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会议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屈原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屈原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时期 楚辞 研 究等 专题 展开 了热 烈 而深人 的研 讨 。


历代 楚辞 作 家作 品研 究
楚 辞作 家作 品研 究历 来是 楚 辞学 研 究 的基 础 。 本 次研讨 会 上 , 与会专 家 就一 些 重要 的楚 辞 篇 目进 行 了深 入 的探讨 , 中不 乏令 人 耳 目一新 之 论 。此 其
21 0 1年 6月 4 日至 6日,中 国屈 原学 会 第 十
是 一 种 贞 臣精 神 、 烈士 精 神 , 是 屈 原最 终 的人 生 这
追求 ,也是 其 留在后 代 文人 心 目中最 鲜 明 的形 象 。
四届 年会 暨 楚 辞 国 际学 术 研 讨会 在 美 丽 的福 建 东
山 岛举行 。 会 由 中国屈原 学会 、 州师 范 学 院 、 大 漳 东
经历 和生命 情 绪 。 梁奇 《 山海 经 ) ( 辞 ・ ( 与 楚 离骚 ) 中
草 木 意象 比较 》 比较 了《 山海 经》 离骚 》 木意 象 和《 草
主 要 从 彭咸 所 代 表 的 意义 人 手 。结合 屈 赋 具 体 语
境, 认为 彭咸 并非 单指 一个 人 , 是指 “ 咸 之道 ” 而 彭 ,
为屈 原 正 是 在 与 时 间 的对抗 中展 现 出 自己 的人 生
类 探 讨 , 有 楚 辞作 品 的宏 观 考察 , 有 单篇 作 品 既 又
的深入 解读 。 台湾 陈逸 根《 贤臣 与烈 士—— 屈 赋 中 ( 彭咸 ) 的 两 种意 义指 涉》 跳 出了 拘于 彭咸 身份 讨论 的 旧框 ,
《 离骚 》 屈原 的代 表作 , 是影 响 最大 的楚 辞 是 也
作品 , 历代研 究 者众 多 。在本 次 大会 收到 的 《 离骚 》 研究 论 文 中 , 仲贞 《 施 回忆 与想 象 : < 论 离骚 ) 的时 间

第三届“世说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三届“世说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36卷 第2期 天中学刊 Vol. 36 No. 22021年4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Apr. 2021收稿日期:2020-11-06作者简介:陈文芝(1995― ),女,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生。

· 79 ·第三届“世说学”学术研讨会综述陈文芝(同济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092)摘 要:由同济大学中文系主办的“魏晋风度与江南文化暨第三届‘世说学’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0月16日至18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与会代表共60余人,提交论文计50余篇。

会议就《世说新语》与魏晋南北朝文化、魏晋六朝人物与诗文研究、《世说新语》的接受与影响等主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本次研讨会很好地推进了“世说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世说新语》;“世说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研讨会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21)02–0079–052020年10月16日至18日,由同济大学中文系主办的“魏晋风度与江南文化暨第三届‘世说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

“世说学”是对以《世说新语》为中心的所有学术研究的总称。

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世说学”研究热潮,成果迭出,蔚为壮观。

2017年11月,首届“世说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2019年8月,第二届“世说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文学院召开。

两届会议吸引和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学者共100余人参会,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本届“世说学”会议由于疫情不得不缩小规模,不少海外专家无法与会,但仍有60余位国内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提交论文50余篇。

