巨大市场,英国政府在1792年派马嘎尔尼勋爵率领使团来中国。

在觐见皇帝之前,双方在礼节问题上发生了争执。

清廷最初坚持马嘎尔尼见皇帝时要行三跪九叩礼,但遭到英使拒绝。

最后清廷同意他们用谒见英王时最崇敬的礼节来觐见清朝皇帝。

觐见之后,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清政府却全都拒绝了这些要求。

马嘎尔尼使团在中国一无所获,于1794年回到英国。

2、宗藩体制:中国人一直以中国是世界地理、文化和政治中心自居,讲求华夷之辨和夷夏之防。

这种思想贯彻到对外政策中就逐渐形成了宗藩体系,即中国作为宗主国,在周边的小国中拥有一批被视为藩属的属国。

总之,清政府实行这种朝贡制度就是把封建的等级观念引进到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之中。

由朝贡制度所表现的宗藩体系就是一种君臣关系,即上下、尊卑这个不可动摇的封建原则在清政府对外关系中的体现。

3、总理衙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出于外交需要。

1861年1月20日清廷下令组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

它是中国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

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4、同文馆:1862年建立京师同文馆最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

同文馆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

后来教授内容越加丰富,涉及自然科学及经济类知识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外国语言文字专门学校。

5、《蒲安臣条约》:由于清政府当时急需派人出使,于是选中前来辞行的美国公使蒲安臣。

清政府委托他访问欧美国家,疏通关系。

1868年7月28日,他擅自越权,在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订《中美天津条约附约》(也称“蒲安臣条约”)。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5讲 晚清时期——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5讲 晚清时期——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社会生活
(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 与西装并行不悖 (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②1881 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③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 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具 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
3.宗藩关系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形成一种称为 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 帝的册封,使用明清皇帝的年号。宗主国不干涉藩属国内政。这种关系不是通 过武力形成的。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都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关系。从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4.戊戌维新运动的作用和失败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 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 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变化。材料反映了日本阻止琉球向中 国进贡,并没有反映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故A项错误;从题干来 看,琉球等地依然向中国进贡,这表明传统的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 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地方督抚维护琉球向中国进贡的传统朝贡体系,并没 有干预朝廷的外交事务,故C项错误;从材料来看,地方督抚提出要邀请西方 各国驻日公使来评说日本行为的曲直,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外交受到了西方 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

宗藩体制的内容

宗藩体制的内容

宗藩体制的内容
宗藩体制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体制,它在明清两代长期存
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宗藩体制源于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是以皇
帝为中心,通过封建封号和分封土地的方式来控制地方政权和维持
统治的一种制度安排。

在宗藩体制下,皇帝作为中央集权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绝对的权力。

他通过封赏功臣和亲族,将一部分土地和封号赐予他们,使其
成为藩镇的领主。

这些藩镇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但仍
然受到皇帝的控制和监督。

宗藩体制的存在有其历史背景和政治目的。

一方面,宗藩体制是为
了维护皇权的稳定和统一。

封赏功臣和亲族可以增加皇帝的政治影
响力,巩固皇权的地位。

另一方面,宗藩体制也是为了有效地管理
庞大的国土和人口。

通过将土地和权力下放给地方领主,可以加强
地方的管理和治理,提高政府对各地的控制和管理效率。

然而,宗藩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宗藩体制容易导致
地方势力过大,藩镇领主可能滥用权力,削弱中央集权。

其次,宗
藩体制也容易导致内外勾结,藩镇领主可能与外敌结盟,威胁到国
家安全。

此外,宗藩体制也容易导致地方利益和中央利益的矛盾,
造成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

总的来说,宗藩体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既是维护统
一和稳定的手段,也是管理庞大国土的一种方式。

然而,它也存在
一些问题和挑战,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晚清时期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

晚清时期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

特征
思想
新:西学东渐,由学器物到学制度,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师夷之长技以 制夷、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实业救国思潮、民 主革命思想先后登场,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表现
旧:旧思想旧文化根深蒂固,阻碍新思潮的传播
外交
新: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传统宗藩体制走向解体;外交观念发生转变, 近代外交制度逐步确立
旧:一些统治者仍缺乏近代外交意识,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方面
特征
新:西方的生活方式传人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 表现 社会生 向近代社会迈进

