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第24课课堂笔记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 24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24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北师大版
毛泽东、朱德;1949年
(2)命令发出后,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什么战役?
渡江战役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请回答: 1.这首诗是谁写的? 毛泽东 2.“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战役?这次战役的战 线东西起止点分别在哪里?渡江战役 西起湖口东到江阴 3.“钟山风雨起苍黄”中的“钟山”是指什么地方?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1948 年
11~1 949年
中原野战军、中间突 华刘、东邓野、战陈军、破解,敌肢人 粟、谭
碾庄 双堆集 陈官庄
1月
1948年 11月 ~1949 年1月
东北野战 军和华北 野战军
先打两 头,后 取中间
张家口 天津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 北的广大地区,为 解放军渡江战役奠 定了基础
歼灭和改编敌人数 52万多人,基本 解放华北全境
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转折点”是指
(A)
A.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
B.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全议
2.阅读材料: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
抗地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
立和完整。” 请回答:(1)上述命令是由谁在什么时间发出的?
蚌埠
张家口 新保安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平津战役
(1948.11.29--1949.1.31)
天津 塘沽
战役 时间 名称
作战军队 我军 和指挥者 战略
作战 地区
战役成果
辽沈 战役
1948 年9月

八年级历史第24课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24课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24课笔记以下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点总结:一、科学技术1. 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 开始国家:英国- 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标志: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影响:+ 积极: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地位;同时带来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 消极: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

- 发明创造:-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2)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国家:美国、德国- 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影响:+ 积极:科学技术迅速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 消极: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发明创造:- 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2. 中国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目的: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4)主要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

(5)评价: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但只学技术而不改变制度,无法使中国真正富强。

3. 科学家与科技成果(1)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创立了经典力学。

(2)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3)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为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4)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现象,揭示了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5)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为量子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4.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2)标志: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学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学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学习目标】1.列举三大战役,并通过读图描述国共双方主力决战的情况。

2.了解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史实,并联系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正确计算南京国民政权存在的时间。

【学习重点】 列举三大战役,并通过读图描述国共双方主力决战的情况。

【学习难点】 回顾解放战争以来的有关史实,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法提示】 系统解剖法、表格归纳法、联系比较法。

一、导入示标: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多月的千里江防顷刻土崩瓦解。

南京政府的大员如鸟兽散,仓皇逃往台湾。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

南京解放,宣告了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覆灭。

二、自学知疑:(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0分)1._______年9月,______、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队百万大军,发起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歼灭敌军_______万多人。

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2.1948年_____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____________,在______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

3.____________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多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4.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解放军百万雄师,从西起_________,东到________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

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______________ ___。

附:解放战争时期历史发展线索注:大决战指的就是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被消灭;渡江战役使国民党垮台。

(二)质疑问难:假和平 真内战重庆谈判 进攻中原解放区 开始 1946.6 反攻 1947.6 三大战役 1948—1949 中共 渡江战役 胜利和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决战 战三、探究交流:步骤一:“关门打狗”战东北材料一:《三大战役示意图》(1)假如你是解放战争大决战时期的指挥官,首战的地点你会选在择哪里?为什么?(2)辽沈战役首先攻占的地点是哪里?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把这个战术叫做“关门打狗”?辽沈战役的胜利有什么重要意义?步骤二:大军合力战淮海“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成员”合影淮海战役支前农民(1)淮海战役由哪些人指挥?(2)看“支前民工小车队”图,你是如何理解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3)斯大林听到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连连说:奇迹!奇迹!60万打败80万,这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淮海战役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呢?步骤三:兵临城下取平津解放军采用了“瓮中捉鳖”战术,将敌人分割包围在张家口、北平、天津等几个孤立的据点,在此基础上,“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无答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预习笔记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文件: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____________》,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________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________土地。

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__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________;为____________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战略进攻:________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________,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______的序幕。

