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物理治疗

合集下载

面部痉挛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哪些

面部痉挛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哪些

面部痉挛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哪些面部痉挛,又称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搐或收缩,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

那么,面部痉挛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将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和中医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药物治疗是面部痉挛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肌肉松弛剂、抗痉挛药物和镇痛药物等。

肌肉松弛剂可以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或神经-肌肉接头,减轻肌肉痉挛,如巴氯芬酸钠、阿托品等;抗痉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传导,减轻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等;镇痛药物则可以缓解面部痉挛引起的疼痛,如非甾体抗炎药等。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着副作用和药物依赖的风险,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遵医嘱,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长。

其次,物理治疗也是面部痉挛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热疗、按摩和针灸等。

电疗通过电流的刺激,可以改善神经肌肉传导功能,减轻面部肌肉的痉挛;热疗则可以通过热敷或热疗仪器的应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面部肌肉的紧张;按摩和针灸则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缓解面部痉挛症状。

然而,物理治疗需要专业的医师进行操作,患者在接受物理治疗时应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医师进行治疗。

另外,对于一些严重的面部痉挛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神经肌肉阻断术、肌肉松弛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等。

神经肌肉阻断术通过切断或破坏面部痉挛的神经传导通路,以减轻痉挛症状;肌肉松弛术则通过手术切除或松解面部肌肉的紧张部位,以缓解面部痉挛;脑深部电刺激术则是通过植入脑部电极,通过电刺激来调节异常神经信号,从而减轻面部痉挛。

然而,手术治疗风险较大,需要患者慎重考虑,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最后,中医治疗在面部痉挛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治疗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缓解面部痉挛症状;推拿则可以通过按摩和推拿,舒缓面部肌肉的紧张;中药熏洗则可以通过中药药物的熏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面部痉挛。

肌肉痉挛症状处理方法

肌肉痉挛症状处理方法

肌肉痉挛症状处理方法肌肉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会导致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引起疼痛和不适。

肌肉痉挛可能是由于过度使用某一部位的肌肉、营养不良、缺水、疲劳、受伤或其他健康问题引起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经历肌肉痉挛,因此了解如何处理肌肉痉挛症状至关重要。

首先,当你感觉到肌肉开始痉挛时,要立即停止当前的活动,并且轻轻地按摩受影响的肌肉。

按摩有助于放松肌肉,缓解痉挛。

同时,可以尝试轻轻地拉伸受影响的肌肉,但要确保拉伸的动作不会加重痉挛的症状。

其次,可以尝试使用热敷或冷敷的方法来缓解肌肉痉挛。

热敷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而冷敷则可以减轻疼痛和炎症。

你可以根据个人的感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但要注意不要让热敷或冷敷时间过长,避免对皮肤造成损伤。

此外,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也是处理肌肉痉挛的重要方法。

缺水会导致肌肉痉挛的发生,因此要确保每天饮水量足够,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此外,适当补充电解质也有助于预防肌肉痉挛的发生。

另外,饮食中摄入足够的钙、镁、钾等矿物质也对预防肌肉痉挛有帮助。

这些矿物质对于肌肉的正常收缩和放松至关重要,因此要确保日常饮食中含有丰富的这些营养成分。

最后,如果肌肉痉挛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医。

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帮助缓解肌肉痉挛的症状。

总之,处理肌肉痉挛症状的方法包括按摩、拉伸、热敷、冷敷、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饮食平衡,必要时及时就医。

通过以上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痉挛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健康快乐!。

痉挛的康复种名词解释

痉挛的康复种名词解释

痉挛的康复种名词解释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指肌肉无法自主地放松,导致肌肉强烈收缩的现象。

这种不自主的痉挛会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

为了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痉挛的康复成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

康复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来改善或减轻患者的疾病症状,提高其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痉挛的康复通常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多种方法。

物理治疗是痉挛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运用各种物理手段来缓解痉挛症状。

例如,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电疗可以通过刺激神经传导,降低肌肉紧张;按摩可以放松肌肉,改善肌肉痉挛的症状。

物理治疗还可以包括一些特殊的矫正和支撑手段,例如矫正器、支撑带等,来帮助患者纠正姿势、调整肢体功能。

药物治疗也是痉挛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痉挛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开具相应的药物。

抗痉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神经传导,减轻肌肉痉挛,例如肌松药物;镇痛药物可以缓解因痉挛引起的疼痛。

