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公开课最优秀的教学设计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引言: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名篇之一,讲述了苏武忍受艰辛的环境,坚守信仰和忠诚的故事。
作为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经典故事,它不仅体现了忠诚和坚持的品质,也对我们当代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本教案旨在通过苏武传这一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忠诚的意义和价值,并培养学生坚守信仰和忠诚的品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掌握苏武传故事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段落;- 了解苏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方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个人观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苏武传的故事元素,创作相关作品。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忠诚和坚持品质,理解和尊重忠诚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和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并从苏武传中汲取勇气和智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提炼并掌握故事的主旨和精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忠诚和坚持的情感认知,引导学生通过苏武传的故事,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情景导入:通过描绘苏武传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的思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猜测能力。
2. 故事阅读:用课文朗读的方式呈现苏武传的故事,通过师生互动、问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旨。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苏武传故事中出现的问题和启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表演破译:学生自由组织小剧场表演,通过演绎苏武传故事中的关键场景和人物形象,提炼并展现故事的精华。
5. 创作分享:鼓励学生以苏武传为素材,进行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绘画等形式,分享自己对苏武传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5分钟)-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苏武传的背景,简要介绍苏武的形象和他所经历的困难。
《苏武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教案简介《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被誉为古代军事抗击外敌的佳作,也是中国古代壮烈忠诚精神的代表之一。
本教案针对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内容,通过学生对《苏武传》故事的学习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忠诚品质。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包含的忠诚精神;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分析思考能力;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4.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感悟忠诚的含义和价值;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四、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准备他们对“忠诚”这个概念的理解。
然后介绍《苏武传》这个故事,并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们阅读《苏武传》故事,并回答一系列相关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深入思考故事中的忠诚精神。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以下问题:a.你对苏武的忠诚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b.你对苏武的表现有什么感想?你想要像苏武一样忠诚吗?c.如果你遇到类似的困境,你会怎么做?4.写作活动(30分钟)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忠诚的文章。
可以是对《苏武传》中苏武忠诚精神的理解和赞美,也可以是对自己对忠诚的理解和反思。
5.展示和分享(15分钟)让学生们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教师可以选择几篇优秀作文进行点评和表扬。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忠诚精神的重要性和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收获。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评估小组讨论的质量;2.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是否准确和完整;3.写作活动的作文是否能够正确表达学生的思想和观点。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2.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研读体会文章鲜明突出的对比与生动入微的细节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卫律劝降、苏武牧羊、李陵劝降等重点段落,对比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2.从文中归纳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言行选择?【教学设想】1.为避免课堂流于枯燥的字词讲解,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译注等准备工作;2.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应让学生多读,以培养文言文语感;3.在欣赏课文时,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将重点由“言”转移至“文”上,吸引学生兴趣。
【辅助手段】PPT,板书【课时安排】4课时公开课为第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标题:苏武传)故事讲到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牵连入匈奴国中叛乱事件,他两度寻死,慷慨陈词,终于消弭了可能导致两国发生误解争端的危机,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但是不料匈奴公然违背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扣留了苏武等使节,要逼迫他们投降,以此来羞辱汉朝。
卫律的威逼利诱以失败告终。
(板书:苏武-张胜,苏武-卫律)匈奴明白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便改变了劝降策略。
二、研读:“乃幽武至大窖中,绝不饮食。
”想以摧毁折磨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可是苏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顽强地活了下来。
以至于“匈奴以为神”。
于是匈奴变更为残酷的方式,“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等对传统忠诚观念的批判。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问题一
苏武在匈奴的生活是怎样的?他如何应对困境?
问题二
苏武的忠诚和信仰对他的行为有哪些影响?
