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类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的疾病,其特点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增生和分化失常,导致血细胞数量和功能紊乱。
MDS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倾向和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本文将围绕MDS的诊断与治疗展开讨论。
一、诊断MDS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血液学检查和骨髓穿刺活检。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贫血、出血倾向和感染等。
血液学检查发现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异常。
骨髓穿刺活检可以明确骨髓内干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分化失常情况,同时能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确诊MDS。
二、分型根据国际上统一制定的MDS分类系统,MDS被分为不同的亚型,每个亚型都有不同的预后和治疗策略。
主要的分类方法包括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和改良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R),根据不同的临床指标给患者打分,从而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
三、治疗MDS的治疗原则包括治疗贫血、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和预防进展为高危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 支持性治疗:对于老年患者或无法耐受其他治疗措施的患者,可以尝试红细胞输血、血小板输注以及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这些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减少出血和感染的风险。
2.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年轻患者来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能够替代病理性造血,提供正常的造血功能。
但由于移植过程的并发症和适应症限制,该治疗方法适用范围较窄。
3. 免疫调节治疗: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克隆抗体等药物,抑制异常造血克隆的增长,改善血液学指标,并改善患者的贫血和感染状态。
4. 化学药物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细胞毒药物抑制异常造血克隆的增长和分化,起到治疗的效果。
但化疗的适应症和效果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五、预后MDS的预后因患者的年龄、亚型、IPSS分级等因素而异。
某些亚型的MDS预后较好,可以维持较长的生存期,而高危亚型的预后较差,容易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109/L,可见单核细
胞 粒细胞的形态异常包括颗粒减少或缺乏、 分叶减少(假性Pelger-Huë t异常)。这 二种异常见于90%以上病例,有助于和其 他骨髓增殖性疾患相鉴别 白细胞减少者多有淋巴细胞%增高 血涂片中有时可见幼稚粒细胞
缺少颗粒的中性粒细胞:
> 1 X 109 /L
WHO Classification System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
Refractory Anemia (RA):
With ringed sideroblasts (RARS) Without ringed siderblasts
FAB Classification
% Ringed Sideroblasts
PB Blasts < 1%
BM Blasts < 5% < 5% 5-20% 21-30% ≤ 20%
PB Monocytes
RA RARS RAEB RAEB-T CMML > 15%
< 1% < 5% > 5% < 5%
返回
幼红细胞异常:
MDS - Dysplastic Erythroblasts
红细胞生成障碍 (dyserythropoiesis)
Dyserythropoiesis
Normal
Howell-Jolly小体:
多核巨幼红样细胞和双核粒细胞:
巨晚幼粒细胞:
巨核细胞异常:
巨核细胞异常:
系
WHO Classification System
Myelodysplastic/Myeloproliferative
误诊mds的真实案例
误诊mds的真实案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种骨髓疾病,它会导致造血干细胞产生异常,进而影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正常形成。
MDS在早期可能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因为其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误诊案例:
案例:
一名60岁的男性患者在数月内出现疲劳、头晕和皮肤苍白的症状。
他去看了家庭医生,最初被诊断为贫血,被给予铁剂治疗。
然而,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他继续感到疲劳,皮肤苍白,还出现了易出血和瘀斑的情况。
随后,患者被转诊至专科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
医生进行了骨髓穿刺检查,发现了骨髓中的细胞异常,包括不正常的造血细胞。
