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编制依据、范围、原则
(一)编制依据
1 、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预设计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设计图(第一册~第四册);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修改预设计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设计图(第一批)。
2、改建铁路兰新线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方案(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
3、乌鞘岭建设指挥部《乌鞘岭隧道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4、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乌鞘岭隧道建设指挥部对乌鞘岭隧道施工要求及指示精神。
5.当地气候环境及现场踏勘资料。
6.铁道部现行《施工规范》、《验收标准》、《试验规程》。
(二)编制范围
改建铁路兰新线兰州至武威段增建第二线DK177+000~DK184+800段的乌鞘岭特长隧道出口段右线隧道工程及左、右线隧道出口段洞外的路基,主要工程项目有隧道正洞6190m、辅助导坑905.34m(其中11#斜井671.51m,13#斜井233.83m)、路基土石方、路基挡护圬工、大桥4座、涵洞一座。
(三)编制原则
1.尊重科学,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
2.组织机械化、专业化施工,实施设备大功率大能力配套。
3.针对不良地质,实行超前预报、提前准备、宁强勿弱的安全施工原则。
4..加强过程监控,强化高度协调,实现快速施工。
5.坚决执行验标及施工规范要求标准,确保质量第一。
6.坚决执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心职工健康安全。
7.坚决执行GB/T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保护自然生态、施工环境。
(四)采用的技术规范
施工组织编制中,采用《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1)、《铁路砼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2001)、《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B10417-98)、《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TBJ108-92)、《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范》(TB10027—200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等规范、标准。
二、工程概述
(一)设计主要技术标准
隧道建筑限界:采用40ft国际超高箱与20ft国际高箱装载组合方案所需限界。隧道净高采用7225mm。
隧道内轨道按重型轨道标准设计,预留特重型轨道条件。钢轨采用60kg/m,BnbRE 高强耐磨钢轨,一次铺设超长无缝线路。
隧道内道床采用套靴式弹性支承块整体道床结构,支承块每公里铺1760对。整体道床过渡段设在两端洞口外,用碎石道床,铺设YII-F型混凝土枕,过渡段内设混凝土道碴槽。
(二)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乌鞘岭隧道位于兰新铁路兰州~武威南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兰武复线线路起于兰州西站,沿黄河二级阶地西行经河口南站跨黄河后溯庄浪河而上,在既有
兰武段打柴沟车站站与龙沟车站之间以特长隧道穿越乌鞘岭后沿龙沟河、古浪河峡谷而下,进入河西走廊与既有线并行进入武威南站。
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0m,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该隧道右线出口段线路曲线半径为1200m,缓和曲线伸入隧道68.79m,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为40m。根据乌鞘岭总指挥部的任务划分,本标段承担的施工任务为6190m(YDK183+190~YDK177+000),隧道纵坡除出口段350m为10.9‰的下坡外,余均为11‰的下坡。
隧道出口位于古浪县龙沟乡的砂沟台,地形较狭窄,施工场地和地形条件较差,右线轨面设计高程2446.81米。交通便利,全隧道洞身最大埋深1100米。
(三)自然特征
1.地形地貌
本区整体属于祁连山东北部中高山区,隧道进口以南为庄浪河河谷区,出口以北为古浪河及其支流龙沟河河谷区,隧道经过乌鞘岭~毛毛山中高山区,根据山体相对高度,进一步划分为乌鞘岭南坡低高山及梁状丘陵区、乌鞘岭中高山区和乌鞘岭北坡低高山区三个次级地貌单元。
乌鞘岭南坡低高山及梁状丘陵区:位于F4断层以南,地形波状起伏,自然坡度15°~25°,海拔高程3000m左右,相对高差200~400m。地表多有土层覆盖,其间进南北支沟发育,由东到西主要有石板沟、下雨岭沟、上雨岭沟、芨芨沟及干扎子沟等次级沟谷。
乌鞘岭中高山区:位于F4和F7断层之间,海拔高度3500米左右,毛毛山最高峰为4070m,该区地势较高,相对高差较大。自然坡度35°~50°,地表广覆腐植土,阴坡小灌木发育。
乌鞘岭北坡低高山区:位于F7断层以北,地形起伏,自然坡度15°~30°,海拔高程2800 m左右,相对高差200~400m。地表多有土层覆盖,其间沟谷发育,主要支
沟有大洪沟、窄洪沟、金家直沟、大沙沟、天井沟和直沟等。
2.地层岩性
YDK183+190~YDK178+300段,隧道洞身通过白垩系下统砂岩夹砾岩及泥岩,砖红色,呈不等厚互层状,砂岩约占50%以上,砾岩和泥岩各占25%左右。隧道出口段洞身埋深较浅,地表覆盖第四系松散层,地下水发育,地下水位埋深5~10m,围岩级别较高,工程地质条件差。
YDK178+300~YDK177+810段,隧道洞身通过三叠系上统砂岩夹页岩及薄层煤,呈不等厚互层状,以砂岩为主,薄煤层少量。岩体破碎,呈层状、块石碎石状结构,Ⅳ级软石~Ⅴ级次坚石,Ⅳ级围岩。
YDK177+810~YDK177+025段,隧道洞身通过F7断层破碎带,断层走向北西西向,倾向南,倾角70度,断带宽约400~800m,隧道通过长度785m,断带物质主要由碎裂岩及断层泥砾组成,岩体破碎~极破碎,呈碎石角砾状~散体状结构。
YDK177+025~YDK175+690段,隧道洞身通过区志留系下统板岩夹千枚岩,灰绿色,具板状构造;千枚岩以薄层状夹于板岩层中。岩体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发育褶曲,节理很发育-发育,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呈块石、碎石状~块状结构。
本标段隧道设计Ⅵ级围岩576m,Ⅴ级围岩349m,Ⅳ级围岩1765m,Ⅲ级围岩3500m,施工总长度6190m。
3. 地质构造
(1)褶皱
褶皱构造在本区较为发育,褶皱形态复杂,据其形成时代和所处的构造部位不同,由南向北划分为加里东期褶皱带和海西~印支期褶皱带两个褶皱构造带。
(2)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区域性大断裂,走向基本为北西向,压性~压扭性,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