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资料 (延伸)

合集下载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1、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六字方针:积累、批判、创新2、传播学的知识层次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3、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种类:1)哲学方法2)专项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语言学方法)3)横向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系统论方法)4)具体方法4、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1902-1977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提出5w传播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即控制分析、传播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及效果分析),内容分析法,主要研究《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术》。

2)勒温(1890-1947年)美籍犹太人,传播学中“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著有《群体生活的渠道》3)霍夫兰(1912-1961年)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者,他将心理实验法带进了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效果,著有《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劝服》,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主要针对传播效果、宣传、说服性进行研究。

4)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年)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著有《人民的选择》,提出二级传播理论(传播效果及机制研究),“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工具制造者”,创立了数理(定量)研究方法。

5)李普曼(1889-1974年)德国犹太人,著有《舆论学》,提出拟态环境及刻板印象概念。

5、传播学的研究现状:1)传播学已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地(传播学的优越性、适应性及伸缩性)2)传播理论多姿多彩,学术流派层出不穷3)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研究领域不断扩大4)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科研队伍不断壮大5)研究专著大量出版,学术刊物纷纷创办6)设立传播专业,培养传播人才6、传播学的研究趋势:1)鲜活化趋势(新的学说和观点以及分析丰富多彩)2)融合化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自独立的母体、主干学科相互融合)3)科学化趋势(积极探索传播规律、构建理论体系、推进传播教育的态势)4)操作化趋势(依据传播规律提出传播对策、通过分析传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5)分支化趋势(要素研究、层级研究、领域研究、交叉研究、比较研究、影响研究)6)本土化趋势(迎中有拒,拒中有迎)7、传播的五种概念(即五说):1)共享说(传播是信息共享的过程)2)影响说(传播是影响受传者行为的过程)3)反应说(传播是是受传者对传播信息的反应)4)互动说(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与沟通)5)过程说(传播是传递信息、思想及观念的过程)8、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学原理复习资料

传播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及传播学传播学定义:研究“传播〞的学问,一门以“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传播的定义:主要用以表达某种事物〔多指消息、意识等精神内容〕的传播。

传播的特性:①形态多样性:口语传播,文字传播〔书面语言〕,图像传播〔拍照录像〕②时空遍布性:时间纵贯人类史,空间横跨人类社会③行为伴随性:很多行为的进展和完成都离不开传播,这些行为本身就是传播实物传播:第四种传播类型〔其他三种见①,如模特表演〕分为:“无意〞传播〔传者无意而受者有心〕;“有意〞传播④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根本行为之一。

因为人类的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行为都离不开传播传播的定义①“共享〞说强调信息是传者及受者对信息的分享②“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③“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结论: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狭义——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信息: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及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二分法群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群众媒介即报刊、播送电人类传播的划分方法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划分依据:传播的技术、手段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群众传播划分依据:传播的范围、规模自我传播: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自我的思维活动,非社会传播人际传播:个人及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特点: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响迅速;速度可控,随双方需要而进展〔群体:指的是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地相互影响并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组织传播:组织内部及组织内部及外部的信息交流〔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群众传播:群众媒介所进展的信息传播活动目的: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显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群众,提供娱乐,检测环境优点:快——传播速度快;广——传播的范围广;多——传播的信息数量多;好——传播的信息质量〔清晰度、保真度〕好负功能:麻醉精神,文化侵略,降低审美能力缺点:反响不及时、不充分、不直接变化:过去一般只使用亲身传播手段的人际传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起群众传播技术〔网络、手机等〕来各类传播的特点周期:人际传播偶发,最没有规律;组织传播有一定规律〔如开会上课〕;群众传播最有规律〔报纸杂志的周刊月刊,电视的播出时间〕角色:人际传播传者受者随时交替;组织传播的传者受者有限定,上下级差异大;群众传播,媒介是专职的传者,群众是固定的受者〔新兴网络使传者受者的角色随时替换,是革命性的变化〕反响:人际传播反响容易,组织传播反响困难,群众传播更加困难〔但网络技术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开场突破传统的僵硬格局〕信息:表达不标准的问题人际传播最不标准,组织传播有所标准〔军事行动中的暗号〕,群众传播最为标准〔媒介作为一种“标准转换器〞,在一定条件下将“非标准性符号〞转化为“标准符号〞,如略语、流行语的形成和普及〕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主观方面,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1 传播: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2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传播指的是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的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新成果。

