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文字)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2)
4.施工方案、技术措施、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4.1.总体施工方案4.1.1总体施工方案的原则4.1.1.1.坚持采用先进的配套机械、科学的施工方法、合理的工序安排,努力实现平导快速掘进的原则。
4.1.1.2.对软弱围岩的施工,坚持“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速反馈、控变形”的原则。
4.1.1.3.坚持努力提高软弱围岩段施工机械化程度的原则;本标段中,Ⅴ、Ⅵ级围岩总长2525米(含Ⅰ线),提高软弱围岩段的进度,将会缩短整个工程的施工工期。
4.1.1.4.坚持网络信息化管理、动态设计的原则,尤其在不良地质地段,做到“超前预报预知、施工通过方案合理、出现灾害能及时补救”;实现安全生产、均衡生产,从而达到平导快速掘进的目的。
4.1.1.5.坚持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严格的控制方法、完善的质量自检体系、科学丰富的检测手段,确保工程质量的原则。
4.1.2总体施工程序参见图4-1乌鞘岭隧道总体施工程序图。
4.2.总体施工方案概述4.2.1开挖Ⅵ级围岩洞口段,开挖前先进行Φ42超前小导管预注浆,F4、F5断层破碎带Ⅵ级围岩段,开挖前先进行帷幕注浆。
Ⅵ级围岩采取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的方法。
采用KL-20挖掘装载机的掘进头进行机械开挖,控制每循环进尺,紧跟锚、网、喷、工字钢支撑支护。
Ⅵ级围岩段一次开挖成单线隧道断面,并及时进行钢筋砼整体衬砌。
Ⅴ级围岩开挖前先进行小导管注浆,门架式凿岩台车钻孔,弱爆破,控制循环进尺,超短台阶法开挖。
紧跟锚、网、喷、格栅钢架支护。
Ⅲ、Ⅳ级围岩全断面开挖,门架式凿岩台车钻孔,采用水压爆破工法,光面爆破。
紧跟喷砼支护。
4.2.2装碴运输装碴采用KL-20隧道挖掘装载机装碴。
有轨运输,洞内铺设43kg/m 轨道,双线布置,每隔200米设一组渡线,方向一正一反;2×25吨电瓶车牵引,20m3梭式矿车运输。
4.2.3锚喷支护轨行式ACL606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诺麦特湿式混凝土喷射机械手湿喷混凝土。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
乌鞘岭特长隧道二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中铁十六局集团公司乌鞘岭隧道工程指挥部二OO三年六月十日目录1 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 (6)1.1 设计依据 (6)1.1.1 兰武(乌)双预隧修1 (6)1.1.2 乌鞘岭特长隧道预设计设计说明(2003年4月) (6)1.1.3 兰武(乌)双预隧(共四册)(已作废)(参考使用) (6)1.1.4 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 (6)1.1.5 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B10417—98) (6)1.1.6 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技术规范(TB10108—2002) (6)1.1.7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6)1.1.8 技术交底纪要(2003-03-11) (6)1.1.9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乌鞘岭指工程[2003]47号) (6)1.2 设计原则 (6)1.2.1 按新奥法原理组织隧道施工, (6)1.2.2 依靠信息反馈,积极配合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实现动态设计。
(6)1.2.3 根据施工条件和总指工期要求,进行施工机械的选型配套, (6)1.2.4 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段隧道的施工 (7)1.2.5 合理安排工序进度和关键工序的作业,组织均衡生产; (7)1.2.6 加强通风、照明、防尘和防止有害气体, (7)1.2.7 执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保护自然生态和施工环境。
(7)2 工程概况 (7)2.1 概述 (7)2.2 设计说明 (7)2.2.1 隧道建筑限界、旅客列车的最高行车速度及隧道净空 (7)2.2.2 隧道内轨道及道床类型 (8)2.2.3 洞口设计 (8)2.2.4 衬砌支护设计 (8)2.2.5 平行导坑设计 (8)2.2.6 建筑材料 (9)2.2.7 防、排水设计 (9)2.2.8 监控量测 (10)2.3 主要工程量 (10)2.4 交通条件 (10)2.5 材料供应 (11)3 地形、地貌及工程、水文地质 (11)3.1 地形、地貌 (11)3.2 工程地质 (12)3.3 水文地质 (12)3.4 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 (13)3.5 气象特征 (13)4 施工组织及资源配置 (13)4.1 施工组织机构 (13)4.2 职责和权限 (14)4.2.1 项目经理 (14)4.2.2 项目总工程师 (15)4.2.3 办公室 (16)4.2.4 技术质量部 (16)4.2.5 计划财务部 (17)4.2.6 物资保障部 (18)4.2.7 科研部职责 (18)4.2.8 安全监察部职责 (19)4.3 施工队伍安排 (19)4.4 资源配置计划 (20)4.4.1 各洞口设备配置 (20)4.4.2 试验人员和仪器配备 (25)5 施工准备 (26)5.1 临时便道 (26)5.2 临时电力 (26)5.3 施工用水 (27)5.4 场地布置 (27)6 总体工期和里程碑工期及施工进度安排 (28)6.1 总体工期要求 (28)6.2 里程碑工期 (28)6.3 进度指标及确保右线工期的施工进度指标核算 (29)6.3.1 施工进度指标 (29)6.3.2 保右线工期的施工进度指标核算 (29)7 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方法 (29)7.1 施工方案 (29)7.2 主要施工方法 (31)7.2.1 洞口工程 (31)7.2.2 开挖 (33)7.2.3 施工支护 (37)7.2.4 围岩量测 (44)7.2.5 衬砌 (46)7.2.6 防水和排水 (52)7.2.7 整体道床施工 (54)7.2.8 通风、防尘、防有害气体 (66)7.2.9 正洞平导扩挖施工 (68)7.2.10 正洞有轨运输 (69)7.2.11 F4和F5断层及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 (73)7.2.12 隧道坍方处理 (73)8 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74)8.1 质量方针 (74)8.2 质量目标 (74)8.3 创优规划 (74)8.3.1 落实创优规划的措施 (75)8.3.