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残疾人的故事
身残志坚的运动员故事
身残志坚的运动员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身残志坚的运动员的故事。
他名叫张磊,是一位曾经的职业游泳选手。
但是,在一场严重的车祸中,他失去了双腿,成为了一位下肢残疾人。
张磊并没有被这个事故击垮。
他决定不放弃游泳,而是用自己的毅力和坚持来重新开始。
他花了数月的时间适应自己新的身体,学习使用假肢,并且开始了残疾人游泳的训练。
起初,他的训练遇到了很多困难。
他的假肢经常会脱落,游泳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意外。
但是,他从未放弃。
他不断地调整姿势、练习技巧,直到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他在残疾人游泳比赛中屡次获得冠军,并且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
他的坚持和毅力,也让更多的残疾人看到了希望和力量。
张磊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他的坚持也让我们明白,残疾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困难,用坚定的意志去迎接生活的挑战,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自己的不足,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 1 -。
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
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第一篇: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一、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
5岁患脊髓(ji sui)病,胸以下全部瘫痪(tan huan)。
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
她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
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
她还自学针灸(jiu)医术,为乡亲们无偿(chang)治疗。
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jv sang)和沉沦(chen lun),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heng)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jun)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shuo)士研究(yan jiu)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yi)了《海边诊(zhen)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chang)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ji)。
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xiang)还从没(mei)颁(ban)发给散(san)文作品。
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
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身残志坚的故事
身残志坚的故事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身体残缺,但是他们却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生活的追求,而是以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展现出了不屈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动,让人敬佩,也让人深思。
有一位叫做王明的年轻人,因为一场意外车祸导致了双腿残疾,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王明并没有因此而沮丧,相反,他以更加坚定的意志和更加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他学会了使用轮椅,重新适应了生活,甚至还参加了残奥会的比赛,最终获得了金牌。
他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坚韧和意志的力量,也让人们明白到只要有信念,就没有什么是无法克服的。
除了王明之外,还有许多身体残障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身残志坚的精神。
比如那些失去双臂的画家,他们用嘴巴或者脚趾来握笔作画;比如那些失明的音乐家,他们用心灵来感知音乐,演奏出了动人的乐曲。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就没有什么是无法做到的。
身残志坚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谛。
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心灵的力量,而身残志坚的故事正是在提醒我们,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才是面对生活的最大武器。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生活的挑战。
身残志坚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好,缺少的只是发现美好的眼睛和感受美好的心灵。
因此,让我们向身残志坚的人们学习,学会坚韧,学会乐观,学会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让我们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活出精彩的人生,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因为,身残志坚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们的故事,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当今社会,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人物数不胜数,像张海迪、吴运铎、邰丽华……在中国古代,同样不乏励志楷模,有的人在某一领域的贡献甚至影响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1:孙膑在古代残疾人群中,肢体残疾比双目失明的要多,其中以下肢残疾所占比例最大,古汉语中的“跛”、“瘸”、“躄”、“痿”、“蹶”等字,皆指下肢有残疾。
在古代,腿脚不便的名人不少。
如献出著名宝玉“和氏璧”的卞和,就是一位双脚皆失的残疾人。
卞和致残为后天原因。
据《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在荆山上伐薪时,偶尔得一璞玉,先后献于楚厉王、楚武王,但此二王不识货,卞和因此被先后砍去左脚和右脚,此即“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一说。
幸好楚文王识宝,琢成举世闻名的“和氏璧”。
卞和被砍去双脚,这叫受“刖刑”。
刖刑是古代的酷刑之一,入“五刑”之列,另外四种刑法是“墨”、“劓”、“宫”、“大辟”。
刖刑又称剕刑,轻者砍单脚,重者去双脚。
在古代下肢残疾名人中,又以先秦时期最多,这是因为当时流行刖刑。
此刑在春秋战国时期被滥用到了顶点,以齐景公主政时的齐国来说,当时市场上最贵的是假肢,最便宜的是鞋子,这就是“踊贵屦贱”典故的由来,也是齐景公当年滥用刖刑所造成社会悲剧的直接反映。