此外,针对一些特定的痉挛疾病,如帕金森病等,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开具特殊的药物,以控制痉挛症状。

康复训练在痉挛康复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定制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患者可以参与不同类型的运动和活动,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协调性和提高身体灵活性。

康复训练的重点是通过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长,促进肌肉的适应性和恢复性。

这不仅可以缓解痉挛的症状,还可以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疼痛,最终恢复患者的功能。

痉挛的康复还需要患者的积极参与和合理调整生活方式。

患者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和保养,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此外,患者还可以尝试一些辅助疗法,如针灸、推拿等,以进一步缓解痉挛症状。

痉挛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患者的痉挛症状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并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面部痉挛治疗方案选择

面部痉挛治疗方案选择

一、引言面部痉挛,又称面肌痉挛或面神经痉挛,是指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搐,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的不规则、阵发性抽搐。

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和社交带来极大困扰。

针对面部痉挛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针对面部痉挛的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二、面部痉挛的病因及分类1. 病因面部痉挛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神经源性:如面神经根受压、炎症、肿瘤等。

(2)血管源性:如血管畸形、动脉瘤等。

(3)肌肉源性:如肌肉过度紧张、疲劳等。

(4)精神源性:如焦虑、紧张等情绪因素。

2. 分类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面部痉挛可分为以下几类:(1)原发性面部痉挛:病因不明,多见于中老年人。

(2)继发性面部痉挛: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肿瘤、炎症等。

(3)血管性面部痉挛:由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引起的。

(4)肌源性面部痉挛:由肌肉过度紧张、疲劳等引起的。

三、面部痉挛的治疗方案选择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面部痉挛治疗的基础,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

常用的药物有:(1)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通过调节神经细胞膜电位,减少神经冲动传递,从而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

(2)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氟西汀等,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患者情绪,缓解痉挛。

(3)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通过阻断β受体,降低神经冲动的传递,缓解痉挛。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电刺激、冷热敷、按摩等,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痉挛症状。

3. 注射治疗注射治疗是针对面部痉挛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肉毒素注射:通过注射肉毒素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神经递质释放,使肌肉放松,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

(2)神经阻滞: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缓解痉挛。

4.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较重的患者。

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1)微血管减压术:通过手术将压迫面神经的血管推移,解除血管对神经的压迫,缓解痉挛。

改良电痉挛治疗的名词解释

改良电痉挛治疗的名词解释

改良电痉挛治疗的名词解释引言:改良电痉挛治疗,也被称为电能痉挛治疗或电力痉挛治疗,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应用电流来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它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常用的理疗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运动医学和康复治疗等领域。

本文将对改良电痉挛治疗进行详细的解释和介绍。

一、定义与原理:1.1 定义:改良电痉挛治疗是通过对患者施加特定的电流刺激,以调节神经元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痉挛和疼痛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1.2 原理:改良电痉挛治疗基于电疗学原理,利用外部电刺激改变神经元兴奋性和活动性。

通常采用的是低频电流和中频电流,通过在患者身体局部施加电流,刺激神经末梢和肌肉纤维,从而触发肌肉收缩和舒张。

这种刺激旨在改善神经与肌肉的通讯,提高局部血液循环,并促进康复过程。

二、适应症:2.1 常见适应症:- 肌肉痉挛:改良电痉挛治疗可有效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痉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 神经病变: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病变,如神经根炎、帕金森病等。

- 骨骼系统疾病:适合于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 运动系统疾病:对于肌肉劳损、运动伤害以及运动损伤后恢复有积极的作用。

2.2 禁忌症:- 皮肤破溃:对于皮肤有明显破溃、感染的患者,需避免改良电痉挛治疗。

- 心脏疾病:对于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脏节律失常等心脏疾病患者,应避免使用改良电痉挛治疗。

- 妊娠期:孕妇在怀孕期间不宜进行改良电痉挛治疗。

- 癫痫患者:对于有癫痫病史或倾向的患者,不适宜进行改良电痉挛治疗。

三、治疗效果:3.1 疼痛缓解:改良电痉挛治疗通过刺激神经末梢产生镇痛效果,减轻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

通过调节神经传导、降低病理性兴奋,达到疼痛的缓解和控制。

3.2 肌肉恢复:改良电痉挛治疗能够改善肌肉营养供应、提高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肌肉纤维的修复和恢复。