开幕式上,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刘日明院长、中文系主任朱静宇教授分别致辞,代表主办方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复旦大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在致辞中畅谈同济与复旦的渊源,指出《世说新语》研究应该立足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并对“世说学”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际, 说诗方法的变迁。
与湖南怀化师范学 院共 同主 办 , 自中国大陆 及香港 、 来 台 湾、 日本 、 国、 韩 新加坡 的 2 0 5 余位 学者参加 了这 一学术 盛
会。大会 的基本 主题 是在 新世 纪 开端 的起跑 线上 2 向 l
世纪诗经学 的高峰 进军 , 以学 术研 究 与对 话 , 加强 国际文 化交流 , 促进 世界文 化进 步与 发展。研讨 会在 学术 民主 、
诗者 的实 际用意 , 追究了这种内在结构反映 在思 想内容 并 上的严整逻辑 , 揭示 了 四始” 蕴含的政治教 化的深层用 所 主题之下 , 以此 方式 成书的《 诗经》 周人文德 之治 的有机 是
诗” 这一文化 现象 的兴 衰历程 , 视其 文化 背景 的时代 特 透
征, 认为 : 赋诗是春秋诸侯 国上0 V0 5 No 3 I2
第五届《 经》 诗 国际学术 研讨 会综述
李 山 , 晓 明 李
( 京 师范 大 学 中文 系 . 京 北 r 北 10 8 ) 0 0 7
20 年 8月 7日至 1 01 2日. 五届 《 第 诗经》 国际学术 研 代的演变 。在《 序》 诗 问题 上 , 毓 庆 《 诗 序 ) 刘 ( 与孟子 》 一
理念 的文学创 作规律 , 由此也使“ 得 以从 简单 的概 念逐 兴”
了《 诗经》 研究 的内容。车行健《 诗人之意 与圣人 之志——
渐发 展成为具有 民族特色的诗学范畴 , 对后 世诗歌创 作产 欧阳修( 诗本文 ) 的本 义 观及其 对 ( 经 ) 义 的诠 释》 重 诗 本 . 生过探远 的影 响。此外 . 培林《 毛传 ) 兴 之商兑》 林 新 评估 了欧 阳修《 余 ( 标 、 诗车 义》 的 本义 ” 观及 其对 《 经》 义 诗 意 淑贞 《 拟譬与寓寄—— ( 鸱鹗) 辨析“ 、 比兴” 寓言 的分析方式 , 比” “ 与“ 参照阐释 学理论 , 认为 欧 阳修 “ 义 本 现实际 诗” 义涵之异同》 及贺仁智《 比兴与诗 歌形象 、 比、 情意 之关 是 “ 圣人劝戒 诗人 美刺 ; 阳修诠 释 《 经》 义时 . 和“ 欧 诗 本 系》 , 等 都对 “ 、 比兴 ” 了有 益 的探 讨 。马 银 琴《 四 比” “ 作 “ 常以《 序》 诗 为据 , 以求 取诗 中隐 微 的圣人 之志 . 同时 叉将 始” “ 、 四诗” 诗经 ) 结构》 李笑野 《 诗经 > 与( 的 和 ( 的内在结 那些他认为系 太师 编诗 之义” 的内容 加 以摒除 。作 者挖 构探 索— 兼论 四始 》 分别从两个方 面探讨 了《 诗经 》 的内 掘 了欧 阳修本义观 中探层的理 论意蕴 , 肯定 了他在《 诗经》 在结 构。马 文 重新 对 “ 四诗 ” 义 作 了考 释 , 为 “ 名 认 南 、 解 释学上 的贡献 , 同时也指 出其 中的不足 。 “ 、雅 、颂 ” 别对应 于 四种政治 伦理 地位 各不相 同 风” “ “ 分 刘生 良的《 春秋 赋诗 :诗 ) ( 之传播 接 受史上 的独 特景 的乐歌类 型, 映了周 代札 制 四分 的音乐 体 制与结 构 , 反 是 观》 通过研究 春秋 赋诗 的这一 独 特的文 化 现象 , 分 了赋 划 周代乐制的缩影 。李文认为 ,诗经》 四分结 构体现 了编 诗义 例 , 《 的 总结 了赋 诗 的特点 及传 播 接受机 制 , 察 了“ 考 赋

“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韩宇'摘要:2017年4月8日至1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举行,会议以“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问题为主题展开深入探究,发出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声音%本文从“世界华文文学相关概念的厘定”“世界华文文学作家及作家群研究”“世界华文文学作品研究”三方面对会议声音进行了提炼归纳,试图通过主题分类,较为全面地检阅本次大会成绩,展示学科的长足发展,展望研究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跨界发展2017年4月8日至10日,“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名专家学者相聚杭州,济济一堂,在多个视阈与问题中,对“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开拓出较大的问题场域与论辩空间°本次会议共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101名,提交论文53篇,会议期间举行主题演讲6场,论文报告44场,评论10场,使本次会议得以从不同视角多维切入世界华文文学,呈现出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学术风貌。

检阅来自会议中的声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世界华文文学相关概念的厘定随着文学史观念的不断演进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创作现象和历史存在受到了广泛关注。

世界华文文学不仅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历史源流和现实支点,也成为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生长点。

但是由于历史、现实以及学理上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世界华文文学所包含的的创作现实与文学史命名相当混乱,产生了数量诸多又相互存在复杂交错关系的子概念。

第十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在澳门大学顺利召开

第十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在澳门大学顺利召开

第十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在澳门大学顺利召开
佚名
【期刊名称】《汉语学报》
【年(卷),期】2024()1
【摘要】第十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于2023年11月26日至30日以线下方式在中国澳门成功举行。

本届会议由澳门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协办。

来自新加坡、日本和中国的14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总页数】1页(P108-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2004年全国青年建筑师高峰论坛召开、北京"英皇(幻变都市)建筑设计作品展及论坛"、首个照明设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2004健康住区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第二届"景观设计专业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召开、诺曼·福斯特设计的Swiss Re保险公司总部办公楼落成、西班牙巴塞罗那2004国际论坛主会址建筑群
2.新世纪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
3.第四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暨第十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中青年)将在西宁召开
4.第九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在韩国延世大学召开
5.第二届现代语言学、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六届英语研究专家论坛暨第二届全国认知诗学高层论坛综述

