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编制依据、范围、原则
(一)编制依据
1 、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预设计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设计图(第一册~第四册);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修改预设计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设计图(第一批)。
2、改建铁路兰新线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方案(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
3、乌鞘岭建设指挥部《乌鞘岭隧道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4、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乌鞘岭隧道建设指挥部对乌鞘岭隧道施工要求及指示精神。
5.当地气候环境及现场踏勘资料。
6.铁道部现行《施工规范》、《验收标准》、《试验规程》。
(二)编制范围
改建铁路兰新线兰州至武威段增建第二线DK177+000~DK184+800段的乌鞘岭特长隧道出口段右线隧道工程及左、右线隧道出口段洞外的路基,主要工程项目有隧道正洞6190m、辅助导坑905.34m(其中11#斜井671.51m,13#斜井233.83m)、路基土石方、路基挡护圬工、大桥4座、涵洞一座。
(三)编制原则
1.尊重科学,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
2.组织机械化、专业化施工,实施设备大功率大能力配套。
3.针对不良地质,实行超前预报、提前准备、宁强勿弱的安全施工原则。
4..加强过程监控,强化高度协调,实现快速施工。
5.坚决执行验标及施工规范要求标准,确保质量第一。
6.坚决执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心职工健康安全。
7.坚决执行GB/T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保护自然生态、施工环境。
(四)采用的技术规范
施工组织编制中,采用《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1)、《铁路砼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2001)、《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B10417-98)、《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TBJ108-92)、《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范》(TB10027—200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等规范、标准。
二、工程概述
(一)设计主要技术标准
隧道建筑限界:采用40ft国际超高箱与20ft国际高箱装载组合方案所需限界。
隧道净高采用7225mm。
隧道内轨道按重型轨道标准设计,预留特重型轨道条件。
钢轨采用60kg/m,BnbRE 高强耐磨钢轨,一次铺设超长无缝线路。
隧道内道床采用套靴式弹性支承块整体道床结构,支承块每公里铺1760对。
整体道床过渡段设在两端洞口外,用碎石道床,铺设YII-F型混凝土枕,过渡段内设混凝土道碴槽。
(二)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乌鞘岭隧道位于兰新铁路兰州~武威南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
兰武复线线路起于兰州西站,沿黄河二级阶地西行经河口南站跨黄河后溯庄浪河而上,在既有
兰武段打柴沟车站站与龙沟车站之间以特长隧道穿越乌鞘岭后沿龙沟河、古浪河峡谷而下,进入河西走廊与既有线并行进入武威南站。
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0m,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
该隧道右线出口段线路曲线半径为1200m,缓和曲线伸入隧道68.79m,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为40m。