问题三
苏武传中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体会
分享一
在阅读苏武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苏武的忠诚和坚 韧不拔的精神。他的坚定信仰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让我深受 感动。
倒叙手法
开篇先写苏武出使匈奴的 背景和原因,再回溯其成 长经历,使故事更具悬念 和吸引力。
顺叙与插叙相结合
在叙述苏武出使经过时, 穿插描述其家庭背景、与 副使张胜的关系等,使人 物形象更加丰满。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苏武与副使张胜 、匈奴王单于等不同人物 的性格、行为,凸显苏武 的忠贞不屈和高尚品质。
语言风格特点
01
先秦时期
忠诚观念主要表现为对君主和国家的绝对服从和献身,如屈原等忠臣形
象。
02
秦汉时期
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忠诚观念逐渐演化为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和献身
,如苏武等忠臣形象。
03
宋元明清时期
忠诚观念进一步升华为对民族、文化和道义的坚守和献身,如岳飞、文
天祥等忠臣形象。同时,忠诚观念也开始受到一些挑战和反思,如明清
质朴自然
语言平实,不刻意追求华丽辞藻 ,以简洁明快的叙述展现故事情
节和人物形象。
情感真挚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苏武忠贞品质 的崇敬之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细节描写生动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如苏武手 持旌节、北海牧羊等场景,使读 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主人公的
艰辛与坚韧。
情感渲染和意境营造
《苏武传》 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其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意。
(2)分析苏武的形象,把握其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苏武在困境中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内涵,以及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述这样一位英雄人物的文章——《苏武传》。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前 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 年)间 229 年的历史。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文言知识梳理1、实词(1)稍迁至栘中厩监稍:渐渐(2)数通使相窥观数:屡次(3)汉亦留之以相当当:抵押2、虚词(1)以①以货物与常以:把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以:凭借……身份(2)因①因厚赂单于因:趁机②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因:趁3、句式(1)判断句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2)被动句①见犯乃死,重负国②皆为陛下所成就(五)分析人物形象1、分组讨论:苏武在出使匈奴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他是如何应对的?2、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苏武经历了卫律的威逼利诱、李陵的劝降等磨难。
面对卫律的威胁,苏武义正言辞,坚决不屈服;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信念。
3、思考:从苏武的言行中,你看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苏武具有坚定的信念、强烈的爱国精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道德操守。
(六)写作技巧探究1、对比手法的运用(1)苏武与张胜的对比张胜在匈奴的威逼下投降,而苏武始终坚守气节,通过对比突出了苏武的坚定。
10《苏武传》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0《苏武传》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教学设计《苏武传》教学设计学习任务一预习文言知识积累1.了解《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
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 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2.文化常识丈人对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意为广大之貌。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
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前。
阏氏(yān zhī)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类似汉朝中的皇后。
黄门驸马汉代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其中,驸马是对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
因驸马都尉得名。
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即副。
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
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
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
课文《苏武传》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苏武传》教学设计一等奖《课文《苏武传》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课文《苏武传》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的历史学,同时也开创了传记文学。
由于《史记》的杰出成就以及它的历史记载截止到汉武帝时代,后来就有不少文人学者如刘向、刘歆、扬雄、史岑等皆缀集时事来续补它,但大都文辞鄙俗,不能和《史记》相比。
班固的父亲班彪有鉴于此,乃采集前史遗事,旁贯异闻,著“后传”数十篇。
“后传”仍是递续《史记》的,不能独立成书,但它成为班固著《汉书》的重要基础。
《汉书》独立成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同样对后代史学和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幼年聪慧好学,“九岁能属文,诵诗书”,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经九流百家之言,“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因此,颇为当时儒者钦佩。
二十三岁,父班彪死,还乡里三年。
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私撰《汉书》。
五年后,有人上书明帝,控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
弟班超上书解释,明帝阅读了他著作的初稿,不但没有惩罚,反而对他的才能十分赞许,召为兰台令史。
一年后,升为郎,典校秘书,并继续《汉书》的编著工作。
经过二十余年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一部分“志”、“表”在他死后由妹班昭和马续续成。
章帝时,班固升为玄武司马,与诸儒讲论五经同异于白虎观,撰成《白虎通义》。
和帝永元元年(89),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班固为中护军,随军出征。
2024精选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2024精选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苏武传》。
本课主要内容为汉使卫律说降苏武,苏武宁死不屈的故事。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学习他坚强不屈、不畏艰险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学习他坚强不屈、不畏艰险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
3. 讲解课文: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如:苏武为什么宁死不屈?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5. 示例讲解: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式,并学会运用。
6.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苏武传板书设计:苏武宁死不屈爱国精神七、作业设计(1)苏武为什么宁死不屈?(2)课文中有哪些重点词语和句式?(3)苏武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2. 答案:(1)苏武宁死不屈是因为他热爱祖国,不愿背叛国家。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已在上节课讲解。
(3)苏武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坚强不屈、不畏艰险,始终坚守信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如《岳飞传》、《林则徐》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苏武传》。
课文主要讲述了汉使卫律说降苏武,苏武宁死不屈的故事。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感受人物自身的魅力。
2.通过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3.通过关键文段的分析,鉴赏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通过深入探究,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和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秦腔《苏武牧羊》片段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中讲的是谁的故事吗?是的,是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
那么谁能给我们讲讲关于苏武的故事?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班固的《汉书》,学习,更全面地了解苏武其人其事。
二、设置情境高二年级计划组织一次“重温课文经典,致敬历史英雄"专题讨论会。
现需要各班从本单元历史人物中任选其一,梳理人物生平,挖掘人物精神,赏析写作艺术特色,为讨论会做准备。
作为班级一员,请你仔细研读《苏武传》,依照要求为专题讨论会做准备。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问题1(老师提问):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学生A:苏武是奉命出使匈奴,目的是为了通和好。
在遭遇上,他被虞常谋反,然后卫律逼降,但苏武坚持不屈。
最后,他被流放北海,杖节牧羊,历经磨难,但最终回归汉朝。
老师:不错,你概括得很清楚。
但在回答时,可以更注重用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比如“苏武奉命使匈奴,欲通好也”之类的。
同时,要注意在叙述时保持逻辑清晰,确保故事情节不会被弄混。
在文言文中,表达方式对于整体语感的形成至关重要。
问题2(老师提问):请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每部分的内容。
学生B:第一部分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和出使匈奴的原因;第二部分详细叙述了苏武在匈奴的艰难经历,包括虞常谋反、卫律逼降、流放北海等;第三部分则是苏武历经磨难后终于回归汉朝的过程。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题《苏武传》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3、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教学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一、导入“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苏武牧羊。