第六届英语研究专家论坛暨第二届全国认知诗学高层论坛综述
期 英国大学的确立人手 , 分 析英 语 学 科 的 学 科 属 性 、 尤 其 是
欲言 , 各抒 己见 , 与大家分享 了 自己的学术硕果。
会议 为期 两 天 , 其 学术成 果 涵盖 了语 言理论 、 文学 、 翻
译和认 知诗学 , 体 现 了国内外语 界在 认知 科学 与外语 界 面
第 六 届 英 语 研 究 专 家 论 坛 暨 第 二届 全 国认 知 诗 学 高 层论 Nhomakorabea综 述
李 文 王 琴 李 媛
4 0 0 0 31) (四 川 外 语 学 院 研 究 生 部 , 重庆
“ 第 六 届英 语 研 究 专 家 论 坛 暨 第 二 届 全 国认 知 诗 学 高 层论坛 ” 于2 0 1 2年 1 1月 2 2日 一 2 5 日云 南 大 理 隆 重 召 开 。 本 次 会 议 由 四川 外 语 学 院 主 办 , 大 理 学 院外 国语 学 院 承 办 。
行 了反思 , 为构建 超大型 、 多用途 的双语平 行语料库 提供 了 有意义 的参考 。他指 出, 近2 0年 来 , 国外 双语 语 料库 研制 工作发展很快 , 在技术和研究方法 上积累 丰厚 , 建立 了一批 有代表性 的双语平行 语料库 , 形成 了多个研究 团 队, 推动 了 语料库 翻译学 作为 一个 新型研 究 的发生 和发 展。但 同时 , 他也发现 国外在 双语语 料库研 制与应用 方面还存 在诸 多不 足之处 : ( 1 ) 语料库规模较小 , 语 料时间跨度不大 , 代表性 有 限; ( 2 ) 研究 的切入 点不够 , 基 于双语库 的语言 类历 时研 究 尚付 阙如 ; ( 3 ) 专 门语 料库 的研制 与应用滞 后 , 现有 语料 库 仅 限于文学和非文学两大类 ; ( 4 ) 双语 库基础上的应用研 究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综述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综述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综述张禧摘要:沈从文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1930年代起就不断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现已有72个英译本公开发表。

国内学界于1985年开始对沈从文小说英译进行研究,为全面了解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情况,本文拟全面梳理1985-2017年间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对研究现状进行宏观概述,并对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综述,进而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推动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英译;综述中图分类号:1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21)1-0127-09—、弓I言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其文学创作体裁涉猎广泛,包括小说、散文、传记、杂文、诗歌、文论、戏剧,其中尤以小说创作成就最高。

小说创作题材的多样性、风格的独特性及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也为沈从文赢得了国际声誉。

上世纪80年代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界曾形成了一股“沈从文热”,促成了沈从文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沈从文也成为“在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

疇徐敏慧(2010)㈱彭颖(2016)®统计,从1930年代起至2015年,沈从文小说不断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现已有45部小说被译成72种英译本(重印本未计算在内)公开发表,沈从文也成为被译介时间最早,英译本最多的中国现代小说家之一。

时间跨度大、数量可观的英译本为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④,至今已逾30载。

本文拟系统梳理1985-2017年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首先对研究现状进行宏观概述,其次对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推动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文献搜集及宏观分析笔者将“沈从文”、“《边城》”及其他已被英译的沈从文小说名称分别与“英译”、“翻译”、“译介”、“传播”搭配,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检索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同时在EBSCO Research Database、Web of Science、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搜索平台分别将"Shen Congwen"、"border town"等与"trans­lation”搭配,作为检索词,补充搜集境外文献。