根据乌鞘岭总指挥部的任务划分,本标段承担的施工任务为6190m(YDK183+190~YDK177+000),隧道纵坡除出口段350m为10.9‰的下坡外,余均为11‰的下坡。
隧道出口位于古浪县龙沟乡的砂沟台,地形较狭窄,施工场地和地形条件较差,右线轨面设计高程2446.81米。
交通便利,全隧道洞身最大埋深1100米。
(三)自然特征
1.地形地貌
本区整体属于祁连山东北部中高山区,隧道进口以南为庄浪河河谷区,出口以北为古浪河及其支流龙沟河河谷区,隧道经过乌鞘岭~毛毛山中高山区,根据山体相对高度,进一步划分为乌鞘岭南坡低高山及梁状丘陵区、乌鞘岭中高山区和乌鞘岭北坡低高山区三个次级地貌单元。
乌鞘岭南坡低高山及梁状丘陵区:位于F4断层以南,地形波状起伏,自然坡度15°~25°,海拔高程3000m左右,相对高差200~400m。
地表多有土层覆盖,其间进南北支沟发育,由东到西主要有石板沟、下雨岭沟、上雨岭沟、芨芨沟及干扎子沟等次级沟谷。
乌鞘岭中高山区:位于F4和F7断层之间,海拔高度3500米左右,毛毛山最高峰为4070m,该区地势较高,相对高差较大。
自然坡度35°~50°,地表广覆腐植土,阴坡小灌木发育。
乌鞘岭北坡低高山区:位于F7断层以北,地形起伏,自然坡度15°~30°,海拔高程2800 m左右,相对高差200~400m。
地表多有土层覆盖,其间沟谷发育,主要支
沟有大洪沟、窄洪沟、金家直沟、大沙沟、天井沟和直沟等。
2.地层岩性
YDK183+190~YDK178+300段,隧道洞身通过白垩系下统砂岩夹砾岩及泥岩,砖红色,呈不等厚互层状,砂岩约占50%以上,砾岩和泥岩各占25%左右。
隧道出口段洞身埋深较浅,地表覆盖第四系松散层,地下水发育,地下水位埋深5~10m,围岩级别较高,工程地质条件差。
YDK178+300~YDK177+810段,隧道洞身通过三叠系上统砂岩夹页岩及薄层煤,呈不等厚互层状,以砂岩为主,薄煤层少量。
岩体破碎,呈层状、块石碎石状结构,Ⅳ级软石~Ⅴ级次坚石,Ⅳ级围岩。
YDK177+810~YDK177+025段,隧道洞身通过F7断层破碎带,断层走向北西西向,倾向南,倾角70度,断带宽约400~800m,隧道通过长度785m,断带物质主要由碎裂岩及断层泥砾组成,岩体破碎~极破碎,呈碎石角砾状~散体状结构。
YDK177+025~YDK175+690段,隧道洞身通过区志留系下统板岩夹千枚岩,灰绿色,具板状构造;千枚岩以薄层状夹于板岩层中。
岩体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发育褶曲,节理很发育-发育,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呈块石、碎石状~块状结构。
本标段隧道设计Ⅵ级围岩576m,Ⅴ级围岩349m,Ⅳ级围岩1765m,Ⅲ级围岩3500m,施工总长度6190m。
3. 地质构造
(1)褶皱
褶皱构造在本区较为发育,褶皱形态复杂,据其形成时代和所处的构造部位不同,由南向北划分为加里东期褶皱带和海西~印支期褶皱带两个褶皱构造带。
(2)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区域性大断裂,走向基本为北西向,压性~压扭性,具有
深切割、延伸长、规模大的特点,破碎带一般较宽,断带内物质主要为碎裂岩、断层角砾。
由南向北依次分布如下:毛毛山南缘F4断层(逆断层)、大柳树~黑马圈河F5断层(逆断层)、毛毛山岭中F6断层(逆断层)及毛毛山~老虎山F7断层。
本标段分布断层主要为F7活动性断层。
F7断层位于毛毛山岭北山前,延伸长度174Km,前期为逆断层,后期表现为左旋逆走滑断层。
断带物质主要由断层泥砾及碎裂岩组成,松散破碎,风化严重,破碎带出露宽度400~800m,局部大于1000m。
全新世以来该断层仍有活动迹象,经综合研究得出,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2.08~2.5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06~0.027mm/a。
4.水文地质
本标段范围内,围岩富水性分区划分可分为三个级别:中等富水区、弱富水区和贫水区。
YDK183+190~YDK178+300段为基岩裂隙水贫水段,岩体主要发育原生层理,构造节理裂隙及地表风化节理裂隙不发育-发育。
地下水主要储存于原生层理中,并接受大气降水,高山雪融水及上游地下水的补给。
隧道可能正常单位涌水量q=0.052m3/d·m,可能正常涌水量256.88m3/d,可能最大涌水量390.26m3/d。
本段在不同岩性接触带附近可能发生突水,其他地段发生突水的可能性较小。