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生前便曾被魏国人“刖”过。
但他没有屈服于命运,后得到齐国田忌的信任,多次设奇谋指挥军队,打败了当年另一对手、军事家庞涓率领的魏军,逼杀庞涓。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人,为杰出军事家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成绩非常优秀。
之后,庞涓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他自思本事不及孙膑,设下毒计,把孙膑骗请到魏国,谗言害之。
昏庸的魏惠王把孙膑办了罪,在他脸上刺字,还剜去了他的两块膝盖骨,此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上“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的记载。
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事迹经典
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事迹经典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里,残疾人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就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一些残疾人展现了令人敬佩的毅力和坚持,用自己的努力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为世人树立起榜样。
李明是我国的一位致残青年,他在车祸中失去了双腿。
因为家境贫寒,他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
面对生活的巨大变化和无尽的挑战,李明并没有沉沦,相反,他选择了毅然坚持的生活。
起初,李明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希望,他觉得自己已经成为社会的附庸,注定要依赖别人的关爱。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李明看到了一段关于聋哑人士参加残奥会的报道。
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他,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从那一天起,李明下定决心,不再抱怨和自怨自艾,而是要努力改变自己。
他开始参加各种康复训练,努力增强自己的体力和耐力。
尽管身体残疾,但他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李明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尽管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通过自学掌握了各种技能,包括计算机操作、英语等。
他相信只有不断地钻研和学习,才能有能力面对未来的挑战。
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李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成功地找到了一份适合他的工作。
他被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聘为软件测试工程师。
尽管在工作中面临不少困难,但李明总是坚持不懈,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以最好的状态完成工作。
李明的成功不仅给他自己带来了改变,也为其他残疾人打开了一扇大门。
他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帮助其他残疾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挑战,努力追求梦想。
他成为了一个激励他人的榜样,不仅赢得了尊重和赞誉,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明的事迹鼓舞着更多的人们,让他们相信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残疾并不等于无能,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就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通过李明的励志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位残疾人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坚持,从一个自卑和消极的人变成了一个自信和积极的人。
下肢残疾人的故事
下肢残疾人的故事篇一:黄宇——赢得美好生活的“玻璃娃娃”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
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
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
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
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黄宇母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
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己体味。
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
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
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非常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面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终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
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
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他说:“机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
”1991年,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
越过障碍一个身体残疾人的励志奋斗故事
越过障碍一个身体残疾人的励志奋斗故事乔治是一个身体残疾人,他的双腿不幸受伤,无法正常行走。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以坚毅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励志人物。
乔治以前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喜欢户外运动,特别是跑步。
然而,一次严重的交通事故让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的双腿被撞断了,经过多次手术后,医生告诉他,他只能依靠轮椅行动。
起初,乔治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结束了。
然而,他并没有一蹶不振,相反,他选择了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且决定要克服困境。
乔治开始思考如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寻找能够发展自己的机会。