诗学精神的当代阐释——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诗学精神的当代阐释——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对于 闻一多新 诗创作 、 理论 和批 评的研究 , 历 来是 学界关 注 的重 点和热 点 。本 次研讨 会打 破 了
以往对具体诗学命题进行单一研究或二元对立研 究 的模 式 , 多维 视 野 中发 掘 闻一 多 诗学 的贡 献 从
[ 收稿 日期 ]0 91 -0 2 0 —13 [ 作者简介 ] 杨理沛 , 湖北武汉人 , 男, 武汉 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 门大学 ) 注 闻一 多 与 梁 实 秋美 学 理 论 之 间 厦 关 的关联 , 出闻一 多在 12 指 95年至 13 9 7年期 间 , 与 梁实秋 在美 学理 论 观念 上 有如 下 契 合之 处 : 护 维 传统 , 寻求 恒 定 价值 标 准 ; 学 是生 活 的批 评 ; 文 推
பைடு நூலகம்
今 年是现 代著名 诗人 、 者 、 学 民主斗 士闻一 多 先生诞 辰 10周 年 。由 中 国闻一 多 研究 会 、 一 1 闻 多基金会 、 汉 大 学 文 学 院 主办 , 文 学 评 论 》 武 《 编 辑 部 、 中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中科 技大 学 文 学 华 华 院、 湖北 大 学文 学 院 、 西南 大学 新诗 研 究所 、 江汉 大 学文学 院 、 冈师范 学院 、 汉大学 文学 院 中国 黄 武 现 当代文学 研究 中心 协 办 的“ 闻一 多诞 辰 10周 1 年 纪念暨 国际 学 术 研 讨会 ” 于 2 0 , 09年 1 1月 2 0
题没有局 限于以往单方 面来解释 闻一多人 生和精神 的传统思 维模 式, 而是将他置 于 2 纪民族 国家的理想 0世
建构和新诗现代化转型的话语谱 系中加 以考察 , 一步梳 理和反思其人格精神 内涵的 变化历程 。另外, 闻 进 对

岭南词宗与现代词学——纪念詹安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岭南词宗与现代词学——纪念詹安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起来 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
他 的词 学研 究 虽受 时代 的影 响 ,却 仍 有显 著 的个 人 色 彩 ,在今 天仍有借鉴价值 。
中 山大 学 中 文系 吴 承学 和 彭 玉平 教 授 在 报告 中指
学术贡献 和重要地位
出 ,詹安 泰的文学研 究依托 于深厚 的 国学根底 和不 断充 有 关 詹 安泰 先 生 在 中 国文 学 学术 史 上 的 贡献 和 地 实的新理 论与新方 法 ,涉猎 面广 、体系性 强 ,兼具 开拓 位 ,在大会上得到学者们的全面总结和高度评价。 性 和总结性 的特色 ,在 2 0世纪 的古 典文学研究界取 得 了 暨南 大学 中文系邓 乔彬教授 总结 了詹安 泰对岭南 词 杰 出的成就。澳 门大学教授施议 对提出 ,《 寄托》一文 论 学发展 作 出的巨大 贡献 ,他 提出 ,岭 南学术 主要发展 于 对 中 国词学 、文化学 均具一 定 的奠基 价值 。 日本福 冈国 近代 ,詹安 泰是将 岭南词学从 近代 引 向并发 展至现代 的 际大学教授海 村惟 一也通过考 察詹安泰 在 2 世纪 中国的 0 第 一功 臣 。虽 然 岭 南 词学 的创 作 成 就似 乎 未及 粤 西 词 文化波浪里所作 的文化选择 ,阐释 了他的文化价值 。
通 高校人 文社科 重点研究基 地潮 学研究 中心承办 的 “ 纪
寄托》 ,表 达了公允而全面 的见解 ,摆 脱了产生于经学基
念 詹安泰先 生 国际学术研讨 会 ”在 韩 山师 范学院 隆重召 础上 的常州派 的拘限 ,又 能将传统 的点悟 式批评 与接受 开 。在 开幕式上 ,韩 山师 范学 院院长林伦 伦教授致 欢迎 方式 ,转 化为严 密的论证 ,具有 了方法论 的意义 。新 中 词 ,北京 大学唐作 藩和香港 大学单 周尧教授 致辞 。来 自 国建立后 ,他一度 不读线 装书 、学 习新理论 ,使得 他在 中 国大 陆 、港澳 台 、美 国和 日本 等地高校 和学术机 构 的 5 、6 年代 所作 的词 学研究 ,具有 了新 的理论基 础和框 0 0 专 家 、学者 8 余人 参加会议 。会上 有 9 0 位专 家作 了学 术 架 ,同 时在 词 的文 献 学 与文 艺 学研 究 上获 得 丰 收 ,以 报告 ,2 位代表作 了发言 ,共收 到论 文 4 余篇 。会议就 《 8 0 宋词散论 》 詹安泰词学论稿》等 为代 表 ,树立起现代 、《 有关 詹安泰 研究 的各项议题 进行 了深入讨论 ,论题归 纳 岭南词 学 的丰碑 ,在 中 国现代词 史 上也具 有 重要 地位 。

“韩国汉文学会2014年夏季国际学术大会:东亚视野中的杜甫诗学”综述

“韩国汉文学会2014年夏季国际学术大会:东亚视野中的杜甫诗学”综述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四年第三期 总第121期“韩国汉文学会2014年夏季国际学术大会:东亚视野中的杜甫诗学”综述四川省杜甫学会秘书组 李霞锋执笔作者:李霞锋,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副研究员,610072。