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76)8.3.3 质量检验评定控制 (78)8.3.4 技术措施 (79)8.3.5 保证隧道不渗、不漏、不裂措施 (80)8.3.6 冬季雨季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81)9 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 (82)9.1 施工环保、水保目标 (82)9.2 施工环保、水保措施 (82)9.2.1 建立保证机构 (82)9.2.2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综合措施 (82)9.2.3 施工环保技术措施 (83)9.2.4 水土保持技术措施 (86)10 安全目标,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87)10.1 安全目标 (87)10.2 安全保证体系 (87)10.2.1 安全管理机构 (87)10.2.2 人员配备 (87)10.2.3 安全职责 (87)10.3 安全保证综合措施 (88)10.3.1 实行项目经理安全责任制 (88)10.3.2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乌鞘岭隧道左线出口弹性支承块式整体道床施工技术
乌鞘岭隧道左线出口弹性支承块式整体道床施工技术1. 工程概况在建兰新线兰武段增建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 起讫里程DK163+135~DK183+185, 全长20050m, 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 线间距为40m 。
隧道衬砌为复合式衬砌曲墙带仰拱结构形式;轨道类型按重型轨道标准预留特重型轨道条件设计,钢轨为60kg/m,BNbRE 高强耐磨钢轨,一次铺设超长无缝线路;道床为套靴式弹性支承块整体道床结构。
左线出口段由中铁五局集团一公司施工, 本段于2003年2月20日开工, 2005年9月10日达到铺设整体道床条件。
2. 支承块式弹性整体道床设计情况 2.1弹性整体道床结构图图1 乌鞘岭隧道弹性支承块式整体道床平面图 图2 乌鞘岭隧道弹性支承块式整体道床纵断面图3 乌鞘岭隧道弹性支承块式整体道床结构图3.施工准备3.1.施工现场准备(1)隧道拱墙衬砌工程完成,水沟电缆槽、仰拱及填充混凝土已施工完毕并达到设计强度值的75%以上;仰拱填充面在施工时,用钢筋压毛,填充面粗糙度控制在5~10mm。
(2)整体道床施工前, 利用贯通测量成果进行本管段内中线点及高程点的设置,高程误差控制在±2mm 内,并对误差进行平差调整。
中线误差为±2mm;两测点的间距误差控制在1/5000以内。
(3)将作业现场的施工遗留物品、碎石、浮土和积水清理干净, 并保障运输畅通。
(4)所有轨道材料、机具和相关设备应提前运抵现场。
(5)道床混凝土所需水泥、砂子、碎石、外加剂等备足, 并提前做好配合比试验。
原材料必须经检验合格。
3.2.施工机具准备所需机具设备、测量用具和常用工具准备见表1~3。
表1 施工专用机具配备表表3 道床施工主要工具配备表3.2.1.200型弹性整体道床施工机具验收标准3.2.1.1.自行门式吊机验收标准(见表4)表4自行门式吊机验收标准3.2.1.2.移动式组装平台验收标准(1)、面板平整, 无凸起物。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文字)
一、编制依据、范围、原则(一)编制依据1 、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预设计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设计图(第一册~第四册);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修改预设计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设计图(第一批)。
2、改建铁路兰新线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方案(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
3、乌鞘岭建设指挥部《乌鞘岭隧道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4、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乌鞘岭隧道建设指挥部对乌鞘岭隧道施工要求及指示精神。
5.当地气候环境及现场踏勘资料。
6.铁道部现行《施工规范》、《验收标准》、《试验规程》。
(二)编制范围改建铁路兰新线兰州至武威段增建第二线DK177+000~DK184+800段的乌鞘岭特长隧道出口段右线隧道工程及左、右线隧道出口段洞外的路基,主要工程项目有隧道正洞6190m、辅助导坑905.34m(其中11#斜井671.51m,13#斜井233.83m)、路基土石方、路基挡护圬工、大桥4座、涵洞一座。
(三)编制原则1.尊重科学,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
2.组织机械化、专业化施工,实施设备大功率大能力配套。
3.针对不良地质,实行超前预报、提前准备、宁强勿弱的安全施工原则。
4..加强过程监控,强化高度协调,实现快速施工。
5.坚决执行验标及施工规范要求标准,确保质量第一。
6.坚决执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心职工健康安全。
7.坚决执行GB/T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保护自然生态、施工环境。
(四)采用的技术规范施工组织编制中,采用《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1)、《铁路砼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2001)、《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B10417-98)、《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TBJ108-92)、《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范》(TB10027—200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等规范、标准。
乌鞘岭断层隧道工程介绍
第二章乌鞘岭F7断层隧道工程简介本章重要简介乌鞘岭隧道旳基本工程状况,地应力旳分布状况,以及工程软岩旳概念,讨论在F7断层中使用旳施工措施。
第一节工程概况2.1.1概述兰新铁路兰州~武威南增建第二线线路起于兰州西站,沿黄河二级阶地西行经河口南站跨黄河后沿溯庄浪河而上,在既有线兰武段打柴沟站与龙沟车站之间以专长隧道穿越乌鞘岭后沿龙沟河、古浪河峡谷而下,进入河西走廊与既有线并行引入武威南站。