他参加了康复训练,并积极学习使用轮椅行动。
尽管有时会感到痛苦和挫折,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下去。
慢慢地,乔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韧,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他开始尝试各种运动项目,如轮椅篮球、轮椅网球等。
通过长时间的锻炼,他逐渐发展出强壮的上肢和核心力量,并且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除了运动,乔治还对科技充满了兴趣。
他学习计算机编程,并且利用自己的技术知识开发了一款应用程序,可以帮助其他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这款应用程序提供了关于轮椅无障碍设施和辅助工具的信息,并且可以连接用户与志愿者,提供周边支持。
乔治的应用程序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他荣获了多个奖项,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活动家。
他通过参加各种会议和演讲,倡导残疾人的权益,并且鼓励其他人要珍惜生活,不论遭遇了什么困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他建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旨在提供支持和资源给身体残疾人。
他还发起了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包括筹集资金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设备等。
乔治的励志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和奋斗,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启示。
他克服了身体上的障碍,并为其他残疾人争取了平等的机会。
他的努力和毅力激励着无数人不畏艰难,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身体残疾并不等于失去机会和希望。
乔治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努力,我们可以越过障碍,实现自己的梦想。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大全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大全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大全16篇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大全(一):中国第一位残疾人博士后吴耀军1996年10月25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测试工程的一间普通教室里,一位留着平头,戴着深色眼镜,面容清癯的年轻人站在讲台上。
他的面前除了一本厚厚的博士论文集,还有一根发黑的拐杖。
那里正在进行一场博士论文答辩,素来爱挑剔的老教授们不时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位拄着拐仗作博士论文答辩的年轻人,就是我国第一位自学成才的残疾人博士后吴耀军。
出生7个月,一场病魔夺去了吴耀军一条健康的腿。
童年的不幸和寂寞也把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烙印在幼小的心灵谷底。
33年前的一个黄昏,江苏省丹阳市农村一个普通农家小院,一条新生命打破了小院往日的宁静。
小耀军长到了7个月,有一天突然哭闹不止。
医生诊断是脑膜炎(后被确认为误诊),结果落下小儿麻痹症。
望着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残腿儿子,父母哭成了泪人,儿子以后的路该怎样走呵!8岁,到了读书年龄。
同村小伙伴唱着《读书郎》蹦蹦跳跳地上了学堂,可他却没有这个“权利”,躺在病床上的小耀军,撕打着床上的衣物,哭喊着非要上学,读书似乎是他与生俱来的情结。
父母亲都是斗大字不识一个的庄稼汉,他们又何尝没有想过送儿子进学堂?在村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正书声琅琅。
窗外,一个拄着拐杖的孩子伸长了脖子,倚着窗台往教室里探头。
他紧紧盯着教室的黑板,担心漏掉一个字、一道题,他没有书本笔墨,只好靠一根拐杖支撑着沉重的躯体,用脑子强记黑板上的资料。
下课的铃声响了,他重重跌倒在台阶上。
最终,在一个雨天,这位满身泥水,一脸泪水、汗水的残疾孩子瞒着父母,斗胆推开教室的大门,“啪嗵”一声跪下了:“教师,求求您收下我吧,我要读书!”执拗的小耀军用一颗泯灭不掉的渴望读书的心,感染了学校所有的教师,也感染了为他整日担惊受怕的父母。
学校破例收下了这位拄拐杖的特殊学生。
然而,生活并没有因他的不幸而怜悯他。
由于长时间倚着拐杖走山路,小耀军细嫩的腋窝,被磨破、磨肿。
残疾成功人士的事迹5个
残疾成功人士的事迹5个他们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决心,奋力争先演绎了一个残疾人成功的事迹。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残疾成功人士的事迹,欢迎阅读! 残疾成功人士的事迹1:贝楚齐亚尼他是天生的侏儒,身高只有100厘米。
1962年12月28日,他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
他的到来不仅没给家里带来欢乐,反而给父母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家里人对他的未来充满了忧虑。
因为他患上了罕见的“成骨发育不全症”,这种病人体内钙质无法固定在骨骼上,因此骨头有如玻璃般易碎,也就是俗称的“玻璃娃娃”。
他的父亲擅长吉他和电子风琴,受家庭的影响,他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7岁那年,他在电视上看了一场钢琴音乐会,着迷到神魂颠倒的地步,向父亲提出自己也想要一台钢琴,父亲满足了他的要求。
但是,一个手脚无力,行动不便的人,要想学习钢琴谈何容易。
每次他都要依靠别人抱着才能上下钢琴座。
有一次,父亲刚把他抱上座位,有事临时出去了,他一不小心,从座位上摔了下来,脚被摔成了骨折。
心疼他的父亲建议他学点别的,可是他死活不同意,就认定了钢琴。
无奈之下,父亲想出办法,在琴上安装了一个特殊的辅助器,使他的脚较容易牵动钢琴踏板。
虽然如此,他还是在练琴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意外的情况,以致于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
但他却不管不顾,凭着顽强的毅力,近乎疯狂地练琴,这一练就是五年。
他13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父亲获悉一个剧团急需招聘一个丑角兼配角,觉得他很适合,于是送他去了。
剧团内有一个名叫布鲁内的小号演奏家,在跟他合作几次之后,发现他在钢琴方面有着特殊的悟性,就推荐给打击乐演奏家洛马诺重点培养。
在两位音乐家的悉心培养下,15岁时,他推出了个人的第一张专辑《闪光》。
优美的曲子震撼人心,轰动法国音乐界,使他一夜之间成为“巨星”。
他第一次公开演出时,先是在台前离观众最近的地方,站了足足3分钟。
最后,他笑着问:“都看够了吧?”在全场发出会意地笑过之后,才开始表演。
残疾人人物事迹材料(精选14篇)
残疾人人物事迹材料残疾人人物事迹材料(精选1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都不陌生吧,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
一般事迹是怎么起草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残疾人人物事迹材料(精选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残疾人人物事迹材料1在我的生活圈里有一些发奋图强,生生不息的残疾人,他们目标坚定,身残志坚,攀爬过一座又一座的人生高峰。