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患者被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这是一种造成贫血、易出血和感染的严重骨髓疾病。
这个案例突显了MDS的诊断可能会受到其他疾病的干扰,因为其症状相似,需要经过仔细的鉴别和进一步的检查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管理MDS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
要。
这也强调了医生在面对贫血等不明原因的症状时,需要保持警惕,考虑到各种潜在的疾病可能性。
血液内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诊治规范
血液内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诊治规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骨髓出现病态造血,外周血血细胞减少,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常伴有感染和(或)出血,部分患者最后发展成为急性白血病。
男女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一、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MDS分为5个类型,即难治性贫血(RA)、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RAEB-T)及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1)RA及RAS以贫血为主,呈慢性过程。
病情可长期变化不大(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0个月及65个月),RAS有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
(2)RAEB及RAEB-T则常有全血细胞减少,明显贫血、出血和(或)感染,可伴有肝、脾大。
病情呈进行性发展(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个月及5个月)。
多在短期内转变成急性白血病(分别占40%及60%)。
有的患者虽未发展成白血病,但可因感染、出血而死亡。
(3)CMML以贫血为主,可伴感染或出血,常有脾大。
血中单核细胞常增多,骨髓有病态造血,Ph染色体阴性,bcr/abl基因阴性可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区别。
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
30%转变为急性白血病。
2.辅助检查(1)血常规和骨髓象:患者血常规常为全血细胞减少,亦可为一系或两系血细胞减少。
骨髓多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患者可增生减低。
血常规和骨髓象有病态造血表现。
(2)细胞遗传学异常:近40%的患者有染色体异常;常见者有-5,5q-,-7q,三体8,20q+等。
(3)病理学改变:在骨小梁旁区或小梁间区出现3~5个或更多原粒、早幼粒细胞的簇集。
此外,还可出现处于同一阶段的幼红细胞岛或原红细胞的造血灶,骨髓网硬蛋白纤维增多等改变。
(4)粒-单系祖细胞半固体培养:常表现为粒-单系祖细胞集落减少,而集簇增多。
集簇集落比值增大,预示向白血病转化。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重疾新规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重疾新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发育异常导致的血液系统疾病。
近期,我国发布了针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新规,以提高对该重大疾病的关注和防治水平。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外周血细胞减少和染色体异常。
该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群。
目前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但与环境因素、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等有关。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贫血、出血倾向、感染易发等。
此外,该病还可能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我国发布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重疾新规,旨在加强对该病的防治工作。
根据新规,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纳入重大疾病范畴,并将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此外,新规还规定了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管理。
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治疗,早期干预和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支持性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使用兴奋剂促进造血、应用免疫调节剂和维生素等。
而对于适合的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
此外,支持性治疗也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重要手段,包括输血、抗感染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康复管理同样重要。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需要进行定期复查和随访,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