通过适当的刺激可以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和功能,加速康复过程。

3.3 神经功能改善:改良电痉挛治疗对于一些神经病变患者可以改善神经传导和神经调控能力,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痉挛的最佳治疗方法

痉挛的最佳治疗方法

痉挛的最佳治疗方法
痉挛是一种肌肉不自主地收缩和放松的症状,常见于肌肉疼痛、疲劳、缺水、电解质失衡等情况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痉挛治疗方法:
1. 伸展和放松:当出现肌肉痉挛时,尽量慢慢伸展和放松受到影响的肌肉。

进行适当的拉伸运动可以帮助缓解痉挛。

2. 加热和冷敷:通过使用热敷或冷敷可以舒缓痉挛肌肉。

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放松,而冷敷则可以减少肌肉炎症和麻木感。

3.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水分和电解质的不足可能会导致肌肉痉挛。

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镁等,可以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痉挛。

4. 药物治疗:在一些严重的痉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肌肉松弛剂或抗痉挛药物来缓解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方法。

5. 寻求康复治疗:对于持续性或复杂的痉挛,寻求专业的康复治疗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

物理治疗师可以通过运动疗法、按摩、理疗等手段帮助缓解和预防痉挛。

总而言之,最佳的痉挛治疗方法取决于痉挛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遵循正确的治疗方法,如伸展肌肉、加
热或冷敷、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并在必要时寻求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帮助。

211113620_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物理治疗

211113620_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物理治疗

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物理治疗吴丹榕1莫仙容1朱玉连2腾明辉1(1.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物理治疗科 南宁 530021;2.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40)摘要 肌痉挛是脊髓损伤后较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影响其康复治疗的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文简述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发生机制,介绍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物理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优化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肌痉挛物理治疗中图分类号:R454; R6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3)07-0003-05引用本文吴丹榕, 莫仙容, 朱玉连, 等. 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物理治疗[J]. 上海医药, 2023, 44(7): 3-7.Physical therapy for muscle spasm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WU Danrong1, MO Xianrong1, ZHU Yulian2, TENG Minghui1(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Therapy, Jiangbin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Nanning 530021, China;2.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ABSTRACT Muscle spasm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nd serious complications and can lead to motor dysfunction and affect the rehabilitation outcom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mechanism of muscle spasm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nd summarizes its physical therapy method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so a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its treatment.KEY WORDS spinal cord injury; muscle spasm; physical therapy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力或非外力因素造成的脊髓神经损伤,其可导致患者损伤节段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受损[1],其中损伤早期死亡风险较高[2]。

面肌痉挛疼治疗方案

面肌痉挛疼治疗方案

一、概述面肌痉挛,又称面神经抽搐,是指面部肌肉突然、不自主、反复的抽搐。

病因不明,可能与面部神经受压、炎症、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

面肌痉挛疼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面肌痉挛疼痛的治疗方案。

二、药物治疗1. 抗癫痫药物:抗癫痫药物是治疗面肌痉挛疼痛的首选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面部肌肉的抽搐症状。

2. 抗抑郁药物: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丙咪嗪等)可以改善患者的心情,缓解面肌痉挛疼痛。

3. 抗胆碱能药物: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拉明、东莨菪碱等,可以减轻面部肌肉的痉挛症状。

4.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疼痛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白芍、当归、柴胡等。

三、物理治疗1. 冷敷:冷敷可以减轻面部肌肉的痉挛症状,缓解疼痛。

将冷敷袋或湿毛巾敷在面部痉挛部位,每次10-15分钟,每天3-5次。

2. 热敷: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将热毛巾敷在面部痉挛部位,每次10-15分钟,每天3-5次。

3. 经络按摩:经络按摩可以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痉挛。

在面部痉挛部位进行轻柔的按摩,每次10-15分钟,每天1-2次。

4. 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TENS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通过电流刺激面部神经,减轻肌肉痉挛和疼痛。

四、手术治疗1. 微血管减压术: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疼痛的有效方法。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显微镜下找到压迫神经的血管,并放置垫片,缓解血管对神经的压迫。

2. 神经阻滞术:神经阻滞术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暂时阻断面部神经的传导,减轻肌肉痉挛和疼痛。

3. 面神经切断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面神经切断术。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切断部分面神经,从而减轻肌肉痉挛和疼痛。