其中有一位比较典型的人,她叫“xx”,她是厦门市的残疾人劳动模仿楷模,她有着许多突出的贡献。
在我认识她的岁月有着很特别的印象,“xx”三岁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小跟着她妈妈和妹妹相依为命,在加上当时社会主义刚刚起步,生活非常的困难,这也锻炼了她一生中比别人还要坚强的心。
她的事迹,要从她嫁给丈夫后说起。
在结婚后,她发现了自己的腿脚疼痛不适,由于家庭条件不好,认为疼一下就过去了。
后来生下孩子后,雪上加霜的是自己的大儿子眼睛高度近视。
过了几年,她一边在菜市场上做生意,一边跟自己的奶奶学了一门手艺,医治皮肤病的许多疑难杂症,特别是对治疗“带状疱疹治疗”非常厉害。
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把她磨炼了起来。
在过了几年一直默默努力的他又拜师泉州的一名中药老人,学得了用中草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事迹,后来渐渐的闻名远播,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
不但受邀请到中国各地参加学术交流,还过得了市长的接见和残疾人劳动模范称号。
在我的入户走访了解中,她家的家风也是很好很有名气的,虽然很可惜,未上过学,但她有自己一套的家风家训,她是位朴实的人,作风大方,目光长远,专心研究,不怕困难,是个有理想的人。
她的腿曾经历过三次大手术,单单这样让人听了都毛骨悚然,手术后让她更加的不方便活动,但从没影响她专研带状疱疹的事业,有时候亲朋好友劝他不要那么辛苦,但她总微笑的对人家说,自从结婚后,是奶奶教诲了她,影响着她的一生谨遵奶奶的一句话,“乐于助人,奋发图强,济世救人才是福,要造世万福”她的手艺事迹在各大报纸和新闻上报道,影响着整个地区,攻克了一座世界级的高峰。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精选7篇)古今中外,有很多著名的人,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精选7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篇11788年,拜伦出生于伦敦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拜伦生下来就是跛脚,走路时一瘸一拐的。
尽管他母亲费尽心血,带着他四处求医,可他的脚却一直没能治好。
因为残疾,拜伦经常受到同龄小伙伴的欺侮,这给童年的拜伦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有一次,拜伦放学路过一个游泳池,几个同学正在里面游泳,拜伦在旁边看得出神。
有个同学喊着:“拜伦,你也下来试试吧,很有意思的。
”另一个同伴讥笑着说:“真是天大的笑话!他能在陆地上行走就不错了。
”拜伦气愤地转身跑了,他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学会游泳给他们看看,他们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而且一定会做得更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拜伦天天泡在水中,不停地游。
最后,在学校运动会上,拜伦凭着坚强的毅力赢得了游泳冠军。
拜伦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轻轻地告诉你:拜伦(1788—1824年),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著有大量的诗篇,其中长篇诗体小说《唐璜》是欧洲文学史上罕(hǎn)见的杰作。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篇2孙膑真名失转,齐国人,是孙武的后代。
学习期间,庞涓知道魏惠王正在招揽人才,就匆匆告别鬼谷子、孙膑,下山赶往魏国。
孙膑留下来,虚心向老师学习。
鬼谷子喜欢他,把珍存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传给他。
由于当时没有纸,更没有印刷术,抄在竹简上的《孙子兵法》极为珍贵。
孙膑如获至宝,日夜研读,甚至可以一字不落地背下来。
庞涓到了魏国,当上将军,带兵打败卫、宋、齐国,受魏惠王重用。
他想起孙膑,就写信请孙膑下山,骗他说是要共同干一番事业。
孙膑学业告成,拜别鬼谷子,高高兴兴来到魏国。
庞涓很想得到《孙子兵法》,可是孙膑却没带在身上。
魏惠王听说孙膑很有才能,就让庞涓带进王宫面谈。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5篇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5篇残疾人的成就离不开他们自强不息的艰苦努力。
他们对身有残疾,但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关于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1:富兰克林·罗斯福有个小男孩因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
没有同学愿意和他一起游戏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春天来了,小男孩的父亲买回来一些树苗,想把它们栽在屋前。
他把孩子们叫过来,让他们每人栽一棵。
并对他们说,谁栽的树苗长的最好,就给谁买一件礼物。
小男孩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可是看到兄妹那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他却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树早日死去。
因此,在浇过一两次水后,他就再也没去管它了。
结果过了几天小男孩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没有枯萎,而且还长出了几片新叶子,与兄妹们种的树相比,显得更嫩绿,更有生气。
小男孩的父亲给他买了他最喜爱的礼物,并对他说,从他栽的树来看,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植物学家。
渐渐地小男孩不在自卑,开始变得乐观向上起来。
一个月光明亮的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着,忽然想起生物老师曾说过的话: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长。
去看看自己的那棵小树是怎么生长的?当他轻轻地来到院子里时,却看见父亲在向自己栽种的那棵树下泼洒着什么。
一切他都明白了,原来父亲一直在偷偷地为自己栽种的那棵小树施肥!小男孩看着父亲,泪水不知什么时候已流出眼眶……那瘸腿的小男孩最终没有成为一个植物学家,但他却成为了美国总统。
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2:周云蓬披肩的长发、宽大的墨镜、如影随形的吉他、天籁般纯净的歌声……这是中国盲人民谣歌手周云蓬留给观众的最初印象。
周云蓬是标准的“70后”,但心理上却有着远大于实际年龄的沧桑。
小时候,病魔就缠上了这个不幸的孩子。
身患眼疾的他,跟随着母亲的脚步,四处求医问药,别的小朋友童年都是彩色的,而他的童年经历单调又令人绝望,充满了火车、医院、手术室和酒精棉球的味道。
肢体残疾儿童事迹
肢体残疾儿童事迹
肢体残疾儿童事迹有很多,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1. 陈式坚
陈式坚出生时因为抢救不及时导致四肢肌肉萎缩,导致全身瘫痪。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他学会了书法,并在多个国际书法比赛中获得了奖项。
他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2. 明明
明明是一位失去双臂的肢体残疾儿童,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
他用脚代替手,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衣、吃饭、写字等。
他还参加了义工活动,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3. 李铭生