名称________战役淮海战役________战役时间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指挥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等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地点锦州、长春、沈阳徐州北平(和平解放)、天津、张家口意义解放______全境解放了__________以北的广大地区________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__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____________在全国的胜利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____。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 时间:1947年2.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3.结果: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4课《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课堂笔记

24课《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课堂笔记

24课《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课堂笔记一、认读生词“年纪”1、说说怎么记住“纪”(看书、多读几遍、查字典)2、把日记的记怎么变?(换偏旁)3、你多大年纪了?(8岁)4、你知道这个世界多大年纪了?(138亿年)数一数后面有几个零(8个)5、你说世界年纪大不大?6、作家通过自己的想象写了一篇文章,告诉我们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想象世界。

二、初读课文1、指名读文段:它也试过做别的事,但是都没有成功。

譬如说唱歌,它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2、齐读第一段--老师范读--再读: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必须学习怎么生活。

3、认读“必须”,说说怎么记住“必”;仔细观察“须”,指导记住三、轻声读或者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写了哪些东西学习怎么生活,用方框框出它们的名称,它们学会了什么本领,用波浪线画出来1、指名回答,板书:太阳月亮水;发光上山下山;不断变化;流动2、太阳、月亮和水为什么学这些本领呢?四、学习太阳部分:读一读,给这段话标出句子序号,哪一句话写出了太阳学发光、上山下山的原因,用括号括出来。

1、指名回答2、齐读:它也试过做别的事,但是都没有成功。

3、认读“成功”“失败”4、哪一个词看出是举例子:“譬如”;认读“譬”字;认读“比如”5、我们最近有没有在音乐课上学唱歌,学了哪一首歌6、认读“粗糙”7、如果你是小草、小猫、小花……听到太阳粗糙的声音,你会怎么样8、认读“敏感”9、齐读:譬如说唱歌,它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10、太阳还会学很多本领,但都没有成功。

想象一下,太阳画画、跳舞。

11、根据老师的提示读课文:太阳学会的本领是?它学这两项本领的原因是?我来给你举个例子吧?五、月亮为什么学不断变化,水为什么学流动?同桌一起读读课文,用上课文中相关语句说一说1、哪一对同桌愿意跟大家分享?1)先读一读课文:月亮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

学发光吗?白天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

八上历史第24课笔记

八上历史第24课笔记

八上历史第24课笔记
1.抗日战争的背景:
-日本军国主义扩张: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
-中华民族危机: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族矛盾加剧
2.抗日战争的经过:
-局部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等组织抗日
-全民族抗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战略防御阶段: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
-战略相持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百团大战等
-战略反攻阶段: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3.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全民族抗战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
-抗日战争正义性
4.抗日战争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苏江阴,500千米战线,三路
江阴 江阴
湖口 湖口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军进入南候解放的, 南京 解放意味着什么?南京国民 政府存在多久?
1949.4.23 意味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927.4.18——1949.4.23(22年)
2. 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3.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4. 国民党统治腐败,政治孤立, 经济混乱,士气低落。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得到广大人 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对我们有 什么启示?
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战略大决战
战役 辽沈
时间
1948年9月 ─ 11月 ─ 49年1月
百万雄师过大江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 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 的国民党反动派 , 解放全国人民 , 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
渡江战 役
• 开始时间: 1949.4.21
百万雄师,江西湖口——江 • 作战部署:
• 意义: 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迅速取 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1. 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战略方针和 战略决策;
平津战 役
• • • • • • • 时间: 1948、11——1949、1 部队: 华北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 指挥员: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主要作战地区: 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 战术: 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歼敌人数: 52万多人 意义: 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2)颁布《》。

(3)内容没收土地,废除,实行,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地点:解放区。

3.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团结,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发展农业生产。

4.开展情况: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分得了、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1)使农村的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和生产的积极性。

(2)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知识点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战略进攻——挺进大别山(1)概况: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

(2)意义:直接威胁、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的序幕。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背景: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2)概况战役时间指挥者参建部队战果意义1948年9月-11月林彪、罗荣桓东北解放军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全境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多万人。