旧:仍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
总体
近代前期,中华文明走向衰落。落后的农业文明遭受工业文明的冲击, 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危机,各个阶级、 阶层开始挽救民族危亡,开启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历程
晚清时期社会发展的阶段特 征
方面
特征
政治
新: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各阶级先后发起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斗争,推动政治民 主化,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统治结束
表现
旧:君主专制政体顽固但同时中央集权不断被削弱
经济
新:外国商品涌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中国被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曲折发展, 近代化起步

晚清统治者为什么会越救越亡

晚清统治者为什么会越救越亡

晚清统治者为什么会越“救”越“亡”?历史上任何一个朝廷的灭亡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都是由间接原因和直接原因构成的必然结果。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经十二帝267年的沉浮,腐败无能的晚清王朝虽为辛亥革命的武力所推翻,但其从康乾盛世一步步走向没落和灭亡的过程却是相当复杂的,也是值得人们探思和深入研究的重要历史课题。

其灭亡伴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本文将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晚清统治者对待近代以来几次抗日救亡运动的态度来发现和挖掘晚清统治者越“救”越“亡”的原因。

首先,我认为清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交叉融合后造成的结果。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外国列强的侵犯及干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落后性以及小农经济的和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等因素,皆是导致清朝一步步灭亡的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的落败作为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然而在鸦片战争之前,晚清的统治就早已经危机四伏。

嘉庆中叶后,清朝的统治就呈现了日趋衰落的势态:政治腐败,吏治败坏,社会政治黑暗,贪污成风,“多瞌头少说话”是当时官僚们奉行的金科玉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多是“除富贵而外,不知国计民生为何事,除私党而外,不知人才为何物”;军事腐败,武备废驰,国防空虚,将帅无能。

清王朝虽然拥有22万八旗兵和66万绿营兵,但早已腐败不堪,严重失去了战斗力,守卫京师的八旗兵“三五成群,手提鸟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博”,把“军器视为具文,操视为儿戏”;文化腐败,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一方面实行科举制度,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对稍有排满思想或宣传“异端异说”的知识分子,进行残酷镇压,使整个社会万马齐暗,一片沉寂;经济腐败,极力维护个体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基础,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与此同时地方官吏还压榨搜刮人民,增收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省省不同,府府不同,县县不同,名目不下百数十”。

尽管如此,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班级:行政管理一班学号:130302101 姓名:王徐旺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

封建宗藩体制的解体,是晚清对外关系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鸦片战争后,亚洲国际政治舞台上存在两种不平等的国际系统结构:一种是西方殖民帝国与殖民地国家构成的殖民体系;一种是清王朝与周边国家构成的宗藩体系。

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已失去了往日的尊严,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被纳入殖民体系的范畴。

另一方面,中国仍是宗藩体制下的宗主国,笼罩着“天朝上国”的神光,对各藩邦“施字小之恩”,并力图维持这种古老的封建宗藩体制。

可以说,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包括琉球问题、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都与这个问题有直接联系。

所以简要分析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及其原因。

一、晚清宗藩体制建立的原因晚清宗藩体制是清王朝与藩邦之间封建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它是儒家王道思想在国际舞台上的延伸与扩展。

“天朝”与“藩邦”之间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垂直关系,是不平等的封建国际关系。

宗藩体制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

政治上,宗藩体制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不平等,如藩邦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宗主国朝贡称臣,奉天朝正朔,宗主国对藩邦进行敕封等,表现了宗藩之间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

经济上,宗藩体制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增进了各国的经济交流。

文化上,宗藩体制促进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宗藩体制的形成和维系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这种体制存在的前提是宗主国国力强大、藩邦弱小,双方国力对比悬殊,藩邦慑于中国武力的强大,而循守贡献礼仪,对宗主国俯首称臣。

因而,清朝宗藩体制都是在清朝处于全盛时期确立的。

而且,清朝与朝鲜和缅甸的宗藩关系就是直接通过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

其次,这种体制的存在还有更深刻的文化动因——儒家王道思想。

中国儒家文化,特别是儒家王道思想成为宗藩各国的共同统治思想,对周边国家有一种内在的吸引力。

藩邦慕化中国的古老文化,诚服于中国文化的德化力量,向天朝朝贡、请求册封、奉天朝正朔,以求得“天宠”。

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以及地缘和血缘关系,中国周边主要邻国朝鲜、琉球、越南、缅甸、南掌(今老挝)、暹罗(今泰国)、苏禄(今菲律宾)等7国先后成为中国的藩邦。