李铭生在出生时因为脊柱裂导致下半身瘫痪,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用嘴吃饭、刷牙、写字等。
他还成为了一名聋哑学校的英语老师,帮助聋哑学生学习英语。
这些肢体残疾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克服了身体上的障碍,展示了他们强大的意志力和无限的潜能,给其他人树立了榜样。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残疾并不是阻碍他们追求幸福和成功的障碍,同时也给社会传递了包容和关爱的信息。
爱心相伴志愿者服务残疾人的点滴故事
爱心相伴志愿者服务残疾人的点滴故事爱心相伴:志愿者服务残疾人的点滴故事残疾人是社会中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群体之一。
为了给残疾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许多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积极投身到残疾人事业中。
他们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爱心相伴的方式,给予残疾人无私的帮助和关爱。
以下是一些志愿者服务残疾人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他们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故事一:小伙伴的陪伴在一家残疾人康复中心,志愿者张婷每天都会来陪伴小明,一个因车祸事故而成为下肢残疾的青年。
张婷和小明彼此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每天下午,他们一起参加各种康复训练和活动。
有时候,张婷帮助小明学习行动能力,并教他如何使用辅助器具。
有时候,他们聊天、唱歌,共度美好时光。
每当小明遇到困难或情绪低落时,张婷总是给予他鼓励和支持。
她用她的陪伴和关心,给小明带来了无限的力量和勇气。
在这份纯粹的友谊中,小明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而是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故事二:义务义肢定制李华是一位义务义肢师。
这是一个专门为无力支付昂贵义肢的残疾人提供义务服务的组织。
李华每周都会来义肢定制中心,为残疾人定制并制作适合他们身体条件的义肢。
在李华的努力下,许多残疾人收到了免费义肢的帮助。
他为每一位残疾人量身定制,确保义肢的质量和舒适度。
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制作义肢,还会教残疾人如何正确使用和保养义肢。
他的专业技能和无私奉献,让无数残疾人重获自由和希望。
故事三:视障人士的导盲犬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位视障人士正悠然地与一只导盲犬一同走过。
这是一项深受残疾人欢迎的志愿服务项目。
导盲犬不仅能够引导视障人士安全行走,还能提高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志愿者组织训练导盲犬,使它们能胜任引导工作。
训练过程中,志愿者会教导狗狗识别交通信号、寻找安全的道路等。
一旦训练成功,导盲犬就会与特定的视障人士配对,成为他们的忠实伴侣和生活助手。
这些点滴故事反映出志愿者们对残疾人的真挚关爱和支持。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温暖和希望。
关爱残疾人的故事
关爱残疾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关爱残疾人的故事。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叫做小李的年轻人。
他小时候因为一次车祸导致双腿残疾,需要依靠轮椅生活。
虽然行动不便,但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开朗的笑容,他热爱生活,尊重每一个人的尊严。
小李的邻居是一位老奶奶,她虽然年纪大了,但非常勤劳和善良。
她看到小李行动不便,就每天早上帮他做早餐,晚上帮他做晚餐。
她还经常陪小李聊天,让他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小李也非常感激老奶奶的帮助。
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她的关爱。
他开始帮助老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浇花、打扫庭院、修理家具等。
他还经常陪老奶奶散步,让她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李和老奶奶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他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互相照顾、互相支持。
他们的故事也感动了整个小镇上的人们,大家都开始关注身边的残疾人,用实际行动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关爱他人并不需要做什么伟大的事情,只需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别人,我们就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残疾人乐观的事例
残疾人乐观的事例残疾人是指因身体、智力或精神方面的缺陷而导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限的人群。
尽管他们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许多残疾人却展现出了非凡的乐观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几个残疾人乐观的事例,感受他们的坚强与勇气。
1. 王明是一名失明的大学生。
尽管他无法看见世界的美丽,但他从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他用点读机和语音识别软件来辅助学习,通过触摸和听觉来获取知识。
他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努力,成功地获得了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士学位。
他的乐观精神和勇气激励着身边的同学和老师。
2. 张琳是一名截肢的运动员。
在一次车祸后,她失去了右腿,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运动梦想。
她开始接触残奥运动,通过坚持训练和不断努力,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短跑选手。
她参加了多次残奥会并获得了多个奖牌。
她的坚韧和乐观精神让她在残奥运动领域崭露头角,也为其他残疾人树立了榜样。
3. 李华是一名聋哑人士。
虽然他无法听到声音和说话,但他通过手语和表情与他人进行沟通。
他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
他的乐观和创造力使他能够超越语言的限制,用艺术来传达他的心声。
4. 赵明是一位智力残疾人。
尽管他的智力发育存在一定的障碍,但他通过刻苦学习和勤奋努力,成功地完成了高中学业。
他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并通过参加职业培训课程来提升自己的技能。
他现在在一家企业工作,展示出了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他的乐观态度和努力工作影响了身边的同事和雇主。
这些事例只是残疾人乐观精神的冰山一角。
事实上,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残疾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都表现出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证明了残疾并不意味着无法享受美好生活。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是战胜困难的关键,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不论是否有残疾。