3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4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具有物质属性。

社会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5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一定特殊功能的有机整体。

6 传播学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见的信息传递)便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许多个体系统活动,这些个体系统有机结合还产生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

群体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组织传播: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的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特点)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传播对象时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有反馈机制。

大众传播史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

7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传播学复习资料(简洁重点版) - 2012

传播学复习资料(简洁重点版) - 2012

必修课《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班级:营销09C 教师:姬相轩标红部分为重点内容,望同学们考出好成绩!名词解释:传播学;信息社会;符号;能指和所指;象征性社会互动;大众传播;拟态环境;“把关人”;意见领袖;文化帝国主义;“传播流”;“沉默的螺旋”简答题:传播的分类有哪些?人类语言的特性有哪些?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是什么?对基模理论如何认识?麦克卢汉的三个媒介理论如何理解?浅析“议程设置理论”?如何认识新闻框架及框架效果?“知沟理论”与其反命题是什么?媒介素养包括哪些内容?一、传播的定义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与信息控制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这不光是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也是国际上流行多年的一种观点。

传播学考察的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具有与其它信息不具备的特殊性质。

三、传播的特点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何为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五、传播的分类非人类传播①自然传播;- 1 -②植物传播;③动物传播。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与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1、“传播”的英文是:(动词)(名词)。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与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

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

传播学

传播学教程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传播:传播是指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货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货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 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符号: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补课缺少的基本元素。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i额对家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媒介: 媒介是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它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具有两层含义:狭义上指的是行为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货目标的程度,广义上则指这一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产生的一切影响与后果。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研究主要是站在受众立场上,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信息流:是信息的一种循环反应,即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有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

上限效果: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饱和点"(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一保证组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传播学研究资料汇总