YDK178+300~YDK177+810段为中等富水段,隧道可能正常单位涌水量q=0.25663m3/d·m,可能正常涌水量112.92m3/d,可能最大涌水量169.38m3/d。
YDK177+810~YDK177+135段基岩裂隙水中等富水段,岩体原生层理,构造节理裂隙及地表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含有丰富的地下水。
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高山雪融水及上游地下水的补给。
隧道可能正常单位涌水量q=1.32736m3/d·m,可能正常涌水量3198.94m3/d,可能最大涌水量6397.88m3/d。
本段在断层边缘及岩性接触带附近可能发生突水。
5.气象特征
乌鞘岭地区海拔高(2400~3600m),气候垂直分带性明显,气候寒冷,日温差大,阴雨风雪冰雹天气多变,冰冻时间长。
根据乌鞘岭气象站资料:最冷月平均气温-11.9℃,瞬时最大风速29m /s,风向北北西;最大积雪厚36mm;土壤最大冻结深度200cm。
6.地震裂度
隧道区段越岭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g(g=9.8m/s2),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8度。
隧道通过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0s。
7.施工条件
(1)当地交通情况
本标段乌鞘岭隧道出口有兰新铁路和国道312线通过,既有铁路兰武线龙沟车站至乌鞘岭隧道出口的公路距离为3.3km;国道312线距出口直线距离200m,均有道路可直达。
公路、铁路交通极为方便。
(2)当地劳动力情况
工点附近村庄较多,居民较密集,剩余劳动力较多,可在施工高峰期适当补充劳力不足。
(3)当地水源及水质情况
本标段乌鞘岭隧道出口处有龙沟河蜿蜒流过,水质清澈,水量充足,椐调查属当地居民的饮用水源,可作为生产及生活水源。
(四)工程特点
1.本隧道施工为特长隧道,工期紧,辅助坑道多,管理跨度大,施工管理难度大。
尤其管段内的11#斜井正洞,属于陡坡长斜井,施工中运输、通风、砼施工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斜井正洞的施工,施工难度大。
2.影响工程工期的地段主要是11#斜井正洞通过F4断层段,地层地质复杂,施工中可能出现围岩失稳、突泥、突水、等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要求施工过程中随时调整施工方法和处理方法,以适施工实际情况。
3.施工区内海拔高、气候寒冷、日温差大,阴雨风雪气候多变、冰冻时间长,对跨冬季混凝土作业带来困难。
4.地材供应困难,现场附近无合格的施工用砂需远运,但当地有大量的河卵石,经调查,满足材质要求,可加工碎石。
5.斜井、斜井正洞多断面作业相互制约及斜井正洞反向洞内排水困难。
6.隧道施工管段位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乌鞘岭山下,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
(五)环保、水保要求
本标段工程所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工程地点位于“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
为此,必须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自然保护区等法律法规和条例,做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
三、施工方案
(一)总体施工方案
本标段隧道工程全部采用钻爆法施工。
正洞出口及11#、13#斜井正洞均以岭脊为主攻方向,其施工速度满足总指挥部施工组织设计指标,两斜井正洞达到或赶超总指挥部指标的条件下,斜井正洞反向可以做适当安排,以便于提前实现13#斜井正洞与正洞出口、11#斜井正洞与正洞出口工作面之间的贯通,缓解长距离通风困难的矛盾。
(二)施工工区及施工任务划分、施工组织机构
本标段隧道工程由中铁一局集团承包,由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承担隧道工程施工,
分为正洞出口工区、11#斜井工区、13#斜井工区三个项目队,其施工任务详细划分如下:
正洞出口工区施工长度为2528m,由正洞出口项目队承担施工任务;11#斜井工区施工长度为1300m,由11#斜井项目队承担施工任务;13#斜井工区施工长度为2362m,由13#项目队承担施工任务。
洞外桥涵、挡护工程由中铁一局集团桥梁处承担施工。