2014年7月21日上午,由韩国汉文学学会,中国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省杜甫学会,四川师范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办的“韩国汉文学会2014年夏季国际学术大会:东亚细亚视野中的杜甫诗学”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召开,来自中国四川、陕西、江苏、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三国四地的八十余名专家学者,以“杜诗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东亚地区杜诗研究的现况和展望”为主题进行了学术研讨。

开幕式由韩国高丽大学林濬哲教授主持,韩国汉文学会会长、高丽大学教授尹在敏,四川省杜甫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教授张志烈分别致开幕辞,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贾兰研究员致欢迎辞。

开幕式后,代表们在大雅堂前合影留念。

大会主题发言中,尹在敏(韩国高丽大学)、郑载喆(韩国檀国大学)、张志烈(中国四川大学)、长谷部刚(日本关西大学)、廖美玉(台湾逢甲大学)、南基守(韩国大邱韩医大学)、李义康(韩国圆光大学)、祁和晖(中国西南民族大学)、郑墡谟(中国南京大学)、吴明贤(中国四川师范大学)、海村惟一(日本福冈国际大学)、彭燕(中国《杜甫研究学刊》)分别作了大会发言。

随后的互动环节,气氛是非常的热烈和轻松。

下午,代表们分成五个小组进行研讨。

此次会议,与会代表们围绕杜诗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东亚地区杜诗研究的现况和展望、东亚文学交流、文献流通和文化比较研究等专题各抒己见,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讨论热烈,论辩精彩。

在闭幕式上,韩国汉文学会会长尹在敏对此次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评。

现对本次国际学术大会研讨内容综述如下。

一、杜甫及其诗歌研究吴明贤(中国四川师范大学)《杜甫是中国“乡愁”诗人的鼻祖吗》针对杜甫是中国“乡愁”诗人的鼻祖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乡愁”一词并非杜甫首创,杜甫及其诗歌并不是因为将“乡愁”二字“集中地抒写到这种人生情常与悲剧主题”而留传后世,影响深广的,5. All Rights Reserved.杜甫也不是一生皆言愁,其蜀中诗歌也并未多言乡愁。

“中国韵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国韵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韵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国韵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37卷第1期中国韵文学刊Vol.37.No.1 2023年3月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Mar.2023 “中国韵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国韵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傅宇斌∗(安徽师范大学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91(2023)01-0120-05 2022年11月18—21日,由中国韵文学会、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韵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国韵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芜湖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马来西亚师范学院等1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提交了190余篇会议论文。

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古代诗、词、曲、赋文学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曲、赋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国韵文文体的跨学科研究”“中国韵文学学术史研究”“现当代旧体韵文研究”“域外中国韵文学及其他相关研究”“中国古代韵文与江淮地域文化研究”等会议主题,展开了严肃认真而又热烈活泼的讨论,从多个角度展现了近年来中国韵文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提出了众多引人注目的新话题与新观点。

在韵文文体的文学研究方面,有几个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注重文学的本位研究。

如田玉琪《以韵为核心的唐宋词调字声组织》从词体本位出发,提出唐宋词调字声组织的重要原则乃在于“以韵为核心”;刘成国《谁作尘沙万里行———王安石〈示长安君〉新解》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长安君诗,重新确定王安石《示长安君》一诗的写作时间,并对诗中“又作黄沙万里行”作出新解;肖庆伟《台湾文学初起———引心文社考论》从文学群体的演变过程出发,讨论了台湾引心文社对台湾文学发生的意义;任德魁《史料还原与阐释重构:金元诗歌“西园”书写发覆》通过还原历史语境,认为金元诗歌的“西园”书写,在传统内涵之外,伴随着金朝后期历史走向,融入了游春宴赏、悼古伤今的新内涵;刘深《论清代浙西词派之自度曲》认为清代浙西词派自度曲的创作不仅在于与姜夔等宋人竞胜与对话,更在于试图以此来保持词这一文体的独特地位。

旧章新辞续风雅--第九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旧章新辞续风雅--第九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的学术交流与碰撞 , 气氛 自由而热烈 。论文内容包括赋论及文体研究 、 历代赋作文本解读、 文献整理 、 当 代辞赋创作及研究和域外赋研究诸多领域 ; 与往届国际赋学研讨会相 比, 本届会议对赋学的研讨在学术 广度 和深 度上 均有 可喜 的拓 展 与深化 , 会议 取 得 圆满 成 功 。 ,
关 于汉赋 起源 的种 种解 说 , 从 汉 赋 之 得 名 、 现 形 式 、 作 目的 等 方 面 追 溯 了汉 赋 源 起 的 历 史根 源 。 并 表 创
许结教授 以高屋建瓴 的历史视野 , 从经与赋的关系、 赋家与经学的关系、 科举试经与赋、 依经立义与赋体 诸角度对赋的“ 词章与经义” 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欧明俊教授就赋体界说 、 赋的“ 文学文体”汉 、
颜 莉 莉 , 浴 贤 于
( 泉州师范 学院 文学与传播 学院 , 福建 泉州 320 ) 600