五、生活调理1.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2. 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痉挛的物理疗法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康复科张欣一、痉挛1、痉挛的利弊(1)、有利的一面:痉挛可以缓解受损肌肉萎缩的程度;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骨质疏松现象的出现;而且由于痉挛是间歇性发作,对肢体的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同时,痉挛的存在,也帮助了部分患者姿势保持、转移和行走等动作的完成。

(2)、不利的一面:严重的痉挛可引起患者肢体的疼痛,痉挛肌群肌纤维长度缩短,关节挛缩变性,影响患者自主运动,降低其生活质量,从而给自己和护理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2、物理治疗(1)、物理治疗的目的缓解痉挛引起的疼痛,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尽可能的改善其生活质量。

(2)、神经发育技术(a) Bobath技术(1)反射性抑制体位的摆放一方面可以在痉挛没有出现时,防止其日后的加剧;另一方面可以对出现痉挛的程度进行相应的缓解。

在仰卧位时,上肢肩胛带处于下降、外展,肩关节呈外旋、外展,肘关节伸展,伸腕、指和拇外展的位置;下肢髋关节处于微屈曲、外展、内旋,膝关节微屈曲,足背屈的良肢位的摆方位置;在坐位时,头部保持直立位,躯干直立,双手互握放置于身体的前部,双腿微分开、双足足尖向上放置于床上。

(2)对患者身体运动控制点周围痉挛缓解的方法Bobath认为人体在缓解痉挛方面,应先从运动控制的中心点(躯干)缓解肌张力开始。

可通过被动的牵拉患侧躯干、被动地做躯干屈曲、伸展和旋转等动作来完成。

对于近端和远端关节的缓解,与被动关节活动范围的手法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治疗师在做缓解痉挛的动作时,应着重牵拉痉挛的肌肉,并在关节活动的末端做暂时的停留,当感觉到肌肉的痉挛程度有所下降时,再缓慢的回到起始位。

当患者肢体的痉挛得以暂时缓解后,必须及时给患者进行相应得诱发主动活动及运动控制能力的训练,否则,采取的一切缓解痉挛的手法,将变得毫无意义。

(3)训练中对痉挛的抑止方法在训练患者上肢功能时,患侧下肢放置于屈曲或负重的体位;训练患侧下肢时,则采取患侧上肢伸展位,如:让患者上肢互握,放置于头上部或胸部,还可以由治疗师控制患侧上肢痉挛的手法等方式进行。

治疗师在诱发患者一侧肢体的主动运动时,就不会引起身体的其他部分痉挛的加重。

(4)利用病理性姿势反射抑制痉挛当训练脑瘫患儿双侧上肢的支撑动作时,可利用紧张性颈反射,被动的把患儿头部抬起,这样在缓解患儿的上肢屈肌痉挛的同时,利用诱发患儿双侧上肢伸展与双腿屈曲的动作出现,也为日后爬行动作训练做准备。

(b) Brunstrom技术(1)逐步脱离痉挛模式的训练方法(2)利用病理性姿势反射抑制痉挛,诱导主动运动的出现在康复训练中,在治疗师可以合理地利用这些病理性反射,从而达到缓解身体局部的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的目的。

如让患者在仰卧位时,患侧的上臂直立,前臂在头上部作伸展动作时患者便会较容易地完成动作。

(3)利用运动功能恢复每一阶段的特点,诱导主动运动的出现(C)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1)手法接触(2)时序(3)口令交流与视觉刺激(4)慢逆转与慢逆转—保持技术在不引起肢体痉挛出现的活动范围内,通过加强节拮抗肌收缩的手法,(即肌肉等张收缩的方法),不停顿地即刻转向与之运动方向相反的,诱发主动肌自主运动的手法(既由被动到辅助主动,最终主动运动的方法)。

之后,随着主动肌自主运动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治疗师可以逐步扩大患者肢体的活动范围,使之逐步接近引起痉挛的范围,最终达到主动肌能控制痉挛,自如地完成任意动作的目的;另一方面,治疗师也可以在主动肌收缩的任意点上,实施肌肉的等长收缩,一进一步加强主动肌主动收缩的能力。

(5)节律性发动技术在实施节律性发动的技术时,治疗师需诱导患者以正确的运动方向和程序完成动作,尤其是当患者肢体的运动接近到痉挛的模式时,动作一定要缓慢,以不引起痉挛的出现为目的。