乌鞘岭专长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左、右线隧道长0m,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200m曲线上,右、左线缓和曲线伸入隧道68.384及127.29m,隧道其他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为40m,两座隧道线路纵坡相似,重要为11‰旳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6-0.73m。
隧道进口位于天祝县打柴沟镇赵家庄附近,地形开阔、施工条件和弃渣条件好,右线轨面设计高程2663.36m,出口位于古浪县龙沟乡旳沙沟台,地形较窄,施工场地和地形条件较差,右线轨面设计高程2447.32m。
交通便利,隧道最大埋深1100m左右。
本隧道所有采用钻爆法施工。
右线隧道总工期为32个月,隧道于2月1日动工,其中施工准备1个月,主体工程于4月30日主体竣工,计26个月;弹性整体道床2个月,铺轨及四电3个月,施工工期比较紧迫。
为此,为加紧施工进度,全隧道除在4个洞口掘进施工外,右线设8个斜井、1个竖井,左线设5个斜井、1个竖井及1个横洞,合计16个辅助坑道20个工作面。
2.1.2 地形地貌乌鞘岭隧道洞身横穿祁连褶皱系旳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和走廊过渡段两个次级构造单元,褶皱和断裂发育,本段通过加里东期褶皱带和海西—印支期褶皱带。
共有四条区域性大断裂,毛毛山南缘断层(F4)出露宽度200m~500m,大柳树沟—黑马圈河断层(F5)出露宽度80m~260m,毛毛山岭中断层(F6)出露宽度40m~80m,毛毛山—老虎山断层(F7)出露宽度400m~800m,局部不小于1000m,区域资料显示,全新世以来F7断层仍有活动迹象。
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地层变形控制及快速施工技术(马华天 吴永东魏文杰)[1]
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地层变形控制及快速施工技术一、工程概况乌鞘岭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隧道长20050m,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200m的曲线上,右、左缓和曲线伸入隧道分别为68.84m及127.29m,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40m,两隧道线路纵坡相同,主要为11‰的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6~0.73m,洞身最大埋深1100m左右。
隧道左、右线均采用钻爆法施工,右线隧道先期开通。
隧道辅助坑道共计15座,其中斜井13座,竖井1座,横洞1座。
乌鞘岭隧道9#斜井位于岭脊地段,围岩主要以千枚岩为主,所遇绢云母千枚岩为青灰色,局部夹有石英岩,板岩薄层状,层理不明显,节理、裂隙发育--很发育,呈薄层状角砾结构,产状不稳定,围岩破碎,局部结构充填泥质物,面光滑,稳定性差;千枚岩挤压褶皱、扭曲,松软破碎,其中石英岩多呈酥碎沙状,以薄层状散体结构为主,强度低,单轴强度不足1Mpa,易风化,遇水软化,导致千枚岩强度急剧下降,岩质软,开挖后呈泥状,稳定性差,拱部易出现掉块、坍塌现象,特别是在岭脊段高地应力的作用下,千枚岩变形严重,属大变形围岩。
二、千枚岩地层的施工特点1 、地质情况志留系板岩、千枚岩,以千枚岩为主,局部夹有石英脉,板岩薄层状,层理不明显,节理、裂隙发育,呈薄层状角砾结构,产状不稳定,围岩破碎,局部结构面充填泥质物,面光滑、稳定性较差;千枚岩挤压揉皱,松软破碎,其中石英脉多呈酥碎砂状,以散体结构为主。
开挖后呈碎石、角砾状,掌子面无明显渗水,但开挖后有少量渗漏水、滴状及面状洇湿,量小,拱部有掉块、坍塌现象。
围岩整体稳定性较差。
为V级围岩。
9号斜井承担的正洞隧道内出露的千枚岩为黑色至深灰色,千枚状构造,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含水量大时呈团块状,含水量少时为鳞片状,片理极其发育,层厚0.01~2mm,岩体破碎,片理面手感光滑,有丝绢光泽。
千枚岩属副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中的页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主要矿物成分是绢云母、石英、绿泥石等,基本已全部重结晶,软弱矿物成分较多,因而千枚岩硬度小,单轴抗压强度小于1MPa,易风化。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_张新曙
变等地质灾害 。 (4)施工区海拔高 、气候寒冷 、日温差大 , 阴 雨风
雪气候 多变 、冰 冻 时间 长 , 对 冬季 混 凝 土作 业 带 来 困难 。
(5)斜井 、竖井及进口端洞内运输及排水困难 。 (6)隧道位 于甘肃祁 连山国家 级自然 保护试 验 内 , 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保护要求高 。
2004年 4月以来 , 隧道施工进入岭脊地段后 , 遇 到了初期支护结构变形 、涌水以及复杂多变的地质问
34
铁道标准设计 RA ILW AY STANDARD DES IGN 2005 (9 )
张新曙 —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乌鞘岭隧道论文专辑
题 , 地质情况比原设计发生重大变化 , 岭脊地段剩余工 程量较大 , 施工任务非常艰巨 。 为确保乌鞘岭隧道建 设总工期 , 根据动态施工组织管理要求 , 结合各洞口实 际 , 2004年 5月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调整加强 。 3. 2. 1 工程 地质 变化 情况
2 施工组织设计
2. 1 总 体施 工方 案 本隧道全部采用钻爆法施工 。 为加快施工速度 ,
全隧道除在 4个洞口掘进施工外 , Ⅰ 线设 8个斜井 、1 个竖井 , Ⅱ线设 5个斜井 、1个竖井及 1个横洞 , 共计 16个辅助坑道共 20个工作面 。
Ⅰ 线隧道一次建成 。 Ⅱ线隧道 , Ⅵ 级围岩段一次 建成 , Ⅴ级围岩段开挖一次完成 , 其余地段先按平导施 工 , 平导超前辅助 Ⅰ线施工 。 Ⅰ线贯通后 , 再将平导扩 挖成 Ⅱ线隧道 。
全隧道建设总工期为 44个月 。 2003年 2月 1日开始施工准备 ;2003年 3月 1日 全隧道 “四正 、十三斜 、二竖 、一横洞 ”20个洞口全面进
洞 ;要求迅速形成综合生产能力 , 掀起施工高潮 , 持续 稳产高产 。 2005年 1月 30日 Ⅱ线隧道先以平导贯通 辅助 Ⅰ 线隧 道施工 , 2005 年 10 月 21 日 Ⅰ 线隧道 运 营 , 2006年四季度 Ⅱ线隧道运营 。
乌鞘岭隧道方案设计及科研简况
