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桑志芹主编)思维导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物基础

第三节 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及其对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内脏机能迅速增加,主要表现为: ① 肺活量的增加。② 心脏容量和动脉血管口径的比例加大。
生理机能方面
第三节 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及其对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神经系统趋于健全,其主要表现为脑神经纤维的长度和厚度均在增加。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智力水平增高、记忆功能增强、抽象思维获得重大发展、分析 综合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
第二节 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基础
二、关于人格障碍
有人从发展病理 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代际—脑—经验模型”来解释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理机制,认为人格障 碍患者往往具有上代基因遗传所决定的易感素质(如情绪和冲动行为失调的神经生物易感 性等);同时,儿童大脑发育过程的重要时期中出现的长期不良经验,如身体、性或心理的虐 待,会给儿童带来脑神经生化系统和结构的不良改变,尤其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自主神经系统和边缘系统的改变,从而增加了边缘性人格障碍及其众多共病的易患性;上述两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逐渐形成人格障碍的脑神经生物学基础,在与特定不良刺激的交互 作用下发展为特定人格障碍
神经系统方面
第三节 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及其对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开始进入活跃状态,生殖器官及性功能迅速成熟,性意识逐步增强。
性生理方面
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并接受自己的生理特点
第三节 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二、大学生生理特点与心理健康维护
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况
心理特征
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
1
2
3
了解心理的生理基础采取合理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大学生心理健康思维导图

大学生心理健康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
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
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
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是刘万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职业教育教师微课开发与教学应用系列丛书。
该书可作为普通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师范类院校学生的“微课教学设计”相关课程的教程。
该书共分为6章,内容包括认识微课、教学设计基础、教学设计理论在微课中的应用、微课教学设计模式应用、获奖微课教学设计案例赏析、系列微课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该书主要由刘万辉编著并负责总体设计与统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
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心理学术用语。
指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
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
心理健康标准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
健康现状: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
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
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2000年,由北师大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呼吁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以此掀起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热潮。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直到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
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
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笔记_学习笔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笔记《《大学生心理健康》笔记》学习笔记1.1心理健康的定义知识要点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情感、思维、行为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更是一个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良好状态。
心理健康涉及个体如何应对压力、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做出决策。
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包括自我认知、情感调节、人际关系、应对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我情绪和行为的理解;情感调节是个体有效管理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则是个体与他人互动的质量;应对能力是应对生活挑战和压力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则是个体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重要原理心理健康的构成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
首先是情感维度,个体需要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次是认知维度,个体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合理分析问题。
再者是社交维度,个体需要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此外,个体的生理健康状态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心理健康的评估通常涉及自我报告问卷、临床访谈和行为观察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专业人员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典型例题1.定义心理健康,并列出其四个核心要素。
答:心理健康是个体在情感、思维、行为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四个核心要素包括自我认知、情感调节、人际关系和应对能力。
2.描述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答: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的。
良好的生理健康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反之,心理问题也可能导致生理疾病。
应用场景某大学生因学业压力感到焦虑,经过心理咨询,了解到自己的情感调节能力不足。
通过学习情绪管理技巧,他逐渐改善了自己的情感状态,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
复习重点心理健康的定义及其核心要素。
心理健康的评估方法。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1.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知识要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更能有效应对学业压力,参与社交活动,并在遇到挫折时具备良好的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