我们应该向这些乐观的残疾人学习,学会珍惜生活,勇敢面对困难,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肢体残疾儿童故事
以下是一个关于肢体残疾儿童的故事:
《小明的故事》
小明是一个天生肢体残疾的儿童,他的左臂和左腿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缺。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反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在学校里,小明遇到了很多困难。
他需要用一只手完成其他同学两只手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写字、画画、穿衣服等。
但他从不抱怨,总是努力去适应和克服这些困难。
他的同学们也非常关心他,他们主动帮助他,和他一起玩耍、学习。
在他们的帮助下,小明渐渐地适应了学校生活,并且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
除了在学校里,小明在家里也非常努力。
他学会了用一只手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等家务。
他的父母看到他的努力和成长,感到非常骄傲和欣慰。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逐渐长大。
他虽然身体有残缺,但他的内心却非常坚强和勇敢。
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体的残疾并不能阻挡一个人追求梦想的脚步。
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困难,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残疾人的故事200字
《残疾人的故事》同学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几个残疾人的故事。
有个叫李华的叔叔,他小时候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双腿。
这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无法承受的打击,但李华叔叔没有放弃。
他开始学着用双手支撑着身体走路,一次次地摔倒,又一次次地爬起来。
慢慢地,他能很熟练地行动了。
后来,李华叔叔爱上了画画。
他没办法像正常人那样坐在椅子上画,就趴在地上画。
他画的画可好看了,有美丽的风景,有可爱的小动物。
他的画还在比赛中得了奖呢。
还有一位阿姨,她叫张敏。
她从小就看不见东西,可是她的耳朵特别灵。
她喜欢音乐,就去学钢琴。
刚开始的时候,她总是弹错音,但她从不灰心。
她靠自己的记忆和感觉,一点点地练习。
现在,她能弹好多好听的曲子,还经常去给大家表演。
这些残疾人叔叔阿姨,虽然身体有缺陷,但他们靠自己的努力,过得很精彩。
同学们,我们要多向他们学习那种不放弃的精神。
《残疾人的故事》同学们,咱们接着讲残疾人的故事。
有个小哥哥,叫王明。
他因为生病,两只手不太灵活。
但他特别喜欢读书写字。
为了能写字,他用嘴咬着笔,一笔一划地写。
那得多辛苦呀,可他从来不说累。
还有一位奶奶,叫赵桂兰。
她年纪大了,耳朵听不见声音。
但她特别会做手工,用彩色的纸做出各种各样漂亮的花朵和小动物。
他们虽然是残疾人,但都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虽然面临困难,却依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们要尊重他们,也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
《残疾人的故事》同学们,我再给你们讲讲残疾人的故事。
有个叫孙强的叔叔,他失去了一只胳膊。
但他特别喜欢运动,尤其是游泳。
刚开始学游泳的时候,他总是掌握不好平衡,喝了好多水。
可他不放弃,天天练习。
最后,他还参加了残疾人游泳比赛,拿到了好成绩。
还有一个小姐姐,叫林晓。
她走路不太方便,但她喜欢跳舞。
她在家对着镜子练习,一遍又一遍。
现在,她能跳出很美的舞蹈。
这些残疾人的故事是不是很让人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有梦想,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五个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五个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1、杨佩——无臂也想飞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
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
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
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
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
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
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
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
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
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
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2、高志鹏——暗黑中捕捉闪亮音符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生,视力残疾,山西省吕梁人,现为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教师。
6岁时因手术失败导致双眼失明,13岁随民间学艺,18岁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插班生,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残疾人的故事
篇一:黄宇——赢得美好生活的“玻璃娃娃”
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
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
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
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
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
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
创
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
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
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
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
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
黄宇母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
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