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如合理膳食、适度运动、避免感染等,以提高生活质量和预防疾病的进展。
新规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防治工作。
通过将该病纳入重大疾病范畴并提供医保报销,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促进早期诊断和治疗。
此外,新规还提出加强对患者的康复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分型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分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水平上的恶性克隆性血液病,表现为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功能异常而致三系细胞病态发育以及骨髓增生异常活跃但又伴显著无效造血,外加向急性白血病进展的高风险为特征[1.2]。
MDS`的发生和进展是一个多步序过程。
由于环境、职业或生活中的毒害因素或自发性突变,在易感个体中造成造血干、祖细胞的初始性变故。
这种受损的干、祖细胞一方面逐渐对正常干、祖细胞形成生长或存活优势,成为单克隆造血;另一方面诱发免疫反应导致T 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骨髓抑制。
持续性自身免疫性攻击诱发单个核细胞和基质细胞过多产生TNF-a、IFN-Y等细胞因子,诱发造血细胞过渡凋亡,导致无效造血[2]。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形态学特点骨髓病态造血是MDS诊断问题的核心,实际是指三系造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异常,以及细胞形态与内在结构统一性的丧失。
当此种发育异常的细胞占各系细胞的10%~20%以上,即称该系细胞存在病态造血现象[3.4.6]。
1.1 红系病态造血:外周血易见大、巨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及各种异形红细胞。
巨幼样变的幼红细胞易见。
骨髓可见幼红细胞大小不一,多核、分叶核、核粹裂、核间桥、宽基核芽、花瓣样核和Howell-Jolly小体均常见。
可见三核和多核,且多个核中的核大小不一,前者与病态的奇数分裂有关,后者则与多极分裂有关。
原始与幼红细胞可见巨幼样变,其胞体大,胞浆深蓝,核圆位于中央,染色质纤细,有核仁。
铁染色可见环形铁粒幼细胞也是MDS 红系病态表现之一。
1.2 粒系病态造血:骨髓涂片幼粒细胞胞浆中颗粒过多、减少或缺如;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和假性佩-许畸形,后者是MDS的最佳诊断指标之一;中幼粒、晚幼粒或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呈双核形,可见环形中性粒细胞;可见巨幼样变及原始细胞增多。
外周血可出现幼粒细胞,也有类似骨髓粒细胞异常。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是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病,其特点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或其中任何一系或二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多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三系血细胞有明显的病态造血现象,原始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稍增加,偶尔还出现于血循环中,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白血病,用铁剂或各种生血素治疗不易生效,病程漫长,在疾病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白血病。
MDS是本世纪才逐渐为现代医学所认识,于20世纪70年代才由FAB协作组建议命名为MDS,并加以分型,中医学无MDS的对应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多归属于中医学虚劳、血证、症积等病的范畴,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乃至治疗及预后早有认识,如早在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就有与本病类似的记载:“虚劳里急、悸衄……”,“虚劳,诸不足……”,“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并明确指出治疗原则“缓中补虚”,《诸病源候论》有“凡人血气,为风邪所伤,初始客在皮肤,后重遇气血劳损,骨髓空虚,遂注停滞,令人气血减耗,肌肉消尽,骨髓间时嗡嗡而热,或炽帜而汗…o,0990《类证治裁》:“温病更遇时毒,面赤斑如绵纹”,《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治温病初得,头痛,周身骨节酸痛,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汗,脉浮者。
”亦都与MDS的表现相似。
[病因病理](一)中医学认识1.先天不足因父母体虚,胎气不足,或胎中失养,临产受损等,致使婴儿脏腑不健,生机不旺。
龚居中云:“禀赋素弱复劳心肾”是形成本病的重要因素。
2.劳倦、饮食、七情内伤《素问.宣明五气大论》提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务筋。
”劳倦过度影响脏腑功能而易致损。
《诊家四要.病机约论》中亦云:“曲运神机则劳心,尽心谋虑则劳肝,意外过思则劳脾,遇事而忧则劳肺,色欲过度则劳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PPT课件
MDACC预后评分模型
2008
.
7
分型
FAB 分型 WHO 分型 国际预后积分系统 IPSS