(6)收缩—松弛技术收缩—松弛技术是治疗师被动地将患者的肢体活动到即将引起痉挛的位置,令患者在该位置上做痉挛肌的等长收缩后,再由治疗师辅助患者做肌肉的等张收缩,以提高痉挛肌在这一范围的收缩能力,之后,把患者的肢体放在新的即将引起痉挛的位置上,再重复做以上的动作。

反复地进行训练,直到患者能完全控制痉挛,完成主动运动。

§(D)Rood技术(1)皮肤感觉刺激通过毛刷、软棒、手指等方法,快速轻刷与痉挛相对应的拮抗肌收缩,使之交互抑制主动肌痉挛的强度,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或直接对痉挛肌进行长时间的轻刷,同时起到缓解痉挛的作用。

临床上快速轻刷的方法其频率为2次/秒每一部位刺激的时间为3秒左右;慢速刺激的频率为1次/3-5秒。

还可以在肢体痉挛的部位冰敷15分钟以缓解症状。

(2)关节负重关节负重可使关节间隙变窄,刺激关节内的感受器,引起关节周围的肌肉收缩,从而提高了患者对姿势的控制能力。

如:为抑制患者上肢痉挛,可让患者呈俯卧位,双肘支撑身体的上半部,这样即使患侧肱骨头进入关节窝,从而缓解了肩关节的痉挛与疼痛,同时刺激了肩关节内的感受器,为上肢的主动运动做准备。

(3)肢体的摆放(4)痉挛肌肉的牵拉及反复运动对痉挛肌肉进行长时间的牵拉或将已延长的肌肉保持在该位置停留数分钟,可起到缓解和抑制痉挛的作用。

同时利用肌肉的非抵抗性重复收缩,也可其到缓解肌肉痉挛的目的。

3 手法治疗(A)被动牵拉被动牵拉可以起到缓解痉挛及保持痉挛肌纤维的长度,还可以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关节挛缩变形。

由于中枢系统损伤后痉挛的出现,使得肢体不能自主地活动,肌肉纤维的长度被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或某几个特定的位置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肌肉纤维逐渐钙化缩短,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关节液变得粘稠,最后形成粘连,严重时引起关节的变形。

被动地、缓慢地、长时间地牵拉痉挛的肌群可通过作用于关节内的压力感受器、肌梭和Golji腱器,激化出对痉挛的抑制反应。

被动牵拉的注意事项:(1)牵拉痉挛肢体各部位操作时的顺序排列,由头到脚,由远到近的循序。

(2)牵拉的方向要与正常关节运动方向一致。

(3)牵拉力度的施加应缓慢进行,当遇到较大抵抗时,应稍作短暂的停留,待阻力稍减后,可继续进行。

(4)对跨越两个或多个关节的肌群,应先对每个关节进行牵拉,之后,再对整个肌群进行牵拉。

(5)每次牵拉的数量不限,关节的每个运动方向3-5次,痉挛严重的部位,可作多次的牵拉,直到达到缓解肌肉痉挛的目的。

(6)被动牵拉手法结束后,让患者作短暂的休息,之后,利用痉挛程度得以缓解的时机,开展诱发患者痉挛肢体主动运动的训练。

(a)躯干的被动牵拉手法(1)患者呈仰卧位,治疗师立于患者的一侧,被动的屈曲患者的一侧或双侧下肢后,用一只手固定患者的一侧肩胛带,另一只手固定同侧的骨盆,缓慢的将骨盆推向对侧,实施对患者一侧或双侧躯干肌群的牵拉。

(2)对于痉挛严重的患者,可以让他们呈侧卧位,治疗师立于患者的背侧,身体尽可能地靠近患者的身体,先把患者的双腿屈曲后,治疗师用一侧肘关节的内侧作用于患者肩胛带的前部,另一侧肘关节的外侧作用于同侧骨盆的后部,同时向内(肩胛带)和向外(骨盆)用力,缓慢牵拉患者一侧躯干痉挛的肌群。

(3)对患者伸肌痉挛的牵拉(特别是对截瘫和脑瘫患者躯干伸肌的牵拉),是必不可少的。

具体操作为:患者呈仰卧位,治疗师被动的把患者的双膝关节屈曲后,缓慢地、直接地把它们推向患者的胸前,尽可能的失其骨盆离开床面,在运动的末端稍作停留,再慢慢地回到起始位置。