乌鞘岭隧道方案设计及科研简况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第一章乌鞘岭隧道方案设计简况一、概述兰新铁路是我国路网主骨架“八纵八横”中陆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纵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是联系东西部的重要纽带,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兰新线兰(州)武(威)段是兰新铁路的组成部分,在陇海铁路宝(鸡)兰(州)段增建二线后,它是亚欧大陆桥连云港至乌鲁木齐间唯一一段单线铁路。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陆桥通道的客货运输快速增加,兰新线兰(州)武(威)段对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日显突出,因此尽早尽快建成兰武复线,对发展西部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开放、增强路网功能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兰新铁路兰(州)武(威)段增建第二线线路起于兰州西站,沿黄河二级阶地西行经河口南站跨黄河后溯庄浪河而上,在既有兰武段打柴沟站与龙沟车站之间以特长隧道穿越乌鞘岭后沿龙沟河、古浪河峡谷而下,进入河西走廊与既有线并行引入武威南站,见图1。
二、越岭隧道方案乌鞘岭地区南北两坡区域地形、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岭南庄浪河河谷区,地形宽阔;岭北为古浪河河谷区地形狭窄,隧道经过乌鞘岭-毛毛山中高山区。
针对越岭隧道的线路方案,在既有铁路、公路越岭垭口附近大范围内,利用不同限制坡度,不同越岭隧道长度结合两端展线工程进行了多个方案比选,由于既有铁路和公路垭口处于安远构造盆地边缘断层交汇区,地质条件差,确定越岭隧道位臵时应尽量远离该垭口,使隧道围岩受构造影响较小,见图2。
2.1限坡选择限制坡度是线路的最主要的技术标准,应根据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相邻路段标准、通过能力、运营费用及沿线地质地形条件等经经济、技术比较综合确定。
20‰单绕方案:采用13.35km特长隧道穿过乌鞘岭,争取高程显著,适应地形良好,线路顺直,投资少;但该方案保留300m小半径曲线,提速困难;另因坡度大,采用自动闭塞,造成行车组织、运输管理不便,且与前后整体通道协调性差,远期适应需求能力弱。
乌鞘岭隧道群加固维修工程路面底鼓处治施工工法
乌鞘岭隧道群加固维修工程路面底鼓处治施工工法1. 引言1.1 乌鞘岭隧道群加固维修工程概述乌鞘岭隧道群位于山区,因为长期受到车辆的频繁通行以及山体滑坡等自然因素影响,路面底鼓处常出现开裂、下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隧道的安全通行。
为了保障隧道的正常使用,我公司决定对乌鞘岭隧道群进行加固维修工程。
本次工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法,对路面底鼓处进行治理,提高整个隧道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保障道路的安全畅通。
乌鞘岭隧道群加固维修工程的范围包括路面底鼓处治理、地基处理、路面加固等方面,将全面提升隧道的抗压能力和耐磨性。
通过精心设计和施工,我们希望能够为乌鞘岭隧道群带来更加稳固和耐用的路面,提高通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我们相信,通过本次工程的实施,乌鞘岭隧道群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成为山区道路建设的典范。
2. 正文2.1 路面底鼓处治施工工法介绍路面底鼓处治施工工法是乌鞘岭隧道群加固维修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路面底鼓是指路面下沉或鼓起的现象,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路面损坏进一步扩大,甚至影响行车安全。
在施工过程中,对路面底鼓处进行有效的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在进行路面底鼓处治施工工法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确定具体的处理方案。
根据路面底鼓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包括打补丁、重新铺设路面等。
在确定了治理方案后,需要精确测量路面底鼓处的尺寸和深度,以确保施工的准确性。
接下来是施工过程,首先需要清理路面底鼓处周围的杂物和破损部分,确保施工环境干净整洁。
然后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路面修补或重新铺设,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进行验收和监测工作,确保路面底鼓处的治理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并及时修复可能存在的问题。
路面底鼓处治施工工法是乌鞘岭隧道群加固维修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施工工法,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在实际施工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规范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每个细节都符合要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03.乌鞘岭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
1.4.2.合理配置资源,满足工程需要的原则 以优质、高效、快速施工为目的,进行机械设备配套,合理 配置施工队伍、组织工程材料供应。 1.4.3.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的原则 统筹安排,确保本标段控制工程——乌鞘岭特长隧道的施 工,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组织连续均衡施工,做好工序衔 接,确保按期和提前完成工程建设。 1.4.4.应用“四新”技术,提高施工水平的原则 突出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施工的机 械化作业水平,积极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从而达到提高工程质 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做到优质、快速、安 全、高效按期完成本工程。 1.4.5.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原则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先进可靠的安全预防措施,确保施 工生产和人身安全。 1.4.6. 规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的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现行的《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 ,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优化施工组织方案、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确 保工程质量达到全线整体创优规划要求。 1.4.7.保护环境,文明施工的原则 树立环保意识,严格按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组织施 工,保护好周围生态环境,做到文明施工。 1.5.自然概况