.
8
FAB分型
MDS 亚型
难治性贫血 (RA)
难治性贫血伴 环铁粒幼细胞 增多(RARS)
难治性贫血伴 原始细胞增多
(RAEB)
难治性贫血伴 原始细胞增多
转变型 (RAEB-t)
慢性粒-单核细 胞白血病 (CMML)
5
G
Int
P
VP
11-30% 5%-10%
血红蛋白(g/dl) ≥10
中性粒细胞(/ul) >0.8 ≤0.8
血小板(*10 9/l) ≥100
<100
危险度 分组
非常良好 组 良好组 中危组 不良组 极度不良 组
评分
0-2 2-3.5 3.5-5 5-6 >6
治疗
支持、促进造血、 去甲基化、生物反应调节剂
Japan: 16,401
AUS/NZ: 4,171
注:中国MDS的发病率较高,亚太地区. 占有全球一半以上MDS人口
5
MDS 疾病分型
法、美、英MDS分型系统
FAB 1982
世界卫生组织 MDS分型系统 WHO 2001、2008和2016
国际预后评分系统
IPSS 1997
世界卫生组织预后评分系统 WPSS 2005
巨核细胞多数增多。可见小巨核、大单个核巨
核细胞、多核巨核细胞,胞浆中颗粒增大或形态异常。
血小板减少, 形态异常,可见. 巨大血小板。
1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常见病态造血表现
骨髓 外周血
红系
红系比例过多或过少; 核出芽、核间桥、核碎 裂、核分叶过多; 巨幼样变, RAS 环形铁粒幼细胞 >15% 胞质空泡 PSA染色阳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遗传学异常研究进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克隆性造血紊乱的异质组群,以全血细胞减少及骨髓病态造血为主要表现,并易于向白血病转化[1]。
目前,对于MD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很多学者就其进行了研究,包括细胞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两方面。
这些研究对于进一步阐明MDS的异质性发病机制和选择合理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近年来MDS相关基因异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细胞遗传学异常MDS染色体异常类型呈现很大的异质性,包括非平衡性异常和平衡性异常,几乎涉及每对染色体。
MDS的染色体畸变主要以不平衡异常为主,即以染色体缺失和数目异常为主,提示其发病的分子机制可能为肿瘤抑制基因丢失、失活或者与单倍基因剂量不足有关。
2008年,WHO关于髓系肿瘤分型方案中列出MDS 再现性染色体异常及其频率,非平衡性异常主要有+8(10%)、-7或7q(10%)、5q-或-5(10%)、del(20q)(5%~8%)等[2]。
邱镜滢等总结了306例MDS患者染色体核型,其中有144例检出异常克隆(核型异常率为47.1%),发生频率较高的染色体畸变依次为+8,-7/7q-,20q-/-20[3]。
Haase等对2072例MDS患者进行了细胞异常分析发现,52.3%的患者具有克隆性异常,患者具有染色体一种、二种、三种异常分别为605例(29%)、180例(9%)、299例(14%),异常类型有2370种,其中5q—异常占30%,7号染色体突变占21%[4]。
1.1 5q染色体缺失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是MDS常见的一种遗传学异常,既可以是单纯的5号染色体缺失,也可表现为复杂核型异常的一种,但其主要的共同缺失区(commonly deleted region,CDR)为5q31.1。
单纯5号染色体缺失的MDS患者,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外周血小板正常或增高,15年仅有25%的患者可能转变为白血病,而且5q—综合征患者对免疫调节药雷利度胺有很好的治疗效果[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EPO水平的测定及其受体的表达的开题报告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EPO水平的测定及其受体的表达
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由骨髓干细胞克隆性增生形成的血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
MDS患者由于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增生造成了单一或多种血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或功能障碍,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血球减少等临床表现。
Erythropoietin(EPO)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最重要的激素,其在MDS患者中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EPO会通过其受体(EPOR)与表达在前体红细胞以及成熟的红细胞上的EPOR结合,并刺激红细胞的生成和分化。
因此,本研究将探究MDS患者中的EPO水平以及其受体EPOR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了解MDS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测定MDS患者中EPO的水平以及EPOR的表达量,并探究其与MDS的关系,为深入了解MDS病理机制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对象:选取符合MDS诊断标准的患者和对照组健康人;
3.2 实验步骤:
1)采集MDS患者和对照组健康人的末梢血;
2)离心制备血浆和白细胞总RNA;
3)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EPO浓度;
4)采用RT-PCR法测定白细胞中EPOR mRNA的表达量;
5)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绘图。