传播学研究资料汇总

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现状(资料汇总)- [理论理论]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logs/28679084.html(持续更新) 一、总体研究 1、论中国传播学的发展:/s/reader_4c7a154c010007ca.html 2、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forums/37811/ShowThread.aspx 3、论中国大陆传播学的引进、发展与创新(介 绍):/Abstract.aspx?A=xzsfdxxb-zxsh200302003 4、中国大陆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介绍): /Article/CJFDTotal-YANJ401.000.htm 5、20 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介绍): /product.aspx?product_id=9182334 6、从宣传到舆论导向:中国大陆传播研究的新路向: .hk/TuniS/.hk/mediadigest/20041014_76_1201 32.html 7、我国传播学研究向何处去:/forums/53604/ShowThread.aspx 8、传播学在中国的 30 年: /course/07year/07dzcbx/introduce.html二、断代研究 1、20 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介绍): /A-fdxb-shkxb200301018.html 2、 2001-2002 年中国新闻学发展报告: /spages/91/90610/ 3、2000-2002 年华人传播学研究:大陆以外地区: /xswzxq.asp?id=8 4、2002─2004 年新闻学研究综述: http://220.194.47.126/g2b//newmedia/2005-07/28/content_3 279587.htm 5、2003---2004 年中国传播学发展报告: /fantast/blog/item/8fe8bc01f290ba00738da50a.html 6、2004 年中国传播学研究回顾(介绍): /Abstract.aspx?A=xwj2005030297、2005 年中国大陆的国际传播研究: /20060421/n242932316.shtml 8、2005 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 /newmedia/2006-02/06/content_4143141.htm 9、2006 年中国传播学发展研究报告: http://www.mt.vc/zhishi/Educate/2008/02/666.htm (其他各年份的断代研究参见:/A-xwdx200403001.html 或:/Article/CJFDTEMP-XWDX200701002.htm) 10、创新与发展:新世纪传播学研究: /epublish/gb/paper159/12/class015900002/hwz548253.ht m 11、传播学在中国 20 年:/yl/2008/18746_6.html 12、中国新闻与传播研究 30 年学术论争的历史考察(1978-2008): /news/oldmedia/2008-4-8/n0848713KB9GA705FGDD28_5.sh tml 13、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30 年 12 大热点: /list.asp?unid=4261 或: /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728&Item id=409 14、走向专业化:中国大众传播研究 30 年: /info/info.php?infoid=16091 15、论中国的当代传播学研究: /05cjr/system/2002/04/23/000993696.shtml三、受众研究 中国受众研究 20 年: /05cjr/system/2002/01/21/000817501.shtml四、媒介研究 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点: /product.free.990676.1/ 或: /epublish/gb/paper159/12/class015900002/hwz548233.ht m五、效果研究六、传媒经济研究 1、2005-2007 中国传媒经济研究: /mediablog/user1/zhuanjia78/archives/2008/49095.ht m 2、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news/read_news.php?id=299七、跨文化研究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 /book/zhuanti/qkjc/txt/2006-12/12/content_7494227.htm八、心理学研究 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html/2005-4-10/2005410211836.htm九、流派研究 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历史、现状与发展: /zhexuelunwen/20080419-34844_4.html十、麦克卢汉研究 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研究现状的检讨: /news/read_news.php?id=303十一、范式研究 1、传播研究典范与中国大陆传播研究: /05cjr/system/2002/09/29/001327631.shtml 2、传播研究范式与中国传播学的发展: /diss/118288084045274.html 3、一个传播学本土研究规范的考量: /news/oldmedia/2008-4-14/n0841436CDK3B5E5EH6C5I4.sht ml 4、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article.asp?Newsid=4329&type=1002 5、传播学本土化十年研究成果综述: /bbs/index.php?showtopic=338 6、从文献计量学看我国传播 学:/GB/22114/45828/45829/3302109.html十二、专业网站研究 2003 年中国新闻传播专业网站回顾: /GB/14677/21963/22062/2302162.html十三、互联网研究 互联网研究现状述评:以中国大陆传播类期刊为例: /?action-viewnews-itemid-135十四、研究著作 1、 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 译著要目: /view/010010MH.html 2、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论文的时空分布与核心著者: /course_ware/diffuse/anli/lwxd14.html 3、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的生态状况(1981-2001): /course_ware/diffuse/anli/lwxd15.html 4、2002 年中国新闻传播学书籍述评: /html/lunwen/12323114741318251.htm十五、国外学者研究 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描述与分析: /xinwen/2007220234147.htm 附: 中国传播学会(CAC):/历史上的今天:大学生媒介近用与媒介认知状况分析 2 Sep 8, 2008。

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三名词解释1、“守门理论”(谁+谁改进+理论解释)由卢因提出。

1所谓守门,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2守门人特征:隐形性、依附性、追加性、完善性3守门人功能:检查、加工、评价、导向、桥梁2、符号(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1)语言符号是以语音和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可以分为语音符号、字形符号。

(2)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

3、政治具有倾向假说(时间+谁+内容)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提出的,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以及宗教信仰来显示受众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态度和政治立场的综合指数。

4、传播者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

个人层面:记者、编辑组织层面:传播机构四简答题一传播效果研究的三时段内容及背景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以“魔弹论”为代表的“直接强力效果论”“魔弹论”与20世纪初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成为大众宣传的主要工具这一历史环境有关,其背后是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

2、40年代至60年代——由“传播流程”研究所代表的“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理论”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现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

3、70年代至现在——“宏观效果理论”“宏观效果理论”与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二意见领袖(谁+概念+特点)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它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

它的四个特点是:1、与被影响者一般是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4.传播的类型:(含义理解就行)A.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b.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c.组织传播(包括群体传播)d.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的定义: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拥有同现实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6.p59-(1.) 第一阶段(这点大家理解就行,重点里好像没有要求背,这也太多了)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拉斯韦尔模式(5W)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示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缺点: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传播学复习资料第⼀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第⼀,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