为保证乌鞘岭隧道3标施工快速、高效的进行,集团公司成立了中铁一局乌鞘岭隧道工程指挥部,重点对乌鞘岭隧道及洞外路基、桥梁工程的施工进行指挥、协调。
在成立中铁一局乌鞘岭隧道工程指挥部的同时,为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快速、彻底地实施上级各级工程指挥机构的施工方案,成立了中铁一局五公司乌鞘岭隧道项目部及中铁一局桥梁处项目经理部,实施工程的现场管理。
四、施工组织安排
(一)指导思想
针对本标段的工程难点,施工总体方案紧紧围绕工期、安全、质量、环保这条主线,以机械合理化配套为关键,遵循“快速有序、优质高效、均衡生产、确保工期”的原则,贯彻刘部长对乌鞘岭隧道“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科学组织,确保工期”的指示精神,自我加压,挖掘潜力,迎难而上。
(二)总体思路
本标段隧道施工将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第一阶段,正洞出口安全、快速施工,并顺利穿过既有线,2003年7月25日前完成11#、13#斜井井身开挖;第二阶段,2005年3月初完成隧道主体工程。
第三阶段,2005年5月30日前完成整体道床施工,确保工期,力争提前。
从本隧道的整体施工方案来看,施工工期短,施工任务重,因此必须发挥集团公司的整体优势,施工总体安排上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是为充分发挥无轨运输机动
灵活、运行速度高的优势,正洞出口采用无轨运输,以实现正洞的稳产高产,加快施工速度;其二是11#大直沟斜井由于井身长,且主要承担F7断层的处理,是全隧施工的重点,在施工中必须按照设计文件及技术交底要求稳扎稳打,将隧道防坍作为工作重点,确保施工安全。
其三13#偏岔沟斜井由于井身短,且进入正洞后围岩情况较好,必须实现斜井正洞施工的快速掘进。
斜井进入正洞后,以进口方向为主攻方向,并适当的进行反向施工,为正洞方向减轻施工压力,尽快促成正洞出口和13#斜井工作面的贯通,以便于发挥正洞的施工优势,加快施工进度。
(三)工期安排
1.总工期:
本标段隧道施工计划总工期为29个月。
施工准备1个月;2月20日前各施工口安全进洞,隧道开挖衬砌2005年3月7日完工,计24.6个月;整体道床铺设施工3个月,确保总工期目标。
出口路基、桥、涵工程于2004年10月底前完工,达铺架条件。
工期安排详见《乌鞘岭隧道右线出口施工进度图》。
2.截止2003年5月20日,乌鞘岭隧道各工点完成量如下:
正洞出口成洞:167.8m;13#斜井正洞正向成洞:18m;13#斜井正洞正向成洞:20m。
3.节点工期
2003年2月1日开工, 2003年2月20日正式进洞,2003年4月10日完成既有线加固施工。
2003年4月25日完成13#斜井开挖施工,5月4日进入正洞施工。
2003年7月20日完成11#斜井开挖施工,7月25日进入正洞施工。
2004年2月1日正洞工作面同13#斜井正洞工作面贯通。
2004年5月25日正洞工作面同11#斜井正洞工作面贯通。
2005年1月1日正洞开挖至设计贯通点(YDK177+000)。
2005年3月7日前结束全部拱墙衬砌施工;弹性整体道床考虑15天的施工准备时间,采用2个断面施工;第一工作面2004年10月1日自YDK178+300开始向出口方向施工;第二工作面自YDK177+000开始向YDK178+300施工,两工作面均于2005年5月30日前施工完毕。
(四)进度指标
正洞、斜井、斜井正洞施工进度指标见下表。
各级围岩施工进度指标(米/月)
(五)分季度形象进度
各工点分季度形象进度见《乌鞘岭隧道分季度形象进度表》,表1。
(六)创优规划
1.质量总方针
坚持标准,严格规范;硬化合同,履行承诺;健全机制,落实责任;科学管理,全面创优。
2.质量总目标
确保全部工程达到国家、铁道部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确保部优,力争国优。
乌鞘岭隧道3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乌鞘岭隧道右线出口分季度形象进度表表1
说明:本表依据总指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11
3.具体质量目标
(1)杜绝设计、施工重大质量事故。
(2)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0%以上。
(3)隧道工程达到不渗不漏不裂。
(4)竣工文件做到真实可靠,整齐规范,实现一次交验合格。
(七)物资供应
构成本工程实体的主要物资:钢材和水泥,由建设单位统一组织施工单位招标采购,供货合同由我单位签定,除此以外的其它物资由我单位自行组织采购。