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在全国的胜利1948年11月-1949年1月、陈毅、、粟裕、谭震林中原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歼敌55万余人,解放了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东北人民解放军、华北人民解放军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全境基本解放3.渡江战役(1)概况: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

(2)结果:占领,结束了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知识点一1.耕者有其田2.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地主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耕者有其田3.贫雇农中农土地制度4.土地5.阶级关系革命人民解放战争人力知识点二1.刘伯承邓小平大别山南京战略进攻2.辽沈战役东北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长江中下游以北华北150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人民解放战争3.长江南京国民党台湾四、合作探究【探究一】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何作用?结论: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笔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主要内容:一. 从抗战胜利到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展二. 胜利原因分析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四. 思考题: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及其胜利是20世纪世界革命史上最有影响的事件之一?-----------------------------------------------------------------------------------------------一. 从抗战胜利到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展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

回顾整个起义和革命过程,无疑”人民解放战争“是其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它的依托是抗日战争胜利觉醒了民众,并使得国共两党加强了统一合作的倾向。

在胜利后,时局并不平静,美侵烦扰不断,国共矛盾逐渐加剧,终于爆发全面内战。

二. 胜利原因分析1. 党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的第一流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阶级的革命先锋队。

在战争中,党不断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制定科学政策和计划,分析敌情和盟情,提高军队建设和作战能力,发扬内部民主和纪律,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和士气,群策群力,共同打赢人民解放战争。

2. 人民的积极参与人民是战争的创造者和主力军。

在军事上,人民参军入伍,打游击战,发动攻势、支援阵地,并协助抢修交通、联络情报等后方工作;在政治上,人民告密协助反渗透,投身思想宣传和文化教育,发动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热潮。

这些都是胜利的重要因素。

3. 天时、地利和人和人民解放战争是一次波澜壮阔的全民族革命斗争,是许多有利条件的综合体现。

如:(1)国际和平环境和冷战气氛的分化,为中国独立和自由奠定了社会大局的基础。

(2)国内政治和军事剿捕的分化,为军队发展和人民支援奠定了基础。

(3)民族复苏和统一的分化,为民主革命的进行和国内区域整合奠定了基础。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笔记标题: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笔记引言概述: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是关于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一堂课。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该课的内容。

通过对古代科技与文化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与文化传承。

正文内容:1. 古代科技的发展1.1 造纸术的发明- 造纸术的起源与发展- 造纸术的影响与传播- 造纸术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1.2 指南针的应用- 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指南针在航海与军事中的作用- 指南针对古代贸易的促进2. 科技对农业的改进2.1 水利工程的发展- 古代水利工程的类型与特点- 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2.2 农具的改良- 古代农具的种类与功能- 农具改良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农具改良对农民生活的改善3. 文化传承与创新3.1 书法与绘画的发展- 古代书法与绘画的特点与风格- 书法与绘画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书法与绘画在古代社会的地位3.2 文学与诗歌的繁荣- 古代文学与诗歌的流派与代表作品- 文学与诗歌对古代文化的影响- 文学与诗歌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滋养4. 科技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4.1 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影响- 丝绸之路对古代科技的传播与发展的推动4.2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科技的贡献与启发- 中国古代科技对现代科技的传承与发展总结:通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造纸术、指南针的应用到水利工程的发展、农具的改良,我们看到了古代科技对农业生产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同时,书法与绘画、文学与诗歌的繁荣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成就。

丝绸之路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更是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遗产,同时也对现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八年级历史第24课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24课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24课笔记在八年级历史课程中,第24课是一节关于近代中国科技与文化的课程。

这节课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在科技与文化领域的发展与变革。

本文将按照任务名称给出相关的笔记内容,介绍近代中国在科技与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科技方面的发展与变革1. 西方科技的传入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与变革与西方科技的传入密切相关。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传入大量的科技知识与技术,如蒸汽机、电报、铁路等。