第四,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种⾏为,是⼀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第⼆章、⼈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类传播活动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代表性媒介:①⼝语传播时代(⼝语、约定的事物或图形符号)②⽂字传播时代(⽂字)③印刷传播时代(报纸、书籍)④电⼦传播时代(电视、⼴播)2、传播学家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1)⽰现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 3)机器媒介系统第三章、⼈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符号——任何事物只要它独⽴存在,并和另⼀事物有联系,⽽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2、符号分为:语⾔符号和⾮语⾔符号。

⾮语⾔符号⼜分为:1)语⾔符号的伴⽣符 2)体态符号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3、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第四章、⼈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1)直线模式(⾹农—韦弗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2)循环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3)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2、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第五章、⼈内传播与⼈际传播1、内向传播——也称⼈内传播、内在传播或⾃我传播,指的是个⼈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体内部进⾏信息处理的活动2、⼈际传播——是个⼈与个⼈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3、⽶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德认为⾃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是作为意愿和⾏为主体的“主我”,⼆是作为他⼈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传播学复习资料class conclusion - 课堂整理提醒

传播学复习资料class conclusion - 课堂整理提醒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的定义communication1、信息(1)信息的定义(2)信息的分类2、传播的定义二、传播的特点三、传播学第二节传播的类型第三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四个正功能: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一个负功能:噪音(信源有意传播之外的一切东西)(一)直线传播模式——把传播看成是讯息通过信道从信源传向信宿的单向传递的看法。

直线传播模式的缺陷:(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循环模式的突破:•其一,传受双方都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可相互转化;•其二,着重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三、传播过程的特点第四节传播学的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传播学来源之信息科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一)信息论宇宙间充满了信息。

信息的本质:能够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二)控制论控制论的关键:信息的反馈,即信息的反向传播,或者叫信息的部分回流。

(三)系统论系统论的精髓:整体决不等于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第五节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集大成者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二、分类(一)信号与象征符(二)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一)信号与符号1、信号的特点、象征符的特点:语言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二)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1、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2、非语言符号(分类)三、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对意义的理解二、符号意义的分类1、意义的分类(1)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2)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2、语言符号的暧昧性表现为:语言符号本身意义模糊;语言符号具多样性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2、受传者的意义3、情境意义四、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1.谈谈你对传播的理解沟通有很多种定义,有些人数126。

他们有自己的侧重点:强调交流就是信息共享;强调沟通是为了施加影响;强调沟通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强调沟通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作;它强调沟通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定义沟通,其基本含义都是“与他人建立共同意识”。

我认为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交往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社会交往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就交际的社会关系而言,它也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建立沟通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沟通和接受双方必须有共同的意义空间;沟通是一种行为、一个过程和一个系统。

2.请用传播的思想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人际现象:以促销活动为例,试分析商家传播的信息是什么?它所使用的符号有哪些?它所期望的传播效果是什么?最终是否达到效果?为什么?商家促销活动的最大目的是吸引顾客和提高销售额。

销售者向消费者传达企业和产品的各种信息,并说服或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从而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

使用了语言符号,如利用广告、海报、条幅上的文字描述来吸引顾客。

也使用了非语言符号中的伴生符,如特别的pop设计、使用了一面用“奖”字装饰的“红墙”、在宣传海报上将“5折”“大抽奖”这样的文字放大加粗,形成醒目的视觉效果。

还使用了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非语言符号,比如新品和奖品展示、文艺表演、放烟花礼炮、剪彩等方式引起消费者的强烈关注,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促成消费者的冲动购买。

企业预期的传播效果是创造一个有利于传递品牌信息和活动信息的环境,通过强大的人气引发消费者的羊群购买心理,最大限度地抢占竞争对手柜台前的顾客。

3.简述西方传播学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特点经验主义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

实证学派研究的特点是,它不关心当前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而是维护和完善现有社会制度及其功能。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单选: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么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所指:也叫做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实物的概念。

如一个国家的国歌,歌词和乐曲构成了国歌的能指,而他们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则是国歌的所指。