4. 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能够获得MDS患者中EPO水平和EPOR表达量的差异数据,并且可以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为进一步了解MDS的病理生理及其治疗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
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五、一般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2.心理护理:实施保护性医疗制 3.营养指导: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 消化饮食 4.休息活动:严重贫血或出血倾向者应卧床 休息,缓解稳定期病人可适当活动。
六、贫血护理
疲乏、无力、心悸、气短者,应卧床 休息,减少耗氧,必要时按医嘱给予 输血,注意控制输血部位、出血量,注意有无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 呕血、便血、血尿,女性患者月经量是否 过多。特别要观察有无头痛、呕吐、视力 模糊、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症状,若有重 要脏器出血及有出血性休克时应给予急救 处理。
六、症状护理
(三)持续发热 多系感染引起,应注意观察寻找感染灶, 同时严密观察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9度应 予物理降温,慎用酒精擦浴降温。遵医嘱 必要时用退热剂。病人降温过程中出汗多, 应予补充水分,及时更换衣裤、被单。
三、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贫血,可有出血、 感染; 2)外周血一系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可有巨 大红细胞、巨大血小板、有核红细胞等病 态造血表现;
3)BM三系或两系或任一系血细胞病态造血;
4)结合其他检查
四、治疗
1)支持治疗:输血、消炎 2)化疗:小剂量化疗 3)诱导分化治疗:维A酸 4)细胞因子 6)骨髓移植
3
二、临床表现及分型
MDS分为5个类型: RA、RAS、 RAEB 、 RAEB –T 、CMML
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部分患者最后
发展为急性白血病
4
MDS 的FAB分型及各型特点
FAB分型 (1982年) 难治性贫血(RA) Refractory anemia RA伴环状铁粒幼细胞(RAS) RA with ring sideroblasts RA伴原始细胞过多(RAEB) RA with excess blasts 转化型RAEB(RAEB-T) RAEB in transformation 血象 (原始细胞) <1% 骨髓象 (原始细胞) <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伴环行铁粒幼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efractory anemmia with ring sideroblasts,RAS):①血象:与ra相 似;②骨髓:除RAB表现外,还有铁粒幼红细胞多(rafractory anwmia of basts,RAEB)①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小,多见粒系病态造血 现象,原始细胞〈5%;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及 红系都增生。三系都有病态造血现象。原始细胞为5%- 20 %;③原幼细胞可见到AUER小体。 4.转化中的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RAEB in transformation,RAEB-t);血象及骨髓与raeb相似,但应 具备下述三种情况的任一种:血中原始细胞>5%;②骨 髓中原始细胞占20-30%; 5、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 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CMML):①血象: 单核细胞绝对值>1x109/L,粒细胞也增加并有颗 粒减少或Pelger-Huet异常,原始细胞<5%;②骨髓: 同raeb,原始细胞5%-20%之间。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以贫血症状为主,可兼有发热或出血。 2、血象 全细胞减少,或任一,二系细胞减 少,可有巨大红细胞,巨大血小板,有核红细胞等 病态造血表现. 3、骨髓象 有三系或二系,或任一系血细胞 的病态造血,或是淋巴样小巨核细胞 4、除外其他伴有病态造血的疾病。 5、法美英( FAB)协作组将MDS分为五型。
抗血管生成药物
反应停(Thalidomide):具有抗血管发生作 用和拮抗TNFα的功能以及T 细胞共刺激作用。 试验表明,反应停主要作用于红系,对其他 两系也有一定作用。反应停的副作用主要为 神经毒性,有试验表明超过200mg/d毒性即 明显增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
MDS治疗主要解决两大问题:骨髓衰竭及并发症、AML转化。
就患者群体而言,MDS患者自然病程和预后的差异性很大,治疗宜个体化。
西医学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英文名称:MyelodysplasticSyndromes, MDS 主要症状:贫血,出血主要病因:病因不明传染性:无传染性疾病简介MDS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征为血细胞减少,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无效造血及高风险向白血病转化。
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推荐的血细胞减少的标准为Hb<100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8×10^9/L,血小板(PLT)<100×10^9/L,但实际诊断MDS时,不要求一定达到这么低。