(b)上肢的被动牵拉手法(1)牵拉肩关节的伸展肌群患者呈仰卧位,肱骨头还原于关节盂内(尤其是偏瘫患者),以关节的中心为轴心,一只手固定患者的上臂,一只手固定患者的腕关节,把患者的上臂向内下方进行肩关节的屈曲运动。

在这种体位,可实施对患侧肱二头肌的被动牵拉,以缓解肘关节屈曲痉挛。

(2)被动牵拉肩关节的内收肌群与肩关节被动屈曲的方法相同,只是治疗师是被动的帮助患者做肩关节外展的动作。

(3)被动牵拉肩关节的内旋、外旋肌群患者呈仰卧位,肩关节外展约90度,治疗师面向患者立于床的一侧,利用靠近患者身体的肘关节把患侧肱骨头控制在肩关节腔内,同侧的手控制患者的肘关节,失之与肩关节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利用另一只手作用于患者的前臂,进行肩关节的被动外旋活动。

利用同样的方法,当治疗师背对患者立于床的一侧时,可进行被动的肩关节内旋活动。

(4)手部被动牵拉及缓解痉挛的方法在实施被动牵拉手法时,患者的肘关节应保持在伸展位,先被动地进行腕关节背伸,待手指痉挛有所缓解后,再进行多关节的被动牵拉,即腕关节背屈的同时,作手指的被动伸展。

(C)下肢的被动牵拉手法(1)被动牵拉髋关节的屈曲肌群患者呈仰卧位,治疗师面对患者立于床尾,先被动的屈曲患者的一侧下肢(屈髋、屈膝)。

(2)被动牵拉髋关节的内收肌群患者与治疗师的体位与被动牵拉髋关节的屈曲肌群的方法相同。

做完一侧的被动牵拉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另一侧髋关节内收肌群进行牵拉以缓解痉挛。

(3)被动牵拉髋关节的内旋、外旋肌群患者的体位可用仰卧位或坐位,髋关节与膝关节呈屈曲90度,治疗师用手或身体固定好患侧的大腿,使之与躯干垂直,在缓慢把患者的小腿沿髋、膝关节所形成的轴,进行旋内和旋外的牵拉。

(4)被动牵拉掴绳肌的方法在实施被动牵拉掴绳肌之前,先对髋关节屈曲(牵拉掴绳肌上半部肌纤维)和膝关节伸展(牵拉掴绳肌下半部肌纤维)进行被动关节活动,之后,患者呈仰卧位,治疗师把患者的足部放淤肩上,双手控制患者的膝关节保持伸展位,缓慢地进行直腿抬起的活动,在运动的末端稍做5-10秒的停顿,待掴绳肌的痉挛缓解后,再缓慢的回到原位。

(5)被动牵拉跟腱的方法患者呈仰卧位或长坐位,治疗师一手固定患者的踝关节,另一手把患者的足跟放淤掌心,用手放淤足跟部,把前臂作用于患者的外侧足部,缓慢用力地向患者头部的方向牵拉跟腱。

对于跟腱痉挛严重的患者,还长利用患者自身的重量进行牵拉跟腱,如让患者站立斜板、对墙弓步站立和在保持足跟不离地的情况下下蹲。

(B)关节负重关节负重可使患者的躯干或肢体关节在外力或自身肢体的重力下,关节间隙变窄,从而激化了关节内的感受器,引起关节周围的肌肉收缩,达到稳定关节的目的,而长时间的关节负重又有缓解痉挛的作用。

治疗师可利用夹板、短的上下肢肢具、分指板、足部矫正肢具或鞋对患者负重肢体身体的各部分痉挛加以控制。

这样以来,在进行关节负重的同时,对痉挛的肌群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被动牵拉,从而加大了缓解痉挛的力度。

当痉挛的肌肉在负重的体位下得以缓解,应及时提高痉挛关节稳定性和患者肢体姿势控制能力的训练。

偏瘫患者可通过双膝跪位的方式达到缓解患侧下肢痉挛的目的。

(C)局部缓解痉挛的手法(1)肌腱挤压法由于高尔基腱位于肌肉和肌腱结合处,当外力缓慢地、长时间地积压肌腱,可通过皮肤、肌梭等感受器的作用,引起高尔基腱器的兴奋,激发抑制反应,使痉挛的肌肉张力降低,肌肉松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