要: 第九届 国际辞赋学学 术研 讨会于 2 l 年 1 O 1 O月召开于泉州师范学 院。文章将 学者们提交的 7 0多
篇论文进行整理归纳 , 赋论 及文体研究 、 从 历代赋 作 的文本 解读 、 文献 整理 、 当代 辞赋创 作及研 究和域 外赋研
赋是否为“ 一代之文学” 三个问题展开论证 , 从而对赋史研究进行反思。台湾学者陈韵竹副教授针对《 史
记・ 屈原贾生列传》 好辞而以赋见称” 中“ 一句展开对“ 与“ 关系的辨析 。 辞” 赋” 历代辞赋观的演变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王德华教授认为扬雄“ 诗人之赋丽以则” 的赋论准则受
儒家诗教观的影响 , 存在失误 。其“ 以颂为讽” 的大赋创作模式集中体现了儒家诗学理论对赋体的渗透 和影响 , 并预示着此后大赋创作以颂美为主的历史转向。刘伟生教授梳理 了刘知几《 史通》 中关于辞赋 的评价 , 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史家立场, 认为其坚定而严格 的史家立场为全 面而客观地评价辞

汉语语言学史大事记

汉语语言学史大事记

语言学史大事记(转载之五)(2007-06-28 12:25:54)(2010-9-5 转录自“君子小人”新浪博客)公元1986年:《语文建设》2月创刊,它的前身是《文字改革》(1957)、《拼音》(1956)。

王力在北京逝世。

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

乔姆斯基发表《语障》,提出“语障”理论。

中国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

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出版。

罗宾斯著、李振麟等译《普通语言学概论》、霍凯特著、索振羽等译《现代语言学教程》出版。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李思敬《汉语“儿”[? ]音史研究》、薛凤生《北京音系解析》、雅洪托夫《汉语史论集》等书出版。

公元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著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在香港出版。

照那斯图、杨耐思《蒙古字韵校本》出版。

中国音韵学会与江西省有关单位举行“纪念周德清诞辰710周年学术讨论会”。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在北京成立。

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在柏林举行。

《世界汉语教学》杂志创刊。

高本汉著、聂鸿音译《中上古汉语音韵学纲要》、张琨著、张贤豹译《汉语音韵史论文集》、唐作藩《音韵学教程》、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等书出版。

李方桂在美国逝世。

公元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出版。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议召开,邵荣芬为会长。

《古汉语研究》创刊。

汉语语音合成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发布。

北京图书馆编著的《汉字属性字典》出版。

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出版。

傅懋勣逝世。

公元1989年:第16届国际系统语法大会在赫尔辛基举行。

朱德熙著《语法丛稿》,张斌、胡裕树著《汉语语法研究》,吴宗济、林茂灿主编《实验语音学纲要》等书出版。

丁声树、岑麒祥逝世。

公元1990年:孙竹主编《蒙古语族语言词典》、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宣德五、赵习、金淳培《朝鲜语方言调查报告》、严学宭《广韵导读》、鲍明炜《唐代诗文韵部研究》出版。

人民大2024《国际中文教育概论》课件第九章 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的华文教育

人民大2024《国际中文教育概论》课件第九章  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的华文教育

❖ (三)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最早的华文学校是由悉尼著名侨领叶炳南、叶同贵等人于 1909年发起创办的悉尼中华蒙养两等小学堂。 ❖ 70年代澳中两国建交以来,不仅开设中文课程的大、中、小学校逐年 增加,澳大利亚华人社区的各类中文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华文教 育的质量也得以明显地提升。
20
❖ (四)南非 ❖ 与东南亚相比,非洲华文教育的历史要短得多。 ❖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战后初期,南非华文教育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发 展阶段 ❖ 在20世纪60年代后,南非传统华文学校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华文教育 遭受到挫折。直至中国改革开放后,华文教育在南非才得以恢复重办。
❖ (一)华文教育的初创萌芽期(19世纪及以前) 有文字记载的中国与东南亚的交流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其后各朝各
代交流亦十分频繁。
10
❖ 华文教育初创萌芽期的特点有以下几个(吴凤斌,1994)。 (1)当时东南亚各地华侨创办的私塾、义学、书室、书院及其学生有明 显的增加和发展,而且出现了华侨联合集资办学的良好开端。 (2)办学的宗旨与愿望是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周孔之 道及礼教,培养当地华侨子弟人才。 (3)除少数联合集资及富商资助的学塾、书院外,多数的私塾办学条件 相当简陋,经费严重不足,师资良莠不齐,所学难以致用。 (4)当时华侨办的义学、书室或书院比过去有极大的进步,突出地体现 在办学规则、育人理念、因材施教、优学者奖等原则之上,对后来华侨 教育的发展及创建都起到了启蒙示范作用。 (5)这个时期,东南亚各地华侨教育的发展状况是不平衡的,办学规 模、内容等也有差异。
14
1980年,新加坡关闭了最大的华文学校——南洋大学。
15
李光耀倡导新加坡人要“少说方言,多讲华语”,因为“如 果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成功,她的贸易相当大,到时候说华语 方便,讲福建话没用,所以文化上对我们有利,经济上也是 有利。”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M ar 20 . 02, 0~ 251 25
●综