多数MDS病例以进行性的骨髓衰竭为特征,并最终都会发展成为AML,但是不同亚型转白率也不同,某些患者的生物学特征是相对惰性的,病程较长,转白率很低。
在MDS定义明确后,诊断和分型中主要难点在那些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细胞不增多病例上,尤其当病态造血不显著时;或与营养缺乏、化学药物、中毒、造血生长因子、炎症及感染继发的病态造血鉴别;以及骨髓低增生或伴随纤维化等情况,不能获得足够细胞分析可能的疾病过程。
低增生性MDS及MDS伴骨髓纤维化诊断常常很困难。
病因多少MDS病因未明。
诊断诊断流程表1 MDS的诊断流程病史三系血细胞减少相应症状;化疗/放射线、化学毒物接触史;MDS/AML家族史及其他病史体检贫血、出血、感染体征,部分脾脏肿大外周血计数及涂片检查含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铁蛋白、VitB12、FA水平Epo水平尽量在输血前查骨髓涂片形态、铁染色、有核红细胞PAS、髓系细胞POX检查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查MDS免疫表型骨髓细胞遗传学分析基因检测怀疑MDS/MPN者查JAK2突变、PDGFRα/β基因重排等排除反应性病态造血酒精中毒、HIV感染、巨幼贫、PNH、LGL,溶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肿瘤,药物、化疗、生长因子等注:VitB12:维生素B12,FA:叶酸,Epo:促红细胞生成素,PAS:过碘雪夫酸染色,POX:过氧化酶,FISH:荧光原位杂交,PD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LGL: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建议参照维也纳标准(表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分期和预后指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分期和预后指标简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类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引起的造血系统疾病。
MDS在临床上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可伴有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症状。
根据病情的不同,MDS的临床分期和预后指标有所不同。
临床分期MDS的临床分期有多种系统,常用的包括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和修订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R)。
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IPSS是一种常用的MDS分期系统,根据骨髓增生度、永久细胞染色体异常、外周血细胞计数和危险分组等指标来评估患者的预后。
根据IPSS,MDS可被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低危型(Low risk):包括低危原发性MDS和低危继发性MDS,患者通常有较好的预后。
2.中危型(Intermediate 1 risk):患者的预后较低危型略差。
3.中高危型(Intermediate 2 risk):患者的预后较中危型更差。
4.高危型(High risk):包括高危原发性MDS和高危继发性MDS,患者的预后最差。
修订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R)IPSS-R是在IPSS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新增了几个重要的预后指标,包括细胞表型、细胞凋亡指数和铁载蛋白水平等。
相比于IPSS,IPSS-R能更精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
根据IPSS-R,MDS可被分为以下几个亚类:1.极低危型(Very low risk):患者的预后最好。
2.低危型(Low risk):患者的预后较好。
3.中危型(Intermediate risk):患者的预后一般。
4.高危型(High risk):患者的预后最差。
预后指标MDS的预后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因异常MDS患者常伴有一些特定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如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等。
这些异常指标在预测患者的预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细胞计数MDS患者的外周血细胞计数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向祖细胞(CFU-mix)多表现为生长不良, 证明MDS病变从多能干细胞开始。 CFU-GM CFU-E,BFU-E RA,RAS 正常/减少 正常/减少 RAEB 减少 减少 RAEBt 减少 减少 CMMOL 增加 减少
返回
MDS骨髓细胞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40%~70% 常见染色体异常为+8,20q-, -5/5q-, -7/7q MDS病人的染色体异常还可能累及多条染色体。 RAEB表现出复杂的染色体畸变,预示白血病即 将发生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109/L,可见单核细
胞 粒细胞的形态异常包括颗粒减少或缺乏、 分叶减少(假性Pelger-Huë t异常)。这 二种异常见于90%以上病例,有助于和其 他骨髓增殖性疾患相鉴别 白细胞减少者多有淋巴细胞%增高 血涂片中有时可见幼稚粒细胞
缺少颗粒的中性粒细胞:
病理生理学
干细胞首先受损: 克隆生长优势增加 伴有p53, FLT3(fam样酪氨酸激酶3), RAS突 变 促进继发性遗传事件的发生 (e.g. -5, -7, etc.)