唐代的温庭筠曾写过一首《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看看苏武身上有哪一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了解作者及《汉书》1、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
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
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苏武传全国一等奖教案汇总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苏武传全国一等奖教案汇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苏武传》为例,详细讲解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对苏武传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苏武传》全文;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3. 了解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苏武传的理解和背诵。
难点:文言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苏武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领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笔记本、课本《苏武传》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讲述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苏武传》,然后针对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 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领会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4. 背诵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背诵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苏武传》板书内容:1. 苏武传的历史背景2.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3. 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七、作业设计1. 完成《苏武传》的背诵;2. 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阅读一篇文言文短文,并做简要的解析;3. 写一篇关于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苏武传的讨论,深入领会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苏武传》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中对外友好交往的内容,课文以生动的历史故事,表现了苏武崇高的个人品质和坚强的民族气节。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和放逐北海牧羊十九年,始终不改变对祖国的忠心耿耿。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篇一:《苏武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苏武传》 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伟大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理解其精神品质。
2、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复杂句子的含义,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探讨苏武在极端困境中坚守民族气节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和语言特点。
2、讲解法:讲解文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苏武的形象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苏武牧羊的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苏武是谁吗?他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的事迹?2、作者及作品介绍(1)介绍班固和《汉书》。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间的历史。
(2)强调《汉书》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为学生理解《苏武传》奠定基础。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文言知识讲解(1)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如“稍”“当”“论”“相”等。
(2)讲解虚词,如“以”“于”“而”等的用法。
(3)分析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5、分析人物形象(1)让学生分组讨论苏武的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从苏武出使匈奴的遭遇、面对威逼利诱时的表现等方面,总结苏武的性格特点,如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爱国等。
6、写作手法分析(1)分析文中通过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武传》,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苏武传》全文阅读,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
2. 重点词汇: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如“节”、“牧羊”、“匈奴”等。
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重点句子,理解句子背后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苏武的精神品质。
4. 重点讲解:教师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情感教育: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复习《苏武传》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苏武及其时代背景。
五、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心得体会和拓展阅读。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武在面对困境时坚守节操的事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其高尚品质。
2. 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苏武的位置,思考如何作出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苏武传》原文及相关注释、译文。
2. 网络资源:查找与苏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3. 课外读物:推荐苏武相关书籍、论文,拓展学生视野。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能够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重难点字词,能够归纳整理字词。
2、通过把握作者叙写苏武出使后发生的核心事件,鉴赏文章的叙事艺术、对比手法。
3、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感受苏武的精神品质,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核心事件的判断、叙事艺术、对比手法【教学难点】叙事艺术、对比手法【教学过程】导入:猜一猜,补出诗歌所咏历史人物。
咏()(宋)柴望十九年间不辱君,论功何独后诸臣。
若教倒数凌烟象,也是当时第一人。
咏苏武(唐)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学习活动一:回到历史现场,梳理人物生平【准备环节】前置学习:一节课,学生进行初次阅读和预习单填写。
预习单:1、请为《苏武传》段落标上序号(通篇标)。
阅读过程中请结合文章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问题的请标注。
2、任务一:请你概括段意,梳理情节;(表格见下文任务一)任务二:1、仔细阅读原文,探究苏武两次自杀的原因;2、请设计台词和动作,显示两次自杀的区别。
(表格见下文任务二)任务三:请你概括卫律劝降的策略,包括说辞和动作。
请你说说面对卫律劝降,苏武的反应及原因。
(表格见下文任务三)任务四:请你概括苏武拒绝投降后的处境。
(表格见下文任务三)【教学过程】【学习情境】我校戏剧社准备把《苏武传》搬上话剧舞台,开始了前期的剧本改写工作。
但是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难以意料的事……【学习任务】开动脑筋,帮助戏剧社处理剧本改写工作中遇到的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能够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明了苏武被扣匈奴的经过及原因,初步感受苏武精神品质。
【情境一】戏剧社在撰写剧本过程中,几个编剧对剧本分成几幕发生了争执,僵持不下。
【任务一】请你仔细梳理文章脉络,给出你的意见建议。
活动1:请你概括段意,梳理情节;段落人物(何时何地)何因何事总结1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留在汉使者苏武出使匈奴背景2 张胜(缑王、虞常)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张胜许之(指为汉伏弩射杀之(指卫律))张胜参与谋反,祸及汉朝3 苏武此事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苏武因不愿受辱第一次自杀4 苏武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苏武第二次自杀5 卫律(单于)欲因此时降武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苏武传公开课最优秀的教学设计
《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②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 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 32 ——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一、教案背景
《苏武传》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它讲述了苏武在匈奴生活的艰辛、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以及最终顽强的回归故土的故事。
通过学习《苏武传》这一古代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案目标
1. 能够简单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2. 能够分析《苏武传》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案内容
1. 教学活动一:导入学习
导入学习《苏武传》前,可以通过展示与《苏武传》相关的图片或简单介绍古代匈奴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活动二: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苏武传》,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讨论,
包括以下问题:
- 苏武为什么要被俘虏?