中国 古 代 文 学 理 论学 会 第 十 二届 年会 暨国际 学术 研 讨会 综述
刘 良明 ,黎 晓莲
( 武汉 大学 人文 科学 学院 , 北 武汉 4 0 7 ) 湖 3 0 2
[ 者 简介 ]刘 良明(9 6) 男, 作 14 -, 湖北 武 汉人 , 武汉 大学 人 文科学 学 院中文 采 副教 授 , 主要
问题 蒋述卓 先生认为 , 中国古代文论 的表达方式具有典型 的东方特性 , 是具象的、 辩证灵活 的、 言简意丰的表达 方式 , 这
些 均体现了中华 民族的思维方式 。李建中先生也从思维切入 , 着重探讨了原始 思维 与中国古代 文论的诗性 特征 , 既立足
于 中国 , 又带 有比较性质 。 郁沅先 生以主体性原则 为干 , 过分析中 国诗学言志、 通 主气 、 缘情三 个阶段 . 揭示 中国古代诗学
讲话 , 安排会议代表住在 那时尚未 对外开 放的东湖宾馆 , 还在省委宴请代表 中的资深学者专 家 , 在援 乱反i c , E2 初 留下了
“ 尊重知识 t 尊重 人才” 的美谈 。 武汉大学更上下一 , 为办好会议作 出了 巨大 努力。 这些 给与会 的专 家学者 留下 了极其深
刻的印象 。2 年过去 , 1 武汉大学发 生了很大变化 : 四棱合并组 建的新武汉大学实力更强 , 校园建设旧貌换新 颜 , 区变得 校 更美 。 但武汉大学好客的传统没有变 , 仍然满 腔热忱地欢迎垒 国以及世界各地 的专家学 者们前来交 流学术 , 进友谊 。 她 增 这次 会议共有 9 0余位 代表莅会 , 提交论 文近 百篇 , 从中不难发现 2 O多年来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的变化趋向 。 中国古代文 论的现 代转 换是 上十世纪 8 年 代就开 始探讨的重要话题 此次会议上针对 转换 过程 中出现 的中西 0 在 文 论的比较问题 t 学会名誉会长徐 中玉先生指 出: 中西方的文学理论都是我 们所 需要 的 , 不可妄分高下 会长郭豫适先生 则 认为 , 关于转换 问题我们不能 过分重视外 国的所谓新观点 , 无须用外 国观点去硬套中国古代文论 , 也 要避 免把 西方标 准 作为惟一 的衡量尺度 部分 代表 就转换问题 提出了 自己的设想 。 学会秘书 长胡晓明先生 以新 儒家诗学 为个案 , 从马一 浮到钱穆再到馀复观 , 讨论 了以中 国文化为诗学的认知图式对重建 中国文学的思想世界的可能性 国华先生通过研 究 阮 晚清三种意境说 的得失 , 指出王国维的意境说 的转 换是符台当时国情 的, 呼吁学术 研究的个性 化 周波先生则从贴近文 学 实践 , 呼唤原创 意识 . 建构 多元体系三方面来 定位现代文化背 景下的古代文论研究 。 程亚林 先生认为 , 直面古代文学文 本, 从切 己的体验 出发来发 掘古代文学作 品中的诗学 内涵, 创造性地重新 阐释古 代文论 概念或创设新 慨念、 出新理 论 提 是实现古代文 论现代转换的重要途径 只有对 中国古代文论做整体观照 , 才能发现其 独具 民族特色的价值 。 此次大会不少学者从各 自的角度涉及到了这 一

世界华文文学复习资料徐丽芳整理

世界华文文学复习资料徐丽芳整理

世界华文文学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来创作的文学,通称世界华文文学。

特性:故土性、融合性、本土性(杜国清“文化传统”、“本土精神”、“外来影响”)——台湾文学(中国属性)时限性:指从台湾被割让、沦为日本殖民地后开始,直到今天处于与大陆相异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质的文学。