3、符号与事物的对应关系是人类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

4、库利的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理论5、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其中最核心的是媒介即讯息6、“把关人”的概念是库尔特·卢因提出的7、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极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民主参与(后三项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制度)8、受众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9、大众传播效果四种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播效果的类型判断,看例子P173)10、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11、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为何诞生在美国原因:1)从传播媒介发展情况来说,此时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高度普及,作为新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也发展迅速,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发展情况:媒介发展迅速,关注度升高,开始研究。

)2)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处于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这一切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历史、社会环境:战争宣传、信息心理战影响巨大,宣传研究成热点。

)3)此时期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都已有了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和一位集大成者:①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美国社会科学的泰斗、“所有社会科学的大师,各领域的先锋”。

贡献:他和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和舆论》,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提出了5W模式,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②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

贡献:关于群体动力的研究;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

③卡尔·霍夫兰: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

贡献:与贾尼斯合作《传播与劝服》,是最具综合性和学术性,深入探讨了说服策略的问题,使说服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又一重要课题。

④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

贡献:对广播进行研究,分析广播的内容和形式对听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先河;提出“二级传播论”,成为大众效果传播的转折点,“意见领袖”的提出导致“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和“多级传播论”的问世。

⑤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其中《大众传播》的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正式诞生,《人类传播概论》的问世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已初步形成。

第一章、传播。

1、传播的专业内涵:传播的双向性;传播的内容是信息;传播的目的性。

2、传播的特点:①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完整word版)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

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2.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来已久的。

3。

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①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化的。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学科。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

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传播学试题资料(考试重要)

传播学试题资料(考试重要)

一、填空题: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5、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6、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7、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8、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9、《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10、受众的特点包括多(人数众多)、杂(成分复杂)、散(居住分散)和匿(相对隐匿)。

11、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12.传播学界五大先驱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__霍夫兰_、施拉姆。

13.个体对个体的传播,被称为____人际传播____。

14.拉斯韦尔“五W”公式忽略了传播过程的___反馈__要素和传播动机的分析。

15.“把关人理论”是____怀特___提出的。

16._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__被称为符号。

17.__媒介即信息__是麦克卢汉媒介“三论”的核心和出发点。

18.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亦称_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__。

19.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主要贡献是引入___反馈__机制,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从而更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22.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思想基础是_天赋人权_。

23.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方式、手段,通称为___渠道__。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1、传播学起源: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尔⼠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个将单个或少数⼈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或更多⼈所共有的过程。

这⾥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直和社区⼀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于⼀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表述的内容和采⽤的姿态措辞等等,⽆不反映着各⾃的社会⾓⾊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类传播的⼀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的。

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为的发起⼈——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种传播——⽆论其参与者是个⼈、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为。

(4)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符号化即⼈们在进⾏传播之际,将⾃⼰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声、⽂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就不能成⽴,或传⽽不通,或导致误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教学媒体本质的几个观点1.克拉克的观点克拉克(Clark)认为:(1)教学媒体只是信息发送的一种手段,无论是电视、书本、还是面授,传递信息的内容没有什么不同,其教学效果也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只是信息的传递方式。

(2)运用媒体的方式、方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学习的效果,媒体的使用不会“自动”促进学习。

“能带来稳定且再三复现高质量教学的,与其说是所使用的媒体,不如说是软件的设计”。

(3)如何运用可能比如何选择更为重要,传输什么比用什么手段传输更为重要。

2.安东尼.贝茨的观点安东尼.贝茨(Antony Bates)认为:(1)媒体一般是灵活的和可替换的,焦点是在给定的条件下,何种媒体最合适(2)每种媒体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即有一套能发挥其功能的固有法则。

对每种媒体的特性有待去探索,从而去设计高质量的教学媒体。

(3)并不存在某种“超级媒体”,所有媒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而且一种媒体的长处往往正好是另一种媒体的短处。

这个事实表明,采用多种媒体方案通常是极有希望成功的。

(4)对于某些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说,还是存在某种媒体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媒体,即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专长。