五局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1 工程概况 (5)1.1 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及编制范围 (5)1.1.1 编制依据 (5)1.1.2 编制原则 (5)1.1.3 编制范围 (6)1.2 工程简介 (6)1.2.1 工程概况 (6)1.2.2 设计概况 (7)1.2.3 主要技术标准 (7)1.2.4 主要工程量 (8)1.3 自然条件 (9)1.3.1 地形地貌 (9)1.3.2 气象特征 (9)1.3.3 地震 (9)1.4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0)1.4.1 地层岩性 (10)1.4.2 地质构造 (11)1.4.3 水文地质特征 (11)1.4.4 不良地质 (11)1.5 施工条件 (11)1.5.1 交通运输 (11)1.5.2 当地资源 (12)1.5.3 施工用电 (12)1.5.4 施工用水 (12)1.5.5 施工通讯 (12)1.6 工程特点 (12)1.6.1 隧道特长、工期很紧 (12)1.6.2 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 (13)1.6.3 进度指标高、需配备精良的机械设备 (13)1.6.4 设计技术标准高、质量要求严 (13)1.6.5 隧道工作面较多、施工管理难度大 (13)1.6.6 环保要求高 (14)1.7 采用的技术规范及技术标准 (14)1.7.1 隧道工程 (14)1.7.2 轨道工程 (14)1.7.3 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标准、规范 (15)2 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16)2.1 施工准备 (16)2.1.1 内业准备 (16)2.1.2 外业准备 (16)2.2 施工组织机构、施工队伍安排及劳动力配备 (17)2.3 施工组织机构 (17)2.3.1 施工队伍安排及劳动力配备 (17)2.3.2 施工管段及任务划分 (17)2.4 机械设备配备 (19)2.4.1 II线(左线)出口(含横洞)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见表2.3.1 (19)2.4.2 12#斜井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见表2.3.2 (19)2.4.3 10#斜井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见表2.3.3 (19)2.5 临时工程规划与施工总平面布置 (22)2.5.1 临时工程修建原则 (22)2.5.2 施工便道 (22)2.5.3 施工用电 (23)2.5.4 施工供水 (24)2.5.5 施工通讯 (24)2.5.6 生产、生活房屋 (25)2.5.7 砼搅拌站 (28)2.5.8 空压机站 (29)2.5.9 主要临时工程数量表 (29)3 施工进度安排及保证工期措施 (31)3.1 工期目标 (31)3.1.1 10#斜井 (31)3.1.2 12#斜井 (31)3.1.3 II线(左线)出口横洞 (31)3.1.4 2003年8月11日接替横洞施工平导。
乌鞘岭隧道施组.doc
1.工程概况1.1.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及编制范围1.1.1.编制依据1.1.1.1.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发售的兰新线兰武段增建第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招标书、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1.1.1.2.标前会议情况介绍及招标文件补遗书和答疑书;1.1.1.3.现行铁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标准、规程和规则;1.1.1.4.现行的铁路工程施工验收规范、标准及规程;1.1.1.5.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当地资源、交通状况及施工环境等调查资料;1.1.1.6.我公司拥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科技工法成果和多年积累的长大隧道工程施工经验;1.1.1.7.国家及地方关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1.1.2.编制原则1.1.2.1.科学部署,统筹安排,组织平行、交叉、流水作业,确保关键工序即乌鞘岭特长隧道Ⅱ线(左线)平行导坑开挖工序的进度计划和工期目标的实现,为Ⅰ线的按时开通提供条件;1.1.2.2.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采用先进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1.1.2.3.强化组织指挥,加强管理,保工期、保质量、保安全;1.1.2.4.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动态管理;1.1.2.5.推行责任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确保工期;1.1.2.6.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水土保持。
1.1.3.编制范围1.1.3.1.隧道1.1.3.1.1.乌鞘岭特长隧道I线(右线)隧道出口中段YDK175+690~YDK172+205段长3485m(含整体道床),全部自Ⅱ线(左线)平导通过横通道施工。
1.1.3.1.2.乌鞘岭特长隧道Ⅱ线(左线)隧道出口段DK183+185~DK172+200段长10985m(含整体道床),先期按平导贯通,并负责I线(右线)隧道出口中段的施工,在不影响I线(右线)隧道按期完工或I线(右线)隧道建成通车后,扩大开挖后衬砌建成Ⅱ线(左线)隧道。