- 苏武在匈奴的生活是怎样的?
- 苏武是如何坚持回归故土的?
通过上述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3. 教学活动三:主题和价值观分析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苏武传》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例
如坚持不懈、爱国主义精神等。
每个小组讨论完毕后,让小组代表
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教学活动四:写作训练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苏武传》的理解,写一篇有关苏武的心得体会或传人故事。
五、教学评估。
最新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2024)
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小组 内共同探讨解决,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分享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分享讨论 成果,促进不同观点和思想的碰 撞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
2024/1/29
17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运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 生动、形象。
网络资源利用
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相关历史资料、文献等,拓宽学生 的知识视野。
互动教学平台
借助在线教学平台或社交媒体等工具,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 与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2024/1/29
18
05
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
Chapter
2024/1/29
19
角色扮演活动安排
角色分配
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分配苏武、卫律、李陵等 角色,并准备相应的服饰和道具。
2024/1/29
注重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苏武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意志和爱国情怀。
8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
苏武
忠诚勇敢、威武不屈、贫 贱不移、坚贞不渝、心胸 宽广、爱憎分明。
2024/1/29
张胜
贪生怕死、苟且偷生、变 节投降、背信弃义、懦弱 无能、无知少谋。
卫律
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 焰嚣张、不可一世、自私 自利。
汉朝与匈奴的经济文化交流
03
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汉朝与匈奴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文化
交流,包括商品、技术、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传播。
12
忠诚、节义等价值观念体现
苏武的忠诚精神
苏武作为汉朝使节,被匈奴扣留 十九年,期间始终坚守忠诚于汉 朝的信念,展现了高度的忠诚精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第一篇:教学设计苏武传苏武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价值意义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知识,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进行文言知识检测;用加小标题的形式疏通情节,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于国家、个人于社会的思考认识。
一、导入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导入,心灵的抉择决定了生命的坚强与脆弱,高贵与卑贱。
二,品味、鉴赏1、研习三、四自然段问题一:你如何评价苏武的自杀行为?(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问题二:面对苏武的自杀行为,周围人各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你如何理解这些反应?“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苏武坚贞的民族气节、高尚的爱国情操惊天动地,真正的英雄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2、研习第五自然段找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问题一:卫律是如何劝降的?你对卫律有什么样的评价?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又“举剑拟之”,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活脱脱一副卖国求荣叛徒嘴脸。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且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班固及《汉书》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常见字词。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精神。
(二)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播放《苏武牧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文化常识1.了解作者:班固(32—92年)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家庭——父亲:班彪(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汉书》)①(虽)才高八斗史学界:与司马迁并称“班马";文学界:与扬雄并被称“班扬”;地理界:与张衡并被称“班张";辞赋:九岁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汉赋四大家”之一。
《两都赋》②(却)官卑位低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
皇帝下诏入狱。
幸得班超上书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
汉明帝了解情况后,任命他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图书,先后任郎官、校定秘书、玄武司马(都是下级官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②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 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 32 ——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识(四)拟小标题,理清脉络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中。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五)作业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2.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3.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 真金不怕火炼” ,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分组讨论、探究、总结)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二)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李陵: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5.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
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三)课后思考:试评论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
第三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围绕几个问题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讨论方法:分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记录小组讨论观点,最后全班汇总,将每个小组讨论的观点进行对比、评价,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教师展示讨论问题问题一: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
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
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 愚忠” ,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问题二: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三)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四)各组组长向教师递交各组的总结。
(五)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
(六)全班同学互相交流(七)教师提供参考观点参考观点一: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
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
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
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参考观点二: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
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
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
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
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
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
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
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
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三: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
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
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
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
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
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
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
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
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