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
有自己体味。
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
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当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
因为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逐步
地都弯曲变形了。
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
孩子一样生活、学习,非常痛苦,但他也理解到痛苦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面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
技术以谋生,终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
虽然工资只有36
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
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
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
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他说:“机会掌握
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
”1991年,他萌
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
字工艺品商社。
开业至今,经过17年的发展,现在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
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
对于这点,黄宇有
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
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不过别人,但是能够协助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
着更大的意义。
”
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
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2003年被评为
徐汇“十佳青年”。
2004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
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美好的生活。
篇二:无手着名摄影家郑龙华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
幼年失去双手,
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
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
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
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
的摄影活动。
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
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
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
86万字。
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
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
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注重他
们肢体的残缺。
即使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
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
”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
“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因为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因为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
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
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
“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
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
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
但看到这
些照片,我很感动。
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
”他指着
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
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
这些故事来实行励志教育,勇敢地面对生活。
”
从1岁落入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陌生。
他用双腕夹笔写字、两次考上大学却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顿中,同学寄给他台旧相机,22岁的他开始用双腕操作这台“精密仪器”,
走街串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在上海第一次获奖。
“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
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己,因为我
清楚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郑龙华说,“当别的摄影师,拍拍
我的肩膀说,‘老郑,拍的不错啊’,我才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在艺
术上也能创造出好作品。
”
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同,郑龙华觉得的不同是“困难多于
顺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熟悉残疾人
的感受:“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
这也能够理解。
”
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升得很快,包括教育就
业等,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
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
原则广为传播:协助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
“他能做的事
就让他自己去做。
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
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