1.1.3.2.横通道(含水仓工程、接地材料)1045米/28处1.1.3.2.1.位于Ⅱ线(左线)DK175+685~DK183+185与I线(右线)YDK175+690~YDK183+190之间,以I线(右线)、Ⅱ线(左线)间的中线为界,与Ⅱ线(左线)相连部分,即本段范围内横通道总长的一半。
乌鞘岭隧道群加固维修工程路面底鼓处治施工工法
乌鞘岭隧道群加固维修工程路面底鼓处治施工工法【摘要】这篇文章介绍了乌鞘岭隧道群加固维修工程路面底鼓处治施工工法。
在我们介绍了项目背景和施工目的。
在详细阐述了路面底鼓处治施工原理、施工准备工作、加固维修工程方案、施工步骤以及施工注意事项。
在结论部分对工程效果进行了评估,并总结了工程经验。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隧道群加固维修工程路面底鼓处治施工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乌鞘岭隧道群、加固维修工程、路面底鼓、施工工法、施工原理、施工准备、工程方案、施工步骤、施工注意事项、工程效果评估、工程经验总结。
1. 引言1.1 项目背景乌鞘岭隧道群位于我市交通要道,是连接城市南北的重要通道。
隧道群自建成以来已有多年历史,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隧道群的路面逐渐出现了底鼓现象,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和交通拥堵问题。
底鼓处是隧道路面下凹或下陷的部位,通常是由于路面沉降、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的。
底鼓处的存在会降低路面的承载能力,容易引发路面开裂、剥离等问题。
为了确保隧道群的通行安全和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必须进行底鼓处的治理和加固维修工程。
本次乌鞘岭隧道群加固维修工程路面底鼓处治施工工法的实施,旨在解决底鼓问题,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保障隧道群的正常通行和安全运营。
通过科学规划和精细施工,将为隧道群的维护和保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施工目的路面底鼓处治施工的施工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确保道路安全:路面底鼓处是道路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如果不进行及时修补加固,容易导致路面塌陷、龟裂等安全隐患,影响道路通行的安全性和畅通性。
二、延长路面使用寿命:路面底鼓处容易受到车辆行驶和地下水渗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路面损坏,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加固维修,将缩短道路的使用寿命,增加维护成本。
三、提升路面平整度:路面底鼓处处理工程可以有效地修复路面凹凸不平的情况,提升路面的平整度和舒适性,使车辆行驶更加稳定,减少驾驶者的驾驶疲劳感。
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方案设计
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方案设计∙作者:发布时间:2007-12-17 15:16:07∙ 1 工程概况1.1 地理位置乌鞘岭特长隧道为兰新线兰武段增建第2线的控制工程。
隧道全长20 050 m,为2座单线隧道,2隧道间距40 m,11‰单面下坡,是我国目前已有的以及在建的最长铁路隧道,详见图l。
隧道所处地区整体属于祁连山东北部中高山区,隧道进口以南为庄浪河河谷区,隧道出口以北为古浪河及其支流龙沟河河谷区。
1.2 地层岩性本区地层岩性复杂,有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3大岩类,并以沉积岩为主,其分布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及三叠系沉积岩,志留系、奥陶系变质岩,并伴有加里东晚期闪长岩侵入体。
1.3 地质构造在大地构造单元上隧道地区属于祁连褶皱系,线路横穿祁连褶皱系的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和走廊过渡带2个次级构造单元,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且褶皱形态复杂。
乌鞘岭隧道地层受加里东期褶皱带和海西~印丈期褶皱带控制,地层多呈单斜状。
1.4 断裂构造图1 乌鞘岭隧道平面示意图隧道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区域性大断裂,走向基本近EW,呈压性~压扭性,具有切割深、延伸长、规模大的特点,破碎带一般较宽,断层物质主要为断层泥砾和碎裂岩。
主要大型断层有:(1) 毛毛山南缘断层(F4)。
延伸长度约80 km,为逆断层,断层走向近EW,倾向N,倾角40°~60°。
断层带物质主要由断层泥砾和碎裂岩组成,松散破碎,破碎带出露宽度200~500 m,隧道通过长度450 m。
(2) 大柳树沟一黑马圈河断层(F5)。
延伸长度大于60 km,为逆断层,断层走向NWW,倾向S,倾角70°左右。
断层带物质主要由断层泥砾和碎裂岩组成,较松散破碎,破碎带出露宽度80~260 m,隧道通过长度140 m。
(3) 毛毛山岭中断层(F6)。
延伸长度约48 km,为逆断层,断层走向近EW,倾向N,倾角80°。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共25页word资料
1.工程概况1.1.编制依据1.1.1.兰新线兰武段增建第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招标书。
1.1.2.兰新线兰武段增建第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招标内容简要说明。
1.1.3.兰新线兰武段增建第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招标补遗书和答疑书。
1.1.4.现场踏勘所采集的资料。
1.1.5.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执行的施工技术规范、规程、标准。
1.1.6.我单位多年从事铁路、公路等项目的长大隧道工程的施工经验。
1.2.编制原则1.2.1.施工组织设计严格遵守国家及铁道部所制订的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条例,并做到模范守法、文明施工。
1.2.2.针对乌鞘岭特长山岭隧道的特点,科学安排,合理组织、严格管理、精心施工。
1.2.3.以成熟的施工技术、先进施工工艺,配备国内外精良的机械设备,充足的技术熟练的专业施工队伍,快速施工,按期为业主提供一个优良的工程产品。
1.2.4.以切实有效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防止突泥、突水和坍塌,控制地层变形,确保施工安全和构筑物的稳定,隧道不漏、不渗、不裂。