特点: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强烈的文化性孕育期:1919年秋,应声会1920年1月,蔡惠如,林献堂等“亲民会”——标志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办《台湾青年》1921年10月17日,蒋渭水“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报》最早白话文学作品:追风的诗歌、〈她要往何处去〉摇篮期:提倡白话的文章:陈忻〈文学与职务〉,甘文芳〈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日用文鼓吹论〉张我军〈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为台湾文学界一哭〉、〈请合力拆下这座败草的破旧殿堂〉文坛“清道夫”的美誉;旧派:连雅堂、郑军我等;新派:张我军、赖和、杨云萍“三杰”张我军“清道夫”〈乱都之恋〉——第一部白话诗集。

赖和——台湾“鲁迅”,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斗热闹〉〈善讼人的故事〉等“文学是社会的缩影”。

杨云萍〈光临〉〈黄昏的蔗园〉〈秋菊的半生〉成熟期(1926-1937):“黄金十年”,1930年黄石辉〈怎么不提倡乡土文学〉——最早提倡乡土文学。

1934年成立“台湾文艺联盟”——“以联络台湾文艺同志,互相图谋亲睦以振兴台湾文艺”为宗旨,11月〈台湾文艺〉创刊,日据时期寿命最常,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杂志,其后有〈台湾新文学〉。

杨逵,“文坛的老兵”“压不扁的玫瑰花”成名作〈送报夫〉,〈春光关不住〉最有影响和代表性。

吕赫若,〈财子寿〉获得首届台湾文学奖,讲究技巧,结构完整朱点人,“麒麟儿”,杨守愚低潮期(1937-1945):吴浊流,“记录历史的人”〈亚细亚的孤儿〉被公认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雄壮的叙事诗”,〈先生妈〉政治讽刺精品。

光复后的台湾文学未辉煌的原因:一、台湾的光复虽然使台湾人民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开拓新诗研究的新领域——“中国新诗接受史研究(1917-1949)高端论坛”会议综述

开拓新诗研究的新领域——“中国新诗接受史研究(1917-1949)高端论坛”会议综述
在 圆桌讨 论环 节 ,来 自北 京大 学 、中 国人 民大 学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四川 大 学 、东 南 大 学 、中 山 大 学 、中南 大学 、武汉 大学 、华 中科技 大学 、华 中师范 大学 、湖北 大学 等 高校 以及 《江汉 论 坛 》、《湖 北 大 学学 报 (哲 学社 会 科学 版 )》、《武汉 理 工大 学 学 报 (社 会科学 版 )》等 学术 期 刊 的 四十余 位 学 者 参 与 发 言 。会议 由 中国人 民大 学 高旭 东 教 授 主 持 ,南 京 师范大 学谭桂 林教 授评 议 ,主要 围绕“中 国新 诗 接受 史研究 (1917—1949)”展开 ,对如 何 突破新 诗 研究 旧范式 、新 诗 传播 接 受 文 献抢 救 的难 度 与 对 策 、新 诗接 受史研 究 的有效 途径 、新诗 与 旧诗 的传 播 空 间与共 时性 等 具 体 问题 进 行 了 深 入研 讨 ,反
从传 播 方 式 对 诗 歌 本 体 形 式 的 直 接 影 响 来 看 ,传 播 与接 受 的 角 度 亦 具 有 合 理 性 与重 要 性 。 四川 大学 文学 与新 闻学 院 的李怡 教授 提 出新诗 在 发生 初期 首先 进 入 大众 传 媒 视 野 ,经 过 大 范 围 传 播 后逐 渐被 经 典化 ,这 样 的传 播 形 式 决 定 了诗 歌 的 内在 形式 ,因此 他 认 为传 播 方 式 的改 变从 根 本 上 决定 了诗 歌 面貌 ,传 播 问题 实 质 上 是 诗 歌本 身 的问题 。而这 种 内在 的研 究 过 去 并 未 系统 展 开 , 武汉 大 学 方 长 安 教 授 的著 作 《中 国新 诗 (1917— 1949)接受 史研 究 》(中国社会 科学 出版 社 2017年 版 )以及 其 正在 主持 的重 大项 目“中 国新 诗传 播 接 受 文献 集成 、研 究及 数据 库建设 (1917~1949)”为 新 诗研究 开辟 了新方 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会议综述
向天渊;龚晓辉
【期刊名称】《中外诗歌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2012年12月7日至11日,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文艺研究》杂志社以及中共巫山县委、巫山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在重庆西南大学和巫山县隆重举行,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海荣、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巫山县委书记何平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向天渊;龚晓辉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倡导中国新诗的二次革命推动华文诗歌的全球整合——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综述 [J], 蒋登科;任毅
2.倡导中国新诗二次革命推动华文诗歌全球整合--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综述 [J], 蒋登科;任毅
3.倡导中国新诗的二次革命,推动华文诗歌的全球整合 --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综述 [J], 蒋登科;任毅
4.“第四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筹备工作启动 [J], 无;
5.倡导中国新诗的二次革命推动华文诗歌的全球整合——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综述 [J], 蒋登科;任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