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 平均数(一) 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打印版
平均数(一)
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我反思这节“平均数”的教学,发现有些地方做的比较成功:
一、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学设计上突破了单一依靠教材这一知识载体,运用了校学生参与的运动会中的一些资源,做好了教材决策者的角色,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材的处理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借助最近开展的运动会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收集数据,整理成表格。特别是他们感兴趣项目,又是在没有的到满意成绩的情况下,他们非常希望知道其中的原因,所以愿意想,愿意算。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高,有人想出移多补少法,有人要用除法计算……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效果好。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上的例题计算出来是一个整数,然而生活中并不常常是这样的,这里就出现了计算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这个问题是上课前我没有考虑到的。是老师讲呢,还是有学生思考解决?纸上习得终觉浅,自己实践记得牢。当学生发现计算出来有三个答案时,引导学生讨论哪个答案更合理,学生的出了平均数不能有余数,平均数要取最接近的数这样的结论。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本节课学生还探索发现了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这课把探索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三、角色定位的处理较为准确。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老师引导学生收集数据,独立分析问题,动手操作,发现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实践,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上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实现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四、课后作业看,学困生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以后要在课堂上多关注这部分人,重点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