1.2.5 .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和优秀管理软件优化施工安排,实现平行流水作业,均衡快速生产。
1.2.6.乌鞘岭隧道施工以确保工期为核心,地质条件较好地层全断面开挖、高质量快速掘进,围岩较弱地层稳扎稳打,稳中求快。
1.2.7.以诚信、服务为宗旨,以安全为保证,以质量为生命,以管理为手段,实现本工程安全、优质、快速的目标。
1.3.编制范围本投标书的编制范围为兰新线兰武段增建第二线工程打柴沟车站(不含)站外至隧道右线贯通点,即包括隧道洞外DK160+800~DK163+125,1.930正线公里(双线);右线YDK163+130~YDK170+140,7.010正线公里,其中隧道7.000km,主要工程量为正线隧道7000米、路基土石方559641m3、箱形框架桥2座、涵洞4座。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编制上述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工程重难点及应对措施、施工总平面布置、进度计划、劳材机的供应计划、施工管理及相关保证措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编制依据、范围、原则(一)编制依据1 、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预设计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设计图(第一册~第四册);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修改预设计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设计图(第一批)。
2、改建铁路兰新线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方案(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
3、乌鞘岭建设指挥部《乌鞘岭隧道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4、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乌鞘岭隧道建设指挥部对乌鞘岭隧道施工要求及指示精神。
5.当地气候环境及现场踏勘资料。
6.铁道部现行《施工规范》、《验收标准》、《试验规程》。
(二)编制范围改建铁路兰新线兰州至武威段增建第二线DK177+000~DK184+800段的乌鞘岭特长隧道出口段右线隧道工程及左、右线隧道出口段洞外的路基,主要工程项目有隧道正洞6190m、辅助导坑905.34m(其中11#斜井671.51m,13#斜井233.83m)、路基土石方、路基挡护圬工、大桥4座、涵洞一座。
(三)编制原则1.尊重科学,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
2.组织机械化、专业化施工,实施设备大功率大能力配套。
3.针对不良地质,实行超前预报、提前准备、宁强勿弱的安全施工原则。
4..加强过程监控,强化高度协调,实现快速施工。
5.坚决执行验标及施工规范要求标准,确保质量第一。
6.坚决执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心职工健康安全。
7.坚决执行GB/T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保护自然生态、施工环境。
(四)采用的技术规范施工组织编制中,采用《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1)、《铁路砼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2001)、《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B10417-98)、《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TBJ108-92)、《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范》(TB10027—200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等规范、标准。
二、工程概述(一)设计主要技术标准隧道建筑限界:采用40ft国际超高箱与20ft国际高箱装载组合方案所需限界。
隧道净高采用7225mm。
隧道内轨道按重型轨道标准设计,预留特重型轨道条件。
钢轨采用60kg/m,BnbRE 高强耐磨钢轨,一次铺设超长无缝线路。
隧道内道床采用套靴式弹性支承块整体道床结构,支承块每公里铺1760对。
整体道床过渡段设在两端洞口外,用碎石道床,铺设YII-F型混凝土枕,过渡段内设混凝土道碴槽。
(二)工程概况1、工程概况乌鞘岭隧道位于兰新铁路兰州~武威南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
兰武复线线路起于兰州西站,沿黄河二级阶地西行经河口南站跨黄河后溯庄浪河而上,在既有兰武段打柴沟车站站与龙沟车站之间以特长隧道穿越乌鞘岭后沿龙沟河、古浪河峡谷而下,进入河西走廊与既有线并行进入武威南站。
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0m,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
该隧道右线出口段线路曲线半径为1200m,缓和曲线伸入隧道68.79m,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为40m。
根据乌鞘岭总指挥部的任务划分,本标段承担的施工任务为6190m(YDK183+190~YDK177+000),隧道纵坡除出口段350m为10.9‰的下坡外,余均为11‰的下坡。
隧道出口位于古浪县龙沟乡的砂沟台,地形较狭窄,施工场地和地形条件较差,右线轨面设计高程2446.81米。
交通便利,全隧道洞身最大埋深1100米。
(三)自然特征1.地形地貌本区整体属于祁连山东北部中高山区,隧道进口以南为庄浪河河谷区,出口以北为古浪河及其支流龙沟河河谷区,隧道经过乌鞘岭~毛毛山中高山区,根据山体相对高度,进一步划分为乌鞘岭南坡低高山及梁状丘陵区、乌鞘岭中高山区和乌鞘岭北坡低高山区三个次级地貌单元。
乌鞘岭南坡低高山及梁状丘陵区:位于F4断层以南,地形波状起伏,自然坡度15°~25°,海拔高程3000m左右,相对高差200~400m。
地表多有土层覆盖,其间进南北支沟发育,由东到西主要有石板沟、下雨岭沟、上雨岭沟、芨芨沟及干扎子沟等次级沟谷。
乌鞘岭中高山区:位于F4和F7断层之间,海拔高度3500米左右,毛毛山最高峰为4070m,该区地势较高,相对高差较大。
自然坡度35°~50°,地表广覆腐植土,阴坡小灌木发育。
乌鞘岭北坡低高山区:位于F7断层以北,地形起伏,自然坡度15°~30°,海拔高程2800 m左右,相对高差200~400m。
地表多有土层覆盖,其间沟谷发育,主要支沟有大洪沟、窄洪沟、金家直沟、大沙沟、天井沟和直沟等。