3.布鲁纳的观点布鲁纳(J.Bruner)认为:媒体在传授知识方面的功能是相近的,几乎是毫无差别,而在发展技能方面是独特的,各自不同。

如讲授事实,用电视、广播、印刷材料、面授都行,都容易达到目标。

但如果要发展技能,那么,对于发展某一方面的技能,总会有一种相应的媒体比其它媒体更合适,更有效。

4.“经验之塔理论”美国教育家戴尔(E. Dale)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

该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根据。

戴尔将人们获得的经验分为三大类: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并将获得这三类经验的方法分为十种,如图2-1所示。

“做”的经验做的经验,位于塔基的三个层次中,都含有亲自的“活动”,在这三种方式中,学习者都不仅仅是活动的旁观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故称为做的经验。

所以说获得的是直接做的经验。

1.直接有目的经验。

指直接与真实事物本身接触而获取的经验,是通过对真实事物的直接感知(即看、听、尝、嗅、触、做)取得的最丰富的具体经验。

2.设计的经验。

指通过模型、标本等间接材料的学习获取的经验。

模型、标本是通过人工设计、仿造的事物,多与真实事物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有所不同,它是“真实的改编”,这种改编,可以使人们对真实事物更容易理解和领会。

3.演戏的经验。

指让学生在戏剧中扮演某一角色,使他们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经验。

通过演戏、表演、感受那些在正常情形下无法获得的感情上和观念上的体验。

“观察”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包括五个层次:4.观摩示范。

通过看别人怎么做,使学生知道一件事是怎样做成的,以后他自己就可以动手模仿着去做。

5.见习旅行。

指通过野外的学习旅行,看到真实事物和各种景象,获得经验6.参观展览。

指通过参观展览,使学生通过观察来获得经验。

7.电影和电视。

指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获得经验,屏幕上的事物是实际事物的代表,而不是它本身。

通过看电影和电视,得到的是替代的经验。

8.广播、录音、照片、幻灯。

指通过听觉或视觉的方式来获得经验,与电影和电视相比,抽象层次要高一些。

“抽象”的经验抽象的经验包括两个层次:9.视觉符号。

主要指表达一定含义的图表、地图等抽象符号,它们已看不到事物的实在形态,是一种抽象的代表。

如地图上的曲线代表河流,线条代表铁路等。

10.言语符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字符号)两种,是事物抽象化了的代表或观念的符号。

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戴尔把“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抽象。

但不是说,求取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从底层到顶层的阶梯,也不是说下底的经验比上层的经验更有用。

划分阶层只是为了有利于说明各种经验的具体或抽象的程度。

2.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

有效的学习之路,应该充满具体经验。

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的支柱。

3.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

概念可以供推理之用,是最经济的思维工具,它把人们探求知识的过程大为简单化、经济化。

4.在学校教学中应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5.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6.如果教学太过于具体化,那就是没有达到更普遍的充分了解,但现在这种危险只是理论的,因为人们还没有做到教学应有的具体程度。

“经验之塔”理论所阐述的是经验抽象程度的关系,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而位于塔的中部的广播、录音、照片、幻灯、电影电视等介于做的经验与抽象经验之间,既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又便于借助于解说或教师的提示、概括、总结,从具体的画面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定理,形成规律,是有效的学习手段。

因此,它不仅是视听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二.书本所有的理论文本资料六、媒体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工具。

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指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七、教育传播媒体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被称为教学媒体。

两个基本要素:(1)媒体用于储存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才可称为教育传播媒体;(2)媒体能用于教学活动过程时,才能发展为教育传播媒体。

八、教育传播媒体的分类(1)按媒体发展先后分类:A、传统教学媒体:指教学中常用的教科书、黑板、挂图、标本、模型、实验演示装置等教学媒体。

B、现代教学媒体:指20世纪以来利用科技成果发展起来并被引入教学领域的电子传播媒体,在我国也称为电化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有: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等教学媒体。

(2)按媒体印刷与否分类A、印刷媒体:指各种印刷出版的教学资料(教科书、挂图、词典、杂志、教学指导书)。

B、非印刷媒体:指各类非印刷电子传播媒体和部分非印刷传统教学媒体。

(3)按使用媒体的感知器官分类A、听觉型媒体B、视觉型媒体C、视听型媒体D、相互作用型媒体(4)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A、光学投影教学媒体:通过光学投影,把小的透明或不透明的图片、标本、食物投射到银幕上,呈现所需要的教学信息(幻灯机与幻灯片、投影机与投影片、电影机与电影片)。