这些科技的传入对中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

2. 中国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在西方科技的传入的基础上,中国科技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创新。

近代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他们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也注重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例如,中国的科学家郭永怀发明了中国的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电机,为中国的电力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是科技发展与变革的重要表现。

在西方科技的传入和中国科技的发展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兴办了一些现代工业企业。

例如,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修建,标志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始。

工业化的推进不仅带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方面的发展与变革1. 近代中国的文化变革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与变革不仅影响了科技领域,也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文化开始与西方文化接触,吸收了一些西方的文化元素。

例如,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改变。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与变革还表现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在中国大学校园中兴起的思想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化的观念。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变革与进步。

3. 文化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与变革还表现为文化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八年级历史第24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24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24课知识点在八年级历史学习中,第24课主要涉及到了两大主题,分别是“明清时期的经济”和“明清时期的政治”。

一、明清时期的经济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呈现出以下特点:1.农村经济明清时期的农村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其中以稻米、麦子、豆类作物为主要农作物。

此外,还有家畜养殖和渔业等,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手工业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主要以纺织业为主,其中丝绸业是最主要的产业。

此外,针织、染色、制糖等行业也发展起来。

手工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城市的兴起。

3.商业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买卖货物的贸易商,他们主要贩卖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

同时,物价也开始稳定,货币经济开始兴起。

二、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呈现出以下特点:1.皇权至上明清时期,皇帝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他们统治着民众的生杀大权,制定了"礼法"制度,对于民众的行为,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2.官僚制度明清时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僚制度,官员都是按照考试的成绩高低,按级别递进的晋升,这一制度相对公平、合理。

3.政治思想明清时期,福建省始终携带着民族精神的鲜明特征,同时也是中国封建主义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儒家思想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总结: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政治比较发达的时期,由于政治思想统治下的福建省特色存在,从而在继承和发展中将儒家传统带入了乡土封建经济社会,并为后来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共44张PPT)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共44张PPT)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国内阶级 矛盾。 土地政策的变化: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 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时间:1947年开始 土改范围:解放区 土改纲领:《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改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 有步骤、有分别是消灭封建剥削土地 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在中国共产党听领导下,历时 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 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和平手段解放北平有什么好 处?
动脑筋
为什么和平解放北平?
(1和平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共产党顺应了保障了 民心。 (2)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了北平人民生命和
产财, 的安全,保护了古都的文物,避免战争的破坏。
(3)傅作仪部队和平改编,为其他国民党将领转向人
民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南京
江阴 江阴
歼敌55.5万
徐州 陈官庄 碾庄 双堆集
淮海战役
(1948.11.7 -- 1949.1.10) 海州 商丘 徐州 陈官庄 碾庄
双堆集
肢 解 敌 人
蚌埠
中 间 突 破
农民踊跃参军
农民担架队准备上前线
农民小车队为前线送粮食
淮海战役中陈毅说: “我们的胜利是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人民群众积极参军,踊跃 支前,巩固后方,为解放战 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歼敌47万
张家口 锦州 歼灭和改编 52万 新保安
北平 北平天津 沈阳 黑山 营口
歼敌55.5万
徐州 陈官庄 碾庄 双堆集
解放军为什 么能用和平的方 式解放北平呢? 这种和平解放的 方式有什么好处?
三大战役:
共计歼敌 人数

八年级上册24课愚公移山笔记

八年级上册24课愚公移山笔记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文,作者不详。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主要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掌握这篇课文:
1. 理解文言词语: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文言词语,例如仞、畚、孀、龀、厝、陇等,我们需要掌握这些词语的意思,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学习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愚公的形象,突出了他的毅力和决心。

3.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我们需要理解故事情节,分析愚公和他的家人、邻居的行为和态度,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的寓意。

4. 感受愚公精神:这篇课文通过愚公的故事,传递了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需要学习愚公的这种精神,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