清《会典》所载极为明确:“凡四裔朝贡之国有朝鲜、琉球、越南、南掌、暹罗、苏禄、缅甸等国。

而其余各国则通商互市焉。

”清政府设礼部管理藩邦事务。

二、晚清宗藩体制瓦解的过程进入19世纪下半叶以后,由于列强的入侵,清朝国力的日益式微,以及藩邦的弱小,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不断加深,晚清宗藩体制“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逐渐解体了。

(一)琉球琉球自明朝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重要藩邦。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被台湾土著人所杀,悍然出兵台湾。

清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出兵台湾,击退了日本的侵略。

然而却在《中日和约》中放弃了对琉球的封建宗主权。

于是日本便悍然吞并琉球,照会各国公使,申明琉球归属日本,废除琉球与美、法、荷三国所缔结的条约。

1875年,清朝光绪帝即位,日本禁止琉球派庆贺使和朝贡使,禁用中国正朔。

中琉宗藩体制解体。

(二)越南中越宗藩体制的解体,是法国殖民扩张的结果。

1787年,安南阮嘉隆王为获得法国的支持,与路易十六缔结了不平等的《法安同盟条约》。

该条约虽因法国大革命爆发而未批准生效,但却成了法国在越南侵略扩张、中越宗藩体制解体的导火索。

1802年,嘉隆王收复安南,改国号为越南,恢复和巩固了中越宗藩体制。

进入近代以后,法国、西班牙联军于1858年、1862上两次入侵越南,迫使越南签订《西贡条约》。

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宗藩体制受到极大削弱。

1867年,法国进一步侵占了湄公河三角洲六州,建立了法兰西交趾。

1874年,又迫使越南签订了第二次《西贡条约》,规定越南完全置于法国保护之下,法国承认越南为独立国,中越宗藩体制遭到毁灭性破坏。

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郑重申明:越南“自古为中国属邦,故中国政府不能公认此条约”。

”1882年,法国侵占越南都城东京,中国水陆两路应越南政府请求出兵越南。

中法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1883年5月,刘永福黑旗军大败法军。

法国不断增兵,8月,法军攻占顺化,越南被迫缔结《顺化条约》。

条约规定越南政府承认为法兰西保护国,中国不得干预越南政事,公开否认了中越宗藩关系,将越南完全置于法国保护之下。

对此,清政府在军事上积极部署,严阵以待。

越南主张抗法的军政大臣阮文祥、尊宝等于1883年11月发动政变,另立建福王,下令驱逐法国侵略军,废除《顺化条约》,请求宗主国清王朝出兵援助抗法。

1883年12月,法军大举进犯清军驻地山西,中法战争正式爆发。

山西、太原、北宁、兴化连连失守,越南顺化朝廷投降法国,清军极为不利。

清政府试图退出战争漩涡。

于是,1884年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福诺禄签订了《天津简明条款》,规定中国从越南撤兵,承认越南与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法国承诺不侵犯中国,与越南议改条约内不插入伤碍中国威望的体面字样,即隐晦地承认中国对越南拥有名义上的宗主权。

条约受到清朝朝野的普遍反对,一时弹劾李鸿章者多达47起。

法国议会也以条约有默认中国保留宗主权的意味,不予批准,中法之间重启战端。

随后法军进犯台湾,刘铭传率军英勇抵抗,击溃了法国的入侵。

法军进犯马尾,由于清政府的腐朽、官吏的迂腐,贻误战机,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清政府被迫正式对法宣战。

尽管中国军队取得了镇南关大捷,重创了法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但最后清政府还是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彻底输掉了这场战争。

中越宗藩体制完全崩溃,中国丧失了对越南的封建宗主权。

(三)缅甸中缅宗藩体制的解体是英国殖民扩张的结果。

英国先后在1824年、1826年入侵缅甸,并迫使缅甸签订《媾和条约》,中缅宗藩体制遭到削弱。

1851年英国进一步割占南缅。

1886年又进一步吞并北缅,将缅甸编入英领印度,缅甸亡国。

中英缔结《缅甸条款》,中国将对缅宗主权让与英国。

英国则同意缅甸照成例,十年遣使进贡中国,呈献方物一次。

中国暂时维持了中缅宗藩体制的虚名。

(四)暹罗、南掌、苏禄暹罗(泰国)进入近代以后成为英法殖民统治的缓冲国,保持了形式上的独立。

南掌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苏禄则早已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美西战争后又沦为美国殖民地。