1.物资采购及进货渠道:
⑴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确定的招标物资有钢材、水泥等。
圆钢、螺纹钢由中标商辽宁凌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锚杆由中标商成都迈式材料工程有限公司供应;水泥由中标供应商金昌八一水泥厂供应。
⑵油料(汽油、柴油、润滑油)由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组织招标,由兰武二线油料中标供应商集团公司物资工贸公司组织供应。
⑶火工品属于铁道部专控管理的特殊物资,由铁道部规定的火工品专营单位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统一向国家编制计划、统一订货,并由在全国民爆器材订货会上确定的供货厂家供应。
合同经国防科工委签章,合法、有效。
⑷上述招标及专营以外的主要物资:钢材、木材、各类油品、再用钢轨及配件、周转料、土工材料、线路材料、整体道床用料、桥梁、支座等以及需要由集团公司统一采购的且批量大、金额多的主要物资,均由集团公司归口管理,统一组织招标、订货、供应、分配,由物资站统一结算。
⑸各单位自购物资,进入工程主体、影响工程质量的物资,在采购过程中必须按照货比三家、比质量、比价格的原则,确定合格的供货单位,有关资质上报局指挥部
备案。
2.供应清算
⑴物资的采购价格确定,招标物资和局管主要物资,执行上级有关规定,并按照集团公司《乌鞘岭隧道物资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⑵集团公司根据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规定,本工程的主要物资供应起算点为安远镇。
安远镇站后费用由用料单位负担。
3.乌鞘岭隧道出口3标主要材料数量及规格见“乌鞘岭隧道主材计划表2”。
(八)临时工程规划及安排
临时工程本着“满足需求,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永临结合,降低费用”的原则进行规划、布署,共用部分满足相临标段要求。
根据乌鞘岭隧道3标招标书指定的施工场地进行征地,并进行施工场地及生活场地布置,其主要内容有11#、13#斜井洞口的施工、生活场地布置及正洞出口施工生活场地及办公区的布置及相关的便道,其中生活区,如工地医院、职工集体宿舍和办公区相对远离洞口,便于人员休息。
施工区与洞口相邻,利于工程施工。
1、施工用水
由于乌鞘岭3标所处地区干旱缺水,根据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乌鞘岭隧道建设指挥部文件《关于乌鞘岭隧道大临工程实施方案及目标要求的通知》,正洞出口工程用水由我单位在龙沟河设抽水站供水至出口洞口,经由洞口增压泵站给洞内供应高压水。
从中铁五局修建的二号泵站(含集水井一座)由龙沟一级供水至13#斜井对面山顶(含蓄水池一座),用φ100的管道引入13#斜井。
11#斜井工程用水采用φ100的管道从中铁五局修建的蓄水池引至11#斜井井口。
2、施工便道及便桥
为方便工程施工,减少对当地村民正常生活秩序的干扰,在龙沟河上采用拆装梁
乌鞘岭隧道右线出口主材计划表表2
架设两座临时工程便桥--龙沟1#便桥和龙沟2#便桥,龙沟1#便桥全长为48.7m,主要解决外部运输车辆进入洞口施工场地兼顾两岸人员交通,并沿施工便道进入斜井的问题,龙沟2#便桥全长为77.4m,主要解决洞碴外运兼顾两岸人员交通。
根据乌鞘岭指合同财(2003)09通知精神,所有弃碴便道为双车道,通往13#及11#斜井多家共用的便道为单车道,并每500米设一汇车道,在管段便道所经过的有长年流水的低洼处,设置小型涵洞,保证便道通畅。
3、各口场地布置
⑴出口施工场地布置
出口施工场地整平:利用洞口外的土石方及出口正洞拉槽的土石方对洞口外场地进行整平,同时将洞门右侧的龙沟河截弯取直,以扩大施工场地,整个施工场地成形后,将与出口左线洞口外场地连成一体。
房屋布置在洞口路基两侧,按3标及4标的分界线修筑工程用房及设施。
⑵ 13#斜井场地布置
由于13#斜井井口位于偏岔沟及直岔沟的交汇处,根据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提供的资料显示,直岔沟和偏岔沟历史上均发生有小~中型规模的泥石流。
在施工场地布置时,要充分考虑防洪要求,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条件。
为满足斜井的施工需要,并满足防洪、环保水保的需要,利用现有的河床修建2孔跨度5m,净空4m、长度60m的扣轨梁过水涵,同时为满足防洪要求,防止泥石流、洪水倒灌进洞,结合过水涵洞的修建,在斜井洞口左侧砌筑长度不小于160m的C20砼挡水墙。