5. 发表个人见解: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就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篇课文,理解其寓意,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八年级上册历史24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24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24课笔记八年级上册历史24课笔记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理:1. 甲午中日战争背景: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扩张军备、发动侵略战争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所谓“大陆政策”。

经过:1894年7月,日本海军突然袭击中国北洋舰队,黄海海战爆发,北洋舰队损失惨重;1895年初,日军陆海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在中国大陆上迅速扩张势力,先后占领大连、旅顺等地,控制了辽东半岛。

结果: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中国认明、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影响:使外国进一步掠夺和剥削中国,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控制和操纵中国财政及经济命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同时,刺激了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2. 瓜分中国狂潮背景: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国家更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表现: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保持中国市场开放。

美日俄德英法六国签订《六国共同密约》,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联合起来干涉中国革命。

结果:列强在中国展开了资本输出的激烈竞争,中国的经济命脉被帝国主义列强牢牢地控制着。

此外,列强还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

3.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展开了资本输出的激烈竞争,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经过:19世纪末,外国教会在中国传教并干涉中国内政,引发多起教案。

尤其是山东冠县、平原县的梨园屯教案,使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共31张PPT)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示意图
解放战争阶段图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渡江 战役
1949.10
1946.6
1947.6
1948.9 1949.1 1949.4
青化砭战役 挺进大别山
孟良崮战役 沙家店战役
石家庄战役
东北秋季攻势
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毛泽东:“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毛泽东:“现在看来,只需 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 上打倒了。”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辽沈战役 歼敌47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
平津战役
歼敌55万余人,长
淮海战役 江以北广大地区解 放
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争取北平的和平解放呢?
1.保护北平这座世界文化古城 2.保护北平城内的人民群众 3.有利于日后统一战线工作的展开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大百 科全书》
解放战争能够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呢?













怀













解放战争能够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土地改革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2.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解放战争阶段图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解放战争能够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呢?
国统区人民使用金圆券
国民党强征壮丁公告
党、政、军干部之自私、无能、散漫、腐败不可救药。
——《蒋介石日记》1948.11.24

24课火烧云课堂笔记

24课火烧云课堂笔记

火烧云课堂笔记:
1. 火烧云的定义和形成原因:火烧云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导致大气层中的水分和气体受到加热,从而形成了红色的云彩。

2. 火烧云的色彩和形状变化:火烧云的色彩和形状会随着太阳的位置和光线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火烧云的色彩包括红色、橙色、黄色、金色等,而形状则可以是一片红色,也可以是马、熊、狮子等动物,以及城堡、山峰等物体。

3. 火烧云的观察和拍摄技巧:观察和拍摄火烧云需要注意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以及相机的设置和构图。

在观察和拍摄时,需要注意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

4. 火烧云的文化意义和艺术表现:火烧云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在文学、电影、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火烧云也经常被表现出来,成为作品中的经典场景和符号。

5. 火烧云的未来研究和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加深,火烧云的研究和应用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例如,通过火烧云的变化来预测天气、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更多的应用和价值。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笔记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笔记: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纲领性文件: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2.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中共不同时期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战略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时间:1947年夏。

2.指挥者:刘伯承、邓小平。

3.意义: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年9-1949年1月)。

1.辽沈战役(1948年9-1948年11月):解放东北。

2.淮海战役(1948年11-1949年1月):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

3.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解放华北,北平和平解放。

4.三大战役的影响: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渡江战役(1949年4月)。

1.经过: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2.结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败退台湾。

3.意义: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人民解放军获得胜利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国民政府的腐败;3.人民群众的支持,民心所向是根本。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历史第24课课堂
笔记
八上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笔记。

一、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

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解放战争。

二、过程
1.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1)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先后发动全面内战、重点进攻等战役。

(2)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进行自卫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秋)(1)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起战略反攻,相继发起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00多万,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3.战略决战(1948年秋-1949年春)(1)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决战,相继发起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00多万,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结果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四、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丽史诗。

它彻底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同时,它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