病理生理学
干细胞改变 干细胞中抗原的改变 直接针对骨髓的自身免疫反应: 最终结局:无效造血
病理生理学
返回
幼红细胞异常:
MDS - Dysplastic Erythroblasts
红细胞生成障碍 (dyserythropoiesis)
Dyserythropoiesis
Normal
Howell-Jolly小体:
多核巨幼红样细胞和双核粒细胞:
巨晚幼粒细胞:
巨核细胞异常:
巨核细胞异常:
MDS-RARS(铁染色):
Ringed sideroblasts
MDS-RAEB:
MDS-CMMOL:
MDS-RAEBt:
MDS-RAEBt(小巨核细胞):
血小板减少见于1/2-2/3病例,伴有血小
板形态异常,如巨大血小板和病态的颗 粒形成 超微结构检查可见膜系统延伸。如能见 到血小板由ADP诱导的聚集反应表现第二 波异常以及由肾上腺素诱导的第一、第 二波异常有助于和其他疾患鉴别 个别患者的血涂片可见淋巴样小巨核或 单圆核小巨核细胞 返回
异常的细胞因子生成:
干细胞粘附至
基质/内皮发生改变: 导致凋亡增加 骨髓微环境异常
病程早期:
无效造血和骨髓衰竭
急性白血病转变:
凋亡减少
3.流行病学
主要为成人发病 轻微的男性发病优势
幼儿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 婴儿
Type of anomaly
Point mutation (codon 12, 13 or 61) Point mutation or deletion of other allele Point mutation (codon 969 or rarely 301)
Incidence (%)
10-30% 5 5-1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MDS
难治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 病态造血 全血细胞减少 转变为白血病
一、概述
1. 定义
一组异质性的综合征,临床上 以难治性贫血伴白细胞和/或血小 板减少,骨髓增生正常或亢进,伴 病态造血的易发生急性白血病转变 的综合征,其病变基础为干细胞水 平克隆性疾病。
继发性MDS
家族性
MDS
可见于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
治疗后MDS
可发生于细胞毒性药物化疗后或辐射
可继发于AA
烷化剂相关病例 ~ 85% •环磷酰胺,马利兰,苯丁酸氮芥(瘤可宁), MOPP, 亚硝基脲 • 间隔时间通常为 5-7 年
表鬼臼毒素相关病例 ~ 15% • VP-16,依托泊甙,替尼泊甙 •间隔时间短于 2 年 Both rapidly progressive to AML - poor prognosis
5. 临床表现
可无症状 贫血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外周血下一张 2. 骨髓象 下一张 见图 3. 骨髓活检:ALIP现象 4. 祖细胞培养:CFU-GM,CFU-E,BFU-E 5. 染色体检查:染色体易位、缺失等 6. 免疫异常 7. 其他 下一张 8. 血型改变或血型抗原减弱 下一张
全血细胞减少或红细胞减少合并白细胞
减少或合并血小板减少,很少见有白细 胞合并血小板减少者。一系血细胞减少 则更少见 红细胞形态体积偏大,MCV常>95fl。红 细胞可见大小不等,异形红细胞增多, 色素减低、嗜碱性点彩和泪滴状细胞等。 偶见巨大红细胞(直径>正常红细胞的2 倍) 网织红细胞减低或增高
7 号染色体单体综合征 先天性 MDS 成人型 MDS
Refractory Anemia Refractory Anemia with Ring Sideroblasts (RARS) Refractory Anemia with Excess Blasts (RAEB) RAEB in Transformation (RAEB-t) CMML
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无效造血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 白血病前期(preleukemic
disorder)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病毒作用和/或细胞原癌基因发生突变 - 经常接触苯、化疗药物、放射线等
Known molecular abnormalities in MDS
Gene
RAS P53 FMS (encodes M-CSF receptor)
骨髓增生程度多为明显活跃 红细胞系多增生亢进,骨髓表现各系的
细胞形态学异常。以红细胞系的形态异 常显著 中性粒细胞的过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缺 乏 返回
50%的患者有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
(ALIP),表现原始及幼稚粒细胞不是 沿骨内膜分布而呈簇状(5-8个以上) 聚集于骨髓腔的中央 骨髓涂片中有时亦可见三个或三个以上 的原始细胞簇,此与ALIP有同等意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