2.地层岩性YDK183+190~YDK178+300段,隧道洞身通过白垩系下统砂岩夹砾岩及泥岩,砖红色,呈不等厚互层状,砂岩约占50%以上,砾岩和泥岩各占25%左右。
隧道出口段洞身埋深较浅,地表覆盖第四系松散层,地下水发育,地下水位埋深5~10m,围岩级别较高,工程地质条件差。
YDK178+300~YDK177+810段,隧道洞身通过三叠系上统砂岩夹页岩及薄层煤,呈不等厚互层状,以砂岩为主,薄煤层少量。
岩体破碎,呈层状、块石碎石状结构,Ⅳ级软石~Ⅴ级次坚石,Ⅳ级围岩。
YDK177+810~YDK177+025段,隧道洞身通过F7断层破碎带,断层走向北西西向,倾向南,倾角70度,断带宽约400~800m,隧道通过长度785m,断带物质主要由碎裂岩及断层泥砾组成,岩体破碎~极破碎,呈碎石角砾状~散体状结构。
YDK177+025~YDK175+690段,隧道洞身通过区志留系下统板岩夹千枚岩,灰绿色,具板状构造;千枚岩以薄层状夹于板岩层中。
岩体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发育褶曲,节理很发育-发育,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呈块石、碎石状~块状结构。
本标段隧道设计Ⅵ级围岩576m,Ⅴ级围岩349m,Ⅳ级围岩1765m,Ⅲ级围岩3500m,施工总长度6190m。
3. 地质构造(1)褶皱褶皱构造在本区较为发育,褶皱形态复杂,据其形成时代和所处的构造部位不同,由南向北划分为加里东期褶皱带和海西~印支期褶皱带两个褶皱构造带。
(2)断裂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区域性大断裂,走向基本为北西向,压性~压扭性,具有深切割、延伸长、规模大的特点,破碎带一般较宽,断带内物质主要为碎裂岩、断层角砾。
由南向北依次分布如下:毛毛山南缘F4断层(逆断层)、大柳树~黑马圈河F5断层(逆断层)、毛毛山岭中F6断层(逆断层)及毛毛山~老虎山F7断层。
本标段分布断层主要为F7活动性断层。
F7断层位于毛毛山岭北山前,延伸长度174Km,前期为逆断层,后期表现为左旋逆走滑断层。
断带物质主要由断层泥砾及碎裂岩组成,松散破碎,风化严重,破碎带出露宽度400~800m,局部大于1000m。
全新世以来该断层仍有活动迹象,经综合研究得出,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2.08~2.5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06~0.027mm/a。
4.水文地质本标段范围内,围岩富水性分区划分可分为三个级别:中等富水区、弱富水区和贫水区。
YDK183+190~YDK178+300段为基岩裂隙水贫水段,岩体主要发育原生层理,构造节理裂隙及地表风化节理裂隙不发育-发育。
地下水主要储存于原生层理中,并接受大气降水,高山雪融水及上游地下水的补给。
隧道可能正常单位涌水量q=0.052m3/d·m,可能正常涌水量256.88m3/d,可能最大涌水量390.26m3/d。
本段在不同岩性接触带附近可能发生突水,其他地段发生突水的可能性较小。
YDK178+300~YDK177+810段为中等富水段,隧道可能正常单位涌水量q=0.25663m3/d·m,可能正常涌水量112.92m3/d,可能最大涌水量169.38m3/d。
YDK177+810~YDK177+135段基岩裂隙水中等富水段,岩体原生层理,构造节理裂隙及地表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含有丰富的地下水。
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高山雪融水及上游地下水的补给。
隧道可能正常单位涌水量q=1.32736m3/d·m,可能正常涌水量3198.94m3/d,可能最大涌水量6397.88m3/d。
本段在断层边缘及岩性接触带附近可能发生突水。
5.气象特征乌鞘岭地区海拔高(2400~3600m),气候垂直分带性明显,气候寒冷,日温差大,阴雨风雪冰雹天气多变,冰冻时间长。
根据乌鞘岭气象站资料:最冷月平均气温-11.9℃,瞬时最大风速29m /s,风向北北西;最大积雪厚36mm;土壤最大冻结深度200cm。
6.地震裂度隧道区段越岭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g(g=9.8m/s2),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8度。
隧道通过地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0s。
7.施工条件(1)当地交通情况本标段乌鞘岭隧道出口有兰新铁路和国道312线通过,既有铁路兰武线龙沟车站至乌鞘岭隧道出口的公路距离为3.3km;国道312线距出口直线距离200m,均有道路可直达。
公路、铁路交通极为方便。
(2)当地劳动力情况工点附近村庄较多,居民较密集,剩余劳动力较多,可在施工高峰期适当补充劳力不足。
(3)当地水源及水质情况本标段乌鞘岭隧道出口处有龙沟河蜿蜒流过,水质清澈,水量充足,椐调查属当地居民的饮用水源,可作为生产及生活水源。
(四)工程特点1.本隧道施工为特长隧道,工期紧,辅助坑道多,管理跨度大,施工管理难度大。
尤其管段内的11#斜井正洞,属于陡坡长斜井,施工中运输、通风、砼施工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斜井正洞的施工,施工难度大。
2.影响工程工期的地段主要是11#斜井正洞通过F4断层段,地层地质复杂,施工中可能出现围岩失稳、突泥、突水、等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要求施工过程中随时调整施工方法和处理方法,以适施工实际情况。
3.施工区内海拔高、气候寒冷、日温差大,阴雨风雪气候多变、冰冻时间长,对跨冬季混凝土作业带来困难。
4.地材供应困难,现场附近无合格的施工用砂需远运,但当地有大量的河卵石,经调查,满足材质要求,可加工碎石。
5.斜井、斜井正洞多断面作业相互制约及斜井正洞反向洞内排水困难。
6.隧道施工管段位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乌鞘岭山下,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
(五)环保、水保要求本标段工程所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工程地点位于“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
为此,必须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自然保护区等法律法规和条例,做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
三、施工方案(一)总体施工方案本标段隧道工程全部采用钻爆法施工。
正洞出口及11#、13#斜井正洞均以岭脊为主攻方向,其施工速度满足总指挥部施工组织设计指标,两斜井正洞达到或赶超总指挥部指标的条件下,斜井正洞反向可以做适当安排,以便于提前实现13#斜井正洞与正洞出口、11#斜井正洞与正洞出口工作面之间的贯通,缓解长距离通风困难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