B、电声教学媒体:将教学信息以声音形式储存和播放传送(电唱机、扩音机、收音机、语言实验室、唱片、录音带)。

C、电视教学媒体:储存与传送活动的图像与声音信息(电视机、录放像机、影碟机、录像机、视盘、学校电视闭路系统、微格教学训练系统)。

D、计算机教学媒体: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实现文字、图表、图像等教学信息的传送,储存与加工处理,与学习者进行交互,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课室、校园网、辅助教学软件)。

(5)按技术特点分类A、数字教学媒体:计算机、数码相机、数字摄录机、数字投影仪、DVDB、非数字教学媒体:胶片投影机、录音/录像磁带九、麦克鲁汉关于媒体的几个观点与评价1、麦克鲁汉的媒体观(加拿大)(1)媒体是人体的延伸(2)媒体就是信息(3)媒体有“冷”、“热”之分(4)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动力(地球村、技术决定论思想)热媒体:指对象参与程度小的媒体。

冷媒体:指对象参与程度大的媒体。

2、评价麦克鲁汉的媒体理论,有许多合理的部分,也有不足之处。

他提出的“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媒体就是信息”的观点,被人们引用最多,影响甚大,多数人对此都持肯定态度。

他强调媒体本身的重要性,主张研究媒体时,把它与人的感官、心理联系起来考虑,把它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去考察。

他的这些看法,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媒体是有积极意义的。

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强调了媒体的作用。

把它看成是促进社会改变的决定力量,从而使自己走进了“技术决定论”者的队伍。

他的“冷”、“热”媒体的理论,也是缺乏科学性的。

十、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并说明对教育的作用(1)做的经验。

包含:1、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2、设计的经验;3、参与演戏(2)观察的经验。

包含:4、观察示范;5、野外旅行;6、参观展览;7、电影与电视;8、广播、录音、照片、幻灯。

(3)抽象的经验。

包含:9、视觉符号;10、言语符号。

人类获得经验,换句话说,也就是获取了事物的信息,而成为自身的经验。

第一类经验,是通过亲身对事物的接触与实践去获取事物的信息;第二类经验,是通过观察事物和载有事物信息的媒体去间接获取事物的信息;第三类经验,是通过抽象符号的媒体去获取事物的信息。

戴尔经验之塔的主要观点是:(1)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抽象。

(2)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

(3)教育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形成概念。

(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工具,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

(5)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

它又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

(6)能否把直接经验过分看重?是否需要在直接经验上花很多功夫?我们陷足于具体经验之中,其危险和埋头在抽象的云雾中是一样吗?戴尔说,危险是危险,但不会那样大。

如果教育太过于具体化,那就是没有达到对知识更普遍的充分了解,但在今日这种危险只是理论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开始做到在教学应用的具体程度。

十一、各种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1、给教学提供具体的经验2、使学生思维活动正确3、改善学生的行为态度4、优化教学、教学过程十二、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传递信息、存储信息、控制学习。

十三、教育传播媒体的特性1、呈现力:表明媒体呈现事物信息的能力。

(时间、空间、运动、颜色、声音)2、重现力:对信息的重现能力。

(记录、保存、重放)3、传送能力: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送到接受者的空间范围。

(超时空)4、可控性: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

(媒体操控有难有易)5、参与性:利用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时,学习者参与活动的机会。

(交互性与情感性)十四、不同类别的教育传播媒体的特点1、视觉媒体的特点(1)印刷媒体的特点:可大量复制;可反复阅读,从容理解;使用方便;价格便宜;要求读者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2)电子视觉媒体(幻灯、投影灯)的特点:能使学生观察静止状态下扩大了的图像;能将某些实物、标本、实验放大显示;幻灯、投影片可以排列成许多不同的序列,数量也可根据需要增减,比电影、电视和其他固定序列材料要灵活一些;放映时间可长可短,不受限制;教学软件的制作比较简单;需有一定的放映和遮光设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