过水涵上满铺钢板作为拌合站及大堆料堆放场地,并对河岸两侧进行浆片防护;其它空压机房、变电所、料库、炸药库均沿河利用洞碴堆填及山体堑坡开挖形成的场地进行布置。
斜井洞口埋设直径2.00m的预制管涵洞,以满足洞口右侧防洪要求。
生活区均布置于井口对面的山头平地上。
斜井施工场地通过新修便道与出口及11#
斜井相连。
⑶ 11#斜井场地布置
11#斜井口场地经过改造较为开阔,对施工及生活场地布置较为有利。
洞口附近布置砼拌和站、配电房、空压机房、料库等主要生产用房屋,生活区布置于距洞口较远的便道口。
炸药库修建在大直沟的上游,远离井口及生活区,通过便道与井口及正洞出口连接。
各工点施工场地平面布置详见附图:
附图1:《11#斜井场地平面布置图》
附图2:《13#斜井场地平面布置图》
附图3:《右线隧道出口端场地平面布置图》
4、工地通讯
中铁一局乌鞘岭隧道工程指挥部安装程控直拨电话,移动电话同项目经理部进行通讯联络。
项目部安装程控直拨电话,同时设置三条中继线,通过内部程控交换机实现部门之间的通讯联络,共设16部。
每个项目队安装2部铁通程控直拨电话、2部卡话。
通过程控交换机(分机)或移动电话(手机)实现项目部内部及项目部与项目队间的通讯联络。
在指挥部及项目部建立局域网,通过专线宽带网实现内部与外界的联系。
5、电力供应
由武威供电局所辖黄天线177号杆塔附近“T”接11OKV电源,建设单位引35KV至出口及两斜井口,并变为400伏,在各工点通过630KVA的变压器所将400伏升压为10KV后引入各工点洞内。
供洞内使用的变压器距开挖面不超过400米。
洞外用电由洞外变压器变电提供。
由于主电源为单电源,出口备用600KW、13#备用650KW、11#备用1000KW的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6.大临工程数量
大临工程数量见《大临工程数量表》
乌鞘岭隧道右线出口大临工程数量表
(九)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严格执行工程所在地的环保、水保政策和法规。
落实设计文件要求、施工投标承诺的环保、水保措施,对施工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水土破坏的因素进行预想、预防,完成设计所要求的绿化项目,确保工程所在地区的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水土得到有效的保
持。
1.为防治路基坡面水土流失,同时达到改善线路周围生态环境的目的,设计中结合路基工程防护对路基坡面采取了植物措施,采用喷播植草方式;对路基两侧采取了植物绿化措施并播撒草籽。
2.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隧道弃碴应以不挤压河床为原则,利用山沟旱地、高台地、水浇地堆弃;设置弃碴挡墙,弃碴坡面进行防护。
满足弃碴场的整体稳定,设置碴顶及挡墙排水通路,弃碴完毕实施复垦及绿化工程措施。
3.施工期废水主要包括隧道废水、涌水以及施工营地污水等,对泥浆废水应设沉淀池,采取静置沉淀法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出水用于喷洒场地或道路,以减少扬尘;设置临时污水处理厂对隧道产生的隧道涌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用于洒水降尘并结合灌溉。
4.施工期废气主要为施工中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气、营地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等,对周围的大气环境、植物生长、人群的健康等产生不良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先进工艺,清洁能源,使废气基本达标排放,减小对大气的环境影响。
6.施工期噪声主要是汽车运输和施工机械作业造成的,对设备采用低噪声设备和消声减振等措施,同时施工机械要尽量避免夜间扰民施工,减少噪声的影响。
7.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施工中产生的废碴等,对这类要进行分类集中收集,送往就近的垃圾填埋场或指定地点处理,以降低其污染程度。
8.施工期间要做好既有道路、施工便道的养护工作,不得随意占用道路施工、堆放物料、搭设建筑物。
对临时便道要经常洒水并载树种草进行绿化,防止尘土飞扬,污染空气。
五、施工方法及主要的技术措施
(一)隧道主体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