这三个国家直到19世纪末仍形式上维持和中国的松散的宗藩体制的虚名。

(五)朝鲜朝鲜是中国最重要的藩邦。

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侵略扩张,而朝鲜则只知对“天朝”奉命惟谨,外交上只限于对清朝的“事大”和对日本的“交邻”,被称为“隐遁之国”。

日本明治维新后,朝鲜认为日本开国,脱亚入欧,文明开化,与西人交好是“化为夷狄,与禽兽无别”,而断绝了与日本的外交,并发布了“与日本人交际者处死刑”的条例。

朝鲜就是在这种腐朽落后、顽固保守的社会背景下步入近代社会的。

1875年,发生了日本炮击朝鲜江华岛事件。

因为1871年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规定:“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于是,日本提出与清政府交涉。

然而,清朝却以“朝鲜虽隶中国藩服,其本处一切政教禁令向由该国自主,中国从不与闻”答复日本,导致日本肆无忌惮。

1876年,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企图否认中朝宗藩体制,为以后鲸吞朝鲜扫除障碍。

《江华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认识到日本的严重威胁,而用武力援朝抗日又实非易事,又不能坐视不理,于是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方法,利用列强来抵制日本在朝鲜的扩张。

丁日昌提出与欧美各国立约以维系中朝宗藩体制的建议。

英国公使威妥玛也认为朝鲜若不与各国交通,必为琉球之续。

最后,朝鲜与美、英、法、德、俄、意等国缔结了《通商条约》,中朝宗藩体制得到欧美各国的认可,中朝宗藩体制得以维持和巩固。

1882年7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国派吴长庆、丁汝昌率海陆军迅速平定了政变。

1884年,在日本幕后操纵下,朝鲜发生了“甲申事变”。

倾向日本的开化党人杀了倾向清朝的事大党领袖,日本公使率兵入宫,组成了亲日政府。

驻朝鲜中国将领袁世凯、吴兆有不待训令,率兵入宫,平息了这场政变。

中朝宗藩体制危而复安。

甲申事变后,中日签订了《天津条约》,日本取得了在朝鲜出兵的权利。

甲申事变到甲午战争前,中国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

而日本则由于远东形势的变化对朝鲜采取消极退让政策。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被迫承认“朝鲜为完全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中朝宗藩体制彻底崩溃。

晚清封建宗藩体制也彻底崩溃。

三、晚清宗藩体制瓦解的原因晚清宗藩体制在19世纪70~90年代逐渐瓦解了。

宗藩体制作为封建的不平等国际关系,它早在汉朝就已产生。

中间虽然由于中国国内政情的变化或因藩邦变化而呈现时断时续的状态,但一直延续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尚维持了近50年之久。

晚清宗藩体制解体的主要原因有:第一,西方欧美列强和东方日本的侵略扩张,是晚清封建宗藩体制解体的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前,清朝帝国虽早已衰弱,但由于没有列强入侵,东亚封建宗藩体制这一国际系统结构没有新因素介入去打破它内部的平衡,因而宗藩体制得以暂时维系。

鸦片战争后,列强扩张的中心是中国,而对朝鲜等藩邦的侵入较少,因此,晚清宗藩体制能维持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才逐渐解体。

然而,19世纪中叶后,欧美主要国家已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俄国、日本也都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

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正象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推行殖民统治。

于是晚清帝国的大门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随后帝国的藩邦也在列强的侵略扩张面前国门洞开。

远东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很快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一跃成为远东强国,并效法西方列强,奉行侵略扩张政策。

而作为东亚封建宗藩体制核心的宗主国,清王朝国力日益式微,无力抵抗列强的入侵,更无力维持宗藩体制的存在了。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宗藩体制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被列强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它的解体。

第二,宗主国中国国力衰弱,是东亚封建宗藩体制解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东亚封建宗藩体制所赖以产生和维持的基础是宗主国和藩邦之间国力对比悬殊,宗主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方面的优越,使藩邦倾心向化,自愿向宗主国纳贡称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